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處讀后感(通用17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由在高處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1
在不自由的環(huán)境里給自由——讀《自由在高處》。
許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將好轉(zhuǎn)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國,這樣一個“自由”變成“目曲”的地方,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放縱沉淪,茍且悲觀度日了呢?《自由在高處》告訴我們在枷鎖之中,我們?nèi)钥勺鲎约荷畹闹髟住!安蛔杂,任可活”?/p>
曾經(jīng)有人做過一個跳蚤實驗,它們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來,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塊透明的玻璃板組個它們于兩米以上的地方,于是跳蚤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鍋一段時間,實驗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卻不知道它又可以隨心所欲地彈跳了。它永遠就又能夠跳一米了。
類似結(jié)果的實驗有很多。它們說明這人是如何變得不自由的。人是社會人,與外界的接觸所得的對于世界的感官,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觀念,行為,人生。于是,誰不希望臉上永遠是一副沒有受過欺負的表情呢?可是長久以來,我生長的國度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培養(yǎng)一種緊張感。勝過經(jīng)驗中的患難與挫折也教會人們學乘,撞了南墻要及時回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又怎么可能每天都自信滿滿的,沒有被欺負過的表情呢?于是,人們學會了縮手縮腳,畏首畏尾。大膽的念頭先被自己掐死了,與眾不同的行為先被自己扼殺了。自己為自己裝上鏈栲枷鎖,人就變成了那只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里寫道:“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止,在行動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指揮上多么想一個天禪!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我想,人最偉大的地方或許在于能夠抽象的思考。比如,在這樣不太自由的環(huán)境里,如何自己解脫出去。這大概也就是熊培云寫這本書的`目的。
作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維定勢,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圣誕節(jié)不過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小樣本,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侵入”;比如,認知不一定會對綁架恨之入骨,有的時候是有可能愛上綁匪的;比如,獎勵可能異化為一種可怕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強迫自己代表整個名族;比如,人人喜愛的順境其實也是一種逆境······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樣。國家質(zhì)檢確實有利益的競爭,但是不是誰都用心機搞垮你。不安大多數(shù)人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會完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確的。人生的道路不需要和別人一樣,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只要你覺得幸福快樂。
當然,實際情況是,及時告訴自己高塔里沒有監(jiān)護者,鼓起勇氣按自己的醫(yī)院去做事,有時你驚喜地發(fā)現(xiàn)你的確是自由的,而有時候,拿看得見的枷鎖仍然在綁縛著我們。在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救了,自救是對枷鎖的反叛,不管是正面還是側(cè)面,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不管是直接沖擊還是曲徑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贖,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就出自己!倍椅疫相信,每個人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你即你自由。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2
熊培云《自由在高處》很勵志,與許多“勵志書”不同,這本書貴在傳達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tài)度。
所謂“勵志書”,還是大學時的哥們兒劉濤提及的,這類書充滿煞有介事的說教,引用些萬能的老故事,表達些誰都會講的觀點,而其制作過程是怎樣的?剪刀+膠水+編造,號稱成功學的什么什么教材,改變命運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虛,不過湊一幫人十天半個月加工出來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處》,發(fā)現(xiàn)跟看完《越獄》的感覺有些相似,原來,小強真的打不死;原來,所處逆境與麥克和安迪相比來說不算什么。
這本書好讀的原因,除了思想積極、鼓舞人心外,還有一點是因為語言流暢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來的,而不是憋出來、擠出來的.。
為什么有如此的見識,有如此的語言?看看內(nèi)容就知道了,作者讀了多少書,到過多少地方。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不錯的。如果難以行萬里路,那就先讀萬卷書吧,不必擔心成為“書呆子”,因為讀書數(shù)量到不了那“骨灰”級別,所讀的書也不會全像《九陰真經(jīng)》或《葵花寶典》那樣劍走偏鋒。
假設選擇的書足夠“活”,即使不可能身臨書的“自由市場”,起碼不會有“計劃經(jīng)濟”那么禁錮。今天,始皇大帝終究難以再一聲令下“焚書坑儒”,況且網(wǎng)絡時代,這個喧囂的信息大集是一個觀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處,書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題讓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樣在挪動一個數(shù)字的情況下,讓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為10的上標,即102。實際上,但從腦筋急轉(zhuǎn)彎來說,做不出這道題并不能證明水平不行,這道題只是用來說明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解決問題,千方百計地解決好問題,除了樂觀、積極,還得要動腦,有積極的行動,不能傻樂呵。
在選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帥、白富美奪人眼球,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年代,《奮斗》與《士兵突擊》的火爆不是偶然,逆襲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轉(zhuǎn)換為生產(chǎn)力的,除了資本、土地、權(quán)力,還有知識、科技與思想。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3
