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三國演義》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讀后感1
暑假之余,我一口氣看完了《三國演義》。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最深刻的理解是:在廣袤的世界,少年應有“膽”有“識”。
《三國演義》乃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里面,一個個動聽的故事,令人神彩飛揚的情節(jié),化不可能為可能,絕處逢生。把人物的個性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把情節(jié)安排得穩(wěn)穩(wěn)當當,把一個個場面描述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它深深的在我心里印上一個烙印,即使現在我都記得一清二楚:那“丹鳳眼臥蠶眉,面如蠶棗,青龍偃月刀,過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zhàn)”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心胸狹窄的'周瑜,長厚的魯肅等人交織在一起,引發(fā)一串串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火燒赤壁、連環(huán)計、空城計等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影響。
看過此書后,掩卷沉思,全文最酣暢淋漓的莫過于“長板坡單騎救主”,每次讀到這一段,總會熱血沸騰。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氏,白袍銀甲,白馬銀槍。當時戰(zhàn)場炮聲隆隆,軍號聲聲,旗幡招展,塵土飛揚,曹操的大軍已經殺到。趙云若再沖營救主,肯定有去無回,但他還是再赴曹營,傳說他單槍匹馬曾挑翻曹軍五十四員大將,沖破曹軍十萬大軍,連曹操都對它愛惜有加,只允活捉,不得殺害。趙云的名字也因此轟動了整個曹營。
分析原因,他的成功不僅決定于他的忠義,還決定于他的英勇無畏。我們在生活中,不但要有真本事,還要有像趙云一樣的真氣節(jié),真膽量。記得有次體育課,做腹部環(huán)繞單杠時,我害怕了,我害怕摔倒,我害怕做不好被嘲笑。就在此時我心中的那個烙印,顯在我的臉上,讓我如兇猛的雄師,有羚羊躍崖般的勇氣。我贏得了大家的掌聲。這不正縮小版的趙云的“膽”嗎?
我們不僅要學會“單匹救主”的趙云的“膽”,而且還要學諸葛亮的“識”。
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出一萬支箭。在當時的周瑜和現在的我們都是空想,這簡直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蒙騙曹操法眼,不費吹灰之力,就贏到了十萬支箭,這不就是諸葛亮的“策略”嗎?
所以說諸葛亮是智者的化身,這也告訴我,遇事不應該驚慌,應該多動腦筋,應用知識,總會想到解決的辦法。這讓我想起有一次,媽媽在為電燈的亮度煩惱了很久。終于,我利用廢品電風扇里的變阻器解決了這件事。這樣既經濟,又環(huán)保,這何樂而不為呢?
讀罷全文,全面思考,“開卷有益”一點不假,在驚嘆趙云渾身是膽的氣魄,崇拜諸葛亮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學他們的“膽”和“識”。在感動之余,也應該古為今用,不僅讓他們冉冉生輝于文學寶庫,也讓它們成為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墊腳石。少年朋友們讓我們攜手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做一個有“膽”有“識”的少年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2
說起《三國演義》,這可是一部頗具歷史色彩的經典巨著,在這字里行間中,也必定是有著勇力過人的張飛,義薄云天的關羽和嫉惡如仇的劉備這樣栩栩如生的人物。相比之下,呂布自然會被讀者埋沒,但就是這么一個瑕瑜互見的人物的背后,卻隱藏著我們現代多少人的影子。
話說呂布出場之際,一身戰(zhàn)甲威風凜凜,霸氣十足,三兩下便打得敵軍潰散而逃,他的那股猛力與勇氣,瞬間在董卓等人眼前一亮,呂布終究是瑕不掩瑜,被人人稱贊。但就是這么一個可抵千軍萬馬,獨自一人大戰(zhàn)劉關張三大豪杰的強勁干將,最后卻落得個無人愿收,屈辱而死的結局。談其原因,也只能是呂布自己的一意孤行,以至于曹操對有勇無謀的他不屑一顧,又是呂布自己的性情多變,投奔時聽命于主公,一得官職后便是放縱不羈,就這樣最后無人愿意甚至是無人敢接受他,到最后也是他的性格讓他在戰(zhàn)爭中葬送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在他死的前幾秒鐘,你覺得他想的是什么?所謂將死之人,其言也善,也許他害怕死亡,但他作為這么一個驕傲狂妄之人,本性難移,終究還是會想著來世殺盡眼前這些讓自己蒙羞的人。
逝者如斯乎,時間,歷史都不容我們改變,但若上帝賜給呂布一粒后悔藥,讓一切回到開始,難道歷史會就此全面改變嗎?難道呂布會不再一意孤行?難道呂布會虛心聽取意見?難道呂布會放下驕心,開始思考?答案當然是不會,究其原因,也還是他自己,他的改變,也許只是會對敵人多恨一點,殺得更猛一點,最后頭腦更加不清醒一點,他驕傲放縱的性格自始至終束縛著他,以至于他從未察覺。雖然擁有強大的力量,但卻不懂得向他人學習,定自己為一方霸主,鶴立雞群。于是,后悔藥只是延緩了他的死期,留下的只是呂布繼續(xù)放棄思考的那絲絲可悲,只是曹操對其有勇無謀的進一步的嘲笑,唾棄。那么,就算上帝無數次向呂布伸出援助之手,就算呂布有著無數粒的后悔藥,又有何用,這終究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呂布無法放下驕心,無法拋棄之前的.態(tài)度,那你呢?
