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精選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學教案原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用分子、原子觀點分析化學反應實質;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點、相異點和相互關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質;
4.解原子的組成,了解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
5.了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以及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組成的關系。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作風及探索精神,對學生進行物質不斷運動和無限可分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認識物質的可分性,逐步培養(yǎng)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質,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還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知識,為這一節(jié)的學習做了鋪墊,能順利的引導學生做出正確判斷--分子還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汞和氧氣的事實,導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構成的,并繪出了形象的示意圖。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建立起了聯(lián)系。通過示意圖的展示,能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原子的真實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狀態(tài),并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硅原子照片,確鑿證明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的事實。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變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圍繞這個問題討論了原子的組成。
教法建議
人的認識過程是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有些理論性知識由于學生缺乏與之相關的感性認識基礎,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在講解原子概念時,由于概念抽象學生難懂,建議教學過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使學生從宏觀上得到結論:加熱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氣(汞蒸汽有劇毒,實驗可在下圖中進行)在此基礎上,再采用電腦(或磁性黑板)模擬分子、原子圖象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學生的`分析、討論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通過微觀展示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分"與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如:對質量守衡定律的學習及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對有關化學反應基本類型的學習(置換反應、分解反應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構成物質,原子也可以構成物質。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分子的性質,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質那呢?通過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微觀過程,結合閱讀課本、想象由學生總結分子的性質。
至此,學生對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質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過分解反應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將分子和原子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指處。重點應放在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上。對比時可以采取復習、總結、討論的方法。
最后,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應讓學生閱讀"原子和分子發(fā)現(xiàn)"的選學內容,并組織相關的討論:為什么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以后,化學才有了教快發(fā)展?使學生初步意識到,任何科學原理的創(chuàng)立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
關于原子結構部分,就目前的實驗手段及教學條件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原子的內部結構,學生缺乏作為分析原子內部結構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有關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的小資料,用以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研究原子結構所采用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原子的構成情況。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 篇2
【指導思想】
從宏觀物質間的反應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就得了解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并通過微觀粒子在變化中的種類和個數(shù)的變化情況,真實的認識一個奇妙的化學世界,因此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說要從宏觀走向微觀、從直觀形象的物質間的反應向抽象的微觀粒子間的重新組合過渡,為以后進一步了解化學反應和學好化學打好基礎。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特點:設置本單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盡早建立起微粒觀,以便讓學生能更深入地認識身邊的物質,初步認識物質變化的本質。教材以學生熟悉的物質——水為載體,通過對水的三態(tài)變化、水的天然循環(huán)、水的人工凈化、水的通電分解、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等過程中分子運動情形的描述,幫助學生從微觀水平上構建對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觀變化現(xiàn)象的本質的認識,繼而在認識分子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構成物質的另一種基本微!樱M一步介紹了原子中的電子及其在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的變化特點,發(fā)展了學生對物質微觀構成與變化的認識,這種認識的發(fā)展不僅會深化學生對自然界的物質的理解,更能激發(fā)他們深入研究物質的探索欲望。為了培養(yǎng)學生用化學方法認識物質世界的能力,在這一單元中,還穿插了一些科學方法、化學實驗方法以及科學思想教育的內容。
本節(jié)授課內容是魯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兒單元“水和溶液”課題三“分子和原子”,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探究構成物質的微粒,為前期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物質間的反應從微觀的角度有進一步的認識,為以后學習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jié)內容之前學生已經(jīng)對化學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質之間所發(fā)生的各種變化,但都是從宏觀角度感受化學,但還不清楚或認識不到物質之間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jié)課對學生來說要將宏觀的物質間反應歸因于微觀粒子間的重新組合、尤其是對微觀粒子分子、原子的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各種現(xiàn)象和反應入手、以客觀存在的微觀粒子圖片等說明粒子的真實存在,在此基礎上講解分子、原子的性質,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認識物質間反應的本質。做到實例舉證、客觀分析、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xiàn)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學生熟悉的日常現(xiàn)象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來探索微觀世界,認識分子和原子;
2、通過對微觀現(xiàn)象的討論,把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導學生用分子、原子的觀點分析比較兩種變化,進一步從化學變化中認識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從宏觀現(xiàn)象,認識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學難點: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為什么會減少?溫度升高,減少的越快?
2、濕衣服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風處或陽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園處,為何能遠遠聞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為什么不見了?水為什么能變甜?
5、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體積小于200毫升?
6、為什么把品紅溶液放到水中能擴散?
【教師講述】
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學者對此問題的探究興趣,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不連續(xù)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設想,并以此來解釋上述現(xiàn)象。
其實,通過科學方法早已證明,物質確實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我們可以通過先進的科學儀器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真實的觀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還能夠移動原子。
【幻燈展示并講解】
圖3-6、圖3-7是苯分子結構和移動原子后形成的“中國”二字,這是世界上最小的漢字了。
分子的.性質:
【教師舉例講述】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約含有1.67×10-21個水分子;大約有15萬億億個水分子;
。ㄈ绻袊13億人數(shù)1滴水中的水分子數(shù),每人每分鐘數(shù)100個,則需要300萬年)
。ㄈ绻粋人每口喝下10億個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則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則需55萬年)
【教師歸納】
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活動與探究】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濃氨水,有怎樣的現(xiàn)象?
2、兩個小燒杯中分別放酚酞和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兩個小燒杯,則有什么現(xiàn)象?