首先很慶幸能讀到《自由在高處》這本好書,說實話,我之前并沒有讀書的習慣,因此錯過了很多能夠給我人生啟迪意義的好書。但是還好時間不早不晚,讓我明白了這一生我要與書為伴,尤其是要汲取像《談修養(yǎng)》、《自由在高處》、《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這種》這類好書的營養(yǎng)。文中有引用這樣一段話: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使命。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個監(jiān)獄圖書管理員老布,他在肖申克監(jiān)獄關押了50年,這幾乎就是人的一輩子,當他知道自己即將刑滿釋放時,他不但沒有滿心歡喜,反而面臨精神上的崩潰,因為他不愿離開這座監(jiān)獄,最后出獄后他選擇了自殺。實際上他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精神上的依賴和思想自由的奴役。由此我想到了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從我們出生起,父母就給我們做好了各種各樣的安排,例如上哪所學校,什么書能看,什么書不能看等等;以至于有一天長大了,需要自己做決定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被安排,已經(jīng)習慣了思想被奴役。
前幾日有個想報考國防科大的東北大學普通大三學生跟我聊天,他剛加上我,剛打了個招呼,就直接問我到國防科大每月多少工資,到畢業(yè)的時候工資能漲到多少?他所有的問題都是圍繞錢!我直接問他,你想當軍人嗎?他告訴我他當不當無所謂。那我問他為什么報考國防科大,他說讀軍校可以直接可以發(fā)錢。我又直接問他為什么只關心錢的問題,當兵還沒有自由,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夢想去做呢?他說他家庭條件不好,父母都是農(nóng)民,沒錢沒背景;為了賺錢,他早就忘了什么所謂的夢想和自由;只要能賺錢什么都可以干。跟他聊完,我雖然為他的孝心所感動,但是也為他夢想的缺失和思想的狹隘而感到悲哀。如《談修養(yǎng)》中所說:"大學教育在使人有正確的價值意識,知道權(quán)衡輕重",也就是說經(jīng)歷過大學教育,我們最大的收獲應該是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我們知道如何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去選擇。我們有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
我個人最喜歡《自由在高處》里這一句話:"生命的本質(zhì)是時間,生命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人生若有意義,首先個體需要明白"你即你自由",當然自由并不是目的,自由是讓個體尊照自己內(nèi)心的選擇,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在有限的生命力,我們要遵從內(nèi)心,創(chuàng)造人生的價值。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4
初讀題目,所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由需要人們?nèi)幦,而不是措手可得。但通過對全書的閱讀,發(fā)現(xiàn)內(nèi)容要比自己所想象的自由豐富得多。"生活自由,思想自由"、"超越逆境,盤活生活,拓展生存,積極生活"、"社會先于國家,自由先于平等,人生先于自由",這些論斷都能引發(fā)我的深思,到底自由是什么?怎么樣才算是自由?人為什么要自由?以及作者所提出的自由就是真的自由嗎?本書總共分為三個部分,而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前兩部分了,其中第一個部分講述的是各種各樣關于人們追求自由的小故事,以及如何辯證得去看待自由;第二部分則是在教我們?nèi)绾潍@得使獲取自由及怎樣追求自由。
自由是每個人都在一直追尋的東西,但是由于法律,道德以及國家體制的約束,使人們無法真正的去享受到自己的自由。作者的見解便為"You the Freedom",即"你即你自由"。于是,腦海中一直有一個詞語在閃動著,這個詞語就是"隨心"。
我們生活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自由的,覺得我可以每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我可以看電視,我可以打籃球,我可以旅游,我可以拍照。但是這是真正的自由嗎?細細回想一下:當在網(wǎng)上發(fā)表評論時,是不是每個人都要考慮一下發(fā)表評論所造成的影響;當情侶們在大街上擁吻的時候,是不是要考慮一下別人異樣的目光;當高考考生們在填報志愿的時候,是不是在考慮以后就業(yè)的情況及工作的待遇。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我們還算是自由的嗎?網(wǎng)絡評論自己的觀點,就會受到別人的抨擊;情侶們在大街上打情罵俏會被看成是沒有教養(yǎng);而大學所學的專業(yè)大多數(shù)也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包括作者在文中所說的看電影要哭,不哭就是混蛋。其實,生活是可以選擇的。面包就像我們的基本生活保障,而玫瑰則像是我們在基本生活保障基礎上的更高物質(zhì)和精神追求。面包和玫瑰都要有,倘若沒有,我們也不應該失望或是一味的絕望。生活中的我們有很多無能為力的地方,如果大的環(huán)境我們?nèi)绻淖儾涣,那么每個人生活的小環(huán)境我們還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只要積極得面對著生活,我們還是自由的。而這種自由能否在國家真正的實現(xiàn),就要看國家是否能以開放戰(zhàn)勝封閉了。
在一個國家當中,如果國家是自由的,那么未必其中的每個個體都是自由的'。但是相反,如果國家中的每個個體自由了,那么整個國家也就自由了!妒刈×夹牡模⒁焕迕字鳈(quán)"》提出廢除死刑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能用語言,能用情感教化,為什么一定要開槍呢?當法律和良知發(fā)生沖突時,良知才是最高的行為準則。法律是死的,但是事情本身是活的,如果每個人都能在法律的范圍內(nèi)自由得處理事情,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許,效果會更好一些。作者在《人是什么單位》中提出了人是時間的單位,時間是人一生的資本,而如何利用這資本就是個體本身的問題了。有些人一生不斷奮斗,不斷實現(xiàn)自我價值,而有些人卻在虛度光陰,反反復復過著同樣的生活,時間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創(chuàng)造自己幸福的生活!稐l件即逆境》中說明了美好事物不見得會讓我們幸福,金魚想要一個不需要自己尋找食物的環(huán)境而被困在了魚缸中,人們想要方便快捷的生活發(fā)明了汽車而需要給汽車加油。當我們?yōu)榱俗杂色@得某種條件的時候,反而恰恰被這種條件束縛了。如果用真正的自由來與如今社會的自由作以比較,那么目前的社會可能就是處于一種胡亂,盲目,無秩序的狀態(tài)下了,這個時候就需要自救。如果每個人都能學會自救,那么這個社會也就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自由在高處》這本書在很多地方那個都給了我心靈的震撼,都能夠引起我心靈的共鳴。曾經(jīng)對自由的看法與本書中對自由的看法顯得實在是渺小,同時也暴漏出了我三觀中的不足之處。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激發(fā)了我自己對于自由的理解,那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隨心"。或許,這本書只是拓寬了我們看待自由的視野,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受本書中所提到的自由的束縛,真正的自由,還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去創(chuàng)造。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5
熊培云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zhí)錘,左手執(zhí)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里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nèi)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了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
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
二、幫你掙脫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著枷鎖舞蹈;
