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4-07 09:20:22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備】科學教案匯編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科學教案匯編7篇

科學教案 篇1

  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五單元教案匯總

  第五單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

  ●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

  ●能夠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科學知識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人類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偉大。

  ●意識到入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不斷向未知領域探索的。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

  ●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認識宇宙的幫助。

  二、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

  層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層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層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層次1: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不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和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層次2: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不能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層次3: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能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

  三、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沙盤、大小不一的石子、記錄紙、牙簽、尺子、手電筒等,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人類登月工程的資料。

  四、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1.導入新課。

  談話:人們從古代起,就開始對月球發(fā)生了興趣,不斷對月球進行著觀察和探索,并幻想著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fā)達,所以人們就編造了不少關于月球的神話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過讓學生講述神話故事,激發(fā)學生對月球的興趣。

  探索和調查 1、你對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書本上的這些知識又是從哪里來的?)

  ①月球離地球有多遠?

 、谠虑虻拇笮≡鯓?

  ③月球上有什么?沒有什么?

 、茉虑蛏蠝囟热绾?

 、菰虑蛏嫌幸?大小怎樣?

  2、教師講述:直到17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并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以后,人們對月球的觀察不斷深入,天文學家開始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觀察月球向著地球的一面。1959年,蘇聯(lián)科學家開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發(fā)射月球探掘1衛(wèi)星,使它可以繞到月球的背面,對月球進行拍照,使人們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號”宇宙飛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實地進行考察,并帶回了月球的巖石和土的標本。從此, 人們對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讓學生閱讀書上54頁的內容。

  4、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借此了解學生對于月球知識的前概念的情況。

  進行一些科學常識的滲透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5、你們可以設計相關的實驗來模擬環(huán)形山的形成嗎?

  6、學生獨立思考,然后進行小組討論

  7、全班交流

  你們準備怎樣做?你們需要哪些材料?你們認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注意石塊的大小和坑面積的大小、石塊扔下的高度[力度]與坑面積的大小都有關系,實驗時要控制好變量)

  8、學生實驗、記錄

  9、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10、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關

  11、學生用手電筒照射沙盤上的坑,觀察影子的變化,討論什么時候看環(huán)形山效果最好?

  12、你們通過查找資料對人類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為我們做做解說員嗎?

  13、學生介紹、補充。

  14、閱讀書上56頁的資料。

  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在科學課上都進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顧和解釋 1、你想去月球旅行嗎?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起來。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發(fā)生的化學現(xiàn)象感興趣。

  2、樂于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

  活動準備:

  1、果汁、涼開水、盤子、抹布、杯子、各種飲料。

  2、彩色筆、記錄紙。

  活動過程:

  1、引導自制飲料:

  “夏天我們口渴時,要補充水分通常喝些什么?”

  認識檸檬酸:

  出示檸檬酸,讓幼兒看看、摸摸、嘗嘗來感知:

  “嘗過后有什么感覺?”

  2、幼兒操作實驗:

  (1)、交代操作要求,教師觀察指導。

  (2)、交流實驗結果:

  “在水里只放檸檬酸,水發(fā)生變化嗎?”

  3、尋找生活中的會冒泡的飲料。

  (1)、幼兒尋找,教師留意他們的方法。

  (2)、幼兒交流演示和品嘗:

  “你怎么找到的?用什么方法?”

  (3)、觀看開瓶后,瓶中的水發(fā)生什么變化。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探索操作,發(fā)現(xiàn)表面是圓的物體轉動的時間比較長。

  2、能運用所的材料進行對比實驗,并在活動后陳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激發(fā)他們探索的'興趣與欲望。

  活動準備

  蛋殼、各種形狀的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玩蛋殼

  啟發(fā)幼兒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

  二、幼兒討論

  為什么蛋殼會轉?(不一定要得出正確答案)

  三、玩一玩,找一找。

  1.還有什么會和蛋殼一樣轉轉轉?