【教師歸納】
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溫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快)
、侔睔庠诳諝庵袛U散
②糖的溶解
、勐劦交ㄏ、酒味
、苷聊X丸的逐漸減少
⑤濕衣服晾干
【教師舉例講述】
、傧嗤|量的同一物質在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時所占體積不同
、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體積小于200毫升
、蹮崦浝淇s
【教師歸納】
分子間有間隔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1個H2O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開討論】
、購姆肿拥慕嵌,水的蒸發(fā)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何不同?
、贖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試分析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舉例說明】
、偎舭l(fā)時,水分子本身沒有變,水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
、谄芳t溶解于水時,品紅分子和水分子都沒有變,它們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
③物質“三態(tài)”變化
【歸納總結】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發(fā)生變化。
【展開討論】
H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試分析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舉例說明】
①水電解時,水分子變成了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學性質;
、跉錃庠诼葰庵腥紵龝r,氫氣分子和氯氣分子都發(fā)生了變化,生成了氯化氫分子,氫氣和氯氣的化學性質不再保持。
【歸納總結】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它的分子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別的物質的分子。
【歸納總結】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動畫演示】
水電解動畫演示
氫氣和氯氣反應動畫演示
【教師講述】
所以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發(fā)生了改變,從一種物質的分子變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改變,分子個數(shù)不一定變。
【提出問題】
在化學變化中,從一種物質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呢?
【討論總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舉例說明】
①水電解時,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氫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個氫原子結合成了一個氫分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了一個氧分子;
、贖2在Cl2中燃燒時,氫氣分子分解成了氫原子,氯氣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個氫原子和每一個氯原子重新組合成了氯化氫分子;
【學生討論】
電解氧化鋁生成鋁和氧氣。
【討論總結】
氧化鋁通電時,氧化鋁分子分解成了鋁原子和氧原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1個氧氣分子,許多鋁原子聚積到一起成金屬鋁。
在化學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原子沒有發(fā)生變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終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歸納總結】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學反應實質: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間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變化,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都沒有變。
分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分子
【板書設計】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質: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3、分子間有間隔
4、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學變化的實質: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間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變化中的情況: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fā)生了變化,數(shù)目不一定發(fā)生變化;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都沒有變。
物質、分子、原子與分子的聯(lián)系:
分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分子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 篇3
【教學任務分析】
1.學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學課中已經(jīng)學過原子的核式結構,但并不了解這些知識是怎樣獲得的。針對這一特點,介紹人類怎樣一步一步地深入認識原子的結構;
2.在我們日常所處的宏觀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觀察物體的結構,但在微觀世界里,已經(jīng)不能靠眼睛來獲取信息了。針對這一問題,了解最常用的獲取微觀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節(jié)電子的發(fā)現(xiàn),說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礎上,湯姆孫建立了原子“棗糕模型”。盧瑟福用發(fā)現(xiàn)的粒子散射實驗結果否定了湯姆孫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粒子散射實驗和原子的核式結構的內容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4.科學假說是科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學家們通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說,這些模型或假說又在實驗中經(jīng)受檢驗,正確的被肯定,經(jīng)不起檢驗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礎上再提出新的學說。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生動地體現(xiàn)了科學發(fā)展的這種過程。
【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的整體素質及物理基礎一般,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般,因此根據(jù)現(xiàn)有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教案、一步步設計難度梯度,進行有效性教學。
2.新課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應試教育模式,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地位平等,充分貫徹以學生為本,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
3.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科學探究課,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現(xiàn)象,是問題,而不是結論。
4.估計學生利用ɑ粒子散射實驗現(xiàn)象進行討論和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推理出盧瑟福的原子的結構模型會有一定的困難;對提出的3個問題,前二個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于問題3采用先讓學生猜想,師生共同分析實驗現(xiàn)象,然后再放手讓學生小組討論出原子的結構。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史過程及各種模型建立的依據(jù);
2.知道粒子散射實驗的實驗方法和實驗現(xiàn)象,及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
。ǘ┻^程與方法
1.通過對粒子散射實驗結果的討論與交流,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象的分析中歸納中得出結論的邏輯推理能力;
2.通過核式結構模型的建立,體會建立模型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學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觀現(xiàn)象的方法。
。ㄈ┣楦小B(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原子模型演變的歷史的學習,感受科學家們細致、敏銳的科學態(tài)度和不畏權威、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科學精神;
2.通過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的不斷深入,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是不斷擴大和加深的,領悟和感受科學研究方法的正確使用對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引導學生小組自主思考討論在于對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分析從而否定”棗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結構;
2.在教學中滲透和讓學生體會物理學研究方法,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觀粒子的碰撞方法。
。ǘ┙虒W難點
引導學生小組自主思考討論在于對ɑ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分析從而否定“棗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教學用具】
課件,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
【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結合我校學生的.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挖掘和思考,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始終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讓學生思考,廣開言路,讓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引導共鳴。
整節(jié)課結合粒子散射實驗,把模型的建立過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學生的情感價值體驗放在重要位置?傮w教學設計如下圖: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講述:湯姆孫發(fā)現(xiàn)電子,根據(jù)原子呈電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棗糕模型”。
學生活動:師生共同得出湯姆孫的“棗糕模型”。
點評:用動畫展示原子“棗糕模型”。
。ǘ┻M行新課
1.粒子散射實驗原理、裝置
(1)粒子散射實驗原理:
湯姆孫提出的“棗糕模型”是否對呢?