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悅。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云則說“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jīng)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jīng)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huán)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但是能夠立足現(xiàn)實,積極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郭娜陸地航空班就印證了這一點,她們在平凡的崗位從細節(jié)小處下功夫,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改進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務水平。以熱忱的態(tài)度、真誠的付出對待來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跡,獲得了社會的贊譽和承認。而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tài)度,具備她們這種急司乘人員所急,想司乘人員所想的服務理念,熱情為過往司乘服務,確保青銀高速的路暢人和。
我們應該多讀熊培云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tài)度、人文之關懷。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著我們?nèi)フ。他的樂觀并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著熊培云的姿態(tài),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huán)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huán)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tài)度待人,創(chuàng)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huán)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huán)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6
一大摞書中,我首先挑中這本,就沖自由二字。我喜歡自由,雖然說自由的人是孤獨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一書告訴我們:生活是可以選擇的,自由在高處。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類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huán)境已經(jīng)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著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huán)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nèi)心還有一個小環(huán)境,那里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quán)。而這個完全在于你的覺悟,在于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個屬于你的美好世界!弊髡叩倪@番話可給在現(xiàn)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啟示。不要為不可改變的外部環(huán)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蛘呓o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nèi)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jīng)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huán)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國能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wǎng)絡讓這個夢想不那么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fā)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眾如撼樹的蚍蜉,因網(wǎng)絡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著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xù)攀登。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7
最近一直在讀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在即將掩卷的時候總在想,高處何在?低處如何?自由是人們不懈的追求,幸福也是。如果說自由在高處,那么幸福也是么?《自由在高處》作為熊培云對先前力作《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一書的重要補充,不僅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zhuǎn)型期的人們?nèi)绾纬侥婢、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而且充滿了對社會、對國家、對歷史與未來的深刻解讀和關注。作為七零后的年輕學者,熊培云能以這樣睿智而理性的目光,深情而又犀利的筆調(diào),勾勒出一簇簇精神家園的奇葩,以書暢志,不能不令人拍案,掩卷長思。熊培云是學歷史的,在他的著作里,不乏其恢廓的歷史鏡像,但他沒有像學究式的史學家那樣刻板冷峻,厚古薄今。相反,他像坐在我們身邊文采斐然、娓娓而談的弟兄,凡舉透徹,詩意盎然。
且聽他自己的敘述吧:以自由的名義,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義,誰也不要去鼓勵他人犧牲。勇敢也罷,懦弱也罷,背后都是個人有選擇如何生活的自由。
自由在高處,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
我之所以能做到不絕望,并且“永不絕望”,是因為我對人生對世界有這樣的理解:一是相信自由內(nèi)心的力量、行動的力量,一點一滴地改變逆境的力量;二是相信即使你沒改變,別人也在改變,沒有一成不變的環(huán)境。事實上,人類文明化的歷程,就是圍繞著自由與自救展開的。保持一點一滴做事的作風,既是讓自己在盡力做事,也是讓自己醒著。
相信中國因有社會而有未來;相信我們每天的付出都有報償;相信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萬物各成其美;相信陽光如此美好,壞人也會回頭。我同樣相信,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在困頓中前行的人們,將來總有一天會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會師的。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線。因為沒有底線,就沒有自由。
不要把疼痛當絕望,凡事還是看積極的一面,至少我和周圍很多朋友都在積極地做事;同時也給自己的視界多一點時間感:一百年前中國還有凌遲,五十年前中國還在喊萬歲,四十年前中國還在破“四舊”,三十年前中國還不許跳舞,二十年前中國還在爭論姓社姓資,十五年前中國還沒有普及互聯(lián)網(wǎng),十年前中國還有收容遣送條例,五年前中國還沒有物權(quán)法,兩年前中國還沒有微博,一年前中國還沒有通過城鄉(xiāng)居民選舉同票同權(quán)……社會終究是在進步。退一步說,無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你總還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為你即你選擇。這些年,我一直堅持的一個信念是,改變不了大環(huán)境,就改變小環(huán)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當《新京報》采訪熊培云:“自由在高處”這句話怎么理解,“高處”是一種隱喻嗎?