在呂布背后,不是別人,而是我們現代的高智商人群,雖說是高智商,但在這變幻莫測,飛速發(fā)展的社會的壓力之下,不免有著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有的因驕傲而失敗,有的因懶惰而失敗,有的因墨守成規(guī),不懂創(chuàng)新而失敗。在他們失敗之后,那一刻,他們并沒有多想,只是異想天開的乞求一粒后悔藥,后果可想而知是無用功。到最后,他們只會如同狼群驚散的羊群,迷失未來的方向,活著的他們也許從此就像死了的行尸走肉。
然而,也許這部分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敗在哪里,因為在失敗與困難的重重壓力之下,他們妥協(xié),甚至是害怕了,最后他們連人最寶貴的思考的力量都拋棄了,最終他們只能淪為社會的敗類,就算上帝施舍給他們幾粒后悔藥,又有何用,他們的心,早就因為他們自己而死。
驕心也好,懶散也罷,對于失敗與困難的重重打擊之下,若不拋棄這些你未曾放下的甚至不愿放下的,就難以改變現狀,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你若不拋棄自己的不良心理,也許相應的,成功會無情地拋棄你。
給呂布一粒后悔藥,也許不如給他當頭一棒,如果給你一粒后悔藥,你能冷靜思考,拋下之前你放不下的嗎?
《三國演義》讀后感3
閱讀時間:20xx年8月30日第(35)天
讀書人:喬偉軒
書名:《三國演義5》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作者:羅貫中
今日讀的(130)頁———(157)頁
主要內容:我讀的主要內容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在曹操請劉備大敗后,劉皇叔無奈之下,只能投靠去了袁紹。而關羽則在大戰(zhàn)的時候被困在了一座山嶺上。張飛也不知去向,他們三個兄弟就這樣子分開了。關羽本打算在山上自盡,但這個時候,曹操的手下大將,也是關羽的老朋友,張遼上來了。在張遼的勸說下,關羽投奔了曹操。但跟曹操講了幾個要求:
一,他只降漢不降曹。
二,要照顧好劉備的兩個夫人。
三,他若知道劉備的去向,不管千萬里,他要也要趕過去。
曹操答應了。因此,也把關羽收入了自己的麾下。曹操一心想留下關羽,所以,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招待關羽。關羽是受寵若驚。曹操為了留下關羽,還給了關羽向大禮物,這下禮物可不輕啊。那就是當年從呂布那里奪來的赤兔馬。當時,在曹操身邊的許多大將都有些嫉妒,他們跟著曹操出生入死很多年了,也沒有得到過如此厚愛,而一個關羽新人,卻得到如此賞識。曹操還給關羽封金掛印。
但是在最后,關羽得知了劉備在袁紹的手下。他就千里走單騎,獨自一人去尋找劉備。在一路上,他過五關斬六將。斬了曹操的許多大將。但曹操卻說,讓他過江去吧,讓他們兄弟團圓吧。關羽走的最后一關的時候,發(fā)現把守這一關的人正是他的兄弟張飛,張翼德。最后他們三兄弟就這樣團圓在了一塊,當然趙云也跟他們在一塊兒了。
我的讀后感:
我讀完這幾個節(jié)章后覺得受益匪淺。曹操是一個非常會用人的一位將領。雖然說他身邊的`人都不一定是非常忠心耿耿的人。但曹操能夠把他們用得恰到好處。曹操也非常求賢若渴。這一點他跟劉備有點像。如果曹操不是求賢若渴的人的話,他也就不會挽留關羽了。他當時還說,他若是得到關羽此人,勝過十萬雄兵。因此才非常想把關羽留下來。也能看出關羽是一個非常忠義的人,他對劉備是忠心耿耿。即使被曹操給抓去了,曹操給了他那么多的好處,但他心里依然還是想著劉備?梢娝麑涞闹倚挠卸嗝瓷畎。也由此見得,劉備是一個非常仁義的人。否則關羽也就不會對他這么忠心了。你們說是不是呢?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從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也能看得出關羽的武藝極其高超。只過了五個關門,就斬了六位大將。而且,他跟每位大將交手,據說,沒有一位大將在他手上撐得過三個回合。也由此見得,關羽的武藝極其高超。這也就是為什么曹操說,如果他得到了關羽,勝過十萬雄兵的原因了。我想是這樣的。關羽也是一個重義而不重財的人。曹操給了他那么多金子,還真有他一副錦旗。給他那么多的好處。但他在走的時候,卻全部還給了曹操一樣,都沒有帶走,當然除了赤兔馬以外。也就能看出關羽是一個非常重視注重義氣,而不注重錢財的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對待朋友,也要學習關羽這樣注重義氣。尤其是對待自己最好的朋友。不要被別人的賄賂給沖昏了頭腦。大家要切記這一點哦。
《三國演義》讀后感4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zhàn)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之后聯軍失敗了,可是董卓最終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我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zhàn)區(qū),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qū)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qū)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zhàn)爭
再之后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我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可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zhàn)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之后晉國才能統(tǒng)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于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此刻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期望在左右的人不要研究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fā)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之后,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構成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并且對于有才干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以往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后,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能夠了,為什么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tài)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zhàn)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后感5
