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書心得集合12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記讀書心得 篇1
《史記》是爸爸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話文版。我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讀完了這本書。
“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是我閱讀《史記》這本書的收獲。
在《史記》里,我讀到了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尊師重道的事跡。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學生宮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陽朝拜天子,孔子明白老子在洛陽居住,為了能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便和宮敬叔一同前往洛陽。來到洛陽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當時正在著書立說,聽聞譽滿天下的孔子前來拜訪,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筆,迎接孔子。孔子進入大廳,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后,才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因為孔子態(tài)度很誠懇,老子就很詳細地跟他講解古代的“禮制”?鬃訉W到了很多關于古代“禮制”的知識。
閉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教師。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剛上小學,沒有定性,上課忍不住玩小玩意兒,被教師發(fā)現(xiàn)了。教師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來,可是過了一會兒,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來玩,教師那雙火眼金睛又發(fā)現(xiàn)了,就叫我站起來。本以為這樣我就能夠好好聽課,誰明白,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教師板著臉說:“站起來也能玩,要好好聽課才是。把手上的東西拿上來,沒收!”我看著教師嚴厲的臉,便明白我在課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教師,不尊重同學,不尊重知識,我羞愧地紅著臉低著頭,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講臺前。當我轉(zhuǎn)過背,發(fā)現(xiàn)全班同學都在看著我,當時我恨不得找一個地縫鉆進去,并暗暗發(fā)誓以后再也不要這樣了。課后,教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教師批評你,讓你在課堂上站起來,是因為你影響到了課堂秩序,教師期望你好好學習,將來以優(yōu)異的成績來回報社會。要記住:尊重別人是在莊嚴自我!”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把自我當成學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學。給我們樹立了尊師重道的榜樣。
相較于孔子,我在學識上是一張白紙,思想、道德、文化修養(yǎng)各方面都要不斷地加強學習,而尊師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課程。
史記讀書心得 篇2
項羽求學無耐心,“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膘妒琼椓耗私碳,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雖不肯學,鉅鹿之戰(zhàn)卻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大破秦軍;戰(zhàn)場英勇無比,無懼無畏;但鴻門宴上卻又優(yōu)柔寡斷,沒能狠下心殺劉邦。
有勇無謀、用人不當、偏聽偏信,失去將士謀臣之心;性格殘暴又讓其失去民心。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即使連續(xù)多場大勝,卻因一場大敗,而無力回天,感嘆“時不利兮騅不逝”!甚至沒有臥薪嘗膽、東山再起之心。
讀史讀古人,除了向古人學習,更重要的是自己從自身上反思。說項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我們身上沒有項羽的勇就罷了,但我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比如,項羽求學無恒心,淺嘗輒止,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讀書不夠深入,甚至堅持也沒能堅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學,還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項技能,莫不是在孤獨中孜孜以求、試錯、反饋、練習、繼續(xù)嘗試,周而復始,經(jīng)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卻又往往急功近利、毫無耐心。
