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之道》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君子之道》讀后感(通用11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君子之道》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君子之道》讀后感 篇1
我讀余秋雨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讀書功力及記憶力,筆觸所到,思隨文至,傳統(tǒng)經(jīng)典信手拈來;層次、段落,似無刻意打造,卻自成體系,可能是一種讀書的高境界罷。我的疑慮主要是就作者為文的總立意來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頌君子,褒獎傳統(tǒng),拜服經(jīng)典吧。然則,君子、傳統(tǒng)、經(jīng)典就真的這么重要么?聯(lián)系到20多年來社會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總在憂慮它們到底要將中國引向何處。于是,我開始認真閱讀此文,并將自己的思索追問逐一記下。
首先,余秋雨談到了西方學者榮格,講到他關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養(yǎng)集體無意識的人格。這個觀點說得玄乎,其實從思想灌輸?shù)慕嵌瓤磩t很清晰:無非一個民族的觀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維特點,并且由此而發(fā)的特定行為方式和文明類型罷了。余秋雨關注的可能在于榮格看重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及中國不要跟著西方走的希冀,特別還推出了道家物極必反法則遠超西方思想。余的這段文字很值得質疑,F(xiàn)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極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體)所受益損究竟何在?
余秋雨對于中西文化的總體屬性有一個簡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國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著意于其侵略性破壞性,王道文化者則是強調(diào)其自修德行圓滿。問題是這種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讀者只要稍微回到幾千年中西歷史的無窮事實中去想,從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導的發(fā)展趨勢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這樣的結論的。簡單的詰問可這樣下,請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識,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級意識,何談后者之優(yōu)?
當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無稽之談。實質上所謂內(nèi)圣外王說到底還就是儒家的修齊之道。人們通過各自的道德修養(yǎng)來提升自身素質很有必要。但這種修養(yǎng)未必僅只中國人獨有。事實上,基督教的繁復誦讀經(jīng)書、牧徒懺悔贖罪和現(xiàn)代心理學講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種修齊之道。從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性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許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級意識就是一個犧牲多數(shù)的淵藪。由其執(zhí)鞭,個體修養(yǎng)之域尚可,社會群體卻是壓抑性的、無知性的、被動性的。
聯(lián)系后文,余秋雨講到自己曾寫過小人,那是對一些頑劣人性的`批判,現(xiàn)在則是對立于小人寫出其君子以及褒贊,作者似可長抒口氣,嘆為大成了?墒俏易笞x右想,并沒有覺得余秋雨的這篇君子題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聯(lián)系實際評價的話,倒認為余文更多的是書生意氣。我的邏輯是這樣的,歌頌君子尋找君子實踐君子,已經(jīng)是中華文人幾千年樂此不疲的熱鬧話題,但它一直從來都沒有真正使故國的君子更多起來。為什么?因為傳統(tǒng)觀念文化的落后性使然必然。坐而論道不如扎實學習先進,治國還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應與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性總是兩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確定的,法治規(guī)束則能夠讓習慣成自然。人性的兩面性可分許多兩兩相反的對立取向,如善良性與惡毒性、上進性與墮落性、文明性與野蠻性、仁愛性與仇恨性、真誠性與虛偽性、全面性與片面性,等等。任何人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都會存在這兩種人性的可能,只是被其當即的思想狀態(tài)才確定了其行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來確定人們的行為具有根本性意義。而法治的規(guī)束則能強制性地確定人們行為習慣的發(fā)展走向。
