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jié)的隨筆 推薦度:
- 端午節(jié)教育隨筆 推薦度:
- 端午節(jié)的假日隨筆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端午節(jié)隨筆12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的創(chuàng)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jié)構(gòu),隨心寫。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隨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jié)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jié)隨筆 篇1
今天是端午節(jié),我們一家去媽媽那里蹭飯了,女兒由于下午要上課就沒有去成。媽媽聽說我們要去,很開心,說天還沒亮就起床煮粽子和雞蛋了。到了家里,還是那很熟悉的味道,媽媽的笑容一直掛在臉上,尤其是看她最愛的小外甥來了,媽媽特高興。因為兒子是媽媽一手帶大的,所以對兒子特別有感情。一整天我和兒子都跟在媽媽的后面,和媽媽聊聊家常,那種感覺很親切、很溫馨。臨走時媽媽準備了好多東西給我們帶著,后備箱幾乎都要裝滿了,有草雞蛋、家里種的綠色蔬菜、花生米、粽子、肉丸、餃子等等。這些都是媽媽提前準備好的,媽媽還專門向四姨學習如何用雞蛋和面油炸花生米,真的很好吃的。關(guān)鍵是媽媽對我們那份濃濃的愛意,已經(jīng)足夠我們感動了。
每次回家,媽媽都會準備好多東西給我們帶回家,說家里的這些東西沒用農(nóng)藥和化肥,吃著放心。而且還準備了一桌我們愛吃的飯菜,每次我都吃得飽飽的,瞧,有這么能干的媽媽,我什么都不會您可以理解了吧!所以我不會做飯是有理由的。我小時候?qū)幵溉サ乩锔苫,也不愿意做飯。感覺小時候的我就是一個男孩子,男孩子會的我?guī)缀醵紩,女孩子會?好像我都不怎么會。所以我的骨子里還是有一種男孩子氣的,貌似也沒有女孩子的那種溫柔、可愛。這個必須檢討,我得深刻反省一下啦!好在歲月的年輪把我魔變回來了,現(xiàn)在終于成熟長大變老了,也是一大進步哦!
其實小時候好像媽媽也不怎么管我們,任由我們自由發(fā)展,也沒有太多的約束和呵斥,我們就這樣在無拘無束中慢慢長大,同時擁有一個值得回憶的美好童年,F(xiàn)在有翅膀了,飛走了,家里就剩下媽媽了,其實媽媽是很想念我們的,但在電話里總會說:“那么忙,就不要回家了,家里什么都有的!”我們現(xiàn)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帶上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心意一起回家!
端午節(jié)隨筆 篇2
節(jié)日,就是辛勤的勞苦大眾,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歲月中,為了打破這份寧靜,辛勤勞動的人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歡樂氣氛的日子。這樣使得,勞苦大眾在平靜地生活中,讓人們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長河中,有了慶祝、歡慶,生活才過得有滋有味,才過得有人情味、有人性。這也許就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節(jié)來說,就是沒有屈原,窮苦的人們也會在五月編造出節(jié)日來。我的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就沒有紀念屈原之說,而是一段神話故事。這個故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這幾年卻讓屈原占據(jù)了。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惡神,仇視人間,他要毀滅人類。這位惡神派下來一位善良之神,讓他執(zhí)行這項任務。可這位善良之神,動了惻隱之心。下凡后對人類說,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位惡神要觀看人間,你們到這一天的時候,家家戶戶,房門插樹枝,窗口掛野草。到這一天惡神一看,呀!世間人類真死絕了,你看,房門口都長出樹枝了,窗戶上都長野草了。就這樣又過了好多年,惡神知道了內(nèi)情,殺死了善良之神,還為人間降下了災難。從此以后,人們?yōu)榱思o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節(jié)這一天,每家每戶,門口插柳樹枝,是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掛艾草,是為了表達對這位善良之神的愛戴。
至于五彩繩,在我老家叫百索兒。這個傳統(tǒng)是怎么來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時候,只要是過端午節(jié),早上起床,媽媽就為我們弟兄幾個帶上百索兒。在老家也有人說是為了讓孩子長命百歲;也有人說是,五月里蛇出現(xiàn)了,孩子帶上百索兒,蛇不咬。不管怎么說都是為了祈求孩子身體健康,命運順利。
