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上沅的戲劇導演藝術理論論文
余上沅,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戲劇教育家、理論家、導演。1897年出生,幼年時跟隨一位飽學的秀才啟蒙,1912年進人教會辦的武昌文化書院讀書,1920年進人北大英文系讀書,1922年北大畢業(yè)后又到清華學堂擔任助教,1923年獲得清華學堂半公費補助,與熊佛西等人一同到美國留學,曾經就讀于美國匹茲堡卡內基大學戲劇系,后又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研究生,專攻西洋戲劇文學和劇場藝術。本文根據新的史料認為,余上沅的導演藝術理論是從導演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具有實用價值的理論成果,涉及導演素質的要求、導演的舞臺動作設計、導演步驟的設計與實施等幾個方面問題,其戲劇藝術理論價值值得關注。
回國后,余上沅曾經組織“國劇運動”,雖然國劇運動最終宣布失敗,但余上沅提出的國劇理想,即:國劇是“中國人對于戲劇,根本上就要由中國人用中國材料演給中國人看的中國戲。這樣的戲我們名之曰‘國劇’”,曾經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中國戲劇界部分戲劇家們藝術追求的目標。
1920年代開始,余上沅就積極參與戲劇導演與表演。1924年夏,余上沅與聞一多、熊佛西、趙太侔等人合作演出了洪深編劇的《牛郎織女》。1924年冬,余上沅改編并導演了中國古典名劇《長生殿》,將其命名為《此恨綿綿》,該劇在美國萬國公寓禮堂演出,效果空前的好。
回國后,余上沅積極組織國劇運動,組織北平小劇場運動,進行小劇場戲劇的排演,但是,因為人才、經濟的困難,北平小劇場運動只進行了很短的時間即宣告結束。
1935年10月18日,余上沅到國立劇專擔任校長一職,該校1935年10月18日在南京薛家巷成立,1949年與延安魯藝合并為中央戲劇學院。
在14年的從教生涯中,余上沅先后排演了《視察專員》(1936年)、《回家》(1936年)、《東北之家》(1936年)、《威尼斯商人》(1937年)、《奧賽羅》(1938年)、《長生訣》(1945年)、《師表群倫》(1946年)等七部戲,其中《視察專員》、《奧賽羅》、《長生訣》、《師表群倫》、《威尼斯商人》都是多幕劇,每部戲的導演要求不同,導演出的戲劇舞臺呈現(xiàn)也不一樣,從而形成了余上沅豐富的導演創(chuàng)造。
在導戲的同時,余上沅總結自己的導演經驗,撰寫了多篇導演理論論文,其導演的戲劇在20世紀30、40年代的話劇界具有弓丨領風氣之作用,導演風格也獨樹一幟,頗為評論界贊賞,成為國統(tǒng)區(qū)著名的戲劇理論家和戲劇導演。
余上沅的導演藝術理論體現(xiàn)在他撰寫的部分論文中,它們分別發(fā)表在民國時期的多部戲劇雜志上,有在《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友通訊月刊》上發(fā)表的《表演提要》、《導演提要》、《舞臺美術提要》,在《廣播周報》上發(fā)表的《怎樣欣賞戲劇》和在《中國青年》上發(fā)表的《綜合藝術》等。這些論文詳細闡釋了余上沅在戲劇導演藝術方面的見解。
總體看來,余上沅的導演藝術理論屬于實用型導演理論,注重實踐運用,避免深奧的理論闡釋,其內容集中于導演素質的要求、導演的舞臺動作設計和導演步驟三個方面。這種實用之導演藝術理論是適應1930、40年代戲劇導演藝術的發(fā)展狀況而形成的,具體內容如下:
—、導演素質的要求
余上沅認為導演的素質是保證導演完成戲劇導演工作的前提,并明確提出了戲劇導演應具備的四方面素質。
第一,導演應具有閱讀劇本,將劇本內容想像成畫面的能力。
余上沅認為,導演應“能夠熟讀一劇至若干遍后,在頭腦中形成一連串綿不斷的活動畫面,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也就是要求導演要具有將劇本內容轉化為生動的藝術形象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導演進行創(chuàng)作的基本能力。
第二,導演要具有觀劇的能力。
這是余上沅對導演觀劇體驗之修養(yǎng)的要求。導演不僅自己要具有創(chuàng)造力,還應具備超越平常觀眾的觀劇能力,在觀劇之時,能發(fā)現(xiàn)一劇演出之優(yōu)點,能分析出其優(yōu)點“其所自來,認出其貢獻緣于劇本,緣于演技,抑或緣于導演”,并且能發(fā)現(xiàn)導演的缺點,并能記錄下來,以備以后導演的時候借鑒。
第三,導演要具有啟發(fā)演員的能力。
