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學習方法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寓意是什么

時間:2023-06-21 17:55:33 夏仙 學習方法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寓意是什么

  端午到,掛香包,吃粽子,家家戶戶真熱鬧!艾蒿高高門前舞,驅邪氣,防五毒,高高興興過端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亩宋绻?jié)吃粽子寓意什么,供大家參考。(點擊對應目錄可以直接查閱哦。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寓意是什么

▼目錄▼
【1】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寓意【5】南北端午節(jié)差異
【2】端午節(jié)吃粽子來歷【6】端午節(jié)歷史淵源
【3】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禁忌【7】端午節(jié)傳承發(fā)展
【4】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8】端午節(jié)民間習俗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寓意

  歷史上關于粽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

  從米,葼聲。

  西漢把粽子作為最早出現(xiàn)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

  《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

  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xù)下來。

  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xiàn)。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jié)食品。

  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xù)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chuàng)造了粽子這種形色。

  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

  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寓意:

  1.寓意中舉

  在古代的`時候,想要出人頭地,就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并且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叫做中舉,中舉之后就可謀得一官半職,能夠取得事業(yè)上面的成就。因此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吃粽子,其實有一舉高中的意思,因為粽子的“粽”和“中”諧音,所以端午節(jié)會吃粽子,尤其家里高科考的人,一定會吃粽子。

  2.光宗耀祖

  在古代家庭顯赫,如果有一些政績的話,是能夠光宗耀祖的。而粽子的“粽”和光宗耀祖的“宗”是諧音,有些相似,所以希望吃了粽子以后,家族的人能夠獲得一些成就,一些名利,能夠做到光宗耀祖。所以端午節(jié)吃粽子,不僅是品嘗它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取個好兆頭,希望吃了粽子之后,能夠帶來好運,能夠有所作為,能夠光宗耀祖。

  3.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的由來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當年屈原因為國家滅亡所以就投江自殺了,非常的悲壯,世人也覺得十分可惜痛心。為了能夠紀念這個偉大的詩人屈原,于是家家戶戶都用粽葉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兒去啃食,這樣就不會侵害屈原的尸體,保護屈原的軀體。所以端午節(jié)這天大家都會包粽子吃粽子,來紀念先人。到了今天仍舊不會忘記祖先的付出。

端午節(jié)吃粽子來歷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2012年粽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之一,亦傳播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返回目錄>>>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禁忌

  1、不要吃不熟的粽子

  我們都知道粽子主要含有糯米和肉等食物,如果沒有煮熟就食用,很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發(fā)生,這無疑對我們健康會有影響。

  2、不要吃過量的粽子

  許多人家里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會存放不少的粽子,為了能早日吃光這些粽子,很可能會吧粽子當三餐的主食來吃。由于粽子的`脂肪和熱量比較高,如果吃的過多很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適,因此一天最多吃一個粽子就好了。

  3、不要吃變質的粽子

  多數(shù)人由于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會存放許多粽子,在吃不完的時候會放到冰箱里,但是由于數(shù)量多,可能防治時間長都沒有來得及吃完,如果在取出來吃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拉絲的現(xiàn)象,最好就不要食用了,因為這代表這個粽子不新鮮了,吃了很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xiàn)問題。

  4、不要吃涼的粽子

  許多人可能由于時間等原因無法在粽子出鍋的時候就吃,因此會放置很長的時間后在食用。但是粽子在涼的時候吃會造成粽子比較難以消化,建議大家最好吃熱的粽子。

  5、不要反復加熱粽子

  因為粽子里面加入的餡料保質期比較短,在加熱過之后最好盡快吃掉,反復加熱很可能會導致粽子變質,因此最好不要反復加熱粽子。

  6、糖尿病患者不要吃粽子

  現(xiàn)在許多粽子都是會加紅棗、肉等比較高脂肪、高糖分的食材,因此一粒粽子所含的脂肪和熱量很高,對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最好不要食用。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于農歷五月五日,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大家爭先恐后,這后來成了賽龍舟的來歷。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人們?yōu)榱伺嘛垐F被魚蝦快速吃完,又想出了用楝樹葉、葦葉包裹飯團,外纏彩絲的.做法。

  就這樣,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為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上文的這個故事相信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都學過,在大家印象中端午節(jié)早就與屈原掛上了鉤,但其實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民間還有許多說法,比如就有種說法說是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也有說是為了紀念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而且說起來中國人吃粽子的歷史也遠早于屈原時代,據專家考證,粽子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經普遍存在了,一直是中國民間的普通食品,當時的人們吃粽子也并不固定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

