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巴金寒夜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巴金寒夜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巴金寒夜讀后感1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說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仿佛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蕩氣回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應(yīng)該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于動蕩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xué)教育系畢業(yè)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箲(zhàn)爆發(fā)后,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dāng)校對,妻子在銀行當(dāng)“花瓶”。
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fù)擔(dān),趕來操持家務(wù),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guān)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zhàn)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并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xué)識和愛憎分明的認(rèn)知,卻迫于權(quán)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zhàn)爭所帶來的經(jīng)濟拮據(jù)與美好理想激烈沖撞矛盾的.生存狀態(tài),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jīng)都以為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yuǎn),可當(dāng)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jié)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fù),妻子渴求穩(wěn)定幸福的生活,愉悅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jīng)反復(fù)抉擇的最后一夜,妻子準(zhǔn)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fā),他內(nèi)心凄涼之至已經(jīng)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guān)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作者的筆觸極為細(xì)膩,對人物內(nèi)心的刻畫真摯而深切,尤其是那種進退取舍,欲說還休的掙扎狀態(tài),讓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我們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寶貴,健康的身體,幸福的時光,是人類不變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劇的時代歷練我們命運的時候才想要堅強起來去留住愛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現(xiàn)在就賦予它足夠的耐心,給我們的愛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巴金寒夜讀后感2
每個時代都凝聚著歷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個故事里,都會有不一樣的光景,發(fā)生著屬于這個時代的人群的故事!逗埂分袠渖c文宣的愛情,便是發(fā)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傷故事。
初讀《寒夜》,我覺得文宣實在太軟弱,“老好人”在我看來并不是一個褒義詞。首先在工作上,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拖著病體在辦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著小職員的工作,對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卻從來不敢說一個“不”字,最初偉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塵埃。而在家庭中,面對妻子樹生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盡好兒子的職責(zé)。然而后來,當(dāng)小說漸漸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開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話,我又會怎么做呢,或者說,我能怎么做呢?
誠然,文宣性格中的軟弱無法忽視。然而,在那個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的時代,他無力改變自己地位低下的境況。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頭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樣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盡管換來的只是少的可憐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親和樹生并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兩個人他都不能失去,這并非是貪心。所以他夾在兩個人中間,默默承受著兩個他最愛的人賦予他的痛苦。
他愛他的母親,所有的愛只需“母親”兩個字便足以解釋;他同樣深愛他的而妻子,而這種愛,并不同于對母親的愛。所以想到自己殘破的軀體以及樹生在這個窮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寧愿放手給她自由,讓她離開自己去過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堅持給樹生寄信,跟她說自己身體很好,不用擔(dān)心,哪怕他知道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樹生不能回來陪他度過生命中最后的時光,他也依然執(zhí)著。
樹生是一位比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過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思想有追求。對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絲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個窮困的家庭里,她卻過得并不幸福,兒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難。所以她問自己——“這種生活究竟給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滿足么?”回答是——“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zhì)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崩^續(xù)問自己——“那么我犧牲了我的理想,換到什么代價呢?”“那么以后呢?以后,還能有什么希望么?”——沒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時也是文宣的母親,她不愿同別的女人分享自己兒子的愛,文宣越是愛樹生,她便越是恨樹生。對于樹生,她從未真正地把她當(dāng)做一家人來看待。而那個陰暗而沒有溫情的家,對于樹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牢籠。所以樹生在猶豫再三之后,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她在給文宣的信中說:“可是我只能憐憫你,我不能再愛你。你從前并不是這種軟弱的人!”“我還年輕,我的生命力還很旺盛。我不能跟著你們過刻板似的單調(diào)日子,我不能在那種單調(diào)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愛動,我愛鬧,我需要過熱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廟是的家中枯死!逼鋵崢渖且晃挥赂业呐,我覺得她這么做并沒有錯。與其在那個家中飽受煎熬,三個人都難過,倒不如干脆離開,樹生本就不是那種肯為家庭放棄自由的女性。
“勝利是他們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fā)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霉!比杖找挂古瓮鴳(zhàn)爭結(jié)束,可是當(dāng)這一天終于到來時,生活在底層的大眾人民卻發(fā)現(xiàn)他們沒有享受到戰(zhàn)爭勝利帶來的任何實惠。樹生回來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從前的模樣。
我想,倘若文宣和樹生不是生活在那個知識分子飽受冷眼的時代,他們故事的結(jié)局就會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飄渺的生命,看不到遠(yuǎn)方的人群,未來,誰又能知道究竟是什么模樣?
