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寫好語文作文
如何寫好語文作文,請參考下面的文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怎么寫好初三語文作文【1】
思路分析]
解答如下。
[解題過程]
作文如何寫得新穎?
一、選材要新。
什么樣的題材叫新?
我想題材新,主要是反對材料的千篇一律、百人一面。
比如寫《我的某某同學》這個題目,如果所有的同學都是寫“助人為樂”、“勤奮學習”這些事情,就顯得很空洞、乏味。
又比如《記一件小事》這個題目,也許大多數同學都會選擇“好人好事”這個題材,那你就應該避開這個寫作角度,從自己的人生經歷入手,從自己生活中的特殊瞬間入手,捕捉在這一瞬間中的新意。
或者調動自己的“逆向思維”,發(fā)揮自己的奇思妙想,讓自己的思維始終富有生命力和新鮮感,筆下的文字也必然充滿活力,活蹦亂跳的。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實行的都是命題作文的模式,而這種模式的最大問題是容易使學生的思維模式化,我在上面舉的兩個作文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能夠別出心裁的賦予“命題作文”以新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正像一位作家所說的那樣:“命題作文就是在你身旁設置了一堵厚厚的墻,如果只是在墻的陰影下徘徊,寫出的文章必然是老氣橫秋、毫無生氣。
可是如果你穿越了這堵墻,就會看到別致的風景。
當然,嚴格上講,題材沒有新與不新的區(qū)別。
只有寫法上“新”與“不新”的區(qū)別,如果細節(jié)的刻畫能夠給人帶來新鮮感,或者看待題材的角度有新的變化,同樣能夠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選材而言,這個主題--父愛--是陳舊得不能再陳舊了,而他所運用的材料,也談不上新穎獨到,但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名文,關鍵還是熔鑄在其中的真情,以及他在細節(jié)刻畫上的體情入微,所以能搖蕩性情、感人至深。
其他的,像魯迅的名篇《一件小事》、《風箏》,莫不如此。
因此,我反復強調,語言的表現力和想象力,細節(jié)描畫的到位,感情的熔鑄,這些因素比題材的選擇往往來的重要。
(在五十、六十年代,中國的文壇曾經盛行主題決定論,事實證明,這種思想是不可取的,也壓制了中國文藝的發(fā)展。
現在,普遍在提倡新概念作文,學生都象脫籠的鳥兒,一旦獲得自由,就一味的銳意求新,在求新的同時,往往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所謂“變而未達,況而愈下”,宿病未除,又染新疾。
好的文章需要分寸感--語言的節(jié)奏感,感情投入的恰到好處,層次分明的敘事時間等等,而這種“分寸感”不是僅僅依靠浮夸矯飾、趨時騖新所能達到的。
很多所謂的“新文體”、“新文章”,只不過是舊衣架上的一襲華麗的袍子而已。
好的文章,不但要有血有肉,而且也需要有主宰這篇文章的靈魂。
二、構思要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說的是文章要寫得有波瀾,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緊有慢,有波浪一般富于變化。
這樣的文章不論長短,都能使讀者讀起來歷久不倦,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構思要新就是指在安排材料上巧妙,要有曲折,有變化,不要平鋪直敘。
凡事必然有一個發(fā)展過程,而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常常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
如果能真實地再現事情的沖突和變化,便會使文章生動感人。
如一位同學在寫《我尊敬的一個人》時,把一個經常掏垃圾的老人誤認為是“財迷老頭”,后來通過三次矛盾沖突,揭示了老人的內心世界,歌頌了他的高尚品質。
