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理調查實習報告
在當下社會,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fā)增長,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理調查實習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調查實習報告1
一、實習目的:
通過濕地和漓江上游貓兒山的調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二、實習時間
實習時間:第十八周
20xx年6月15日,實習動員以及實習準備——了解本次實習是主要任務注意事項;
20xx年6月20日(星期三),貓兒山調查,于下午三點左右驅車返校,
20xx年6月21日(星期四),會仙濕地調查,早上八點半乘車出的出發(fā),于中午12點左右返校;
20xx年6月22日—20xx年6月24日,在校書寫實習報告。
三、實習成果
3.1貓兒山簡介
貓兒山,位于興安縣西北部,距興安縣55公里路程,離桂林市區(qū)81公里路程。廣西貓兒山自然保護區(qū)跨興安、資源2縣,面積5.3萬公頃。是五嶺之一的越城嶺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僅是廣西第一峰,也是華南第一峰。因山頂峰酷形似蹲伏的貓兒而得名。貓兒山為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區(qū),屬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典型常綠闊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及鐵杉,水源涵養(yǎng)林。1976年秋,國家在這里建立了貓兒山林區(qū)保護站,劃出1.7萬公頃為絕對保護范圍。整個保護區(qū)地勢呈葫蘆形,中部高,四周低,向東南傾斜。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為山間盆地,其余均是山巒連綿的峰叢地帶。貓兒山自然保護區(qū)是廣西主要的水源林區(qū)之一,是漓江、資江、潯江三條江的發(fā)源地,連接珠江、長江兩大水系。發(fā)源于此的河流有39條,其中流入漓江的有19條,匯入資江的有4條,匯入潯江的有16條。
實習內容:
3.11:當天十一點左右,自貓兒山景區(qū)經烏龜江,往山上觀察,行至海拔約500m處返回
從山腳往山上觀察,發(fā)現貓兒山山腰以下基本被人工竹林(毛竹林)覆蓋,山頂處,可觀察到覆蓋的植物比較低矮。沿途經過烏龜江,水清澈見底,無明顯的污染,表明水質較好,河床中發(fā)育鵝卵石,并可見明顯的階地。途中,可見常綠闊葉林和竹林交錯生長,蝴蝶等昆蟲易見。沿途裸露的巖石為花崗巖,并發(fā)育有落水洞。
從山腳至山上海拔約500m處,由于人工竹林的覆蓋以及高差不足,難以觀察到植被的分布規(guī)律。但,可觀察到,山腰以下的植被以闊葉林和竹林為主,山頂部分植物較為低矮,由此可見貓兒山的植物分布基本符合垂直分布規(guī)律。
貓兒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森林植被生長茂盛,土壤礦物分解較徹底,成土過程主要是脫硅富鋁化過程和旺盛的生物富集過程。主要土壤類型為紅、黃壤系列土壤。土壤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明顯。土壤質地多砂壤土至粘土,土壤剖面層次發(fā)育明顯,鹽基和粘粒的淋溶遷移和淀積作用強烈,表土有機質含量豐富,肥力高。根據實地觀察,有機土的厚度約為10—20cm,發(fā)育較好。
3.12:下午兩點左右,步行至十里峽谷處。
該處景色宜人,河床中巨大的石塊隨處可見,流水澄澈,潭中水由于含沙量小,泥沙顆粒小,浮游生物少,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分外迷人的青藍色。該處的巖石巖性為花崗巖。然而,該處植被也是以人工竹林為主,原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被破壞。
3.2會仙巖溶濕地簡介
濕地,指的是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濕地在調節(jié)氣候、涵養(yǎng)水源、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都能發(fā)揮重要作用.。
會仙濕地位于會仙鎮(zhèn)睦洞、四益、新民、文全村委,四塘鄉(xiāng)大灣村委和雁山區(qū)竹園村委,地跨東經110°08′38″-110°16′57″,北緯25°05′08″-25°08′34″。濕地范圍涉及2縣(區(qū))3鄉(xiāng)鎮(zhèn)6村委47個自然村約2.2萬人,總面積約78km2。唐朝長壽元年(公元692年)開鑿的古桂柳運河(相思埭)由濕地中心穿過,是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運河使漓江與洛清江相連接。會仙濕地地貌是喀斯特峰林平原,地勢平坦,石灰?guī)r孤峰林立,海拔小于500m。該區(qū)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受太陽強熱幅射和季風環(huán)流的影響,四季分明,夏長冬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35.8mm,年平均蒸發(fā)量1569.7mm。濕地內的植物主要有:樟樹、楓香、苦楝、烏桕、松樹,黃荊、柃木、水楊柳、十大功勞、蘆葦、三角葦、黃茅草、野苦草、五節(jié)芒、野牡丹、藍絲草、馬尾草和厥類。主要動物有:鯉魚、草魚、塘角魚、斑魚、鰱魚、黃鱔、白鱔、鰱拐魚、鯽魚、龍蝦、鰍魚、福壽螺、燕子、燈鳥,白鷺等。前往濕地的途中,發(fā)現濕地附近的水稻田邊各種農藥瓶隨處可見。沿途觀察會仙巖溶濕地的水質,發(fā)現水質一般,并隨處可見生活垃圾,對該濕地造成嚴重的污染。外來物種水葫蘆、小龍蝦及福壽螺,因為缺少天敵,大量的繁殖,對當地的生態(tài)多樣性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甚至導致某些物種失去生存空間而從該地區(qū)消失。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全球氣候變暖,逐漸對濕地蠶食圍墾、開荒造田、圍湖造塘,擠占河道,使原有濕地不斷受到破壞,水面逐漸萎縮,地面逐漸疏干,沼澤和濕地生態(tài)遭到嚴重破壞。據了解會仙濕地中,分水塘、睦洞湖的水體屬輕度污染,獅子巖一帶屬中度污染,運河新橋一帶屬重污染,灌塘南處屬嚴重污染。由于向會仙濕地傾倒生活垃圾或者農田中未被莊稼吸收利用的化肥殘留,使部分水體中氮、磷等營養(yǎng)成分含量過高,導致水體中,特別是靜止水域,大量滋生以水葫蘆為代表的水生植物,不但破壞濕地景觀,更嚴重的是逐漸將水域淤塞,甚至退化成陸地。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水量減少,加上近年開荒造田、圍湖造塘行為的增多,會仙濕地的面積已從25平方公里減少到現在的6平方公里。,但濕地卻仍在以每年800至1000畝的速度“縮水”。捕魚現象十分嚴重:湖面上隨處可見小塊白色泡沫塑料,小船經過它們的身邊也沒能改變它們的位置。一小塊白色泡沫塑料的下面就有一只地籠,一般直徑在一尺五(0.5米)左右、高約7寸(0.23米),里面投放餌料,幾乎所有誤入地籠的魚蝦都逃不掉。在整個觀察過程中,竟然沒有發(fā)現一只飛鳥,這也是極其不正常的現象。以前有大片看不到邊的蘆葦,現在全都不見了,充斥視線的,是人工開挖的魚塘和荒草地。