對于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沒有這種習慣。我小時候也沒有聽說過,端午節(jié)還要吃粽子。端午節(jié)吃粽子還是在上學以后,課本里學到的,那時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我們北方是以面食為主,在端午節(jié)那天,家里人會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餅,這也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小時候盼望過節(jié),過節(jié)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里,過節(jié)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節(jié)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顆好大的杏子樹,每年端午節(jié)時,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還有麻花,油餅到我家來。這也是天打不動的規(guī)矩,自從我媽到我家,就有了這一規(guī)矩。有一年,端午節(jié)那一天我舅舅收麥子忘了給我家拿杏子,還讓我媽質(zhì)問了好長時間。尤其端午節(jié)吃杏兒,這在我兒時是最驕傲的,因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鄉(xiāng)要早熟幾天。端午節(jié),下午上學,我拿著杏子、油餅、麻花,帶著媽媽親手擰在一起的百索兒,信心滿滿,就喜歡擺著課桌上顯擺。同學們看著杏子,饞的口水直流。那時候就喜歡同學們伸出小手,哀求著在我跟前要杏:“給一個嗎!掰半個也行嗎?我們倆是好朋友……等等”當我掰半個杏仁給同學,看著同學們吃,我特有滿足感。因為外婆家的杏子,個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還是甜的,在我小學二年級那年,倆同學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還打了起來最后鬧到班主任那里。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粽子。雖然在小學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節(jié)的美食,可家里窮,父母沒有買過。當時的粽子也是外地運過來的,老貴了,一個五塊。那年我小姨,從外地打工回來,剛好是端午節(jié),就往我家拿了幾個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個撥開就吃。嘗了一口,新鮮感就沒了,一點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沒放鹽。咬了幾口就扔掉了,沒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點蜂蜜,甜甜的`。我是饞饞的,真沒勁。哎!豬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沒嘗出味道,一個粽子糟蹋了。當時就埋怨小姨,為什么不多拿幾個,一人一個,真沒意思,心里有一種失落感。心里從沒有想過,那時候誰家里都沒錢,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當今社會,粽子多了,卻沒人喜歡吃了。端午節(jié)象征性的吃個粽子,只是為了過節(jié)。今年端午節(jié)回家,拿了幾個粽子,我女兒一個咬一點,說不好吃,就讓我家豬,過了端午節(jié)了。
不過我女兒對百索兒,還是很喜歡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讓我媳婦給他綁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是百索兒。還記得我小時候也喜歡百索兒,端午節(ji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媽鞋百索兒,有時候我媽忙,頭天晚上沒來得及擰,就催著讓她擰。端午節(jié)那天,綁不好百索兒是不會去上學的。端午節(jié)過后,還一直帶著,一直到農(nóng)歷六七月,百索兒顏色褪完,再加上愛玩,不講究衛(wèi)生,百索線讓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顏色了,才取掉。有時候還不死心,自己找來各色絲線,自己擰一根,再綁在手腕上。也許是想著端午節(jié)越長越好。在孩童時代節(jié)日是越多越好,越長越好,而對于有負擔的大人,還是要以過日子為重。
對于百索兒來說,大人們是不會綁在手腕上的。我不綁百索還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兒身,不好意思。但端午節(jié),砍柳枝,割艾草,還是自己的強項。自從上了初中,每年端午節(jié)都會隨著父親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趕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掛在窗口,大人們說這樣吉利。我對吉利倒沒有感覺,主要是為了新鮮、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說的一句話,“年輕娃,耍性子!痹谀菚r候,天不亮背著一背簍艾草,走在大街上覺得特別有面子,誰要就趕緊拿點,臉上永遠帶著燦爛地笑容。人總是要長大,對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時。