比如,聽不得別人的忠言逆耳,雖沒有項羽的憤而殺人,卻也常常聽不進良言。
至于謀略、策略,不管學習,還是成長,都可以慢慢學習、成長,關鍵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堅持,培養(yǎng)自己堅毅的性格。
陳星潤: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夏日絕句》
我只能說,造化弄人。項羽只應該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他有超群的軍事統(tǒng)帥才能,戰(zhàn)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云。他能夠以自我為中心,出奇制勝,一生經(jīng)歷大戰(zhàn)十余次。然而,他在軍事上取得成功的優(yōu)點恰恰是使他在政治上一敗涂地的制約。
太史公在《史記·項羽本紀》并沒有過多的否定項羽,但我們要了解項羽不能僅僅依靠《史記·項羽本紀》,在《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等文章中都有對項羽的記敘。
項羽是一個有著堅定的信念的人,在他的手下數(shù)以萬計的生命逝去,只要是阻礙他滅秦興楚的復仇事業(yè)和雄霸天下的壯志的人,無論貴賤,無論強弱,無論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軟,徹底予以毀滅。但是這一點就恰恰說明了他為什么不能夠成為一名政治家。要成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除了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以外還必須有超出常人的遠見卓識。
項羽是不善于用人的,這一點是作為政治人物的一大忌諱。比如說韓信,項羽不能重用他,韓信就投靠到劉邦麾下來,后來成為劉邦開國的三大功臣之一。而且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項羽所重用的人,不是項家的人,就是他的親戚、同鄉(xiāng),所以項羽的干部團隊沒有很杰出的人才。項羽還不重視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就是說,項羽的胸襟度量是不夠?qū)挻蟮。韓信曾批評項羽的缺點說:項羽遇到步將們打勝仗該封爵了,便刻了一個爵印,卻舍不得把這印信交給步將。也就是說,項羽舍不得把這爵位封給有功的步將,項羽將爵印拿在手里一直把玩,最后把新刻印信的四個角尖都磨圓了,變成了舊印,才將這印信依依不舍地賜給立功的步將。這個步將拿到這爵印,等的時間已經(jīng)太長,而且一看已經(jīng)是個舊印了,也就不感激項羽,自然不會對項羽產(chǎn)生感恩之心,反而會有不滿情緒,這就顯示項羽的胸襟不夠?qū)挻蟆?/p>
孔子提倡行仁政,而項羽在這個方面也是十分欠缺的,項羽在這一方面的作為可以用“大仁小愛”來概括。大仁,是指對全國老百姓的一種摯愛;小愛,是對身邊的人之一種關愛。作為一個政治領袖,需要大仁,也需要小愛。項羽對于身邊的人,真是關愛倍至,韓信曾經(jīng)敘述項羽的故事說:項羽對于身邊的士兵非常的好,遇到士兵們受傷、生病,項羽會親自去探望他們,甚至會在他們病床旁哭泣,把自己的食物送給受傷生病的士兵吃。所以他對于身邊這些士兵們非常關愛,但這史記項羽本紀讀后感些只是小愛,至于項羽對于全國那些沒有跟他關系的老百姓,則似乎沒有愛心。我們可以看到項羽便曾坑殺20余萬秦的降卒,他們是投降的秦兵,既然已經(jīng)投降為自己降卒,也就算是自己的百姓,但是項羽卻把他們都坑殺了,這手段實在是很殘忍,表示項羽對那些不認識的降卒是沒有愛心的。此外,項羽率軍進入咸陽時,放火燒了咸陽的秦皇宮,傳說大火連燒三個月不止,這當然也會波及到咸陽老百姓,因為這些火不可能一下?lián)錅,所以許多咸陽百姓也被燒得無家可歸,這也是因為項羽不認識咸陽老百姓所以一點都不疼惜他們,可見項羽在大仁方面是欠缺的。
最后說,項羽最缺少的是還是謀略,項羽本身是位非常勇猛的武將,他自己說:「自己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沟@只是戰(zhàn)場上每一次戰(zhàn)役的勝利,實際當上一個大戰(zhàn)爭時,大方向的戰(zhàn)略遠比每場戰(zhàn)役的戰(zhàn)術來得重要,若只是在小的戰(zhàn)役因為戰(zhàn)術成功而勝利,但最后大的戰(zhàn)略卻失敗,那最后仍是會失敗。我們只要看看日本在二次大戰(zhàn)時候,日本侵略中國在每場小戰(zhàn)役上,幾乎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勝利的,很少在小戰(zhàn)役會失敗,而日本向東南亞與美國的攻擊,這些戰(zhàn)役都是成功的,但是他大方向的戰(zhàn)略卻是失敗的,最后導致結(jié)果便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戰(zhàn)略是非常重要的,項羽似乎沒有戰(zhàn)略,我們從史料中似乎看不出項羽有什么戰(zhàn)略,他給人的印象是東打一拳,西踢一腿,他的出拳踢腿似乎都很有力量,可把一個敵人打倒,但最后項羽自己也會力竭而死,所以戰(zhàn)略是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政治領袖必須要知道的。所以政治領袖一個重要要做的事情,是要有一個成功的策略,這樣才能造成最后的勝利。