途中,經過龍山,登頂俯瞰濕地,心中有各種感嘆,若如此美景就此消失,該是多大的'遺憾。龍山的巖性主要為灰?guī)r和白云巖,典型的巖溶地貌。
臨桂會仙濕地在調節(jié)徑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調節(jié)氣候、控制土壤侵蝕、維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環(huán)境等方面有著其它系統(tǒng)不可替代的作用。濕地生態(tài)修復是調蓄水資源的重要措施。水資源調蓄功能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水源的蓄積和排泄,對當地老百姓生產、生活用水的供應及旱、澇災害的減災能力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形勢下,挺高環(huán)保意識,加大保護力度已經刻不容緩。
四、實習感受
通過本次的河流地貌認識實習,在感嘆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不僅陶冶了情操開拓了視野更讓書本的理論和實際情況很好的結合起來,實際情況和經典案例是有區(qū)別的,在遇到不同的情況需要我們運用平時所學,認真思考,野外實習就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我們要認真觀察,從中刻苦鉆研,方能打牢基礎,為解決日后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做好鋪墊。另外,在本次實習中,所發(fā)現的情況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貓兒山的人工竹林、會仙濕地的外來物種對其生態(tài)多樣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貓兒區(qū)開發(fā)、改濕地為農田、魚塘,污水排放進入濕地等等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是觸目驚心的,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讓影響最小化,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廣西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3期
《自然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理調查實習報告2
實習目的:調查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況。
實習時間: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實習地點:江西省廬山實習內容: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
實習生:地理系20xx級本科函授班張雅蕓
[一]、概況:
廬山,位于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qū)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使廬山成為世界的避暑勝地。
[二]、分述:廬山植物實習報告實習時間: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實習內容:調查廬山主要植被類型及組成、結構動態(tài)和分布規(guī)律。實習路線:8月2日下午:廬山牯嶺街——大月山簡易公路——植物園——含鄱口。沿途認識植物。8月3日上午:廬山會址——回龍路1000米處。下午:黃龍寺、三寶樹簡易公路。土壤植物綜合實習。8月8日:乘車下山,經秀峰觀察常綠闊葉林。一、植物概況:
廬山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在鐘靈清秀的廬山,更有集廬山植物景觀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廬山植物園。
1、8月2日下午:廬山牯嶺街——大月山簡易公路——植物園,沿途認識植物。其中,廬山牯嶺街10種植物的科名、屬名:
、、黃山松:松科、直條型。
、、扁柏:柏科。
、邸ⅠR掛木:木蘭科。
、、化香樹:胡桃科,落葉闊葉樹。
、荨⒔疱X松:松科。
、、小葉柏了樹:安息香科、落葉闊葉樹。
⑦、燈臺樹:回照科,落葉闊葉樹。
、、大花金雞菊:菊科。
、、胡桐樹:胡桐科。
、、紅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
其次,廬山植物園10種植物科名、產地和用途:
、、白花杜鵑:杜鵑花科,原產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用途:觀賞。
、、杉木:杉科,原產河南、安徽、廣東、廣西。用途:材用。
、、金縷梅:金縷梅科,原產廣西、湖北、江西。用途:觀賞。
④、山茶:山茶科,原產云南。用途:觀賞及藥用。
、荨⑵街髯樱核N薇科,原產陜西、四川、云南。用途:觀賞。
、、南方鐵杉:松科,原產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觀賞。
、、青桿:松科,原產河北、山西、陜西。用途:材用及觀賞。
、唷⒑衿は悖翰杩。
、帷⑷毡灸鹃剩涸a日本,用于觀賞。
、、么錦杜鵑:杜鵑科,原產云南、貴州、江西。用途:觀賞、花作為藥用。
二、廬山群落類型:
廬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處中亞熱帶,海拔1400多米,屬于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qū)域,離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帶是常綠闊葉林,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分異,深刻地制約著植被的垂直分布,導致植物群落類型多種多樣。從大的方面來分,主要分為兩部分:針葉林和闊葉林。
