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讀后感

《傳習錄》讀后感

時間:2024-06-11 15:43:2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傳習錄》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習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習錄》讀后感

《傳習錄》讀后感1

  阿龍來送經(jīng),我泡茶,給他倒了一盅劍南春,邊吃花生邊看大片邊瞎聊。他說儒太精英,人民群眾哪里做得到每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三省吾身呢,做下來太辛苦了,要求簡直比、佛教還難。想起他上次來看GZ時談起在西安的生活,“主要是看超女,去年電視里只有《大長今》和超女給我一些安慰”,哈哈一笑。詩人如今只讀佛經(jīng),書店不入,雜書不讀。

  近來斷斷續(xù)續(xù)讀王陽明,守仁先生講得確實好,字里行間一望而知是親歷之教,非說說而已。就像南懷瑾說楞嚴是不是偽經(jīng),文字上的考據(jù)分辨終是外行說個熱鬧,要按著它去修,才知道所言不虛。然亦覺對人力要求確高,“戒懼之念,無時可息”,便是一處“慎獨”,更有幾人做得?千年以降,遂只出得幾個超賢入圣之人。

  近代大潮激蕩之下,儒家一脈最后濺起三朵浪花: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據(jù)說,梁以篤行勝,熊以思辨勝,馬以學問見識勝。最聞名的要算梁與毛公當堂對陣,幽幽道出一句“匹夫不可奪志”。另2人遭際其實毫不遜色,熊在上海見陳毅不禁大放悲聲,吾道不傳啊。政策就是要把你養(yǎng)起來,等你死了,你的東西自然就絕根了,連改造的力氣都省了。蘇聯(lián)領導人來訪,不知從哪打聽到馬的名字,執(zhí)意要探訪,問其每日做什么,答曰“讀書而已”。當紅衛(wèi)兵把馬一浮的字畫書籍盡數(shù)毀搶,老人要求留下一方硯臺寫字用,當場被抽一個耳光,馬亦只能感慨“斯文掃地,斯文掃地”。紅衛(wèi)兵當然不知道,中國的第一本資本論,就是挨抽這位老人從德國帶回來的。

  熊被梁介紹入南京歐陽競無門下學唯識,卻以《新唯識論》刊布于世,梁覺其亂說一氣,馬卻頗多贊賞。后歐陽師病重,熊探問,被弟子拒之門外,怕師傅見他后太過激動。

  日軍飛機轟炸,梁端坐中庭讀書,逃難香港,海上遇浪毫不動容,乃至建國后與毛對辯,這些段子背后是“吾曹不出蒼生何”的意思,頗有大使命感。而馬則自謙一介書生,難當大任,蔡元培以北大文科學長相邀,回之以,“古聞來學,未聞往教”;遂不行。終生只做隱士,發(fā)愿刻書,多刻一本,即是為中國文化多留一顆火種。梁在訪談錄《這個世界會好嗎》里推崇的羅汝芳、楊簡,就是梁馬會時,馬送他的。

  細讀泰合、宜山會語,日寇壓境,馬先生單拈出橫渠四句教以贈浙大諸生,真有地動天傾,賴以柱其間的氣象——如今欲問“如何立國致用?”則告之曰:“汝且立身行己!彼梅菙(shù)語可輕率言盡。

  整理筆記,一個百年之前,本雅明的天才老師就看出現(xiàn)代人的流行性格不外兩種:樂極生厭和玩世不恭,滿世界都是背包客冒險家游蕩者技術派。各個追求個性,其實一個模子。其理論路徑與韋伯分庭抗禮,本雅明盧卡奇等等幾個學生急于叛出師門,卻沒有一個能傳衣缽,可見天縱之才果然是天地間不傳之秘。近來坊間關于民主之議甚多,千百年來,聚眾之群亦只得此最不壞之辦法,亂世為人,只敢求一消極自由。其實無甚可談,不如一邊涼快去也。

  或如馬一浮遍覽中西之后所悟:六藝該攝諸學,西學亦統(tǒng)于六藝。實因一切學術皆發(fā)于心,六藝實由吾心流出。初看驚其信仰之堅,然漸覺似乎并不如何狂妄。天才之心,注定相通,那是人類中另外的.一群。吾輩窮一生之力,不過勉強證得相面功夫:不至于不識天才而已。