另外,在構思上,還有幾個常用的方法。
抑揚手法的運用,有欲揚先抑法和欲抑先揚法。
魯迅的《范愛農》采用的是欲揚先抑法。
文章開頭通過打電報、擬電文表現出范愛農簡直像是一個不通人情、膽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對這樣的人,作者甚至寫道:“這范愛農……很可惡。
……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
這是“抑”。
然而下文寫出通過多次交往,才得知范愛農不是那樣的人,他和魯迅一樣對反動派的殘酷殺害革命者是極基憤恨,只是當時對發(fā)電報作用有看法。
這是“揚”。
通過這一抑一揚,一個正直、愛國、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由于運用了抑揚手法,所以文章顯得波瀾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單調乏味。
可以運用突轉法。
就是在敘述事件的結尾對文章前面的鋪墊來個出乎意料的突然轉折,掀起敘述的波瀾。
例如《有關拖鞋問題的問題》,寫小王科長通過改革(分鞋到個人)解決了縣機關澡堂老丟拖鞋的問題,沒想到卻有人向書記告他的狀--利用職權亂發(fā)實物。
結尾的“突轉,轉喜為憂,使文章波瀾起伏。
可以運用誤會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間的猜疑或誤解,來激化矛盾,掀起波瀾,不斷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最終釋疑解扣。
例如《驛路梨花》,就是反復運用誤會法來構思行文:第一次“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誤會;第二次“我們”和瑤族老人認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誤花。
梨花已嫁到山那邊去了。
由于巧置誤會,懸念層疊,使文章回環(huán)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可以設置懸念。
“懸念”就是提出懸而未決的矛盾,引起讀者的強烈關注和興奮,急欲解除心頭之念。
《變色龍》通過“這到底是誰家的狗?--好像是將軍家的狗--這是將軍哥哥的狗”的反復變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畫了“變色龍”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讓讀者在忍俊不禁中領略了懸念的無窮魅力和不盡韻味……
此外,還可用虛實相生法(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如《口技》;有離有合法(寫開去又收回來),如《荔枝蜜》、《白楊禮贊》;巧合法等等。
根據內容的需要,在敘述時有詳有略,這樣疏蜜相間,文章也就有了波瀾。
在敘述過程中適當插入一段描寫、議論、抒情等,使在敘述中有斷有續(xù),可以激起敘述的波瀾(如《誰是最可愛的人》)。
三、角度要新。
文章要力爭寫出新意,寫出深度,不要過多重復別人已說過多次的話題,不要就事論事、淺嘗輒止。
還要注意立意的時代性和針對性。
立意要新穎,關鍵是要選擇新的角度。
比如有一次高考的作文題目是《心靈的選擇》,有一個考生就選擇了書信體的形式,寫自己和母親之間的感情糾葛,這就很新穎。
又比如以“誠信”為話題的高考作文,有一個考生的選擇了〈赤兔之死〉這個題目,翻新了三國故事,古為今用,從而贏得考官的青睞。
這些都是別開生面的寫法。
因此,立意要新,關鍵在于“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言人之所未言”,并且最好能夠以一種比較新穎獨特的文體來寫。
如何寫好中考語文作文【2】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了作文是中考的半壁江山,很多同學都會覺得,我在最后這個階段背幾篇經典的文章,或者了解幾個優(yōu)秀文章的寫作套路,可能對于提高我們初中生的同學來說,語文作文水平會有很大的幫助,您覺得這種觀點怎么樣?