  2.找到會轉的物體后找找它會轉的秘密。

  3.想想為什么有的東西不會轉,有的能轉不停。

  四、引導幼兒

  蛋殼和圓積木會轉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的外形都是圓形的。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 ,周圍的樹木也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落葉樹的樹葉薄而大,為了減少水分蒸發(fā),它們由綠變黃、變紅,逐漸枯萎并隨風飄落。常綠樹的葉子肥厚而細小,表面還有一層蠟質來鎖住水分,所以一年四季常綠。本次活動引導幼兒在觀察不同樹木的前提下,收集它們的樹葉進行比較、分析,從而認識、區(qū)分常綠樹和落葉樹,并總結歸納出落葉樹和常綠樹不同的特征,從而激發(fā)幼兒探究大自然秘密的興趣。

  【活動目標】

  1.認識了解常綠樹、落葉樹的主要特征,學習區(qū)分落葉樹和常綠樹。

  2.能運用觀察、觸摸等方式,發(fā)現(xiàn)并初步分析概括出常綠樹與落葉樹葉子的不同。

  3.對樹木的特征和變化感興趣,知道愛護樹木。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認識多種常見樹。

  2.活動前帶幼兒觀察幼兒園樹木并拍照,采集各種落葉樹和常綠樹樹葉。

  3.背景圖表、圖片。

  【活動過程】

  1.觀察樹的照片,討論發(fā)現(xiàn)落葉樹和常綠樹的不同。

  提問:你認識這些樹嗎?秋天到了,它們的葉子有什么變化?

  小結:秋天到了,有些樹的樹葉會變黃、變紅、變干枯,并從樹上落下來,這些樹叫落葉樹。有些樹一年四季葉子都是綠的,這些樹叫常綠樹。

  2.分組觀察收集到的樹葉,發(fā)現(xiàn)落葉樹和常綠樹葉子的不同。

  將收集到的樹葉按照落葉樹和常綠樹分別放到兩個籃子里,幼兒分別選擇進行對比觀察:

 。1)看一看,葉子的形狀、大小、厚薄有什么不同?

  (2)摸一摸,葉子表面的.感覺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落葉樹的葉子比較大,薄而軟,顏色變淺、變黃,摸起來比較粗糙。常綠樹的葉子比較細、小,厚而硬,顏色是深綠色,摸上去比較光滑。

  3.利用分組游戲分析判斷幾種常見樹是落葉樹還是常綠樹。

  每位幼兒一種樹的圖片,或者一種樹葉,觀察分析后貼放到相應的圖表中,并說出原因。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探究落葉樹落葉以及常綠樹不落葉的原因,可以進行記錄并在科學區(qū)進行分享。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品嘗食物,體驗酸、甜、辣、咸的味道,知道嘴巴能辨別各種味道。

  2.啟發(fā)幼兒學會用辣辣的、咸咸的、酸酸的、甜甜的詞匯描述自己所品嘗到的食品的味道。

  活動準備:

  1.物質材料的準備:四種味道的食品(酸、甜、辣、咸)分盤擺放。

  2.操作材料見《幼兒畫冊》

  活動過程:

  1.介紹食品名稱,引起幼兒品嘗的興趣。

  今天老師準備了一些好吃的食品,讓我們先看一看都有些哪些食品?引導幼兒說出它們的名字。

  提問:

 。1)這些食品你們吃過嗎?它會有什么味道?請幼兒自由品嘗一種食物(交代清楚要求:一種。)

 。2)剛才你吃了哪種食品?是什么味道的?(請幼兒之間互相說一說,然后再和大家分享說一說。)

  【活動開始,這是我為孩子準備的第一個“支架”——請幼兒自己品嘗味道:孩子們確實一下子被眼前的食品吸引,看得特別認真,非常想品嘗的樣子,我心中暗喜。顯然,第一個“支架”的搭建是成功的,不僅激活了孩子的生活經驗,同時孩子們表現(xiàn)的也很好。】

  2.幼兒再次品嘗四種食品,感受食品味道的多樣性。

  (1)鼓勵幼兒再次品嘗剛才沒有嘗到的食品(小朋友根據(jù)老師說食品名稱,在相應的盤子里一一品嘗食品。)

  (2)這次你嘗到了什么味道?(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出“辣辣的'、咸咸的、酸酸的、甜甜的”詞匯。)

 。3)教師再次引導幼兒講述、體會“辣辣的、咸咸的、酸酸的、甜甜的”的感覺。(可以讓幼兒學做簡單的表情。)

