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什么人沒有三歲前的記憶
大部分成人都不能夠記得住自己3歲之前發(fā)生的事情,因此,我們都認為3歲之前的孩子是沒有記憶力,或者記憶能力比較差。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人不記得3歲前的事情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為什么沒有3歲之前的記憶?
0-3歲被稱為“嬰兒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段時期。在這三年的時間內(nèi),幼兒學會了走路、說話,形成了對事物的基本認知,可以說是一個人一生中學習效率最高的一段時期。
但是,為什么成年之后,我們卻忘記了兒時的這段記憶呢?
嬰兒期記憶缺失
弗洛伊德最早(1910年)提出了嬰兒期記憶缺失這一概念,指的是上文所說的這種成人普遍無法有意識地回憶童年早期與個人相關的事件(或自傳體記憶)的現(xiàn)象。
這里必須聲明一點:所謂嬰兒期記憶缺失,并不是說嬰幼兒沒有記憶力(實際上2個月大的嬰兒能記事24小時),而是說成人之后,我們不能從大腦中提取到3歲以前的記憶。
為什么我們卻不記得呢?
分析1:弗洛伊德的解釋
弗洛伊德最早對此進行解釋,他認為人們并非真的忘掉了這些事情,而是由于個體對性和攻擊沖動的壓抑,把早期的記憶存進了大腦的另外一個地方,也就是潛意識,因而將童年的記憶(尤其是3歲前的記憶)阻斷在了成人的意識之外。
分析2:“未成熟的大腦”理論
有科學研究表明,嬰兒在出生后,大腦皮層和海馬區(qū)還會繼續(xù)發(fā)育,皮層還會再形成很多突觸和髓鞘,海馬區(qū)也會加入無數(shù)新的神經(jīng)元,新神經(jīng)元生成的減少會損害新記憶的形成。
然而海馬區(qū)一旦有新的神經(jīng)元生成,也會影響到現(xiàn)存的記憶,新神經(jīng)元會重建海馬區(qū)的回路,這些新建的回路就影響到了已有回路里的記憶。
通俗的來講,就是嬰兒時期腦子長得太快,以至于把記憶快速“抹去”了。
分析3:信息處理理論的解釋
按照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信息處理理論的解釋,人在三歲前并非沒有記憶,只是因為幼兒在當時對信息做處理時,還不能將語言的聲碼、形碼、意碼輸入到長期記憶中,因而在成年后不能用語言去檢索記憶以回答問題。
分析4:自我和認知因素
3歲前,嬰兒缺乏對“自我”的認知,很難組織自己的經(jīng)歷,也無法將事件編碼為“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故難以記住這些事件。
既然不記得,那么這段記憶有用嗎?
對一個人來說,3歲前的記憶是模糊的,但是感覺卻是清晰的,當一件類似的事情發(fā)生時,這種感覺有可能被激活,甚至會左右人們對事件的看法。
因此,雖然幼兒時期的記憶或許消失了,但是對人們認識事物、感知世界的影響確實存在的。
1、塑造性格
既然3歲前的記憶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么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用他們的記憶塑造性格,建立對自己的積極、正面的印象。
比如當孩子在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發(fā)生沖突時,可以教會孩子如何既保證自己的利益,又懂得與他人分享。
2、接納自己
如果幼兒時期孩子經(jīng)歷過非常恐怖或者是害怕的事情,不要試圖去掩蓋(因為就算是掩蓋也會存在于孩子的潛意識中),而是要教會孩子正視問題,面對現(xiàn)實,讓孩子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接納與關愛、支持,并讓他們知道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的發(fā)生。
3、建立安全感
當3歲以前的孩子描述自己的記憶時,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分析這件事情(而不要覺得反正以后也會忘記,而忽視孩子的描述),讓孩子從事情中找到積極的意義,并且感受到父母的重視與關愛。
父母滿懷愛意的回應和傾聽,就是給孩子的最好的安全感。
那么,是不是在3歲前沒有記憶呢?回答是否定的!