趙校長在《我們的教育追求》冊子中說過,271教育不再提模式。因為模式一詞,容易束縛人的思維,讓一切形式化,固化和僵化,將課堂環(huán)節(jié)化是簡單粗暴的。我們的課堂,不論是以前的討論展示點評還是現(xiàn)在的三環(huán)節(jié),一開始是為了引領老師有章可循。但課堂的目的絕不是環(huán)節(jié),而是放手學生讓他們自由自主。這一點,我感同身受。二,不要把他人變成器物。有的教師在素質教育的路上越走越遠。對他而言,學生的大腦只是知識的容器。一切的重復與練習只是讓學生的高分。育人等同于育分,認同了分數(shù),卻割裂了學生基本的人格屬性,忽略學生的情感,是一種對教育的犯罪。這種唯我試圖,唯分數(shù)圖的價值觀無異于殺雞取卵,最終葬送的是學生的未來。最令人擔憂的是,課堂更成了扼殺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場所。萬瑋在《向美國學教育》一書中寫道,通過自己對西方教育的感性認知,會像大學時期的教育課是多么的可怕。教育學老師用最不符合教育學的原理完成了教育學的授課,那便是照本宣科。那種課本中心論與教師中心論,完全忽略了學生的情感訴求,把學生看做一個個冷冰冰的客體。照本宣科越多,學生的想象力與好奇心損耗就更厲害。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恢復其兒童的天性,就要從課堂變革。
總之,君子之道向我們展現(xiàn)了作為社會人的我們追尋的最高人格規(guī)范。它不僅是獨處的文化,也是群處的文化。它不僅是個人的修養(yǎng),也是團隊的歷練。君子之道如同水利萬物而不爭,自然流暢,道法自然。君子用一個理想的人格形象來引領著我們的前行,不斷給我們傳遞這正能量。在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踐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想的信念,懷揣君子弘道的理想一路走下去,那么我們的教育之路定會越走越寬。
《君子之道》讀后感 篇2
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我所理解的"君子"一詞是指: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為國家服務的形象。但從讀了《君子之道》后,我所理解的君子只不過是正真意義上君子的一小部分。
君子不是杜甫那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形象;不是李白那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自信的形象;也不是陶淵明那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寄情山水的形象。
正真意義上的君子包含:進取、育人、為政、交往、禮仁、為人、修養(yǎng)、孝悌八方面。一個人做到其中一樣,并達到完善為世人所稱道已實屬不易,何況八種呢?所以說他是有輕重的講頭的。
古代的一種選官方式叫做"舉孝廉",當?shù)馗改腹贂x取孝順父母的人去擔任這個職位。這從一定方面了一反映出,古人對于孝悌的重視。李密的《陳情表》深刻的`的表達了孝悌這種君子內(nèi)涵。
在我看來,現(xiàn)代人最重視的是"做人",也就是君子之中所講的為人。從初中至今,老師苦口婆心常常講到的不是學習,而是為人。我認知的為人是:"行之端,做之正",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就好,沒有深入思考自己應該做個怎樣的人。寫到這里,讓我情不自禁想到一個人——周恩來總理。我相信他是千千萬萬人心中的信仰,他的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成為無數(shù)青少年為之學習的動力。周總理是一個胸懷遠大抱負、極富使命感的人,是一個對工作極負責的人,一個極富人情味的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一個連他敵人都尊重的人。周總理的為人是我們榜樣,他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嘔心瀝血,他的逝世,對中華民族來說無疑是沉重的。
一個"禮"字,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大邦。禮不僅表現(xiàn)在政治屬吏關系上,更表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鼎數(shù)量、飲食、禮樂規(guī)制)現(xiàn)代韓國、日本很多禮儀文化都是源于我們古老的中國,說起禮,我想到了一個成語—先禮后兵。對待他人時要以禮對待,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鄧小平與撒切爾爾夫人談判關于香港回歸的問題是,曾說過一句話"中國窮,所以不怕打仗"。令撒切爾夫人回想許久。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所講的禮不僅表現(xiàn)在外邊的禮儀方面,折射到內(nèi)心更顯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本身就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但他依然不斷的學習他人優(yōu)點,并反省自身,從而提高自身,充實自己。隨之,他的修養(yǎng)也不斷提升。
神人都不斷探索,詢問提高自身學問,何況我們呢?作為2世紀的新青年,我們在學會做人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同時,也要懂得進取之道,學會與人交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鬃幼钤缣岢"任重道遠"這一經(jīng)典名言,作為君子就要有剛建的性格和遠大的抱負,這種理想和抱負決定了他承擔的社會責任重大,實現(xiàn)這種理想和抱負的道路是長遠的,應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歲月無情流逝,不要虛度年華。確立遠大抱負,做好心理準備,前行吧!