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沒有上山割過艾草。還記得我媳婦懷孕那一年端午節(jié),我剛好在家,我爸讓我上山去割艾草,我還對我爸犟嘴,今天滿大街都是買的,跑那么遠干嘛?我還心里嘀咕,都好幾年沒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這么大興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來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節(jié)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樹枝,放大鍋里煮水,來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傳說這種水洗身,對女人身體好。我爸割艾草是為了我媳婦,當兒子的卻不知道,自己真是個糊涂蛋。
隨著社會發(fā)展,文化大融合,家鄉(xiāng)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傳說已無人說起,而關(guān)于粽子,屈原、女兒節(jié)的說法,卻占據(jù)了家鄉(xiāng)的傳說。對于社會低層的勞苦大眾,怎樣的傳說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總認為,只有節(jié)日,才能清晰地記錄著勞動人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nèi)容;只有一次次的紀念才能讓中原文化淵源流傳;祖祖輩輩記住正能量的東西,社會才能發(fā)展。如果現(xiàn)在我女兒問我端午節(jié)是怎么來的,我會對她說:“因為有一位愛國詩人,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們都來紀念他。”而不會說,神、鬼之詞。
端午節(jié)隨筆 篇3
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一天,老婆都要親手包制一鍋粽子給家人吃。盡管超市里出售的粽子種類齊全,花樣繁多。
老婆始終認為,只有自己親手包制的粽子才最可口,最有端午節(jié)的味道。
農(nóng)歷四月底,五月初。老婆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種材料都給買了來。有粒大色白的糯米;濃綠新鮮的棕葉;有又寬又長的馬蓮;也有紅紅的大棗;顏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兒及上好的五花肉。
老婆包制的粽子,最大的特點是個兒大,三角形狀周正,捆得結(jié)實,味道存正。如果是涼著吃口感更好,糯米qq的,大棗葡萄干兒的酸酸甜甜,紅燒肉的滿口留香,稱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時,老婆絕不會讓我動手。人家嫌我包的粽子個兒小,捆得松散,還包不嚴實。所以,她會一個人蹲在廚房包上 個把小時,一大鍋粽子才能包好。然后就用炆火把剛剛包好的粽子煮上。不一會兒滿屋就彌漫著濃郁的棕香,讓人急不可耐。
當然我也不閑著。老婆包粽子時,我就找出早就備好的'五色亮光紙,自己疊紙葫蘆。還是小時候跟奶奶學的。雖然手工疊制的沒有市場上賣的丫丫葫蘆那樣精致,可我覺得更有端午節(jié)的味道。
端午節(jié)這天,我必須起個大早,騎上自行車,到離家有一公里遠處的機場上,把頂著露水的艾蒿才回來,傳說只有此時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災去病的作用。
有時正趕上陰天,能見度差,真假艾蒿辨認不清,采回“山寨”艾蒿來也是常有的事。不過我從來都不會擔心。因采艾蒿的人很多,總有熱心人把自己采到的真艾蒿分給我一些。
艾蒿采回來了,便掐一些艾葉兒泡在洗臉盆里用來洗臉,掐一枝艾尖夾在耳朵縫里,或者信手將其插在發(fā)間,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繩子綁好后懸掛在門框上。在配上疊好的紙葫蘆,端午節(jié)的氣氛便營造好了。
吃早飯時,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吃粽子,吃茶葉蛋。 在濃濃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隨筆 篇4
每年的端午,總會想起屈原,想起這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想起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艾葉和粽子的香,更多的是一種臨死不屈的愛國精神,一種憂國憂民的閃光品格;想起屈原所寫的《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不朽詩篇,想起屈原抱石投汨羅江的`無奈,他是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其實,端午就是感悟那段歷史,感受屈原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體味他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撓,領(lǐng)會著他因報國無門而痛投汨羅江的千般痛楚的心情!
在傳統(tǒng)文化日益被人忘記的時候,重溫端午和感悟端午文化,是我們當前唯一能做的!