原子的結構非常緊密,用一般的方法是無法探測它的內部結構的,要認識原子的結構,需要用高速粒子對它進行轟擊。而粒子具有足夠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還可以使熒光屏物質發(fā)光。如果粒子與其他粒子發(fā)生相互作用,改變了運動方向,熒光屏就能夠顯示出它的方向變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過原子的散射情況,是研究原子結構的有效手段。
學生:體會粒子散射實驗中用到科學方法;滲透科學精神(勇于攀登科學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師指出:研究原子內部結構要用到的方法:微觀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實驗裝置
粒子散射實驗的裝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熒光屏、望遠鏡和轉動圓盤幾部分組成粒子散射實驗在課堂上無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體系統(tǒng),利用動畫向學生模擬實驗的裝置、過程和現(xiàn)象,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切身體驗,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多媒體重點指出,熒光屏和望遠鏡能夠圍繞金箔在一個圓周上運動,從而可以觀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轉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讓學生了解,這種觀察是非常艱苦細致的工作,所用的時間也是相當長的。
動畫展示粒子散射實驗裝置動畫展示實驗中,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現(xiàn)象
(3)實驗的觀察結果
必須向學生明確:入射的粒子分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少數(shù)發(fā)生了較大偏轉,極少數(shù)發(fā)生大角度偏轉。
提問學生,師生共同用科學語言表述實驗結果。
2.原子的核式結構的提出
。1)投影出三個問題讓學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組討論。其中第1、2個問題學生基本上能討論出,第三個問題,通過師生共同分析,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進行邏輯推理得出原子的結構。
三個問題是:用湯姆孫的“棗糕模型”能否解釋粒子大角度散射?請同學們根據(jù)以下三方面去考慮:
。1)粒子出現(xiàn)大角度散射有沒有可能是與電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棗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內部后有沒有可能發(fā)生大角度偏轉?
。3)你認為原子中的正電荷應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轉?為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小組間互相提問,解答。
。2)教師小結:
對于問題1、2:
按照“棗糕模型”,①碰撞前后,質量大的粒子速度幾乎不變。只可能是電子的速度發(fā)生大的改變,因此不可能出現(xiàn)反彈的現(xiàn)象,即使是非對心碰撞,也不會有大角散射。
、趯τ诹W釉谠痈浇鼤r由于原子呈中性,與ɑ粒子之間沒有或很小的庫侖力的作用,正電荷在原子內部均勻的分布,粒子穿過原子時,由于原子兩側正電荷將對它的斥力有相當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
粒子偏轉的力不會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說明“棗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結構的實際情況。
師生互動,學生小組討論,學生分析推理得到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
對于問題3:
先通過課件師生分析,然后小組討論,推理分析得到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教師起引導和組織作用。
教師小結:實驗中發(fā)現(xiàn)極少數(shù)ɑ粒子發(fā)生了大角度偏轉,甚至反彈回來,表明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個地方受到了質量、電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體的作用,可見原子中的正電荷、質量應都集中在一個中心上。
、俳^大多數(shù)粒子不偏移→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
、谏贁(shù)粒子發(fā)生較大偏轉→原子內部有“核”存在。
、蹣O少數(shù)粒子被彈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質量很大;電量集中。
點評:教師進行科學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嶒灛F(xiàn)象)→(分析推理)→(構造模型)
。ㄍㄟ^湯姆孫的原子結構模型到盧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的建立,既滲透科學探究的因素教學,又進行了模型法的教學,并將盧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與行星結構相類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的美,滲透哲學教育。通過學生對這三個問題的討論與交流,順理成章地否定了“棗糕模型”,并開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這一部分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總結,總結時,突出湯姆孫原子模型與粒子散射實驗之間的矛盾,可以將粒子分別穿過“棗糕模型”和核式結構模型的不同現(xiàn)象用動畫模擬,形成強烈的對比,突破難點。
聯(lián)想在以前的學習中有哪些進行了模型法的教學,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應用模型法來研究。
得到盧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后再展示立體動畫粒子散射模型,使學生有更清晰的直觀形象、生動的認識。
3.原子核的電荷與大小
關于原子的大小應該讓學生有個數(shù)量級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徑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徑只相當于原子半徑的萬分之一,體積只相當于原子體積的萬億分之一。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可舉一些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畫些示意圖,
。ㄈ┱n堂小結
教師活動: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jié)的內容。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總結,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總結,然后請同學評價黑板上的小結內容。
學生活動:認真總結概括本節(jié)內容,并把自己這節(jié)課的體會寫下來、比較黑板上的小結。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的現(xiàn)象,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
2.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和自制分子模型,認識分子、原子的特性,培養(yǎng)動手能力。
3.通過討論交流,分子模型化學變化過程的演示,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分子特性的探究
【實驗準備】
大、小土豆、牙簽、西紅柿、試管、蒸餾水、濃鹽酸、氣球、注射器、棉花、鐵、酚酞、品紅、黃豆、砂、濃氨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師:請同學們分小組實驗,加熱蒸發(fā)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與體會。
生1:水變成水蒸氣,屬于物理變化。
生2:水沸騰前有氣泡從水中冒出。
生3:試管中的水能慢慢地變少了,試管口有水珠。
師:很好,通過水蒸發(fā)的實驗,你有什么疑惑呢?
生4:我想知道水為什么會減少?水為什么會變成水蒸氣?
