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隨筆

寫老屋散文

時間:2022-10-26 05:14:43 隨筆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寫老屋散文

  寫老屋的散文就在下面,歡迎各位閱讀!

寫老屋散文

  老屋聽秋【1】

  久居城里的喧囂,對季節(jié)的感覺本來遲鈍,加之每天從睜眼到合眼都在為飯碗忙碌,是不會有什么過多“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偶爾像“詩人”一樣,激活幾顆悲喜愁怨的細(xì)胞,往往是在回家,走近那百里之外,送走我童年、青年,伴著母親六十、七十、八十越來越舊的老院子、舊房子和彎棗樹。

  這次回家兩件事:一是“十月一”要掃墓上上墳;二是冬天馬上要來了,給老母親平安越冬做做準(zhǔn)備。

  一陣寒流,幾行雁陣,給周圍的一切都染上了濃濃的秋意,回家的路自然也不例外:農(nóng)家秋播的繁忙早已過去,棉田的顏色已變得暗紫,幾壟懶割的玉米棵,葉子在秋風(fēng)中飄搖,路邊的雜草已全部失去水澤,白楊樹上的葉子在一片一片地飄落……唯一的例外,是那片片剛播種不久的麥田,已經(jīng)有了許多綠意,似乎在對季節(jié)進(jìn)行著頑強(qiáng)抗?fàn)幒吞翎?mdash;—其實(shí)是無助的,冀東南這片操勞了多半年的土地行將冬眠,不過是早天晚天而已!

  老家老屋,一院樹、一群雞和一只比讀高中的女兒年齡還要大的老鵝是其典型的生態(tài)特征。

  每趟回家,離門口很遠(yuǎn)的時候老鵝那嘶啞的叫聲就隔墻傳來,然后是微抬著翅一晃一晃,領(lǐng)著耳聾眼花的老母親走出門來……院落,在晚秋時節(jié)有幾分蕭條:那棵彎棗樹,葉子已稀疏發(fā)黃,枝杈上長長地吊了兩串母親自種的紅辣椒;西窗臺前的石榴樹,無精打采的葉間還掛著五六個紅得發(fā)紫的石榴,是奶奶給孫女專門留下的,這次就要摘走;母親用籬笆圈起的小菜園,蔥蔥郁郁的景象已經(jīng)消失,茄棵、柿棵還在那兒勉強(qiáng)地長著;掛在籬笆上的扁豆秧,細(xì)細(xì)的蔓子已經(jīng)裸露出來,間或有一兩小扁豆頂著發(fā)蔫的紫花;半院子的西胡蔓,葉子已全部落盡,只有兩個干黃的老瓜種還連在上邊,院內(nèi)的其他物種,在晚秋夕陽下都無一不疲態(tài)盡顯。

  老屋也進(jìn)入它存續(xù)過程的“晚秋”:初建于清光緒年間的幾間老屋,距今已有120多年,期間上世紀(jì)70年代雖然返修,但一應(yīng)物料,包括梁檁鋪材、磚瓦門窗,除少許補(bǔ)充,俱都沒變,重建格局也一如往昔。

  這樣的房子,目前農(nóng)村已經(jīng)少有,使用價值幾乎盡失,剩下的也許只是“20世紀(jì)中葉之前平原農(nóng)舍”這樣的“建筑學(xué)意義”。

  可是,老屋的“晚秋”之于我,畢竟不是平常,是碩果累累之后的“晚秋”:在它悉心守候100多年的院落里,粗大了無數(shù)彎棗樹、老槐樹,肥壯了無數(shù)牛馬羊,豬犬鴨;當(dāng)年寬暢的大門洞下,迎來過一個又一個媳婦,出嫁過一個又一個女兒,屋內(nèi)的土坯炕上,誕生過一代又一代子孫;特別是春節(jié)家譜兩側(cè)掛的那幅配聯(lián)——“禮儀早樹克勤克儉、書香傳家唯耕唯讀”,更是幾代人守業(yè)治家、求索進(jìn)取的凝華!而今,老屋的門窗、梁檁已舊得漆黑;房頂上的老草,陪伴歲月不知枯榮了多少回;西窗欞上掛的蜘蛛網(wǎng),隨風(fēng)搖擺;房根下的滴水磚,深淺不一地打上了滴水的印記;正堂屋內(nèi),房梁上的燕子早已不知去向,掛在窩窠下的,是被灶煙薰黃的燕屎痕跡——這樣的場面,的確給人帶來幾許失落:想來難怪,這初冬一樣的晚秋,昭示著一年一度的春色已遠(yuǎn)不可及,轟轟烈烈的夏日也已化作過去,于這春夏秋冬的演化中,人的皺紋平添了,物的剛性變散了,院前當(dāng)年那灣波光四射、菱荷滿塘的水塘干涸了——總之,“一的一切”和“一切的一”都已經(jīng)和正在化為消失!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多以見凋花而落淚、望冷月而傷感,在他們那兒所聽之秋,多是“日夕涼風(fēng)至,聞蟬但益悲”、“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寒宵獨(dú)坐心如搗”,把自己種種失意定格于一個“秋”字,以至感染得多少后人一想起“秋”就仿佛聽到季節(jié)的哭泣。

  然而也不盡然:唐劉禹錫曾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的高吟,宋辛棄疾亦有“沙場秋點(diǎn)兵”的豪放——婉約也罷,豪放也罷,在文人雅士、達(dá)官顯貴那兒,我想,“際遇”永遠(yuǎn)是制約他們觀照周圍世界的桎梏,這一點(diǎn),他們也許遠(yuǎn)遠(yuǎn)不如目不識丁的老母親!