  中國人吃粽子最早紀念的名人也不是屈原,據稱早在屈原出生之前,中國先民們就已經開始在為了紀念春秋時代名士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jié)俗的“寒食節(jié)”(清明前一天)那一天吃粽子了(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至于后世所說的端午食粽是祭屈原,不過是后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愿而已。

  返回目錄>>>

南北端午節(jié)差異

  飲食差異

  “南甜北咸”是最明顯的特征,但是論起粽子就突破了這層牢籠,南方人更愿意吃咸粽子,北方人則偏甜。

  但如今隨著物流業(yè)的發(fā)展,這種差異也逐漸減小。蜜棗,豆沙,咸肉等各種口味的粽子在全國各地流通。雖然口味不同,但原料都是糯米,內陷取決于個人的口味。

  ●形狀方面,南方粽子顯得與眾不同,三角形,錐形,長方形等多種多樣,北方粽子則略顯單調。

  ●不同于北方的甜粽,南方粽子的餡料更具多樣性,豆沙,咸肉,蛋黃等。北方甜粽主要以蜜棗、紅棗作為餡料,有的`時候為了增加甜度,吃的時候會蘸上白糖,軟軟糯糯,甜甜蜜蜜。

  習俗不同

  中國的節(jié)日往往與競技活動不可分割。

  ●“賽龍舟”是南方端午節(jié)不可或缺的內容。隨著龍舟龍頭鼓手的鼓點,整條龍舟的劃手一邊打氣加油一邊奮力舞槳,為榮譽而戰(zhàn),氣壯山河。

  ●由于地勢差異,北方相比于南方主運輸圍繞船,北方常年少雨,莊稼不易種植,主要靠牧區(qū)為生,交通工具以馬為主,所以北方的競技項目為馬技。

  辟邪方式不同

  相傳五月初五是一年中的“毒日”,百毒入侵,所以端午節(jié)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于是民間便流傳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方法。

  ●南方以艾葉插于門楣用于辟邪,部分地區(qū)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香囊內裝有朱砂、雄黃、香藥,外以絲綢布包裹,香氣四溢,讓人精神百倍。

  ●北方有佩戴五毒銅錢以辟邪的習俗,但是逐漸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繡以蜈蚣、蝎子、蛤蟆、老鼠、蛇以驅毒辟邪)和佩戴五色絲線所替代。

端午節(jié)歷史淵源

  簡介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五節(jié)、天中節(jié)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端午節(jié)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jié)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后人亦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jié)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fā)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

  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9年9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jié)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

  2021年10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22年部分節(jié)假日安排的通知》發(fā)布,2022年端午節(jié):6月3日至5日放假,共3天。

  源流

  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根據現(xiàn)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節(jié)日多數(shù)形成于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jié)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節(jié)日的起源和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jié)的節(jié)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記載,就現(xiàn)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關于端午節(jié)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xiàn)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端午節(jié)兩個標志性習俗是扒龍舟和食粽。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jié)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jié)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jié)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當時龍已是吳越民族的圖騰,后來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在祭龍的儀式中,才逐漸有了劃龍舟的習慣。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游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關于龍的傳說,在《路史》等著作中有相關記載:“天皇氏驤首、鱗身”!兑拙曂ㄘ则炑a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與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逗訄D》:“五龍見教,天皇被跡!睒s氏注曰:“五龍治在五方,為五方神!薄洞呵锩鼩v序》:“(五龍)父子分治五方”。上古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在圖騰時期,四支族的四龍各治一方,而以團族的一龍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龍分治五方之說(聞一多《端午考》)。這些龍的歷史傳說,其實即是源于上古吳越先民對龍的崇拜與信仰。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演變?yōu)闈h族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shù)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jié)的傳承歷史中。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qū),這正是中國南方沿海地區(qū)的特色。龍舟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出現(xiàn)比屈原所處的年代要早得多。《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的記載。中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qū)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閑時又相約劃船競速,寓娛樂于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后來發(fā)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xiàn)在東漢。據此可以推測,端午的習俗最初可能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后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qū)。端午節(jié)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發(fā)展又注入新的內容?偟膩碚f,端午節(jié)起源于上古百越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由來傳說

  戰(zhàn)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續(xù)為傳統(tǒng),漸漸演化為端午節(jié)。