生5:我想知道水是如何變?yōu)樗魵獾摹?/p>
師:看來同學們的問題可真不少,要弄清你們的問題,就必須走進微觀的世界,同學們在認識微觀世界時,需發(fā)揮同學們的想象力。現(xiàn)在同學們就通過自己的想象、各小組的討論、猜想水變少的原因。
生6:水具有揮發(fā)性,加熱后水揮發(fā)掉了一部分。
生7: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組成的,加熱后,微小的粒子跑掉一部分。
生8: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微小的粒子本身就是運動的,只不過加熱后運動得快一些。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太豐富了,不錯,水確實是由微小的粒子組成的,我們所見的其它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的,這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看書P47面分子的有關內容。
……
【點評】
教師首先從水蒸發(fā)的簡單實驗入手,引導學生操作、觀察,調動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原有的知識積累,在此基礎出提出第一個探究性問題,即“猜想水變少的原因”,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微觀世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欲望。在學生思維充滿疑問與好奇心的基礎上,再來看書,這種學習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師:通過看書,我們知道了物質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的,這些微小粒子有的是分子,而有的則是原子。(教師出示一瓶濃鹽酸,小心地打開瓶蓋)我這里有瓶濃鹽酸,現(xiàn)在將它打開后,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呢?(在瓶口產(chǎn)生了白霧),對,白霧是由于鹽酸中的氯化氫分子運動到空氣中,與空氣中用肉眼看不見的的水分子結合在一起,又變成鹽酸小液滴所形成的現(xiàn)象。
師:以上事實說明了空氣中有水分子存在,進而證明分子真實地存在,同學們還能通過哪些事例說明分子的存在?
生1:路過酒廠、化肥廠都可以聞到酒香和臭味。
生2:打開液化氣瓶可以聞到濃烈的液化氣中的臭味。還可以嗅到汽油的氣味。汽油瓶不蓋蓋放在家中,過一段時間就沒了。
生3:加熱一壺水可以被燒干。
師:同學們通過生活中許多的現(xiàn)象,說明了分子是真實存在的,F(xiàn)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分子的世界。
師:剛才大家觀看了有關分子的課件,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對分子的了解有哪些?
生1:我看到科學家們用隧道顯微鏡觀察到的苯分子的圖像、水分子的圖像、二氧化碳分子的圖像,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實。它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生2:分子很小,我們肉眼看不到。
生3:分子不是靜止的,是運動的。
生4:分子有不同的顏色,它不是最小的,像水分子就是由兩種不同顏色的粒子組成的。
生5:分子有不同的形狀。
同學們涌躍發(fā)言,各抒已見。
師:很好!剛才同學們把各自對分子的了解進行了描述,現(xiàn)在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大膽地來進行探究,進一步用你們掌握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來驗證你的觀點,然后分組交流。
【總評】
本節(jié)課的案例中,教師為了將學生引入微觀世界,所給出的系列探究性問題和材料都是為了將“微觀知識形象化,抽象知識表觀化”,學生探究活動內容趣味性強,當然對學生的吸引力就大。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 篇5
【學習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識要點】
本課題首先從日常生活中簡單的物質變化,道出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區(qū)別,然后再從常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讓我們了解物質的微觀世界,知道物質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構成,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區(qū)別。同時,本課題知識也能幫助我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認識不同變化之間的本質區(qū)別。
【課題重點】
1、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主要區(qū)別。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區(qū)別。
3、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質的變化。
[要點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說明:判斷某一變化是物理或化學變化的主要依據(jù)是有無新物質生成,所謂新物質并非名稱上與原物質不同,而是在組成和結構上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
討論:化學變化常伴隨一些現(xiàn)象,如發(fā)光、發(fā)熱、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這些現(xiàn)象能否作為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jù)?你能舉例說明嗎?不能。如電燈通電發(fā)光、發(fā)熱但無新物質生成,應是物理變化。
[要點2]分子
1、構成物質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說明:我們身邊的物質有的是由分子構成。如氧氣(O 2)、水(H 2 O)、二氧化碳(CO 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如鐵(Fe)、銅(Cu)、銀(Ag)等。
2、分子的性質①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诜肿娱g有一定間隔,且分子間的間隔受熱增大,遇冷減小。
、鄯肿釉诓煌_\動,且溫度越高運動越快。
、芡N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性質不同。
3、分子的內部結構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見分子是由原子構成,同種元素的原子構成單質分子,不同種元素的原子構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討論: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物理變化時,分子不變,只是分子間的間隔發(fā)生了變化,而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發(fā)生了變化,變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點3]原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學變化的實質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開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物質),這就是化學變化的實質。
討論:有人說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對。不同的分子和原子無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說明:原子和分子雖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確實存在于物質的內部,現(xiàn)代科技(如飛秒化學)不僅能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還能移動原子。
注意:物質不同,構成物質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質由分子構成,如水由水分子構成;有的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如鐵由鐵原子構成;今后我們還將學習離子,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討論:從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fā)與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請予以說明?思考: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試分析在氫氣與氯氣的反應、水的分解等化學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推斷在化學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在上述這些化學變化中,分子發(fā)生變化,變成了原子,而原子沒有變化,只是重新組合。可推出當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
【教學策略】
1、聯(lián)系學生生活經(jīng)驗,認識水的自然蒸發(fā)。教師演示:品紅擴散,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水會逐漸減少?為什么溫度升高,水會減少得快?品紅為什么能擴散?聯(lián)系實際再舉例說明分子不斷運動且溫度升高,分子運動加快的事實。
2、兩張圖示苯分子、硅原子,說明先進的觀察儀器已經(jīng)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層面的粒子,同時說明粒子質量小、體積小的事實。
3、“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家庭小實驗,事先布置預習并在課上檢查預做情況,對結果“1+1<2”說明了什么進行分析。
4、活動探究:建議彩色銀幕實驗,并安排討論。討論題如下:A杯酚酞變紅,說明什么?(說明氨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空氣中并進入A杯酚酞試液)。
5、讓學生歸納粒子的基本屬性:質量小、體積小,不斷運動、有間隔,同種粒子性質相同。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再討論舉證。(結合課題后習題3、4、5進行)
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習題2的化學反應,可通過分子原子觀點解釋化學反應本質來強化。也可組織學生先閱讀課文后分組討論、交流發(fā)言。
討論:①分子觀點解釋:水蒸發(fā)與水分解的不同所在?