巴金寒夜讀后感3
貫穿于其中的其他人物并不多,母親、妻子、兒子,以及僅有的幾個鄰里同事同學(xué),巴金的寒夜讀后感。 矛盾的主線來自于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nèi)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為什么她們老是爭吵?為什么這么簡單的家庭,這么單純的關(guān)系中間都不能有著和諧的合作呢?為什么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yuǎn)互相攻擊呢?……”讓“我”夾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無計可施,我的手足無措,我的良善悲憫,我的老好隱忍,我病魔纏身等等,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得細(xì)微而逼真。不由得讀者不對這個人物產(chǎn)生強烈的同情感,甚至?xí)幸稽c點的善意的怨恨。因此我想這也正是小說的成功所在。
“樹生”的塑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tǒng)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舍。對于“樹生”我能夠表達的是一種偏愛。這個人物值得贊賞和稱道的是她的善良和勇敢。
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著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包括兒子的妻子以及孫子的母親。她的愛表現(xiàn)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制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為母親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卻無法接受她對于兒子和孫子的愛的偏執(zhí)。
這三位主人公就這樣在那個充滿了苦難的歲月里生活著,沒能夠等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沒能夠得到他們自己向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開始。個人悲劇的產(chǎn)生和時代的悲劇密不可分,和個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逃離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小說反映的人物悲劇帶有那個時代的普遍性。 小說借“宣”的嘴巴反復(fù)說過“我做過什么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為什么我該接受這懲罰?”
“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讀后感《巴金的寒夜讀后感》!毙≌f最后這樣描寫宣的離世。“最后他斷氣時,眼睛半睜著,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是在夜晚八點鐘光景,街頭鑼鼓喧天,人們在慶祝勝利,用花炮燒龍燈!比欢靶苯K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喜悅。這樣的描寫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劇色彩。描寫“宣”的性格時,用了無數(shù)的夢境來襯托他的無助矛盾的心理,還有反復(fù)的自言自語甚至害怕發(fā)出的聲音都形象的把“宣”這個人物呈現(xiàn)再我的面前。 “宣”懷著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dān)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愿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jié)!靶弊罱K的絕望來自于對生命苦難的無法承受,從精神到肉體都渴望擺脫。 在描寫“樹生”的矛盾心理的時候這樣寫到,樹生心想,“她(母親)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這種生活,為什么我就不可以?為什么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我為什么就不能犧牲自己?”
“難道我就應(yīng)該這樣爭吵、痛苦地過完我這一輩子?。他們把寂寞留給我一個人,難道我就這樣枯死了么?”可是當(dāng)有一條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樹生”即興奮又痛苦,而且還有一種惶惑的感覺,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復(fù)的說,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雖然她的決定并沒有給她帶來快樂。 但是母親的話永遠(yuǎn)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應(yīng)我,只要不再看到那個女人(樹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過得去了!”“這種生活究竟給我?guī)砹耸裁茨?我得到什么滿足么?”她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復(fù),掙扎了許久,才找到一條出路“沒有!無論精神上,物質(zhì)上,我都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一點一滴地消耗。“樹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并沒有犯罪,為什么應(yīng)該接受懲罰?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jiān)牢?她應(yīng)該飛,必須飛,趁她還有翅膀的時候。她要先救出自己。”