  母親在我心目中,不像季節(jié)的變化,永遠(yuǎn)是那個樣子:頭發(fā)全白,一臉皺紋,耳朵依舊聾,腦袋不住擺,如果說一年四季有什么變化,主要是衣服的薄厚。

  這次我進(jìn)家來,母親正在斜陽下戴著老花鏡,整疊她那套送老的衣裳——那套衣裳是母親72歲那年做就的,當(dāng)時她老人家還很健壯,我并不贊成她這樣預(yù)備,但母親執(zhí)意要做,說“明年七十三闖頭年,不預(yù)備好怎么行!”又12個年頭過去了,母親依然健壯。

  自從有了那套送老衣裳,在母親的心里除我們這些兒孫外,又多了一份凝重和牽掛:每至春秋末季,老人家就要瞅個晴好天氣把它從箱子那半截平端出來,小心翼翼地解開包,取走樟腦球,鋪開邊曬邊一個一個地?cái)?shù)線拘,曬好后再放上樟腦球,整整齊齊地疊好珍放原處。

  在母親那里,我仿佛又聽到了這樣的秋:世上萬物都像一出戲,是有頭有尾、有始有終的。

  是季節(jié)就得春歸夏至,秋去寒來,有春天的盎然,夏天的蔥郁,秋天的收獲,冬天的沉積;是人,就得有生有老,苦樂年華,有孩提的爛漫,成年的有為,老年的思考,終年的無悔!至于季節(jié)變了,晚秋帶來寒意,更沒必要大驚小嘆,加件衣服足矣——如此看來,也許母親才真正是超凡脫俗,直面人生、無悔人生的。

  老屋的楊桃樹【2】

  情韻悠然

  20年前,老家不遠(yuǎn)處有一塊田建成趙氏楊桃園。

  不知從哪里買來了幾百棵楊桃樹苗,整齊地種在園里。

  此楊桃園,幾十畝大,四面環(huán)水,與木瓜園相鄰,與鳥的天堂相近。

  那里空氣宜人,水土純凈,楊桃樹長勢喜人。

  第一次去楊桃園,就強(qiáng)烈地感受到繁茂和熱鬧的生命氣息。

  第一次吃這里的楊桃,就顛覆了我一直以來對楊桃的印象,不再是酸,不再是澀,不再是瘦。

  是的,這里的楊桃飽滿而鮮甜。

  于是,我以為,楊桃樹一定要群養(yǎng),要像這樣,幾百棵楊桃樹簇?fù)碇黄鸢l(fā)芽、一起開花、一起看日落日出、一起聽風(fēng)淋雨,才能結(jié)出飽滿鮮甜的果實(shí),才算活得美好。

  過了幾年,我家嬸嬸買來一棵楊桃樹苗,種在老家的空地上。

  老家,類似四合院,由三間大屋、三個天井、一間石磨房、一間豬屋、一塊空地構(gòu)成。

  空地在老家的中心位置,左靠五太婆的大屋,右靠爺爺奶奶的大屋。

  小時候,空地上常堆放著稻草、木柴、籮筐、舊箱、破罐。

  太公、太婆相繼去世,年青人也搬了去新屋。

  如今,只有爺爺奶奶還守在老屋里。

  那年,我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發(fā)現(xiàn)空地上種了一棵矮小的楊桃樹。

  小楊桃樹苗沒有選擇,它生命的軌跡就這樣簡單地,被嬸嬸安排在老屋。

  不在遼闊的田里,不在高大的山頭,不在大海邊,偏偏在這寂靜窄小的空地里。

  柔弱的楊桃樹,像一堆破罐爛瓦脫胎換骨后的小生命,給寂寥的老屋增加了幾分生氣,只見它稀疏的葉子,纖細(xì)的樹枝,孤零零地插在泥土里,給我無限的盼頭,忽又給我無限的傷感。