。ㄒ唬、針葉林:
對于針葉林,我們所抽取的樣方有兩個點,一個是日照松林——黃山松群落。另一個是8月3日上午在回龍路1000米處的扁柏林——線狀植被。
1、黃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嶺,屬于落葉闊葉林的一個群落。黃山松,又名臺灣松,它屬于陰性樹種,耐低溫,能在貧瘠的土壤中生長。一般分布在海拔800或850米以上至山頂的地段,在海拔1250米以上成為最主要的植被類型。我們所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人工再種的,它屬于松科,*子植物。黃山松與廣東的馬尾松有明顯的不同之處。黃山松枝條平直生長,主莖與枝條成直角,而馬尾松成銳角。馬尾松的葉子兩伸為一出,較長、細。而黃山松的葉子也是兩伸為一出,但較短、粗。
、、林木記錄表:建群種:黃山松:樹齡20年的有8株,50年的有4株,10年的有3株。平均高度為14米,胸徑50厘米,枝下高10米。樹冠幅度3米,生活型為果型。生活強度強。
②、草木樣方:1米×1米。第一層為野菊花(5%蓋度,15厘米高度。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生活型為營養(yǎng)型)。優(yōu)勢種有野古草(覆蓋度為60%,高度為30厘米,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yǎng)期);苔草:(覆蓋度為10%,高度為20厘米,生活型為地面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yǎng)期);鱗毛蕨:(覆蓋度為5%,高度為20厘米,生活型為地上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yǎng)期)。層外植物有:雞屎藤、苔蘚、地衣、野葡萄、牯嶺鉤兒茶等。建群種為:黃山松、幼苗多、生活度強,比較穩(wěn)定,層下植物不能取代它。
、、灌木樣方:2米×2米。第一層:細齒葉柃(覆蓋度為20%,高度為1.5-2.0米,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yǎng)期)第二層:中華臘瓣花:(高度1.5米,2株,覆蓋度為20%,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yǎng)期)第三層:滿山紅:(高度0.7~1.0米,1株,覆蓋度為5%,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yǎng)期)第四層:野薔薇:(高度0.4米~1.2米,11株,覆蓋度為10%,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yǎng)期)第五層:中華石楠:(覆蓋度為5%,高度為0.4米,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yǎng)期)第六層:苧麻:(高度0.3米,7株,覆蓋度為5%,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yǎng)期)。
2、扁柏林——線狀植被。
、、樣地環(huán)境記錄:回龍路1060米處,陰坡,坡度40度,地面枯枝落葉較厚。
、、灌木表:樣方4米×4米,1個樣方內5株,高度2米,實生,年齡5年,生活強度強,分布均勻。
、、扁柏林記錄表:編號植物名稱層次高度米胸徑厘米枝下高米樹冠幅度米實生或萌生生活型年齡物候期附注中名學名表1扁柏林單一扁柏林30 30 20 2實生高位芽30營養(yǎng)期④、層外植物記錄表:殼狀地衣、補生的,也有藤狀植物。
。ǘ、闊葉林
在廬山,常綠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也有著廣泛的分布。常綠闊葉林又叫照葉林,葉光亮、革質、墨綠色、而落葉闊葉林(夏綠闊葉林)葉薄、草質、淡綠色。
1、常綠闊葉林: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帶的基帶,海拔一般為700米或800米以下。在秀峰寺、白鹿洞、觀音橋、石門洞、碧云庵等地有小面積殘存,而南坡優(yōu)于北坡。其群落性質、類型、區(qū)系組成與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殼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綠闊葉林組成。我們實習所看到的主要是秀峰那一個點。
2、落葉闊葉林: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地帶性植被類型的落葉闊葉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馬場至鐵船峰一帶保存較好。我們實習主要是到空軍療養(yǎng)院一帶觀察落葉闊林。
3、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東南坡),為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兩種植被類型之間的過渡帶。目前在黃龍?zhí)丁ⅫS龍寺、碧云庵等地和溝谷陡坡處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1)喬木:常綠樹種有甜櫧、青岡櫟、白楠等。落葉樹種有錐粟、四照花等。
。2)灌木:有細齒葉柃、鉤樟、紅脈鉤樟、山雞椒等。
(3)草本:主要有淡竹葉、沿階草等。
三、植被的分布規(guī)律
廬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帶是常綠闊葉林,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分異,深刻地制約著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頂的分布規(guī)律是:常綠闊葉林——常綠及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根據廬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點,可以分為三個垂直帶)
1、夏長冬短的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帶)。
環(huán)境溫暖濕潤是山地植被垂直帶的基帶,為水平地帶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米(西北坡)或800米(東南坡)以下,占有的垂直幅度。
