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導游詞

全國景點導游詞

時間:2024-07-22 07:24:16 導游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全國景點導游詞

  導游詞不是散文,書面語太重介紹,口語化注意不夠。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全國景點導游詞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全國景點導游詞

  【全國景點導游詞:蘭州刻葫蘆】

  位親愛的團友,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游蘆愛靜,也是蘭州土生土長的姑娘,今天我就帶大家看看我們蘭州有名的刻葫蘆。

  曾幾何時,每逢周末,城隍廟的刻葫蘆攤位上,都會擠滿前來觀賞的市民。尤其是在入門左側的攤位上,葫蘆無論大小,15塊錢自己挑來,然后告訴師父要刻什么,無論飛禽走獸還是花鳥蟲魚,保證五分鐘內刻好,若刻馬,踏會追問一句,“坐著的?蹲著的?跑著的?哪個蹄子騰空?”。這個有趣的蘭州爺們就是蘭州有名的刻葫蘆大師阮文輝,與眾多的葫蘆大師一樣,只是從那專注的眼神里,就可以讀出他們對手中這個小玩意的熱愛,也只有他們才知道,這枚小小的葫蘆里,浸透著多少蘭州刻葫蘆的心酸和歷史,阮文輝大師也因為對刻葫蘆的熱愛和傳承,成立了阮氏傳習館,蘭州刻葫蘆始見于清光緒年間,許多說法都提到一個姓王的`裁縫,說他是蘭州第一個在葫蘆上刻圖案的人,而據(jù)《皋蘭縣志》記載,光緒十八年,藝人王鴻平等人在葫蘆外皮上刻畫戲劇臉譜,也有人說王鴻平就是王裁縫,但實情現(xiàn)已無據(jù)可考。

  到了民國初年,有幾個人別出心裁,在雞蛋上雕刻以刀馬人物和風景名勝為主的情節(jié),作為兒童玩具銷售,這才引起人們的注意。葫蘆,音同“福祿”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奉作吉祥物,而在蘭州說起葫蘆,是個怎么也繞不過去的情結,在蘭州,說葫蘆即指刻葫蘆,是久負盛名的傳統(tǒng)工藝品,屬微雕藝術的一門,在這座黃河名都里只在一枚葫蘆上,就能將蘭州的風情演繹的活靈活現(xiàn)。

  那蘭州刻葫蘆的學問體現(xiàn)在哪里呢?專用的葫蘆講究大小均勻,即所謂的“大如珠,小如拳”,刀法要輕于金石,重于微雕,點、挑、劃、拉、勾……要求輕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圖案取材更是包羅萬象,從傳統(tǒng)戲劇,古典文學,神話故事,明間傳說,到山水花鳥蟲草,名勝古跡,名族風情,甚至蘭州小吃,應有盡有。沒有親眼見過蘭州刻葫蘆之前,你一定想不到,在這樣一枚小小的葫蘆上,竟能演繹出一個如此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蘭州葫蘆種類很多,最小的雞蛋葫蘆僅有算盤珠大,一般做裝飾物和旅游紀念品。另一種單吊葫蘆通常裝養(yǎng)蟈蟈和蚱蜢。這種葫蘆講究圓潤無疤結,以便聚音,頂上旋有圓口,刻上圖案,有一種天然的拙趣。如今通過一代代藝人的努力,刻葫蘆這個集蘭州傳統(tǒng)文化,明間工藝和地域特色于一身的工藝品,漸漸走出了蘭州,走出了甘肅。隨著小葫蘆的聲名遠播,刻葫蘆也不再只是人們把玩,收藏的物件,小葫蘆蘊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的風景。謝謝大家!

  【全國景點導游詞:銅鼓石】

  銅鼓石石刻, 是銅鼓縣最有名的石刻,銅鼓景點導游詞。

  因為這塊巨石因色如銅,形似鼓,擊之有聲,名為銅鼓石。銅鼓縣也因它而得名。

  相傳許旌陽追斬蛟龍路過此地,石中有聲,疑之為怪,揮劍劈之,巨石中分,現(xiàn)身的并不是孽龍,只見一對金雞騰空而起,沿修河而下不知去向。

  “銅鼓石”三字,正楷豎書。字跡蒼勁秀麗,其落款刻有“備兵使者晉人延論書”九字。

  南唐時,有一個福建晉安叫王延論的備兵使者路過此地,看到我們眼前這塊巨石,就刻下了“銅鼓石”三個字。備兵使者,是專門替朝廷招兵買馬的小官。南唐存在于937~975年,“銅鼓石”三個字,將近有1100年歷史了。

  “銅鼓石”左右兩旁,明朝抗倭名將鄧子龍以雄偉的筆鋒在這里留下了“試劍”、“潘周過化”等字和他作的一首詩:“定江巨石攔路旁,有人疑是南山虎。笑漢將軍只沒羽,乃不貫之何足數(shù)。又聞此石名銅鼓,上應列宿開帥府。英雄一破石中開,抵住乾坤鎮(zhèn)吳楚!