  聞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是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傳說端午節(jié)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處,令度尚為之立碑,又令其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考證

  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多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源于對天象的崇拜。仲夏端午蒼龍整個星座都出現(xiàn)在天空中最顯著的位置,最明顯的標志是蒼龍的主星“大火”,位于南方正中天。《易經·乾卦》中的爻辭“飛龍在天”;《堯典》中的“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夏小正》中的“五月初昏大火中”,講的都是此時的天象。古人把“飛龍在天”這天定為龍的節(jié)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的傳承歷史中。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張認為端午節(jié)最早源自于百越先民圖騰祭,聞一多認為就是這個龍圖騰,后來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在祭龍的儀式中,才逐漸有了劃龍舟的習慣。

  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后來發(fā)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百越先民便創(chuàng)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出土的文物和歷史傳說示明,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

  返回目錄>>>

端午節(jié)傳承發(fā)展

  先秦時期

  端午節(jié)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qū)(長江中下游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jié)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端午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據河姆渡遺址等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競渡所用的獨木舟和木槳。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qū),這正是中國南方地區(qū)的特色。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百越先民便創(chuàng)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龍”為圖騰,在當時端午其實是拜祭龍祖的節(jié)日。

  漢時期

  漢代是中國統(tǒng)一后第一個大發(fā)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午月午日,“中正”也。漢代時南北統(tǒng)一,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jié),規(guī)定每年的端午節(jié)改為陰歷五月五日。就現(xiàn)有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期的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zhàn)爭頻繁,人們飽嘗戰(zhàn)亂之苦,所以一些地方最重視的端午習俗莫過于“辟兵繒”了。風俗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來說,隨著社會發(fā)展,一方面要受到上層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另一方面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的活動,也必然會在風俗生活中積淀。因此,本來端午節(jié)起源于民間的`原始崇拜,但是到了漢末魏晉時,就又被賦予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端午節(jié)從風俗形式上都繼承了前朝。在文字記載上,節(jié)日風俗活動,大多演變?yōu)楣?jié)日娛樂活動,充滿了節(jié)日的歡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序》中記述:皇宮端午日盛況,召來儒雅臣僚,大張筵席,“廣殿肅而清氣生,列樹深而長風至”。

  唐代端午龍舟競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時期,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wěn)定,在節(jié)日娛樂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風氣,另一方面對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競渡之風尤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節(jié)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于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還有合泥作張?zhí)鞄,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于門戶上。

  宋代,端午節(jié)風俗也被遼、金兩國吸收。在端午節(jié)還有拜天之禮、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

  明清時期

  到到了明代,端午節(jié)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風俗。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jié)”!兜劬┚拔锫浴吩疲骸拔逶乱蝗罩廖迦,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jié)”!辈粌H節(jié)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北方無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競渡。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guī)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據《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劃船賭賽,十八日送標”。

  近現(xiàn)代

  自民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jié)許多舊的風俗已被人們遺忘了,但端午節(jié)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節(jié)食品。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jié)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將端午節(jié)列為國家法定假日,規(guī)定農歷端午當日放假1天。

  2009年5月,中國已啟動端午節(jié)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程序,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jié)”。2009年9月30日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9月30日在阿聯(lián)酋阿布扎比審議并批準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中國“端午節(jié)”名列其中。這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

  2022年4月29日,端午節(jié)(車陂龍舟景)、端午節(jié)(白廟蛋家游龍),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Ⅹ-5。

端午節(jié)民間習俗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1、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jié)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衛(wèi)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tǒng)的醫(yī)藥衛(wèi)生節(jié),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jié)日。今天這些衛(wèi)生習俗仍然是應發(fā)展,并應弘揚傳承的。

  2、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躲端午,時端午節(jié)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jié)。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節(jié)各地飲食文化:

  1、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jié)這天,家里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2、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采用精白面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后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卷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3、吃打糕

  端午節(jié)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

  4、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另外,江浙北部一帶端午節(jié)還吃豆腐。

  5、端午期間飲食進補注意事項

  端午期間氣溫高,濕度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人體各種生命活動較為亢進,能量與營養(yǎng)物質被大量消耗,體液損失多,機體的代謝不平衡,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為容易出汗,身體發(fā)熱,口渴,心情煩躁,食欲低下,全身無力,記憶力減退,頭昏腦漲等。如果不能及時、科學進補,人體就會發(fā)生體液失調,代謝功能紊亂,脾胃功能減退,食欲不振等狀況,身體健康自然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苦夏”。因此,端午期間進補不容忽視,進補得當不僅可安然度夏,養(yǎng)生健身,而且還會使機體做好換季的準備。