個人來說,我不喜歡三國時代打打殺殺的場面,更不喜歡三國霸主為了吞并對方的那一塊土地而互相殘殺,有時是為了那微乎其微的一寸土地,有時是為了爭權奪位,甚至有時只是為了一位女子而逞一時英雄之風。這些所有可能的原因在我看來只是因為一個詞:欲望。
欲望,它窮兇惡極得很,它無時無刻無處不在,所有的人都懼怕它,但所有的人又都喜愛它,妄想得到它。但是,也許它可以將目光落在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指使這個人去干他一直想做卻遲遲不敢動手的事情,但只要它糾纏上了你,你就會終日生活在醉生夢死中,你也許會把欲望誤認為希望,愿望,但它并不僅僅像愿望,希望那樣簡單,讓你有一種向上的動力,欲望更多的是像西楚霸王項羽那樣,想擁有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后宮,自己的一切。一切,所有,全部,整個世界,整個宇宙,人們都想得到它們。當你的唇瓣微啟,緩緩吐出“想要”這個詞并且眼神中帶著一種狂熱的'欲望時,很抱歉,你和欲望的PK,你失敗了。
《三國演義》不僅僅是像它的書名那樣讓人感覺是一部武俠小說,更多的是讓世人看到劉備與關羽張飛真摯的友情,孫權周瑜曹操的胸懷大志,劉備諸葛亮的禮敬如賓,劉備完全信任諸葛亮,甚至在彌留之際將國家和儲君阿斗完全放手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待劉備忠心耿耿,這位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臥龍先生,為了保住自己為之奮斗了一生的國家,在彌留之際還設計了他這一生最后的一場計謀,讓將軍推著他的尸身來到山崖上,敵軍看諸葛亮神色安然,被他算計過許多次的士兵們都以為諸葛亮又有什么陰謀詭計,紛紛驚慌逃竄。就這樣,諸葛孔明,這位偉大的發(fā)明家,軍事家,文學家,贏了他這一生的最后一場戰(zhàn)爭,也贏了他去世后的第一場戰(zhàn)爭。
也許很多人都會不屑一顧的說這有什么了不起,數數中國上下五千多年歷史長河,遠古至炎黃二帝寸土相爭,秦皇漢武鐵騎颯爽威風,唐宗宋祖揮筆寫畫山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努爾哈赤,彎弓射雕,建立霸業(yè),近至孫中山國父,宋慶齡國母,為祖國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毛澤東主席帶領紅軍艱苦長征,葉劍英、朱德等開國十大元帥在戰(zhàn)場上灑汗水拋血水,一心只為國家而奮斗,三國里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象征,不是嗎?每個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義,不是嗎?我們何必去褒揚歌頌一部分人,而對另一部分人棄之不顧呢?他們都是英雄,我們所崇敬的人物,不管虛擬與否,他展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去接納他們。古代常常有招賢納士之說,在如今看來,現代仍需如此。
三國,魏蜀吳,缺一不可。在我看來,他們不僅僅是敵人,更是三胞胎,連理成枝,即使有時互相殘殺,但他們仍是誰也離不開誰,就如一個三角凳,缺了一條腿,就再也立不起來,誰說他們天生就是敵人呢?他們明明是一對好兄弟,三國中常常有的打斗,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兄弟間的嬉笑玩耍罷了。
三足鼎立,方能叱咤風云;同胞兄弟,何必骨肉相殘!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黃皮膚黑眼珠的中國人,都有一個母親名叫中國,為什么不能對自己的血肉至親寬容一些,為什么容不得自己的兄弟在母親寬廣的胸懷中盡情歡愉呢?
只是因為,一山不容二虎,更容不得第三者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6
審時度勢之后再擇機行事,是一種智慧。
——題記
寒假里,我又一次捧起了從三年級就開始閱讀的《三國演義》。這一次閱讀,我不僅領略了書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更通過與書中英雄的對話,學會了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堅持正義,汲取了許多為人處世之道。
《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沒有主人公,只有強者。在那個混亂的時代,有的諸侯心胸狹窄,只計較一時得失,卻終失天下;有的封建守舊,一心只想匡扶漢王朝,卻敗于漢室的不為;而有的重用賢能之士,心系百姓疾苦,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群雄,我最崇拜的,當屬曹操。下邳城中,曹操降了關羽,并接受了關羽受降的條件。許多謀士勸曹操殺了關羽,以絕后患,曹操卻愛惜關羽的才華和義氣,不但不殺關羽,反而送戰(zhàn)袍,送赤兔馬,意圖感化他。后來見關羽去意已決,干脆送他平安離開曹營。通過這件事,我看到了一個仁義、惜才的曹操。也正因為如此,在他敗逃華容道時,幸得關羽放行,才得以保全性命?吹竭@,我不禁為曹操的深謀遠略叫好。我崇拜曹操,不僅在于他兼有劉備的仁、關羽的義、張飛的勇、諸葛亮的謀,還在于他有處變不驚,審時度勢的大智慧。
曹操戎馬一生,幾次經歷生死,但是每一次,他都能沉著冷靜地應對,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董卓欺君弄權,囂張跋扈,滿朝文武大臣都非常痛恨,卻又想不出對策。曹操向司徒王允大人請命,借取王大人的七星寶刀,去相府刺殺董卓。無奈事情敗露,正在曹操陷入險境之時,他急中生智,雙手奉刀,順勢跪下,說:“恩相賜我好馬,我無以報答,有一把祖?zhèn)鞯钠咝菍毜,想獻給恩相,肯望恩相收下!边@一跪,不僅打消了董卓的疑慮,還使曹操得到了好馬,及時逃脫。潼關之戰(zhàn),曹操被馬超率領的西涼軍隊追殺,在慌亂逃跑途中,曹操時而脫下紅袍,時而割斷長須,時而用旗角圍住下巴,時而繞著大樹轉圈,最終成功地擺脫了敵軍的追捕。好一個處變不驚,這不僅在關鍵時候能救曹操的命,也是成就他日后成為一方霸主的法寶。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不會經歷戰(zhàn)亂時的'命懸一線,但是我們卻可以學習曹操處變不驚的智慧,無論順境或是逆境,都能引領我們走向成功。記得一二年級乒乓球比賽時,一遇到強大的對手,我立刻慌了神,平時訓練的技能一點兒也發(fā)揮不出來。自從“認識”了曹操,不管再遇到多么厲害的對手,我都會想,假如是曹操,他會怎么做?那一刻,真的像曹操附體,我會沉著冷靜地處理每一個球,切球、削球、拉球,不一定每次都會贏,但一定會判斷準確,把自己的水平發(fā)揮到極致。厲害了,我的三國!厲害了,我的曹操!