而我,在端午節(jié)感受到的友情、親情、歷史文化,就是我端午最大的收獲!
端午是一種傳說、一種懷念、一種味道。端午的情愫始終在我的腦海里縈繞。
端午節(jié)隨筆 篇5
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們都特別愛吃粽子,但不是常吃。有個節(jié)日要吃雞蛋,戴“花絨”,這才由大人口中得知這個節(jié)日是五月端,而我們只關(guān)心能否吃到粽子,對于為什么叫五月端,就一無所知了。
五月端在祖輩心中是有分量的,和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冬節(jié)一樣隆重。這時大人們煮雞蛋給我們吃,而平時是很少吃到雞蛋的;大人們給我們買紅黃綠三色的“花絨”,綰在我們手腕上,腳腕上,戴在我們脖子上,說這樣可以避災辟邪,讓我們長命。那時有騎著自行車的販子走村竄巷地叫賣“花絨”的,“花絨”裹在一個滴溜骨碌的六棱柱架子上,色澤絢麗,柔軟。每當這時看到他們,我們就會央求大人們給我們買;開頭有一個人買了,漸漸地就圍了一圈人,挑選,講價,仿佛成了街市上一個親切,熱鬧的攤點。
端午節(jié)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吃粽子。九十年代,街上很少有賣粽子的,我很少吃過粽子,對粽子是陌生的;但看到別人吃粽子自然是異常羨慕的,只有有錢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吃粽子的。我也吃過幾回粽子,是親戚家送來的,蘆葦葉包的,三棱錐形,餡料是黏米和紅棗,甜,黏,香。吃過了一回,還惦記那個味道,每當看見蘆葦就容易想到粽子。每逢這個節(jié)日,村里富裕人家的一些老實、有禮貌的孩子們就會,依偎著家人到河邊采摘新鮮的蘆葦葉,要又大又寬的那種,回家洗干凈,開始包粽子。包粽子是個藝術(shù)活了,我們又不會參與,只知道粽子好吃,對包粽子卻也是著迷的;無奈哦,只得羨慕,心里直流口水了。粽子的味道和工藝對我有著很大的魅力,對這個吃粽子的節(jié)日也就“上心”了,懵懂中,期望這個節(jié)日早早到來。
如今又到了吃粽子的節(jié)日了。這天,下起了小雨,只有中午晴了一會兒;然而,沒有絲毫影響人們的激情。人們走到街上買了各種東西,蔬菜,肉,雞蛋等等,為準備一份端午的盛宴而忙碌,像往年一樣,想過一個祥和吉慶的節(jié)。人們以過節(jié)來紀念過去的歲月,犒勞自己,感受著生活的美好。這樣可以鼓勵自己努力工作,給兒孫帶來樂趣,合家盼望著幸福,平安,喜慶;可以凝聚家人的心,讓家的味道變得濃烈,芬芳。這天,我還是吃著煮雞蛋,味道還是如小時候的.香,對粽子就不那么十分渴望了。周圍的孩子們也不戴“花絨”了,有的只穿著由紅色繡花的綢緞做的褲子,有的打扮和平常一樣,在門口調(diào)皮的玩耍。幾乎家家門上都插著艾草,這一點至今沒變 。
小時候吃粽子已變成心中一段美味的回憶了。那時大人們只知道端午節(jié)是祖輩們定下來的,規(guī)規(guī)矩矩地過節(jié)享受就是了,卻很少有知道來歷的,也很少給我們講起。直到我上了初中,學了屈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這個節(jié)日是為了紀念屈大夫的,也叫做端午節(jié)。我得知屈原是一位忠誠的大臣,寫下了一部名作《離騷》;但受到惡人的排擠,無奈最后投江而死。《離騷》比較難懂,我只記得 “哀民之多艱”這一句。我雖然難以理解《離騷》,但同情屈原的遭遇。端午節(jié)人們包粽子投入江中,祭奠忠誠大夫,與英魂共享美食、安樂,寄托了哀思,也彰顯了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現(xiàn)在,即便吃不到粽子,只要想到或看到粽子,就會生起歡喜之感,好像每天都是吉祥的端午節(jié)。我知道人們用綠蘆葦葉,包著黏米,大紅棗,芝麻之類的餡料,包成三棱錐形,用白線捆好,放到蒸籠里蒸煮,熟了的粽子成灰綠色,鼓鼓的外形,吃起來,味道沒得說。記得有一次在長途車站,我買了一個粽子,花了五元錢,味道一樣甜。雖然貴點,我仍感到很滿意,當然也有很多人買。
有時候,我想,粽子為什要用青綠色的蘆葦葉包成?人們可能也有這個疑問吧。這要先從蘆葦說起。傳說神仙喜歡在蘆葦蓋的棚子下乘涼,蘆葦就意味著吉祥如意,用蘆葦葉做的粽子就沾上了喜慶的含義了,能給人們帶來好運氣。觀音菩薩喜歡竹葉,竹葉就成了吉祥的代稱了,所以有的地方人們喜歡用寬大的那種竹葉來包粽子,圖個吉利。那種竹葉也類似蘆葦葉。
許多人們?yōu)槭裁磹鄢贼兆?我以為,粽子味道固然是美的,但粽子也是一種素食齋飯,就像臘八節(jié)人們喝臘八粥一樣,吃粽子寓意著虔誠之心,以祈求神靈祖宗的保佑。
人們把煮熟的粽子,拿一些投入到河流江湖中來紀念屈原大夫,表示哀悼,為什會有這個舉動?每個人的看法可能不同。諸葛亮渡瀘水時,受到阻礙,就曾以羊馬的肉做成饅頭,投到瀘水中祭奠水中的亡靈,或超度他們轉(zhuǎn)世,或勸導他們隨隊伍回歸故里。祭祀完了,風平浪靜,順利渡過瀘水?梢娫谀菚r候已經(jīng)有投食物到河里祭祀亡魂的做法了,之前也一定有這樣的古老做法。所以用粽子來懷念屈大夫,也是隨古風的。“神鬼之德,其明盛矣!”尊重逝去英靈,早已是一種風土人情了。
念端午節(jié),對屈大夫的《離騷》一書也倍加敬重了,定猶如他這個人一般璀璨奪目,我心中生起一個念頭:要趁這個端午節(jié),手捧這本千古絕唱的奇書來,讓心靈化入書中,體會仁人的德行,作一場情感之旅。
端午節(jié)隨筆 篇6
記得大學畢業(yè)的那一年五月,二十二歲的我獨自一人外出游歷,曾特意去秭歸深山老林里拜謁過“屈原祠”。去年春節(jié),我們一家老小回家過年,亦特意選擇在汨羅歇腳,繞道去拜謁“屈子祠”。對于這個有才又有節(jié)操的老鄉(xiāng)騷人,自然得多幾分敬意!
