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語錄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道家的經(jīng)典語錄
道家是以老子為代表的人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道家的經(jīng)典語錄,歡迎參考閱讀!
道家是以老子為代表的人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道家的經(jīng)典語錄,歡迎參考閱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恒無欲以觀其妙。
飄風(fēng)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日極則仄,月滿則虧。
大道以多歧亡羊,學(xué)者以多方喪生。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敝。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
人有盜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
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
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
同道者相愛,同藝者相嫉; 同與者相愛,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愛,同壯者相嫉。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多言多敗,多事多害。
察見淵魚者不詳,智料隱匿者有殃。
日極則仄,月滿則虧。物極則反,命曰環(huán)流。
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
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強。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之為禍。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上善若水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心,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治大國,若烹小鮮。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天生了人,暢行于世,人,至尊。
人為貴,還需行天道。
此二者,一也。
民不懼死,奈何以死懼之?
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
即為 天人,求道事 行天道,勇行之。
勇者自在其道也。
或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夫哀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貴、高、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
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
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
所誒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反者道之動: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見,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終如始,終無敗事
滌初玄覽: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眾圣共尊,故曰太上。
老君,老者壽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長壽,故曰老也。
君者尊號也,道清德極故曰君也。以明老君為眾圣之祖,
真神之宗,一切萬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為宗祖也。
道者開口動舌發(fā)言之詞也。
又云道者,虛無之無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無,
包羅天地,道本無形,莫之能名,無形之形,是謂真形,
無象之象,是謂真象。先天地而不為長,后天地而不為老,
無形而自障,無象而自立,無為而自化,故曰大道。
經(jīng)云視之不見,故曰無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
分為陰陽,故為天地也。育者養(yǎng)也,長養(yǎng)陰陽故為生育也。
陽者清也,上騰為天,陰者濁也,下潛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無精氣,無以制66月之明,
地?zé)o精氣無以制山巔鎮(zhèn)焉,人無精氣無以制身形之存焉,
故曰66月稟陰陽之所運行,故知道之無情,隨機而所化。
又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地何言哉,萬物生焉。經(jīng)云用之不可既,
無情而運行66月也,66月者大道之用也。
故元氣無形不可名也,經(jīng)云道隱無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者五行之子孫也。
三才者萬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氣清靜不可常名也。
凡學(xué)道之人,且在觀宗察行,若能智性無凝可以登涉大道之徑,
游于三才之外,常人無所能知也。
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開辟乾坤,
變化萬物,不言我為,緣道法自然,不能名號,
一則從有入無或從無入有,隱顯無方,存亡自在。
豈有常名之稱焉。故經(jīng)云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清者天也,正陽之無上騰為天,濁者地也,正陰之無下結(jié)為地。
夫者發(fā)語之詞也,夫道能清能濁,能動能靜,以至大道無測,
常名清濁,動靜皆為至道之用。凡學(xué)道之士,若能明動靜之無,
安其位,則至道自來歸之,動靜合宜故為正色也。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無,元無分為二儀,
二儀分為三才,三才分為五行,五行化為萬物,萬物者末也。
人能抱元守一歸于至道,復(fù)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
人能歸于根本,是謂調(diào)復(fù)性命之道者也,南華真經(jīng)云:
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歸真神,歸真神是謂返本還源不可逐物也。
清者天之無也,濁者地之無也,皆因清濁之無生育萬物,世人若求長生之道,煉陰為陽,煉凡成圣,皆因清自濁之所生。動因靜之所起,清濁者道之別名也,學(xué)仙之人,能堅守于至道,一切萬物自然歸之。
故西升經(jīng)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魚龜蛟龍,魚龜蛟龍自來歸之,
人能清虛寡欲,無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來歸之于人,
但能守太和,元無體道合真,萬物悉皆歸耳。
神者妙而不測謂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擾則神動,
神動則心浮,心浮則欲生,欲生則傷神,傷神則失道,
人能調(diào)伏其心,內(nèi)安其神,外除其欲,則自然清靜,
人能抱元守一歸于至道,復(fù)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
本者生也。人能歸于根本,是謂調(diào)復(fù)性命之道者也,南華真經(jīng)云:
清者天之無也,濁者地之無也,皆因清濁之無生育萬物,
世人若求長生之道,煉陰為陽,煉凡成圣,皆因清自濁之所生。
動因靜之所起,清濁者道之別名也,學(xué)仙之人,能堅守于至道,
一切萬物自然歸之。故西升經(jīng)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魚龜蛟龍,
魚龜蛟龍自來歸之,人能清虛寡欲,無為非欲于至道,
至道自來歸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無體道合真,萬物悉皆歸耳。
【道家的經(jīng)典語錄】相關(guān)文章:
道家經(jīng)典語錄11-11
中國道家文化及起源10-05
試析道家倫理思想的特點10-26
中國茶道中的道家理念09-08
諸子百家之道家10-05
經(jīng)典語錄12-07
經(jīng)典語錄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