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優(yōu)選15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其實寫報告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
實驗名稱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三角板一對、刻度尺一把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1.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2.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的大小可能。
3.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
。2)在桌上鋪上白紙,在白紙上豎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紙上記錄玻璃板的位置。
。3)把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
。4
(5)觀察兩根蠟燭的位置并記錄。
。6)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像的位置跟物體和平面鏡的位置的關系。
。7)整理器材、擺放整齊。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2
實驗名稱:
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xiàn)象,找出水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wǎng)、溫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表。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溫度計的示數(shù)T,記錄10次數(shù)據(jù)。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后再整理器材。
5、以溫度T為橫坐標,時間t為縱坐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制成水沸騰時溫度與時間關系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3
實驗名稱
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放大和縮小實像的.條件
實驗器材
標明焦距的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粉筆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1.提出問題: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需要什么條件?
2.猜想與假設:
。1)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鏡成放大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設計并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了解凸透鏡焦距,并記錄。
。2)安裝光具座,調(diào)節(jié)凸透鏡、光屏、蠟燭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外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縮小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內(nèi)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實像的為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5)整理器材。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4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探究式學習的課堂教學是物理新課程教學的亮點,探究式教學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親近生活、親近社會的空間,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物理探究報告是學生對物理探究活動過程的記載和探究結果的書面匯報,同時也是教師進行科學探究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指導好學生寫物理探究報告是初中物理探究教學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的一種重要形式。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結合物理教學,逐步滲透物理探究實驗各個環(huán)節(jié),由簡到繁,分步指導學生寫物理實驗報告,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過程:
一.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與描述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在分析與論證環(huán)節(jié)中要求“能初步描述實驗數(shù)據(jù)或有關信息!卑四昙墝W生初學物理,在開學第一課中,我就讓學生知道,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經(jīng)過認真的思索而總結出來的。因此,要學好物理,一定要善于觀察,且是有目的的觀察。如在聲現(xiàn)象的教學中,撥動張緊的橡皮筋,觀察橡皮筋的變化;在演示“真空罩中的鬧鐘”實驗中讓學生注意聲音的變化,使學生做到有目的的觀察,并要求學生說出觀察的結果,即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樣學生對于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就會有的'放矢。以后要求學生逐步做到由口述到筆錄,學生就會自然過渡,感覺寫物理實驗報告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
二.實驗數(shù)據(jù)的記錄與表格設計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能正確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初中物理實驗要求學生會使用相關儀器進行測量,如刻度尺、溫度計、停表、天平等。這樣的物理實驗報告的填寫就是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最初的實驗中我將實驗記錄表格設計好,在學生對儀器的使用方法已經(jīng)掌握后,要求學生使用測量儀器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結果填入表格中。在“光反射時的規(guī)律”實驗中實驗記錄表格如下:
實驗記錄:
實驗次數(shù)入射角α反射角γ
1
2
3
這類實驗不要求學生寫出“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這兩個要素,“分析與論證”可以改成“測量結果”。但填寫實驗數(shù)據(jù)時一定要強調(diào)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
設計實驗記錄表格也是實驗報告內(nèi)容之一,我開始是要求學生將實驗記錄填入現(xiàn)成的表格,后來指導學生自己設計表格,學生逐漸總結出:表頭的內(nèi)容一般為實驗次數(shù)、要測量的量、要計算的量等,學生自己設計好表格之后,加以展示,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獲得成功的樂趣,極大的增強了自信心。
三.實驗結果的分析與交流
學生實驗的根本目的就是從各種實驗現(xiàn)象、數(shù)據(jù)中找出物理規(guī)律和得出結論。初中物理實驗除了測量性實驗,大部分是學生通過動手實驗總結物理規(guī)律。在測量性實驗中,我只要求學生做到對實驗操作、儀器使用說出或寫出自己的收獲和不足,并思考今后如何改進;在驗證性實驗中除了做到上述要求外,就是對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的分析。分析結論前先要注意本次實驗目的,然后對現(xiàn)象或數(shù)據(jù)出現(xiàn)的普遍規(guī)律進行總結。如在“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在完成有關測量后(如下表),分析實驗目的是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因此實驗記錄中哪些物理量的變化造成機械效率的改變就是分析的重點。
學生可能會在最初分析時感覺有些困難,我就采取了填空式的實驗結論,如本實驗結論可以設計為:分析第1、2、3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當其它條件一定時,______。通過分析第1、4、5次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這樣學生在前面問題的引領下,很自然的寫出第二空的結論。(由于初中物理重點考查控制變量法,很多實驗中也用到了此方法,所以寫出結論時注意表達出結論的得出是在哪個物理量被控制不變,培養(yǎng)學生物理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性。)
四、實驗步驟的練習與設計
在學習了一學年的物理以后,學生們已經(jīng)逐步掌握了以上實驗報告的環(huán)節(jié),并能比較熟練的填寫實驗報告單。但對于實驗設計還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這部分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指導學生的:從八年級下開始學生在填寫實驗報告時,我就將報告單中的實驗步驟設計為填空式,如下:
電阻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系:
1按照電路圖連接實驗電路。開關處于.