熊培云的回答是:這里的“高”是縱向的理解吧。我們有太多的橫向思維。中國歷史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和這個是有關系的。我說的“自由在高處”,實際上希望每個人能夠回到生命本身,做最好的自己。我們應該在自我成長中獲得幸福與歡樂,而不是簡單地同別人的比較。
由此我自己想到,如果說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那么說幸福在低處,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有句話說:“小時候,幸福是一件物品,你得到了,就是幸福;長大后,幸福是一個個目標,你實現(xiàn)了,就是幸福;再年長些,幸福是一種心態(tài),你領悟了,就是幸福!比绻f自由作為全人類的追求,多數(shù)不能依靠自己實現(xiàn),那么幸?梢韵喾,雖然相對,但似乎可以遍布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各個角落。所以說幸福在低處,不是阿Q宣言,而是像流水,滲透在我們中間。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8
你的最大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成器—易卜生。
我們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課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時工作而不自責,行人的"中國式"過馬路,可以在公共場所噴云吐霧,城市內(nèi)各式違章建筑、"豆腐渣"建設工程也常見于報端,變通、"潛規(guī)則"成了當前中國社會的流行詞匯。
同時,我們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學習的不自由,小學生放棄了快樂的童年,被一個個補習課外班壓得呼吸不得,就業(yè)來自由,采訪不自由,言論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還要開胸驗肺……
《自由在高處》從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怪象,最根本的價值觀念與西文主流價值觀念的差異,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生活的價值及意義,國家與社會在存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集中營是用來做什么的,體制內(nèi)的弱者面臨的制度因素,"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衛(wèi)兵不能進"體現(xiàn)著對個體主權(quán)的尊重和保護,二等于多少體現(xiàn)的觀念改變,人是時間單位體現(xiàn)個人的創(chuàng)造價值,國界與自由全新意義等等。
回顧現(xiàn)實與理想,我們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少,調(diào)研實踐得太少。對比西方價值觀念,總強調(diào)意識形態(tài)差異,而相互學習、借鑒比太少,F(xiàn)階段,無論東西文化、南北差異,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組織部分,都應主動學習,相互交流。
追尋思想的自由,F(xiàn)階段,由于教育體系、教育方式、教育內(nèi)容的束縛和差異,總是自覺不自覺得學習到的理論、價值、觀念,與現(xiàn)實社會存在種種現(xiàn)象相矛盾,也相交織,種種規(guī)則、潛規(guī)則勝行于道,打破了人們既有傳統(tǒng)觀念和價值,需要學習更多的經(jīng)濟學、社會學、西方經(jīng)典理論學來審視中國社會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培養(yǎng)和修正個人的價值認同,正確辨別正負是非,放飛個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膽地說出你的不高興。龍應臺:"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理社會。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xiàn)在就去告訴你人公仆立法委員會,告訴衛(wèi)生署,告訴環(huán)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
尋找選擇的自由。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選擇的權(quán)利和智慧。正如李開復所說,"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選擇,更應積極地面對新生活,適應新環(huán)境,當前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被選擇,從小學升初中,到大學被錄取及面臨就業(yè),也許直至工作后崗位的多次調(diào)整都看似被動的過程,反思之中,不選擇也一種選擇,被選擇也是你生活學習訓練的結(jié)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兩者起點是如此接進而結(jié)果差距是如此之大,這恰恰是你自由選擇的結(jié)果。"改變不了大環(huán)境,就改變小環(huán)境。小環(huán)境改變了,大環(huán)境也就隨之改變。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創(chuàng)造一個激活自由的機制。目前中國從上至下都在開展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活動,目的是更好地弘張揚優(yōu)良傳統(tǒng),提高工作效率,這些活動年年都在強調(diào),隔幾年都要搞運動,這也許是適應中國當今社會的實際。調(diào)整單位負責人,作風建設會隨之改變,這相對來講比較容易,但要解決用調(diào)整負責人來改變作風,必須建立一種長效機制,及公平的、自由的環(huán)境,保障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的順暢運行。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9
爭取未得的自由是可貴的,盤活已有的自由同樣可貴。說到底,仍是需要一個積極的態(tài)度。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文章中提到的一道題:101-102=1,只挪動其中一個數(shù)字且只能挪動一次使其等式成立。我當時真的是想了好長時間,但是在知道答案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我想很多人都會跟我一樣吧。其實我們都只是受限于定向思維,題干中提到的一個詞:挪動,那么我們想到的都是左右挪動。如果我們摒棄掉這種定向思維,讓每個數(shù)字分離開來,肚子的存在,在腦海中活動,那么答案其實是簡單的。其實定向思維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細節(jié),比如我們周圍的社會,我們常常會陷于一種橫向的,或是縱向的思維之中,而很難把自己抽離出來,之身于外的看待各種問題。
