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禮儀

中國古代禮儀知識

時間:2022-11-10 21:42:14 禮儀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禮儀知識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禮儀知識吧,你所見過的中國古代禮儀知識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古代禮儀知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古代禮儀知識

  中國古代禮儀知識 1

  一、口頭稱謂語

  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shù)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臺、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微”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仆、在下、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生、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xiàn)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tài)、相貌為“風采”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賓客、仙游”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采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稱自己的孩子為“犬子”。

  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

  稱自己的意見為“愚見、愚計”。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二、交友稱謂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自古以來,我們對交什么性質的朋友,都有明確的稱謂。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貴賤;(《聊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間的交往;(《廉藺列傳》)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刎頸之交:即使掉腦袋也不變心;(《廉藺列傳》)

  再世之交:與人父子兩代都結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計年歲長幼以才能德行為主的交往;

  竹馬之交:幼年男女之間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義的朋友;

  車笠之交:不以貴賤而異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許不分形跡;

  金石之交:交誼深厚、如金石般堅固; 金蘭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結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無話不談,推心置腹的朋友;

  貧賤之交:貧困時結交的朋友; 詩文之交:以詩文往來結交的朋友。

  三、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令閫、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四、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nèi)人(內(nèi)子、內(nèi)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五、常用敬詞

  請:有求于對方。

  請問: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賜教:請人給予指教。

  高見(高論):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貴姓(尊姓)大名:詢問對方姓中。

  貴庚(芳齡):詢問對方年齡。

  高壽(高齡)用于問老年人的年齡。

  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稱對方的住處。

  拜望:探望。

  拜訪:訪問。

  拜托:托人辦事。

  拜辭:告別。

  敬請:恭敬地請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光顧(惠顧):商店歡迎顧客前來。

  晚安:晚上道別。

  奉陪:陪伴。(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告:告訴。

  奉勸:勸告。

  奉養(yǎng):侍奉和贍養(yǎng)(尊親)。

  恭喜:祝賀對方已經(jīng)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贈人時用此辭,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指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六、常用客氣語

  。赫埱髣e人諒解,不要計較。

  有勞:用于拜托或答謝對方幫助做事。

  相擾:打擾。

  難為:感謝對方的幫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違:很久未見。

  勞駕:用于請對方做某事。

  勞神:耗費精神。

  借光:請人給予方便。

  包涵:請人寬容或原諒。

  指教:敬請指教。

  多謝:很感謝。

  失敬:責備自己禮貌不周。

  失禮:自己感到禮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別人。

  留步:請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七、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于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發(fā)上綰成小髻髻!抖Y記·內(nèi)則》“拂髻,總角!编嵭ⅲ骸翱偨,收發(fā)結之!焙髞砭头Q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边@里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fā)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边@里的“黃發(fā)”也代稱老年。

  束發(fā):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發(fā)束成髻,盤在頭頂,后來就把“束發(fā)”代稱成童的年齡。歸有光《項脊軒志》:“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成童:古時稱男子達十五歲為“成童”。《禮心·內(nèi)側》:“成童,舞象,學射御!编嵭ⅲ骸俺赏,十五以上。”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而立:《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后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

  不惑:《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篤,年僅而立”,因此以“不惑”代稱40歲。

  知命:以“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岳《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

  耳順: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古稀: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焙髞砭湍谩肮畔 睘70歲的代稱。

  耋:《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泵珎鳎骸榜,老也。八十曰耋!保且80歲為“耋”。

  八、先生、小姐、女士的來歷

  “先生”:始見于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弊⒔庠唬骸跋壬父感侄砸病!钡搅藨(zhàn)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輩。歷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始見于《曲禮》。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y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生。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里已開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到了元代,“小姐”逐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只生得個小姐,字鶯鶯。” 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終于發(fā)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并逐漸傳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于《詩經(jīng)·大雅·既醉》:“厘爾女士!边@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九、妻子的種種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后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內(nèi)子:從前丈夫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內(nèi)。