2、夏短冬長的暖溫帶(山地落葉闊葉林帶)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這里屬暖溫帶濕潤氣候,地帶性植被類型為落葉闊葉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
3、夏長冬短向夏短冬長的過渡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東南坡),為常綠闊葉林和落葉林兩種植被類型之間的過渡帶。目前在黃龍?zhí)、黃龍寺、碧云庵等地和溝谷陡坡處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
四、開發(fā)利用:
廬山是我國中亞熱帶東部地區(qū)植物種類豐富、植被類型復雜、植被垂直帶譜較完整的一座山地。許多學者對廬山植被垂直分異進行過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段,其地帶性植被的類型和植被垂直帶的性質。這一地段,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自然植被面目全非,除極少數地段有次生林分布,其余或淪為次生灌叢和草甸,或為黃山松林所代替,為正確劃分植被垂直帶譜帶來了許多困難。 “匡廬高起嶙峋,翠擁連峰倚斷云”。廬山的秀美,離不開她那豐茂的植被,那暮春悅人心目的新綠,盛夏如潮似夢的花云,金秋染盡層林的霜葉,嚴冬傲雪競翠的青松!獜]山的茂密的山林植被,是廬山景色秀麗、水源豐沛、氣候涼爽的命脈所在,被作為廬山八大景觀資源的重點之一,加于保護、加于開發(fā)。廬山土壤實習報告1、實習時間: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2、實習內容:廬山土壤地帶性分布;廬山非地帶性土壤;廬山土壤的'分布規(guī)律。 3、實習路線:8月2日下午:廬山牯嶺街——大月山簡易公路——植物園——含鄱口。8月3日上午:廬山會址——回龍路1000米處。下午:黃龍寺、三寶樹簡易公路。土壤植物綜合實習。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條件
第四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廬山沿著斷裂上升為目前相對高度達1000~1400米的山地,為土壤垂直地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廬山在氣候上處于中亞熱帶的北緣,這決定了本區(qū)植被土壤垂直帶譜的性質;地貌和水文條件對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影響到局部地區(qū)土壤發(fā)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帶性的土壤。
二、主要土壤類型
。ㄒ唬┐怪钡貛酝寥
1、紅壤:
廣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以及灌叢草本。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巖、片麻巖、石英砂巖等殘積和殘積坡積物。從紅壤的顆粒組成來看,各層次間質地相當均勻,說明成土過程中有紅壤化的性質。
2、黃壤:
黃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較低平的部位,或發(fā)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質上,山地黃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帶,局部地區(qū)可達1000米左右。二者母質大都為花崗巖、砂巖、混合巖及第四紀風積物。 3、山地黃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帶的各種母質上,植被為常綠、落葉混交林,或灌木、草本,現以三寶樹簡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和三寶樹簡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這兩處的土壤剖面為例。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3日期:20xx年8月3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土坑編號:00-3土坑類型:對照剖面土坑地點:三寶樹簡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地形部位:山麓土壤名稱:山地黃棕壤地下水位:低母質:沖積物+砂巖指示動植物:毛竹子、灌叢、草木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qū)土壤剖面圖Ao枯枝落葉層Ah有機質層發(fā)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AoAhB1B2B3Bc 0-77-4141-7070-9191-140>140 5YR4/25YR5/47.5YR5/67.5YR6/85.5YR5/8暗灰棕紫棕淡棕暗黃橙淡棕紅中粘中重粘中粘輕粘中重粘團粒塊狀塊狀塊狀棱柱狀潤潤潮潤潮潤潮潮松緊緊緊很緊很多多少無無多多少無無無無5.15.45.15.15.4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4日期:20xx年8月3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土坑編號:00-4土坑類型:對照剖面土坑地點:三寶樹簡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地形部位:山麓土壤名稱:山地黃棕壤地下水位:低母質:坡積物指示動植物:純柳杉林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qū)土壤剖面圖Ao1Ao2AhABB1B2B3發(fā)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Ao1Ao2AhABB1B2B3 0-33-77-2323-3838-5353-71>71 7.5YR4/47.5YR3/47.5YR5/治理發(fā)愣功YR5/82.5YR6/6暗棕棕淡棕黃棕淡黃棕較粘較中粘較中粘中粘重粘團粒小團塊小團塊小團塊團塊濕潮潮潮潮潮濕松松松松緊多多多多多很多多多多多無無5.45.55.65.75.8由表3和表4可知,山地黃棕壤全剖面呈較強的酸性反應。有機質全氮量含量較高。這說明,山地黃棕壤,隨氣候的冷濕,生物小循環(huán)的速度減緩,水解性酸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代換性酸明顯降低,代換量不高,吸收性復合體不飽和度達80%以上。土壤酸度以活性鋁為主。
