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頭導游詞范文
第一篇:老龍頭導游詞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老龍頭來游覽觀光,今天將由我來陪同大家一起游覽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希望大家跟上隊伍,不要走散,我將會一一為大家介紹這里的景觀。
每個中國人對長城都不會陌生,它歷來就被比作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像一條長龍蜿蜒在崇山峻嶺,穿越了河川大漠,在燕山俯身而下,一頭扎進了蒼茫的渤海,于是就有了我們今天要游覽的景點——老龍頭。
老龍頭是現存明代長城的海上起點,這里有一段世上絕無僅有的海上長城,它建于明代初期,在明代是一項嚴密的軍事防御工程,到了清朝失去了它的軍事防御作用成了帝王將相登樓觀海、吟詩作賦的場所。
1900年八國聯軍用他們的堅船利炮輕而易舉地攻陷了在明代固若金湯的海防工程,并用猛烈的炮火炸平了老龍頭,這是我國近代史上的巨大恥辱,也讓每一個愛國者心痛不已。
我們現在看到的建筑都是在1985年后陸續(xù)修復的。
我們現在來到了寧海城外,咱們看到的高大的城墻是圍繞入海石城而建,全長有900多米,可以遙想當時城墻堅固無比,士兵守備森嚴是什么樣的一種情形呢?好!現在 我們就參觀一下這個景點,體味一下歷史的厚重,領略一番造化的神奇吧!
各位游客請隨我進入寧海城,咱們看到的右邊的這一片古建筑叫做龍武營,是守城士兵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相當于現在所說的“兵營”,大家參觀一下明代的兵營,看看您是否能找到“夢回吹角連營”的豪壯感覺呢?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碾房,雖然只看到了碾子和簡陋的工具,但是我們還可以穿越時空,感受到明朝士兵戍邊的艱苦。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粥屋,這里是士兵們用餐的地方,大家也許會奇怪這么小的地方怎么能容納那么多士兵用餐呢?這是因為重建老龍頭時這里是按比例縮建的。
原址還要比這里大的多。
在別的地方您很難看到這么大的鍋,它是當時為士兵做飯用的,因為鍋太大又沒有什么高能燃料,做一頓飯得五、六個小時呢!看來炊事員的責任重大,要做好這個“大鍋飯”也是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啊!出了粥屋我們可以看到存放馬匹的馬廄,吃水的淡水井,儲備糧食的糧倉和關押違反軍紀士兵的牢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古人很有戰(zhàn)略眼光,將后勤保障體系,做的如此完備,而且是賞罰分明,軍紀嚴格,看的出這是一支很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防御著任何覬覦明朝大好河山的侵略者。
大家跟我往前走,看右手邊這兩個大家伙是仿明朝功城時所用的作戰(zhàn)工具而制造的,這個叫做云梯,另外一個叫做巢車,都是功城時的有力作戰(zhàn)工具,可以看出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能想出這么多的辦法作戰(zhàn),但咱們現在的人更加幸運,在和平年代可以將更多的聰明才智用在發(fā)展生產上,咱們的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了。
各位游客這里就是士兵們居住的地方,這里的條件還是很艱苦的,士兵們睡的都是這樣的大炕,士兵能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還防守邊防,他們同樣也是最可愛的人。
咱們看到的這艘船,是仿明朝時的戰(zhàn)船而造的。
當時明朝的造船技術是相當高超的,鄭和下西洋將中國文化推向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中國人并沒有用當時強大的海軍力量侵略他國,可誰有能想的到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閉關鎖國以后發(fā)展起來的西方人,又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門戶呢?
大家往右側墻壁上陳列的都是明代攻城時所用的兵器,這些是仿制品,古代人就是利用這些工具作戰(zhàn),大家可別小看它們在冷兵器時代它們作用可是十分巨大的。
其他展臺上展出的是出土的真實作戰(zhàn)工具,看到這些兵器滄桑的外表,就可以體會到歷史的厚重了。
百總就是管理一百個士兵的官職,這是他們居住的房子,與士兵居住的相比這里的條件要好得多,這也充分體現了在古代官兵就不平等,等級制度十分嚴格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叫做轅門,這個名稱始于春秋時期,以后歷代軍營的門都叫做轅門,這里轅門的樣式是明代的,大家可以看到門上有 “龍武營” 三個大字,此時我們已經走出龍武營了。
往右走走是守備署,守備是總兵的下屬,明朝皇帝看到老龍頭軍事意義十分重要,就在寧海城里設立守備署,加強它的防御功能。
我們現在一同體會一下做守備的感覺吧!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片開闊之地叫做“校場”是明代老龍頭的將士們操練兵馬的場所。
“練兵千日,用兵一時”只有在平時勤加操練,才能在戰(zhàn)斗中克敵制勝,可見駐守在這里的這支隊伍一定是訓練有素,作戰(zhàn)有力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將臺,民族英雄戚繼光任薊鎮(zhèn)總兵時曾在這里指揮入海石城的修建和訓練水師,臺內陳列的戚繼光指揮作戰(zhàn)的塑像,也是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的生動寫照”。
登臨將臺上,雖然已是事過境遷,但是還可以讓人感受到旌旗招展,戰(zhàn)馬嘶鳴的威壯場面。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顯功祠”的門前,祠內陳列著徐達,孫承宗、袁崇煥、戚繼光等七位將領的塑像。
他們都曾在山海關的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祠前兩塊石碑上刻著八個鎦金大字“浩氣凌云,千秋景仰”,這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價值觀取向,對于中國人來說能得到這八個字的贊譽則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過了顯功祠就到了把總署,“把總”是武官的名稱,是鎮(zhèn)守老龍頭的領兵官,我們去看看他的辦公環(huán)境吧!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老龍頭的最高點,也是整個濱海長城的精華部分——澄海樓,它像一顆熠熠法光的明珠鑲嵌在龍冠之上。
我們看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叫做“馬道”守城的士兵就從這里上下,清朝有五位皇帝曾經登臨澄海樓,所以這條道又叫御道,皇帝登城時還要在中間鋪上紅氈踏著紅氈走向城頭。
好!現在大家就親自感受一下皇帝登城的感覺吧!
走完坡道我們將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
如果您還沉浸在歷史的滄桑中那您眼前廣闊的大海就會讓您的`心情豁然開朗了!咱們看到的建筑就是澄海樓,它的前身是明代修建的觀海亭它是二層樓結構,九脊歇山頂式。
它有著“長城連海水連天,人上高樓百尺顛”的美譽,樓頂上“雄襟萬里”這塊匾是名末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題,樓中間這塊“澄海樓”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所題,又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可見乾隆皇帝對老龍頭還是情有獨鐘,念念不忘,難怪在登臨澄海樓的皇帝中乾隆皇帝來到次數最多了!
