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傷逝的隨筆散文
二零一零年七月三十一日,是個星期六,這一天,熱似乎達到了一種極致。
就在這一天的中午,我的大伯去世了,隨之而去的,是一個生命七十五年的春秋積淀與愛恨情仇。我接到喪信趕過去的時候,斷斷續(xù)續(xù)地聽說,那一天上午大伯還去趕過集,趕集回來之后,還自己洗了一件衣服晾上了,到了中午大嫂去給他送飯的時候,這才發(fā)現(xiàn)大伯已經過世了,一切都來不及了。
在我成年以后,這是繼爺爺、大媽、姥姥、姥爺之后,又一次那么真真切切地感受著親人離去所帶來的傷痛。
在茫茫人海中,每天都有人出生也有人離去,一個生命的逝去本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因了一份血濃于水的親人之情,酸楚就會化作淚滴,一次次地涌出雙眼,一次次地打濕了面頰。
大伯的一生,以我有限的生命閱歷,站在一個親人的角度來看,該怎么說呢?我的感覺是,他活的滿孤獨的。大伯工作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在北京,每年只有春節(jié)才會回家。記憶里,春節(jié)回家過年的大伯,就是我們這些眾星所捧的月,爺爺親切地看著他深愛的長子的目光,大媽幸福地凝視著她的丈夫的臉龐,都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當時的一家人雖然聚少離多,但總算還是相親相愛的。
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卻讓這一切悄悄發(fā)生了改變。
大伯有兩個兒子,他的二兒子,我的二哥,在結婚后不久,因為家庭瑣事和他的妻子吵架,竟然動了刀子,雖然沒鬧出人命來,卻把自己給送進了監(jiān)獄。整整十五年,大伯一次也沒有去監(jiān)獄看過自己的兒子。只有兩種解釋是說得通的:一種是大伯薄情寡義;還有一種就是愛之深,恨之切。
二哥出事的時候我還小,還不太懂事,后來長大了,了解到的一些情況,也大多都帶著講述者的主觀渲染。所以對此事我一直覺得難以做出正確的評判,或者說,從內心深處,我還是寧愿相信和接受后一個解釋吧。
可是不管我相信什么,卻終是無法體會到身在監(jiān)獄十五年的二哥的感受。二哥與大伯,大伯與爺爺、大伯與大媽之間,因為這件事所造成的隔閡與傷害,也絕不是任何外人所能夠真正了解到的。
后來,爺爺和大媽,這兩個曾經最疼愛二哥的人,都沒能等到他出獄就相繼離開了人世。二哥出獄后,他與大伯之間的疙瘩也是一直不曾解開,父子二人,隔著一條街住,斜對著門,各住著各的,誰也不肯先妥協(xié),誰也不肯先原諒誰,親人們也做過很多努力想讓他們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墒鞘冀K沒啥大用。這父子倆再走也走不遠,就像大伯在外多年,退休也會回家;二哥入獄十五年后出獄,也會回家。同時,他們再走似乎也走不近,就像他們隔街相望的門口一樣,只是相對著,卻不能彼此親近。
唉,這一對冤家父子啊!
現(xiàn)在,一切都隨著大伯的突然離世而結束了,就算有什么深仇大恨,一個巴掌也是拍不響了,大伯算是做了徹底的解脫吧。
留給生者的到底是什么呢?應該是各人有各人的視角,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吧。想一想,也無所謂了吧,畢竟每個人的活法不同,每個人對情與愛的理解也不同,誰又能簡單地說清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呢?或者說,當我們能夠慷慨激昂、義憤填膺地指責別人的時候,其實往往只是因為我們自己是旁觀者,真要是攤上什么大事、難事的時候,也未必就能做得多么完美吧。
逝者已矣!相信,天堂里的大媽、爺爺也只會用笑臉為大伯深情守望。也相信,我的二哥一定能夠早日走出生命的低谷,開啟屬于他的嶄新生活。
【傷逝的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散文的隨筆11-08
散文精選經典散文隨筆10-26
秋韻散文隨筆散文10-26
有關散文隨筆的經典散文10-26
散文d隨筆06-25
隨筆優(yōu)美散文10-26
寵物隨筆散文10-26
經典散文隨筆10-26
清明隨筆散文11-05
高中散文隨筆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