如果可以穿越,我一定要回到三國時期,我愿化作江面上的濃霧,助諸葛亮草船借箭;我愿成為一匹駿馬,陪趙云馳騁沙場;我愿化作一腔熱血,在關羽胸中流淌;我更愿意成為曹操的一個腦細胞,去了解這位“盛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心中所想!
《三國演義》讀后感7
《三國志》里曾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讀書要反復讀,反復思考,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是啊,一本書的價值何其之高?不反復讀幾遍,怎能理解其中所蘊藏的道理呢?前年爸爸買了一套四大名著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我,而我卻只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鐘,并且愛不釋手,來來回回看了三、四遍。這個暑假,我又品讀并研究了《三國演義》,獲得了新的感悟。
這本書里講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崛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討伐群雄,經官渡之戰(zhàn)后占領中原;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后又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后出謀劃策,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占據西川;孫權則繼兄父基業(yè),統(tǒng)一江東。三國鼎立后,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稱帝,廢漢立魏。劉備為報孫權害死關羽之仇,興百萬人馬進攻東吳,卻遭陸遜火燒連營,敗回白帝城,之后病逝。諸葛亮盡心盡力輔佐劉禪,六出祁山,卻回回以失敗告終,自己也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怎知劉禪昏庸,聽信奸臣,蜀國日漸衰落。此時,曹丕之子曹睿病死,司馬氏奪權,司馬炎篡位,建西晉,又滅蜀亡吳,統(tǒng)一天下。
在魏、蜀、吳三國中,每個國家都很強大,既有謀士,又有武將,且地廣人多,但最后卻讓后來居上的.司馬氏當了皇帝,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求勝心切,都想一步登天,還十分多疑。就如曹操,他猜忌所有人,先殺了自己的好友呂伯奢一家,后又殺死了可以治他頭疾的華佗,同時也斷送了自己的性命。而劉備卻是一個善用人才的人。他胸懷大志,求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隨后又憑借諸葛亮的謀略與武將們的驍勇才得以建國稱帝。但他最后卻一意孤行,不聽諸葛亮、趙云勸諫,攻打東吳,最終導致蜀國元氣大傷,自己也病死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要腳踏實地地去完成自己的抱負,也不能一時怒火沖心,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像呂布那樣的人,自恃武藝高強,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最終還不是被曹操給殺了?想要成功,不僅要有抱負,還要有行動,要努力去實現,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走完成功之路,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三國演義》中,每一個人都能告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真理:關羽告訴我們,做人要時刻講義氣,不背信棄義,不去做小人;諸葛亮告訴我們,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魯莽;周瑜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像他一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做一個氣量大的人,做一個不嫉妒別人的人;曹操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敵視對方,猜忌對方,要化敵為友,才能成就大事······
一本好書,就像一個朋友,能相伴人一生。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領悟到了成功的關鍵,體會到了書中的奧秘。明白:成功其實并不困難,只要你有一顆執(zhí)著的心,敢于拼搏的心,堅持不懈的心去奮斗,去實現理想,我相信,成功的大門一定會為你開啟!
