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教學專題會議記錄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學教學專題會議記錄2篇[優(yōu)]
小學教學專題會議記錄1
時間:20xx年12月18日
地點:校長室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主持人:戴xx
會議內容摘要
一,主持人宣布會議內容
各位老師,下午好!
今天咱們將在一起共同探討“怎樣的提問方式是學生所喜歡的”這一大家平時都關注的問題。大家要暢所欲言。
首先,我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我在自己平時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同學們積極地搶答。當有的問題被提出來,很多同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毫無反應,甚至已經舉起的手也放了下來。此時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才會造成如此冷場。我百思不得其解。后來通過與學生的書信交流,他們告訴我,我的提的問題在語言表達上出了問題。他們根本沒有弄清楚題意,又怎樣去解答這個問題呢?從這一課堂現(xiàn)象中,我明白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是明確的,不能模零兩可,從而使學生有著一個明確的思維方向,也就能很快求得正解。
二、老教師代表鄭麗君老師發(fā)言。
我們倡導的是啟發(fā)式教學,要讓學生每一堂課下來都能有所收獲。而收獲來源于對問題的解答。所以提出一個或者幾個能讓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尤為必要。比如我們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中,我們必須圍繞“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中心句,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問題,然后通過認真地研讀文本,從而從文本的朗讀中得到答案。所以我認為,能讓學生思考的問題,必須是學生心中潛藏的問題,只有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所想,在此基礎上,我們把問題拋到學生面前,我想學生一定會調動自己的思維潛能,去探尋真相。
三、青年教師程玉華發(fā)言摘要。
我最近上網看到了看到了一些資料,覺得說的挺好的,現(xiàn)在讀給大家聽聽。
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并且是教學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難用精、用巧的藝術。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中小學教師若不諳熟發(fā)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事實上,課堂提問是教師業(yè)務功底、教學經驗的公開亮相,是對參差不齊、瞬息萬變的學情的駕馭。因此,在語言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第一、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過大、過深、過難的問題,全班站起來一大片,誰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由教師自答,這雖然完成了提問的形式過程,但只是在學生的陪襯下表演了一下教師的高明。過小、過淺、過易的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即能對答如流,不僅無助于思維能力的鍛煉,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繁榮的背后,會養(yǎng)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那么,如何正確地掌握課堂提問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維后獲得正確的結論。
第二、課堂提問要以一當十。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fā)點和準確的針對性。出發(fā)點就是每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針對性包括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兩部分。教師不應偏離教學目的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問題,應精挑嚴選所提問題,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
第三、課堂提問要積極評價。課堂提問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課程進行及時的消化、認真的復習。提問的效果則可以優(yōu)化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隨時進行判斷,對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等進行公開評價。
提問中的評價,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好不好",通常教師應復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的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范。最后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應該做到:
、僖员頁P為主。批評也要體現(xiàn)愛心,不能出現(xiàn)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字眼。在課堂提問中,常常會遇到"會說想著說,不會說搶著說"的現(xiàn)象,也許一個搶答的學生根本就未答對,還干擾了正常教學秩序,對此教師也不應"怒形于色",而應循循善誘。
、诠膭钋螽。教師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不要輕易下"不正確""錯誤的"等結論,即使課堂時間不允許深入探究,也應該在課堂后給學生有所交代。