當然,今天的隨筆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寫的,我根本就不會寫,更不配寫啊!只能記錄一下自己的流水賬生活。
早上九點多睡醒了下樓吃腸粉,想起來該給老爸老媽打個電話問候了。電話里老媽問我:“早上吃了粽子和雞蛋嗎?”我一時語塞,亦十分愧疚。對于這些傳統(tǒng)習俗竟然忘的干干凈凈。昨晚老婆還說冰箱里有粽子,要我早上起來煮了吃?上В(jié)日意識不強,傳統(tǒng)觀念淡薄,關(guān)鍵是不聽老婆的話導致如此憾事,亦錯過一次浸潤孩子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
小時候過端午節(jié)的情景恍如在眼前。端午節(jié)前幾天,媽媽就帶領(lǐng)我和姐姐去屋后的竹林里尋找大片的竹葉。剛落的竹葉有些泛黃,用清水浸泡二天就會重新煥發(fā)出綠光。上好的糯米也需提前一天泡好,等到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包粽子。我們湖北不像廣東吃的是肉粽,我們只包純糯米,煮出來就是純白水粽,吃的時候蘸白
端午節(jié)當天,媽媽早早起床煮粽子和雞蛋。剝開泛著清香的粽葉,白白黏黏的粽子在盤子里滾一下,粽子渾身就沾滿了白糖。咬一口下去,甜到心里。那時候端午節(jié)學校是不放假的`,吃完早餐,媽媽把煮好的雞蛋裝上四五個,白水粽串起一串(可以當午餐,也可以送給別人品嘗),我們就叮叮當當往學校去了。
到了學校,小伙伴們開始比試誰的雞蛋厲害。煮熟的雞蛋有一頭是很硬的,我們一人拿一個雞蛋,相互碰撞,誰的破了就算輸了。當然這里邊還需要一點巧勁和角度,力度把控得好的話,一個雞蛋可以碰破好幾個別人的雞蛋,贏的人就得意洋洋充滿了喜悅。而且這個雞蛋中的“戰(zhàn)斗雞蛋”是萬萬舍不得吃掉的,下節(jié)課之后,說不定又會為自己多贏些面子回來。
除了吃粽子和雞蛋,記得家鄉(xiāng)還有一種野果是端午時節(jié)成熟的,土話名曰“端陽苞”。紅紅的小果子就結(jié)在田埂上帶刺的灌木叢中。我們放牛的時候,田埂上到處都是星星點點的紅色,隨手可摘,真正原生態(tài)的食品,那味道真美!可惜我已經(jīng)有二十多年沒有見過和吃過了。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因為過度使用農(nóng)藥,很多野生的植物都絕跡了。再回到鄉(xiāng)下,荒草叢生,沒有人愿意去砍田埂上的野草當柴火了,生命力脆弱的物種哪里競爭得過野草呢?
城里的端午節(jié),粽子很少自己包了,超市里各種各樣的都有(不過我很少看到家鄉(xiāng)的白水粽)。久居南方,早已習慣了肉粽和雜糧粽,心里懷念的,還是家鄉(xiāng)的白水粽。
端午節(jié)隨筆 篇7
中國有著許許多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例如:熱鬧的春節(jié),祭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節(jié),讓我們不亦樂乎,端午節(jié)也是其中之一。
要問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都是什么,那有兩種,一種是劃龍舟,另外一個就是傳統(tǒng)美食包粽子。在端午節(jié)我和媽媽學會了包粽子,其實包粽子也有講究的,首先要準備好糯米、粽葉、繩子,當然也要準備一些肉,糖,紅棗等。做粽子時我和媽媽先把糯米和粽葉洗干凈,餡料也調(diào)好,把粽葉卷成一個封底的漏斗形,再慢慢的舀起一勺糯米塞入粽葉中,中間加入蜜棗然后用勺子熟練的又蓋上一層糯米,再用一片粽葉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然后用繩子綁的緊緊的.。這樣一個讓我垂涎欲滴的粽子就完成了,讓在一旁的我直喊媽媽真棒,媽媽真棒。
我也學著樣子試了起來,先拿起兩片粽葉橫豎交叉卷成一個漏斗形,在學者媽媽的樣子舀起一勺糯米,還沒等我全部放入漏斗中,粽葉就好似天塌了一樣,一半裝進,一半撒在桌子上,看我包的樣子?磱寢尠哪敲春唵,怎么到我這里那么難呢?看來我真是變成了一個“小吃貨”了。
后來經(jīng)過媽媽的幫助我也完成了自己的杰作,雖然難看了點,這也是我的勝利品。經(jīng)過我的學習,我內(nèi)心里開始和媽媽暗暗的比起賽了,一會兒我們包了一大串粽子。我想看我們的杰作,就催著媽媽趕緊下鍋煮粽子,我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媽媽插好電沒過多久就從廚房里飄來了陣陣的粽子香味,這香氣這點好美?香氣飄滿整個廚房,聞的我簡直口水直流三千尺啊!過了一段時間媽媽說:“可以開鍋了”我飛快的沖進廚房,打開鍋蓋就下手抓起一個熱乎乎的粽子,也不管有多么燙,簡直美味極了,粘乎乎真的好吃極了,我連連不住的感嘆“簡直是人間美味啊?。
在這個端午節(jié),我不僅吃上了美味的粽子,還自己親身體驗一把,真是一舉兩得啊!這是一個美麗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隨筆 篇8