再看著款楹聯“日曜月華初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都來自自然界,下一句“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本來就是清澈的。
澄海樓這個名字也是由此意而得。
那我們就一同登臨澄海樓,感受一下“萬里長城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的豪邁感覺吧!登上二樓就到了整個老龍頭的最高點了,也就到了萬里長龍的龍冠之上。
當您拾級而上時是否充滿了期待而又是心潮澎湃呢?現在咱們到了二樓舉目望去巍峨的長城與蒼茫的大海緊密相連,天海一色,云水蒼茫,不禁令人胸襟為之開闊,一股豪氣在胸中激蕩,大有“雄襟萬里”之感。
現在我們到樓后參觀一下,現在大家看到的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后英國營盤的大炮。
英國人曾在寧海城駐兵40年,直到二戰(zhàn)爆發(fā)時才匆忙撤走,遺留了這門大炮。
現在這門大炮已成了帝國主義侵華的見證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亭子叫“御碑亭”乾隆皇帝曾兩次來到這里飲酒賦詩,寫的詩都刻在這塊碑上。
現在刻的是乾隆的“再題澄海樓”“我有一勺水,瀉為東倉溟。
無今亦無古,無減亦無盈”乾隆皇帝將蒼茫渤海比做是他手中的一勺水,輕輕一瀉便成了大海,這也充分體現了乾隆皇帝的豪情和霸氣!這塊碑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全被外國兵給毀壞了。
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神圣不可侵犯,他的東西也得是被人供奉,可八國聯軍卻不屑一顧輕易就給毀壞了。
可見當時我國國力弱小“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被人任意宰割,“落后就要挨打”這段屈辱的歷史讓中國人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大家看到的是“一勺之多”碑,我們剛才看到乾隆的那首詩就是由此意而來細心的游客可以看得出這塊碑是由兩塊拼接而成,上半是重修老龍頭時打撈上來的,下半部分是仿制的,兩個半塊拼接而成我們看到的碑。
我們現在看到的碑是“天開海岳”碑據專家鑒定它屬于唐碑。
“天開海岳”這四個字將老龍頭的美景作了高度的概括,天海相依與山為伴,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這樣的美景。
這塊碑還與張學良將軍有一段歷史淵源,1900年八國聯軍將老龍頭毀于一旦,天開海岳碑也被推倒在地,不見天日。
1927年直奉大戰(zhàn)爆發(fā)時張學良將軍來到老龍頭,看到“天開海岳”碑被推倒在地十分痛心,于是命人樹了起來,使“天開海岳”碑重新屹立在老龍頭上。
這樹起的不僅僅是一塊碑,樹起的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頑強抗掙的精神。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用玻璃罩罩起來的土墻是真正的明代土城墻,又叫“夯土墻”別看他貌不驚人,可是它十分堅固再鋒利的兵器那它也沒有辦法,但是就怕拿水反復地蹭它,這樣的話它的土就會紛紛掉落了。
所以有人總結它是“怕軟不怕硬”。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靖鹵臺,這是明代長城唯一的海上敵臺,大家請看這三個字“靖鹵臺”“鹵”指海水,又取諧音為“敵虜”的虜。
所以這里就有兩層含義:一是平靜海水,二是平定敵虜,利用了一語雙關的手法。
敵臺主要是個防御工程,可以駐兵,存放武器,咱們看到的這個孔叫做“箭孔”可以觀察敵情,還可以向外射擊,它可以稱得上是老龍頭海防要塞的橋頭堡了!各位游客過了靖鹵臺,咱們就到了龍頭的最前端,伸入大海23米有余的入海石城了,踏上入海石城好比是登上萬里長龍的鼻翼,隨著它披波斬浪,笑傲渤海之上。
入海石城是老龍頭長城伸入海中的盡端部分,全城屹立在海水之中。
北接靖鹵敵臺,南浸萬頃波濤,構成了雄奇的海上城堡。
為能經受海水的沖擊,入海石城的建筑結構獨特,全部以巨型花崗巖條石砌壘。
咱們看到的這幾塊巨石就是當年砌城時用的。
咱們可以看到每塊巨石的角上都有幾個凹槽,這些凹槽叫做“燕尾槽”,在槽內澆鑄鐵水,利用獨特的榫卯結構將兩塊巨石連接了起來。
這很好地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高超的水下建筑工藝。
在老龍頭還可以看到另外一處海上勝景就是海神海神。
這里三面環(huán)水,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每當云霧繚繞或煙雨蒙蒙,海神廟若隱若現好似瀛洲仙境。
在明代海運開通,石河口被辟為漕運碼頭,商賈往來盛極一時。
當地漁民為保得出海平安,只得將希望寄托于海神之上,于是修建了海神廟。
當今科技發(fā)展,先進的航海技術和天氣預報讓我們告別了愚昧和迷信,在大海中暢行無阻。
我們共同游覽一下海神廟吧!各位游客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巨大的牌坊是由漢白玉砌成,琉璃瓦頂,裝飾的很精巧,前書“安瀾”,后書“伏波”這表達了人們祈求風平浪靜、行船安全的愿望。
走過石橋咱們就進入了海神殿,我們現在看到的兩尊神像左為“天應”右為“天佑”相傳是天后娘娘降伏的兩個海怪。
現在我們就到了海神廟,殿前這兩尊怪獸左為“乘黃”右為“龍馬”。
古書中記載騎上乘黃可以活兩千歲,龍馬則有九音,歌聲十分動聽,可見他倆都是身懷絕技,有他們守衛(wèi)著海神殿,更增添了海神的神圣之感。
海神殿居于整個廟宇的中心位置,殿門上方懸有乾隆皇帝御題的“江溟寧宴”,咱們可以看到殿中海神端坐,手下各神恭敬聽命。
這些塑像都是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大家和我到殿后看一看,咱們可以看到一幅對聯“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這充分體現出出海人“”的廣闊胸懷!咱們現在進入的院落是祭祀天后娘娘的天后宮,天后圣母就是媽祖,相傳他生活在宋代。
她精通漁汛而且通曉天文氣象,經常幫助出海的漁民,深受漁民的愛戴。
她去世后當地人在湄洲島上建了座小廟來紀念她,并尊她為媽祖,后來媽祖的名氣越來越大,就逐漸成了沿海居民的海上保護神了。
在祖國的寶島臺灣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媽祖,在港澳地區(qū)媽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這也充分證明了海峽兩岸有著共同的文化,同是龍的子孫,血脈相連,不可分割!
各位游客,咱們現在就到了海神廟的最前端——觀海亭,它也是建在海上。
可置身觀海亭和站在入海石城上觀海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少了居高臨下的氣勢,卻像乘一葉小舟漂流在大海之上,憑海臨風、心情順暢,自有一番難以名狀的美妙感覺!
第二篇:老龍頭導游詞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將由我來帶領大家一起游覽這個老龍頭風景區(qū),我們現在將要進入的是當時駐守老龍頭的龍武營士兵生活的場所。
我們現在看到離我們較近的這個模型叫做云梯。
大家都知道長城是不容易借用外力來攻打的--除了云梯。
(講解怎樣用云梯攻打長城)離我們較遠的是巢車(講解巢車的用途)。
我們一會可以去兵器室去參觀一下當時攻打長城的武器及武器的模型縮微版。
現在呢,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龍武營的士兵住宿的地方,大家看到了士兵睡的是大通鋪,那么比他們官職大一點的百總的住宿條件是什么樣子的嗎?好那我們這邊走。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管一百個士兵的百總住宿的地方。
現在我們看見的這艘水泥戰(zhàn)船是明朝時期海戰(zhàn)戰(zhàn)船的縮微模型。
現在我們可以去參觀一下兵器室。
看看古代士兵是如何攻城和守城的!(講解兵器室兵器的作用)
轅門
轅門的轅是什么?轅就是車轅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君巡幸,狩獵,在外面搭營帳住宿,出入口仰起兩車,使車轅子相對,像門的樣子,叫轅門。
所以以后,歷代軍營的門都叫轅門。
《三國演義》里的呂布轅門射戟,楊家將戲劇故事轅門斬子,都是指中軍帳外的營門的。
起初確實是用戰(zhàn)車車轅作門,后來就變了。
這里的轅門的樣式是明代的。
兵營或者地方高級官署前面用柵欄圍護,柵欄口的門也叫做轅門。
好了走出轅門也就走出了龍武營了。
將臺,校軍場
明代隆慶二年至萬歷11年,民族英雄戚繼光擔任薊鎮(zhèn)總兵16年,防守山海關南海到北京昌平境內1200里長城。
他常巡視老龍頭,在這里宿營駐扎,點將操練兵馬。
請看,這員武將塑像就是戚繼光。
他身后墻上的地圖是明薊鎮(zhèn)長城關隘圖。
這座點將臺周圍的空地就是當年的效校軍場。
戚繼光將軍真正的兵部衙門設在三屯營。
可是他經常揮戈躍馬奔馳在長城沿線。
他寫詩說:南北驅弛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他這種為國操勞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老龍頭是明萬里長城的起點,位于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瀕海高地。
明清兩地這里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掛表還賦詩的場所。
我們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原叫做馬道。
守城的兵馬就是從這里上下的。