  潮汕端午節(jié)有哪些習俗:

  1、吃梔粿

  在潮汕地區(qū),梔粿一年里僅有在端午節(jié)時才有銷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梔粿,希望清熱祛疫助消化。

  制作梔粿需將采摘下的梔子洗凈搗碎,浸泡濾渣成為黃色汁液,后與糯米漿搓勻,放入專用粿帕,裝入蒸籠蒸熟。蒸熟后的梔粿呈棕黃色。放涼后食用,食用時不用刀切,而用紗線牽拉切成小片,蘸著白砂糖吃。

  2、吃“麥熟”

  據《潮州府志》載:“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三員,百戶十員,鎮(zhèn)撫一百,旗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边@些人來自大江南北,也帶來了包括飲食習俗在內的各種風俗。像每年清明節(jié)過后,當?shù)乇闶⑿谐砸环N叫“麥熟”的食物。餅是從清明節(jié)開始,做到端午節(jié)過。

  “麥熟”的出現(xiàn)跟古時所城大量來自北方的駐兵有關。明朝的時候,當時就有部隊駐扎在所城。麥熟的時候,大豐收,(當時軍兵將)收成的麥碾成粉(制作面皮),就叫做“麥熟”。

  3、懸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門楣、門環(huán)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舊俗傳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實,古代潮人先賢是針對“惡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驅瘟辟邪。

  澄海舊縣志就載有:“端午門上插艾,用艾葉和榴花(頁)簪在頭發(fā)上,可辟邪!

  4、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時將端午節(jié)稱為“漏屎(拉稀)節(jié)”。在這時節(jié),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樸籽粿,還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黃梔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梔粿”,或者用涼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潮汕人叫“葉下紅”,每年只有這端午節(jié)才最稚嫩,長輩說此菜有清腸胃熱的功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jié)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庇衷S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端午節(jié)還有哪些美食:

  1、蛋類:包括雞蛋、鴨蛋、鵝蛋等等,種類很多寓意不同,但總體是為了防止中暑,增加食欲。

  2、喝茶:舊時民間會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熬涼茶有降溫解渴的功效。

  3、吃五黃:指的是黃鱔、黃魚、鴨蛋黃、黃瓜、雄黃酒,人們認為可以驅邪避暑。

  4、吃五紅: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五黃”的內容逐漸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五紅”,即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雄黃酒。

  5、綠豆糕:制作綠豆糕的原料有綠豆粉、豌豆粉、黃砂糖、桂花等,是很好的清熱解毒,保肝益腎的消夏小吃。

  6、吃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jié)時還用米粉或面粉發(fā)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fā)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7、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猜疑保健、長壽。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區(qū)的客家人過端午,同樣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

  但這些食物所象征的意義則或者南人有別。吃子就算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代表子孫繁殖,有人而且認為猜疑抗御中暑。

  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態(tài)就像蛇)。吃茄子則可抗御蚊子咬(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

  8、吃面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jié)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fā)面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jié)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9、喝雄黃酒

  俗話說“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區(qū)都已步入梅雨季節(jié),天氣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

  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jié)飲雄黃酒,但由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后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10、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節(jié)的必備食品。端午節(jié)本身是為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所以吃麻糖(麻花)來粘嘴,也是為了祝愿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全國各式特色粽子大盤點: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shù)是糯米粽。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shù)也采用果脯為餡。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狀如錐子。冬葉包裹著糯米、綠豆、咸蛋黃、冬菇、花生、五花肉及蓮子,是傳統(tǒng)裹蒸粽做法,豐富的材料充盈了口感的滿足。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制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一個的四角粽。煮熟后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蘇州粽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制作精細等特色。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湖南汨羅傳說是粽子發(fā)源地,汩羅粽子歷來以品種多、制作精巧而著稱于世。

  海南粽子與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令食者胃口大開。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里,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當首推山東黃米粽子。選用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紅棗,制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堿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

  返回目錄>>>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寓意是什么】相關文章: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作文02-04

端午節(jié)吃粽子作文02-04

吃粽子作文10-21

端午吃粽子作文01-02

吃粽子小學作文06-17

康乃馨的花語和寓意是什么07-28

沙漠玫瑰的花語和寓意是什么08-23

端午吃粽子作文15篇01-07

端午節(jié)粽子作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