“樹生”最后選擇了離開。小說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樹生寫給“宣”最后的一封長信,信中完全徹底的表達了“樹生”多年來沒有表達的一切,以及道盡她最終的選擇的理由。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雖然她離開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給“宣”生活費用,囑咐“宣”及時看病。而且最終回來,當(dāng)?shù)弥靶钡碾x世,兒子的不明下落時,她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溫暖。而在此之前她并沒有以實際行動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 當(dāng)一切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縈繞于腦海的三個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懷著一腔的悲憤看著歷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我因此看到我生長在這個時代是多么值得慶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顫抖,和文字一起。
小說的寫法上并沒有什么值得推崇的,是慣常的敘述風(fēng)格。但是一直伴隨我的卻是《紅樓夢》中和汪樹生一樣結(jié)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們幾乎同樣都是耗盡心血才得以獲得解脫。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樹生”這個形象的時候腦海里是不是有著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 我用大篇幅的文字?jǐn)⑹鲞@個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會生活中他們的角色。因為家庭是一個港灣,可惜風(fēng)雨飄搖的世界里小小的港灣同樣不能躲避風(fēng)浪的侵襲。這就是我對于巴金老人的長篇小說《寒夜》的理解。
巴金寒夜讀后感4
《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筆下刻劃得淋漓盡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彎背駝腰,唯唯諾諾,時不時地咳嗽,委曲求全,連句響亮話也說不了的人;曾樹生,汪文宣的妻子,美麗動人,修長的身材,白白凈凈的皮膚,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女性,是一位愛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親,吃苦耐勞,婆婆麻麻,有好心卻沒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兒子,蒼白無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來,小宣畢竟是個孩子,孩子是無辜的,暫且不說,其余的三個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個最親最愛的人,卻不能和睦相處,偏偏要相互傷得很痛很痛,難道說愛真的要與痛永遠(yuǎn)相伴嗎?
巴金寫《寒夜》顯然是在控訴當(dāng)時的舊社會、舊制度,是為生活在水生火熱戰(zhàn)爭年代,窮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著《寒夜》淚流滿面,我倒不是被書里的故事情節(jié)所打動,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時代已經(jīng)讓人很無奈了,為什么一家人還要無休止地爭爭吵吵?當(dāng)時社會大家庭已經(jīng)讓人不得安寧,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處,齊心協(xié)力去面對一切呢?汪文宣的母親深愛著自己有病的兒子,她愿意為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著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著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他們中的每個人也許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憐他們,他們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掙扎。
舊社會、舊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難過,叫苦喊冤少不了爭吵。今天衣食無憂難道每家的日子就過得快樂幸福嗎?離婚率越來越高,婆媳關(guān)系還是一對矛盾。來自外來壓力,外界因素的煩惱或許少不了,我們也或許管不別人、更管不了社會,為什么一家人還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認(rèn)、相互尊重?是呀,一個人想得開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開,一個人明白不等于每個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會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為好。
巴金寒夜讀后感5
在讀《寒夜》的時候,有種讀巴金的《家》的感覺,從頭到尾,給你一種陰郁,沉悶,壓制的感覺了。除了小說你那濃濃的母愛和夫妻之間那不時感動的愛情,剩下的,確實只能是“寒夜”了——抗戰(zhàn)勝利前——經(jīng)濟蕭條——難以為生的寒夜。