清朝的5位皇帝共11次來老龍頭巡幸,當時這條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間鋪上紅氈,皇帝從紅氈上大搖大擺的接受兩邊的群臣的頂禮膜拜。
如今老龍頭景區(qū)已經向全世界開放。
每年有近兩百萬中外游客來此參觀游覽觀光。
澄海樓
請看,這座建筑就是澄海樓,澄海樓筑在老龍頭的'長城之上,像蒼龍頭上的一顆明珠。
澄海樓的前身叫做觀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筑的。
后來,萬歷39年1611年山海關兵部主事王致中擴建成澄海樓,也曾經叫過知圣樓/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揚波的意思。
澄海樓匾、楹聯
請看,樓頂上掛著的那塊匾“雄襟萬里”,是明朝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所題。
孫承宗先后兩次受命督師薊遼駐守山海關,建立了豐功偉績。
雄襟萬里表現了他的偉大襟懷和理想抱負。
他這個內閣大學士胸懷和帶還一樣寬廣,裝著萬里江山。
請看樓中間的這塊澄海樓的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親題,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的。
匾元氣混芒,傳說,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叫做元氣。
元氣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象天地未分時那樣迷迷蒙蒙。
楹聯:日曜月華從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來自原始的自然界。
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句,乾隆皇帝順手拈來,可見他讀的書還不少呢。
澄海樓一樓
現在,我們進澄海樓。
澄海樓不是很高大,可是清朝開國以后,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個皇帝都登過這座城樓。
他們常在秋冬之季,到關外祭祖,有時是出關,有時是入關,經過山海關共11次,一次不漏。
為什么一定到這里來?一來是觀看大海,二來是求個吉利。
龍是傳統的皇帝象征。
這里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到這里來抬抬龍頭。
請看這幅老龍頭的建筑復原圖
老龍頭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勢險要。
明洪武14年,大將軍徐達選擇這里做明長城的起點,是有戰(zhàn)略眼光的。
看,老龍頭西面,緊挨石河口有個潮河港,大船往來,保障軍需民食。
從犄角筑長城,居高臨下。
沿著起伏的丘陵,長城蜿蜒北上角山,形勢多么險要。
老龍頭景觀區(qū)包括七個部分:入海石城,靖鹵臺、南海口關、澄海樓濱海長城、寧海城和海神廟。
欲觀龍頭景,更上一層樓。
澄海樓樓上
墻壁上掛著的條幅字畫,是近幾年中央首長及世界知名認識來澄海樓游覽時,題寫的詩詞墨跡。
1900年以前,墻上掛的盡是皇帝的題詩。
康熙、乾隆多次來這里,就和大臣觀海、飲酒賦詩。
這里的條案上,經常擺著文房四寶,吟了詩,就寫下來。
據說,即使是刮風的天氣,波濤洶涌,四面揚沙,樓窗敞開著,風也吹不到樓里。
乾隆皇帝揮筆題詩連鎮(zhèn)紙都不用。
這里的“海亭風靜”的特點,可以和山東蓬萊的“避風亭”相媲美。
清朝乾隆皇帝以《澄海樓》為題的詩有51首,形式多樣。
其中有七篇禁體詩聯句,是乾隆皇帝與侍從及諸大臣約定寫禁體詩聯句,以詠海為主要內容,禁用以水字及帶水字旁的字,違者罰酒三杯。
乾隆皇帝四次登澄海樓與大臣飲酒聯句。
樓前樓側
大家站的這個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詩亭”,亭內鑲臥碑,雕刻了清代諸皇帝的詩選。
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都給毀壞了,連澄海樓也毀于一旦。
天開海岳碑
明清時,澄海樓附近城臺上是有不少碑的,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只剩下這塊碑了。
天開海岳四個字把老龍頭美景作了高度概括。
“開”字用的最好,可以做“開創(chuàng)” 講。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成頭海山美景天造地設,是大自然的賜予。
“開”也可作“開拓”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龍頭美景在天地間展開。
怎么講怎么有理,怎么講怎么有味。
這塊古碑很古老,專家鑒定是唐碑,當地群眾口口相傳叫“薛禮碑”,雖然跟“薛禮(仁貴)”不一定有關系,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
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現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
這塊碑是贊美景色的,足可以證明老龍頭成為游覽名勝已有一千多年。
關于這塊碑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哩!相傳英國侵略軍占了老龍頭后,看見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于是用幾匹馬把它拉倒了。
可是從這以后每天晚上,夜空里伸出一只大手把英國哨兵一把抓走。
如此幾夜,英國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這塊碑重新樹立起來。
傳說總是傳說,事實是1927年張學良將軍來到這里,發(fā)現倒地的石碑,馬上派人把它樹立起來。
“天開海岳”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靖鹵臺
這是明萬里長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敵臺。
嘉慶44年(1565),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慶元始建這個臺。
萬歷初年,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整修長城,筑敵臺1017座,這是第一座,命名為“靖鹵臺”。
“鹵”指海水,又取諧音為敵虜的虜。
所以,這個臺有兩層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靜,一是平定敵虜。
一名雙關,各有意義。
敵臺的主要功用是防御工事,可以駐兵、屯武器,觀察敵情,還有箭窗,可以向外射擊。
如果您想了解敵臺的構造或眺望遠方。
不過樓梯狹窄請注意安全。
入海石城
明萬歷七年。
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將軍派參將吳惟忠修筑了七丈入海石城,這是偉大的創(chuàng)造。
戚繼光早年在山東蓬萊修水城,北門修在海邊,大船從城門進入。
這里則是把長城插進海里,使龍頭入海辟風斬浪。
這兩處奇觀都是戚繼光將軍的杰作。
請看這里陳列的巨型條石,是當年筑入海石城用的石料。
最長2.6米,重達3噸,也就是6000斤。
條石邊緣 用鐵水澆鑄連在一起,這樣疊上了九層,工程多么艱巨!擺在這里的花崗巖條石在海水里泡了400多年,形體不變,多么堅固。
人們常用花崗巖腦袋形容頑固不化,是有道理的。
大炮
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后英國營盤炮臺的大炮。
英國營盤炮臺的大炮。
英國在老龍頭寧海城駐兵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才匆忙撤走.
南?陉P
南海口關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間,是真正明長城的第一關,按順序說第二關是南水關,第三關才是天下第一關。
南?陉P內外不通大道,為利于防守,關口較小。
明朝末年,出于防守的戰(zhàn)略需要,用土將城門堵塞。
以后經歷300年海風揚沙沿城堆積的沙土有幾米高,人們就找不到南?陉P了。
有的歷史學家曾按圖索驥誤認為老龍頭東北面的鐵們關是南?陉P,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樓,清除濱海長城的積沙時,才使南?陉P再見天日。
土墻遺址
1988年重修寧海城時從土中挖出來的,全為夯筑,外不包磚。
有人說,這是寧海城西門的內甕城;有人說,這是明朝初年南海口關的一段土墻。
鐵門關
請看這個城門不是明長城的一個關口,也不是中國人修的。
它是近代意大利兵開鑿的。
1901年《辛丑條約》以后,山海關城南有六國營盤:蕭莊南面有 “四炮臺”是日本營盤;小彎村有法國營盤;小彎村南,今鐵路療養(yǎng)院一帶有比利時和意大利營盤’另外還有德國營盤和印度營盤,當地群眾叫它“英國下邦”(附屬國)寧海城里是英國營盤。
意大利兵到海上游泳,要經過英國營盤,英國士兵不讓過。
意大利兵就拆墻,把這里的長城挖成了一個大窟窿,這樣到海灘就很近了。
意大利兵在城墻窟窿安上包上有洋鐵皮的門,所以群眾叫它鐵門關。
好了,今天老龍頭就游覽到這里,祝愿每一位游客都能天天有個好心情,再見!
第三篇:老龍頭導游詞
“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的萬里長城,宛如一條巨龍,奔馳騰躍在華夏大地。
它從遙遠的西部戈壁一路飛騰而來,穿越河川大漠,驕傲地把頭在此伸進滔滔渤海之中,形成龍頭入海之勢,攪海翻浪,戲水浴日,這便是您將要游覽的明代長城東部起點、聞名中外的萬里長城唯一入海處——老龍頭。
毛主席曾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在山海關還流傳著這樣一句:不游龍頭更遺憾!今天,我衷心地祝愿各位的龍頭之旅是“既當好漢,又補遺憾”的完美之旅!
