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緣堂隨筆》讀后感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fā)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tài)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么樣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緣緣堂隨筆》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1
執(zhí)教期間,我拜讀了豐子愷先生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被其幽默生動的語言所感染,書中收錄了豐子愷先生的多篇文章,其文辭恬淡率真、意味雋永,飽含著作者的無限深情。
在《兒女》這一篇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先生對世間萬物充滿熱愛,尤其是他對兒童的包容與喜愛。當孩子們把他的書案弄得亂七八糟時,這位父親也和我們一樣,想要呵斥甚至打罵孩子,但他“哼喝之后立刻繼之以笑,奪了之后立刻加倍奉還,批頰的手在中途軟卻,終于變批為撫”,先生的真性情可見一斑。
豐子愷先生寫楊柳,一改文人以柳為春、以柳示“留”的寫法,他筆下的楊柳因“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下垂姿態(tài)獨得作者青睞。豐子愷先生寫秋天,沒有“古道西風瘦馬”的蕭瑟,也沒有“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邁,他的秋天是“謙遜、悟達而偉大”的。豐子愷先生寫學習經驗,不夸夸其談,而是將他的'“笨法子”詳細地敘述給我們,以“苦學”之路闡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
我想,正是這率真的性格、悲天憫人的胸懷以及腳踏實地的堅持,才成就了豐子愷先生散文家、畫家、藝術教育家、翻譯家的“功名”。
這就是《緣緣堂隨筆》,一部看似普通卻飽含深情的散文集。大家不妨也來讀一讀,相信你也會被豐子愷先生的真性情所打動,在閱讀中找到本真的自己。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2
一名畫家,一位作家,一襲畫卷,一篇美文。就是這樣,豐子愷成就了他的人生。他說:我的心中被四件事所占據: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他抱似一種童趣,純真的態(tài)度去畫。卻富含人間真情;他抱似平實的態(tài)度去寫,卻飽蘊人生的哲理。
他的童年是幸福、生趣的,因為王囡囡那兄弟式的情懷。他的青年是豐富、多彩的,因為李師、夏師細致,謹肅的教導。他的晚年時蒼桑、苦澀的,因為戰(zhàn)爭流離輾轉,苦于奔波四方。
世人稱他的作品“達觀間不掩深情,戲謔里窺見警策”。也是因為有這么一群人,或許影響著他,給予他生命所需。
他愛寫些民事,介紹自己的童年、青年,還有泓一法師、夏丐尊有關的事。他說得很有趣兒,都是一個個小品、滑稽戲。他說得很生動、形象,寫李叔同老師上課教學、嚴肅認真,總在上課之前到達教室。他說得淺顯卻又令人回味無窮,寫歪鱸婆中彩了后,卻喜于花費錢財,不做一些為將來打算的事,最終回到店前包豆腐干。
他為師父泓一法師畫《護生畫集》,百歲時完成百幅,他雖年邁又加上疾病、戰(zhàn)亂,他倒下了,又站起來了,堅持與那種難以摒棄的'信念,交織成了他的一生寫照。
緣緣堂被炸毀,他的內心的那種依靠緣是被震搖了,那是他精神上的家、與歸宿。但他還有文學精神支柱,與創(chuàng)作那堅持不懈的精神。
亂世之戰(zhàn),始于倉惶,泯于奔波。護生百幅,蓮心永存。子愷者,先尊矣。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3
最近看過了豐子愷先生撰寫的《緣緣堂》,感受頗深。作者用幽默、輕松與自然的語言,具體描寫了在緣緣堂,無憂無慮的兒童生活與家庭生活,使讀者體驗了一段心靈的輕松旅程,而且書中還收錄了許多作者對各種事物不同角度的評價,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細細品味,其中的哲理與思想讓我對普通的事物和現象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書中印象較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文就是談論了人們“吃瓜子”這一話題,讀來頗有一番諷刺味道。生活中可見許多有閑階級的人們以吃瓜子來消磨時光,作者便抓住這一點,以他們嫻熟、靈巧的動作來寫,將其刻畫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不禁會心一笑,來細細品味這其中所反映出的'現象。文中最后一句話:“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里,覺得更加害怕了”,實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時許多中國人都整日里無所事事,常以吃瓜子來消磨著寶貴的時間,他們的技藝幾乎到了精湛,表面上看起來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國人來炫耀,其實不然,這其實大大說明了當時中國人們的“閑”,對什么事都不去關心,只是每日消磨、虛度時光,國家的形勢實在值得擔憂。
因此寫文章、日記等,不一定非要是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邊,在一點一滴之中,其實我們只需將這些普通的家常小事挑選出來,毫不掩蓋地記錄下來就可以來,并不需要對事情進行無謂的夸張與美化,真實、自然的事物才是最美的。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相關文章:
《緣緣堂隨筆》讀書筆記10-23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09-12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09-12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范文08-09
讀《緣緣堂隨筆》有感(精選12篇)08-05
培根隨筆讀后感培根隨筆論美讀后感12-14
《培根隨筆》隨筆05-17
《蒙田隨筆》讀書隨筆09-16
《培根隨筆》隨筆5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