不少例子表明,人3歲前的記憶在特殊的環(huán)境里可以得到再現(xiàn)。
比如那些遭遇大禍如沉溺深水或從高處墜落而又奇跡般地幸免于難的人,都曾有一種瀕死的體驗,這些生還的人后來都堅持說:在他們喪失意識之前,他們的整個一生閃現(xiàn)在他的面前,而且這種閃現(xiàn)不是一生中的某些重要事件的片斷,而是他整個的一生。
這種體驗,各個年齡、各個種族的人都曾報告過。
當然在其他一些條件下也可以再現(xiàn)3歲前的記憶,例如在催眠的狀態(tài)下,催眠師暗示你現(xiàn)在是1歲,被試者就會用1歲時的語言講話,做出1歲孩子的舉動;而在服用迷幻劑類的人中,有很多人也能再現(xiàn)嬰幼兒時的情景……
隨著對胎教的研究和重視,現(xiàn)代科學甚至認為胎兒就已經(jīng)有記憶能力了,很多現(xiàn)象如果不用這種方法似乎也解釋不通。
日本企業(yè)家、科學家、兒童教育家井深大曾親自接受過蘇聯(lián)注明提琴家昂尼德·科根的咨詢。
科根曾在一次音樂會上演奏蘇聯(lián)作曲家的新樂曲,據(jù)說,他在妻子的伴奏下曾短期間練過那支樂曲。
當時,他的妻子臨近產(chǎn)期,不久生了一個男孩。
這個孩子長到4歲時學會了拉提琴。
有一天,他突然開始奏出了一支從來沒有人教過他的樂曲旋律,這正是那次音樂會上演奏的樂曲。
這支樂曲僅在那次音樂會上演奏過一次,后來再也沒有演奏過,也沒有灌制成唱片,他的孩子理應沒有聽過這支曲子……
既然3歲之前保留有記憶,而這記憶又回憶不出,是不是這種記憶都是一些無用的信息呢?回答同樣是否定的。
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3歲前兒童的記憶之所以不能永久保持而出現(xiàn)“幼年健忘”,一方面是因為3歲前兒童大腦皮質(zhì)細胞的反應性高,他們往往容易識記所觀察到的對象的全部細節(jié)。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3歲前兒童腦皮質(zhì)的各個區(qū)域還沒有完全成熟,兒童識記的材料促使了大腦的發(fā)育,而發(fā)育的腦區(qū)的結(jié)構(gòu)又控制了先發(fā)育的腦區(qū),妨礙了原先記憶的東西,使人不能回憶起更早發(fā)生的事情。
但是這種記憶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構(gòu)成大腦以后思維能力的基礎。
正如我們都知道數(shù)學中方根的意思,可是我們都忘了方根的算法,需要時便去查方根表。
當我們會算方根時,才有了方根表,可是習慣了方根表后,我們便忘了方根的算法,但是能說方根的算法不重要嗎?3歲前的記憶便如這方根的算法。
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對此能做最好的回答是海倫·凱勒。
當海倫·凱勒22歲出版《我的一生》時,絕大多數(shù)評論家都認為這本書寫的很好,但也有一些評論對此大加懷疑:“她的所有知識都是道聽途說的不可靠知識;她的那些感覺,大都是別人的感覺;她寫的事情,超出了她的認識能力,并需要由已證實了每個字的正確性的人來作保證。”
凱勒自己是這樣回答的:“我始終感到我在使用身體的五種感官,這就是我的生活如此充實和完整的緣由。
”她說她使用“看”,“聽見”“看見”這些詞時很自然,仿佛她正用身體額所有感官來看和聽。
凱勒自己的感受極有意義,為什么她1歲半以后盲、聾、啞了,但她還能如此自然地用身體的所有感官來看和聽呢?原因正在于她1歲半之前是一個正常的孩子,那時她看到、聽到的信息都貯存在她的大腦中,是這1年半的經(jīng)驗拯救了凱勒的一生。
無論是哈嗒·侯賽因,還是布萊爾,他們都不是先天盲者,正是因為是以后成為盲人的,他們才有可能將過去的經(jīng)驗與身體的其他器官協(xié)調(diào)起來,從而突破這種對自己的限制。
關于兒時記憶的重要,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極其生動的感受。
例如馮·卡門,由于父親不讓他做乘法游戲,他長大后,其他的運算形式都可以用其他語言,但是唯有乘法則必須用母語匈牙利語……因此,3歲之前的記憶應該是人生的基礎,而絕不是無用的信息。
因此,如果從出生后的行動比較來看,“人是早產(chǎn)1年的動物”;如果從人的成長過程來看,“人的確應該是早產(chǎn)3年的動物”,正是這種早產(chǎn)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可塑性,而3歲才有記憶,正是這一事實的最好證明,這也從側(cè)面證明“3歲看小”的道理。
丟失的記憶能被喚醒嗎?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3歲前的嬰兒是有短期記憶的,而且能記住很多東西,但是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嬰兒不具備外顯記憶,發(fā)生在該階段的時間無法在大腦中留下痕跡,因此無法被換回。
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嬰兒的早期記憶就像一些“快照”,這種感覺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們沒有找到靠近的方法,只要能找到正確的途徑,就一定能喚醒這些塵封已久的記憶。
【為什么人沒有三歲前的記憶】相關文章:
什么人沒有頭謎語10-11
猜謎語什么人沒有頭11-16
小嬰兒有沒有記憶01-17
以記憶為話題的作文范文04-14
謎語什么人沒頭11-10
以記憶中的風景為題的作文(精選20篇)09-28
十三歲的際遇作文10-17
《十三歲的際遇》教案11-11
什么人不能吃西瓜10-26
十三歲的天空作文通用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