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呂氏春秋兩則》教學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方、引、善、遽、任、悖、涉、契、 刻舟求劍、惑等),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語境意義。
2、積累“引嬰投江”和“刻舟求劍”等出自《呂氏春秋》的 成語,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釋說理、以小見大的手法。
能力目標
理解兩個寓言故事的含義,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兩個故 事,并能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點。
情感目標
領(lǐng)悟兩則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觀臆斷的道理。
教學重點:
了解寓言設(shè)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 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深刻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語境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簡介《呂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關(guān)《呂氏春秋》和預習課文的資料。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進入新課文作鋪墊。
二、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講述了怎樣的道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家長依仗老話“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邏輯,強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點溺殺小生命,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說明“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改變,否則會釀成大錯。
楚人乘船渡江,劍掉入水中,他不是馬上潛水尋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記好等船停下再去尋找。船已行駛,而劍卻沉入江底,此時去找有什么用呢?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明情況變化,解決問題的手段不能不變,否則會失敗。
2、作者(編者)對這兩則事是什么態(tài)度? 不認可、嘲諷、蔑視甚至批判!
四、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點掌握的詞語: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見大”的寫法。 “引嬰投江”,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變——“!薄 “刻舟求劍”地點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變——“惑”。
3、對學生的感想及認識進行評點,揭示故事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
4、分別找出文中的敘述和議論部分。
5、通過比較找出兩則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異同點。
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 進行兩則故事的比較分析。
同;
1、作者對兩則故事的態(tài)度相同
2、都告訴人們事情本身發(fā)生變化時,解決 問題的手段也應該隨之改變。
不同;
1、故事內(nèi)容相異
2、說明對象不同
3、一個強調(diào)說明“對象”一個強調(diào)發(fā) 生地點。
五、延伸閱讀
1、讓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加深對寓意的理解,訓練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2、朗讀感知“引嬰投江”“刻舟求劍”故事。組織學生品讀課文,并對學生 的朗讀作出評價。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點擊》
【《呂氏春秋》教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呂氏春秋讀后感12-06
教學的教案11-26
教學教案12-08
小學教學教案01-09
社戲教學教案12-18
《祝!方虒W教案12-24
化學教學教案12-30
少年教學教案12-27
雷雨的教學教案12-26
盧溝橋教學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