<登城坡道>
老龍頭坐落于山海關城南的臨海高地,依山襟海,長城聳臷海岸,優(yōu)越的地理形勢,加上精心建造的軍事防御工程,氣勢之大,海岳天開,被喻為“人類歷史上的千古奇觀”。
我國最具權威的長城學界泰斗——羅哲文先生,用“天然的長城博物館”來贊美、評價山海關長城,其中老龍頭長城功不可沒。
這里的入海長城、濱海長城與天下第一關段的平原長城以及角山一帶的山地長城、三道關的山谷長城、九門口的河道長城,一起組成了中國長城建筑史上的神來之筆、明代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山海關長城。
老龍頭長城的修筑始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當時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抵御元朝殘余勢力的侵擾,由大將軍徐達在此修建的山海關前衛(wèi)哨城。
明代中、后期,明代防務的重點由蒙古轉向女真,由陸路轉向海路。
老龍頭作為海上防御的前沿,經抗倭名將戚繼光、兵部尚書孫承宗、巡撫楊嗣昌等數位重臣名將的督師經略和增修加固,成為拱衛(wèi)京師的海防要塞。
老龍頭歷經明清兩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擔負著不同的歷史責任。
終明一代,它是嚴密的海陸軍事要塞,清代順治至嘉慶時期則是觀海覽勝的佳絕處,自1840年以后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老龍頭重又擔負起抵御帝國主義入侵的海防重任。
其獨特的地理位臵和軍事建筑,使老龍頭具有萬里長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軍事功能。
現在對外開放的老龍頭景區(qū)占地面積600畝,由寧海城、澄海樓、入海石城、南?陉P、龍武營、海神廟等28處景觀組成。
這里有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敵臺、明代長城東部的第一個垛口、第一道關口、第一座觀海樓閣以及現存最完整的明代長城沿線海防兵營。
沿著腳下的馬道緩步登城,一幅絢麗的長城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讓我們逐一欣賞,慢慢品味。
<澄海樓>
各位來賓請看,這是歷代長城上唯一的一座臨海樓閣,也是老龍頭景區(qū)的標志性建筑——澄海樓。
樓為九脊歇山頂,兩滴水層樓,雕梁畫棟,重檐翼舒,它聳臷于高昂的龍頭之上,猶如點睛之作,銜領長城,面海背山,歷來是瞻海觀潮看日出的好地方,這里集自然、人文之精粹的雄偉氣勢,遠勝于一般的湖山勝境。
登上澄海樓,在回廊四望,處處美景。
迎面,碧海波澄,海鷗翩翩,云帆點點。
回顧,長城起伏,直走角山,倒掛云端。
東望,海上姜墳,雁陣環(huán)繞,依依不去。
西眺,潮涌港闊,鴿群回旋,萬國梯航,好似臵身人間仙境,頓感心曠神怡。
清康熙九年,山海關管關通判陳天植曾盛贊澄海樓“面臨巨壑,背負大山,高枕長城之上,波澄萬里,峰疊千重”,就連彭蠡、洞庭、會嵇、山陰等諸勝都不足以與其相媲美!
據地方史志記載,澄海樓的前身叫“觀海亭”,是明朝初年修筑的。
此亭雖小,名氣很大。
每值海風呼嘯,亭內游人絲毫不覺,此景被稱為“海亭風靜”,名列古“榆關八景”之一。
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王致中將觀海亭改建為二層的樓閣式建筑——澄海樓。
<澄海樓匾、楹聯>
明清時期,澄海樓是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登臨的佳所,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12次登樓觀海。
其中,清高宗乾隆就5次登臨,樓內現存的匾額楹聯、詩詞聯句均出自他們之手。
一樓懸掛的“澄海樓”匾、楹聯“日耀月華從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及橫額“元氣混!保鶠榍甯咦谟P所題。
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澄海樓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匾額中“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揚波”之意。
“海不揚波”是3000多年前的一個典故,象征圣人治國,天下太平。
楹聯為集句聯,其中“天容海色本澄清”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六月二十夜渡海>>詩中的一句:“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上聯“日曜月華從太始”:是說太陽、月亮的光輝來自原始的大自然界,暗喻清王朝的強大。
下聯“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長天大海的形體、顏色本來就是清澈的,暗喻清朝政治清明。
橫額中“元氣混!钡摹霸獨狻笔侵競髡f中天地未分時的混一之氣,“元氣混!保阂馑际钦f大海就像天地未分時那樣迷迷蒙蒙,同時也記錄下乾隆皇帝第一次登澄海樓時看到的景色。
二樓懸掛的匾額“雄襟萬里”,為明末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兩次臨危受命督師薊遼的孫承宗所題。
“雄襟萬里”不僅贊美了老龍頭的雄偉風光,也抒發(fā)了他獻身邊疆的豪情壯志以及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現在山海關城內的“節(jié)臸四鎮(zhèn)坊”即為表彰他的功績所建。
<澄海樓樓內>
澄海樓高居長城之上,臨臷萬里海崖,其氣勢絕非一般長城樓閣所比。
清代自康熙至道光的五位皇帝常在秋冬之季,到關外祭祖。
出關、入關經過山海關共12次,登澄海樓也是12次。
究其原因有二:一來是觀看大海,賞景吟詩,二是來求個吉利。
龍,是傳統的皇帝的象征。
這里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在這里抬抬頭。
皇帝每次來這里,都和侍從諸大臣觀海、飲宴、賦詩。
在二樓的條案上,經常擺著文房四寶。
這澄海樓建筑奇巧,即使是刮風的天氣,外面波濤洶涌,四面揚沙,樓內門窗敞開著,風也吹不到樓里。
皇帝揮筆題詩連鎮(zhèn)紙都不用。
這“海亭風靜”的特點,可以和山東蓬菜閣的“避風亭”相媲美。
據不完全統計,清朝皇帝以《澄海樓》為題的詩有51首,形式多樣。
其中有七篇禁體詩聯句,是乾隆八年皇帝首倡的。
他登澄海樓,與諸大臣約定寫禁體詩聯句,以詠海為主要內容,禁用“水”字或帶三點水偏旁的字,違者罰酒三杯。
還規(guī)定寫52句的排律,嚴格使用平仄,除開頭兩句以外,各聯一律使用對仗。
后來,嘉慶、道光紛紛效仿,在澄海樓詠禁體詩聯句,被傳為佳話。
由于皇帝們頻頻登臨,澄海樓名聲大噪。
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都爭著來老龍頭觀光,即景抒懷,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盛極一時。
<樓壁詩碑>
老龍頭地勢險峻,天容海色,澄海樓更是居高臨下,吞波吐浪。
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即興賦詩。
1987年,復建澄海樓時,在樓兩側墻壁上鑲嵌了8塊臥碑。
其中有4首清帝詩,分別是康熙八年九月,康熙皇帝寫的《澄海樓》,雍正在康熙38年寫的《澄海樓》詩,乾隆19年(1754年)的《再題澄海樓壁》,以及道光皇帝的七言絕句《澄海樓》。
還有四首詩均寫于明朝,作者分別是萬歷年間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張時顯、崇禎年間兵部分司主事朱國梓、文人蔡可賢(一說朝鮮使臣)和民族英雄戚繼光。
我來分別給大家介紹一下:
澄海樓
作者:愛新覺羅〃玄燁
危樓千尺壓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歸領袖,往來萬國奉梯航。
波濤滾滾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閬苑蓬壺何處是,豈貪漢武覓神方。
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1722年),是清朝第二代皇帝,年號康熙,8歲嗣位,在位61年,治國頗具才干,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fā)展有重大貢獻。