  而陽明之說入心處,何妨照著去做:循于理,不著一己的意思,以理行事,物來順應。而那自由主義者或要跳將出來高聲質問:誰來判斷是否循于理,如何避免不落入獨斷專行,不自命真理在手而強暴他人?呵呵,學得前輩樣子,且回他:汝但去做,做到需分辨處再提這層意思,自有了斷;蛟S終身照此行事,而終身未遇需辨明此一分別的境地。終身受制于此,而遂終身不行此道。若循理解釋,先儒之學立身在一“誠”字,不能分辨處反心自問即可;再窮究下去,文化根子上便是相信性善,相信人人皆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置身中國,自由主義固然信得,然意興闌珊于此,復沾染經(jīng)濟學習氣,動輒以“理性經(jīng)濟人”、“自利人”論說處世,怎一俗字了得。民主也罷,自由主義也好,說到底是人群里的學問,人群之中,多是粗糙簡易的東西,不過是要保證那最壞最傻的兩個人不出什么紕漏,為貨幣的增值開路。此一感慨,發(fā)于左右分野之外。用今天秦暉在鳳凰大講堂里說民主福利國家時所言——從人性上講,往好了說,左是追求公平,右是追求競爭;往壞了說,左是出于怯懦,右是出于自私。果然透辟。

  天忽落雨,那先落的、后落的,俱入天地彀中。

《傳習錄》讀后感2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但與朱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合。”這一段說的是徐愛聽完王陽明的教導,覺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回家再仔細琢磨,發(fā)現(xiàn)與他以前學的這些朱熹的言論總是不能契合,所以他來問王陽明。

  這一段對我有幫助的是“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弊酉暮驮佣际强鬃臃浅S忻牡茏印M蹶柮鲗@兩個人首先做出了肯定。子夏是堅信孔子的'觀點,并篤定地去奉行實踐。曾子是聽完之后先反思,然后再去實踐。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偏向于子夏的做法居多。師父說什么我都堅信不疑,然后努力在生活當中去踐行師父說的這些修行方法。也反思,但不是件件都反思。

  然后王陽明對徐愛引的“《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孟子》之盡心知性”進行了講解,并對《中庸》說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學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三種人分別說明!氨M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yǎng)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蔽易约簩φ樟艘幌拢颐銖娝愕谌N人。勉強是因為我覺得“夭壽不二”這點上我沒做到。

  王陽明又通過徐愛的繼續(xù)提問,帶出了陽明心學的一套核心概念!疤、性、心、身、意、知、物”要想把陽明心學整明白,那王陽明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就很重要。我們可以把宇宙本源理解為天,天是性的源泉,性是心的本體,明德是性的體現(xiàn),肉身是由心主宰的,從心發(fā)出去的叫做意,真知才是意的本體,意放在哪,那就是物。這些概念到現(xiàn)在我都不是十分熟練,需要慢慢想才能捋清楚。

  最后一段王陽明說出他對物的理解。物不是客觀事物,意從心發(fā)出去之后放在哪就是物。物可以是東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情,也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概念。從這個角度來講,物是和你的心有關系的,所以才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傳習錄》讀后感3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傳習錄》

  后悔是一件好事,至少說明我們知道錯了。但知道錯了是一回事,如何去改正錯誤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后悔的原因可能會有很多種。多數(shù)情況是因為錯誤帶來的結果是我們不想要的,然后才開始后悔。還有的情況是別人告訴了我們的錯誤,我們覺得別人說的有道理,才開始后悔。再有就是我們修身當中每天反思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而感到后悔。王陽明說當我們能感到后悔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是去掉我們病根兒的藥方。藥方是有了,吃不吃在我們自己。有的人害怕藥苦,雖然知道吃藥可以治療自己的病,也拒絕吃藥。正確的藥方需要正確的吃法,吃到適應癥的病人口中才能見效。