③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學生站起來?”不會",情況是復雜多樣的:有時是對題意沒有正確領會,有時是由于緊張而無從說起,有時是雖基本掌握但不夠滿意,因而不敢回答等。這時教師不應馬上叫學生坐下,可以再復述一遍問題鼓勵學生回答;也可改變提問的角度或添加輔助性的問題引導回答。有經驗的教師總不放棄回答問題的任何一個學生,即使多次起而不發(fā),也請學生先坐下,讓他聽別人的回答,然后請他復述一遍。這種評價的做法對轉變差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是大有益處的。
④鼓勵學生積極評價。不要把評價變?yōu)榻處煹膶@,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和評價活動,使學生不僅感到"教師在教",也要感到"自己在學";不僅是教師"要我學",而更多的是"我要學"?梢哉f,對課堂提問的衡量評價也是師生雙向參與、進行積極教學活動的好形式。
"學貴知疑"。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掌握了課堂提問的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
四、教師代表周老師發(fā)言
教學是師與生的對話過程。我們要讓學生進入對話的過程,那就應該有一個好的話題。往往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就是一團發(fā)酵的面粉,能讓教者和學者不自覺的投身其中。而在這饒有趣味的交流中,學生不自覺地達到了教者所預設的教學目的,而教者也以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改變了自己不愛回答問題的`不好的習慣。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是問號!笨茖W合理、情趣濃郁的問題“是深入的階梯,是長進的橋梁,是觸發(fā)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彼晕覀円欢ㄒ钊氲难芯刻釂柕姆绞剑ヌ綄ぬ釂柕乃囆g。
五、孔老師發(fā)言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都有前面戴老師說的問題,我想這就是提問不當引起的。我覺得教師在提問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聯(lián)系我的教學實踐,我覺得以下四個原則必須遵循:
1、有效性原則
只有獲得真實信息反饋的提問才是有效的。一些教師熱衷于追求課堂上熱烈的氣氛,常常提問:“是不是?”“對不對?”殊不知學生的齊聲回答并非他們學習效果的真實反映,這樣的提問往往是無效的,應盡量避免。
2、科學性原則
課堂提問的問題必須準確、清楚,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適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兩可,還應當避免答案不確定或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數(shù)學課上教師提問:“對角線相互平分是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的什么條件?”正確的答案是充分必要條件,但對初中學生而言,學生回答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也不算錯,答案的不確定使問題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3、層次性原則
提問的深度取決于問題層次的高低,模式識別、知識回憶,形成聯(lián)系之類的問題屬于低層次的機械記憶問題,其主要特征是問題答案局限于課本知識的范圍內,這類問題應提問那些學習一般的學生。綜合理解、分析應用,總結評價類的問題屬于高層次的認知問題,其特征是問題答案必須通過分析、比較、對照、總結、擴展、應用、重組或評價等方法,改變已知信息的形式或組織結構,經過高級認知思維方可得出,這些問題讓學習不太好的學生回答,有點免為其難,又影響講課進度,比較適合那些程度較好,善于思考的學生。
4、整體性原則
提問的目的在于調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不應置大多數(shù)學生不顧而形成“一對一”的回答場面。有的教師先點名,后提問,其他學生因預知提問與已無關而袖手旁觀,不動腦思考,以致達不到提問的整體性效果。
小學教學專題會議記錄2
為了進一步推進數(shù)學新課程的實施,深化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為廣大教研員、教師搭建交流和研討各版本教材實驗經驗、展示課堂教學成果的平臺,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新世紀版、蘇教版、冀教版、西師版、浙教版教材編寫組于x年6月10日—15日,在山東省煙臺市召開了“第三屆全國小學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研討會”。本次會議將課堂教學觀摩、專家講座和經驗交流有機結合,給教研員和教師提供了一個多向交流、信息共享的互動平臺。
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的各級教研員和骨干教師代表共900多人參加了會議。國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宋乃慶、張丹以及數(shù)學工作室人員出席了本次經驗交流會。
一、專題報告及其互動交流
本次大會邀請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主編,國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宋乃慶做了《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改革與發(fā)展十年》的報告。他提出了六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1、什么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
2、為什么反復學習數(shù)學課程標準?
3、如何看待、評價數(shù)學課程實驗稿?
4、數(shù)學新課標(20xx年)有哪些改進和發(fā)展的地方?
5、你認為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還有哪些值得商榷的問題?
6、近50年以來,國外有哪些重大的數(shù)學教育改革?