這首詩是康熙八年九月寫的。
那時康熙皇帝剛18歲,卻流露出君臨天下躊躇滿志的心情與氣魄。
此詩寫得很有氣勢,高高的澄海樓俯鎮(zhèn)大海,放眼遠望云霧茫茫。
大海容納江河無數,海面上船只來來往往。
波濤滾滾顯得天地更大,天空明亮借的是日月之光。
面對著這樣壯觀的景象,詩人不禁發(fā)問,神仙住地在哪里?我是不會學漢武帝那樣尋找神仙的方法,因為這里就是仙境。
登澄海樓
作者:愛新覺羅?胤禛
觀海登樓日未斜,晴空萬里凈云霞。
才經一陣風過檻,倏起千堆雪浪花。
貝闕鰲峰如可接,鵬津鮫室豈終遐。
詭詞未許張融賦,到此方知語不夸。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1722-1735年在位。
此詩寫于康熙38年,當時他22歲是雍親王,是代表父親康熙皇帝到東北祭祖,經山海關登澄海樓所作。
這首詩著意寫風和日麗突變,風起浪涌展現的濤天景象。
可想而知,大海在雍正帝的眼里是多么神奇壯觀。
再題澄海樓壁
作者:愛新覺羅〃弘歷
我有一勺水,瀉為東滄溟。
無今又無古,不減又不盈。
臘雪難為白,秋旻差共青。
百川歸茹納,習坎惟心亨。
卻笑祖龍癡,鞭石求蓬瀛。
誰能忘天倪,與汝共濯清。
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
1735—1795年在位,繼承康熙、雍正盛世基業(yè),文治武功,堪稱極盛。
此詩寫于乾隆八年(1743)十月,皇帝自盛京謁祭祖陵歸來,入渝關,登澄海樓望海,雪霽千峰,波明萬頃,天容海色,蔚為壯觀,詠此詩。
登望海樓
作者:愛新覺羅?旻寧
凌虛樓閣重登臨, 渤澥何人測淺深。
渺矣三山不可望, 只余空闊海煙沉。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1821-1850年在位。
在位期間,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他在嘉慶23年隨父親登過澄海樓,自己當皇帝以后,在道光9年也來過一次。
登樓觀海兩次,卻留下《澄海樓》絕句30首,雖然有些詩是在皇宮里寫的,但足見澄海樓在他腦海里印象之深。
這首詩是道光《澄海樓》組詩的第28首。
從這詩中可以察覺道光皇帝對前途的“茫!备泻蛷姶蚓竦男膽B(tài)。
登澄海樓
作者:明 蔡可賢
城頭望海海潮生,白浪乘風撼塞城。
漢使不來槎自轉,秦皇已去石還驚。
桑田反復千年事,云水蒼茫萬里情。
此日流觴須盡興,當時采藥竟何成。
蔡可賢,明代人。
這是一首感懷詩。
詩人站在寧海城城頭上望著海中潮水奔涌,白浪隨著海風不斷地擊打著入海石城,感悟到這種景象不知存在多少年了。
想當年漢武帝派人去海上求仙藥已是一去不復返,秦始皇也早已撒手人寰,盡管被他鞭打過的石頭至今還在發(fā)抖。
但桑田變換,地久天長,人想要永生是不可能的,抓住當前良辰美景盡興一番,要比秦皇漢武的求仙采藥之舉高明多了。
這也就從側面肯定了老龍頭澄海樓作為游覽勝地的價值。
觀海亭
作者:明 戚繼光
曾經澤國鯨鯢息,更倚邊城氛祲消。
春入漢關三月雨,風吹秦島五更潮。
但從漢使傳封事,莫向將軍問賜貂。
故里蒼?床粯O,松楸何處夢魂遙。
作者戚繼光鎮(zhèn)守薊鎮(zhèn)多年,筑入海石城,建立了豐功偉績,可是朝廷里有些官員卻排擠他,使他不得重用。
他在觀海亭隔著大海眺望家鄉(xiāng)——山東蓬萊。
賦詩言志,報國不求封賞,表達了愛國志士的廣闊胸襟。
澄海樓
作者:明 張時顯
滄溟極目水連云,秋色遙看已半分。
潮擁高城浮蜃氣,劍橫絕塞閃龍文。
晚風落日秦王島,夜月飛濤姜女墳。
萬里靈槎無計借,乘閑且自狎鷗群。
張時顯,是明代江西南城人,曾任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編撰過《山海關志》,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擴建孟姜女廟,今天姜女廟的規(guī)模就是那時奠定的。
這首老龍頭觀景詩,展示了老龍頭秋天的獨特風光。
好一份閑情,好一派秋色,老龍頭之美盡在其中。
澄海樓
作者:明 朱國梓
戍樓盡處接危樓,一檻凌空萬象收。
云水迷離潮汐古,滄桑泡幻見聞愁。
平時游覽多忘返,今日相逢怕遇秋。
破浪乘風乏舟楫,安能歌嘯不持甌。
朱國梓,明代前屯衛(wèi)(今遼寧興城縣)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任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十六年任永平道。
詩人在戰(zhàn)爭風云密布,多事之秋登臨澄海樓,感覺與以往大不一樣。
盡管澄海樓依然高高聳立在海邊,眼前景色依舊,但給人的感覺卻多了“迷離”與“愁、怕”。
詩作反映了作者惆悵彷徨的心情,也從側面反映了老龍頭作為游覽勝地的興衰與時局的密切關系。
<御碑亭>
清代原建有一座“御詩亭”,亭內鑲臥碑,鐫刻了清代諸帝的部分《澄海樓》詩。
1900年(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全部被外國兵砸毀,連澄海樓也被毀于一旦。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御碑亭為重檐四角亭,原是清代乾隆十九年山海關知縣鐘和梅所建。
清代乾隆皇帝曾四次回盛京祭祖,往返經山海關每次必到老龍頭,登澄海樓賦詩,御碑所刻的乾隆題詩是乾隆八年到十九年所題的三首長詩。
<“一勺之多”碑>
“一勺之多”碑是明天啟五年(1625年)山石道劉永基題寫,天啟六年(1626年)海運同知王應豫勒石立。
“一勺之多”出自《中庸》之《博學》,“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意為:現在看到的水,它開始只有一小勺那么多,等到它聚積成深廣難測的大水,黿、鼉、蛟、鱉生活在里面,各種物產資財繁殖在里面。
<英軍大炮>
這門大炮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老龍頭后,英國軍隊放臵在老龍頭長城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英軍匆忙撤走,這門大炮遺留在這里,作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見證,教育中國人民時刻“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清代詩人劉文臨曾寫了一首《哀澄海樓》,通過對“澄海樓”的憑吊,對老龍頭凄涼景象的描寫和對澄海樓昔日輝煌的追敘,控訴了八國聯軍踐踏老龍頭的強盜行為,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1954年4月21日,中共中央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同志曾來到老龍頭遺址上,站在這門大炮前,講述舊中國任人宰割的慘痛歷史,教育大家要為新中國而奮斗。
<南?陉P>
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年,徐達發(fā)燕山等衛(wèi)屯兵15000余人,修永平、界嶺等32關。
在老龍頭上修筑了明長城東部第一關——南?陉P,位居山海關長城十大名關之首。
此關內外不通大道,為利于防守,關口較小。
明天啟二年(1622年)為防女真西進,兵部尚書孫承宗在南?谠O龍武營。
明末,出于戰(zhàn)略防守的需要,用土將城門堵塞。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在龍武營的基礎上增設南?跔I,隸屬天津水師鎮(zhèn)。
南?诜址姥词,有老龍頭、南?、秦皇島、白塔嶺等4處。
從老龍頭起,向西30公里到北戴河金山嘴,均設土墩臺,派員駐守。
此后,歷經300多年海風揚沙成丘,沿城堆積的沙土有幾丈高,人們找不到南海口關了。
有的歷史學家曾按圖索驥誤認為老龍頭東北面的“鐵門關”是南海口關。
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樓,清除濱海長城積沙時,才使南?陉P重見天日。
<“天開海岳”碑>
明清時,澄海樓附近城臺上豎有多通石碑,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只剩下了這塊“天開海岳”碑。
“天開海岳”四個字把山海關的地理形勢作了高度概括。
此碑妙在“開”字一用。
“開”可作“開創(chuàng)”解,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龍頭的海山美景天造地設,是大自然的賜予。
“開”也可作“開拓”解,意為老龍頭的海山美景在天地豁然展開。
也有說將“開”字引申為“造”,意為:大自然之偉力造就了大海緊依大山的雄險地形,實在令人驚嘆!