  這楊桃樹的長相太可憐了,不禁讓我想起曾經(jīng)住在它左邊大屋里的五太婆。

  五太婆,是我太公五弟的太太,已去世二十多年,她一直像謎一樣活在我的生命里。

  在我的記憶中,五太婆一直一個人住在那間大屋里。

  她的大屋簡陋而干凈,大廳里有一張床、一張桌、幾張椅、一個木柜。

  屋里沒有小動物,也沒有小植物。

  她的大屋里,除了她是一個活人,其它都是死物。

  聽說,五太公四十多歲就去世了,留下五太婆和一對兒女艱難地生活。

  后來,五太婆的兒子去香港打工,并在香港定居、結(jié)婚、生兒育女,一年回來一兩次探望五太婆。

  而女兒嫁去順德鎮(zhèn),一年回來幾次。

  她就這樣帶著絕對的寂寞生活在屋里,每年用長長的日子等待兒女來看她。

  五太婆的兒子,我管他叫大公,他每次從香港回來都帶食物、衣物和生活費(fèi)給五太婆。

  五太婆幾乎不與外人交往,那時巷子里的老人喜歡找處舒服的地兒聊天、打天九牌,五太婆從不參與進(jìn)去。

  記憶初期,五太婆身體還不錯,每天自己去市場購買食物。

  后來,她腿不靈便,我母親便承擔(dān)起幫她買菜的責(zé)任。

  五太婆話少,需要生活用品和食物時,才會主動叫親人買。

  我八歲開始幫五太婆挑水,她的水缸不大,大約能裝三擔(dān)水,每次用完水缸里的水,五太婆都不好意思地叫喚隔壁的我:“丫頭,有空幫我挑挑水吧!”“好的,馬上就去。”我總是爽快地答應(yīng)。

  說實(shí)在的,挑水是累人的活,但我沒有一次推辭過五太婆。

  五太婆身材高瘦,皮膚白皙,圓眼睛,大耳朵。

  雖然她老了,但還能在她的輪廓里想象她年輕時的漂亮。

  不愛交流的女人是神秘的。

  五太婆就是以一種神秘而漂亮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里。

  晴天時,五太婆一定在天井里曬太陽。

  她的天井不大,天井四面是墻,其中有個墻角放著一塊大理石花盆,只是盆里長年不種花。

  早上,五太婆把藤椅搬到天井東邊,陽光從東墻跨進(jìn)來,正好照著藤椅和五太婆,陽光下的五太婆瞇著眼睛,斜靠椅背,身體放松,一副極其享受的模樣。

  有時我在她身邊走過,叫她一聲,她會很遲鈍地應(yīng)一聲。

  下午,五太婆把藤椅搬到天井西邊,不緊不慢地曬陽光。

  天井是五太婆的私人空間,她像一個隱逸者,與人群隔離,不問世事,一個人清心寡欲、心無旁騖地活著。

  天井的小門通向一塊空地,有風(fēng)進(jìn)進(jìn)出出,我家的雞偶爾走過。

  天井里有五太婆的風(fēng)花雪月嗎?一個漂亮的女人,在一個天井里,演一生的愛情,從疼痛演到平靜,從繁茂演到寂寥,似乎忘了癡嗔癲狂、忘了爭取。

  我曾想象過,五太婆身邊坐著一個溫柔儒雅的男人,他為她梳理被風(fēng)吹亂的頭發(fā),為她在花盆里種上鮮花,他們一起賞花,曬太陽,談天說地,時不時傳來笑聲。

  那個冰冷的寒夜,父親和叔叔合力拆開五太婆的大木門,我隨著父親直奔五太婆的臥室,只見無數(shù)碎紙幣,像一個個絕望的符號包圍著五太婆,她頭靠著墻,發(fā)凌亂,奄奄一息地坐在地上,嘴里喃喃自語,貌似瘋了。

  家人請來醫(yī)生,醫(yī)生把脈后說她身體很虛弱,估計(jì)是精神受了刺激,有尋死的傾向。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五太婆的精神緩過來了,母親聽她說,有人把她部分錢和金器偷走了,她一氣之下把剩下的錢全撕碎,并想一走了之。

  因此事,我覺得五太婆更可憐了。

  五太婆越來越老,她的兒女也老了。

  香港的兒子身體不好,幾年也不回鄉(xiāng),定時寄錢來給五太婆,女兒也極少回來。

  90多歲的五太婆行動很不方便。

  那年冬天特別冷,五太婆家的大門經(jīng)常不打開,每次經(jīng)過她的門口時,都有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生怕她死了。

  那次,連續(xù)一個星期不見五太婆打開家門,母親敲了幾次門,沒人應(yīng),父親只好又拆門,看見五太婆時,她又是奄奄一息的樣子。

  醫(yī)生說她這次恐怕不行了。

  他的兒女聽見如此,馬上回鄉(xiāng),守在五太婆身邊,直到她去世。

  從此,五太婆家大門緊鎖,她一生的寂寞也被鎖進(jìn)了時光的匣子里。

  再次見老屋的楊桃樹,它長高了,葉子多了。

  走近細(xì)看,有很多黃的綠的楊桃混在葉子間。

  這些飽滿的楊桃,就是楊桃樹的夢想吧。

  生命既然在這里扎根,就不指望遇見多精彩的風(fēng)景,只努力地吸泥土的營養(yǎng),享受陽光與雨水,平靜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