景可晴:
項羽本紀講的是項羽二十四歲跟隨叔父起兵到最后自刎烏江。廣為流傳的有“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
劉邦項羽爭天下時,并于漢。歷史并沒有用“成王敗寇”去評價項羽,而把他和劉邦都評為英雄。劉邦更偏向梟雄,而項羽則更是本色的英雄。
“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一生張揚,被后人吟唱。年少時便胸懷大志,看秦始皇乘車時,說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真是桀驁不羈,有傲氣。
被漢軍困于垓下大營之內(nèi),四面楚歌,項羽便勸說虞姬逃離,虞姬為了表決自己的真心以及不拖累他,選擇了自殺,項羽痛苦不已,后攜帶虞姬尸首和士兵渡河,卻遭遇漢軍,最后他自刎烏江,死于垓下。
他一生讀不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辈恢馈芭d,百姓苦;亡,百姓苦!,更不必說“出生世家的項羽,處在亂世,怎會優(yōu)柔寡斷喟嘆山水人間!他的.故事,讓后人警醒,讓后人開始探求失敗的意義。正是他作古的悲哀,成就了后人對他的悲慨。他用自己的傲氣,做到了可歌可泣!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晉博園:
在讀完《項羽本紀》后,我對項羽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在歷史上推翻秦王朝,火燒阿房宮,打過無數(shù)勝仗。李清照評價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他小時候看見秦王盛大的陣仗時,當下就說出要取代秦王的話?梢娖湫坌膲阎。終歸“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推進歷史進程中,他是英雄。但在他個人的某些缺點上,就注定了他下場的悲劇。
鴻門宴上,他優(yōu)柔寡斷,面對范增的暗示,猶豫不決,最后放走劉邦,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他不聽善告,存有虛榮心。在項羽推翻秦王朝后,想要向人炫耀自己的功績,但有一位文官說可以占領這個地方,但是項羽不聽,被文官辱罵后,他把那個人扔進水中煮死。可見他的殘酷。
我從中得到一些道理。我明白了做人要善于聽取良言忠告,還要恪守本分,并且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點,這樣才能讓自己時刻保持清醒,不再重蹈項羽的覆轍,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李子淵: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捎菁У碾x去,卻讓他選擇死亡,戰(zhàn)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后人景仰。
縱觀歷史長河之內(nèi),英雄無數(shù)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舍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jié),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云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杰。項羽確實是一“可用之才,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項羽的失敗,讓千萬人悲哀。項羽的勇猛,讓千萬人膽寒。項羽的義氣,讓千萬人敬仰!
牛琳萌:
李清照曾寫過一首詩:“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古至今,人們對項羽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有的人覺得,他缺乏頭腦和眼光,優(yōu)柔寡斷;也有人認為,他重情重義,坦率磊落。
在我看來,項羽是一位英雄。在學《鴻門宴》這一課的時候,老師跟我們介紹了這個人物。而因為在這之前,我對項羽并不了解,所以我自己也再上網(wǎng)搜尋了一些關于他的歷史故事。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英勇善戰(zhàn),凌云壯志的英雄,一生坦坦蕩蕩,也愛得轟轟烈烈。
或許,看完《鴻門宴》,很多人都會覺得他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錯失了殺死劉邦的大好時機。但是,在當時來說,巨鹿之戰(zhàn)后,天下初定,不穩(wěn)定的因素還有很多。秦國剛滅,若項羽就馬上殺掉昔日一起反秦的戰(zhàn)友,這只會影響政局穩(wěn)定,使得其他諸侯人人自危。誰能說,項羽沒考慮到這點呢?而且當時劉邦的實力也并不強大,面對著項羽的大軍,劉邦顯得不堪一擊。項羽鴻門宴放走劉邦,而后來也還有很多次機會可以殺死劉邦,所以,在鴻門宴上的決策,并不能說是錯誤的。相反,鴻門宴一事,不恰恰展現(xiàn)出項羽有“義”嗎?當初,懷王與諸侯們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盡管滅秦的真正功臣是項羽,但畢竟先入咸陽的是劉邦。攻打劉邦,這已是背離項羽自己的信義,現(xiàn)在劉邦親自前來謝罪,俯首稱臣,若再殺劉邦就是有違良心,這是項羽所不能接受的。誰說這不是一種君子之度呢?