其實以我們現(xiàn)在的閱歷和見識,都是有限的,但是其實社會上存在著這樣一個比自不自由更加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其實有很多人都沒有認識到自由的重要,認為沒有必要。他們以現(xiàn)在生活為傲,安于現(xiàn)狀,總會為自己的任何處境找到合理的解釋。也或許他們從來都沒有思考過什么是自由或自由的社會,自由的生活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如果他們感到不需要自由,甚至認為自由是個累贅,自己自愿的處于被奴役的`狀態(tài),那么就不需要同他們討論自由了。
這個問題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問題,因為一方面我們都清楚任何人都有選擇自己價值觀的權(quán)利,而另一方面又為此擔憂,然而,憑借我的也許也是帶有片面性的判斷,我認為他們是需要自由的,因為自由的相反方向是無法預料的深淵。在此基礎上,對這些人而言,現(xiàn)在更重要的是喚起他們因為沒有自由而帶來的痛感,讓他們感到自己有需要自由的需要。如何獲取自由的重要性次之。我想著就是自由的前修課程吧。
從前讀過一篇文章,說做過一個跳蚤實驗,它們在正常情況下可以跳3米高。接下來,在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塊透明的玻璃板阻隔它們與1米以上的地方。于是跳蚤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跳在1米的地方了。過一段時間,實驗者把玻璃板拿掉,跳蚤卻不知道它又可以隨心所欲地彈跳了。它永遠就只能夠跳1米了。
這叫做"習得性無助",其實就是跳蚤無法改變現(xiàn)實,于是就屈服于現(xiàn)實,這是一種無助感。以此反應我們自己是很恰當?shù)牧耍覀冊诙啻问≈袑W會了畏手畏腳,大膽的念頭從此消失不見。這就是我們給自己上的枷鎖。
《自由在高處》獲評新浪"中國好書榜"10大好書獎。頒獎詞是:"以社會熱點新聞為圓心,以常識為半徑,作者為這個不規(guī)則的社會,勾勒出一個個規(guī)則的圓圈。"其實一開始我看到盤活自由的提法,覺得這是一種不諳世事,也或者是茍且偷生的意思,但是逐漸的深入的作者的想法,了解了這樣一種生活的意義,我倒是很認同了。
我們每天生活在固定的三點一線中,好像不知道自己有自由行動權(quán);每天想同樣的事,好像不知道自己有自由思考權(quán);每天屈服于大大小小的潛在的明顯的權(quán)力,好像不知道自己有作為獨立個體的主張權(quán)利。就這樣,我們的地盤越縮越小,社會不良的力量卻會越來越強大。還記得看《讓子彈飛》,姜文提出"站著把錢掙了",每個人都有這個權(quán)利,或都應該為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去努力。因為,跪著,就永遠起不來,還有可能被勒令趴下,去爬行,永遠地退化下去。可是,我們已經(jīng)進化成人了,站著,是我們的權(quán)利,是彌足珍貴的權(quán)利。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10
盧梭云:“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環(huán)顧四周,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被圈在一個圓內(nèi),周圍被條條框框束縛著。很少有人能沖出,是因為缺少勇氣,更是因為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待得太久了,對于什么是自由也沒有清晰的定義。
自由是美好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尋這份自由,是我們希望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反對戰(zhàn)爭的原因。人人都渴望光明與鮮花。
自由是追逐自己內(nèi)心所想。喬布斯說:“你須尋得可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順從自己的內(nèi)心,去追夢,去探險,去旅行……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但,能做到這樣的人屈指可數(shù)。因為社會輿論,因為道德綁架,大家無法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書中《老教授與小王子》一篇中的老教授因用十萬塊錢安葬一只陪伴他三個月的狗而受到抨擊。大家覺得老人奢侈,不支持慈善事業(yè),可屏幕后的人又怎會知他沒有對希望工程捐助?老人孤苦伶仃,連花自己的錢都要受到指責,更何況十萬塊錢又怎可能是殯葬部門謀取了暴利。老人雖被社會誤解,但我想他心中自當無怨無悔。追逐自己內(nèi)心行事可能會后悔一時,若不這么干會后悔一輩子,就像盧梭所說在臨死前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是何等可悲。
自由是不被物欲所控,F(xiàn)在大多數(shù)人認為買車、買房、存款好幾百萬便是成功人士。買房后又不滿于現(xiàn)狀,拼命工作想要換一個更大一點的房子,周而復始。我們被戲弄于物欲的股掌之中,不斷沉淪于物質(zhì)。房子、車子越賣越貴,人心越發(fā)疲憊,到頭來只是不斷抑郁,對生活失去希望。
自由是“傾倒信息(宣傳)垃圾”的.自由即“第六自由”。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不斷發(fā)展,網(wǎng)絡的廣告、八卦新聞等無用信息不斷增多,它們對公共領域和私人生活的侵蝕越發(fā)深入。也許你不曾注意自己瀏覽這些“垃圾”的時間越來越長,你無端浪費自己生命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一天、兩天可能并不明顯,可一年、兩年……日積月累,你越陷越深。可能某天奪取了你的無線網(wǎng)絡你便覺得渾身不自在,你會成為“集中營中的囚罪”而難以逃脫這樣的束縛。
胡適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奴才建造得起來的!”我們要學會自救,學會掙扎,爭取個人自由。
愿將來的某天你我皆能手持面包與玫瑰,走在自己使命的道路上。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11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初讀之后,感覺是各種觀點在腦海里交織,最大的感受還是生活是要經(jīng)歷的,然后才是感悟。