這塊碑很古老,雖無落款,但當地群眾口口相傳叫它“薛禮碑”。
據史書記戴:唐太宗多次籌措東征高麗,因征途遙遠,“饋運不濟”,故在出兵之前,先運糧于臨渝關和營州(今朝陽)。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率師親自東征,從洛陽到渝關。
在遼東督戰(zhàn)不力,回營州,聽說太子李治來迎,唐太宗就飛騎入渝關,與太子相見于臨渝宮。
唐太宗多次整兵東征,均末獲勝,直到薛仁貴(即薛禮)東征,才取得勝利。
山海關關于唐太宗東征的傳說很多,其中以薛禮東征,在此立“天開海岳”碑的故事,傳誦古今。
1984年9月,經專家鑒定為唐碑。
碑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碑身無碑帽,碑頂為弧形,字體為正楷粗獷、渾重,背面無文字等。
碑文是贊美景色的,這就足以證明老龍頭作為游覽名勝是從唐時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關于這塊碑還有一段故事呢。
相傳1900年英國侵略軍占領了老龍頭以后,見“天開海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于是用幾十人挖碑座,用幾匹馬拉碑身,折騰了一天,才把它拽倒。
可從這以后,神異的事情出現了。
每天晚上,夜空里伸下一只大手把英國哨兵一把抓走,無影無蹤。
如此幾夜,英國營盤里人心惶惶,最后不得不按東方的禮節(jié)燒香磕頭,恭恭敬敬地把“天開海岳”碑重新樹立起來。
后來,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英軍撤走前,又把這塊碑拽倒在海灘上。
直到1927年張學良將軍來到這里,發(fā)現倒地的石碑,馬上派人把他樹立起來。
他說,我樹立起來的不僅僅是一塊“天開海岳”碑,而是中華民族不讓外敵欺辱的堂堂尊嚴。
至今這“天開海岳”碑歷盡人間滄桑,巍然不動,成為老龍頭歷史的見證。
<靖鹵臺>
這是明萬里長城唯一建在海中的敵臺。
又稱“靖鹵一號敵臺”。
敵臺的主要功用是防御工事,可住兵、屯武器、觀察敵情和防御。
“靖鹵臺”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應元始建,初為實心敵臺。
隆慶初年(1567年),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奉旨北調坐鎮(zhèn)薊鎮(zhèn)長城,并自居庸關至山海關的1200華里的薊鎮(zhèn)長城上修筑敵臺1017座。
隆慶四年(1570年)把這座實心敵臺改建為空心敵臺。
因這是明代長城東部的第一座敵臺,稱為“敵臺之始”,戚繼光親自命名為“靖虜臺”,后改為“靖鹵臺”,“鹵”指海水,又取諧音“敵虜”的“虜”。
顧名思義:一是指海水平靜,二是指平定敵虜。
一名雙關,各有意義。
<入海石城>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已經站在了萬里長城的龍頭——入海石城上了。
這是明萬歷七年(1579年),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派參將吳惟忠增筑的。
據《山海關志》記載:嘉靖四十三年(1564)春正月,蒙古侵犯,關門戒嚴。
“時海冰堅且闊,兵部分司主事商誥先期督鑿,復凍如初。
至是,敵果趨海口潛渡,忽冰解,驚退。
又攻旱門關,甚急,誥督軍力卻之。
”這種現象說明了海防的重要性,也是增筑入海長城的主要緣由。
入海石城的建筑結構獨特,它巧妙地利用了山海關古陸中的老龍崗脈巖為基,以石塊夾砌其間,找平后,上面疊筑起九層的花崗巖巨石。
這種將自然山巖與人工砌體合二而一的作法,不僅省工、省料、省力,而且基礎堅固。
特別是把長城直插進海,截斷了敵人從陸地或淺海繞過長城進犯的通道,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
這里陳列的巨型條石,就是當年入海石城所用的基礎石。
每塊條石邊角整齊,最長的2.6米,最重的達3噸。
為了使入海石城經得住海浪的沖擊,在條石的四面鑿有馬蹄形凹糟,相鄰兩塊石槽連接形成“燕尾槽”。
槽內再澆鑄白礬、松香、鐵末臸成的凝固劑,待溶液凝固后整片基石就牢牢的粘連在一起了。
這種榫卯的建筑結構,是隋代就已經研創(chuàng)出來的水下建筑工藝——銀錠鐵榫法。
正是這種集天工于本體的精湛、高超的建筑工藝,使入海石城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海上堡壘,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中海上長城的精品、長城建筑的絕品。
令世人驚嘆不已!
現在就請您站在入海石城的最前端,領略一下長城與大海握手的奇觀吧! <寧海城>
寧海城是萬里長城軍事防御建筑中唯一的一座海堡城。
它自身就是一座防御功能齊全的軍事建筑群。
在寧海城中,既有軍事指揮機構——守備署,又有駐扎軍隊的龍武菅,還有作為下級指揮官的把總署官邸,并附有依托神靈護佑的龍王廟,關帝廟等建筑。
最早的寧海城范圍較小,城墻為夯土結構,用來駐扎守關軍隊,屯聚糧草軍械。
后來,弘治十一年副都御使洪鐘、萬歷初年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
都加以重修,壁壘森嚴。
天啟年間,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在這里首建龍武營,操練水兵。
管理潮河港的戶部分司主事也駐在這個城中。
明崇禎六年(1633年),巡撫楊嗣昌擴建老龍頭南?陉P城,定名“寧海城”。
即為現在寧海城的雛形。
占地87畝,城高8米,厚4米,周長900米,平面形狀為矩尺形,北面、西面各設一門,門上建有箭樓,東墻外側與長城相連,并有二段向外突出的半弧形,設有馬面,建有鋪房,與靖虜一號敵臺、王受二號敵臺成犄角之勢,凸顯了濱海長城的防御作用。
但令人可惜的是,這些建于明代的軍事建筑群,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老龍頭的炮火中遭到毀壞,并由英軍強行霸占,修建了駐扎軍隊的兵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才撤走。
全國解放后,—直由駐關部隊駐防。
為恢復寧海城軍事防御建筑原貌,為后世子孫留下寶貴的歷史景觀。
1992年,秦皇島市委做出復原其原貌的決定,在山海關區(qū)委、區(qū)政府的主持下,于3月正式動工,6月初竣工,建筑總面積3238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龍武營軍官房、士兵房、伙房、碾房、糧倉、牢房、馬廄、戚繼光兵陣陳列室以及守備署、把總署、顯功祠、龍王廟等。
<龍武營>
龍武營是明代駐防老龍頭的水師營。
明代后期,后金政權向西方步步進逼,朱明王朝在遼東的戰(zhàn)事節(jié)節(jié)失利,丟城失地。
戰(zhàn)略要地山海關已成明王朝的最后一道屏障,“國家將全部精神盡注山海。
”老龍頭的陸海防御尤為重要,朝廷海運遼東的軍需物資全部由山海關老龍頭馬頭港及附近港口轉運,鑒于這種情況,明王朝于天啟二年(1622)欽命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孫承宗親臨山海關督師。
在老龍頭設龍武營,訓練水軍三個營,編臸900人,巡邏覺華島(今興城市菊花島)以西至灤河口以東的海面,防范與打擊敵船活動。
更有捍衛(wèi)軍需轉輸港,并兼護航的使命。
到明崇禎六年,巡撫楊嗣昌再設龍武營。
龍武營分前、后兩院和生活區(qū),是一組反映明代軍營風貌的群體建筑,為仿明代小式硬山磚木結構的建筑。
<士兵房>
前院有正房18間,西9間為士兵住房,士兵房采用北方的建筑特點,砌對面大通炕。
當年的龍武營士兵每人一個腰牌,上面寫有所屬部隊的編號、年齡、住址、相貌特征等等。
做為士兵進出營地的通行證,兼作供給軍糧之用。
<軍官宅院>
東9間為軍官宅院。
進深二間,每三間一處,分為百總帶家眷住房、下級軍官單身住房和健身房、練功房等。
<戚繼光兵陣陳列室>
后院正房18間,分別是戚繼光兵陣陳列室和丁口宅。
在戚繼光兵陣陳列室門前的這副楹聯可謂是對戚繼光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肝膽存天地戚家軍興驅倭海曲,浩氣貫古今紀效書傳練兵薊門。
這副對聯講的是戚繼光及其他率領的戚家軍,在東南沿海一帶圍剿倭匪的功績與日月同輝、大地同在;在薊鎮(zhèn)戍守邊關中,效力整肅,治軍有方,不但使北部邊關太平無事,而且將其主要的軍事思想和治軍方略輯錄在冊,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存,使之永垂不朽。
戚繼光是我國古代十大杰出的軍事家之一。
他在戎馬一生中,積多年的實戰(zhàn)經驗,在任薊鎮(zhèn)總兵期間,創(chuàng)造了一套獨到的營陣。
室內陳列的戚繼光四種兵陣就是按其所著《練兵實紀》中車、騎、步、輜營陣縮小復臸的。
<丁口宅>
丁口宅,東西廂房各三間。
“丁口”,顧名思義,“丁”即是兵,“口”就是家眷。
現在恢復兩個丁口之家,反映的是當年戍邊兵丁的生活實況。
明代的兵臸打破了歷代兵臸的成規(guī),在戍邊的兵丁中,征調部分帶家眷的服役,并采取終身為兵的世襲臸度,并兼有屯田的使命,生活自給自足。
院內陳列的是入海石城的基石。
是1987年春重新修復老龍頭長城時,打撈出來的入海石城基礎石原物。
因在海中多年浸泡,石上滿布貝殼。
兩側陳列的大鐵錨,是復臸的明代防守老龍頭要塞的龍武營水師戰(zhàn)船所用。
<生活區(qū)>
生活區(qū)在龍武營的后部,是明代海軍軍營生活的一個縮影。
水井、糧倉、伙房均是當年駐守在老龍頭龍武營官兵生活的必須。