《三國演義》讀后感8
品評歷史演義,感受三國風云——《三國演義》讀后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qū)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并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于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后,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jié),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jié)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么讀過之后,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傊髡咴谶@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jié)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愿望。
二、神化與丑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后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么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tǒng)。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tǒng)。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統(tǒng)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么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tǒng)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余字的謚號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zhèn)涞内w云、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jié)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
《三國演義》讀后感9
翻到書的最后一頁,已是空白。合上書本,書中的故事,一個個的浮現在我的眼前,怎么也抹不去!度龂萘x》講述了東漢末年到晉朝統(tǒng)一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以戰(zhàn)爭為主,刻畫了近兩百個的人物形象,細細品讀,仿佛身臨其中,我好像就是那威風凜凜的諸葛亮,搖著羽毛扇,穩(wěn)坐于城墻之上,城下,是司馬懿的15萬大軍,我毫無畏懼,用巧妙的空城計嚇得司馬懿15萬大軍撒腿就跑
“ 智絕”非諸葛亮莫屬。他被作者賦予了神機妙算、呼風喚雨的本領!恫荽杓芬晃闹,任務十分艱巨,但諸葛亮卻毫不退縮,反而妙施一計,輕松從曹軍那奪得十余萬支箭。在赤壁之戰(zhàn)之前,刮的一直是西北風,聯軍用火攻,無疑就是在燒自己。曹操認為,只要聯軍用不了火攻,自己就一定能取得勝利。但諸葛亮得知后,不慌不忙地算出不久將刮東南風,果不其然,交戰(zhàn)當天刮起了東南風,蜀軍和吳軍輕松地用火攻打敗了曹軍,諸葛亮正是憑著他的智慧與遇事的沉著冷靜,使眾人不得不甘拜下風,因而一舉奪得“智絕”這一美稱,可惜,天妒英才,諸葛亮還沒有幫劉備奪得天下,就早早地去世了。
關羽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可謂武功蓋世,而在他身上體現的更為突出的是他的義膽忠心。在《三國演義》里,當關羽得知劉備的去向后,關羽不忘當年誓言,舍去曹操所賜的金銀,如數奉還。關羽為了當年與兄弟許下的`誓言,抵擋種.種誘惑,其精神不得不讓人由衷贊嘆。然而,也正是他的義氣,釀成了許多錯誤。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逃命經過華容道,恰是關羽自告奮勇守在這里,并向諸葛亮下軍令狀,不會因舊情而放行曹操,可僅僅聽了曹操三言兩語,就使關羽回憶起當年的事,為之感動,放走了曹操,諸葛亮極其生氣,莫不是劉備苦苦求情,關羽恐怕性命難保。這也告訴我們,不能意氣行事,否則,就可能釀成大錯呀! 曹操,可謂是一個奸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大家的眼中,他是一個無比卑鄙的小人。但是我覺得曹操并不是一個小人,相反,我覺得他是一個有本事的人,他打破了漢末以來,依照門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宣布重用那些出身微賤、門第低下,但有一技之長的人。如曹操手下的張遼、徐晃雖然出身低微,但有一技之長,都被提拔成了大將。曹操不僅廣求人才,而且在戰(zhàn)爭中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把被動變?yōu)橹鲃,化劣勢為?yōu)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可謂是用兵天下無雙?上а,可惜,他卻有一個多疑的毛病,這也是他致命的弱點,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沒有奪得天下,這告訴我們,交了朋友,就不要懷疑友情,不然,就可能會失去朋友,當然防人之心還是不可無的,但就是不能太過了。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了解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意氣行事,還知道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如果能取長補短,該有多好啊!人無完人,只有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相互學習,才能進步。
《三國演義》讀后感10
《三國演義》是一部詳盡而宏大的歷史,是一部描述利用戰(zhàn)爭改朝換代的歷史紀實。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元的約110多年的歷史,以作者羅貫中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作而完成,正史中間有戲說,戲說又貼近老百姓的愿望,使高深難懂的正史以一種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在廣大群眾面前。作者匠心獨運,以生花妙筆勾勒出鳳儀亭、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借東風、長板橋、三英戰(zhàn)呂布、夜戰(zhàn)馬超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更有哪些戲不夠、神仙湊的章節(jié),如南屏山借東風、出隴上諸葛裝神,妙趣橫生的文字,以及馳騁于神出鬼沒境界的暢快為人民所喜愛,也深深打動了我,一部內容豐富蘊含深刻的小說,它也成了大家心中永遠的經典。
《三國演義》被稱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也確實無愧于這一美譽。翻開它就如展開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作者并不華麗卻十分準確的文字就像點點筆墨給這幅畫卷描繪出朵朵奇葩,使你有繼續(xù)讀下去的欲望,并深深陶醉于其中。這里既有毛阿敏歌聲中的鼓角爭鳴、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的鮮活面容,三十六計,計計連環(huán),刻畫的淋漓盡致;也表現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世襲領導的無為和被迫禪讓帝位的無奈,也不乏風花雪月、情深意切的愛情,鳳儀亭的故事說明漢末的中國的婦女已開始走上了政治舞臺,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讓人忘了這是在述說歷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講述一個美麗動聽的故事,我想這大概就是經典之作與眾不同之處吧。
《三國演義》更讓人覺得經典絕妙之處在于它對戰(zhàn)爭前后的經過的細致描寫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獨樹一幟,比如赤壁之戰(zhàn)中的主要人物;諸葛亮、周瑜、孫權、魯肅、蔣干、曹操,黃蓋的描寫,這恐怕是包括《史記》在內的其他史書望塵莫及的',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更有智激周瑜抗曹決心的描寫,諸葛亮巧妙的把曹操的《銅雀臺賦》中的“連二橋于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巧妙地改變成“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在古代,‘喬’和‘橋’是同義字。而恰好周瑜和孫策的妻子也姓喬,因此很容易混淆,而諸葛亮故意將兩座橋解釋為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一下子就激怒了周瑜,原來你曹操是來搶我的妻子的,自古就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為必報之仇,周瑜還能原諒曹操嗎?原來歷史上的赤壁古戰(zhàn)場也就是諸葛亮一句話使它成為了如今的旅游勝地,更使宋朝蘇東波癡迷,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一首流傳至今的詩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讀完《三國》掩卷沉思,滿腦是殺聲陣陣的戰(zhàn)場,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唐中老三屆的朋友們都已是古稀之年,聚會在唐河岸邊,用一杯老酒,祭奠唐河水中當年的明月,回憶我們當年的老師和同學,豈不是一件快事!