當然,人無完人,他確實也有他的缺點。他不知人善用,恃才傲物,使自己陷入孤立,導致了最后的失敗。作為一個領導者,他缺乏一種領袖氣質(zhì),缺乏力量與智慧的結(jié)合。他不是那種刻苦努力的人,也沒有十足的的毅力去學習,這樣的項羽,不是我所敬仰的。倘若,他生在此時,這個不需要習武,不需要練功的年代。不學習,沒有進步,必定會被淘汰。不過,項羽很適合當一個很好的朋友,因為他閃射著善良、淳樸的本性,并重情重義。雖然,他的心存善念,并不適合在戰(zhàn)場,但卻正正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
史記讀書心得 篇3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并撰寫出一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史學巨著《史記》,可誰知道司馬遷寫史記的路是多么艱辛,困難的呢?司馬遷十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二十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平原地區(qū),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他開始撰寫《史記》。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遭到殘酷的宮刑后,他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
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新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的一本書。怎么樣?司馬遷寫史記的路程艱辛嗎?這篇文章讓我們知道挫折,困難,失敗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經(jīng)之路。
史記讀書心得 篇4
這個寒假,我讀了《少年讀史記-應對時局的智者》這本書,領略到了這些歷史名人的智慧和謀略,在他們的事跡中悟出了很多的道理。
書中“英勇刺秦王——荊軻的故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荊軻的勇氣讓我非常敬佩。太子丹害怕秦國進攻燕國,于是派勇士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很有謀略,他假裝獻給秦王督亢的地圖和樊於期將軍的人頭,卻借機刺殺秦王。他刺殺秦王雖然失敗了,但他的俠義行為名垂千古,被后人稱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刺行秦王的路途上吟出來的一首詩。重情重義的荊柯為了完成太子丹的重托,明明知道必死無疑,仍然勇往直前,他的這種勇氣是我久久不能平靜。同時田光和樊於期兩人,他們也是是倆位忠臣志士,為了完成刺殺秦王的事,他們也勇敢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荊軻刺秦王雖然沒有成功,但荊軻的勇氣鼓舞了我。平時的我有些膽小,面對難題有時膽怯。面對跳繩二連跳的.任務膽怯了,認為自己無法完成。甚至有時上課時連舉手都會膽怯,真不應該呀,我也應該學學荊軻的勇氣,任何一件事,當你有勇氣要做時,就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
同學們,勇氣可以戰(zhàn)勝一切,更足以讓我們傲視人生。
史記的讀后感13
《史記故事》里最讓人敬佩的是孫臏。孫臏曾和龐涓一道學習兵法。龐涓知道自己比不上孫臏,于是,使壞把孫臏弄殘廢,黑心地砍掉了他的兩只腳。當齊國的使臣來到魏國,認為孫臏是個有才能的人,便偷偷把這個能人運回去,孫臏的才華才初露芒鋒,他用減灶記在馬陵道迫使龐涓自殺而死,大敗魏軍,從此名揚天下。
這個軍事天才使我了解什么叫“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只有學會細致的觀察事物、做事前善于分析,才能取得成功,真是“行成與思,毀于隨”啊。
古人的確是智者。
單田是一個讓我感到驚訝的心理學家、軍事家。在《單田復國》這個故事里,燕國大將軍樂毅攻打齊國,占領了大部分城池,只剩兩個城池尚未攻下,城里的老百姓卻都愿意歸順有智謀的單田,和他一起大擺“火牛陣”,大敗燕軍,反敗為勝收復城池,居然光復了齊國。
單田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善于利用齊人的弱點,
重錘出擊,善于利用人的性本善,激勵士兵的斗志,增加對敵人的仇恨。一方面,他利用齊人信鬼神的特點,鼓舞自己守軍的士氣,另一方面,展示他的軍事才能,領導能力。我很佩服這個綜合素質(zhì)極高的單田將軍。
每次讀史記的故事,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悟。這是一本好書,百讀不厭的好書。
史記讀書心得 篇5
在許多本老師規(guī)定的海量閱讀書籍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史記》,因為它的里面有一個個能改變?nèi)诵撵`的歷史故事。
《史記》中有三大類:本紀、世家、列傳。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平原君列傳》中的《趙勝惜才》,體現(xiàn)了平原君趙勝的知錯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為他能博覽群書,歸納出這么多的歷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歷史故事后,加上那幾句振奮人心的話,真是讓人無法挑剔,贊嘆不已呀!
在《韓信被殺》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寫道: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直以為韓信是一個英雄,原來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讓我重新認識了他。從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了自己的光芒,就不要太驕傲,不然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記》里有許多這樣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這本書振奮了我的精神,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啟發(fā)了我的人生,還徹徹底底地改變了我的心靈!