前進的過程中,你會遇到困難、阻礙,這些困難中有你自己解決不了的。因此,你更要學會與人交往,而交往中一項重要原則就是誠信。"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其中,不思其得,從容之道;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誠實,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交往的重要原則!墩撜Z憲問篇》中講到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衰多聞,益已。交友就要交有益的朋友。
關于育人,孔子有"因教施材"。
關于為政,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首先要忠于帝王。
讀完這本書,對自身感觸最大的的便是《禮記中庸》所言: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到底,做到成功。
《君子之道》讀后感 篇3
讀了余秋雨這本書,心中對作者的寫作功底甚為敬服,筆觸所到,思隨文至,傳統(tǒng)經(jīng)典信手拈來;層次、段落,似無刻意打造,卻自成體系,這或許就是讀書的最高境界。余先生從君子懷德、君子之德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不器、君子知恥九個方面對君子之道的輪廓進行描述,又從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偽、君子之獄等方面對君子的言行做了具體的闡釋,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君子之交。人之為人,沒有友誼是不可想象的`。數(shù)千年來,人們因友誼而快樂,因友誼而安適,又因友誼而痛苦,因友誼而悔恨。作者根據(jù)友誼的等級,將友誼分為至誼、常誼、甘誼。作者表示至誼如高山流水,然而這種太高、太大的友誼企盼,必然會帶來太高、太大的生存風險。對于這千古至誼,我們不抱奢望,卻總在尋找。千古至誼雖不可得,我們卻不缺少友誼,這就是常誼。常誼的好處就是“實用”。隨叫隨到,隨取隨放;不必恭請,不必重謝;大事小事,都在身旁。它熟悉、親切,輕松,因此起點都不深刻,多是一些日常小事。往往是,不經(jīng)意的幫助了他人,或被他人幫助。無論是“至誼”還是“常誼”,都讓人感到溫暖,但正如作者所說,友誼之道,充滿了沼澤和陷阱。甚至可以說,人一生中最郁悶、最傷心的經(jīng)歷,至少有一大半,與友誼有關。被認為“安全地帶”的友誼,其實也是危險地帶。因為這世間除了高雅的至誼、廣闊的常誼之外,還有一種稱為“至誼”。至誼,既不高,也不廣,卻有點甜,有點黏,有點稠。這種朋友,范圍不大,交往很多,并不在大庭廣眾中摟肩拍背,而是帶有一點心照不宣、微微一笑的“隱享滿足”。他們彼此信任、遇事相商、無事聊天,經(jīng)常愿意愉快合作。然而這種朋友,常常遇到三個陷阱:體己的陷阱、功用的陷阱、暗箱的陷阱。談完友誼的三等級,作者總結交友莫過于莊子所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君子之名。在很多君子心中,名譽是一個人的第二生命。甚至,是第一生命?闯墒堑诙,因饞而怒,拔劍而起;看成是第一生命的,因饞而死,拔劍自刎。它使生命高大,又使生命脆弱;使生命不朽,又使生命速逝。于是,作者就君子之名做了如下結論。正在苦惱的名譽,大多無足輕重。真正重大的名譽,自己無能為力。一旦名譽受污,基本不要在意。更高一層的修煉,排除“名執(zhí)”、“我執(zhí)”。面對他人之污,應該仗義執(zhí)言。
《君子之道》讀后感 篇4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書,書中提到了君子懷德是君子之道的起點,作為君子,放在人生最前面的必須是道德。有了道德,才會是真正的人。也就是道德為本。
通過這句話我聯(lián)想到了曾經(jīng)寫過的一篇作文,通過陶行知說的一句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到底是學高為師重要,還是身正為范更重要。沒有成為一名教師前我會覺得學高為師更重要,因為當時我認為一個老師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如何來教學生。但現(xiàn)在成為一名教師后,如果讓我再選我會認為身正為范更重要。因為學高為師是基礎,身正為范才是根本的。因為很多時候身教勝于言傳,一個老師要博學但更要正直,給學生做一個好榜樣,就像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為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合法的社會公民。另外書中還提到了厚德載物,不能是厚物載德,更不能完全沒有德,也是說明了德有多么重要。
