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忍是好修行雜文隨筆
很多年前,在一檔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一對老夫妻,被問到他們能相伴50年的秘訣時,老頭說“忍”。老太婆立馬搶白道:“我是一忍再忍!”可見,這兩位老人家都是極具“忍”功的。我想他們的“忍”是有著更深內(nèi)涵的,除了忍受、容忍,更多的是隱忍,是不計較,是體諒,是理解后的忍讓、包容。
其實“忍”是有品格的。
清康熙年間,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xué)士、禮部尚書的張英。同城家人因為老宅與鄰里打官司,并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他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認為應(yīng)該謙讓鄰里,給家里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至今被傳為美談。這個故事雖然說的是“讓”,然而這何嘗不是一種“忍”?而且更是足使為官者戒的“忍”:官再大也要懂得謙讓,懂得吃虧,權(quán)勢再大也要懂得不飛揚跋扈,鄰里相親。所以“忍”是美德。
然而,每一種美德都需要修行,“忍”亦如此。
人世間,有些東西必須“忍”,不忍不行。比如一個人的成長,就是急不得的。拔苗助長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忍”是一種規(guī)律的遵循。上天教導(dǎo)我們要學(xué)會長久地期待與忍耐。所以要學(xué)會“等”而且要耐心等!暗取笔恰叭獭钡幕竟Γ豢诔詡胖子的做法還是少來為是。
人生中,有些苦也是必須要“忍”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一個人才干的增長,需要不斷地磨礪,這個磨礪過程不能跨越,所以要“忍”而且要樂于“忍”。就是要勇于承受苦難,自我磨礪。那樣才能培養(yǎng)出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品格來。上天的意思是“吃得苦中苦,再做人上人”。
孔子的弟子顏回可以說是樂于“忍”的典范。孔子贊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的安貧樂道,終使其成為一代賢人,為人景仰。
現(xiàn)在有一些年輕人,做事總想一步登天,吃不了苦,忍受不住清貧,總想天上掉餡餅,一朝成為李嘉誠、馬云那樣的財富擁有者和社會精英。其實他們不懂得,富人的財富也不是一天積累起來的,這與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一個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說到底缺乏磨礪,沒有練就“忍”的功夫。如果你羨慕馬云,那你就看看馬云的創(chuàng)業(yè)史,那樣你就了解了馬云的“忍”功有多了得,就會明白“忍”是人生多么重要的修行。學(xué)會先苦后甜是一個大本事。
不知道你注意沒有,現(xiàn)在有一種人,脾氣火爆,沾火就著,仿佛就是個大炮仗,比如路怒癥。說到底這種人心中就是缺了一個“忍”字。
老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甭闊┦拢瑹┬氖氯巳硕加。當糟糕的事情發(fā)生時,先別急著發(fā)火,要“忍”,要克制,沉住氣,或許事情不是自己想的那樣糟糕。
這時候,“忍”是緩兵之計,是給自己一點時間緩沖一下惡劣情緒,讓理智有時間回歸,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使自己心平氣和地冷靜處理問題,獲得圓滿結(jié)果。
俗話說:“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边@“忍”字,是含著大智慧的。
首先“忍”是一種涵養(yǎng),一種氣量。
三國時的周瑜氣量小,不能容忍諸葛亮比自己強,結(jié)果被諸葛亮三氣兩氣就給氣死了。
其次“忍”是選擇,是修行,是成長。
在中國歷史上,“忍”功最深厚的恐怕非韓信莫屬了。他忍胯下之辱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里不必贅述。“小不忍則亂大謀。”當初選擇了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最終成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的杰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與彭越、英布并稱為漢初三大名將。充分證明了韓信的“忍”是智慧之舉。更令人佩服的是韓信富貴之后,不但沒殺了當初侮辱他的人,而且還善待了那人,并封為護軍衛(wèi)。韓信對那人說,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今天的韓信。可見韓信這一“忍”,當初是理智的選擇,后來卻是智慧的閃耀——“忍”出了志氣,“忍”出了功業(yè),“忍”出了襟懷,“忍”出了高風(fēng)亮節(jié)。
相反,《水滸傳》中的楊志則是個缺乏自控,情緒化的人,不能叫理智戰(zhàn)勝情緒,對牛二這樣的地痞流氓的無理取鬧,不能“忍”,結(jié)果一怒之下殺了潑皮牛二,著了“沖動是魔鬼”的道了。
第三“忍”與“不忍”皆鏗鏘。
“忍”與“不忍”都是有底線的。蘇武北海牧羊十九載,忍受了數(shù)不盡的屈辱,終于回到大漢朝。這“忍”看似“茍且”,實則是堅忍不拔毅力的體現(xiàn),是無望中意志的勝利,是對朝廷堅定不移信念的堅守,是對大漢王朝的無限忠誠的坦露。
蘇武之外,我們不會忘記還有一個偉大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為完成偉大的史學(xué)著作甘愿遭受宮刑,忍受屈辱,最終為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不朽著作《史記》。司馬遷的“忍”,難道不是一種偉大的“屈辱”嗎?
文天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以死明志,堅決不背叛朝廷,絕不茍且偷生。文天祥的不“忍”,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民族氣節(jié),是絕不茍且的凜然正氣。同樣的還有譚嗣同選擇“愿以頸血刷污政”為變法而犧牲。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所以“忍”不是怕,而是甘愿的忍辱負重,是偉大的抉擇和使命!安蝗獭币膊皇菦_動,同樣是偉大的抉擇和使命。所以“忍”與“不忍”都應(yīng)該是勇敢的擔(dān)當,皆鏗鏘有力。
這里我要說明的是,我所強調(diào)的“忍”不是因為懦弱而委屈自己不敢怒、不敢言的忍氣吐聲,猶如《紅樓夢》中的尤二姐一樣,最后只能吞金慘死。但也不是將不滿、委屈積累起來而成為“怨氣”,甚至升級為仇恨。那樣的話,“忍”字可就真是心頭的一把滴血的“刀”了,仿佛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心頭是十分危險的,有可能“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死亡”。
“忍”是需要智慧來化解,用人格來包容的。
舜是傳說中的賢君,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第一號大孝子。他的親爹瞽叟和同父異母的弟弟象還有后母,三個人三番幾次地暗害他,都被他機智地躲過了。然而,當舜識破了三人對自己的歹毒之心后,并沒生三人的氣,而是仍然孝順地侍奉瞽叟,不敢有半點不敬,對三人比以前更好了。三人終于感動,從此再也不懷陷害舜之心了。
諸葛亮七擒孟獲,最終使這個南蠻領(lǐng)袖,心服口服。單看數(shù)字“七”,就知道諸葛亮對狡猾多端的孟獲有多忍耐,多寬厚。這里諸葛亮靠的是智慧和謀略。
由此可見,“忍”是一種底氣,一種自信,“忍”是一種豁達,是一種胸襟,是一種化解,是一種人生修為。
說什么“我這人從不記仇,一般有仇當場我就報了”的人,別再扯了!叭桃粫r風(fēng)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才是大智慧呢!
“忍”的確是好修行。
【忍是好修行雜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修行的美文隨筆09-30
好的戀情,即便分手,記憶猶新雜文隨筆10-12
對聯(lián)雜文隨筆10-09
Brovo雜文隨筆10-12
浮沉雜文隨筆10-12
隨筆吧雜文10-12
決定雜文隨筆10-12
不夜城的雜文隨筆10-12
背書雜文隨筆10-12
茍且雜文隨筆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