林彥雙老師:如果作文是立竿見影的事情,大家都可以通過作文了,從這點我們看作文復習也是講究方式方法的,剛才您提到的學生大量采用研讀范文實際上也是比較不錯的辦法,但是一味的用范文代替自我的寫作這個是不提倡的,因為我們現在的作文無論從命題、評價、考核等等的都是在提倡以小見大,用你最真實的感悟反映你最真實的生活,貼近你身邊的事,所以學生最關注的是應該是周邊的事,我們從初一到初三寫人寫事的文章很多,實際上作為作文復習我覺得應該做一個回顧性的工作很重要。
也就是說可以找自己的,如果有的話,這幾年來的作品進行一個整體的研讀,在讀的過程當中,你就會覺得自己發(fā)揮好的地方,或者是發(fā)揮得不好的地方,另外也可以跟同學之間交換的進行研讀,吸取別人的長處,這是第一種辦法。
第二種在作文的實際的教學當中,我認為更應該加重比例的是作文的審題,我們這幾年中考當中都有不少學生是完全從審題的角度開始偏離題意的,導致最后分數不理想,作文的審題一定要納入非常非常重要的復習范圍里邊來,這是一項。
再有一項就是在作文的立意創(chuàng)新這方面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適當的做一些這方面的訓練,我們的訓練最好以歷年來的中考作文題,一模二模的試題做講解,在最最后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有針對性的做一些輕松的復習,因為以往都做一些非常專項的復習了,這會兒我們就可以采用一些比較輕松的方式,比如說讀書,看報,聽新聞,這個可以有利于學生把握這個時代的脈搏,了解時代的信息和特色,能夠寫出富有時代特點的東西來,而且關心國家的、身邊的時事也是中學生應該具備的素養(yǎng)。
主持人:說起語文,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積累,說到積累這個詞好像不是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內,一個周兩個周就能夠把積累的東西搞好,我們大家都會覺得在實際的復習當中,字詞需要*自己日積月累的東西太多了,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歸攏下來,無從下手,您對這方面能不能給點兒建議?
林彥雙老師:關于字詞,《考試說明》里說得非常清楚,掌握音、掌握漢字的基本意義,認識的漢字是3500個,常用的是3000個左右,關系到字詞這一部分,有一個文章列表,列的這些我們需要掌握的詞語是兩個字的詞語是800個,四個字的詞語是200個,從這個數目上來看,壓力不是很大,很多是實際生活中常用的,我們只需要根據以往出現的題,根據這些題的題型做相應的練習,總結出考試的規(guī)律,錯誤題型的錯誤方向,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而且現在的分值不是特別大,我們就應該避重就輕把這個時間作為整個語文復習的一大塊,這些完全可以把字詞的復習放在平時的,像我剛才介紹的零散的時間里,可以以卡片的形式,抄寫的形式,或者以每天晨讀,朗讀的形式把這些都可以消化掉。
主持人:有人說,語文是工具,英語也是工具,語文和英語里都有閱讀和寫作,不過我覺得有一道題,英語題是沒有模仿的,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學問了,對于我們初中生來說,接觸文言文沒有太長的時間,您能在文言文復習剛才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給我們大家提點建議?
林彥雙老師:我們對文言文復習的時候,首先以《考試說明》當中規(guī)定的要掌握的這些文言文為重點,對它進行一些最詳細,最認真的一種復習,比如說你要總結出文言文最?嫉膬热荻加惺裁矗槍ξ难晕奈覀兛匆话阈缘目疾於紩形难缘膶嵲~,虛詞的考察,還有關鍵句子的翻譯。
第二就是建立在整篇文言文理解性的考察,這兩方面的考察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實際的復習當中,同學們又有了自己應該關注的方向,剛才談到了詞,大家就可以看自己的課本,對于詞老師講的最多的是一詞多義,古今有異義的,還有詞類靈活運用的這一類的,我認為在文言文復習這部分,同學們最好能夠做到分項練習,各個擊破,這樣的話就更有針對性,另外包括文言文的翻譯工作,翻譯工作我們有以下幾個原則,叫“換、留、刪、補、調”,你自己把這五個字當做翻譯的指導思想,實際翻譯過程中,我們初中大量是以直譯為主,像意譯這種范圍還是很少考到的。
而且一多半平常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是納入考試范圍的,像每一篇課文不是逐字逐句要求同學掌握的,我們《考試說明》里為同學們提出的要求是,能夠直譯淺顯的文言文,在這個范圍內學生應該掌握課本內所學的知識。