《君子之道》這本書值得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除了德還有很多,像怎樣才能算的上是一位君子,這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認為只要為人處事上謙恭有禮,大方得體,個人修養(yǎng)上不斷進取,終生學習,能夠獨善其身之后,有兼濟天下的胸懷即可。 君子非一日而成,今天要比昨天更好。
《君子之道》讀后感 篇5
余秋雨先生《君子之道》一書向國人訴說讀書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塑造良好的集體人格,這一點實屬可貴,因為他強調(diào)出中國文化的重要;這一點又實屬可悲,因為國人謀利而不謀義。此書中余先生認為的中國人應該有的人格九要素:君子懷德,君子之得風,君子坦蕩蕩,君子有禮,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不器,君子知恥。
余先生認為這種理性化的君子人格設計應該成為每個國人追求的標準,唯此才可佑保我中華文化不絕,既壽永昌。
讀完后有兩個問題閃爍在我的腦海中?
其一,中國文化有無淪喪的和君子未死,人格未潰是否有必然關系呢?
其二,非君子人格就排斥嗎?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吧。
中國的文化果真沒有淪喪嗎?其實我們看看自己及周圍人所用,所吃,所穿,所學……就知道了。所以自上個世紀以來,國人一直吶喊民族復興。國人因文化淪喪就完全喪失了余先生所說的君子人格了嗎?顯然不是,在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里,仍有一批懷德之士步履維艱地前行。
第二個問題:非君子人格就要排斥嗎?我們可以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誰是歷史進步的第一個推手呢?
中國有句俗話: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些野蠻人,非君子往往承擔歷史推手的`第一重擔?v覽中國歷史的沿革,每一次王朝更迭的首發(fā)者(秦始皇、劉邦、趙匡胤、朱元璋等)是非君子,因為他們懷土不必懷德,因為他們敢于走極端不必謀劃中庸……這往往能迸發(fā)出新的創(chuàng)造活力。我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曾下達兩次無限制的移民令,結果大量在國內(nèi)混不下去的人蜂擁涌向了美國邁阿密,正是這批移民造就了今天邁阿密在美國的重要地位。(邁阿密是僅次于紐約、華盛頓的國際性大都市,是許多公司、銀行和電視臺的總部所在,是文化的大熔爐,被稱為美洲的首都)
所以非君子這種第一推手的作用不可否認,絕對不能忽視。
總之,余先生的君子人格標準固然很重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國人人格的正向發(fā)展,但我更希望我們也要為非君子的生活開辟一定的空間,他們的生活同樣精彩。
《君子之道》讀后感 篇6
做人是永恒的起點,也是永恒的終點。于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里文化為我們樹立了做人的終極目標:君子。在我的理解里君子是孔子、孟子、墨子、柳下惠、晏子、顏淵,是岳飛、范仲淹、文天祥、左宗棠。最近有幸又拜讀了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對君子的認識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君子的難能可貴有了更上一層的敬意。
說到君子就不能不提他的對立面——小人。只有小人的大量存在才會凸顯君子的難能可貴!熬印⑿∪吮緹o常。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敦懹^政要》中一句話將君子與小人分開,或許這也是最簡單的分別方法。這句話類似于“能救人坑坎中即為活菩薩”。如果只是按照這個標準,那么我們幾乎所有人都做過或多或少的善事,那是不是說所有人都是君子呢?我們對于善的要求總是過于苛刻。正如《增廣賢文》所說“聲妓晚景從良,半世之煙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一生之清苦俱非!弊錾剖虏浑y,難在堅持始終只做善事。而只有始終如一地做善事,才能被稱作君子。這樣的要求使得我們生活中的君子鳳毛麟角,當然,也正因為君子鳳毛麟角更顯得君子的難能可貴。
君子是我們每一個致力于從事人的事業(yè)的奮斗目標,也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蘇霍姆林斯基說“你要想培養(yǎng)什么人,首先你應該成為什么人”我們要想讓培養(yǎng)的孩子成為君子,那首先我們自己應該向君子的偉大人性靠攏。“取法乎上,得之于中;取法乎中,得之于下”我們也許不能每一個人都成為世人眼中的君子,但,我們至少應該以君子為我們終生努力的.目標。并在奔向,目標的過程中引領我們的孩子一共前進!敖逃褪且蝗翰煌昝赖娜祟I著另外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過程!蔽以敢庾瞿莻不完美的領路人。