  就像我們都有的傲慢之心,我注意到很多人在說自己有傲慢心的時候,實際上自己就是傲慢的。仿佛傲慢并不是壞事,而是一種榮耀。還有一種更有意思的人,知道自己的問題。每天都去尋找醫(yī)生給自己開藥,東求西求。不管開多少正確的藥方,自己不吃也沒用。反而會舊病復發(fā)。所以感到后悔只是開始,不是結束,如何讓我們以后不后悔才是更重要的.,這也是孔子為什么夸顏回的原因,因為顏回不貳過,不貳過就沒有再后悔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反思的時候,不要光想自己的錯誤,而是要想如何開藥方去治療自己的錯誤,讓自己不再犯,這樣反思對我們才有效果。

《傳習錄》讀后感4

  讀了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長,僅僅是讀過一遍的我是絕不敢說出完全領悟王陽明先生的思想這種話,但讀完《傳習錄》后,我確實有了一絲自己的感悟。王陽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時光長河,確實值得人細細品味。

  第一點,修心。王陽明先生認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覺良知。良知在人,永遠不會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糾正那些不正確的,使歸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際將其扼殺,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點,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參透事物本質,掌握知識本源。需要斷案,就從斷案的事上學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時不能因對方無禮而惱怒,不能因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對方哀求而屈意寬容。唯恐心中有絲毫偏離而妄人是非,這就是格物致知。拋開事物去學就會不著邊際。

  第三點,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讀書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讀書必須用來指導行,從而知行合一,是謂“經(jīng)世致用”。只讀書不思考,只會越來越糊涂,只思考不讀書就會變得自我。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事物中體會到良知,這個時代物欲橫流,當人們漫無目的庸庸碌碌地四處奔走時,不妨讀一下《傳習錄》,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義。

《傳習錄》讀后感5

  十年前就有機會讀《傳習錄》翻了幾頁,實在讀不下去。本周(20xx年3月底)終于看(聽)完了。感謝當當引入的訊飛語音,沒這個估計不可能完成本書閱讀——可讀性好差。

  說下我對王陰明的認識,此公提倡“心學”意思是修心哈;對儒學和佛教都有研究,好像還練過瑜伽之類閉氣的功夫,有次叫門人把自己埋起來幾天,后來挖出來還是活的。他格物致知整竹子這事兒,您抽空可以百度自己查下。

  說下本書給我的幾個印象:

  所謂心學四要就是出于本書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王所說的”性“,所謂性本周全,人人都有啥的。怎么看怎么像佛教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后來先做主翁,這個人空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讓我最沒想明白的`是——王認為佛教不究竟,呃……到于書里提到他對朱熹觀點的不同意見,簡直就不算什么了。

  《傳習錄》里幾個因才施教的案例,我看著還是很有收獲的。

《傳習錄》讀后感6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此來精察,乃知全未。豈必務外為人,只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fā)來!

  曰:“最是。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氖迨鵁o聞’,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鬃釉疲骸锹勔,非達也!部弦源送耍俊

  ——《傳習錄》

  我以前就好名,當時還不知道學習和修身的區(qū)別。不管做什么總是喜歡被看見,被夸贊。聊天兒的時候也喜歡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讓自己顯得與別人不同。現(xiàn)在好名依然存在,只是隱藏的更深了。不會像以前鋒芒畢露,但還是會“聞譽而喜,聞毀而悶”。貌似這種情況在絕大部分人的身上都有體現(xiàn),主要還是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往深處來講,是因為自己的內心沒有力量,需要別人的.認同才能給自己傳達這種自信。實際上自信是自己給自己的,不是別人認為你行你就行,而是你認為你行你才行。

  王陽明說要想克服這種好名就要務實,我理解的務實就是要有志向,也可以說是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也就是說當你忙起來的時候,心就沒有功夫去好名了。如果你覺得時間緊迫,不抓緊努力,就離目標越來越遠的時候,你就更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了。反過來講你有好名之心,就是你閑的。就像你在干活的時候,心在干活上,別人看見你干活,夸獎你的時候,你是聽不見的。如果當你干活的時候,別人一夸你干得有多好、有多努力的時候,你就洋洋得意,就說明你的心沒有在干活上。

