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端午的作文3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的作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的作文 篇1
又到端午,我可以去看龍舟、包粽子,還可以嘗到香噴噴的粽子了!
今天一大早,媽媽就把我叫醒:“大寶,今天是端午節(jié),今天要一家人包粽子!”我一聽,一蹦三尺高,我們忙碌了一會兒,把包粽子的材料找齊了,大伙們一起開始包粽子!
其實,包粽子很簡單,先是找到綠油油的粽葉,然后再找到你喜歡吃的東西,紅豆、綠豆、黃豆,但是最重要的是糯米和繩子,只要有了它們,就可以順利地包好一個完美的粽子。
材料準備好了,就可以包粽子了。經過媽媽的指導,我的第一個粽子終于包好了,但是并沒有我想象的這么好,這一個粽子剛出鍋時就是散的.,所以我很失望。
媽媽走過來說:“大寶,沒關系,再包一個粽子吧!”然后媽媽就手把手地教我包粽子,不一會兒,我的粽子包得越來越好了。我們一家七口一共包了20多個粽子,媽媽把最后一個粽子包完,再放進鍋里煮。接下來,我們開始等待著香氣四溢的粽子出鍋。
煮粽子和煮餃子不一樣,煮粽子只要用冷水,然后再把粽子放下去,等到粽子準備好了的時候,就可以聞到粽子的清香,香噴噴的。當奶奶把煮熟的粽子拿出來時,媽媽讓我們三個人小心點,“別燙傷了!”奶奶笑呵呵地提醒著,又趁機告訴了我們端午紀念屈原的故事。我們開心地吃起粽子,臉上全是燦爛的笑容。
這就是我今年的端午,我過得非常開心。我期待下一次的端午,期待它快點到來。
端午的作文 篇2
團圓端午節(jié),我和弟弟會回老家和爺爺奶奶團聚,奶奶會準備一桌熱菜,一家人其樂融融圍坐在餐桌前,大人們閑聊家常,小孩們一陣狼吞虎咽后一溜煙跑樓下玩了。
包粽子過端午怎么能少了包粽子呢?每年我都要照葫蘆畫瓢學著包粽子,但粽子在我手里從來都是怪模怪樣。這時我會很崇拜奶奶,奶奶手真靈活,先把粽葉繞成一個小口袋,再抓一把糯米,拳頭下端輕輕一松,米緩緩流入小口袋里,塞入喜歡的食料比如蜜棗或蛋黃,再在上面覆蓋上米。最后一步也是最難的,把粽葉翻折過來封住小口袋,捏出四個角后用繩子綁定。每次我都是在最后一步栽跟頭,那四個角怎么都捏不出棱角。最后我的粽子總是怪模怪樣的,但最易辨認,我也只吃自己包的粽子,還吃得津津有味。
龍舟比賽有龍舟比賽時,有的'人早早圍在河邊等著龍舟隊伍。我們這些小孩都是等激烈的鼓聲和吶喊聲響起時才急匆匆像箭一樣飛到河邊,擠入擁擠人群,小巧的身形一下就擠到人群前面。三輛龍舟齊頭并進,不分上下,隊員在陣陣鼓聲中合拍的有節(jié)奏地劃著龍舟。我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龍舟,心急如焚地喊著加油!因為我們觀看點不在終點,漸漸地龍舟隊伍身影越來越小,我們才依依不舍離開觀看點。
端午的作文 篇3
端午佳節(jié),中國一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自然也少不了傳統(tǒng)的美食。但一千雙手,便有一千種味道,傳統(tǒng)美食的傳承,少不了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tǒng)方式。祖先的智慧,今人的領悟,只有用心去接受、創(chuàng)造,才能讓舌尖感受到純正的端午味道。
竹葉的靈感
竹葉,我們身邊再平常不過的事物。但我們的先祖卻能運用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將其與平常的食材搭配,形成一種新的融合的和諧,竹葉便在這種奇妙的傳承中升華,成為餐桌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中最樸素的,當數(shù)包裹。
