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1
美國教育技術的定義:
1、1963年定義:視聽傳播時期
視聽傳播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如何對控制學習過程的訊息進行設計和使用。
2、1972年定義:首次使用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是這樣一個領域,它通過對所有學習資源的系統(tǒng)化鑒別、開發(fā)、組織和利用,以及通過對這些過程的管理,來促進人類的學習。
3、1977年定義:強調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育技術是一個分析問題,并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設計、實施、評價和管理的綜合的、有機的過程,它涉及人員、程序、思想、設備和組織等各個方面,與人類學習的所有方面都有關系。
4、1994年定義:
教育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和實踐。
我國關于教育技術的典型定義:
1、教育技術學是運用技術學的概念、觀點、方法以及方法論,研究教育
教學過程及其管理過程的優(yōu)化的技術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論的一門學科。
2、現代教育技術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和實踐。
3、教育技術是根據教育理論和科技知識,開發(fā)和使用各種媒體及其他學習資源,優(yōu)化教與學的.一種實踐和研究。
自己認為的定義:教育技術學就是盡一切可能的資源來教學,達到優(yōu)化教學,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的質量的目的。其中我們就是學習如何挖掘這些資源。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2
教育技術的定義
在80年代,我國關于電化教育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1983年的定義:“電化教育,簡單的說,就是指利用現代化的聲、光、電設備進行教育、教學活動”(蕭樹滋,1983)。
。2)1985年的定義:“運用現代化教育媒體,并與傳統(tǒng)教育媒體恰當結合,傳遞教育信息,以實現教育最優(yōu)化就是電化教育”(南國農,1985)。
。3)1988年的定義:“電化教育是根據教育理論,運用現代化教育媒體,有目的地傳遞教育信息,充分發(fā)揮多種感官的功能,以實現最優(yōu)化的教育活動”(蕭樹滋,1988)進入90年代后,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許多專家在學習、研究AECT’94定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國情提出了自己對教育技術或電化教育的理解,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以下幾種:
。4)教育技術(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亦稱“現代化教育手段”,指在教育中應用現代科學技術;
b、指在教育領域綜合應用科學技術以及教育學、心理學、信息論、控制論、系統(tǒng)論等方面的原理及其方法(《教育技術大辭典》增訂合編本,顧明遠主編,1998)
。5)“電化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活動,以實現教育過程最優(yōu)化”(南國農,李運林,1998)。
。6)“所謂現代教育技術,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和實踐”(李克東,1998)。
。7)“教育技術是依據教育理論和科技知識,開發(fā)和使用各種媒體及其他學習資源,優(yōu)化教與學的一種實踐和研究”(章偉民,1998)。
。8)“教育技術學是關于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fā)、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特征是理論和實踐并重,基礎是現代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特征是定位于一門科學,目的在于深化教學改革,優(yōu)化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謝百治,馬飛,1999)。
(9)“e-Education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中,研究與人類學習行為有關的各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活動規(guī)律,以促進學習的理論與實踐”(黎加厚,20xx)
(10)“教育技術是為教育的實施和提高教育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工具與所要求的教育參與者的技能之和。教育技術的領域包括對教育過程、教育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與評價和對教育參與者技術素質的培訓等。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教育技術可起到支持教與學和優(yōu)化教與學的作用,其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習”(彭紹東,20xx)
。11)“結合AECT’94新定義,我們可以將教育技術的概念理解為: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進行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包括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媒體與教學、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教學過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與開發(fā)、遠程教學技術、教學評價技術等內容”(祝智庭,20xx)