  人雖然不要好名,但要愛惜自己的名聲。要讓自己的行為對得起自己的名聲,發(fā)現(xiàn)哪里不對的時候,要馬上的去改正。不能等到自己死去的時候別人來評價,那時候就沒有改正的機會了。不追求出名,但是要修身。儒家通過修身去達到“君子不言利,而利在其中”。如果在五十歲知天命的年紀,還不想著去尋道修身,那這輩子是白活了。

《傳習錄》讀后感7

  問:“孔門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禮樂,多少實用。及曾皙說來,卻似耍的事,圣人卻許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矣’矣。三子所謂‘汝,器也’,曾點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無實者,故夫子亦皆許之。”——《傳習錄》

  三種志向,三種人生態(tài)度。王陽明解讀的不是誰對誰錯,是前三個弟子在立志向的時候,有“意必固我”跟著,只有曾點在立志向的時候是沒有“意必固我”的。我以前在給自己立志向的時候都是想當然,認為自己肯定能達到。自己沒有評估自己的能力,還沒有像孔子那三個弟子一樣,雖然說還在跟孔子學習,但本身實際上已經(jīng)具備這個能力了。

  孔子認為他們可以達到那個境界,所以孔子沒有批評他們。曾點的境界就更高一點,沒有從自身的能力出發(fā),而是從自身的心境出發(fā)。自己現(xiàn)在也沒有達到曾點的境界,還是想很多世俗的東西,都是跟物質利益有關。進入師門之后和很多人聊天,都會問到他們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談愿景的時候,不知不覺也會犯“意必固我”的毛病。比方會有人說我一定要成為一個百萬富翁,也會有人說我必須要成為一個慈善家,而且越說越覺得自己的事是真的,這樣就跑偏了。

  而且后來說三人是器,把自己框住了。人生沒有變化是因為自己懂的少,所以才要“博學”。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缺哪補哪。知道自己的位置,要素其位而行。我一直都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聽天命。做好自己,別有遺憾。

  王明陽是歷史上少見的大儒,《傳習錄》是他的一部哲學著作,是他的學生根據(jù)他的語錄修訂而成的,是宋明心學集大成之作,是我們研究宋明心學的重要文獻資料。

  《傳習錄》幾乎包含了王陽明的所有哲學思想,我分別從上、中、下三卷來分析這本經(jīng)典。

  我們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傳習錄》的上卷,另外,上卷中還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學觀點。他指出圣人之學的關鍵之處在于身心之學,強調身體之外的躬親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學當成純粹的知識來傳教;如果只將圣人之學談論于口耳之間,不用于實踐及思考,則無法領會這些知識的精要,也無法發(fā)揮這些知識應有的作用。

  在中卷中,王陽明闡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問題,還講述了心學的基本內容與其立言的目的。在這一部分,他全面暢談了自己的.學術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學觀點解釋了一些有關人心本體的疑問,以及不同人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情形。

  下卷主要是講述“致良知”的思想,這也是宋明心學的主要內容。心學是由王陽明首度提出的概念。王陽明在這一部分結合自己的個人修養(yǎng),提出了“人人皆可為圣人”的主張。這一主張的提出具有進步意義,它突破了固有的保守思想的束縛,對后世唯心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下卷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陽明的“四句教”,它們不僅使王陽明的哲學體系更加最重要的一點是,干不好會讓自己的名聲變臭,到時候想挽救可就難了。儒家講明哲保身,如果自己有能力,但是環(huán)境并不是自己喜歡的,或者說環(huán)境不適合去干這個職位,那你就要選擇另外的一種生活方式。

  這也就關系到我們怎么對待生活,曾點對待生活的方式,孔子是認同的。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也能反映出修身的程度。脫離于生活的修行不是儒家修身方式,不管你是官場得意,還是職場失意,生活每天都在繼續(xù)。要保有像曾點那樣的心態(tài),樂觀的面對生活。我覺得曾點就應該是達到了喜樂平和的狀態(tài)。拿得起需要本事,放得下需要心胸。

《傳習錄》讀后感8

  《傳習錄》是明朝哲學家王陽明的弟子們記錄老師學術講話和論學書信的集子。本文是閱讀《傳習錄》(上卷)所做的要點摘錄和讀書筆記。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筆記:徒知靜守時,想法或許很好,遇到事情時,往往手足無措。人必須在事情上磨練自己,才能內心篤定、踏實立足。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筆記:認知與實踐,不可分割。真正的學習只有通過認知與實踐相互結合的方式來實現(xiàn),純粹思考或空想則會產(chǎn)生疑惑,并造成傷害。

  “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

  “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

  筆記:學問見識的長進,必須從根基和本原上用功,逐漸進步,揠苗助長,心浮氣躁,難以長進。

  “豈有邪鬼能迷正人乎!”