端午的粽子便是其中很好的代表。傳承的粽葉選用竹筍外衣,它便發(fā)揮它“花中四君子”的氣度,成為糯米的絕佳搭檔,它心甘情愿地做配角,無私地奉獻出身體與香氣。裹好的粽子放入蒸鍋中,隨火候的成熟,竹葉默默忍受著滾燙的蒸氣的熏陶,慢慢完成葉與米的完美結合,于是擁有了新的名字——“粽葉”。一上桌,糯米特有的醇香與粽葉植物的清香,形成味蕾上獨特感覺,妙不可言。
還記得曾經的端午節(jié)爺爺手把手教我包粽子,指尖一開一合,細線一伸一縮,來來回回沒一會兒,便是一件翠綠的藝術品,而我這笨手包出來的,與“粽子”的標準還是望塵莫及。我也曾好奇:現(xiàn)在城里哪里買不到粽子,為什么老一輩卻執(zhí)著地教我們自己包呢?想想也是,我在買來的包裝粽子中,確實品不出長輩們一脈相承的手藝味與“靈感”。
腌制的秘密 鹽,最淳樸的調味料,卻以其特殊博大的胸懷,接受著日新月異的餐飲文化的洗禮,經久不衰。絕大多數(shù)食材,制作中少了鹽,便如魚兒失去了水,馬上沒有了活力與靈性。東方飲食中,鹽更以其無可替代的位置,占據(jù)了無數(shù)人的舌尖。其中最神秘的,當數(shù)腌制。
咸鴨蛋,端午的又一種傳承食物,它與這種特許的方法可謂有著不懈之緣。農村中平常的鴨蛋,普通的食鹽,冬天的雪水,卻在老輩們手中迸出別樣的火花。鹽水浸泡鴨蛋時,鹽與水的比例,水的深度,無不決定著咸鴨蛋的成敗。其中兩大主角之一,便是食鹽,鹽多蛋咸難入口,鹽少蛋易壞,味道平淡。這種古老的腌制技藝,其鹽水比例的分寸與秘密,全憑老輩人的`手感和經驗精準控制。腌得好的咸鴨蛋,蛋白細而嫩,入口微咸而略帶清爽,蛋黃金黃而油多,入口細膩而潤滑。
記憶中,只有奶奶親手腌制的咸鴨蛋,才能滿足一大家子挑剔的舌尖,其它的什么買的咸鴨蛋,就算形再似,色再像,仍是少了那種親切的味道。當中腌制的秘密,只可惜奶奶未能教會爸爸他們兄弟幾人,我便更無從知曉了。
油炸的熱情
油,以其熱情的個性,滋潤著食材。中式烹飪,油是鍋具和食物之間的媒介。熱力作用,產生出奇妙而豐富的烹飪方式,進而出現(xiàn)了烤、炒、煎、炸,無形中改變了食材的面貌與本質。其中最熱烈的,當數(shù)油炸。
我的家鄉(xiāng),端午還習慣吃“炸圓子”,它要用本地的菜籽油炸味道才純正。五月,徽州的油菜籽成熟,即為這種美食的伴侶——菜籽油的原料。植物油脂比動物油脂更易獲得,而且健康,這個發(fā)現(xiàn),使人類烹飪史前進了一大步。炸圓子,只有用家鄉(xiāng)的菜籽油,才能盡顯其美味,脫粒的菜籽經過一段奇幻的旅行,成為家家廚房中的香油,因其色澤鮮明、香味撲鼻而得名。油炸,油溫是關鍵,待這半鍋油溫度適當,興奮地跳躍升騰之時,放入預先做好的糯米粉芝麻心圓子,在滾油的熱情擁抱下,圓子脫去白色外衣,變得焦黃動人,身體吸收著熱量在膨脹,這時溫度過高圓子會炸開,濺起的熱油會傷人,所以要及時控制火的大小。炸好的圓子外酥里嫩,筷子一扎,“吱”——便溢出黑亮的芝麻糖心,令人饞涎欲滴。趁熱吃,脆度口感最佳。
圓子,每年端午,爸爸都會炸給我吃,耳濡目染,我也學會了其中一些門道。這,才是我在端午中最親切的味道。
又是一年端午,一家人團聚的桌上,少不了飄香的粽子,誘人的咸鴨蛋,金黃的炸圓子。從手到口,從口道心,美味的延續(xù),少不了香火的傳承。美食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明的偉大書寫者,它們是先祖的智慧。要使端午節(jié)味道不斷、中華血脈不斷,就要讓我們行動起來,積極傳承先輩的手藝,讓博大的中華文化,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讓這悠久的大國飲食文明,參與創(chuàng)造世界舌尖上的非凡史詩!
【端午的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作文05-29
端午的作文11-02
過端午作文02-19
關于端午的作文02-19
話端午作文02-19
家鄉(xiāng)的端午作文02-20
話說端午作文02-22
憶端午作文02-21
端午的習俗作文01-11
端午習俗作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