以上列舉了11種關于電化教育或教育技術的定義。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來看,它們并不相同,據此我們可以大致將它們分為兩大體系:電化教育體系和教育技術體系。電化教育體系的內涵是“媒體論”,即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傳遞教育信息,外延是應用現代化教學媒體的教育,力圖通過教育手段的現代化,促進教育的現代化;教育技術體系的內涵是“方法論”,即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開發(fā)、運用、管理和評價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外延是整個教育領域,力圖通過系統(tǒng)科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范圍要比電化教育廣泛得多。實際上我國教育技術工作者所從事的教育實踐活動也主要體現這兩方面的要求。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3
1、AECT05定義的翻譯及從教育技術定義的發(fā)展來理解05定義
美國教育技術與傳播協(xié)會(以下簡稱AECT)發(fā)布的94定義至今有10年了,在我國也討論了近十年。它不僅作為我國教育技術領域的基礎定義被許多教育技術類教科書廣泛引用,而且還是教師講授教育技術課程的基本出發(fā)點和教師制作教學課件的基本原理,也直接影響著我國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思路。20xx年7月,美國AECT定義術語委員會主席巴巴拉·西爾斯教授在參加中國·長春20xx年教育技術國際淪壇會議上,首次提出了AECT05教育技術新定義。因為AECT協(xié)會將于20xx年5月正式發(fā)表新的教育技術定義,所以,準確地說,新定義應該被稱為AECT20xx定義。新定義的發(fā)布不可避免的會掀起國內外的同行(包括專家、老師和同學)對它的一番激烈討論,對它的理解也會略有不同。新定義的原文表述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討論中對它的翻譯也有所不同。
彭紹東教授把其翻譯為:教育技術是指通過創(chuàng)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研究與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實踐。
華南師范大學的焦建利老師把其翻譯為:教育技術是指通過創(chuàng)建、運用和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來促進學習和提升績效的研究和符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實踐。
北京師范大學劉志波博士把其翻譯為:教育技術是通過創(chuàng)設、使用、管理合適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便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為目的的合乎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研究和實踐。
上述翻譯中,主要內容的意思都差不多,只是個別用詞有所差異,本人比較贊同彭紹東教授的翻譯。然而新定義會給我國的教育技術帶來什么影響呢?我們從新定義中又能獲得什么啟示和思考呢?要想明白這些問題,首先需要對新定義有深刻的理解。新定義是在94定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而94定義又是在以前定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教育技術定義是個連續(xù)發(fā)展的過程,隨著學科和技術的發(fā)展,教育技術也是一個飛速發(fā)展的學科,從萌芽到發(fā)展,從發(fā)展到初步成熟,其內涵和外延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教育技術的定義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修訂。因為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定義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從教育技術定義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教育技術作為一門學科的發(fā)展路程。教育技術定義由最初的63定義發(fā)展到如今的20xx年05定義,經歷了由媒體論、學習資源論、過程論到系統(tǒng)論的演變過程。其定義演化的主要因素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技術支持、相關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的支持、教育技術實踐的促進作用等。
AECT于1963年提出第一個教育技術定義(即63定義)后,又提出了72定義、77定義、94定義和05定義。其中94定義已廣泛被人們所接受,05定義是最近才提出的,它正處于人們對它的討論和逐步的理解中。教育技術定義也在隨著時代、科技、理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也在日臻完善。
63定義是:“視聽傳播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對控制學習過程的信息進行設計和使用。”定義中,把教育技術主要集中于視聽傳播。視聽傳播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分支,是對整個教學系統(tǒng)及其組成部分的計劃、制作、選擇、管理和應用。它以高效率的利用傳播中的每一種方法和媒體,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習者的潛能為目的。
72定義是:“教育技術是這樣一個領域,它通過對所有學習資源的系統(tǒng)化鑒別、開發(fā)、組織、利用以及通過對這些過程的管理,以有利于人類學習”。比較63定義和72定義,可以看出63定義將“視聽傳播”作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分支,即作為一個學科的歸屬,還沒有獨立成為一門學科;而72定義中已發(fā)展為教育技術,并有了自己獨立的研究和實踐的領域,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
77定義是:“教育技術是一個分析問題,并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實施、評價和管理的綜合的、有機的過程,它涉及人員、程序、思想、設備和組織等各方面,與人類的所有學習方面都有關系!77定義將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大。77定義是隨著教育技術軟硬件開發(fā)的不斷深人,在教學理論中越來越重視方法和方法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已經開始使用系統(tǒng)方法來解決人類學習的過程。