  筆記:邪惡的鬼怎么能迷惑正直的`人呢?“敢與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人的內心產(chǎn)生邪念,所以才容易被迷惑。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

  “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

  筆記:猶如照鏡子,只在照上下功夫,不知道鏡子本身昏暗不清,怎么能照得清楚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六祖惠能

  “與其為數(shù)頃無源之塘水,不若為數(shù)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窮!

  筆記:實事求是,在事情上實踐、磨煉、省察,凝煉出智慧,方能產(chǎn)生真正的源頭活水。

  “言語無序,亦足以見心之不存!

  筆記:語言缺乏邏輯,顛三倒四,可以看出其本心缺乏存養(yǎng),內心昏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保ā洞髮W》)

  王陽明認為,心即理,天地萬物本為一體,至善(至善,恢復天性的本來面目)是人的天性,天性于本心之中,不應慌亂于向外尋求,就能夠做到心志安定不受困擾,內心篤定而不妄動。

  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知和行本來就是一件事,知之真切篤行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合一的境界當然是最好的,致良知,止于至善,他以這些觀念教人去追求精神生活,偉大的人格,成就大事業(yè)大學問,這種追求和培養(yǎng)是很重要的。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須俯身實踐,而且要始終持之以誠,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陽明所倡導的“誠”、“知行合一”,具有永恒的心學價值。無論在世事上經(jīng)歷何種艱難和考驗,實事求是,省察自新,在事情上去磨練自己、成就自我,追求無我,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傳習錄》讀后感9

  《傳習錄》,錢穆口中“中國人必讀的書之一”,蘊藏了一代儒學大師王陽明的思想精粹,讀它,是對心靈的拷問與洗滌,澄澈與升華。

  先生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初讀,就令我汗顏,因為我就是那個“知而不行者”。我自詡懂得的道理不少,可是,捫心自問,我做到了多少?我知道“人生大病,唯一’傲’字”,我明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讀過”君子溫潤如玉“,但是,當我盛氣凌人時,當我半途而廢時,當我得理不饒人時,我敢說,我懂了么?

  再品,更汗顏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么,我知道的是什么?概念。我不知道的是什么?本質。概念,只是對本質的描述,我看似知道許多道理,其實都是鏡花水月,空中閣樓。實踐方能出真知,而我,一無所知,也一無所成。知而不行,就是懸空思索;行而不知,就是冥行妄作。我向來懸空思索,耽于理論,疏于實踐,今日起改之。

  可是,你們呢?你們是否同我一樣,已經(jīng)知悔?如若知悔,又是否已改之,亦或是依舊在苦苦掙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們的社會上還有太多太多的知行不一者了。有像我一樣的知而不行者,例如“鍵盤俠“、”噴子“,”憤青”……他們,或者說,我們,帶來的言語暴力、社會傷害,難道還不夠多么?前段時間四川那位自殺的醫(yī)生,難道不是明證嗎?也有另一些人,他們無所畏懼,視法律如無物,棄公德于不顧,冥行妄作而自以為特立獨行,損人利己還理直氣壯,他們,有杭州的那位縱火保姆,有飛機上的那位抖腳先生,有破壞六千萬丹霞地貌的少年,有重慶那位毆打司機致使一車人墜江而死的.女士,還有……我長嘆一口氣,此刻,我不僅僅是汗顏,簡直是羞愧難當!為你,為我,為我們。

  是的,為我們。為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祖先、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民族,為中華;我們的祖先,叫炎黃;我們的文明,是華夏!它在蠻荒中萌芽,在蒙昧中成長,在時間中成熟,散發(fā)出動人的芬芳。可是,這個擁有三千年詩韻、五千年燦爛而輝煌文明的民族,他的傳人,竟然如此不堪!