史記讀書心得 篇6
歷史,是一場以謀略相比拼的高智能競賽。成就大業(yè)靠的是謀略,拼的是智能。在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的長河中,名相智士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歷史杰出的臣相智士們以其卓越的品德、才能和作為,使得中國歷史呈現(xiàn)出五彩斑斕的景象。
一、一朝相國,一生仲父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當時叱咤風云,助齊獨霸天下的顯要人物。他不僅對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首霸立下了汗馬功勞,就是對當時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管鮑之交是個老生常談的故事,但每次品讀,向往之感都會油然而生。管子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氣概和鮑叔牙知人善薦的高風亮節(jié),都是當今的人最缺少的品格,而他們二人那種藏于心中對對方的深知與欣賞,更是知已之交的至高境界。
管仲被譽為中華第一相,他還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其輕重理論不但開啟中國古典經(jīng)濟學的先河,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仍有明顯的借鑒價值。
二、一代奇人呂不韋
呂不韋,戰(zhàn)國末年衛(wèi)國人。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chǎn)。后因輔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稱為仲父,任秦國相國,一時權(quán)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為了給自己留名,他讓府中食客編著了一本《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人,他的'謀略和口才都是中國歷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憑著一人之力,三寸不爛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終生的榮華富貴。他是那種善于進行大的策劃、善于實施和完成這個策劃的人,這種人要口才出眾,自己就是自己謀劃的貫徹實施者。
總之,作為一個生活在幾千年前的人,縱觀呂不韋的一生,他的很多觀點,做事的方法,就是到了現(xiàn)代仍然是比較超前的,甚至當代一些所謂成功人士,他們成功的路上仍然留有呂不韋的影子。
透過歷史的塵埃,用現(xiàn)代的眼光來重新審視管仲,管仲仍熠熠生輝,璀璨奪目,放射出灼人的光彩。而成功一世的呂不韋由于利欲心太重,沒有像范蠡那樣,事業(yè)達到頂峰后激流勇退,最后落了個自殺身亡的悲慘結(jié)局,這也是呂不韋給我們那些成功人士留下的最大教訓,也值得那些成功人士三思。
史記讀書心得 篇7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它把每個人物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作者司馬遷為了編寫這部史書,投入了整個生命。它仔細地講述了我國三千多年的發(fā)展史,用生動的筆墨給人們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以及面對壞人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zhì)。
這本書里,有正直善良的好人,有卑鄙無恥的小人,人物個性鮮明。在眾多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廉頗,這不是因為他人高馬大,也不是因為他武藝高強,而是因為他得知藺相如是故意讓著他時,主動負荊請罪,這種知錯就改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在生活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會犯一些錯誤,如果你主動地對別人說聲“對不起”,或許別人就會原諒你的過錯。記得有一次,我又蹦又跳的在桌椅間穿梭,突然一個轉(zhuǎn)身,“嘩”的'一聲,一個筆袋應聲落地,五顏六色的筆散落一地,像一幅五彩繽紛的畫鋪在地上。那位同學有點生氣,沖著我大聲喊叫:“干什么啊你?!”我默默地蹲下來一枝一枝的把筆撿起來裝回了筆袋,輕輕地放在她桌上,虔誠的對她說一聲:“對不起!”她沖我笑了笑說:“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沒關系!”
除了這一篇,其他的故事也都包含著很多道理。大家多讀讀《史記》吧,既了解到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也感悟到許多道理。
史記讀書心得 篇8
在中國浩瀚無垠的宇宙長河里,有多少剛正不阿的忠臣義士,曾發(fā)光發(fā)熱,為人民所喜愛,又有多少陰險狡詐的覆國奸臣,為人名所痛恨。但無論后世認為他們應該永垂不朽,還是遺臭萬年,他們一直活在我們心中。
身為炎黃子孫,就更應該了解祖先豐富璀璨的歷史。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他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三過家門而不入”呢?而昏庸的紂王又是如何暴虐無道,終而自取滅亡的呢?忠言不膩的伍子胥,又是為什么到死也不會忘記即將降臨的亡國恥辱呢?想了解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史記。
前一段,我就讀了史記中的《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的一生是很矛盾的。在吳國,他出謀劃策,輔佐公光登上王位,他身為相位,治理吳國,是吳國強大,功不可沒。他向吳王屢進忠言,卻遭到殺身之禍,表現(xiàn)了對吳王的忠誠。出身“三代忠良之家,卻成了最大的叛逆者,而這個最大的叛逆者,最終卻死與他的忠誠,真是個悖論呀!其中,伯嚭這個人令我印象深刻。伯嚭在朝雖身為宰相,但他卻是個卑鄙小人。他為了制伍子胥于死地,就不擇手段,在吳王面前誹謗伍子胥,其實,就是想借吳王之手,殺掉伍子胥。我又從“而吳王夫差卻以為已經(jīng)降服了越國人,一心想著向北攻占齊國!敝畜w會到了吳王很貪心,也很固執(zhí),還沒有打敗越國人,有急匆匆的向齊國發(fā)起進攻。在伍子胥多次勸說下,仍采用伯嚭的戰(zhàn)術。并賜劍讓伍子胥自殺,伍子胥無奈的看著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他人搶去,仍堅毅地說:“我死了之后;你們要在我的墓地上種上梓樹,長大了,給他們做棺材;并把我的眼球挖出來掛在吳國國都東門上,我要親眼看看吳國怎樣滅亡!”說罷,便自剜而死了。我王的固執(zhí)引得了一代忠良的死,真是可悲呀!