94定義原文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常用的翻譯是:“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94定義將教育技術定義為理論與實踐,清楚地定義了教育技術的研究范圍與工作范圍。94定義是教育技術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對我國電化教育發(fā)展的影響也最大。
2、AECT05定義與94定義的具體比較
94定義對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育技術實踐、理論的發(fā)展,教育技術領域又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情況及影響因素,使教育技術領域也不斷有新的進展,也需要新的定義來適應它的發(fā)展以及給它有力的指導。20xx年,AECT在94定義的基礎上總結近十年來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狀況,提出了關于教育技術的最新定義。在討論中大家發(fā)現,AECT20xx定義(簡稱為05定義)在1994年定義的基礎上,出現了許多新的發(fā)展和變化。為使讀者能進一步深刻理解05定義的含義,以下將具體比較94定義與05定義的不同。 1.定義中使用術語的不同
(1)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改為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技術定位在教育概念上,而教學技術定位在教學概念上。教育指的是支持學習的各類活動和資源,而教學指的是由學習者以外的.人組織的、指向特定目的的活動。顯然,教育的外延要比教學的外延寬泛得多,教育包括了教學,即教學是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教學技術是教育技術這一廣義概念的一個子集。由此可以看出,作為一門學科或者領域的定義,教育技術比教學技術能更好的描繪出領域的現狀,涉及更廣的范圍以及未來的發(fā)展趨勢。(2)theory改為study研究(study)指的是超越傳統(tǒng)研究(research)意義上的知識收集和分析,它包括量的研究、質的研究以及其它形式的研究,如:理論化的分析、哲學化的分析、歷史調查、開發(fā)項目、故障分析、系統(tǒng)分析和評價等。教育技術作為一個專業(yè)領域,需要不斷地以“研究和反思性實踐”來建構其理論體系。
。3)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改為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ECT20xx年定義將94定義中的五大范疇(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整合為三大范疇(創(chuàng)設、使用、管理),這三大范疇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互相銜接的整體,而評價貫穿于整個過程中。
05定義中的創(chuàng)設代替了設計、開發(fā),創(chuàng)設包括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動,用來設計、開發(fā)有效學習必需的材料、擴展資源和支持條件,也包括了設計、開發(fā)。創(chuàng)設是一種比設計、開發(fā)要求更高且具創(chuàng)新含義的過程,更能表達21世紀人們對教育技術發(fā)展的要求。
05定義中用一個較簡單的詞using(使用)代替了utilization(利用),“使用”這一術語是把學習者引入到學習環(huán)境與資源中去的理論與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應用解決方案去解決問題,而且“使用”包括了利用、推廣革新、整合、制度化等,范圍也比“利用”更廣。 05定義中把management換成了managing,“managing”是動名詞形式,包含管理的過程與狀態(tài)雙重含義,而“management”是名詞形式,表達的只是事物的一種性質或狀態(tài),因此管理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
05定義中將評價職能整合在創(chuàng)設、使用、管理三個范疇中,不再被列為一個單獨的范疇,對領域的職能的描述更加廣泛,使其更加有彈性。05定義中認為每一個范疇都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且實際上都包含有評價,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已經將評價過程融入創(chuàng)設、利用和管理之中了。
3、 05定義中新增的內容
(1)practice前加了限定詞ethical一般把ethical譯為“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強調實踐應該合乎道德規(guī)范。這一限定詞第一次出現在定義中,說明人們開始反思教育技術中的規(guī)范性問題,反思教育技術的應用是否對社會有價值和特殊貢獻。在教育技術領域中關注道德規(guī)范的論題將會越來越多。道德規(guī)范不只是“規(guī)范”、“期待”或“新的規(guī)范”,而是教育技術實踐的基礎,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缺乏道德規(guī)范的考慮,教育技術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符合一定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技術實踐才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2)兩個目的:facilitating learning和improving performance 05定義中目的的表達比94定義更具體,94定義中只是籠統(tǒng)地講:for learning, for learning與facilitating learning意思相近,但05定義中增加了提高學習績效(improving performance)這一目的,運用教育技術能更有效的學習,提高學習績效。在04定義中,學習績效是指學習者能夠運用新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對于教育技術而言,“提高學習績效”就意味著對效力的要求,對學習效率的追求,以更少的時間、努力和耗費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學習績效的提法強調了學習的含義,不單指獲取知識,更強調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能力。對學習績效的關注也使得教育技術更加聯(lián)系現實世界,更加關注人的發(fā)展。教育技術的目的從為了促進學習擴大到便于學習和提高學習績效。