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為落葉闊葉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壞,目前大都成為灌叢草類,母質主要為砂巖,板巖的坡積物,局部地區(qū)以風積物為主,F以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的土壤剖面為例。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5日期:20xx年8月6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土坑編號:00-5土坑類型:主要剖面土坑地點: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50米,海拔200米處地形部位:山麓土壤名稱:山地棕壤地下水位:低母質:坡積物指示動植物:黃山松、灌木、草本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qū)土壤剖面圖AoAhB1B2發(fā)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AoAhB1B2 0-77-2828-68>68 7.5YR2/27.5YR5/治理發(fā)愣功YR5/8黑棕淡棕黃棕中粘中重粘重粘(有石礫)團粒小團塊團塊潮潮濕濕松緊緊多少少很多少很少無無5.55.35.3由表5可知,山地棕壤的特點是:有機質含量較高;粘粒下移現象不甚明顯;由于山地降水較多,物質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應,土壤代換量不高,吸收復合體不飽合;代換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鈣的含量遠比前述土壤為多。
。ǘ、非地帶性土壤1、山地草甸土這類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較平緩地段,植被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長季節(jié)中,土溫并不過低,草本植物生長高大而旺盛,不論地表或地下,都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過程旺盛,但由于暖濕的生長季節(jié)不長,土壤經常保持濕潤,有機質分解緩慢,較深的土層,積聚了大量的有機質,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質層,F以大月山水庫下游海拔1100米處的土壤剖面為例。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6日期:20xx年8月6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土坑編號:00-6土坑類型:主要剖面土坑地點: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50米,海拔200米處地形部位:水庫下游土壤名稱:山地草甸土地下水位:高母質:坡積物指示動植物:灌木、莎草、箭竹排灌情況:周期性滯水
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
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qū)土壤剖面圖AoAhAh1J發(fā)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AoAhAh1J 0-66-2929-61>61
7.5YR4/47.5YR2/210YR5/2棕黑棕灰黃棕輕粘中重粘中重粘團粒小團塊塊狀-棱柱狀潮潮濕濕很松稍松緊很多多中少很多多少無無銹斑無無無5.25.65.5由表6可知,山地草甸土的粉砂粒和粘粒含量均較高,特別是表層,隨深度增加,粘粒下降,這可能由于表中礦物粘化過程相當快,但小于1微米的粘粒含量,除表屋外,均較其它土壤偏低。
2、山地沼澤土
該土類分布于地勢平坦、低洼,容易積水之處,其有機質含量較高,粉砂粒含量也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時期積水,土壤有機質分解程度較強,呈酸性反應;水解性酸較高,且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3、古紅土
古紅土在我們8月2號實習的那個點上有出現,它分布在海拔1088米處,植被為針闊混交林和灌木草叢。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廬山地殼運動抬升的結果。第三世紀來,廬山氣候濕熱,風化殼粘粒含量高,較粘重,擋水效果明顯,水只能從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動,形成還原環(huán)境,氧化鐵還原,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二價鐵溶解性強,二價鐵流去,顏色變淡,初步的網紋層為白色。另外,在1000多米還有網紋層,說明這是廬山在抬升過程中形成的。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I日期:20xx年8月2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土坑編號:00-I土坑類型:主要剖面土坑地點:大月山簡易公路去植物園小路50米海拔1088米處。地形部位:山麓土壤名稱:棕壤+埋藏古紅土地下水位:低母質:坡積物+古紅土指示動植物:松木、灌木、草本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qū)土壤剖面圖AhABBB1B2發(fā)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AhABBB1B2 5-2525-4343-7878-95>95 5YR5/25YR4/65YR5/85YR6/82.5YR5/8灰棕紅棕淡紅棕暗黃橙淡棕紅輕粘中粘中重粘中重粘重粘團粒小團塊團塊塊狀大塊狀潤潤潮潮濕潮潤潮潤很松稍松稍松很緊很緊多多中少少很多多中中少無無無5.25.55.35.55.4由表I可知古紅土的典型特征是有網紋層。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
廬山在“中國土壤區(qū)劃”中,屬于中國紅壤及黃壤帶中的華中山地紅壤、山地黃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區(qū)。400米以下山麓及山麓以外的丘陵和沉積階地為紅壤和黃壤分布區(qū)域;400--1200米之間山坡地帶,為黃壤和棕壤的分布區(qū)域;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為山地棕壤和亞高山草甸土分布區(qū)域。廬山地貌實習報告1、實習時間: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2、實習內容:廬山地貌狀況;廬山構造地貌類型;廬山谷地地貌類型;廬山河流襲奪情況。
