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送別詩的手抄報材料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手抄報吧,手抄報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那什么樣的手抄報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送別詩的手抄報材料,歡迎大家分享。
送別詩手抄報內容:什么是送別詩?
送別詩,是抒發(fā)詩人離別之情的詩歌。送別詩抒寫離情別緒,是分離時迸發(fā)的情感火花。要把這種情感火花表達出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對此深有體會:“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此段話把情和景截然分開說得不確,但就“言情難”而言,還是有道理的。送別詩要想“感動激發(fā)人意”,必須采用一些手法來“言情”。
關于送別詩有哪些?
下面為大家提供一些送別詩手抄報資料,請看下方: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王維:《山中送別》)
渭城朝雨徘岢荊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送別詩》
隋代:佚名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送別詩》譯文
楊柳青青,枝葉垂到了地上。楊花漫漫,在空中紛亂地飛舞。
送別的時候眼里的柳條折盡,柳絮飛絕。請問遠行的人什么時候回來呢?
《送別詩》注釋
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攪:《說文》:亂也。
借問:敬詞,請問。
《送別詩》賞析
這首出自隋朝的《送別》,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然而詩中借柳抒發(fā)的那份戀戀不舍的心境,卻流傳至今。據說,折柳送別的風俗始于漢代。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征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于這種“習俗”。
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行的人什么時候回來呢?
注:古人常折楊柳枝表送別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此時表面是送別詩實際表達的是對隋朝滅亡的詛咒,因為隋煬帝姓楊 。
這又另一種解釋:
末兩句寫春已歸去而人未歸來。折柳,本意在贈別;今柳條折盡,則意味著離別已久,睹舊物而懷遠人。飛花,本意指春暮;今楊花飛盡,則意味著春歸已久,覺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題旨,問夫歸否;說明她已憂思滿懷,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巖迸涌而出。其氣度韻味,自不尋常。
《送別詩》鑒賞
崔瓊《東虛記》說這首詩作于隋煬帝大業(yè)(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飛”、“歸”押平聲韻,平仄完全符合近體七絕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絕句。明人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說:“庾子山《代人傷往》三首,近絕體而調殊不諧,語亦未暢。惟隋末無名氏‘楊柳青青……’,至此,七言絕句音律,始字字諧合,其語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祖也! 題目是《送別》,全詩借柳條、楊花的物象寄寓惜別、盼歸的深情,凄婉動人。柳絲飄飄搖搖,饒有纏綿依戀的情態(tài),故早在《詩經》中,已將楊柳與惜別聯(lián)系起來:《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歷代傳誦,膾炙人口!傲,又與“留”諧音,故折柳贈別以寓挽留之意,從漢代以來便成為一種風俗。形于歌詠,北朝樂府民歌中的《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已饒有情韻。在南朝、梁簡文帝、梁元帝、劉邈等人的《折楊柳詩》,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詠柳惜別之作,還要數隋末無名氏的這一篇最完美。
首聯(lián)上句寫柳條、下句寫楊花(柳絮),讀起來流暢自然,有如天造地設,略無人工雕琢痕跡。然而稍作分析,便發(fā)現詞性、音調、意象、情思,又無一不對,實在是工麗的對偶句?磥碜髡咭讯谜{整平仄,上句開頭之所以不用“柳條”、“柳枝”、“柳絲”,是因為第二字應是仄聲。改用“楊柳”,“柳”是仄聲,卻未能表現“柳條”。而繼之以“青青著地垂”,則萬絲千條,便展現于讀者眼前。“著地”,狀柳條之長,把讀者的視線由樹梢引向地面!按埂,表靜態(tài),以見風和日暖。“青青”,既寫柳色,亦點時間。柳色由鵝黃而嫩綠而“青青”,則時間不斷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著地”狀柳條之垂,下句用“漫漫攪天”狀楊花之“飛”。楊花十分輕盈,如果風力較猛,便向一個方向急飛;如果風力甚微,便無依無傍,忽高忽低,飄來飄去。這里所寫的正是日暖風和之時的景象!奥,寫楊花飄蕩,無邊無際;“攪天”,寫仰望所見。天空都被攪亂,則楊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聯(lián)系上句,便知“青青”楊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夾路沿河,傍亭拂橋,處處可見。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見者無非柳條青青著地;由下而上,所見者無非楊花漫漫攪天。而離愁別緒,也隨之彌漫于整個空間。
第三句,緊承前兩句,雙綰“柳條”與“楊花”,卻來了個出人意外、驚心動魄的轉折:“柳條折盡花飛盡!”楊花再多,終歸要“飛盡”的,這是自然規(guī)律。而萬樹柳絲,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盡”?這兩者合起來,無非是通過時間的推移,表現離別之苦、懷人之切。聯(lián)系第四句,則無限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閃現于讀者眼前。
“借問行人歸不歸?”這一問,并不是面對“行人”提出的。怎見得?首先,第一、二兩句與第三句之間,分明有一段時間距離。送行之時,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著地”的“柳條”一股腦兒“折盡”,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攪天”的“楊花”全部“飛盡”。其次,臨別之時,只能問行人“幾時歸”,怎好問他“歸不歸”?
送別詩句
1、觸目凄涼多少悶!獨W陽修《玉樓春·別后不知君遠近》
2、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王實甫《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3、津亭楊柳碧毿毿,人立東風酒半酣!懢辍洞杆腿酥掳病
4、別離滋味濃于酒!獜堮纭肚锶锵恪ず熌皇枋栾L透》
5、愿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汀豆烹x別》
6、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沈浮。——辛棄疾《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
7、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瘏ⅰ稛岷P兴痛奘逃京》
8、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翖壖病赌咎m花慢·滁州送范倅》
9、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云房下九華。——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0、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焓缯妗兜麘倩āに痛骸
【送別詩的手抄報材料】相關文章:
思鄉(xiāng)的詩手抄報內容08-02
數學手抄報的材料07-29
國慶節(jié)手抄報內容詩10-05
關于冬至的手抄報材料11-28
關于禮儀的手抄報材料08-05
《送別》教案12-08
文明城市手抄報材料08-05
手抄報需要什么材料07-10
預防溺水手抄報材料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