  據(jù)說,清政府規(guī)定凡銅鼓來義寧州(修水縣清時稱義寧州)應考秀才的生員,主考官員要一一招來指名背誦這首詩,凡是茫無所知或顛倒訛錯者,立即被考官認為是假冒銅鼓人,喝斥逐出,不準參加考試。因而在清代,這首詩成為銅鼓書生必讀詩篇,童叟傳誦,膾炙人口。

  鄧子龍(1531-1598)是明代抗倭名將,字武橋,江西豐城杜市鎮(zhèn)鄧家村人。

  1574年,鄧子龍到銅鼓來鎮(zhèn)壓李大鑾棚民起義。當時起義軍有10萬人,鄧子龍只有三千人。歷經一年多的時間,終于平定了叛軍。1575年,鄧子龍在此刻下了“試劍”、“潘周過化”等石刻,此石刻涵意為‘江西巡撫潘季馴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派鄧子龍來此鎮(zhèn)壓李大鑾農民起義之后,銅鼓地方復歸王化。

  “試劍”,我們可以理解為“牛刀小試”,可以看出鄧子龍十足的自信。

  當年鄧將軍在銅鼓建功立業(yè)的`時候已經43歲,最后官至副總兵,相當于海軍副司令員,中將軍銜。

  萬歷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鮮。鄧子龍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露梁海戰(zhàn)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奮勇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為之立廟,世代祭祀。鄧子龍遺體歸葬豐城。遺體有其身無其首,其首級已被倭寇割去,于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級合殮。

  “駐銅剿赤”四個字,是國民革命軍十九師一零三團團長莊文樞在1934年刻下的。

  一九三七年淞滬會戰(zhàn),莊文樞任三十五軍十九師五十七旅旅長。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三日,晉升陸軍少將。一九四一年參加上高會戰(zhàn),任七十軍一零七師副師長。

  “駐銅剿赤”四個字,字里行間表現(xiàn)的只是一個“剿”過程,看不到“剿”的結果。莊文樞在銅鼓一年時間,沒任何建樹,以后的事情更無法預測。他題這四個字,只表明他在銅鼓做過這件事,缺乏自信與底氣。這與鄧子龍書寫的“試劍”、“潘周過化”的底氣、豪氣、霸氣形成巨大反差。

  這里為什么會形成石刻群?銅鼓石為瀏陽、平江、宜豐、萬載各州、縣適中之地,水通鄱陽湖,地接長沙、武漢,雄踞湘贛邊陲,地勢險要。此處設有茶樓,便利來往官民飲茶休息。歷朝文臣武將,行至此地都勒石題字,摩崖銘詩,文采生輝,聲名遠播,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史詩石刻。

  【全國景點導游詞:嵖岈山】

  各位朋友,從這往上再有100多米就到達山頂了,這段路是我們游覽全程最難走的一段路,但是景區(qū)并不計劃把它修成易走易登的路,這里面還有個原因呢!1992年8月,河南省省長李長春來嵖岈山游覽,走到這里的時候,地方領導提前告訴省長,這段路暫時還比較難走,但我們準備很快對這段路進行改修。李省長走完這段路到達山頂后,興致很高,告訴景區(qū)領導,這段路你們最好是保持它的原狀,如果都把它修得象上樓梯一樣,那就失去了游客們登山探險的那種感覺了。所以這段路我們還是保持了它的原始狀態(tài)。好了,現(xiàn)在大家做好手腳并用的準備,讓我們共同攀登吧!

  (山上觀景后,帶領游客到飛來石)

  現(xiàn)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四大奇景的第一景觀----飛來石。看過《西游記》的朋友都知道,每年的三月三王母娘娘都要開一次蟠桃會。有一年盛會結束,各路神仙在王母娘娘祝壽的時候,一只調皮的猴子跑到供桌旁偷了一個蟠桃抱著就跑。正好被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仙女發(fā)現(xiàn),她就順手揀了一塊石頭向猴子砸去。猴子一驚,桃子就順手丟了,落到我們面前這個山頭上。大家注意看,這座獨立的山頭就像一只大桃子,并且還摔裂了一條縫,砸猴子的那塊石頭,正好落在峽谷的頂端,所以取名飛來石。那只猴子呢,在我們旁邊的山頭上點了一下腳,順勢往前一蹦,就落在前面的石猴院,我們等到一會兒就會看到。這完整的.山頭被猴子用力一蹬,從正中間蹬裂了一條縫,這條縫只有30多厘米寬,10多米高,20多米長。人們從里面抬頭看天只能看到一條線,開成了“一線天”景觀。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景區(qū)的中心景觀----石猴園。這里為什么叫做石猴園呢?因為這里除了這只大猴外,旁邊還有這么一對母子猴。它們一家三口都在這里聚居著。這只大猴就是在前面“飛來石”景點我所介紹過的偷走王母娘娘的仙桃被子懲罰下凡的那只猴子,旁邊的母猴是它的“妻子”,小猴是它的“孩子”!捌拮印甭犝f了丈夫這件事后,就不遠萬里從天宮來到嵖岈山尋夫,但她看到自己的丈夫已經化仙為石,不能再回天宮去了,所以就只好天天守在丈夫身邊。時間長了,孩子就依偎在它身邊低著頭睡著了,而它卻天天仰頭凝視著自己的丈夫。后來天宮的姐妹們來到嵖岈山找到它們,想讓它們母子兩個回到天宮去,但這位妻子誓死不從,情愿終生陪伴著丈夫。姐妹們在沒什么辦法的情況下,只好拔下一根簪子別在她的頭上,以做紀念。后來這根簪子有了靈氣,生根發(fā)芽,長成了非常奇特的這棵小樹。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們嵖岈山的游覽就要結束了,希望各位今后有機會再來嵖岈山。祝大家一路平安!謝謝。