粽葉飄香,艾葉插在門頭上,綠豆糕上場,每年的端午節(jié),都讓我倍感懷念和感概。歲月是一首歌,一樣的歌詞,不一樣的韻律,同樣都是端午節(jié),母親和我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時間里讓自己的孩子對端午節(jié)的感受有著天壤之別。
小時候,端午節(jié)是我最盼望的節(jié)日之一,因為在這天,不但有粽子、綠豆糕、米粉肉吃,有糖果,重要的是母親還早早為我準備了新衣裳(母親會縫紉,小時候的衣服都是母親自己做),幾歲的時候,母親會給我縫制一件長袖外罩,上面一針一線的刺繡上一個圖案,記憶中印象深刻的當屬那一件天藍色的的確良外罩,母親刺繡了一只白色的鵝在上面,栩栩如生,我穿著她招搖過市,不但是小朋友羨慕,小朋友的媽媽們也羨慕,只是可惜她們沒有母親的那雙巧手。
再后來大一點的時候,端午節(jié),母親便給我縫制碎花布衣,辮兩個小辮子,偶爾還備置一件毛衣,小時候天氣似乎沒這么熱,記得有一年的6。1兒童節(jié)就穿的母親為我準備的深綠色毛衣,藏青藍的褲子,白球鞋,參加學校組織的跳繩比賽,那身行頭,特別是毛衣同樣為我彩不少。母親,是個秀外慧中的人,勤勞能干,不管多忙碌,每個節(jié)日都積極認真地做準備,讓我每每對節(jié)日充滿了歡喜和期待,日子在母親的打理下,逐漸風生水起,我和姐姐也在父母的關(guān)愛與呵護中健康陽光幸福地成長。
回過頭來,看看我自己,這些年的端午節(jié),甚至春節(jié),對我來說,似乎都如平常的日子一般,特別是近些年,更甚,再也沒有小時候的那種過節(jié)的氛圍和熱切,過節(jié)除了和家人小聚一下再無其他,就是我這樣的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子,讓他也開始對節(jié)日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節(jié)日在他的記憶里,只是放假,他可以不用去上學。
究其原因,其實不是我對生活不熱愛,而是現(xiàn)時的生活條件好了,粽子一年四季超市里都有,想吃就買,衣服什么時候需要,就買來穿,只要孩子喜歡,大魚大肉變著花樣每天都在吃,不同于我的'兒時,更多的是過節(jié)才能吃上一頓豐富的菜肴。
或許,人懶了不積極了就會給自己找一些并不合適的理由,時代變遷也好,年歲大小也罷,端午節(jié),過與不過,重視與否,反映的其實都是人們對生活的心態(tài)。
一年一年,一個個端午節(jié)就那樣隨流年遠去,記憶卻溫暖如斯,母親就在身邊,就在眼前,如今我也想用母親對我的那一份愛,來回報母親,同時也給兒子營造一份節(jié)日的氣氛,生活從來就是美麗的,只要用心,只要有心。
端午節(jié)隨筆 篇9
端午節(jié)又要到了,我又感受到了那種真我純我的意境。
小時候,我只知那端午節(jié)吃粽子。吃著香香的粽子,我問媽媽端午節(jié)為什么吃粽子。媽媽告訴我,那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紀念他不愿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紀念他至真至純的真我風采。
大一點兒后,又是端午節(jié),我看到了有關(guān)屈原的國畫。畫面上的屈原解衣散發(fā),白衣烏發(fā)任風吹拂,口中似在狂吟高歌,不拘禮法,完全自我。這時,我又想起了媽媽的話:至真至純的真我風采。
再長大一點兒,從史書中了解到了屈原的偉大,也在他的詩中領(lǐng)略到了真正的他。屈原愛國,死諫楚王;屈原浪漫,著有《離騷》。但這只是表面,我更愛的是他狂妄張揚的個性,愛他的真我風采。
在眾人皆醉得麻木環(huán)境中,他選擇了一人獨醒。
在世人皆濁的骯臟社會中,他保持著一人獨清。
離開了王都,他投入汨羅江中的波浪。
褪去了華服,他裹上出水芙蓉的碧葉。
他狂放的高歌與散飛的長發(fā)釋放著他的狂妄與任性。
他憤然地罷官與沖動的投江展示著他的清高與孤傲。
他天真地處在官場,認清了世人的丑惡與腐敗。
他誠懇地到處游說,認清了眾人的.沉睡與昏醉。
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對他如此的敬重。
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要紀念他,紀念這種精神。這正是端午節(jié)的意義所在。
正是他的真我風采讓他達到了仙的境界,讓我也為之放歌,放歌在這飄著粽香的端午、真我純我的端午、至真至純的端午……
端午節(jié)隨筆 篇10
“五月五,粽飄香,插艾葉,掛荷包”。在無數(shù)孩子盼望中扳著指頭數(shù)了無數(shù)次后,端午節(jié)終于來了。
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提起屈原,相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知道,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雖然屈原已經(jīng)去世了很久,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那愛國精神,這樣,才是真正讓他永遠活著!