  【這是運用的第二個“支架”——再次品嘗,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提問:“你吃得是什么?有什么感覺?”孩子們七嘴八舌,卻始終說不到點子上來。我有點按捺不住了,我暗自捏了一把冷汗,幸好關鍵時刻有孩子說出了。我個人認為這個環(huán)節(jié)幼兒很難將感覺說得具體得當,由于課前考慮了這一點,所以把重點放在這個再次嘗味道的支架搭建上,卻忽略了一個難點部分——說感覺,沒有為孩子尋找合適的“支架”,其實這個活動孩子們平常很少接觸,但是卻與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相距甚遠,需要老師為之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口”搭建支架。但是總體孩子們把感覺還是說出得比較好了,達到了教學目標。】

  3.了解嘴巴的作用。

  食品的味道是各種各樣的,有酸的、甜的、辣的、咸的,你們是用什么東西嘗出的味道呢?(嘴巴)你們嘴巴本領可真大呀,不僅會品嘗食品,還會說話唱歌,會講故事,會吃飯,會喝水,等等。所以我們要保護我們嘴巴,不往嘴里放臟東西,不能吃太燙的食物,不喝太燙的水,吃完東西要漱口,早晚要刷牙等。

  4.鞏固味道,結束活動。

  今天小兔子也來我班做客了,你們知道這些兔子吃了什么味道的食品呢?請你們根據(jù)兔子的表情來填上相應的貼畫。

  【科學活動要讓幼兒在操作探索活動中探索、發(fā)現(xiàn)、鞏固。幼兒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表現(xiàn)得也很好,能一一對應相應的食品,到達了預期的效果。孩子們玩得很開心。此次活動可以看到孩子們一直沉浸在快樂中,看到了幼兒獲得的成功。】

  活動反思:

  通過了這次教研活動,我得到了以下兩點啟示:

  1.合理的“支架”,是孩子主動學習的法寶。

  活動中我讓孩子們一一品嘗食品,嘗一種說說感覺,使幼兒的印象深刻,增強了記憶力,給孩子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支架。

  通過本次教研活動,我深刻體會到“支架式”教學是非常適合幼兒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我們在教學中,不應該是直接的講授,將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善于合理運用多種“支架”,啟發(fā)孩子學習,引發(fā)孩子思考。通過多種“支架”的巧妙設置,讓孩子在主動建構過程中學習!爸Ъ堋钡教幎加,關鍵是我們老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思考,善于觀察,善于選擇,找到最適合幼兒主動學習的“支架”,提供最有效的“支架”方式。因此,我在教的過程中設置了四種味道的食品具有鮮明性、針對性、“支架”情境,從而使幼兒獲得真正的發(fā)展。

  2.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教師永遠的關注點。

  我園開展了:運用“支架式”教學,促進幼兒有效學習。從中我受到很多啟發(fā)外,帶給我更深的思考是:一個好的教學活動,無論從內容的選擇,到目標的確立、過程的預設(教學具的提供)、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我們教師必須首先關注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如教學活動設計中,由于孩子們是自由選擇味道到再次嘗試味道這其中的順序由不得老師來控制的,看似幼兒自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的問題,但是孩子們并沒有把甜味放到最后嘗,結果幼兒嘗到的味道估計已經沒有知覺了,也不能準確地講出自己的感覺,這就使活動的效果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們如果時刻關注孩子,時刻關注生活,找到適合孩子的教學“切入口”,把幼兒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和生活經驗進行整合,實現(xiàn)知識的系統(tǒng)化,幫助幼兒從低結構的認知轉向高結構的主動學習,我的教學就會成功。

  不足之處:

  此次活動我感覺較輕松,因為孩子們對這些游食品很感興趣。到有很多值得我再學習的地方,老師和園領導共同討論了幾個要點:

  1.要遵循科學的認知規(guī)律,但是活動中我使用的是白糖,這樣直接影響了活動的科學性;因為兒童是不能直接實用白糖的;另外讓孩子使用了一人套小碗和調羹,比較衛(wèi)生。但是有老師提出可以用調色盤放食品,可使幼兒專用自己的食品,人手一份更加衛(wèi)生。也就是在游戲材料的準備上,應更能夠考慮幼兒的方方面面和材料的多樣性。

