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哈姆萊特讀后感500
哈姆萊特讀后感500字【1】
英國的莎士比亞寫的這本《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國里的故事。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聽王家城堡上的哨兵報告,城上出現(xiàn)了一個酷似先王的鬼魂。
哈姆萊特在第二去找這個鬼魂,在鬼魂口中他知道了事情真相:原來是先王的兄弟克勞狄斯,在先王熟睡時候謀害了他,隨即篡奪了他的王位,并娶了孀居的王后。
一天,哈姆雷特請來了一個江湖戲班來演出威尼斯大工被謀害,其孀妻后來嫁給了兇手的故事,這與丹麥先王駕崩的情況十分近似。
克勞狄斯感到自己的罪行被哈姆萊特所察覺,倉惶起身離去。
母后把哈姆萊特找來責備一番。
雷歐提斯也想殺死哈姆萊特所以他和哈姆萊特舉行了一場擊劍友誼賽。
雷歐提斯的劍鋒是涂了毒的,國王怕殺不了哈姆萊特,還特地準備了一杯毒酒,可沒想到被王后喝了下去,王后死了。
在擊劍的過程中,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都刺中了對方,哈姆萊特用最后一點力氣撲向國王,直刺穿這個篡位者的心臟。
這個結局是多么悲慘,大家都死了。
《哈姆萊特》讀后感【2】
《哈姆萊特》的作者,杰出的戲劇家兼詩人威廉.莎士比亞出生于英國中部風景秀麗的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鎮(zhèn),他父親是一個經(jīng)營羊毛、皮革的商人。
后因父親破產(chǎn),莎士比亞不到十六歲就自謀生活。
她1585年離開家鄉(xiāng),到倫敦謀生。
莎士比亞的戲劇創(chuàng)作一般被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創(chuàng)作歷史劇與喜劇;第二階段主要寫悲劇;第三階段主要寫傳奇劇。
她一生寫了37部劇作,154首十四行詩。
《哈姆萊特》與《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并稱四大悲劇,是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萊特的故事最早見于12世紀末丹麥歷史學家沙克索.格拉馬提卡斯的《丹麥史》,16世紀末,曾被改編為戲劇,以復仇為主題,流行一時。
莎士比亞將這一單純?yōu)楦笍统鸬墓适,改變唯一出反映特定社會矛盾的杰出悲劇?/p>
股市講述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人文主義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學求學,父死回國送葬,回國后,他見到的是叔父篡奪王位并與母親匆匆結婚,滿朝文武向新王諂媚,他深深感到抑郁和痛苦。
這時,父親鬼魂出現(xiàn),告訴他自己實際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謀殺。
王子為了證實鬼魂的話和逃避仇人的監(jiān)視,假裝精神失常。
篡位者對此十分懷疑,就派哈姆萊特的兩個老同學和御前大臣的女兒--他的情人去試探他的隱秘,這都被哈姆萊特一一識破了。
為了證實謀殺者的罪行,哈姆萊特安排了一場“戲中戲”,劇情與其父被謀殺的情形十分相似。
這是謀殺者驚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
這時,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談話,談話間,哈姆萊特發(fā)現(xiàn)帷幕后有人偷聽,就把劍將他刺死,原來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親。
無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親,又失去了王子的愛情,應此瘋癲,墜河而死。
新王決心除掉哈姆萊特,設計派他出使英國,以便借刀殺人。
但這一陰謀也被王子識破,他中途折回丹麥。
新王又生一計,讓御前大臣之子與王子比劍,暗中備下毒劍毒酒。
比賽中,哈姆萊特被毒劍刺中,又用毒劍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誤飲毒酒身亡,四人同歸于盡。
哈姆萊圖臨死前囑咐好友繼續(xù)他未完成的事業(yè)。
哈姆萊特是一個性格非常復雜的人物,他對社會現(xiàn)實善于觀察和思考,并曾經(jīng)懷著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但他對人類的信念突然被他母親和叔父的偽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間原來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欺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換來的鄙視”。
他對丑惡現(xiàn)象的深惡痛絕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無能為力,和他無法解脫的內(nèi)心深層的痛苦,這種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be,ornottobe”這一震撼了數(shù)代人靈魂的問題。
這一問題很難完全譯成中文。
它包含著“活著還是死去”、“生存還是毀滅”、“忍受下去還是反抗”等種種含義。