工作中如何效仿君子呢?讀過這本書后,我總結出四個字:不爭、不讓。
不爭,不爭名、不爭利。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如果一個人太過于注重外在的名聲,難么,他的內(nèi)在一定跟不上自己的表面。當一個人被自己或者世人塑造成一個榜樣之后,他就不再是一個純粹的人,他的行為也失去了原本的真誠,漸漸失去自己。因為,他的一切行為都已經(jīng)成了別人效法的對象,他不能錯,他已被世人定義為一個模板,按照世人的定義生活、做事、做人。原本,他并未具備的品質,也不得不假裝表現(xiàn)出來。一個朋友給我留言“社交之所以累,就在于人們總想表現(xiàn)出自己并不具備的品質”這些品質,或許正是世人對君子的要求。我們可以這樣要求自己,但是,請不要盲目給自己貼上標簽,直到有一天那些品質已經(jīng)被我們內(nèi)化到生命里它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那時,就是名副其實的君子了!靶袨槭婪,言為士則”。
《君子之道》讀后感 篇7
讀了余秋雨的新書《君子之道》,感悟頗多。
君子之說,廣見于先秦典籍,詞義廣泛,偏向于政治地位的標榜,后來被孔子引用并加以注釋,成為儒家及至后來成為整個中華文化中最頂級的人格目標。關于君子,孔子提出許多向往: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為了更清楚表達君子的意義和形象,他又常常把君子與小人做對比: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利為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鬃佑绵┼┎恍莸慕塘x給我們制定了一個共同的人格最高目標:君子。
君子之意廣泛,可以用許多詞來表達,比如高潔,比如風雅,比如才能超群,等等等等。而我認為,最能表達君子之核心的,應該是“風度”二字。風度,外見于言談舉止,內(nèi)見于思維理想。君子的言談舉止不僅是個人語言文明、行為有禮,更是能使人感受到春風拂面般舒暢的——恰到好處的禮貌,溫和親切的對待,使周圍的人都能尊敬而親近。俗話說相由心生,外在的表現(xiàn)來自內(nèi)心的控制!熬咏K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本幼晕铱酥剖囟Y,來使內(nèi)心平靜。大千世界,五彩斑斕,能真正守住內(nèi)心,除了良好的修養(yǎng),還需要豐富的學識。一個未開蒙的渾人,憑著本性也許能做到質樸近乎善良,卻很難做到均衡持久。沒有豐富的.學識,難以養(yǎng)成清明的理智,對事情沒有準確、正確的判斷,連善與惡也很難分開,如何行善?清明的君子,要以德養(yǎng)學,以學富德。
這就很容易聯(lián)想到教育。君子的內(nèi)修外養(yǎng),德行學識,都要通過教育來進行正確的引導。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尤其要引起重視!敖虒W生三年,要想學生三十年!苯逃龑W生,不僅僅是教他知識,更是引導他走上一條寬闊的人生之路,能更大程度上地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君子之道》讀后感 篇8
《君子之道》全書,旨在追蹤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人格世界。因為君子之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有君子之道長存,中國文化就會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全書引經(jīng)據(jù)典,深入
淺出,俯拾今昔,辨析真?zhèn),讓“君子”清晰的輪廓躍然紙上。
孔子曾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風和日暖的季節(jié),其他樹木和松柏沒有區(qū)別,郁郁蔥蔥,一身碧綠。到了大雪飄飛、嚴寒時節(jié),其他樹的葉子紛紛凋零,唯獨松柏卻經(jīng)得住風霜雨雪的考驗,歷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艱苦的條件,越能考驗一個人的品質。只有受得起磨練,在任何惡劣環(huán)境依然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擁有這君子的節(jié)操。