《三國演義》讀后感11
合上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感慨自己能堅持讀完,但更讓我感慨的三國那種滄海橫流,英雄輩出的不凡。
打開《三國演義》就是一篇大氣磅礴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可以說只有這首詞才能形象的形容三國,也只有三國才能配用這首詞。
這首詞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因為可以說這首詞形象的體現了三國時期那些令人神往、感慨的場面。
首先是“滾滾長江”,長江作為中國的象征之一,它的意義可以說是非比尋常,誰擁有長江誰就擁有天下!為了爭奪它,“英雄”就一個個登上歷史的舞臺,而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則是英雄的大爆發(fā)。他們有的只是在歷史的舞臺上匆匆走過,有的`則是濃墨重彩!不管他們的結局怎樣,在我看來,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不管是最后郁郁而死的袁紹、身死名裂的呂布、被曹操所殺的馬騰、還是最后稱王當想的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因為他們都曾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過,而英雄是決不能按成敗來論的!當諸多英雄都想爭奪天下時,戰(zhàn)爭作為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當然不可避免,有戰(zhàn)爭就有“是非成敗”“官渡之戰(zhàn)”曹操勝,袁紹敗,“赤壁之戰(zhàn)”、孫劉勝,曹操敗,“夷陵之戰(zhàn)”孫權勝,劉備敗、大大小小的戰(zhàn)陣一次次上演,將“三國”這幕歷史大劇一次次推向高潮,也不斷以其獨有的慘烈一次次成就著英雄!天下,英雄,戰(zhàn)爭這三件東西就是三國的標志!
但時間從不會過多的留念任何時代。它只是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皾L滾長江”“東逝水”,長江水在不斷東流,而天下也在一次次易手。“英雄”“浪花淘盡”,隨著時間的流逝,英雄們的舞臺一個個倒塌:白門樓呂布喪命,周瑜英年早逝,關云長白走麥城,曹操遺恨隕落,白帝城劉備托孤、諸葛亮秋風五丈原、“是非成敗”“轉頭空”,“官渡之戰(zhàn)”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統(tǒng)一了中原廣大地區(qū)。當躊躇滿志的曹操揮鞭南征,飲馬長江,想要一腳踏平東吳時,“赤壁之戰(zhàn)”的一把火卻讓他丟盔棄甲,周郎則一戰(zhàn)成名。當劉備氣勢洶洶殺向東吳時他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將會因為一個似乎弱不禁風的書生陸遜所付之東水!耙牧曛畱(zhàn)”的八百里大火,一夕改變兩個國家的命運。
當英雄隕落、成敗轉換,英雄的天下自然易手!扮姇嚢直M,漢室江山盡屬曹”蜀漢的滅亡帶給人們無盡的惋惜和心痛,想當年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些當世人物千辛萬苦建立的國家,就這樣迅速敗亡,怎能不讓人遺憾?“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曹魏的消亡帶個人們無盡的疑惑,當年曹操、曹丕一手建立起的魏國為何會成為司馬炎的江山?“受禪臺前云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東吳的易手讓人們跺足而嘆,當年孫權、周瑜、陸遜等幾次力挽狂瀾,轉危為安,為什么這次就不能呢?誰都在想這些問題,誰都想找到答案,但誰都不能回到三國。“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那就把這一切都歸與天命吧!而天數茫茫,豈是一部薄薄的《三國演義》所能道盡?于是,這段被天所安排的歷史,進入漁樵閑話!