這本書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zhuǎn)型期的人們?nèi)绾纬侥婢,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看了這本書之后,覺得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識的累積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不同的時期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兩年前的我讀這本書,肯定會覺得熊培云不錯,觀點很新穎、獨到,文化素養(yǎng)高,是本好書。但現(xiàn)在看這本書,更多的不是對其觀點的認同或反對,就像那句話,“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同的.,在不觸及法律、道德的層面上,觀點是可以千差萬別的。正如胡適所說,感謝自己生活在了一個可以容忍的國家,允許多種觀點的存在。陳虻有這樣一句話:“不要在生活中尋找你要的東西,而是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庇袝r感覺到了自己知識的局限性,生活觀點的淺薄,讀了這本書,感到了一個永遠不停止思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現(xiàn)在的讀書,更多的讓我感受到的,并不是一定要從書中獲取到某種知識,如果一本書,讀完之后能夠“砰”的一下敲響你心里的某些東西,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學,有很多種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到知識,但是“思”,就只能靠自己了,F(xiàn)在,越來越覺得思考的重要性了,也許,這是我近期讀書最大的感悟了吧!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12
《自由在高處》是我頗為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是熊培云對之前的《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一書的重要補充,兩本書其實都對“自由”一詞有頗多筆墨,只是前者多是從國家的角度進行解讀,而本書則是通過個體的角度探討人們?nèi)绾纬侥婢,盤活自由。
帕特里克說,“不自由,勿寧死”,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作者還是頗為喜歡這句話的,不過作者卻似乎更加樂觀,一句“不自由,仍可活”,道出他對未來中國充滿信心,以及對個體力量的肯定,改變自己就是改變整個世界,這種感覺我在閱讀中能夠深切的感受到,書封底的話我很喜歡,“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薄斑@是我的人生,我必讓它自由,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薄耙闯蔀樽约,要么一無所成!彼奈淖挚偸悄敲赐笍、激勵人心。
透徹,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縱然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觀點各有千秋,但是作者的觀點不乏新銳、客觀,理性全面的分析,讓作者所講的.每個故事栩栩如生,讀完之后便覺得豁然開朗,真有一點小小的興奮。
其實,熊培云的文字還不止如此,無論是《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還是現(xiàn)在這本《自由在高處》,探討的都與嚴肅敏感的甚至有一點黑暗的政治問題有關,可是,他的文字卻溫暖又寬容,這無形中影響著我,雖然周遭的現(xiàn)狀并不完美,但是卻要樂觀,不要總是抱怨,多思考,多行動,對未來應該充滿信心。
學會獨立思考,這是我的人生,我要讓他自由,自由不一定在高處,而是掌控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13
什么是國家?什么是社會?什么是自我?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常常自覺或不自覺思考的問題。
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轉(zhuǎn)型、風云變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說的:"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機遇,卻也有無法承載的迷茫與困頓。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不正義、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應該,我們都有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們像身處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我們能否到達向往與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處》就像航海圖,讓我們看到了自身擁有的力量,看清了我們自身的位置,讓我們有了一條明確的路線,猶如醍醐灌頂,讓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zhí)錘,左手執(zhí)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里雕刻成人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的主題呼之欲出。
這本書前三分之二是時評,后三分之一是演講與獨白,一以貫之的思想是強調(diào)國家與社會以及個人的界限:人類有廢除死刑的自由嗎?中國人有過洋節(jié)的自由嗎?兩個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閑場所親熱的自由嗎?……這些爭議中,有的即使現(xiàn)在看來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來則是任重道遠,還有的仿佛是無解的悖論文章。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給的,心靈的禁錮也只有自己才能施行。不論處于哪一空間時間,擁有心靈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擁有全世界。
縱然如此,作者的樂觀也絕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兩種精神狀態(tài),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熊培云先生告訴我們"不自由,毋寧死"的教條主義太過嚴苛,生活教會我們的是"不自由,仍可活。"
這并非是在為茍且偷生尋找借口,而是在紛揚中尋找一種現(xiàn)世安穩(wěn)的自我平衡
我是我的作品,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命運并沒有在生命和自由之間設立單項選擇,我們只需要對自由和時間、自由和金錢、自由和地位……各種代價進行換算讀后感。然而,你我知道,這種換算沒有想象中困難,把握方向,我們也可以擁有權(quán)力塑造人生。
二、相信國家比想象中自由
雖然,當前社會存在經(jīng)濟的成長,文化的交融,在新舊交替的碰撞中,不穩(wěn)因素難免凸顯,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保持清醒警覺,看到社會發(fā)展的不合理、不足之處,提出質(zhì)疑和不滿的意見,更應當充滿信心,堅定地相信改變正在漸漸地向前推進,滿懷勇氣保持在路上的忙碌,從自己開始行動起來。我以為作者是一個勇敢而清醒的寫字人,正是由此而來。