打典是集合官兵,用飯的信號。
馬廄是當年龍武營、守備署飼養(yǎng)戰(zhàn)馬的地方。
而牢房主要是用作囚禁違犯軍紀或不法行為者。
在封建社會,習武者和軍人都非常崇拜武圣人關羽,封建統治者也大肆宣揚關羽的忠義,在龍武營的生活區(qū)也建有一座關帝廟。
<守備署>
守備在明代是防守一城一堡的長官,在清代系正五品武官,署中陳設為明代形臸。
守備署建在龍武營的西側,建筑仿明代大木硬山建筑,四進封閉式四合院,坐北朝南。
由南向北依次是照壁、署門、儀門、正堂、議事廳、后宅。
占地面積3210平方米,建筑面積1043平方米。
照壁是守備署中軸線上的最前端建筑物,長10米,高4米,正面磚刻“為國干城”四字,其中的“干”字指盾,“干城”就是既能安外又能衛(wèi)內。
背面所刻“壁壘森嚴”四字指的是老龍頭的軍事防御堅固,戒備嚴密。
署門門前的一對石獅象征府邸的威嚴。
署門兩側各站立一手持兵刃的衛(wèi)士,守衛(wèi)守備署。
儀門是守備署的第二道門,也稱做垂花門,是當年守備以禮迎接貴客的場所。
西廂房三間為軍士房,是負責守衛(wèi)守備署的軍士居住的場所。
正堂是守備部署軍事,調兵遣將的地方。
正中坐的'即守備。
兩側各站立二名衛(wèi)士,背后的繪畫是按明清時武官品級所繪的圖案。
守備之名始于明代,正五品武官,轄官兵一千有余。
明代前期,并無守備一職,那時中央軍事力量主要有五軍都督府、上直衛(wèi)、京營三大部分;地方軍事力量統于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
各地皆立衛(wèi)所,最多時共設衛(wèi)547,千戶所2593,每5600人為一衛(wèi),1120人為一千戶所。
到明代中后期,才出現守備官職,有中軍守備,掌印衛(wèi)守備等。
清代仍沿用明代兵臸。
議事廳的建筑規(guī)格與正堂相同。
所謂議事廳就是作為研究軍情,決定軍務的地方。
正中座的為守備,兩側是其統領下的文武官員。
書房是守備讀書,寫詩作畫兼會客的場所。
后宅是守備家眷的房間,分為寢室和外室。
<把總署>
把總署位于澄海樓北,是我國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形式,五正六廂,附平房2間。
署內陳設為明代形臸。
把總官職始于明代,武職。
明代把總是營以下部隊的指揮官或教練官,清代把總為正七品,駐守一城一地,下轄兵士449人。
<顯功祠>
顯功祠位于把總署西側。
古建筑原在山海關城內,主要是表彰對山海關建城守城有功的重臣名將。
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276年間,明王朝為鞏固其封建統治,始終本著“高筑墻、廣積糧”的策略,在東起遼東,西至嘉峪關,筑起了一道萬里長城。
中后期由于東北女真族的崛起,山海關成了民族沖突的咽喉要塞。
因此,明王朝屢派重臣到此筑城戍邊,構筑了中外馳
名的古代軍事防御體系。
現顯功祠內立有徐達、戚繼光、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朱梅、楊嗣昌等7位明代戍將的塑像。
請看門前的楹聯:
筑雄關與天齊貔貅飛鏑開拓朱明帝業(yè),
修障塞長萬里披肝瀝膽捍衛(wèi)一統江山。
楹聯的意思是:明代開國的文臣武將們,率領著英勇無比的軍隊南征北戰(zhàn),修關筑城,開創(chuàng)了朱明王朝的統治大業(yè);嘔心瀝血,風餐露宿地構筑萬里長城是為了鞏固得來不易的統一國家政權和每一寸土地。
<將臺>
大家請看,將臺內的武將塑像是戚繼光。
他身后墻上的地圖,就是明薊鎮(zhèn)長城關隘圖。
明代在薊鎮(zhèn)防務吃緊的情況下,隆慶元年(1567)十二月,抗倭名將戚繼光奉調北上。
隆慶二年(1568)五月,升任薊鎮(zhèn)總兵,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zhèn)練兵事宜,至萬歷11年(1583年)歷時16年。
他在薊鎮(zhèn)長城沿線(自昌平西,至山海關南海)增筑敵臺1017座,修筑老龍頭入海石城,在險要地方修筑長城復線,增筑烽墩,使一千二百里長的國防線面貌改觀。
起初,守邊軍隊軍紀差,戰(zhàn)斗力不強。
戚繼光請求朝廷批準調浙江兵三千到這一帶。
浙江兵一到,在郊外接受訓練,正值天降大雨,“自朝至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
傳說,山海關區(qū)的七星寨村原名“戚家寨”,曾駐浙江兵。
石河兩岸的將軍臺和操練營舊址就是當年戚繼光練兵的地方。
戚繼光對邊軍進行了整頓,創(chuàng)立了東營、馬營等編臸,修整和裝備了新的精銳器械,積儲了錢糧,淘汰了一批不中用的將官,采用了各個兵種相互配合的新戰(zhàn)術,大大振作了士氣。
戚繼光在任期間,經常巡視薊鎮(zhèn)長城防線。
這座點將臺周圍的空地是當年的教軍場,他在這里設營駐扎,點將操練兵馬。
前面的八卦陣相傳就是戚繼光,為訓練士兵和排兵布陣所建。
戚繼光治軍嚴格,他對屬下軍官提出26條要求,強調為將者必須正心術,立志向,明生死,辯利害,做好人,堅操守,寬度量。
他說:“古人所謂,武臣不惜死,文官不愛錢,天下太平矣。
”薊鎮(zhèn)的總兵衙門雖在三屯營,可是戚繼光卻經常揮戈躍馬奔馳在長城沿線。
他寫詩說:“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他這種清廉自律、為國家操勞的精神,令人敬仰。
【海神廟】
如果說長城帶給了我們陽剛之美,那么老龍頭西側伸入大海之中,具有婉約之美的就是海神廟。
此廟的修建,與古代海運有著較深的歷史淵源。
明清兩代,老龍頭西面有個繁榮的潮河港,帆檣林立,岸上的水手熙熙攘攘。
為了祈求海上平安,老百姓常把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寄希望于神靈的護佑,相繼修建了海神廟、天后宮、龍神廟和北海神廟。
這四座廟,1900年遭到八國聯軍以及后外國駐軍的破壞,逐漸冷落蕭條,解放后僅存遺址。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海神廟,是重建的,是明清時期沿海四座廟宇的“集粹”。
此廟坐南面北,由北依次為四柱三樓牌坊、三孔石橋、山門、正殿(海神殿)、詩碑游廊、天后宮、棧橋、觀海亭等。
由古建專家孫大章先生主持設計。
<牌坊>
牌坊位于廟宇最北面,高8米,寬11米,為漢白玉石砌基,上飾琉璃瓦頂。
牌樓懸有木刻匾額兩塊,正面曰:“安瀾”,出自清嘉慶皇帝的《北海神廟》詩,取“海不揚波”之意,象征天下太平。
背面曰:“伏波”,意思是:安定。
抑臸大海波濤,確保海上安全。
<山門>
經過三孔石橋,我們來到了山門。
這是一座古典式拱門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
門前左右樹立幡桿兩根,高13米,上帶吊斗,懸幡兩面,是廟宇致遠的一個標志。
山門上書“海神廟”, 是現代著名中年書法家楊再春所寫。
兩廂的塑像為門神,左為“天應”,腳踩蛤蜊精。
右為“天佑”,腳踏海螺精。
金剛怒目,猙獰而莊嚴。
傳說,他們是道教北海海神廣澤王的守護神,任務是辟邪除惡。
<海神廟院內>
進入山門,左右有鐘、鼓樓各一座。
鐘樓內懸八卦鐘一口,高95厘米,直徑80厘米,重400公斤。
“八卦”相傳為伏羲氏所畫。
鼓樓內懸皮鼓一面。
廟內都有晨鐘暮鼓之說。
清晨敲鐘,夜晚擊鼓,鐘鼓聲伴著朝霞暮靄回蕩于海面。
院內中間設香爐,兩旁設“龍馬”,“乘黃”石雕各一座。
“龍馬”的傳說源于明朝陳仁錫所著《潛確類書》,“龍馬者,神馬也。
河水之精。
高八尺五寸,長頸,胳上有翼。
旁有垂毛,鳴聲九音。
有明王則見。
” “乘黃”在《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說:“白民之國有乘黃。
其狀如狐,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
”另外,在《漢書.禮樂志》應劭的注釋說:“乘黃,龍翼而馬身,黃帝乘之而仙”。
這也是龍馬之屬。
<海神殿>
在海神廟內的第一重殿宇,便是海神殿。
海神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歇山式磚木結構,有前廊后廈。
殿門上方懸有乾隆御筆的“匯溟寧宴”匾,意為:眾水匯合的大海安寧平靜,象征國泰民安。
兩旁的木臸楹聯是:翕受奠坤維瀾安拱極;靈長資坎德派演朝宗。
此聯也是出自乾隆御筆。
意思是匯聚容納大水奠定了陸地。
海不揚波環(huán)衛(wèi)著北極星;海神以他的資格名望掌管著北方,使江河百川都來朝拜。
其內涵是用大海、海神來做比喻,要各方各地都來維護皇帝的統治,像百川入海那樣都向皇帝朝拜進貢。
殿內供北海神廣澤王坐像,侍者立于兩旁。
《北堂書鈔》引《太公金匱》說:“四海之神,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
唐代天寶十年,唐玄宗封四海龍王,即東海為廣德王、南海為廣利王、西海為廣順王、北海為廣澤王。
這里供奉的為北海之神廣澤王玄冥。
兩廂各有站班像四尊,左排為趕海夜叉、順風耳、風婆、雨神;右排為巡海夜叉、千里眼、電公、雷母。
前殿后門上懸匾一塊,額為“風平浪靜”。
兩旁楹聯為:“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
”這是原來北海神廟的聯額,為近代人所作。
兩側有游廊可通向天后宮。
<游廊及兩側詩碑>
游廊兩廂各鑲臥碑五塊,內容為歷代皇帝和名人志士詠頌大海和謁廟的詩文。
這里有現代極少見的魏武帝曹操寫的《觀滄!;有北齊大臣祖珽寫的《望!;有隋煬帝駐蹕臨渝宮時寫的《望海》;,有唐太宗親征遼東路上寫的《春日觀海》;有明代書法家蕭顯寫的《!;還有明中葉大筑邊墻的洪鐘寫的《南海口詩》;也有清代臨榆縣令蕭德宣寫的龍神廟求雨詩......