君子,是中國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體人格作為文化標識。比如“圣徒人格”和“紳士人格”,以及“騎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著巨大的區(qū)別,很難通過學習和模仿全然融合。對中國文化而言,《君子之道》明確揭示,就是要尋找和優(yōu)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國人的靈魂便找到了故鄉(xiāng),也是建立現(xiàn)代社會和諧的文明秩序、重塑國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條件。
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的延續(xù),是君子人格的`延續(xù);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
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說,文化的最初蹤影,是人的痕跡,那么,文化的最后結晶,是人的歸屬。而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千里的成果。這些研究,都是為了研究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做準備,因為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對自己的集體人格極為敏感。
讀這本書使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有意義。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jīng)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觸即醉,卻令人回味無窮。
《君子之道》讀后感 篇9
“君子之德風”,就是剖析君子,歌頌君子,褒獎傳統(tǒng),拜服經(jīng)典吧。然則,君子、傳統(tǒng)、經(jīng)典就真的這么重要么?讀了余秋雨的《君子有禮》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闡述了何為中國人人格理想。
“君子”,是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體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標識 。除了國外的紳士、騎士、浪人等等。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著巨大的區(qū)別,是很難通過學習和模仿。這是因為,所有的集體人格,各有自己的“故鄉(xiāng)”。
“君子”作為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早已經(jīng)過儒家的選擇、闡釋,結果就成了一種人格理想。儒家學說的最簡捷概括,即可稱之為“君子之道”。甚至,中國文化的精髓也在何為君子之道。這也就是說,人格在文化上,收納一切,預示一切。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中國文化的'延續(xù),是君子人格的延續(xù);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說,文化的最初蹤影,是人的痕跡,那么,文化的最后結晶,是人的歸屬。
君子之道在外在形態(tài)上,是君子坦蕩蕩,為國家為他人;而小人常戚戚,整天捉摸人,總以為危險潛伏在四周,小人一生都會非?鄲赖;二是君子有禮,一個單位、一個人都要建立簡單易行的禮節(jié),比如孝道是每個人必須做到的禮儀,又是從小的文明訓練,懂得敬讓,從家庭放大到社會,就成為合格的公民。余秋雨談到,君子之道的閥門是有恥,要做到知恥和不恥,不恥比知恥更進一層,有羞恥之感就成君子之道了。
我認為對偽君子,要識破道義之偽、風度之偽,人人做一個真君子。 “君子”精神是傳統(tǒng)儒學的理想人格。它有不適合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部分,但是,也有若干道德理念和行為規(guī)范具有永恒價值和普遍價值。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曾經(jīng)幻想過“人人君子”的理想境界。政治家謙恭和藹,平易近人。老百姓民風淳厚,相讓不爭,寧可損己,不能損人。假如人人成為“君子”,國家都成為“君子國”。君子是一個理想境界,但是對于我們現(xiàn)在這個社會來說,人人可以參與,人人可以去努力。
《君子之道》讀后感 篇10
何為君子?亦如《詩經(jīng)》中所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風度翩翩,才華橫溢。
何為道?老子這樣解釋“道可道,非常道”難以名狀,故又描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故幾于道!