②分子觀點解釋:化學反應的本質。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 篇6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2)初步認識物質結構學習中的模型方法。
2、過程與方法 :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了解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索。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三、預學設計
在預習的基礎上對下列問題進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觀點: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2)預習“聯(lián)想與啟示”,試著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解釋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的過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氫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異呢?上述問題的答案要從原子的內部去尋找,這就涉及到又一個新的問題:微!幽懿荒芊殖筛〉'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你的假設。
思考假設:我想:原子是一個實心球。原子象一個乒乓球。原子象一個氣球。原子是一個空心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對原子結構的求知欲講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圓球。但是,經(jīng)過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努力,科學家們不但打開了原子的大門,而且發(fā)現(xiàn)小小的原子內部結構復雜,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很多種,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類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識是一部壯麗的史詩——1897年湯姆生發(fā)現(xiàn)電子,說明原子并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1911年盧瑟福發(fā)現(xiàn)原子核。結合聯(lián)想和啟示,播放α粒子轟擊金箔的動畫。你能試著對上述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解釋嗎?交流討論:大多數(shù)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說明金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α粒子一穿而過。一小部分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fā)生了偏轉。說明原子內部有帶正電荷的粒子存在。有極少部分粒子反彈回去,說明運動中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這說明原子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因為核很小,所以只有極少數(shù)α粒子被反彈回去。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提問:金屬是否帶電? 構成金屬的原子是否帶電?為什么原子不帶電呢?思考回答閱讀:P67—P68及拓展視野多媒體演示:原子內部結構交流討論: 原子的結構結論: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利用模型學習物質結構總結:盤點收獲回憶、總結、發(fā)言形成原子的結構練習:看屏幕,做練習學以致用。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構成的初步知識;
(2)知道元素符號角標的意義;
(3)知道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
(4)知道同位素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認識空間想象、分析推理的方法,學習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原子中不同電性粒子間的關系,懂得原子是一個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
(2)懂得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規(guī)律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同位素的概念。
2、難點
同位素的概念。
三、教學用品
多媒體
四、教學流程
1、設計思想
本節(jié)內容可分作兩部分:一是原子結構和同位素;二是相對原子質量和對物質的量復習。教材先介紹原子的構成,通過原子中的微粒引出同位素概念。這樣的安排使學生思路清晰、流暢。原子的結構比較抽象,要用比喻方法等讓學生形象思考,適當利用多媒體圖片使其形象具體。在設計方案過程中盡量調動激活學生的思維。層層設問,學生不時產(chǎn)生認知沖突。
2、流程圖
3、流程圖說明
(1)情景引入:問題:請大家說出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們怎樣構成原子?通過兩個的問題,引導學生回顧知識,直奔主題。?
(2)多媒體展示:原子核的結構圖片和原子中各微粒的結構關系。比較直觀表示原子。理清原子結構關系,教師用形象比喻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并提示原子核體積小,但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多媒體展示: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表。
(4)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閱讀《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表》
(5)在老師的引導下歸納兩個有關原子的等式:
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質量數(shù)=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
(6)通過課堂練習,讓學生進行鞏固與應用的訓練。
(7)多媒體展示:元素符號的角標。學生歸納元素符號的角標的含義。
(8)由12C和14C關系帶來的思考,引出同位素概念
(9)多媒體展示:同位素氕、氘、氚的圖片,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途,總結同位素特點。
(10)課堂總結及布置作業(yè)
五、教學案例
1、情景引入
學生在初中對原子結構的知識有一定了解。通過復習性質,讓學生回顧已學知識,直奔主題。如:
請大家說出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
它們怎樣構成原子??
2、理清原子內部結構關系
通過以上第二個問題,學生明白了原子內部也有結構,質子和中子構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電子在核外作高速運動。但學生對這樣的抽象的事物并不太理解。需要有形象的比喻加深印象,如:
(1)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層大樓,原子核就像放置在這所大樓中央的一個櫻桃。
(2)如果假設原子是一座龐大的體育場,而原子核只相當于體育場中央的一只螞蟻。
學生有了原子大致形象后,就可以緊接著講解:
(1)原子核小,體積只占原子體積的幾千萬億分之一。
(2)原子核雖小,但并不簡單,它主要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幾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質量,密度很大。
3、原子中微粒間的數(shù)學關系:
先讓同學閱讀《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表》
構成原子的粒子電 子質 子中 子
電性和電量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不顯電性
質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
相對質量1/1836(電子與質子質量之比)1、0071、008
接著提問,幫助同學去找出關系。如:
(1)我們知道,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那原子顯不顯電性?
(2)為什么原子不顯電性?
(3)質子所帶正電和電子所帶負電電性相反,就能正好抵消嗎?