《三國演義》讀后感12
我們生活在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國度,華夏子孫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勝景與巨作。輝煌燦爛的敦煌壁畫,巧壓天工的蘇洲園林;凝聚著人類高度智慧的古長長城使我們流連忘返;然而這只是美麗的大中國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學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國演義是我最鐘愛的一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明代四川人楊慎的詞作,清人毛宗崗將它加進小說《三國演義》,作為卷頭詞。電視劇《三國演義》又以此作為片頭曲的歌詞,使之家喻戶曉。
剛開始讀《三國演義》時,只是囫圇吞棗,只了解三個國家的興衰歷。小說以魏、蜀、吳三國斗爭為中心,曹、劉矛盾為主線,出色描繪了三國時期大規(guī)模的政治、軍事斗爭,勾畫出東漢末年到西晉統(tǒng)一的時代風云,寄托著希望國家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理想。再一次細致地閱讀《三國演義》,進一步了解人物和情景。
通過這本書,很多人認為曹操是奸詐之人,但我卻不以為然。這或許有點作者的情感,也或許是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華的人,他愛惜人才,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在幾十年的.征戰(zhàn)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面積土地,使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是他使晉國成為三國中最強盛的國家,為后來晉統(tǒng)一天下奠定基礎。
很多人也對曹操的我“寧教天下人負,勿讓天下人負我”這句慷慨激昂的話心存厭惡。但拿破侖不是有一句“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進的動力。他很重視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自古以來的君王都是靠賢臣幫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難覓,所以曹操“唯才是舉”不考慮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他也不在乎。經過一番努力,曹操身邊的謀臣不勝枚舉,曾經得罪過他的,他也不計前嫌。
還有曹操的樂觀、豁達,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戰(zhàn)敗后,他并沒有愁眉苦臉,而是笑著說“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并沒因此一蹶不振。我們也學過他的好幾首詩,我都很喜歡。
再說另外一個人,此人身長八尺,頭戴綸巾,面如冠玉,手執(zhí)鵝毛羽扇,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之人——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發(fā)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但劉備死后,為了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劉袢,他因過度勞累而死。
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擔驚受怕的時候,人們似乎忽略了空城計里的細節(jié)。在城墻上,木案上清煙縈繞,香燭靜靜的燃著,輕輕搖羽扇顯得自信從容,殊不知也遮掩著孔明流著虛汗的臉,額頭的隱隱汗珠,城門口揮舞著掃帚軍士的荒亂,他司馬懿也沒注意到,如果換作曹操,諸葛亮這次就難光一劫。
因為諸葛亮幫助劉備橫插一手,中原大地才會征戰(zhàn)多年,民不聊生,他們可否顧及百姓感受,最后也落了個不好的下場。如果他幫助有實力的一方統(tǒng)一天下,那就會國泰民安。
《三國演義》讀后感13
一千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對三國風云津津樂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謀士把三國中的計策視為經典。一本《三國演義》將三國時期爭雄的場面刻畫的淋漓盡致,令后來者愛不釋手。我想這應該歸功于歷史與文學相結合后所散發(fā)出的無限魅力。三國的歷史就好比是一塊璞玉,而羅貫中用文學的方式將它細細雕琢成一部經典。
記得小時候讀三國總是喜歡里面戰(zhàn)斗的激烈場面。除此之外,再也無法對三國有一點更多的理解。時隔幾個春秋,當我再次從書柜中拿出這本曾給過我無限憧憬的書時,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騰了起來。就和我當初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的感覺一模一樣。只不過歲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兒時空蕩蕩,而是多了些對歷史的感慨和社會的'認知。
品三國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個字,因為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歷史片段的再現!度龂萘x》給我最深感觸的是“忠,義”二字。關羽的忠肝義膽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對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寫照。而后戲曲中用紅色來表現關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戰(zhàn)爭中放曹操一馬,或許就是他滿身的義氣使然。這個義或許就是羅貫中寫下的書名中的那個義。但這也只是我作為后來者的一種猜測罷了。當然,對忠義的表現還有許多人。趙子龍單騎救幼主。諸葛亮的一篇出師表浩氣長存,最后也將生命的終結點留在了蜀國。忠義二字說來只是嘴唇的開合,做來卻是用鮮血和生命去譜寫。
走出三國的情感篇章,去讀讀一些人也還是不錯的。這也是《三國演義》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個人特點鮮明,總是令我這種三國迷再三回味。
先說說諸葛亮吧,作為一個時常羽扇綸巾笑談間的智者。這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許殺氣與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擺空城計的沉穩(wěn)。正如他的名號臥龍一般,雖是臥榻之龍,但畢竟是龍。他與蜀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的智慧與謀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壯堅實的木頭撐起了蜀國與魏吳兩國相抗衡的藍天白云。但伴隨著劉備的死去,眾多蜀國名將的生老病死。諸葛亮在偌大的蜀國顯得有些孤掌難鳴,蜀國好像諸葛亮的白發(fā)一樣,顯得不再有生機。終于,伴隨著諸葛亮的逝去,蜀國在阿斗的歡笑聲中退出歷史的舞臺。
作為一代梟雄曹操,也是《三國演義》的一大看點。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有他的過人之處。否則何以一統(tǒng)北方,舉魏國之力與吳蜀開戰(zhàn)。盡管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個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鑒。作為軍事家,曹操在三國里面或許不如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為一名文學家,他卻對建安文學的發(fā)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一方面來說,曹操就是一個文武全才。從曹操的詩中,到處都是他的理想與抱負。這讓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侖,這兩人的經歷真的有點相似。起初出身并不優(yōu)越,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國家的掌權者,最后隕落天際。