有一種精神,是屈原精神,它可以讓我們的國家更為強大,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偉人。放眼全中國,雖有人不具備愛國情懷,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jīng)將屈原當作學習的榜樣,越來越多的人已經(jīng)習慣了對祖國懷有深深的愛。從精神意義上來講,有沒有屈原這個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給我們這種屈原精神,這種愛國情懷!屈原留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有無數(shù)詩詞,還有他那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
而在端午節(jié)與姐姐的嬉戲更是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在吃過了粽子以后,我和姐姐便壓不住孩子好玩的天性,吵著要出去玩。而出去了,卻又感到?jīng)]什么可玩的了。姐姐提出了唱歌,我們便一起唱起來。
一唱歌,我便有些害羞。就我這五音不全長時間只聽《斯卡博羅集市》的人怎么跟得上姐姐們那潮流的步伐呢?在默默聽姐姐唱很久后,姐姐終于體諒我,問:“萌萌你會唱啥?一起唱。”于是,我就害羞的起了個頭: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彪m然姐姐們都很驚訝的盯著我,但是她們還是跟我一起唱了起來。接下來,便是少先隊員隊歌。與姐姐一起無憂無慮的唱歌,我真的`感覺無比快樂,仿佛整個人都被洗刷了一遍,什么都不想的唱著,仿佛我從出生以來只做過唱歌這一件事情似的,這種專注的感覺真的很美好。
如果屈原知道今天的人們是如此幸福,他一定會很高興的吧!
端午節(jié)隨筆 篇11
小時候的我,眼里的美好似乎只有春節(jié),春節(jié)時的無憂無慮,春節(jié)時的走親訪友,春節(jié)時的那一串小鞭炮。端午對于我而言,似乎只是一個舶來詞,因為我家壓根兒就不把它當一回事,每年它匆匆忙忙地來,悄無聲息地走。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變得懷舊,也就開始重拾了散落在身邊的傳統(tǒng)文化,端午就這樣被悄悄地激活了。重視端午,在我的記憶中,也就有了這么幾回。
端午記憶之一:那套黃黃的虎皮衣
兒子的`降生,我們一家人開始忙碌了許多。尤其到了那年的端午節(jié),那時的我似乎還很不懂事,也不知道那些個玩意兒。記得媽媽回了一趟老家,拿回來許多東西,什么虎皮衣服,什么虎皮褲子。母親瞧見我疑惑的眼神,連忙走到我身邊說:“這些衣服就是給小孩子穿的,這樣那些蛇蟲八腳不會來咬了!蔽野胄虐胍傻乜粗赣H,一會兒給兒子洗澡,一會兒給兒子更衣。說也奇怪,那套虎皮衣褲穿在兒子的身上是那樣合身,那樣帥氣!那年夏天,許是虎皮衣褲的庇護,許是我們的心里作用,兒子平平安安地度過了第一個炎熱的夏天。從此,端午在我的心中便與黃黃的虎皮衣褲維系在了一起。
端午記憶之二:那片長長的菖蒲葉
20__年搬了新家,底樓的那戶人家非常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節(jié)日都和他家的祖宗提前見面。我記得那年的端午,他家早早地在大門的門框上方掛上了艾葉和菖蒲。上樓、下樓時分,我總是不自覺地瞄上一眼——哦,端午要來了。也許是耳濡目染的緣故,端午那天上午我趁送兒子笛子班的時間,來到了吉水菜場門口,巧遇了賣菖蒲的老人,于是,那根長長的菖蒲就來到了我家。我央求了老公半天,才同意給我在門框上方訂一個小小的釘子。像得到獎品的孩子似的,我滿心歡喜地拿著菖蒲,小心翼翼地爬上凳子,把它恭恭敬敬地供奉了起來,心里自然也默默地祈禱:全家老小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端午記憶之三:那個暖暖的下午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就是吃粽子。在我的老家,稍微上點年紀的婦女都會包粽子,我的母親自然也不例外。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我們?nèi)叶既ムl(xiāng)下。聽說我們回去過端午,前一天晚上,母親就開始準備粽葉、糯米和各種食材。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一片葉子,將這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然后先放一些糯米,再在中間放一個棗,接著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后把多余的粽葉包過來,用線把葉子捆好。一來二去,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結(jié)實又漂亮,活像一個個胖娃娃在睡覺。不多時,那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不用說,那個暖暖的下午也就在我的心中駐足。
