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節(jié)的資料 推薦度:
- 國慶節(jié)資料簡單 推薦度:
- 國慶節(jié)的資料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國慶節(jié)資料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慶節(jié)資料,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節(jié)日來歷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
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shù)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并不準確。
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
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jīng)宣布過了。
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
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
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xié)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jīng)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么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fā)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
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政府通過《關(guān)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guī)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并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
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jié)日了。
節(jié)日慶典
每年的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jié)(National Day)。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前赴后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毛澤東主席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并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天安門廣場聚集了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游行。
新中國的建立,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節(jié)日意義
1、國家象征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征,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并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2、功能體現(xiàn)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jié)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guī)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xiàn)。
3、基本特征
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xiàn)凝聚力,發(fā)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征。
演變歷史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于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在中國的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于帝王的登基、誕辰等。因而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jié)。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xié)的建議,通過了《關(guān)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jīng)變化。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游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園聯(lián)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游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幾年間,均采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游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游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5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2009年國慶60周年、2019年國慶70周年的四次。
國慶節(jié)有關(guān)稱呼
國慶節(jié)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jié)日,但名稱有所不同。
許多國家叫“國慶節(jié)”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jié)”,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jié)”、“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每逢國慶日,各國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顒,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各國之間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賀。
逢五逢十的國慶日,有的還要擴大慶祝規(guī)模。
為慶祝國慶日,各國政府通常要舉行一次國慶招待會,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外交部長出面主持,邀請駐在當?shù)氐母鲊构?jié)和其他重要外賓參加。
但也有的國家不舉行招待會,如美國、英國均不舉行招待會。
國旗的誕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xié)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并于當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發(fā)表征稿啟事。
1949年9月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將收到的3012幅圖案選了38幅印發(fā)全體代表討論。
經(jīng)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后,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xié)商座談會。
關(guān)于國旗的問題,毛澤東主席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xiàn)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jié)。
現(xiàn)在要大團結(jié),將來也要大團結(jié),因此,現(xiàn)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jié),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全體代表通過決議,選定了由曾聯(lián)松設計的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決議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jié)。
更換國旗旗桿
豎立在天安門廣場的旗桿曾更換過一次。
第一根國旗旗桿是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升旗時用的那根旗桿,高22米。
1991年5月1日重新修建了國旗旗桿,高度達32.6米。
更換旗桿基于兩種考慮,一是已站立了42年的國旗旗桿確實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高大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和毛主席紀念堂修建起來了,旗桿的高度已明顯顯低,與之不相襯。
改建后的國旗桿基座頗有講究,共分為三層:內(nèi)層四周是高80厘米的漢白玉欄桿,東西兩邊各有2米寬的出入通道;第二層是環(huán)繞基座的2米多寬的赭色花崗巖帶,象征“人民江山萬代紅”;第三層是5米寬的綠化帶,四季常青,象征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
國旗基座四周是用56個黃色銅墩連成的護欄,象征56個民族手拉手心連心,團結(jié)在國旗下。
【國慶節(jié)資料】相關(guān)文章:
國慶節(jié)的資料04-07
國慶節(jié)的資料10-07
國慶節(jié)資料英語10-02
英語國慶節(jié)資料10-02
國慶節(jié)資料詩歌10-02
國慶節(jié)簡短資料10-05
國慶節(jié)的資料1010-05
國慶節(jié)資料詩句10-05
國慶節(jié)的資料英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