3、實習路線:8月4日:牯嶺——漢口峽——大校場——蘆林盆地;地貌實習。8月5日上午:牯嶺——西谷——錦繡谷——仙人洞——黃龍?zhí)叮坏孛矊嵙暋?月6日:大月山——五老峰;地貌實習。8月7日:三疊泉;地貌實習。
一、地貌概況: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形態(tài)呈腎形,中部寬而向東北和西南逐漸收窄,長20多公里,最寬10多公里,峰為漢陽峰,高1474米。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和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論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經過反復考察和研究,認定廬山第四紀時發(fā)生多次冰川,并命名為:鄱陽冰期、鄱陽—大姑間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廬山冰期,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構造地貌類型:
由構造(褶皺和斷層)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漸降低,山脊之間為谷地,主要有四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東——南西走向。
。ㄒ唬Ⅰ薨櫂嬙斓孛卜质鋈缦拢
1、8月6日:大月山——五老峰,進行地貌實習。五老峰單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斷層陷落于山南。 2、青蓮寺——七里沖向斜谷:位于大月山與五老峰之間,發(fā)育在三疊泉向斜構造之上。
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構造控制,走向北東——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巖組成。
4、8月4日:牯嶺——漢口峽——大校場——蘆林盆地,進行地貌實習。大校場(谷地名稱)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與女兒城之間,后者位于虎背嶺與牯嶺之間,成因是牯嶺向斜兩翼的軟弱巖層受外力的強烈侵蝕,破壞而成,地貌特別低下,故成為谷地。
5、女兒城(山名)及牯嶺次成山:位于蓮谷——東谷的兩側,是牯嶺向斜的兩翼,由于巖石堅硬未被侵蝕而成為低矮的山嶺。故稱為次成山,山嶺的相對高度不大。
6、東谷:(又稱中谷)——蓮谷向斜谷:受牯嶺向斜控制,位于女兒城北側。兩谷地本來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峽斷層的錯動影響,故使蓮谷向東北傾斜。
7、虎背嶺單面山:它是虎背嶺倒轉背斜北翼斷陷后殘留的南翼,成為單斜層及單面山。
(二)、斷層構造主要地貌如下:1、虎背嶺斷層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嶺北側的蓮花洞大斷層把虎背嶺錯開,使其北翼斷落而成,該斷層崖在石門澗和蓮花洞一帶高達1000米,向東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斷層崖呈階梯狀,如好漢坡一帶呈二級階梯。
2、五老峰斷層崖地貌:因廬山壟正斷層切過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會一帶崖高達1000米,向東北方遞降,斷層崖亦分2~3級,斷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蝕,形成許多埡口,所謂五老峰就是五大埡口之間的山峰。
三、谷地地貌類型:
(一)、成因:發(fā)源于廬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軟弱巖層和地質構造發(fā)育,其流向主要是北東——南西,其次是橫切構造的而較新發(fā)育的河流。它們流向大都與上述流向垂直。
。ǘ⑿螒B(tài):河谷的形態(tài)十分特殊,這就是上游為寬谷,下游為峽谷,兩者之間出現裂點和瀑布。
1、寬谷:多發(fā)育在軟弱巖層之上,與地質構造相適應,且與巖層走向一致,谷寬而淺,谷地內覆蓋著第四紀堆積物。
2、峽谷:表示第四紀地殼上升,河流強烈下切而成。峽谷谷坡陡峭或階梯狀,縱比降大,多裂點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ㄈ、寬谷和峽谷的比較1、寬谷是早期發(fā)育的老河谷,發(fā)育時間較長,它是在地殼穩(wěn)定、地勢低矮的條件下形成,說明谷形成之時的當日廬山,高度比現在低矮得多。說明寬谷生成之后,廬山曾經發(fā)生強烈上升。
2、峽谷是年輕河谷。是在地殼強烈上升和河流復活下切而成的,說明寬谷生成之后,廬山曾經發(fā)生強烈上升。 3、從寬谷的高度和峽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廬山上升量由中部向東北部遞減。
4、廬山之北的平原地帶,由于地殼下沉,河流下切成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長江的河漫灘或自然堤隔開而成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
5、廬山河流帶出的物質出山后,在出口外圍堆積成扇形地,這些古扇形地受切割后,成為階地狀,約有3級。
三、河流襲奪1、8月5日上午:牯嶺——西谷——錦繡谷——仙人洞——黃龍?zhí)叮坏孛矊嵙。錦秀谷襲奪河:西谷原來由虎背嶺南側向南西流入石門澗,但在天橋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錦秀谷襲奪,證據:
①、花徑風口:風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內堆積物又與西谷相似,保持著棕紅色——棕黃色砂礫層及棕紅色網紋紅土風化殼。
、凇⑻鞓蛞u奪灣及裂點:在裂點(天橋)以上為寬谷(西谷),以下為峽谷(錦秀谷)。襲奪時代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點上溯不遠,西谷內由晚更新統(tǒng)棕黃色堆積物所覆蓋的谷底未受明顯的破壞。
2、8月7日:三疊泉;地貌實習。三疊泉襲奪河:原來的青蓮寺河向北東流,在三疊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蝕,襲奪了青蓮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彎,河流襲奪后,裂點向青蓮寺谷上溯2公里之遠,河流下切深度達150——300多米,可見襲奪時間應早于錦秀谷。