正是由于無法對這一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哈姆萊特才長期躊躇和拖延著他早應采取的復仇行動,關于這種說法曾經(jīng)有過不同的看法和爭論。
有人說,這是由于他“生性猶豫,缺乏行動,所以失敗”;有人說他“天生患有憂郁癥”,用歌德的話來說就是由于他“軟弱性,缺乏魅力”;俄國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則認為:“哈姆萊特天生純粹是內(nèi)在的、冥想的、主觀的、生來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變要求它的,卻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動;召喚他從空想的世界中走出來,到現(xiàn)實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氣質完全不同的行動的世界中去!逼鋵,以上這些都是復仇行動所以延宕的原因。
此外,恐怕還應加上他對母親的下意識的眷戀,對殺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擔的責任的恐懼等等。
另外,這種延宕同時也是出于戲曲情節(jié)和沖突的規(guī)定性和需要。
《哈姆萊特》讀后感【3】
文藝復興后期的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一方面是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則是私欲泛濫、社會混亂,人們在“個性解放”的旗幟下為所欲為。
莎士比亞在劇中說:“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
不錯,彼時丹麥國的狀況是——婚禮緊接著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欲狂歡;朝廷里眾大臣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社會上民眾群情激奮。
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萊特生活的時代與環(huán)境,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與一系列看似怪異的行為。
比如哈姆萊特的裝瘋。
該怎樣詮釋呢?我認為,他一方面是為了迷惑敵人,另一方面則可以暢所欲言,以暴露現(xiàn)實的黑暗,還能驚醒敵人,使其自我暴露。
再如哈姆萊特的延宕。
歌德說這表現(xiàn)了他內(nèi)心的感傷。
柯勒律治說他這是思想過剩。
卡爾魏爾德認為這是他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義。
布拉雷德則認為這表現(xiàn)了他厭世的心理。
瓊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把哈姆萊特的延宕歸為俄狄浦斯情節(jié)(戀母情結)。
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認為這是社會惡勢力過于強大,哈姆萊特一個人難以勝任改造社會的歷史重任造成的。
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究竟孰是孰非呢?還要觀眾自己去分析、評判。
我個人認為,以上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有其合理性,但若僅以其中一兩點來解釋顯然又是片面的。
所以,正是如此豐富多樣的理由形成了我們的主人公哈姆萊特豐富多彩的性格,鮮明生動,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仍在世界戲劇舞臺上散發(fā)著灼灼的光芒。
又如哈姆萊特的憂郁。
從家庭來講,發(fā)生了意料不到的突變——父死母嫁,王位被奪。
可我們的憂郁王子又無力承擔復仇的責任,這使他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心理壓力。
殘酷而又黑暗的現(xiàn)實使他原本信仰的人文主義理想破滅了,他發(fā)現(xiàn)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病態(tài),產(chǎn)生了“生存還是死亡”這類對人的終極拷問。
本劇的一大亮點是對哈姆雷特內(nèi)心沖突的表現(xiàn)。
他追求理想,又失望于現(xiàn)實。
他向往人性之善,又深信人性本惡。
他想重整乾坤,又深感自己無能為力。
他厭倦人生,又恐懼死亡。
他愛戀人和母親,又恨她們脆弱。
古希臘時期的戲劇主要表現(xiàn)人與外部世界自然力之間的沖突,而莎士比亞則著力于表現(xiàn)人與人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與情感、欲望之間的沖突,是為心靈悲劇。
外在沖突起因于內(nèi)在精神、心理的差異,最終是為展示心靈服務的。
莎士比亞在劇中對哈姆萊特心靈悲劇的成功表現(xiàn),顯示了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
該劇充分展示了人的內(nèi)心世界、情感特征和欲望要求,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追求人本主義、反對禁欲主義、要求個性解放的文藝思潮。
哈姆萊特是什么人?
毫無疑問,我們的主人公是一個封建王朝的王子。
但他同時又是威賽克斯的化身,他是瘋子、是死神,是思想者、是實干家,他是厭世者、是傷感派才子,是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