  我們的民族與文明,承受著撕裂的痛苦,在黑暗中經(jīng)過無數(shù)的摸索,攀過高山,穿過幽谷,渡過黑河,終于,在近代,以決絕的姿態(tài)浴火重生,然后踉踉蹌蹌地來到了我們的眼前,F(xiàn)在,我們就是這樣迎接他們、傳承他們、發(fā)揚他們嗎?不,當然不是這樣。

  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

  做法,王陽明已經(jīng)告訴我們了,那就是——知行合一。如果我們人人知行合一,每個人都為傳承、發(fā)揚光大我們的文明而做出實質行動,由文明的被接受者成為主動參與者、創(chuàng)造者,那么,我相信我們的文明不僅不會被我們玷污,反而會被我們發(fā)揚光大甚至超越先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我們的文明由此而來,也必將由此而茁壯成長。

《傳習錄》讀后感10

  一日,論為學工夫。先生曰:教人為學,不可執(zhí)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只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秱髁曚洝

  這里的學不是學習,是修身。這里面王陽明講為學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是不能偏執(zhí)。我自身是存在這個問題的。有的時候明知道自己這么做不妥,但依然會為了面子而去做,甚至一錯再錯。還有時候是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的'勸解聽不進去一意孤行。

  一整段說的修行的過程都與自己非常吻合,感覺好像就是在說自己一樣。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心靜不下來,想要的東西特別的多,總是心為物役。天理和人欲在一起打仗的時候,人欲90%以上都會戰(zhàn)勝天理。用心猿意馬來比喻非常的恰當,像猿猴一樣上下亂跳,像馬一樣奔跑,一跑就沒影,走神嚴重。用修心初級三步曲的第一步靜坐思心最管用。當心靜下來之后就容易喜好這種狀態(tài),想在這種狀態(tài)里不出來,就容易變成喜靜厭動?墒侨寮沂侨胧赖膶W問,不是老哥自己一個人修行。一旦遇到事情的時候,心又開始泛起波瀾,從靜的狀態(tài)里出來。所以單獨練打坐靜心是沒什么用的。

  王陽明說出了陽明心學當中非常重要的四個字省察克治,簡單的說就是事上磨煉。他把后天對心的習染比喻成了盜賊,他的一句名言也是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把天理和人欲之間的斗爭比喻成了貓和老鼠,也就是說,人欲的天敵是天理。天理必須要戰(zhàn)勝人欲,而且要斬釘截鐵,不可姑息。自己距離斬釘截鐵、不可姑息的境界差的太遠,只能慢慢修煉,不敢間斷。

《傳習錄》讀后感11

  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謴拿,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薄秱髁曚洝

  儒家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里說的“惟一”就是指人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要想達到“惟一”就要做到“惟精”。王陽明用大米舉例,要想得到潔白的大米,這個過程都是“惟精”,得到潔白的大米,這個結果是“惟一”。從《大學》的角度來講,“止于至善”是“惟一”,“明明德”是“惟精”。從修身的.角度來講,明德是“惟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惟精”。后邊提到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些都是“惟精”,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做到“惟一”。廣博地學習、審慎地提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辨析、堅定地奉行,這些都是方法論。這五點都做到了,才有可能達到“惟一”。

  從我自己來講就沒做到。以前覺得自己博學還可以,這幾天看師父每天發(fā)的修身格言365的引言出處,就知道自己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皩弳枴本褪且獑栕约菏鞘裁?還要問自己為什么?明確這個是不是自己真想要的。要清楚自己在這件事情當中的情欲念。最后如果清楚了,那么就要堅定的去執(zhí)行。

  “惟一”就是主一,可以往更深的理解就是我們人生最后的目標其實都是一個。要想達到這個目標,你一生當中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惟精”,這些所有的事情只有一個標準,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偶爾的實現(xiàn)中庸并不能叫“惟精”,也達不到“惟一”。必須需要一生當中所有的事情都要保證中庸之道,才有可能達到“惟一”。一生篤行中庸之道就是“惟精”,所以“惟精”就是“惟一”。