對于我來說,君子可以想象出來,但是“道”是不能測繪出來,還是有一些晦澀難懂。但在書店中,看到《君子之道》還是忍不住想翻閱一下。讀過秋雨的《東坡突圍》,便喜愛了這個作家,卻不知為何網(wǎng)上罵他的人如此之多。此等流言蜚語,不信也罷,畢竟我與秋雨文字直接接觸,亦如與秋雨直接交談。未翻閱之前,我心中的`君子形象,由李白、辛棄疾、謝混、嵇康等人代言,或放浪形骸,或報國殺敵,或縱情山水,或風度翩翩等等,為君子者,自有一番風骨,自有一番風情。
而秋雨的君子之道,則以中國千古文化開頭,點出集體人格——君子人格,而后講述君子之德,君子之德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等,抽象概述,詳細述之。讓我們更能明白,了解,何為君子之德,何為君子。他認為君子之德,如果以“利他,利人,利天下”來要求,那標準太高,難以企及。在辨及儒家思想,認為君子之德,一半為仁,一半為義;一半為柔,一半為剛。君子,應“蹈仁義而弘大德”,此來又泛泛,秋雨又述之,君子用德風,來影響社會風氣;弘揚君子之德,社會效而仿之。怎樣有此德風?君子應成人之美,做善事者為好人,做美事者為君子。畢竟與美相對的不是丑,而是惡,怎樣做呢?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周而不比,什么意思呢?我當時讀的時候,光看標題就想了好一會兒。但我們現(xiàn)代“周”的意思與古代有很多不同了,周:全面,廣泛;比:片面,狹隘。意思是君子普遍厚待而不偏執(zhí)。又如李澤厚先生所說,君子嚴正而不爭奪,合群而不偏執(zhí)。而小人恰恰相反,列群私爭,只為一己之私。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自身坦蕩,無需表演;而小人可以用喜怒哀樂來遮蓋自己的行為,唯獨“坦蕩”是表演不出來的。在此書中,我最能感悟與理解的君子之誼。秋雨將友誼分為三種:高誼、常誼、甘誼。
高誼:中國人都知道,那便是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之誼。這種友誼,極高,有人縱然一生也未必能尋到。但這種友誼,不會長久,因為“極而不永”,就如跌至谷底,向前走去只是上升,不會再降;爬上高峰,已至山頂,便會下坡,如此循環(huán),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常誼:則是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不必刻意追求,不必憂心分裂,困難之時,施以援手;心悅之時,分享快樂;迷茫之時,指點迷津;痛苦之時,擁抱安慰。這種友誼,可能因為一些小事建立,例如幫助。不論幫助他人,還是求助他人,都可以建立一些人際關系,一些友誼。在這里,就我經(jīng)驗談兩點,雖然閱歷淺薄,也依稀有一些經(jīng)驗可談。
孤冷傲世之人,亦可以叫做高冷。他們只是慢熱,或是性格使向,或是經(jīng)歷使向。他們大部分都是可愛之人,單純之人,因不知如何相處,故而慢熱;因需要一層保護色,故而高冷。這些高冷之人,多少碰過一些壁壘。
如果可以,不要私交甚密,冷落他人。于人,于己皆是不公平。
甘誼:也做甜誼,蜜友,相交甚密。二者相視一眼,便已知內(nèi)心,而他人多不知所以。一開始很好,很甜,很蜜,很膩,時間長了便會掉入一種陷阱,彼之密友,有事必相幫,人際關系需共享,我之惡者彼必惡,我之悅者彼必悅。這是不自覺便有的想法?赡軆蓚人相知相交了一輩子,大風大浪都經(jīng)歷過,卻因一粒沙子而絕交。其實即使再相似的兩個人,想法未必一致,趣味未必相投,只不過是大多相投而已。真朋友,無欲之求。
我們應當怎樣呢?高誼尋不到,常誼到處是,相交甚密成為甘誼,久而久之,誤入陷阱,最后最親的兩個人形同陌路,想想實為可怕。
我們當學君子之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秋雨在這一段友誼中,這么描述:未必經(jīng)常相聚,未必海誓山盟,未必成群結隊,未必書函頻頻。但偶爾一見,卻滿眼親切,縱揮手而別,亦衣帶留痕。
所幸,在我過去歲月中,遇到幾人,有此情誼,吾之所幸,吾之寶藏矣。除了君子之德外,還有君子之名,君子之獄,君子之偽等。秋雨有很多人生感悟,與教誨,寫在歲月之味中。告誡我們青年陷阱,中年之責,老年如詩,告誡我們,莫不以智高,莫不以智短,莫不識人生而定人生,莫不恐擔責而推責,莫不懼老而貪幼,順其自然者好。亦如莊子所言:“活在當下”。
《君子之道》讀后感 篇11
作為散文家,余秋雨寫出的《文化苦旅》,在當代文壇具有經(jīng)典意義。而現(xiàn)在這本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則以細膩的筆觸,解讀中國文化的鑰匙--君子之道。讀之,感到這是一道特別的風景,因為它揭開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機密。