覺得主人公汪文宣,他母親汪母,他妻子曾樹生。三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像一個等邊三角形。本來,我們知道,一個三角形,它的穩(wěn)固性是最高的。但是,當(dāng)其中一個角不牢固的話,這個三角形也就不穩(wěn)固了。小說中汪母和妻曾樹生的'關(guān)系就是動了三角形的角——不穩(wěn)固了。在讀小說,有點不明白為什么這樣。過后想想,是否是傳統(tǒng)和進步小資產(chǎn)階級**。汪母是一個傳統(tǒng)的女人,她深愛自己的兒子,愛得有點入骨。她痛惡兒媳那種小資產(chǎn)階級的作風(fēng),早出晚歸,參加舞會,交男朋友,是深深的厭惡,巴不得她離開。而曾樹生,她接受過高等教育,在經(jīng)濟上獨立,甚至能支持難以維持的家,她追求浪漫,參加舞會,都不假。這注定了這兩個女人之間的斗爭,可是她們也都是愛汪文宣的,因此她們的戰(zhàn)斗往往為了汪文宣而達成和解。
而主角汪文宣,所謂的“大好人”,事實上,確實是一個好人,在出版社一個小小的校對職員。無疑,這樣的人生在這個時代,是一個悲劇,尤其是在困難的,人情稀薄的社會。這里沒有多少同情,得了肺病被同事們疏遠(yuǎn),甚至同事集體寫信要他別去上班,怕傳染給他們。除了鐘老,和差不多唯一的好人鐘老是唯一的朋友,可是兩個人最后都雙雙病死。汪文宣給人的整個感覺就是軟弱,缺乏鮮明的個性,事事謙讓,沒有心機。他夾在自己的母親和妻子之間是相當(dāng)難做的,他愛他的母親,同時也深愛他的妻子。在她們每次爭吵的時候,他都在母親面前替妻子說話,在妻子面前替母親說話。到最后他重病在床,她們還爭吵的時候,他深痛欲絕。最后曾樹生離開這個家,隨銀行牽到了蘭州,還有她的男朋友銀行的陳經(jīng)理,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但她還是每月都寄來信和給家里相信的費用。說明她對這個家,特別是汪文宣,還有在學(xué)校的兒子,還是有感情的。而那時汪文宣的肺病,也越來越重,只有母親,在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這個家里,已經(jīng)沒有了生氣,沒有了笑容,只有壓抑和痛苦。
到最后,汪文宣快死的時候,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了?墒牵@個家的苦難,并沒有改變。套用某句話,就是,勝利是別人的,與“我”何干。等曾樹生回來的時候,汪文宣已經(jīng)死了,葬在哪里都不知道。汪母和自己的兒子也不知道搬哪里了。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字——冷。
巴金寒夜讀后感6
20xx年11月8日,立冬。我站在陽臺上懷念德州干燥寒冷卻因有牽掛而變得難以忘懷的冬天,也許州城的我所惦念的他們而今正在踽踽寒夜中發(fā)出傷春悲秋的感嘆,亦或似曾樹生般膽顫于寒夜的凄冷,期盼著時間來決定一切,給予些微不足道的溫暖。身在江南的我,眼睜睜的看著整整四個月的時光在我的手掌翻涌,升騰最后歸于平靜,而我的未來薄如蟬翼般在天空劃過,沒有聲音。從那一刻起,我對自己說,即便身處寒夜,也要向孩子般單純、簡單,執(zhí)著于夢想。
人間三部曲是巴金優(yōu)秀的系列小說之一,寒夜可謂其中的經(jīng)典之作。作品誕生不僅是個人的絕唱,也是一個文學(xué)繁榮時代驟然停止的標(biāo)本,代表著中國文學(xué)的最高藝術(shù)水準(zhǔn)。作品內(nèi)容是以抗戰(zhàn)勝利前后的XXX“陪都”重慶為背景,以一對夫婦——汪文宣,曾樹生生死離別,家破人亡的情感糾葛為線索,展示了他們凄慘的悲劇命運,也揭露了XXX反動統(tǒng)治的黑暗和腐朽!逗埂返拈_始是1944年重慶一個寒冷的冬夜。兩年后,十里洋場大上海的.一個寒夜里,一個渺小的讀書人的生與死也畫上了句號,只留下一個孤苦伶仃的女人在寒風(fēng)凜冽的夜孤苦伶仃的繼續(xù)幻想明天。夜太冷,她需要溫暖,而我更需要從寒夜中看到他們的悲劇,然后懷著更現(xiàn)實的夢想上路,尋找屬于我的溫暖。
提及汪文宣的名字,我總會不自覺的同時想起孔乙己,一樣悲劇的性格,同樣凄慘的命運?墒前徒鸸P下的汪文宣的性格似乎更為復(fù)雜,被黑暗社會毒害和侵蝕的更為徹底。巴金在后記中說道:“我從來不是一個偉大的作家,我連做夢也不敢妄想寫史詩。誠如一個‘從生活的洞口……’的批評家所說,我不敢面對鮮血淋漓的現(xiàn)實,所以我只寫了些耳聞目睹的小事!蓖粑男彩且粋熱愛生活又懷有遠(yuǎn)大理想的新知識青年,但理想?yún)s逐漸被歲月侵蝕的變換了模樣。他有愛心,奉獻著愛也擁有著愛?缮顓s極度痛苦,在痛苦中他與妻子決裂,在一切的就急于苦難中更加渲染了他的彷徨與苦悶,就這樣在悲苦中死去。有時感覺文中的主人公與自己有很多相似之處,有著同樣的迷茫。
20xx年5月,大一的我在江南小城渾噩的過著學(xué)習(xí)生活,可取不知如何變得更好,依稀記得在寒夜的街上,我一個人孤獨度過。其實我們不必奢望別人給予自己溫暖,自己給自己溫暖才是最好的選擇。其實有些是不必計較。20xx年11月8日,立冬,身處寒夜,溫暖卻在心間。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要變得強大,比昨天的自己強大,充實的度過美好的時光。
夜太冷,我心赤誠……
巴金寒夜讀后感7
《寒夜》的誕生,標(biāo)志著巴金在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小說僅僅通過數(shù)人及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便向我們生動完整地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大多數(shù)生活在底層人們的畫面。初讀《寒夜》,一種凄涼陰郁的感覺便彌漫了我的整個身心。此后,這種心情便愈加濃烈,隨著故事的結(jié)束,沉重的心情也達到了極點。每每閱讀一段時間,便需長噓一口氣,否則好像整個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說《寒夜》是巴金寫于抗戰(zhàn)末期的作品,小說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xué)教育系畢業(yè)的夫婦,年輕時曾經(jīng)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xiāng)村化、家庭化”的學(xué)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dāng)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dāng)職員。