《傳習錄》讀后感12

  老師授教:遇事練心!練心,需要我們擴大自己的意識接受范圍,我們的意識心是小的,當我們遇到工作及家庭帶來的煩惱,下意識覺得心煩,難解決,人生好難,為什么我命那么苦悶。那也許是不是試著化解下我們的意識呢?這里讓我想到了知而不隨,知道我遇事難,但不要一天到晚苦悶在真難啊,這事會發(fā)展成如何如何的境地,難的我吃飯想睡覺想,所以我們吃飯不香睡眠不好身體也就不好了。

  其實這些都是意識心所產(chǎn)生的的一些列后果,那么為了我們自己活的更好,可否做到知而不隨,即知道但并不繼續(xù)意識下去,不去想一直深究造成多大后果或一直想著難難難而是盡自己的能力去解救困境的自己,然而要不要過多去想最后能不能解決?不要想!就只是做把過程做好,因為事情本身已經(jīng)發(fā)生,最壞不過結果,你盡力解救最壞也不過是這個,對了,該來的總會來,我們要知而不隨,不然很容易浪費情緒。

  因為我們的意識觀念決定了每一個細節(jié),細節(jié)改變事物的發(fā)展。由此讓我們的心變大,大到本心出現(xiàn),能讓我們的意識退出,對的是退出,化掉,而不是對抗!對抗是什么,老師說,堅持也是對抗,致良知時,腦子里連續(xù)劇不斷,總是算著時間多久了,為了我能堅持下去,下意識的我會去對抗這些念念,堅持自己能把致良知時間拖長。當事情的`發(fā)生讓我自己不舒服了那要如何呢?

  其實,這些感受只是一種存在,什么存在?一時的存在!一時的東西不是真實的,只有我們心大了能化之,幾次化掉之后,隨著自然的發(fā)生,把自己意識順沒了,私欲能被化之,做到了順其自然!

  這次的陽明心學讓我從不敢接觸到內心接受,最重要的就是劉老師說的把良知活成生活的狀態(tài),做大了自己即能造福集體吧。目前只能從我的小集體—家中練心得智慧。

  很喜歡老師說的,發(fā)光作鹽這句話。鹽其實是好東西,無法缺少,但是它又很普通的存在于每家每戶,而且當菜不好吃的時候,還會抱怨鹽放多了,為什么不去說這個菜本身不行需要鹽來提味呢?所以我們本身能作為鹽的話,是不是能自我提味?且低調的存在?如今社會的大環(huán)境,致于我們的是一顆顆虛浮的心,處處是攀比處處是競爭,存在是無法改變,所以可以自我充實,充實就是增值,充實之謂美,充實了自帶光環(huán),做大自己,做鹽吧!

《傳習錄》讀后感13

  看了王陽明老師的《傳習錄》,覺得老師的話很有意義。我絕不敢說我看完《傳習錄》后完全理解了王陽明老師的思想,但看完《傳習錄》后,我確實有了自己的感悟。王陽明老師的智慧跨越了時間的長河,真的.值得細細品味。

  第一,修身養(yǎng)性。王陽明老師認為,修心就是奉獻良心。一切都在心里,只要心在省里,就是良心。不欺騙良心,相信良心,自覺良心。良心在于人,永遠不會消失。拒絕給予良心的人是被物欲蒙蔽了雙眼,并不是說他沒有良心;筛隇橛癫峭庠诠Ψ,化干戈為玉帛是積極的,就是糾正那些不正確的,讓它們回到正道上來。在你自私的欲望萌芽的時候就將其扼殺,為了培養(yǎng)你的真誠而阻止其發(fā)生。

  第二點是學東西。知道就是認識事物,再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知識的本源。如果需要破案,就要從中吸取教訓。這才是真事。比如在判案的時候,你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懊惱,不能因為話語的圓滑而高興,不能因為對方的懇求而屈從于包容。因為怕自己心里有一丁點偏差,就知道對錯。把事情放在一邊去學習是不相干的。