  【全國景點導游詞:禪棲寶地大蓮山】

  大蓮山因崇山峻嶺羅列,層峰疊嶂環(huán)繞,似一支蓮花出水,所以取名為大蓮山。大蓮山山頂呈園頂形,山頂上的福壽寺就如建在“蓮心”上。

  福壽寺初建于唐朝大歷年間,再建于清乾隆九年,續(xù)建于民國28年,占地300余平方米,分上、下二棟計26間,供有如來、觀音、古佛神象(傳說古佛神象屬香藤結成),還有符庵,道一神位。主持和尚系佛教臨濟正宗分支。全盛時期曾宿僧侶20余人,香火道場以及游人香客遠及修水、宜豐、萬載、瀏陽等縣。

  解放后,由于各種原因,殿宇房屋被全部拆除。1986年以后又由附近群眾自發(fā)募捐儲款修建,歷時7年,建有上、下廳、左鐘右鼓,僧房、茶房、禪間、客間、廚房、餐廳等,供游人游覽觀賞,供奉敬祀。

  右側還保留有福壽寺開門祖衍周芳禪師墓塔和十七世祖馬祖道一禪師衣冠冢(建于嘉慶十四年)坐東向西,并排三座,十四柱十三碑,上豎園形石塔尖,有“阿彌陀佛”石象三尊,全是白色花崗巖石柱和青石墓碑,造型精細別致,結構美觀,墓葬巖石上刻有《幽巖石室》四個繁體大字,整個禪師墓葬群猶如三只蛤蟆朝著落日眺望。所以,古人稱“三蟆戀日”之景,與寺毗望的有建在峻峭的石壁上,寬4米,深9米,高1.72米的“藏經樓”,60年代大蓮山福壽寺的珍貴文物曾藏于此間,才幸免遭劫,導游詞《銅鼓景點導游詞》。

  馬祖道一是中國禪宗8代祖師,俗姓馬,法號道一(1709-1788)。此人生得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二輪紋。曾在福建建陽、江西南康等處傳授禪法,主張“自心是佛”“凡所見色,自是見心”的'道理,從學者甚眾,后形成學派,稱“洪州宗”,后于公元1769年唐大歷四年來到大蓮山,閉關坐禪馬祖巖,公元1773年離開大蓮山,唐貞元四年(公元1788年)圓寂于南昌開元寺(今南昌佑民寺)。

  馬祖崖屬丹霞地貌天然巖洞,洞前有石屏掩映,入口稍小低矮,出口較大,洞崖呈傾斜長方形,光線充足,洞高十米,寬約五十米,足可容納800余人。

  大蓮山有一株巨藤,該藤綿延數(shù)個山嶺、山窩,方圓達百畝,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根在哪兒。這株巨藤較大的一段直徑達1尺。巨藤四季常綠,三月開花,呈深紫色,葉片呈三角形,花形似啄木鳥,果實似佛珠。它逢土就生根,遇樹就爬樹,如有人不小心撞傷根部,表皮會流出呈血紅色液狀汁,令人難以相信,是奇特少有的旅游景觀。

  福壽寺附近還有一棵400年的古楓。古楓樹高約60米,樹圍6.7米,亭亭如華蓋。樹影婆娑,夏日蔥翠如黛,深秋丹紅似火。在古楓樹下建有一廟,名為楓神廟,常年香火不斷。

【全國景點導游詞】相關文章:

哈爾濱景點導游詞04-22

西安景點導游詞04-21

經典天津景點導游詞06-27

重慶景點導游詞06-14

浙江景點的導游詞11-17

景點介紹導游詞11-11

吉林景點導游詞03-10

廣州景點導游詞05-20

河南景點導游詞04-19

重慶景點導游詞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