雖然我們的網(wǎng)絡還不夠自由和開放,但是較于沒有網(wǎng)絡的時間空間,我們獲得信息的廣度,表達意見的渠道,交流思想的平臺都毫無疑問地拓展了;雖然對于一些世界的和我國歷史上的事件,我們無法探尋得真相,但是我們?nèi)匀辉诤艽蟮爻潭壬舷碛虚喿x典籍的自由,由此我們可以無限地接近和探求事實的真相;雖然我們的媒體還難免以宣傳的口吻做報道,但是我們的新聞教材中仍然把宣傳和新聞的概念解釋得清清楚楚。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14
《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zhí)錘,左手執(zhí)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nèi)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了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
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
二、幫你掙脫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著枷鎖舞蹈;
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悅。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云則說“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jīng)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jīng)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huán)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是能夠立足現(xiàn)實,積極面對,打開胸懷,擁抱世界,也會有滿滿的收獲。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tài)度、人文之關懷。
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著我們?nèi)フ,他的樂觀并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著熊培云的姿態(tài),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huán)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huán)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tài)度待人,創(chuàng)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huán)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huán)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15
如果你跟我一樣,經(jīng)常感到絕望,不妨看看熊培云的書。這并不是說,熊培云的書是精神,更不是說,他的書是騙人錢財?shù)乃^“心靈雞湯”,他不會遞給你一粒催眠藥片,告訴你吃下去繼續(xù)睡,你就不會痛苦。相反,他只是告訴你:看吧,那個鐵屋子不是已經(jīng)千瘡百孔了嗎?雖然它現(xiàn)在還很堅固,但是它畢竟在一點點消解,只要持之以恒地堅持,我們總會有逃脫牢籠的一天。熊培云的書總是讓人認清現(xiàn)實之余,卻不至于太痛苦,反而讓人看到希望。他說,如果我們放開視界,就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這個鐵板一塊的社會,其實已經(jīng)在進步了。
100年前,中國還有凌遲,50年前,中國還在喊萬歲,40年前,中國還在破四舊,30年前,中國還不許跳舞,20年前,中國還在爭論姓社姓資,15年前,中國還沒有普及互聯(lián)網(wǎng),10年前,中國還有收容遣送條例,5年前,中國還沒有物權(quán)法,兩年前,中國還沒有微博,一年前,中國還沒有通過城鄉(xiāng)居民選舉同票同權(quán)……社會終究是在進步。我們需要做的,只是點點滴滴的累積之功,每個人盡一份力——不是為國家,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盡一份力,我們的社會就會向善發(fā)展,“上世紀做不完的事情,可以這個世紀來做,那些一天永遠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來做!
《自由在高處》一書是《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的續(xù)篇或重要的補充,著力厘清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zhuǎn)型期的人們?nèi)绾纬侥婢,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這本書的主要線索,就是生活自由與思想自由,以及個體如何超拔于一個不盡人意的時代之上,收復我們與生俱來的身心自由,盤活我們已經(jīng)擁有的自由。
相較十六世紀法國早期民主主義思想家拉波哀西抨擊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個正經(jīng)受著新舊交替的國家,不自由的狀態(tài)并非人們自愿,而在于適應與沿襲,得過且過。至于如何走出這種日常的甚至為許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狀態(tài),既有賴于個人的勇氣,也關系到個人對時代與自由的理解,以及時代本身的演變。
“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1這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經(jīng)典臺詞,用來做本書的標題再合適不過。一直以來,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動社會多元化建設,倡導左右攜手,共為民生謀福祉,用社會的進步來推動國家的進步,這些主張,正融入集體意識,正成為當下最亮色、最理性的聲音。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自由,無自由則無邊界,則必然失去責任與擔當,最終不是與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當一代代人接續(xù)這份無奈時,民族的命運就永遠無法被改變,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遙遙無期。
“相信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處》一書后記的題目,熊培云在后記中也闡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時代在變,相信中國正在朝著一個自由而開闊的道路上走,沒有誰能改變這個大趨勢。與此同時,相信人類會有一個好的前途,畢竟,人不只是愛自己,還愛自救,沒有誰不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既是一切共識的基礎,也是我信心之來源!