3、8月4日:牯嶺——漢口峽——大校場——蘆林盆地,地貌實習。東谷支流襲奪河:該小河切穿插女兒城山嶺,襲奪了大校場河上游,使大校場河上游原來向南西流入蘆林盆地的,現向北西流入東谷,造成漢口峽。河流襲奪原因分析:廬山上升之前,山體內的河流已發(fā)育為成熟的老河谷階段,即河流循軟弱巖層發(fā)育和沿巖層走向(作北東向或南西向)流動。當山體上升后,新出現的北西向或南東向河流溯源侵蝕,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縱比降大,故襲奪了北東——南西流向的河流。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fā)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
[三]、結束語:
——廬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養(yǎng)了廬山豐富的歷史文化,二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廬山作為天下名山的獨特的魅力。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廬山的世界性價值給予的評價:“廬山的歷史遺跡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
地理調查實習報告3
20xx年7月,我被安排到綏化市一所中學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教育實習,實習內容主要為初中地理教育的教學工作。一個月的實習生活,讓我初嘗了身為一名教師的酸甜苦辣,也更讓我體會到當一名教師所肩負的責任。我在這里收獲一段快樂而難忘的時光。我不僅從各個老師和學生們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而且和他們成為朋友,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的實習鍛煉,使我完成了由學生到實習老師的華麗轉變,提升了個人素養(yǎng)。在實習期間,我積極努力地投入實習工作:一方面認真?zhèn)浜媒贪,并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和探討地理課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利用實習之余,我還在實習學校針對初中學生對地理成績的普遍偏低開展了教育調查。此次調查,主要是為了通過掌握目前初中生地理成績偏低的主客觀因素,針對調查所反映的現狀探討出其中的原因,并最終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解決措施,為以后我的教學生涯提供更為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
一、調查概況
初到我所實習的中學,我便發(fā)現該校學生的的地理成績普遍較低,而且成績跨度較大,而且通過其他學校實習教師的的了解,我發(fā)現該校的地理成績狀況,在其他學校也很普遍。為了找出這一現象的原因,我開展了這次調查,希望通過調查結果,可以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1.調查對象
綏化市中學初一、初二年級學生
2.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
三、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共涉及初一、初二年級200名學生,發(fā)放問卷200份,從回收的問卷的結果來看:
地理太難學不會23人其他原因原因枯燥乏味地理是“副科”課業(yè)太多年級初一年級沒有興趣20人不重要18人沒有時間16人16人初二年級32人24人16人20人15人
占總人數的百分比:
四、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此次調查,可以將調查結果分為兩大原因:學生的主觀學習欲望不高和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兩大方面。
1.學生的主觀學習欲望不高
在調查中,許多學生對地理這門學科有很多消極的想法,比如:這門學科不重要,沒有學習的必要,或者以后有時間的時候再學也不晚;地理課沒意思不好玩;知識太多太凌亂,不知道學什么等等一系列的想法。這些想法直接導致了一部分學生放棄了對地理的學習,在地理課上溜號、做其他科的作業(yè)甚至睡覺的情況比比皆是。
還有一部分學生,有學習地理的想法,但是由于時間利用的不當,沒有分配給地理學科的時間,同學們紛紛表示,其他科的作業(yè)都沒有時間做,怎么會有時間來學習地理。尤其是初一的學生,他們剛剛從小學升到初中,面對如此繁重的課業(yè)負擔,無法適應這么多的科目都有作業(yè)、都需要復習,所以很多學生紛紛“取主舍次”,放棄地理,只在上課時聽老師講?墒窃诔踔须A段地理一周的課節(jié)不多,學生們往往在這節(jié)課上學會了,但經過一個星期的“沉淀”,再上課時,便不記得上節(jié)課的內容了,只在考試前死記硬背,無法理解,成績自然不會理想。這樣便會打擊學生們的自信心,沒了自信便不想學了,如此惡性循環(huán),成績很難提高。
2.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
一個學識淵博、見多識廣且又會靈活運用多種方法教學的老師自然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強大的.個人魅力是征服學生的一大法寶。從調查情況來看,在其他原因這一選項中有50%的學生認為他們不喜歡地理課的原因是由于老師的緣故,他們不喜歡老師的授課方法,甚至有些同學聽不懂,比如在講地球的公轉自轉、太陽的高度角的時候,很多學生想不明白它們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沒有一個實觀的視覺效果,所以學生似懂非懂,尤其在做題的時候,表現更為明顯。所以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地理課中尤為重要。但是并不是說有了現在化的教學手段就萬事大吉了。學生對現代化的教學手法一開始還是比較喜歡的,很感興趣,可是等時間一長也就無所謂了。有的學生告訴我,上課老師用多面體教學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時太快,記筆記記不下來,有時太慢,學生聽起來又感覺到無聊。