學生推導出原子的第一個關系: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教師再帶著學生分析原子的質量。
這里需教師講解:
(1)相對質量。先讓學生注意表中數(shù)據(jù),得出相對質量使用方便。老師再講解相對質量是個比值。
(2)電子質量的忽略。前面已講到原子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上,這里要讓同學明白"忽略"的思想方法。
(3)質量數(shù)。引導學生從表中發(fā)現(xiàn):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均近似等于1,而電子的質量只有質子質量的1/1836,如果忽略電子的`質量,將原子核內所有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整加起來,所得數(shù)值便近似等于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我們稱其為質量數(shù)。則得出以下關系:質量數(shù)=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
這里需要舉些例子,如
C 12(質量數(shù))=6(質子數(shù))+6(中子數(shù))
4、元素符號角標含義
就以 C為例引出元素符號角標含義,重點是質量數(shù)和質子數(shù)
A——代表質量數(shù)
Z——代表核電荷數(shù)
c——代表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
d——代表化合價
e——代表原子個數(shù)
5、同位素
從自然界中有12C、14C兩種碳元素原子引入。12C作為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早為學生所知。14C作為考古測定年代的依據(jù)也經(jīng)常在媒體上出現(xiàn)。學生常有疑問:12C和14C到底是什么關系?我們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如:
12C和14C都屬于是碳元素嗎?
12C和14C有什么不同?
什么原因造成12C和14C質量數(shù)不同?
學生知道了12C和14C是中子數(shù)不同的同種元素原子。那同位素概念就由學生自己提出來了。同樣還可以用 U、 U、氕、氘、氚的例子來引出同位素。同時提到: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業(yè)已遍及醫(yī)學、工業(yè)、農業(yè)和科學研究等各個領域。
6、課堂習題
1、1999年新發(fā)現(xiàn)的114號元素的一種原子,其中子數(shù)為184,該原子的質量數(shù)為( )
A、70 B、114 C、228 D、298
2、填表
粒子符號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質量數(shù)用 X表示
O818
Al1427
Ar1822
Cl Cl H H 3、某粒子用 Rn+ 表示,下列關于該粒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所含質子數(shù)=A-n&
nbsp; B、所含中子數(shù)=A-Z
C、所含電子數(shù)=Z+n D、質量數(shù)=Z+A
六、教學反思
整節(jié)課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學習熱情高,課堂氣氛活;同位素部分留有同位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計劃留到下一課:元素相對原子質量;學生對離子概念掌握不佳,有待在1、3節(jié)繼續(xù)鞏固。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 篇8
●教學目標
1.復習原子構成的初步知識,使學生懂得質量數(shù)和 X的含義,掌握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關于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特征的常識。
3.了解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能畫出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4.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科學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5.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
●教學重點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guī)律
●教學難點
1.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的特征
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guī)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方法
啟發(fā)、誘導、設問、激疑、形象比喻、討論、練習、講述
●教學用具
投影儀、膠片、畫面一樣的音樂賀卡和普通賀卡、鐵鎖、電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垡裕
[教師舉起兩張外表一樣的生日賀卡]
。蹘煟萃瑢W們,我這兒有兩張生日賀卡,現(xiàn)在我把它們打開,請大家說出它們最明顯的不同點在哪里?
。劢處煷蜷_賀卡]
。凵菀粋會響,一個不會響。
[師]如果你想要知道這張音樂賀卡為什么會發(fā)出美妙動聽的聲音,你首先想要做的是什么?
。凵莶痖_看看!
。蹘煟輰Γ∫簿褪钦f首先要了解它的結構。我們知道,一種物質之所以區(qū)別于另一種物質,是由于它們具有不同的性質。而它們的性質又決定于它們各自的結構。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掌握有關物質結構的知識。然而,自然界的物質太多太多,如果我們不假思索地去一個一個地進行認識的話,既耗時間又費精力,這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物質結構的基礎上,總結出一些規(guī)律,并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本章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
。郯鍟莸谖逭 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
[師]研究物質的結構首先要解剖物質。我們知道,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原子的重新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兩個或多個原子的接觸都能生成新物質呢?舉例說明。
。垡龑W生根據(jù)前面學過的知識來進行分析,如H2與F2在冷暗處就能反應,而H2和I2在常溫下卻不反應;Na與O2常溫下迅速反應生成Na2O,而真金卻不怕火煉;再如稀有氣體等等……]
[師]為什么常溫下氫原子與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氫原子與氖原子卻“老死不相往來”呢?
要知其究竟,必須揭開原子內部的秘密,即認識原子的結構。
。郯鍟莸谝还(jié) 原子結構(第一課時)
。蹘煟蓐P于原子結構,我們在初中就已熟悉。請大家說出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們怎樣構成原子的?
。凵輼嫵稍拥牧W佑匈|子、中子、電子三種;其中,質子和中子構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電子在核外做高速運動。
。蹘煟莺芎,下面我們用如下形式把它表示出來 。
[板書]一、原子結構
原子
。蹘煟菹旅妫覀兺ㄟ^下表來認識一下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
。弁队罢故颈5—1]
表5—1 構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質
構成原子的粒子 電子 質子 中子
電性和電量 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 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 不顯電性
質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對質量① 1/1836(電子與質子質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對12C原子質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較所得的數(shù)值。
。蹘煟萃ㄟ^上表我們知道,構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顯電性,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
我這兒有一把鐵鎖,(舉起鐵鎖)接觸它是否會有觸電的感覺?
。凵莶粫
。蹎栴}探究]金屬均由原子構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帶電粒子,那它為什么不顯電性呢?
[生]可能是正負電荷互相抵消的緣故吧!
。蹘煟輰,因為原子內部,質子所帶正電荷和電子所帶負電荷電量相等、電性相反,因此原子作為一個整體不顯電性。從原子的結構我們可知,原子核帶正電,它所帶的電荷數(shù)——核電荷數(shù)決定于核內質子數(shù),我們用Z來表示核電荷數(shù),便有如下關系:
[板書]核電荷數(shù)(Z)=核內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蹘煟菹旅,我們再來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與原子的關系。
[問]誰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體積的相對大?