所以,我們更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中,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生活,有利于事業(yè)。決不能應為忠言逆耳就把別人的意見拒于千里之外,更不能壓制不同意見,乃至迫害提意見的人。否則一害自己,二害事業(yè) ,就對沒有好結(jié)果。 雖然說忠于國家是每一個國民的天職,但忠于的是國,而不是那些施之不正,導致人民生活不穩(wěn)定的當權(quán)者。所以我們可以說伍子胥的忠誠無疑皓如日月之輝。
史記讀書心得 篇9
原來知道一些片段,諸如《趙氏孤兒》,《觸龍說趙太后》以及秦趙長平?jīng)Q戰(zhàn)等等的,都是一些片段。
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終于抄完了這篇《趙世家第十三》,通觀《本紀》和《世家》的所有篇章,趙世家無疑是最具可讀性的章節(jié),該章除了原有的'語言精練,敘事準確的特點外,故事色彩十分濃郁,讀《史記》以來,該篇章為最具感性認識的可讀性章節(jié)。
趙氏自趙夙隨晉獻公征戰(zhàn),趙衰隨晉文公流亡十九年起,做為臣子,趙盾算是做到了極致,他一人決定著晉國的興衰,決定著國君的命運。然而,物極必反,趙氏難免遭到滅門的報應。孤兒趙武之后,趙簡子,趙襄子相繼鞏固了趙氏的政權(quán),也加快了晉國的分裂和滅亡。
然而,如同李隆基一樣,趙國在經(jīng)歷趙武靈王的鼎盛巔峰之后,因為一個愛妃吳娃而致使趙武靈王更立太子,最后導致父子、兄弟為了王權(quán)互相殘殺。趙國由此由盛轉(zhuǎn)衰。
秦趙抗衡時期,由于王族的優(yōu)越,趙氏后人再無杰出人才,廉頗、藺相如之后,趙終為秦所滅。
史記讀書心得 篇10
作為一個中國人,理所當然要讀一些和祖國有關的書,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史記》。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們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聽人們說,《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正史”,自從這次以后,歷代“正史”的修撰從未斷絕,這便匯成了一條用文字記載的歷史長河。
我很佩服《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不怕艱辛,由頭有尾地寫完了我手中的這本“正史”:《史記》。這令我非常驚訝,現(xiàn)在我們的條件這么好,可很少有人能干成這樣的事,何況古代人沒有電腦,我真覺得我們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同樣是中國人,為什么古代人比現(xiàn)代人好呢?