調查中,我還發(fā)現一些學生認為老師“偏心”,尤其是對待學習成績好與差的同學態(tài)度上。調查中有一個學生問我如何看待老師只關注成績好的學生,還問我今后要是當老師的話會不會也這樣。我回答他們說:老師關注成績好的學生是因為他們能聽老師的話,而一般情況下后進生的自覺性差,經常不聽話,自然惹得老師不開心。老師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體的實踐當中發(fā)覺,學生是很希望老師能關注他們的。無論是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后進的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一致的。而且只要能多關注后進生,他們會很感動、進步很大?磥砝蠋熞靡环N平等的心態(tài)去對待學生,多鼓勵后進生這一點對于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很重要,好的溝通有利于老師更好地教學,也有利于學生更加愛學習你所教的那門課。
五、對策與措施
1.以生動的教學風格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只有學生對他所學的科目提高興趣了他們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績。老師可以多組織一些地理活動課,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叫學生在自己的參與中意識到學地理的重要性。上課時老師可以多舉一些生動、形象的例子,讓學生有個直觀的感受,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枯燥理解。對知識的解析要深入淺出,例子最好能貼近生活,最好是當下發(fā)生的,人們關注的事情,這樣能更好地讓學生展開討論,進而使學生興趣更進一步。
2.善于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正確對待現代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應用到現在的教學中去確實的教育史上的一大進步,它的直觀性、生動性、豐富性對教學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我認為在應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同時要把握一個度,過度地使用多媒體可能回引起學生的反感,這一點從上面的調查不難發(fā)現。對一些背景的解說,我建議最好能用多媒體教學,在課件中多制作一些圖畫、flash,這樣會讓學生一下子對地理產生興趣,從而帶著好奇心去學習新知識,枯燥的文本就會容易讓學生感興趣。
3.以知識點串聯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興趣
知識點的串聯是將不同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它反映了客觀世界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的。經調查表明,學生的興趣往往產生于學生認識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那些知識結合點。能有效地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可以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由于地理的知識點相對來說比較散,及時的對知識點的歸納總結,也可以是學生直觀地了解所學的重點,便于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
4.善于與學生進行溝通,尊重他們
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賞識每一位學生。無論學生的成績好與差,老師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這也是一個合格教師的基本要求,F在我們講尊重,不僅僅只是要求學生尊重老師,而且還要求老師尊重學生,作為一個老師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學生,學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對于成績差的學生也要積極地鼓勵他去學習,這樣的學生只要一有進步,就應該及時表揚,表揚是促使差生進步的一種好的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盡量少批評學生,以鼓勵為主,即使是批評學生時,也要注意方法,語言最好不要尖銳刻薄,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有批評錯的地方也應該向學生道歉,這一點恐怕老師們很難做到,其實學生的寬容之心并不比老師差,真心地向學生承認錯誤的老師可能會更加受學生尊重的,我在實和調查的過程中就有這樣的感受。
結語
實習任務圓滿的結束了,而我在這次實習期間調查也讓我對老師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雖然其中有些看法也許不盡正確,但畢竟這是我通過實際調查得到的結果,我會從中吸取一些優(yōu)秀老師的做法,結合自己實際的水平應用到今后的教學中去。在這次實習中,使我真正體會到做一位老師的樂趣,同時,它使我的教學理論變?yōu)榻虒W實踐,使虛擬教學變?yōu)檎嬲拿鎸γ娴慕虒W。這讓我更加堅定了獻身教育事業(yè)的決心,我將繼續(xù)以認真和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虛心學習,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水平。實習給我的大學生涯留下了難忘的一頁,其中的點點滴滴,其中的酸甜苦辣,令我們回味,催我們成熟。短暫的工作時日不僅磨練了我的意志,也使我對今后的人生道路有了真確的方向。經過這段時間的實習,我覺得我更加成熟了,認識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教師是一個很特別的職業(yè),肩負著傳承人類文明的重任,是人類的文化橋梁,隨著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也切實體會到了實習的重大意義。
【地理調查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地理調查報告04-20
地理調查報告04-20
地理調查報告04-20
地理實習報告04-21
地理的實習報告03-31
地理教育實習報告01-14
地理專業(yè)實習報告02-28
關于地理的實習報告04-27
有關地理的實習報告06-19
南京地理實習報告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