2閉合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使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1V,讀出此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記入表格中。
3改變位置,使電壓表示數(shù)變?yōu)?V,再次讀出示數(shù),并記入對應表格。
4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電磁鐵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1、將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與電磁鐵連成電路。
2、將開關閉合或打開,觀察通電、斷電時,電磁鐵對大頭針的吸引情況,判斷電磁鐵磁性的。
3、將開關合上,調(diào)節(jié)滑動變阻器,使電流,從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情況對比電磁鐵的變化。
4、將開關合上,使不變,改變電磁鐵的接線,增加通電線圈的匝數(shù),觀察電磁鐵的變化。
由于填空式實驗報告給出一部分設計思路的提示,進行填空式報告主要是讓學生在填空時思考實驗關鍵點、這樣設計的原因,當然實驗步驟也是為實驗目的服務的,每做一個實驗前,我都會讓學生思考:要完成這一目的,需要測量那些物理量,哪些量需要變化,哪些量要保持不變,怎樣做才能實現(xiàn)你的想法。經(jīng)過一學期的練習,在明確實驗目的之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需要哪些器材呼之欲出,大部分學生能夠設計出基本實驗步驟,互相討論之后加以完善,實驗設計能力大大提高。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5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實驗原理:
光的'折射
實驗器材:
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光具座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實驗裝置,將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調(diào)整到同一高度;
2、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某刻度處,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u>2f,調(diào)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3、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f<u<2f,調(diào)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4、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蠟燭的像,此時成虛像,應從光屏這側向透鏡里觀察蠟燭的像,觀察虛像的大小和正倒。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6
一、將一飲料瓶底部扎幾個細孔,再往飲料瓶中到入適量的水,此時會發(fā)現(xiàn)瓶底處有水流出,可以印證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繼續(xù)迅速把飲料瓶中灌滿水,然后擰緊瓶蓋,這時可觀察到飲料瓶底部并沒有水流出。如果再擰松瓶蓋,又發(fā)現(xiàn)水流了出來。這說明是大氣壓作用形成的這一現(xiàn)象。
二、另取一空飲料瓶灌滿水后擰緊平蓋,然后用酒精燈加熱一鋼針。輕輕的在飲料瓶下部側壁燙一細孔(注意燙孔時不要用力擠按飲料瓶)。當扎完小孔后會發(fā)現(xiàn)并沒有水流出,在第一個孔的相同高度處,任意位置再燙一個細孔后發(fā)現(xiàn)依然沒有水流出來。這是由于大氣壓的作用的結果,并且證明了大氣壓是各個方向都存在的,與液體壓強特點形成對比。之后在前兩個細孔的上方再燙一細孔后,發(fā)現(xiàn)下面的細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細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氣從此處進入飲料瓶內(nèi)上方。如果擰開飲料瓶的瓶蓋會發(fā)現(xiàn)三孔都會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噴的越遠。
三、再取一飲料瓶灌滿水并擰緊瓶蓋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夠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蓋擰下來,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發(fā)現(xiàn)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換更高的飲料瓶做“對比實驗”,為托里拆利實驗的引入打好基礎。)還可以在此實驗的基礎上,在瓶底打孔,立刻發(fā)現(xiàn)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內(nèi)、外均有大氣壓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還可以選用易拉罐,拉蓋不要全部拉開,開口盡量小一些。倒凈飲料后用電吹風對罐體高溫加熱一段時間后,把拉口處用橡皮泥封好,確保不漏氣。再用冷水澆在易拉罐上,一會聽到易拉罐被壓變形的聲音,同時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壓癟。說明氣體熱脹冷縮、也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7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guī)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fā)現(xiàn)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fā)現(xiàn)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xiàn)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jīng)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nèi)讼蚱矫骁R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8