  室人:多數(shù)是對別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后人用作妻之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fā)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xù)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系,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xù)弦”。

  十、書信常用詞語

  (一)啟始

  惠書敬悉,甚以為慰。

  頃接大示,如見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為念。

  前上一函,諒已入鑒。

  近屢奉箋,至感厚誼深情。

  接獲手書,情意拳拳,至不歡愉。

  數(shù)奉手書,熱情誠摯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牘,意其已抵左右。

  捧讀知已惠書,音容笑顏,歷歷在目。

  昨得書箋,反復讀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別后月余,殊深馳系。

  睽違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別來無恙。

  故園念切,夢寐神馳。

  握別以來,深感寂寞,近況如何,甚念。

  鴻雁傳來,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盡依依。

  相距甚遠,不能聚首,轉寄文墨,時通消息。

  別亦良久,甚以為懷,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讀惠書,宛如天外飛來,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長懷盛德,聊吐愚衷,謹憑鴻雁之傳,佇望白云之信。

  (三)欽佩

  大示拜讀,心折殊深。

  久欽鴻才,時懷渴謁。

  德宏才羨,屢屢懷慕。

  久慕英才,拜謁如渴。

  頃讀誨語,如聞金玉良言,茅塞頓開。

  謹蒙誨教,疑或冰釋,勝似春風甘霖灌頂。

  恩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泰山北斗,誰不思慕。

  蒙惠書并賜佳作,浩如河漢,理至還必須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見,或有新作,望莫遺愚友之駑,尚請隨時見示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貫古今之論,曉中外之文,下風引領,敢下拜嘉。

  (四)問病

  聞君欠安,甚為懸念。

  頃聞您臥榻數(shù)日,心甚系念。

  聞君甚念,無奈事務纏身,未能前來請安,懇請慎疾自愛。

  知尊恙復發(fā),懇祈暫停公務,苓參進,調養(yǎng)莫誤,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貴體新全,望珍攝自重,衣餐增適,動定咸宜。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豈附焉,來日方長,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聞貴體康復,至為慰藉。

  重病新愈,望調養(yǎng)有序,節(jié)勞為盼。

  聞君抱恙,不勝懸念,特函問候,祝早日康復。

  (五)時令問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陽春三月,燕語鶯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萬珍重。

  盛暑之后,繼以炎秋,務望尚自珍為盼。

  秋色宜人,望養(yǎng)志和神。

  秋風蕭蕭,至祈攝衛(wèi)。

  日來寒威愈烈火,伏維福躬無恙。

  寒風苦雨,懇請厚自珍愛。

  近聞貴地大風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風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祝賀

  頃聞嘉訊,再祝鴻猷大展,萬里鵬程。

  欣聞……,謹寄數(shù)語,聊表祝賀與希望之心。

  喜聞……,由衷快慰,遙祝前程似錦,萬事如意。

  謹具刀筆書謁,恭賀嘉事吉禮。

  1、賀新婚

  忽鳴燕賀,且祝新禧。

  欣聞足下花燭筵開,奉呈薄禮,聊巹之儀。

  附呈微物,聊佐喜儀,忽棄是幸。

  喜聞你們有緣終成眷屬,至為欣慰。

  欣聞你們喜結良緣,無限欣慰。

  近聞足下燕爾新婚,特此祝賀。

  頃悉你不日西廂敘情,藍田得玉,天成佳偶,謹祝秦晉和歡,白頭偕老。

  頃聞吉音,欣逢嘉禮,遙祝如魚得水,并蒂花開,嘉賀嘉祝。

  2、祝壽

  ×日為先生××大壽,遙祝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恭祝延年壽千秋。

  謹頌受壽家多,長命百歲。

  喜賀福壽雙全,恭賀全家安好,壽星永照。

  3、賀生兒女

  聞育祥麟,謹此恭賀。

  聞尊夫婦喜添千金,熱忱致賀。(賀生女)