另外做文言文里邊,由于文言文這兩年在閱讀當中占比較大的分值,我建議同學們最好進行歸類復習,把文體差不多,寫作內容相近的文言文進行歸類,我舉個例子,比如說在咱們的課本里《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是一類,可以歸在一起復習,這樣的話,如果我們進行歸類復習的時候,就會發(fā)現很多問問題的角度是相通的,那也就得到了這類文言文解題的思路、方法,以及出題人考試的大概思路和出題角度,我認為歸類復習是最好的一種文言文夯實基礎的辦法。
大家可以不妨回去試一試。
另外我們可以參照歷年來能夠選入中考這個考試試卷當中的文言文都有哪些,他們共同具備什么樣的特點,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進行一系列的篩選,在老師的指導下就可以進行大膽的取舍,重點復習。
主持人:最后一個問題,我想也是很多同學們跟我同樣的問題,就是剛才我們其實還要回到作文這個,因為覺得作文實在太重要了,您剛才也說了,只要我們同學們不偏離題意,首先你審題要明確,首先要明白考官需要你寫怎樣的文章,這點非常非常清楚,否則跑題了,也許你觀點很深刻,但是你跑題了的話,可能就是三類卷四類卷的分數,所以我覺得立意非常關鍵,可能你摸準了題意了,如何能夠標新立異,有創(chuàng)新,觀點新穎,這是得高分的訣竅,您能不能給我們支兩招。
林彥雙老師:現在的作文命題,更體現三字原則,比如說題目自擬,文題自擬,我開始講的過程當中提到了,考試有一種考察的性質,實際上考試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可以你來這兒做一個知識方面的考察,其實它還可以做一個你個性的展示,我們看這個考試是個性和共性的統(tǒng)一,在這里你剛才提到的立意的創(chuàng)新,實際上表現的是個性方面的東西,我們除了認真研讀它的提示語的要求,仔細審題之外,得出正確的立意之后,我們要在立意上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其實我認為應該把握三個度。
第一個度就是廣度,我可以舉個例子結合廣度進行解釋,比如說都拿到《橋》這個題目,一般人想到的橋肯定是名詞橋,能夠有怎樣的橋,有一部分想到是人和人之間心靈的橋,這會兒我可以尋求更廣度的思維空間,這個時候我有可能想到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橋,比如說高考的北京符號,很多同學都在寫具體的天壇、故宮、長城,偏偏有拿到滿分的考生寫的是老舍及作品就是北京的符號,從文學作品當中獲取我們創(chuàng)作的信息也好,創(chuàng)作的素材也好,這是最為簡便的方式。
第二叫精度,精度也就是說要認真地把握,我立完這個意以后是否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有沒有時代系,有人在《西游記后傳》之后,很簡單的故事,揭示了師徒取經之后心靈的空虛,對名利追求完了以后沒有其他的想法了,更揭示了現代的時代利益,你剛才的立意能否跟時代的需求,時代的意義掛上鉤,這是精確把握的精度。
第三是深度,你的作品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開始講作文的時候我提到以小見大,經常有老師說,一滴水要能折射出一片陽光,有這樣一句話,現在的作文更需要同學們在最平凡的事情當中能夠得出一些人生的真諦,你的意義,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你的取向。
實際上這就是作文深度的追求,我們在實際寫作當中,有很多同學在最后一條,深度追求的時候,直接把一些所謂的高標準的,非常高度的認識,貼到了作文的后邊,并不是由我的作文前半部分的敘述和描寫上自然而然過渡出來的,比較生硬,所以訓練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方法,比如以小見大如何使用,怎么在平凡中見真奇,這些辦法怎么用,其實大家都可以在我們的教材當中尋找到蹤跡,我們有很多文章都是以平凡的事,比如說《我的老師》,列了很多件小事,還有怎么組材,《誰是最可愛的人》大概有多少件事,還有《棗核》,如何以一件很小的事物反映出很博大的情感在里面。
最終復習的時候,我們閱讀和寫作是相互聯系的,不要分開,要互相結合著來復習,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以課本,以范文,以標準的結構或者是方式方法來帶動你自己的寫作,這就是我對立意上創(chuàng)新的一些簡單的認識。
希望對同學們能有一定的幫助。
同學們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登陸我的考試吧博客提問,我會及時進行解答!