  2.活動評價中提出了有說:教師講解了嘴巴的作用,孩子的年齡小,教師講解的有些籠統(tǒng),是一種說教的形式不能讓孩子很好的吸收。還有的孩子說了一種剛才沒有說出的感覺,教師可以直接回應孩子的問題,自然過渡到孩子說的這種感覺上來,效果會更好。

  3.對孩子的提出的問題,教師如何應答,都要做好充分的預設,同時要采取多種教學策略,積極創(chuàng)設有效的師幼互動、生生互動行為,真正將教材挖深、挖透。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意圖:

  幼兒知道用線來放風箏,用繩作跳繩、游戲…… 但是孩子缺乏一定操作經驗,故開展了本次活動。旨在提升孩子探索與學習多方面的生活經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自講、互講、滿足幼兒表達的愿望。

  活動目標:

  1.認識生活中的線和繩,能夠比較各種線和繩的不同特點,初步了解它們的用途。

  2.感知線和繩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活動準備:

  1.布置豐富線繩原材料的活動室。

  2.收集各種各樣的線繩,探其用途。

  3課件《我和我的外婆》

  活動過程:

  一、教師講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1、教師:先請小朋友聽一個故事,聽聽、看看故事里講了什么。

  2、聽故事后,教師提問。

  教師:故事里講了什么?都有什么是長長的?(電話線、馬路標線、毛線、陽光線)可請幼兒反復聽幾遍故事,加深理解。

  二、尋找線和繩

  教師: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線和繩,我們來找一找吧!

  1、尋找身上的線和繩

  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身上和同伴身上哪里有線和繩,如:衣服上的線、鞋上的繩、女孩系在頭發(fā)上的松緊繩等。

  2、尋找活動室中的線和繩。

  引導幼兒觀察、尋找活動室里有哪些線和繩,如:電線、運動時用的跳繩、玩具上的天線等。

  三、感知、交流

  1、向幼兒逐一展示各種各樣的線和。

  教師:小朋友們看一看,這些是什么?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引導幼兒比較它們在長短、粗細、軟硬等方面的不同。

  3、引導幼兒說說它們可以用來做什么。

  教師:說一說,我們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了線和繩?它們都有什么作用?

  如:毛線—織毛衣用,紙繩—包東西用,網線—上網用,彩繩—包裝禮品用,絲線—刺繡用等,讓幼兒充分的討論各種線和繩的用途。

  4、引導幼兒根據(jù)以往的經驗說說自己還在哪里見過什么樣的線和繩。如:鐵絲線、包裝用的繩等。藝術品中有哪些是用線和繩做的。

  四、操作游戲

  1、指導幼兒嘗試玩翻繩游戲。

  2、指導幼兒用線和繩擺出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

  3、指導幼兒彎折電線,大膽設計各種造型。

科學教案 篇7

  幼兒利用自己的手指分合變化,練習5的組成分解。

  找瓶蓋:將各種小瓶和瓶蓋分別貼上算式和得數(shù),然后旋開打亂,幼兒通過計算小瓶上的算式去尋找瓶蓋,若算對了就能將瓶蓋和瓶子配對旋上。

  認數(shù)字: 提供各種數(shù)字畫,讓幼兒找出畫上都有哪些數(shù)字,哪個數(shù)字出現(xiàn)了兩次,。

  打花棍:兩人游戲,各拿一根短竹竿,邊念兒歌,邊打竹竿,念數(shù)多少敲擊幾下。順數(shù)時兩人各自敲地,倒數(shù)時兩人對敲,直到兒歌念完。教師還可根據(jù)幼兒的能力,設計不同的敲法。 1 121, 123, 321, 12345, 54321, 1234567, 7654321, 123456789, 987654321,

  量物:投放彈簧秤、尺、線、繩、天平(可自制)、小石子、雪花積塑、布娃娃等材料,讓幼兒用這些材料測量布娃娃或人體的身高胸圍,比較物體的長短、輕重、高矮等。

  

  結冰:在寒冷結冰的季節(jié),幼兒可以用透明的小容器盛水,并在水中放些顏料或彩色紙屑,第二天看看水會發(fā)生什么變化。不結冰的季節(jié)或地區(qū)可以放在冰箱里制作。