  弄璋之喜,可慶可賀。(賀生子)

  弄瓦之慶,遙以致賀。(賀生女)

  (七)致謝

  大示誦悉,深感勤勤懇懇誨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應接不遑,切謝切謝。

  奉報先生殷殷之誼,當俟異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語片言所能鳴謝。

  承蒙諄諄忠告,銘感五衷。

  承蒙見教,獲益甚多,特上寸箋,以申謝忱。

  承蒙惠贈各物,衷心感謝,不勝榮幸。

  承蒙存問,且贈佳品,感恩不盡。

  如此厚贈,實深惶悚,但來從遠道,卻之不恭,因即拜領。

  (八)致歉

  惠書敬悉,甚感盛情,遲復為歉。

  奉讀惠書,久未作復,罪甚罪甚。

  惠書已悉,近因瑣務,未即奉答為歉。

  數(shù)奉臺函,未暇修復,抱歉良深。

  所詢之事,目前尚難奉復,敬請寬裕為懷。

  前事有逆尊意,不勝慚愧,萬望海涵。

  前事有負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見有睽異之處,幸在知己,尚希見寬降恕。

  (九)拜托

  冒味唐突干請,惟望幸許。

  拜托之處,乞費神代辦,不勝感荷。

  謹布區(qū)區(qū),尚希鑒明,費神相助。

  所懇之事,若蒙慨允,將不勝感激之至。

  特瀝寸函布達,祈忽他言推諉。

  為書請之,便中還請一詢?yōu)楹伞?/p>

  鑒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盡力相助。

  人生友誼,唯君多誼,切望惠澤大諉,鼎力為之。

  歲月悠悠,與君多誼,還望滋潤再三,澤被延綿。

  (十)致哀

  驚聞××作古,家失棟材,悲痛萬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節(jié)哀順變。

  前聞令×逝去,為之慘然,人死不能復生,尚望節(jié)哀。

  聞悉××仙逝,不勝傷悼,足下遭此不幸,傷感必甚,懇請寬辟哀情,善自珍愛。

  希高年珍攝,勉抑哀思。謹函馳陳,藉申慰問。

  驚承訃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無不同深惋惜。

  (十一)贈物

  奉呈薄資,尚望笑納為幸。

  區(qū)區(qū)小物兩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曬納。

  所奉禮品雖微不足道,但物輕情意重,望勿嫌棄。

  千里鵝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納。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為數(shù)甚微,將意而已。

  (十二)請教

  倘蒙見教,沒齒不忘,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倘承不吝賜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時賜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時賜教言為禱。

  一切懇請詳示,萬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隨時賜示為盼。

  倘有所聞,尚祈見告,俾資改進,不勝為盼。

  (十三)結束

  匆此先復,余容后稟。

  鐵此布臆,余容續(xù)陳。

  臨書倉促,不盡欲言。

  日來事冗,恕不多敘。

  書不盡意,余言后續(xù)。

  草率書此,祈恕不恭。

  馳函寓意,佇望示復。

  匆此草就,不成文進,原宥是幸。

  忙中即書,言不由衷,不足之處,恕見諒。

  中國古代禮儀知識 2

  1、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皾M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fā)!鞍偃铡睍r行認舅禮,命名禮!爸軞q”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yè)吉兇。

  2、成年禮。

  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fā)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shù)民族不少地區(qū)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fā)髻等儀式。

  3、饗燕飲食禮儀。

  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jié)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jié)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jié)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jié)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jié)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jié),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4、賓禮。

  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5、五祀。

  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jié)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采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采用了民間形式。

  6、儺儀。

  濫觴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兇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xiàn)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中國古代禮儀知識】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餐桌禮儀08-11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10-26

禮儀知識10-26

禮儀知識10-26

中國古代宮廷餐桌禮儀10-07

中國古代主要餐桌禮儀10-06

中國古代飲食餐桌禮儀01-17

餐桌的飲酒禮儀-禮儀知識08-12

禮儀知識誰有?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