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xiàn)象,找出水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wǎng)、溫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表。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溫度計的示數(shù)T,記錄10次數(shù)據(jù)。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后再整理器材。
5、以溫度T為橫坐標,時間t為縱坐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制成水沸騰時溫度與時間關系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9
以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為例。
一(實驗名稱)用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
二(實驗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測量牛奶的密度。
三(實驗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碼、量筒、燒杯。
四(實驗原理)ρ=m/V 。
五(實驗方法(步驟))
1. 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按天平使用規(guī)則調(diào)節(jié)天平平衡;
2. 將適量的液體加入到燒杯中,用天平稱量出液體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m1,記錄于預先設計好的.表格中;
3. 將量筒放在水平臺面上,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示數(shù)并記下量筒內(nèi)液體的體積V;
4. 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下的液體的質(zhì)量m2,記錄于表格中;
5. 根據(jù)ρ=(m1-m2)/V ,計算出牛奶的密度;
6. 為確保測量準確,可進行多次測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為測定結果。
。ㄗ⒁獾膯栴})倒入、倒出液體時應小心,不能溢出。否則造成測量誤差。
六(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分析(表格、圖象、計算))略。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0
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沿著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并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下表中。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1
【實驗目的】
通過演示昆特管,反應來回兩個聲波在煤油介質(zhì)中交錯從而形成的波峰和波谷的放大現(xiàn)象。
【實驗儀器】
電源,昆特管
【實驗原理】
兩束波的疊加原理,波峰與波峰相遇,波谷與谷相遇,平衡點與平衡點相遇,使震動的現(xiàn)象放大。 報告部分
【實驗內(nèi)容】
一根玻璃長,管里面放一些沒有,在一段時致的封閉端,另一端連接一個接通電源的聲波發(fā)生器,打開電源,聲波產(chǎn)生,通過調(diào)節(jié)聲波的頻率大小,來找到合適的頻率,使波峰和波谷的.現(xiàn)象放大,從而發(fā)現(xiàn)有幾個地方、出現(xiàn)了劇烈的震動,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靜。
【實驗體會】
看到這個實驗,了解到波的疊加特性,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電磁波、聲波、光波的世界當中,了解一些基本的關于博得只是對于我們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2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guī)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fā)現(xiàn)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l(fā)現(xiàn)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xiàn)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jīng)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nèi)讼蚱矫骁R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3
器材
找一個底面很平的容器,讓一個蠟燭頭緊貼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蠟燭頭并不會浮起來;輕輕地把蠟燭頭撥倒,它立刻就會浮起來。
可見,當物體與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兩個接觸面間就沒有液體滲入,物體的下表面不再受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強,液體對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當然隨之消失了。
現(xiàn)在,你能提出為潛艇擺脫困境的措施了嗎?