。凵菁谆卮穑喝绻言颖茸饕蛔畬哟髽牵雍司拖穹胖迷谶@所大樓中央的一個櫻桃。
乙回答:如果假設原子是一座龐大的體育場,而原子核只相當于體育場中央的一只螞蟻。
。蹘煟莼卮鸬煤芎,甲比喻說明對初中的知識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說明大家對新課的預習很到位。
確切地講,原子核的體積只占原子體積的幾千萬億分之一。原子核雖小,但并不簡單,它是由質子和中子兩種粒子構成的,幾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質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展示有關原子核密度的資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 cm3的容器里裝滿原子核,則它的質量就相當于1.2×108 t,形象地可以比喻為需要3000輛載重4 t的卡車來運載。
。蹘煟萜鋵崳瑥谋5—1中所示電子、質子、中子的相對質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結論。從表中可看出,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均近似等于1,而電子的質量只有質子質量的1/1836,如果忽略電子的質量,將原子核內所有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值加起來,所得數(shù)值便近似等于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我們把其稱為質量數(shù),用符號A表示。中子數(shù)規(guī)定用符號N表示。則得出以下關系:
。郯鍟葙|量數(shù)(A)=質子數(shù)(Z)+中子數(shù)(N)
。蹘煟葸@樣,只要知道上述三個數(shù)值中的任意兩個,就可推算出另一個數(shù)值來。
在化學上,我們用符號 X來表示一個質量數(shù)為A、質子數(shù)為Z的具體的X原子。比如 C表示質量數(shù)為12,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
。蹎栴}探究]“ O”與“O”所表示的意義是否相同?
[生] O表示原子核內有8個中子的具體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個氧原子外,還可表示氧元素。
。蹘煟轂榱耸煊 X所表示意義及A、Z、N之間的關系,請同學填寫下表:
。弁队熬毩暎
粒子符號 質子數(shù)(Z) 中子數(shù)(N) 質量數(shù)(A) 用 X表示為
、貽 8 18
、贏l 14 27
、跘r 18 22
④Cl Cl
、軭 H
。鄞鸢福茛10 O ②13 Al ③40 Ar ④17 18 35 ⑤1 0 1
。蹘煟萦梢陨嫌嬎阄覀兛傻贸,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如下:
[板書] 原子 X
。蹎栴}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凵莶皇,如上述練習中 H原子,核內無中子,僅有一個質子。
[問題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得到或失去電子,它還會顯電中性嗎?
。凵莶粫,原子失去或得到電子后,成為帶電的原子——離子,不顯電中性;形成的帶正電荷的粒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粒子叫陰離子。
。蹎栴}探究]離子所帶電荷數(shù)與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失去或得到的電子數(shù)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凵蓦x子所帶電荷數(shù)與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失去或得到的電子數(shù)相等,失去幾個電子,陽離子就帶幾個單位的正電荷,得到幾個電子,陰離子就帶幾個單位的負電荷。
。蹘煟莼卮鸬煤芎谩<矗
。壑v解并板書]離子所帶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蹘煟葸@樣,我們就可根據(jù)粒子的核內質子數(shù)與核外電子數(shù)的關系,來判斷出一些粒子是陽離子還是陰離子。
請大家口答下列問題:
[投影]1.當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時,該粒子是 離子,帶 電荷。
2.當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 核外電子數(shù)時,該粒子是陰離子,帶 電荷。
。鄞鸢福1.陽 正 2.< 負
。蹘煟莞鶕(jù)以上結論,請大家做如下練習。
。弁队熬毩暎萏顚懕碇锌瞻。
粒子符號 質子數(shù) 電子數(shù)
、賁2-
②Xn+ x
、踄m- y
、躈H
、軴H-
。蹖W生活動,教師巡視,并指正錯誤]
。鄞鸢福茛16 18 ②x-n ③y-m ④11 10 ⑤9 10
[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講了原子結構及構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間的關系及其性質,它是幾代科學家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才得出來的結論。
[作業(yè)]1.用 X符號的形式表示出10種原子。
2.課本第94頁,二、1、2。
●參考練習
1.某粒子用 Rn-表示,下列關于該粒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A.所含質子數(shù)=A-n B.所含中子數(shù)=A-Z
C.所含電子數(shù)=Z+n D.所帶電荷數(shù)=n
2.某元素Mn+核外有a個電子,該元素的某種原子的質量數(shù)為A,則該原子的核內中子數(shù)為
A.A-a+n B.A-a-n
C.A+a-n D.A+a+n
參考答案:1.BC(D選項所帶電荷數(shù)應標明正負)
2.B
●板書設計
第五章 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
第一節(jié) 原子結構(第一課時)
一、原子結構
原子 X
核電荷數(shù)(Z)=核內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質量數(shù)(A)=質子數(shù)(Z)+中子數(shù)(N)
離子所帶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教學說明
本節(jié)教材是在學生初中學習過的《原子》的基礎上來進一步學習有關原子結構知識的。由于本節(jié)教學內容無演示實驗,理論性較強,學生對此處的內容容易產(chǎn)生枯燥感。為此,采用了舊中引新、設問激疑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精心的引導,并結合形象的比喻,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來,最后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應用——練習,使本節(jié)課的知識得以鞏固。
另外,本節(jié)教材的第一部分內容,用原子結構或構成原子的粒子的相互關系做標題更為合適。此處,采取了前者。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能列舉出常見的由分子、原子構成的物質。知道水、氧氣、氫氣、、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構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構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xiàn)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間是有間隔的、并在不斷運動著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3、知道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學變化前后,存在于物質中的原子的種類不變。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知道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生沒有變化,分子發(fā)生了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宏觀現(xiàn)象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的概念
難點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
教學工具
多媒體演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見聞:
1)糖放入水中為什么不見了?