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也是一個需要通過我們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們,總向著那個方向努力,向著高處攀登。讓我們一起,為實現(xiàn)這樣的理想努力。作文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16
邂逅這本書,緣于分享"讀書沙龍活動。"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使命"——以獨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與良心去擔當。熊培云用他的文字,在筆端讓觀眾恢復一種疼痛感;他說的每一句話,成為推動社會變革過程中最后的一根稻草。自由,一個極具思想高度的詞語,熊培云用一種親和平緩的語言向讀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追求真理,但不強加于人".讀罷,深深地被書中的自由和赤誠所打動。
自由是什么?如何達到自由?多少人以此為畢生追求。帕特里克呼喊過:"不自由,毋寧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熊培云卻堅持:"不自由,仍可活。"——"改變不了大環(huán)境,就改變小環(huán)境。小環(huán)境改變了,大環(huán)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真正偉大的革命,不在于解開枷鎖,而在于打破枷鎖,為自由擔起責任。
曾經(jīng)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跳蚤實驗:分設一個參照組和實驗組,最開始的時候,參照組和實驗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況下跳起3米高,15分鐘后,在實驗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塊擋板,不管怎么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掙扎,無法跳得更高。再過15分鐘,取下?lián)醢,實驗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夠隨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卻只能永遠在1米高處跳動了。說明類似結(jié)果的實驗很多,心理學上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習得性無助".望文生義,"習得性無助"即是人在一個長期生活的環(huán)境中感受到的一種面對現(xiàn)實的無助感。而這個概念也恰恰可以用來解釋人是如何變得不自由的。人是社會人,與外界的接觸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觀念和行為。我們必須承認,發(fā)展到現(xiàn)階段的中國,先賢確實走過很多荊棘道路,帶給我們寶貴的物質(zhì)與精神財富。但也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國度似乎隱隱約約能感受到一種壓迫性的緊張感。舉個例子,"洋節(jié)"和"土節(jié)",都是一種精神領域的公共產(chǎn)品,卻有人假借"愛國"與"愛傳統(tǒng)"之名"驅(qū)逐異端",時刻保持警醒、提防資本主義企圖通過文化"和平演變".而從小處,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一種思想,"認真讀書才能出人頭地","考上大學就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我們好像自小就被驅(qū)趕著跑步前進從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要跑在人前才不致于落后。這樣的觀念會讓自己疲于奮斗,卻未曾思考奮斗的意義為何;這樣的觀念會讓我們放棄心中曾經(jīng)萌芽的大膽新奇的念頭卻只能墨守成規(guī);這樣的觀念會讓我們在張揚個性與畏首畏尾的掙扎中最后選擇了后者。人大概就是這樣給自己套上了枷鎖,成為只能跳出1米的跳蚤吧。
莎士比亞寫在《哈姆雷特》里的寫道:"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我想,人最偉大的地方或許在于能夠做抽象的思考。比如,在這樣的不太自由的環(huán)境里,如何把自己解脫出去。我想,這大概也就是作者寫作這本書的目的了。
而作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概括為打破思維定勢,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星巴克文化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人質(zhì)不一定會對綁匪恨之入骨,有的時候是有可能愛上綁匪的;比如獎勵可能異化為一種可怕的綁架人生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強迫自己"嫁雞隨雞"、"逆來順受";比如人人喜愛的順境其實也是一種逆境……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樣。國家之間的確存在利益競爭關系,但是,周遭并沒有充斥著對你的種種排擠。據(jù)我所知,我們眼中的那些"文明國家"也在一直絞盡腦汁改進自己的.問題呢。不按大眾認知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會完蛋。喬布斯說:"你須尋得你所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命才會有激情。你的人生道路不需要抄襲別人,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可以在空間上遠離國家,可以在時間上找回自己。
當然,實際情況是,即使你告訴自己高塔里沒有監(jiān)視者,鼓起勇氣去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有時候你驚喜地發(fā)現(xiàn)你的確是自由的,而有的時候,那看得見的枷鎖仍然讓人進退失縮、左右為難。在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救了。自救是對枷鎖的反叛,不管是正面或側(cè)面,不管是直接或間接,不管是直接沖擊還是曲徑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贖,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自己的自由要自給,只有解放自己的心靈,尋得自己的歸屬,才能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
我相信,每一個人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 篇17
本書從人與現(xiàn)狀、人與政治、人與仇恨、人與自我救贖以及作者的個人奮斗等方面,闡述自由全面而深刻的內(nèi)涵,最終落腳點仍在于一個一個擁有獨立思想國的個體。作者讀過很多書,看過很多電影,心力清明透徹,目力高遠開闊,腳力勤勉踏實,許多共鳴,許多共識。
正如作者所言,自由不是人生的目的,我們力爭獲得自由的目的在于獲得一個自在從容、自我成就的人生。而從這個角度上而言,沒有人能夠剝奪我們的自由。勤勉于當下,努力于今朝,修行于日常。對作者思想中的西方自由主義思想(雖說作者反對一切主義的思想)印記感受頗深,但回到現(xiàn)實的.途徑卻更有新儒家的精神,也有道在日常中的禪味。只是,作者更積極,更樂觀,更寬容,更開放。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相關文章: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05-09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11-13
《自由在高處》讀后感范文04-07
自由在高處的優(yōu)秀讀后感06-05
《自由在高處》的讀書心得范文05-09
站在高處作文06-07
高處墜落處置方案04-14
高處墜落事故應急處置方案03-24
高處安全管理制度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