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fù)擔(dān),趕來操持家務(wù),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guān)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jīng)濟非常拮據(jù)。最后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jīng)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zhàn)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后,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說小說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來造成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輕時期便守了寡,僅有的愛全都給了她兒子,她不允許別人分享他,甚至是兒媳。她的愛無微不至卻顯得自私霸道。她的愛雖讓文宣感受到了無比溫暖,卻也給文宣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總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guī)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dāng)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樹生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期女性,她愛家愛先生愛孩子,卻忍受不了母親對她的約束與輕蔑,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舍。她的離去完全是一種個人意義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過她表現(xiàn)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讀過《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對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自由戀愛而結(jié)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懷著滿腔“教育救國”的崇高理想和宏偉志向走向社會,想創(chuàng)辦“鄉(xiāng)村家庭化的學(xué)堂”,報效祖國。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敗的社會制度,貧窮、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熱情付之東流“讓那一大段時期的現(xiàn)實生活毀掉了”。成為軟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協(xié)成為汪文宣的主導(dǎo)方面,懦弱無能、與世無爭,逆來順受,不敢抗?fàn),奉行“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處世哲學(xué)。他怕見上級注視的目光,怕上級不滿的話語,甚至連上級輕聲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對自己的意見,總之他整天工作在擔(dān)驚受怕環(huán)境里,嚴(yán)重地摧殘了他身心的健康。對妻子也是如此。他帶著強烈的念頭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別的男人有說有笑,只覺得心里發(fā)冷,卻不敢迎著他們走去,最終“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爭吵中,他不敢批評誰,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圖獲得她們的同情,從而平息紛爭。為了生活,他不顧身體健康,拼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從不告訴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寫《寒夜》是為“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揭露了這個寒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和國統(tǒng)區(qū)人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人們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愿望。
小說始終將這個家庭的悲劇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展開。戰(zhàn)爭的威脅,時局的混亂,官僚的腐敗與自私,貧富的懸殊,失業(yè)與逃難的恐懼,成為這個家庭所無法承擔(dān)的壓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為中心,適當(dāng)?shù)貙⒐P墨延伸到這個家庭之外,寫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劇。如:汪文宣的同學(xué)唐柏青、同事老鐘。這些悲劇進一步證明,汪家的悲劇不是偶然的,它不過是整個社會悲劇的一個縮影。
【巴金寒夜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寒夜隨筆03-23
巴金經(jīng)典精選語錄10-06
巴金名言10-26
巴金散文精選03-31
《寒夜》讀后感05-18
巴金優(yōu)秀散文精選10-05
巴金的名言名句10-26
巴金經(jīng)典語錄10-26
巴金寫作的名言10-26
關(guān)于巴金的名言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