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蹤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人格世界的底蘊。余秋雨以“君子之道”為入口來講述中華文化,剖析君子,闡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輪廓。因為君子之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國文化就不會淪喪。全書引經(jīng)據(jù)典,深入淺出,從童年的小人書攤到李清照,從文革偽君子到造謠者,從詐捐門到與輿論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觀照他我,認識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個君子。因此,閱讀此書,可以從中了解中華文化的底蘊、精髓,思考我們的文化發(fā)展。
“君子”是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體人格作為文化標識。比如“圣徒人格”和“紳士人格”,以及“騎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著巨大的`區(qū)別,很難通過學習和模仿全然融合。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沒有君子,什么都徒勞。由此,如何復興中華文化,余秋雨給出了解答,就是要尋找和優(yōu)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國人的靈魂便找到了故鄉(xiāng),也是建立現(xiàn)代社會和諧的文明秩序、重塑國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條件。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使君子這一人格理想更堅硬了。余秋雨說,孔子沒有對君子下定義,卻劃出了一道道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讓我們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為對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們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劃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線,具有極高的實踐意義。而且直到今天,我們還找不出另外的科學概念能替代這一命題。今天中國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擔憂的趨向,就是君子話語常常被小人話語所淹沒。
中國民間判別君子的通俗標準是“君子成人之美”!俺扇酥馈,也就是促成別人的好事。這里的“人”,并不僅僅是指家人、友人、認識的人,而是范圍極大,廣闊無邊。例如救窮、賑災、治病、搶險,只能說是“與人為善”,而不便說是“成人之美”!俺扇酥馈备嗟氖侵复俪闪季、介紹益友、消解誤會、幫助合作等等?傊俺扇酥馈备嗟氖侵稿\上添花的正面建設,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這樣的判別標準,也可謂“君子之道”。
余秋雨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的延續(xù),是君子人格的延續(xù);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恢袊幕娜焙,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說,文化的最初蹤影,是人的痕跡,那么,文化的最后結晶,是人的歸屬。而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千里的成果。這些研究,都是為了研究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做準備,因為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對自己的集體人格極為敏感。
讀完全書,感覺尋找到了真實的余秋雨。真實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對文化的探索與思考中。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對后代的遺囑。最好的遺囑,莫過于理想的暗示!焙蟠鷳摮蔀槭裁礃拥娜耍恐袊幕扇寮易隽死硐氲幕卮穑鹤鰝君子。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君子之道》讀后感】相關文章:
君子之道作文05-09
《君子之道》讀后感02-20
君子的作文03-20
君子慎獨作文03-21
花中君子作文05-02
《君子之風》教案12-30
自然之道作文02-23
《自然之道》教案02-16
君子的作文15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