主持人:謝謝林老師。
語文也是一門學科,而且也是一門工具,我想語文對于我們大家來說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對于第一部分的積累題,大家不要覺得像數學,像物理這樣可以在一個時間段內迅速提高,需要你日積月累的,在這里我們也提醒大家一定要抓緊點滴的時間,無論是你在等車的時間,還是在中午吃飯的時候,都拿出自己的記憶小卡片來,把自己該記的東西記住,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答案總是在老師上課講的當中可以尋找到的,寫作也是一種創(chuàng)意,在不偏離題意的情況之下,要相信自己,我就是我,晶晶亮,相信你一定會取得高分。
再次感謝林老師光臨我們的聊天室,明天的時候我們繼續(xù)為大家點評2007年北京中考《考試說明》,另外我們名師們?yōu)槲覀兺瑢W提供很多好的復習意見,同時歡迎大家訪問林老師在的博客,謝謝大家,我們明天再見
請問如何能寫好語文作文【3】
一、選材要新。
什么樣的題材叫新?
我想題材新,主要是反對材料的千篇一律、百人一面。
比如寫《我的某某同學》這個題目,如果所有的同學都是寫“助人為樂”、“勤奮學習”這些事情,就顯得很空洞、乏味。
又比如《記一件小事》這個題目,也許大多數同學都會選擇“好人好事”這個題材,那你就應該避開這個寫作角度,從自己的人生經歷入手,從自己生活中的特殊瞬間入手,捕捉在這一瞬間中的新意。
或者調動自己的“逆向思維”,發(fā)揮自己的奇思妙想,讓自己的思維始終富有生命力和新鮮感,筆下的文字也必然充滿活力,活蹦亂跳的。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實行的都是命題作文的模式,而這種模式的最大問題是容易使學生的思維模式化,我在上面舉的兩個作文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能夠別出心裁的賦予“命題作文”以新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正像一位作家所說的那樣:“命題作文就是在你身旁設置了一堵厚厚的墻,如果只是在墻的陰影下徘徊,寫出的文章必然是老氣橫秋、毫無生氣。
可是如果你穿越了這堵墻,就會看到別致的風景。
當然,嚴格上講,題材沒有新與不新的區(qū)別。
只有寫法上“新”與“不新”的區(qū)別,如果細節(jié)的刻畫能夠給人帶來新鮮感,或者看待題材的角度有新的變化,同樣能夠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選材而言,這個主題--父愛--是陳舊得不能再陳舊了,而他所運用的材料,也談不上新穎獨到,但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成為千古名文,關鍵還是熔鑄在其中的真情,以及他在細節(jié)刻畫上的體情入微,所以能搖蕩性情、感人至深。
其他的,像魯迅的名篇《一件小事》、《風箏》,莫不如此。
因此,我反復強調,語言的表現力和想象力,細節(jié)描畫的到位,感情的熔鑄,這些因素比題材的選擇往往來的重要。
(在五十、六十年代,中國的文壇曾經盛行主題決定論,事實證明,這種思想是不可取的,也壓制了中國文藝的發(fā)展。
現在,普遍在提倡新概念作文,學生都象脫籠的鳥兒,一旦獲得自由,就一味的銳意求新,在求新的同時,往往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所謂“變而未達,況而愈下”,宿病未除,又染新疾。
好的文章需要分寸感--語言的節(jié)奏感,感情投入的恰到好處,層次分明的敘事時間等等,而這種“分寸感”不是僅僅依靠浮夸矯飾、趨時騖新所能達到的。
很多所謂的“新文體”、“新文章”,只不過是舊衣架上的一襲華麗的袍子而已。
好的文章,不但要有血有肉,而且也需要有主宰這篇文章的靈魂。
二、構思要新。
“文似看山不喜平”,說的是文章要寫得有波瀾,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緊有慢,有波浪一般富于變化。
這樣的文章不論長短,都能使讀者讀起來歷久不倦,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構思要新就是指在安排材料上巧妙,要有曲折,有變化,不要平鋪直敘。
凡事必然有一個發(fā)展過程,而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常常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