。3)process和resource前增加了限定詞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05定義中過程和資源前加了修飾詞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說明新定義更加強調過程和資源的技術性與合適性。過程和資源的技術性是教育技術的主要特征,也是教育技術區(qū)別于其他教育領域中過程與資源的本質所在。定義中的“技術性的過程”是指基于有價值的目標的研究過程、反思性的實踐過程!凹夹g性的資源”主要指的是通常意義上的各種媒體(硬件與軟件)。同時,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還應是合適的,即必須注意到學習者、教育者、學習環(huán)境、教學環(huán)境、學習資源等的具體情況!凹夹g性的過程和資源”的應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注意合適性問題,遵循“最佳使用”原則。 3.定義所處背景與條件不同
。1)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94定義主要是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輔;而05定義主要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
。2)技術基礎不同:94定義時,網絡技術、網絡教育剛剛起步,對人們來說比較陌生;而05定義時,網絡技術、網絡教育已經飛速發(fā)展,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3)問題的提出不同:94定義時,人們對計算機、網絡等新技術有很大的向往,對其抱有很大的期望;05定義時,經過10年的發(fā)展與大力投資并沒有取得人們所期望的結果。
4、AECT20xx定義的思考
在對05定義理解的基礎上,下面簡略闡述從05定義的理解中得到的一些思考。
教育技術新定義的引進應該本土化,即應該符合我國教育技術發(fā)展的實際情況。05定義是建立在對一系列新現象、新理論、新技術、新實踐等因素的綜合分析后得出的,也是對美國教育技術發(fā)展新動向的總結,代表了美國的發(fā)展水平。我們應該學習發(fā)達國家的先進水平,但同時也要深入研究我國的實際情況及本民族的社會文化,探討出適合自己的定義、理論、實踐,從而更好的指導和促進我國教育技術?傊覀儜撜驹诟叩慕嵌壬弦M和消化這個新定義。
要加強從業(yè)人員及使用者其中包括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學生的道德規(guī)范。新定義中首次提出了道德規(guī)范,極力強調了道德規(guī)范。教育技術是一門職業(yè),既然是一門職業(yè),就應該有從事該職業(yè)的道德標準及基本的職業(yè)道德。其實,教育技術也具有雙重作用,利用得當,可以極大地推動教育改革,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極大貢獻;利用不當,可能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勞民傷財,甚至可能成為犯罪的工具。在我國的教育技術發(fā)展中,有些“技術至上者”一味追求技術的先進性,求新、求時髦,而不考慮它的實用性及當地的實際情況,結果造成了巨大的浪費,給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教育的發(fā)展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本人認為我國的各級教育(技術)管理部門及組織有必要制訂并實施教育技術專業(yè)道德規(guī)范,加強行業(yè)倫理道德規(guī)范。
教育技術過程與資源應該是合適的。在實踐中,教育技術的使用要和實際的教學目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情況等具體的情況相結合,而不是為了追求花樣、形式使用教育技術。在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情況,如重視教學形式,忽視教學效果;重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忽視教學理念的建立,其實質是“換湯不換藥”;注重硬件設備的置備,忽視軟件資源的建立及人員素質的提高,由此造成很大的浪費,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包括硬件、軟件、人力),以達到資源的最大利用率?傊诮虒W中,我們要實施和選用合適的教學目標、策略、內容及教學媒體。
要樹立教育技術的績效觀。做什么事都要講求效率,講求投入與產出,教育技術也不例外。如果不講求效率,則很難適應當代社會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其學科的發(fā)展。最近幾年,由于對教育技術的重視以及新技術的向往,人們對網絡教育、網絡技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其中也包括人力的投入,但卻沒有取得與投入對等的產出,更不用說大于投入的產出。所以要重視對教育技術高成本投入的分析,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斷提高教育技術的績效水平。
總之,我們應該透徹的理解05定義、把握它,以期對我國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起到一個好的指導作用,但應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當然,教育技術的定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AECT05定義并非是完美無缺的金科玉律,定義也不會停滯不前,隨著教育技術的向前發(fā)展、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教育技術定義的表達也會越來越完善。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育技術學心得體會04-07
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15篇03-22
2023年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03-22
教育技術培訓的心得體會03-19
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12-16
教育技術中級培訓心得體會12-20
現代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01-11
【精選】教育技術的心得體會3篇08-05
教育技術培訓心得體會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