《三國演義》讀后感14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zhàn)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zhàn)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tǒng)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諸葛亮。
只要提到諸葛亮,每個人心中便會出現那個一個手搖鵝毛扇,似神非神的站在那邊指點江山、運籌帷幄的形象。不錯,這就是諸葛亮帶給我們的經典形象。諸葛亮在我們心目中是一個擁有大智慧,能夠躬耕于南陽但是卻能把握天下格局,善于制定正確的策略的智者。
千百年來,諸葛亮始終被作為智慧的化身和忠義的典范廣受世人的傳頌與贊揚。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一句千古名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把諸葛亮永遠定格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義之士;而經過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加工以及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諸葛亮成為了忠義與智慧的結合體,仙風道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
有許多關于諸葛亮的書籍,包括陳壽的《三國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些資料都詳細的記錄了諸葛亮的一生。尤其是《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完全塑造成一位似神非神的大人物,不僅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能夠呼風喚雨。不僅在軍事上能夠運籌帷幄,在文學上更是如魚得水。不僅能夠在朝堂之外淡然的隱居,出山后,更是能夠為了漢室大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然而,諸葛亮給我們帶來的并不僅僅是他的優(yōu)秀,他更讓我們看到了如何去做一位優(yōu)秀的人才。首先,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下山的,在此之前,諸葛亮都“躬耕于南陽”,是個隱居之人,能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在閑暇時間喝喝茶,彈彈琴,好不愜意,但是并不代表諸葛亮就完全沒有關注天下之事——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便拿出《隆中對》,巧妙的分析了當時的局勢。所以,現在的我們更是要做到,心中有大局,但是又能夠置身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個“快活”的人。
對于我們來說,諸葛亮身上需要我們學習的有很多點,最重要的就是,諸葛亮能夠知恩圖報,鞠躬盡瘁。自從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下山之后,諸葛亮接下來的`人生便圍繞著“忠心”、“責任”、“使命”來展開。諸葛亮一生不圖什么名利,始終能夠與先帝保持忠誠。在面對劉后主劉禪這么一位不是太精明的君主的時候,諸葛亮也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輔佐他,這是諸葛亮身上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面對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時候,要時常保持勤勞奮斗的狀態(tài),做一位有責任的人。
在諸葛亮出山之后,便真正的用心在為劉備負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并且,諸葛亮兩袖清風,戎馬半生,那精彩卓絕的戰(zhàn)績,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所以,我們后人更要做到,勤苦奮斗,清廉節(jié)儉。
《三國演義》讀后感15
羅貫中最新的《三國演義》,讀后感800字合集,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分久必合!边@是周朝以來對世界的定義。周末七國紛爭,并入秦。秦滅后,楚漢對峙,與漢合并。漢高祖劉邦斬白蛇造反,統(tǒng)一全國,波及狄咸。分為三國,后三國歸金。《三國演義》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東漢末年的三國史詩。
東漢末年,以賣草鞋為生的落魄貴族劉備與殺人犯關羽、張飛結為兄弟,共同開創(chuàng)了一番大業(yè)。天下三分的時候,劉備也占了一席之地,以伏龍鳳為少年,以飛為武將,以趙云為戰(zhàn)馬,以黃忠為虎將,占領了西蜀。寧愿大家背上黑鍋,也不教大家在我太監(jiān)之后背上曹操的黑鍋,發(fā)展地方武裝,擁兵自重,被北魏成為亂世梟雄。孫堅的兒子孫權繼承父兄的衣缽,占領了江南大國吳棟。他手下的四個諸侯,周瑜、魯肅、夢露、魯迅,也各有千秋。
身體虛弱的曹操奮起克服困難,央求董卓,攻打袁術,殺死呂布,投降張繡,消滅袁紹,攻打劉表?芍^是榮耀時刻。劉備雖然實力最弱,但是心地善良,人緣好,大家都喜歡他。他的大哥數量最多:公孫瓚、袁紹、曹操、劉表等等。但是在諸葛孔明投靠了他之后,一切都變了。他挺進蜀地,有了根據地,開始發(fā)展軍隊,擴大地盤,稱霸西蜀。然而,關羽失去了麥城,被吳棟殺死。劉備大怒,魯迅放火燒其七百里連營,敗其亭。最后,他被期望將孤兒托付給白蒂。
三國中,我最佩服關羽。華雄被溫酒殺,六將五關斬六將,蔡洋在古城相遇時被殺,文丑在白馬坡相遇時被顏良殺。最后,他的父親和兒子被抓獲并被斬首。關的名聲在這里以一種不完美的方式結束了。
對人才的渴求也是值得曹操欣賞的地方。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以封建美德和弟子輩分為標準的用人標準,提出了“任人唯賢”的`用人政策。公元210年春,曹操發(fā)布了“求賢令”。曹操陵從一開始就總結了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開國皇帝和中興王從來沒有一個能以一個人才治理天下的,而得到的人才往往也沒有走出后巷。這絕不是一個機會,但當權者乞求并拜訪了它。有鑒于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眼下天下不定,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刻。他期望身邊的人不要去想自己的出身,幫他發(fā)現和推薦那些出身貧寒、被埋沒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重用他們。后來在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兩次頒布求才令,反復強調他的用人政策“唯才是舉”。他要求各級人事主管部門和地方官員在選拔人才時不要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會受到影響,只要是真的有才華。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當時全國各地有不少人投奔曹操門下,構成了猛將如云,謀士如雨的盛況。而對于曹這樣有才能的人,還是既往不咎。比如陳琳,原來是袁紹的部下,之前為袁紹起草檄文,罵曹操祖上三代。袁紹失敗后,陳琳向曹操投降。曹操問他:“你為袁紹寫作的時候,可以只罵我一句。為什么罵我祖宗三代?陳林趕緊道歉。
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不脫罪,還任用他。曹操在這方面無疑是成功的。
對應曹操的是袁紹,袁紹和曹操打過官渡。因為謀士田豐、季風、許由、郭圖暗中爭斗,田豐勸諫,袁紹不聽,季風看見了。田豐告發(fā),田豐鋃鐺入獄,最后袁的官職在官渡被打敗,田豐自殺,然后袁紹死了。袁的三個兄弟為爭奪政權而明爭暗斗。最后都被曹操殺死了。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經典讀后感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11-15
三國演義讀后感左右《 三國演義》 讀后感04-10
2023寒假《三國演義》讀后感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2-28
《三國演義》讀后感07-05
[精選]三國演義讀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