如果能真實地再現事情的沖突和變化,便會使文章生動感人。
如一位同學在寫《我尊敬的一個人》時,把一個經常掏垃圾的老人誤認為是“財迷老頭”,后來通過三次矛盾沖突,揭示了老人的內心世界,歌頌了他的高尚品質。
另外,在構思上,還有幾個常用的方法。
抑揚手法的運用,有欲揚先抑法和欲抑先揚法。
魯迅的《范愛農》采用的是欲揚先抑法。
文章開頭通過打電報、擬電文表現出范愛農簡直像是一個不通人情、膽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對這樣的人,作者甚至寫道:“這范愛農……很可惡。
……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
這是“抑”。
然而下文寫出通過多次交往,才得知范愛農不是那樣的人,他和魯迅一樣對反動派的殘酷殺害革命者是極基憤恨,只是當時對發(fā)電報作用有看法。
這是“揚”。
通過這一抑一揚,一個正直、愛國、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由于運用了抑揚手法,所以文章顯得波瀾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單調乏味。
可以運用突轉法。
就是在敘述事件的結尾對文章前面的鋪墊來個出乎意料的突然轉折,掀起敘述的波瀾。
例如《有關拖鞋問題的問題》,寫小王科長通過改革(分鞋到個人)解決了縣機關澡堂老丟拖鞋的問題,沒想到卻有人向書記告他的狀--利用職權亂發(fā)實物。
結尾的“突轉,轉喜為憂,使文章波瀾起伏。
可以運用誤會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間的猜疑或誤解,來激化矛盾,掀起波瀾,不斷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最終釋疑解扣。
例如《驛路梨花》,就是反復運用誤會法來構思行文:第一次“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誤會;第二次“我們”和瑤族老人認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誤花。
梨花已嫁到山那邊去了。
由于巧置誤會,懸念層疊,使文章回環(huán)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可以設置懸念。
“懸念”就是提出懸而未決的矛盾,引起讀者的強烈關注和興奮,急欲解除心頭之念。
《變色龍》通過“這到底是誰家的狗?--好像是將軍家的狗--這是將軍哥哥的狗”的反復變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畫了“變色龍”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讓讀者在忍俊不禁中領略了懸念的無窮魅力和不盡韻味……
此外,還可用虛實相生法(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如《口技》;有離有合法(寫開去又收回來),如《荔枝蜜》、《白楊禮贊》;巧合法等等。
根據內容的需要,在敘述時有詳有略,這樣疏蜜相間,文章也就有了波瀾。
在敘述過程中適當插入一段描寫、議論、抒情等,使在敘述中有斷有續(xù),可以激起敘述的波瀾(如《誰是最可愛的人》)。
三、角度要新。
文章要力爭寫出新意,寫出深度,不要過多重復別人已說過多次的話題,不要就事論事、淺嘗輒止。
還要注意立意的時代性和針對性。
立意要新穎,關鍵是要選擇新的角度。
比如有一次高考的作文題目是《心靈的選擇》,有一個考生就選擇了書信體的形式,寫自己和母親之間的感情糾葛,這就很新穎。
又比如以“誠信”為話題的高考作文,有一個考生的選擇了〈赤兔之死〉這個題目,翻新了三國故事,古為今用,從而贏得考官的青睞。
這些都是別開生面的寫法。
因此,立意要新,關鍵在于“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言人之所未言”,并且最好能夠以一種比較新穎獨特的文體來寫。
【如何寫好語文作文】相關文章:
如何寫好小學語文作文10-06
如何寫好材料作文09-30
如何寫好英文作文10-08
如何寫好風景的作文10-26
如何寫好征文10-01
如何寫好簡歷10-01
如何寫好敘事作文結尾10-09
如何寫好人物的作文09-30
如何寫好作文小學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