“浮力是怎樣產(chǎn)生的”,學生對“浮力就是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和向下的壓力之差”這一結論是可以理解的,但卻難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實驗是攻克這一難點的關鍵,下面介紹兩種簡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適當?shù)牟A┒?化學實驗室有)一個、乒乓球一只、紅水一杯。
步驟:
(1)將乒乓球有意撳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將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將水倒入漏斗中,松開拇指,可見乒乓球不浮起,(這時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這是因為乒乓球與漏斗間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見漏斗柄中水面逐漸上升,當水面升至乒乓球時,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過快,可在乒乓球與漏斗接觸處墊一圈棉花,這樣可以從容地觀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況。)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徑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塊(如象棋子、積木、保溫瓶塞等)一個、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鐵扦在酒精燈上燒紅,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徑1cm左右,用砂紙將孔邊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驟:
(1)將木塊有意撳入水中,松手后木塊很快浮起。
(2)將木塊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塊,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見木塊不浮起。(這時小孔處有水向下滴,這是因為木塊與桶的接觸面之間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塊立即上浮。
上述兩例針對實際中物體的表面不可能絕對平滑這一事實,巧妙地利用“小孔滲漏”使水不在物體下面存留,從而使物體失去液體的向上的壓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結果本應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塊卻被牢牢地釘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學生嘆服。接著步驟(3)又魔術般地使浮力再現(xiàn),更令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組成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連接方式。
二、實驗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 驟: 1.組成串聯(lián)電路
A.按圖1-1的電路圖,先用鉛筆將圖1-2中的電路元件,按電路圖中的順序連成實物 電路圖(要求元件位置不動,并且導線不能交叉)。
B.按圖1-1的電路圖接好電路,閉合和斷開開關,觀察開關是同時控制兩個燈泡,還 是只控制其中一個燈光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把開關改接在L1和L2之間,重做實驗B;再改接到L2和電池負極之間,再重做實驗B. 觀察開關的`控制作用是否改變了,并分別畫出相應的電路圖.
電路圖 電路圖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組成并聯(lián)電路
A.畫出由兩盞電燈L1和L2組成的并聯(lián)電路圖,要求開關S接在干路上,開關S1和S2分 別接在兩個支路上,并按電路圖用鉛筆連接1-3
的實物電路圖.
電路圖
B.按電路圖在實物上連接并聯(lián)電路,然后進行下述實驗和觀察:
a. 閉合S1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干路開關S,觀察開關S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閉合S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干路開關S1,觀察開關S1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閉合S和S1,再閉合或斷開干路開關S2,觀察開關S2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1.在串聯(lián)電路里開關控制____________用電器;如果開關的位置改變了,它的控制作 用_________.
2.在并聯(lián)電路干路里的開關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電器;支路中的開關只能控制 _______________用電器.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4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guī)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實驗步驟;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二.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fā)現(xiàn)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三.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四.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l(fā)現(xiàn)是相等的.
5.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xiàn)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6.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jīng)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nèi)讼蚱矫骁R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5
引言
物理實驗是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實驗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物理現(xiàn)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本次實驗中,我們將介紹一項有趣的物理實驗,并詳細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
實驗目的
本次實驗的目的是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光是一種電磁波,而電磁波可以沿直線傳播,這一性質(zhì)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但我們需要通過實驗來進一步了解和驗證這一現(xiàn)象。
實驗材料
1、光源:手電筒
2、屏風:一張白紙或者白色布
3、隔板:一塊不透明的硬紙板
實驗步驟
1、將手電筒置于桌子的一端,打開,并朝向屏風。
2、在手電筒和屏風之間放置隔板,使光線無法直接照射到屏風上。
3、觀察屏風上的光亮區(qū)域,并移動隔板,觀察光亮區(qū)域的變化。
實驗結果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觀察到當隔板不在光線的傳播路徑上時,屏風上出現(xiàn)了明顯的`陰影,光線無法照射到屏風上。當隔板被移開時,光線能夠直線傳播到屏風上,形成明亮的光斑。這一結果表明光線確實是沿直線傳播的。
實驗結論
通過這次實驗,我們驗證了光的直線傳播的現(xiàn)象。這也符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經(jīng)驗。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學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它在光的成像、光的反射折射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應用。因此,我們對光的直線傳播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實驗體會
通過這次實驗,我們不僅加深了對光直線傳播的理解,還學會了通過實驗來驗證物理原理。實驗中的觀察、記錄和總結能力對我們的科學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希望我們能夠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xù)保持對于科學實驗的熱情,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
結語
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實驗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規(guī)律。本次光的直線傳播實驗,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物理規(guī)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增強了我們對物理知識的信心。希望在未來的學習中,能夠繼續(xù)熱愛科學,善于動手實驗,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資料
1、《初中物理實驗教程》
2、《物理學習指導資料》
3、互聯(lián)網(wǎng)資料:物理實驗視頻和教學資源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3-05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的范文07-25
物理實驗報告01-26
物理實驗報告模板09-28
(合集)物理實驗報告06-17
物理實驗報告(精)07-26
物理實驗報告15篇[精選]07-25
中學物理實驗報告04-24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