宋教授采取的是互動交流的方式,讓老師們解答自己喜歡的問題。接下來,宋乃慶老師又講了新課標修改的關注點:理念、核心詞、課程內容。理念:由原來的兩基到現(xiàn)在的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核心詞:數(shù)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模型意識、空間概念、幾何體現(xiàn)、推理能力、數(shù)據(jù)分析觀念、應用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課程內容:有增有減,基本平衡。
本次大會還邀請了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新世紀小學數(shù)學教材副主編,國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張老師做了《從“運算能力”看計算教學》的報告。張老師的報告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鼓勵學生自己探索,必要時使用原型,直觀模型等。
2、將學生的方法與法則進行聯(lián)系,借助原型、直觀模型等,在法則中找到影子。
3、適當體現(xiàn)豎式的壓縮過程。
4、適當體現(xiàn)法則的價值。
5、科學的練習。
第二方面:運算的意義,主要指運算的實際背景。
1、直接揭示、聯(lián)系已有知識揭示。
2、揭示數(shù)學表示的過程。
3、運算的實際背景有哪些。
課堂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獨立嘗試。
2、聯(lián)系知識,嘗試解釋。
3、不同背景,再次理解。
二、研討課
本次會議共23節(jié)研討課,這23節(jié)課分別是重慶市南川區(qū)隆化第二小學代偉老師的《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筆算》;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qū)芳草小學杜老師的《用字母表示數(shù)》;
南京市建鄴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王老師的《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筆算》;
遼寧省錦州市凌河區(qū)榴花小學敖老師的《乘法初步認識》;
河北省遷安市第四實驗小學焦老師的《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
浙江省杭州天地實驗小學呂老師的《和是48的多連方》;
煙臺市蓬萊易三實驗小學楊老師的《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
臨沭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小劉老師的《100以內數(shù)的加減法(二)整理與復習》;
日照市經濟開發(fā)區(qū)連云港路小學楊老師的《乘法的初步認識》;
青島市膠州教體局教研室孫老師的《簡單的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
泰安師范附屬學校徐老師的《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
德州市平原縣師范附屬小學姚老師的《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筆算》;
東營市晨陽學校王老師的《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
濟寧市霍家街小學張老師的《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
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齊魯分校李老師的《運算中的.規(guī)律》;
淄博師專附屬小學馬老師的《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棗莊市薛城區(qū)臨山小學王老師的《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威海市文登實驗小學顏老師的《小數(shù)乘整數(shù)》;
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小學教研室李老師的《小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
萊蕪市鋼城友誼路小學呂老師的《通分》;
濰坊中新雙語學校劉老師的《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
濱州市濱城區(qū)授田學園由寶英老師的《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
菏澤學院附小李老師的《簡便計算復習課》。
本次會議現(xiàn)場課上得很成功,樸實且富有成效,這也是新世紀小學數(shù)學教材編寫組所一直倡導的;近幾年來,我們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教學中一度出現(xiàn)形式化、表面化泛濫,影響數(shù)學教學質量的情況。經過幾年的實踐和總結經驗,各地教研員和教師的思想已接近統(tǒng)一,已經開始追求回歸數(shù)學教學的本質,追求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基礎與創(chuàng)新、自主探索與有效指導等一系列的辯證關系,使數(shù)學教學在更高層次體現(xiàn)新的教學理念的基礎上達到高效率、高質量。這23節(jié)課也為與會教師提供了真實的研討素材,使得現(xiàn)場的互動環(huán)節(jié)相當活躍。聽課的老師提了很多比較深刻,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顯示出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深入,廣大教師對教學的思考已經逐步走向理性的思考。
15日上午,在兩節(jié)研討課結束之后,對本次大會進行總結,大會圓滿結束。
【小學教學專題會議記錄】相關文章:
小學教學專題會議記錄11-19
小學安全專題會議記錄01-13
安全專題會議記錄11-06
安全專題會議記錄11-06
禁毒工作專題會議記錄10-01
招生宣傳專題會議記錄02-28
健康教育專題會議記錄10-08
專題研討會會議記錄02-10
專題研討會會議記錄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