這些詩從不同角度歌頌大海,也反映了老龍頭所在的碣石地域,歷史文化之悠久。
<天后宮>
天后宮是海神廟的第二重殿宇,兩層,為歇山重檐磚木結構建筑。
殿內一樓供天后娘娘塑像,兩旁侍女侍立。
兩廂陳列龍儀蟠、蟠龍棍、金瓜、鉞、斧、朝天鐙、刀(抓印)、方天戟、月牙鏟等“鑾駕”18種,這些“鑾駕”本是封建帝王出行的儀仗。
皇帝用全副,后妃用半副。
這里按后妃規(guī)格,陳設的是半幅“鑾駕”。
兩側的“回避”和“肅靜”牌,更顯示了“天后”的威嚴。
天后,是北宋興起的女性海神。
傳說,她本是宋代福建莆田人林愿的小女兒,叫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988年)。
她天生不會說話,自幼神通廣大。
云游島嶼之間,在海上搭救遇難的船只,并能降服妖魔,消災滅疫,為人治病,成為航海保護神。
沿海漁民百姓感激她的恩德,便修廟供奉。
民間叫她“媽祖”,南宋封她為“靈惠夫人”,元朝封她為“感應神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她為“天后”。
從此,供奉她的廟宇便稱為“天后宮”,俗稱她為“天后圣母”或“海神娘娘”。
南方或海外多稱為媽祖廟。
一樓正面上懸匾額“盛德在水”,配有楹聯:“向四海顯神通千秋不朽;歷數朝受封典萬古流芳”。
這里的“歷數朝受封典”是指上述天后的稱號是經過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逐漸形成。
在二樓內塑有呂洞賓、張果老、荷仙姑等八仙群像。
傳說“八仙過海”就是從這里啟程的。
關于“八仙”的傳說,幾乎傳遍全國,特別是沿海各地,幾乎家喻戶曉。
傳說,鐵拐李(姓李名玄)得道,度鐘離權,權度呂洞賓,二人又共度韓湘、曹友、張果、藍采和、何仙姑,分別成道,成為八仙。
一日,他們赴蟠桃大會。
歸途各踏自己寶物渡海。
有龍子喜愛藍采和所踩的玉板。
想奪走,于是引起大戰(zhàn)。
八仙火燒東洋,龍王敗潰。
請?zhí)毂鴣碇,后得觀音和解,才各自離開。
另一種傳說是:八仙過海時,呂洞賓倡議,不得乘云而過,須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過。
于是鐵拐李投杖水中。
自立其上,乘風逐浪而過,韓湘子以花蘭投水而渡;呂洞賓以蕭管投入水中而渡;藍采和以拍版投水而渡。
其余張果老、曹國舅、漢鐘離、何仙姑等亦以紙驢。
玉版、鼓、竹罩投水中而渡。
正所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出天后宮南門,在南門檐下,刻有兩首七言律詩。
一塊是出自乾隆皇帝御筆,原先立在北海神廟。
另一塊則是嘉慶十年,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寫的北海神廟詩。
在天后宮南門上懸有兩塊巨匾,一樓的“珠宮涌現”,原匾是乾隆九年(1744年)御筆親題。
這里三面環(huán)水,八面來風,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每當云霧繚繞或煙雨濛濛,海神廟若隱若現好似瀛洲仙境,因此乾隆皇帝比喻為“珠宮涌現”。
二樓的“萬里波澄”,原匾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御書,對海不揚波的景色作了高度概括。
旁邊楹聯: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動兩潮來。
出自北宋趙抃《次韻孔憲蓬萊閣》中的一句,生動地描繪了大海的廣闊和氣魄。
<觀海亭>
過棧橋便到達了海神廟最南面的建筑——觀海亭。
亭子八角外展,古樸端莊。
亭名“觀!倍譃楣沤▽<覍O大章書寫。
亭子里面這塊“四海永清”匾為雍正皇帝御題,表達了對“天下太平”的良好祝愿。
放在這里與前面的“匯溟寧晏”、“安瀾”、伏波”遙相呼應,構成當年修建“海神廟”、“天后宮”的中心思想。
意在乞求神靈保佑大海安寧,江山永固。
臵身亭中,四面皆水,東望“姜女墳”,西眺秦皇島,天水相連,浩浩蕩蕩,橫無際涯,不知您是否有“飄然欲仙”之感。
<英國營盤遺址>
在觀海亭向西望,海灘綠樹中的幾幢建筑就是1900年的英軍營盤遺址。
1900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奧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八國聯軍10月1日,英軍占領了海防軍事重地老龍頭。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其中第九條規(guī)定允許由北京黃村至山海關鐵路沿線十二處分兵駐扎聯軍軍隊。
自1902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在山海關南部沿海相繼建立了六國軍營。
蕭莊南面“四炮臺”是日本營盤;小灣村北有法國營盤;小灣村南,今鐵路療養(yǎng)院一帶有比利時和意大利營盤;德國營盤東面至寧海城有印度兵營,當地群眾叫它“英下邦”(附屬國);英軍軍營建在寧海城內外,以后又合并了德軍軍營,成為各列強軍營中,建筑最大的一處,占地二平方公里,常駐人員四、五百人。
此處的幾幢建筑就是當年的部分英國營盤遺址,他們占據達4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才撤走。
游客朋友們:歷經數百年的滄桑歲月,這座昔日的海陸軍事要塞,以其壯麗的風光、獨特的歷史地位,已成為舉世聞名的風景名勝地。
2008年7月30日,奧運圣火的傳遞儀式在老龍頭長城舉行,古老的長城上飄揚著象征“和平、團結、友愛”的奧運旗臶,長城精神又增加了一段難忘的和平樂章。
令所有炎黃子孫為之震撼、為之驕傲、為之自豪。
【老龍頭導游詞】相關文章:
老龍頭導游詞10-07
老龍頭導游詞10-09
老龍頭景區(qū)導游詞10-09
老龍頭導游詞實用02-23
河北老龍頭的導游詞10-10
河北老龍頭景區(qū)導游詞10-07
河北老龍頭的導游詞范文04-24
山海關老龍頭經典導游詞12-07
山海關老龍頭經典導游詞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