《史記》這本書里最令我感興趣的就要數(shù)寫禹的“夏本紀”了。因為我們以前學過一篇課文:《大禹治水》。我以前覺得這是傳說(傳說中大禹復活的那一段是假的),可讀了以后,才發(fā)現(xiàn)這是真人真事。
通過閱讀,我腦海中的'一些傳說已化為現(xiàn)實,比如:大禹治水、臥薪嘗膽等;通過閱讀,我明白了一些成語故事,象: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通過閱讀,我也認識了一些好朋友,如:秦始皇、孔子、項羽等英雄好漢和傳奇人物!妒酚洝愤@本書充實了我的大腦,改變了我對一些人或事物的看法,也讓我深入地了解了咱們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
多讀書,讀好書,這是我對自己讀書的要求。我覺得《史記》是一本“合格”的書,上面的語句不難懂,我推薦大家讀它。
史記讀書心得 篇11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我將司馬遷的著作《史記》翻閱了一遍。它讓我知道了維護一個國家要花多少心血有的國家一向和平,但是因為國臣整天沉迷于酒色從來不管國家政策,最后導致國家滅亡。要知道你一旦成為了一國之王不是只顧享受生活,而是讓國家強大起來不讓別國小看,否則總會有一天你的國家會有滅亡之日。
在楚莊王的故事里就有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只大鳥身披五色羽毛,停在城外的高坡上,三年時間內(nèi),不飛不叫,這是什么鳥?楚莊王就是楚穆王的兒子,自從他繼承王位后國家大亂自己卻享受著高尚的生活每天不是打獵,就是和美人飲酒作樂過得逍遙自在。伍舉應該是莊王的大臣,剛剛的.問題就是伍舉考驗莊王,讓他從此改掉壞毛病可莊王不聽勸阻依然照舊。不久大夫蘇從說楚國即將滅亡把莊王大怒命令將他趕盡殺絕。可蘇從一句話將莊王從此改過他說:“莊王想有楚國所有財富,有那么多時間打獵,喝酒不如管管正事,如果您不聽勸告,到時候想做個百姓都難!鼻f王聽后將所有無關的樂器都全部扔掉開始與大臣們一起討論讓國土強大起來,終于楚國成為了強國之一。
這是一本關于歷史的書,雖然有些詞語至今還未能理解透徹但至少能讀出些與學習上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就像一個國家,如果你不專心國家就會滅亡;如果你專心了,你的國家就會強大起來。
史記讀書心得 篇12
每當我漫步在青山環(huán)抱之內(nèi),暢游在綠水潺潺之中,享受生活的快樂時,便會想起一個人。他有著常人沒有的愛國之情,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獨,承擔了常人承擔不了的使命,他就是蘇武,一個不朽的傳奇。
公元前100年,蘇武以中郎將身份出使匈奴,回來時匈奴內(nèi)部發(fā)生了叛亂,蘇武一行人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對蘇武威逼利誘,勸其歸順匈奴,又找來漢朝降將李陵來說服蘇武。蘇武寧死不屈,誓死不降,匈奴便把他流放到貝加爾湖去放羊,并告訴他:什么時候公羊生下了小羊,便放蘇武回去。蘇武在北海邊孤苦伶仃一個人呆了19年,陪伴他的只有公羊和使節(jié),年復一年,使節(jié)上的毛脫落了,蘇武的胡須和頭發(fā)也蒼白了。
19年后,新的匈奴單于即位,它與漢朝簽訂了和平協(xié)議,卻扣住蘇武不放,說蘇武已經(jīng)死了。當漢朝的使臣找到貝加爾湖,卻發(fā)現(xiàn)蘇武健在,于是揚言道:漢朝天子射到一只大雁,演的`腳上系著帛書,寫著蘇武還在北方的沼澤中。匈奴只好將蘇武放回去了。蘇武被以最高待遇迎進國內(nèi)。昭帝封他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qū),表彰他不辱漢節(jié)的功績。
蘇武一個人身處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而且一呆就是19年,這十九年中,我們無法想象他都承受了哪些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妻兒的懷念,故國的向往,處境的悲涼,這一切夜以繼日都在蘇武的心頭縈繞,但蘇武只是淡然一笑,默默的和使節(jié)一起忍受這不公的待遇。誰不想榮華富貴?誰不想錦衣玉食?但這一切都應該是以良心作為前提的!國家信任你才派你來完成如此重要的使命,如果現(xiàn)在昧著良心通敵叛國,豈不是豬狗不如之人!蘇武在十九年中,唯一帶著的東西就是皇帝賜給他的使節(jié),盡管毛都掉光了,蘇武還是使它如珍寶,使節(jié)在他心中已經(jīng)成了國家的寄托,也在無形中給他力量,使他堅持下來,使他視死如歸。后來蘇武回國,依舊拿著這根使節(jié),連皇帝見了都熱淚盈眶,蘇武的忠心天地可鑒!
是這十九年的廝守,是忠心和淚的交織,是對故土的留戀,是堅強的信念,這一切使蘇武成為永恒,使蘇武成為一個不朽的傳奇!
【史記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史記》的讀書心得09-15
史記讀書心得03-24
史記讀書心得03-08
《史記》的讀書心得12-29
《史記》讀書心得07-22
讀史記心得08-31
史記讀書心得范文06-16
史記讀書心得通用05-26
《史記》讀書心得感想04-19
史記故事讀書心得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