2)路過化妝品店就聞到香味?
3)濕衣服曬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實驗3–2:品紅的擴散:在靜止的水中品紅為什么能擴散呢?(同步加做加熱水中品紅)
[過渡]在很久以前許多學者就對上述這些問題進行了探究,他們提出了物質是由不連續(xù)的微小的粒子構成的設想,用于解釋以上現(xiàn)象。那么,他們的論斷是否正確呢?
展示圖片:教材P48圖3-6、3-7
小結:物質確實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構成的。
二、[提問]分子有何特點呢?
(閱讀)分子很小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
[活動與探究]做氨水的擴散實驗
請同學們猜想: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變紅了?而B杯中的溶液過很久才變紅呢?
小結:
氨水中氨分子不斷擴散進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變成了紅色。該實驗說明了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提問]在受熱的情況下,分子運動速率怎樣?能否舉例子
電腦:①1000ml酒精與100ml水的混合,思考為什么混合后體積不為200ml呢?②一碗黃豆與一碗綠豆混合是否等于兩碗?
小結:分子之間有間隔
思考題:
用分子的觀點分析:
1、為什么墻內開花墻外香?
2、為什么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易涼干?
3、物質為何有三態(tài)變化?
三、作業(yè)與練習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 篇10
【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認識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日常生活現(xiàn)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式,用課本理論來解釋日,F(xiàn)象。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與價值觀: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點: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難點:
1、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并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方法:實驗探究
手段:多媒體教學
實驗準備:燒杯、量筒、水、品紅、濃氨水、酒精
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請學生根據(jù)日常生活經(jīng)驗思考以下問題: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會減少,如果受熱減少得更快,為什么?
。2)為什么走到花園或酒店的附近,往往會聞到花或酒的香氣?
。3)濕衣服為什么經(jīng)太陽曬后會變干?
(4)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甜味,這是什么原因?
。5)中國古代認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構成?你是認為怎樣認為的?
2、講授新課:
[實驗3-2] 品紅溶于水
現(xiàn)象:品紅逐漸向水中擴散。但時間較長后才擴散均勻。
提問:為什么品紅能在水中擴散?
明確:學者經(jīng)過反復的實驗和探究,提出了物質都是由不連續(xù)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設想。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學事實證明: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們本課題將要學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質(板書)
板書:1、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問:我們能用肉眼或普通的顯微鏡看到分子嗎?那怎樣才能看到分子呢?
講解:用肉眼或普通的顯微鏡都不能觀察到分子,必須用比較先進的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可見分子是一種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與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與地球相比。分子雖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結論1:分子質量很小,體積很小。
探究活動1:
操作:1、在試管中加入蒸鎦水,再加入酚酞試液
現(xiàn)象:溶液仍為無色
操作:2、在試管中加入濃氨水,再加入酚酞試液
現(xiàn)象:溶液變?yōu)榧t色
操作:3、將酚酞溶液分別倒入A、B兩個小燒杯中,另取一個小燒杯C,加入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A、C兩個小燒杯,燒杯B置于大燒杯外,觀察12分鐘。
現(xiàn)象:燒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而燒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為無色。
結論2、分子在做不停的運動。處于永恒的運動中,溫度越高,運動的速度越快。
解釋:(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會減少,如果受熱減少得更快,為什么?
(2)走到花園或酒店的附近,往往會聞到花或酒的香氣?
(3)濕衣服為什么經(jīng)太陽曬后會變干?
。4)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甜味,這是什么原因?
活動探究2、酒精與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別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觀察所得溶液體積是否等于200毫升?
現(xiàn)象:100毫升酒精與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體積小于200毫升。
討論:為什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
結論3:分子之間有間隔。
解釋:(1)為什么物質存在固、液、氣三種狀態(tài)?
。2)為什么物質都有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
。3)夏天自行車的氣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鐵路上的鐵軌之間為什么留些空隙?
總結:略
作業(yè):昌平練習冊,課后習題。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1、復習舊識:
氨氣、水、糖等物質都是由什么微粒構成?
2、情景引入:
提問:分子是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構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氣分子,氫氣分子的模型。
3、講授新課:
二、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板書)
討論:1、從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fā)與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2、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試分析在這個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推論在化學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
[學生討論,選擇學生代表來陳述討論結果]
講解:1、分子的觀點(板書)
提問:物理變化的實質是什么?
回答:物理變化的實質是沒有新物質產(chǎn)生,發(fā)生變化的只是物質的狀態(tài)和形狀。
追問:這變化中分子本身有沒有變化?
回答: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有變化。
小結:可見,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變化。(板書)
提問:化學變化的本質是什么?在這些變化中分子本身有沒有變化?
回答:略
小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其他的物質的分子。(板書)
討論:那么,根據(jù)分子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的特征,我們應如何給分子下一個定義?
小結:由此可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板書: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觀點(板書)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實質。
提問: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發(fā)生變化,只是重新組合。
結論1:在化學變化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沒有發(fā)生變化。
結論2:原子: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
結論3:化學變化的實質:
思考: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講解:盡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與構成這種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無關系的分子和原子,則無法說誰大誰小。
總結:略
練習:課后習題
作業(yè):昌平練習冊
課后反思:
【初中化學教案原子】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教案12-28
初中化學教案水12-28
初中化學教案奇妙的化學12-28
初中化學教案《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12-28
初中化學 化學教案-co2 教案12-28
關于化學教案02-14
高中化學教案12-19
初中化學教案第一冊質量守衡12-28
2022高中化學教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