  第三,知行合一。知有行,知有行。知為行,知定行。讀書的目的在于知,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一定要用讀書來指導做,這樣知行合一才叫做“經(jīng)世致用”。只有讀書沒有思考,只會越來越迷茫,只有思考沒有讀書才會成為自我。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事情中體驗良心。在這個時代,當人們漫無目的地四處奔波時,不妨讀讀0103010,去探索一些人生的真正意義。

《傳習錄》讀后感14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人安能預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上達只在下學里。凡圣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學者只從下學里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別尋個上達的工夫!薄秱髁曚洝

  看完之后發(fā)現(xiàn)原來古人也和我們現(xiàn)在的人犯同樣的錯誤。我理解的上達功夫,就是知識里說的本體論,F(xiàn)在的人對于自己越是不了解的、感覺神秘的東西,就越是感興趣。

  以前我也這樣,總是想追求一些形而上的知識,自己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說出去讓別人聽不懂,自己感覺到很有面子,這也是其中的一個目的。

  這里面王陽明講的很清楚,上達和下學是一個功夫,不追求下學的上達全是空中樓閣。下學就是上達,《中庸》里講“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辈粡幕A的理論開始,想直接到達哲學的'頂峰,那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儒家,我們是入世的學說。追求的就是立功、立言、立德。所以儒家的一切知識都要以現(xiàn)實為出發(fā)點,學的東西要在現(xiàn)實當中可以應用的上。只談理論,不落實到實踐上,就達不到知行合一。王陽明舉的樹生長的例子特別的實際。我們不能一開始就設定出樹長什么樣子,你只有不斷的去澆水、培育、養(yǎng)護,它才會向上生長。至于樹能長什么樣我們控制不了。就像儒家說的我們不可能改變任何人那樣。想要追求上達要從自己內在做起,向內求。心擦亮了,明德顯現(xiàn),仁義禮智,我固有之。上達也就實現(xiàn)了。

《傳習錄》讀后感15

  與佛教的超越輪回、道家的長生久視相比,早期的儒家在超世精神上缺少足夠的吸引力。儒家在早期更多關注現(xiàn)世的人際關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推己及人,克己修身以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不少人都有一個錯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如日中天,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然而事實是自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土開始,直到北宋理學興起前,實際上是佛老盛行、儒家衰微的一個時期。佛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很大的沖擊,以至于這期間發(fā)生三武一宗滅佛。

  面對這種情況,首先扛起捍衛(wèi)道統(tǒng)大旗的是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篇《原道》寫得著實精彩,但應對手段低劣了些,直接將佛教歸為異端,說不過就打,正謂是快刀斬亂麻。

  繼任者是北宋五子,源于對《易經(jīng)》的重新詮釋,并將原來閑散的`富有超世精神的言論重新整合,通過重塑儒家,讓其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應對手段的確高明很多,通過借鑒學習佛老的優(yōu)點,同時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在超世精神上不落下風,兼具入世精神,所以更具吸引力。

  只是走到南宋這里,新儒家在路線上發(fā)生分野,朱熹和陸九淵分別是理學和心學的代表人物,陽明先生走的是陸九淵路線,但自身理論要完備得多。心學和理學的異同,則在《大學》的詮釋上體現(xiàn)地比較明顯。

  近期也重讀了下朱熹、呂祖謙的《近思錄》,相信大家對“存天理、滅人欲”和“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都耳熟能詳,以至于有些心里排斥理學。但仔細看心學根子上還是理學,《傳習錄》中很多議題都來自這本書,因此推薦大家也讀讀。

  心學和理學,更像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發(fā)現(xiàn)居然還能這么玩。而且我相信,陽明先生是一個真正獲得精神自由的人。

【《傳習錄》讀后感】相關文章:

傳習錄讀后感03-10

《傳習錄》讀后感05-01

《傳習錄》讀后感(精選16篇)07-25

童年讀后感 讀后感童年的讀后感01-03

《青銅葵花》經(jīng)典讀后感 青銅葵花讀后感讀后感02-15

稱不上是讀后感的讀后感精選10-05

經(jīng)讀后感 讀后感悟05-29

論語讀后感_讀后感05-15

哈姆雷特讀后感-讀后感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