  融化:鼓勵幼兒用各種辦法,把冰塊變成水(如太陽曬、開水澆、冷水泡等),發(fā)現(xiàn)冰融化的原因;還可以讓幼兒用手握住小塊的冰,觀察感受冰塊的融化,從中捂出冰塊受熱融化的道理。

  水蒸氣:提供玻璃杯、開水、玻璃片或塑料片若干,幼兒可將玻璃片扣在盛有開水的玻璃杯上,觀察杯中的開水冒出的水蒸氣,獲取水蒸氣變成水珠的經驗。

  溶解:讓幼兒自由選擇鹽、糖、面粉、沙子、小塊肥皂或肥皂粉等分別放在容器里,通過搖勻、攪拌,觀察物體的溶解,了解怎樣加速溶解,知道有些東西能溶于水,有些不能溶于水。

  沉與。1):提供水盆、水和各類不同材料。如:紙、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積木、塑料、菜葉、小瓷器、竹片、鐵釘、小石子等,讓幼兒將各種材料放置在水里,觀察沉與浮現(xiàn)象,然后歸類擺放。還可建議幼兒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將小鐵釘放在積木上等。

  沉與。2):(浮在水面的針):提供茶杯、大頭針、小張薄紙,先在杯中盛滿水,將針放在紙上,一起放入杯中,紙濕透并下沉,針仍然浮在水面上,以此讓幼兒感知水的表面張力。

  沉與浮(3)(立起來的木棍):將小木棍放入水中,發(fā)現(xiàn)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塊橡皮泥,或釘上一根大鐵釘,都能使它立起來。

  玩肥皂水:用易于彎曲的細鐵或電線彎繞成各種立體形狀,如小房子、眼睛、花籃、盒子等等。放進較濃的肥皂水中取出,展現(xiàn)在眼前的就是一個個玲瓏剔透的'水晶物體,注意不能用無泡肥皂粉配制肥皂水。

  巧拼五角星:五根火柴對折,但不能折斷,將五個折痕處朝內放成()形,用滴管在折痕中心滴幾滴水,被折的火柴梗就會逐漸張開呈五角星狀。

  會走的火柴:將火柴梗尾部從中間割開約占桿的1/4裂口,夾進去一小塊肥皂,然后放在清水中,由于肥皂的溶解會使火柴梗向前移動。

  過濾水:將可樂瓶或礦泉水瓶的底部截去,在瓶蓋上鉆孔,旋緊瓶蓋,將瓶子倒放,依次將棉花、小石子、沙子、紗布逐層放入瓶內。慢慢倒入泥漿水,可以看到流出的水變干凈了。

  滴水計時:將兩只螺口塑料瓶蓋對粘在一起,然后在瓶蓋上鉆兩個小洞,插入兩根吸管,旋上一個裝滿水的瓶子和一個空瓶,將有水的瓶朝上立起,通過滴水來計時。

  觀察河面:讓幼兒觀看山、樹、房子、藍天、白云等在平靜的河面上的倒影以及潑水、投石或起風時水面倒影產生的變化。

  水三棱鏡:用玻璃制成三角筒,裝進水放在陽光下,慢慢轉動角度,直至折射出彩虹。

  電

  提供稠布、皮毛、絨布和塑料棒、玻璃棒、金屬棒、木棒等摩擦物,讓幼兒自由摩擦,以能吸起碎紙屑、毛發(fā)等為準,觀察什么材料會因摩擦產生靜電。

  提供電珠、電線、電池、電池盒,讓幼兒自己安裝電路,使小電珠亮起來。開始可先提供一節(jié)電池,待幼兒掌握后在增加電池、電珠、電線的數(shù)量,指導幼兒做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實驗。

  提供各類電池,如各種型號的干電池、紐扣電池、蓄電池、電池板,以及用電池啟動的電動玩具、電器等,讓幼兒用不同的電池與電器配對,了解電池的正、負極、撥弄開關。使幼兒了解電池的廣泛

  應用,感受電池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有關科學教案02-06

有趣的科學教案02-28

手的科學教案11-03

關于科學教案11-03

《冬天》的科學教案03-14

小學科學教案02-06

科學教案大班實用02-28

蒙氏科學教案11-26

中班科學教案12-01

大班科學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