那身“時尚”的虎皮衣褲,那根長長的菖蒲艾草,那個香甜可口的粽子,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jié),共同描摹了一個甜甜的端午記憶。
端午節(jié)隨筆 篇12
“喂,寶貝起床了!”隨著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樓。下來一看,餐桌上有兩個粽子。記得小時候媽媽告訴我,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當時人們非常傷心,所以把粽子扔下江去,以免魚蝦傷害了屈原的尸體。想到這里,我感到有點兒驚訝,原來粽子還有這樣重大的意義呢!人們是怎樣包粽子的呢?我打開了電腦,上網(wǎng)搜集了資料。人們是把竹葉切成兩半,把糯米、紅棗或豆沙包在竹葉里,然后用彩帶纏上,放入鍋里蒸。一個個粽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我想做一個實驗,于是拿來了糯米、紅棗、竹葉、五彩線,按照網(wǎng)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準備齊全。我把竹葉圍成了圓錐的形狀,把粽子餡兒填到了里面,然后折疊竹葉,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粽子,我拿五彩線把粽子捆結(jié)實。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包完后,我把粽子拿到鍋上蒸了20分鐘。打開鍋一看,粽子懶洋洋的躺在鍋中呢!我把竹葉剝開黃燦燦的糯米閃閃發(fā)光哩!一個大紅棗在中央微笑,如同一個可愛的姑娘似的。我用舌頭舔了舔,甜中帶著香味,真讓我垂涎三次啊!一口咬下去,軟軟的、潤潤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無窮啊!剛才只顧著包粽子了,把餐桌上的兩個粽子忘記了,瞧!它們還等著我品嘗呢!我張大口,塞進了嘴里,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里蕩漾。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節(jié)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粽子,還因為我學會了包粽子,我盼望著下一個端午節(jié)的到來!
農(nóng)歷五月初五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期盼以久的端午節(jié)向我走來。端午節(jié)這天我們不僅能吃到各種美味的粽子,還能聞到棕葉飄散的股股淡淡的清香,讓人心情無比舒暢。
現(xiàn)在,家家戶戶都準備好粽葉和糯米,為端午節(jié)提前準備好粽子。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奶奶一大早就出門買來一大把粽葉,去包美味的粽子。我手也癢癢的,也想學學包粽子。奶奶說:“好呀,你先看我怎么包的!蹦棠滔劝阳杖~放在水里泡泡,然后放進鍋里稍煮一下,說:“這樣棕葉就軟下來了,最后把它們浸在冷水里就可以包粽子了!蔽艺J真地看著。
奶奶選了幾片整齊的粽葉,把一片片葉子依次排放在手上,卷成漏斗狀,用勺子輕輕地將米滔進去,不一會兒,一個美麗的粽子就從奶奶手中誕生了。那個動作是多么地嫻熟。
奶奶拿來一片粽葉,叫我也來試一試,我可興奮了,這可是我第一次學包粽子呀!我下決心一定要包好。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做,可我要包粽葉時,粽葉卻像一個頑皮的孩子,里面的米全露了出來,我著急了。
奶奶說:“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呀!甭犃四棠痰脑,我認真地把粽葉拿起來,記住每個要點,專心致志地包著,奶奶也拿來粽葉,邊做示范,邊教我包,終于,我的第一個粽子包好了,我歡呼起來,奶奶也在旁邊為我感到高興。
美味可口的粽子出鍋了,一股股粽葉的清香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蜜棗粽子吃了起來!鞍!好甜呀!”一種甜甜的味道流在心田,讓我記住了這個十分有意義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隨筆】相關(guān)文章:
端午節(jié)隨筆11-01
端午節(jié)隨筆10-23
端午節(jié)的隨筆11-16
端午節(jié)的隨筆10-11
描寫端午節(jié)隨筆04-02
端午節(jié)文化隨筆12-07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隨筆06-12
端午節(jié)教育隨筆06-12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隨筆04-20
端午節(jié)家鄉(xiāng)隨筆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