余上沅認為導演應具有的最關鍵素質就是能“同情演員并且協(xié)助演員”,對演員要“循循善誘,注重啟發(fā)”。
雖然戲劇是綜合藝術,但是,將戲劇排練的最終成果呈現(xiàn)于舞臺的是演員,怎樣輔導演員,使演員能夠將戲劇內容完整、準確、合理、生動地呈現(xiàn)于舞臺是考驗一個導演基本素質關鍵之所在,所以,啟發(fā)、培養(yǎng)演員是戲劇導演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余上沅認為導演具有“支配演員指揮演員的”的特權,但是,“絕對不可妄自尊大,苦人所難”,要“循循善誘,注重啟發(fā)”。這種“循循善誘,注重啟發(fā)”的培養(yǎng)演員之方法,既要求導演要尊重演員,考慮與照顧演員的情緒,又要求導演具有高于演員的對劇本的理解能力,充當演員的導師。
第四,導演必須學識淵博。
這是是余上沅導演觀念中導演應具有的最基本能力。余上沅認為,導演在劇本理解上、觀劇中、輔導演員方面都要具有特別的能力,這些能力集中到最基礎的一點就是導演必須學識淵博。
戲劇包含布景、舞臺裝置、燈光運用、服裝道具之配合、表演、化裝等各門類藝術,作為導演,必須對這些藝術有深入的了解,能運用這些技術才能將各門藝術綜合起來,達到合作功效,才能導演好戲劇。
余上沅在其戲劇導演理論中強調導演應具有4個方面具體修養(yǎng)的同時,又反復強調導演很容易“淪為戲匠之流”,導演擁有4項基本修養(yǎng)是避免導演“淪為戲匠之流”成為好導演的前提條件。
以上這些導演修養(yǎng)的提出與余上沅對戲劇的整體認識有關。余上沅認為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即“舞臺是一付立體的畫面,配音是一曲美妙的音樂,演員的動作是一場生動的舞蹈,臺詞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由于多方面的綜合,才造成了完整的戲劇——綜合藝術”。因為戲劇綜合藝術的特性,導演面對戲劇時就必須具有戲劇各部門的綜合知識,懂得各部門的運作,所以,綜合性的修養(yǎng)是必須的。
除此而外,西方戲劇傳人中國以后,以其動作性見長。余上沅是一位話劇導演,講究動作性必然是其導演理論中的重要內容。
二、導演的舞臺動作設計
余上沅認為,“蓋藝術之目的,端在滿足人生之需要,非以聊供閑中消遣,或清閨雅玩也”,明確提出戲劇應具有文化之使命。余上沅的這一觀點似乎有戲劇工具論的嫌疑,細究之下,也很有道理,戲劇是一種代言體,一方面代表對象說話,另一方面在代目的同時需要有一定的啟發(fā)、教育觀眾之意義,戲劇讓人更深人地了解人生、社會,所以,戲劇的使命感是戲劇生命力之所在。余上沅顯然看到了戲劇藝術生命存在的重要性:一部無意義的戲劇作品只能供消遣,難以流傳,一部有生命能流傳的戲劇作品,必然是能結合社會、人生之意義,并能深入影響與打動人的。所以,戲劇之藝術目的尤為重要。
但是,導演該怎樣將戲劇的文化使命傳達給觀眾呢?余上沅認為導演應根據劇本進行動作設計,通過動作展現(xiàn)。戲劇需要表現(xiàn)其使命感,而表現(xiàn)工具就是戲劇動作,戲劇要靠動作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余上沅認為,戲劇導演的動作設計與繪畫是非常接近的,它也如繪畫一樣,要注意統(tǒng)一、輕重、均衡、比例、調和、節(jié)奏,如此一來,戲劇設計才能“提綱挈領,賓主分明,輕重勻稱,既言適度,調協(xié)和合,氣韻靈動,終至爐火純青,輕巧自然,人于化境”。戲劇演出就是在視覺上要通過動作形成一串活動立體畫面。
在余上沅的導演理論中,戲劇中的動作可分為大動作和小動作。所謂大動作是指舞臺上大的位置的移動,余上沅將舞臺分為15個分區(qū),認為應該從方向、姿勢、階層、動定、虛實、明暗、色彩、線條和襯托等方面對動作進行設計,又提出任何動作需要“有其理由之存在,為其感情所驅使,斷非偶然”,概括了大動作之形成的10種依據:依據劇本、依據人物心理、依據把握觀眾注意力要求、依據劇情跌宕與期待、依據劇中人物關系、依據場上氣氛、依據場面之畫面感、依據節(jié)奏、依據速度、為打破戲劇單調等。
對于戲劇中小動作的設計,余上沅提出了“與其多動,毋寧少動”的原則。所謂戲劇中的小動作是指演員不進行位置移動自身發(fā)出的舉動,如擊掌、點煙、屈指計算、格斗動武、寫字、聞香摘花等,演員的小動作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人物內心的表現(xiàn),能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但是,反作用就是容易分散觀眾的注意力,誤導觀眾對戲劇的理解,造成場面混亂感,破壞戲劇氣氛。
無論是大動作的設計還是小動作的設計,都屬于演員表演內容,導演注意演員的動作設計是幫助演員進行表演的重要一環(huán)。
作為一個好的導演,不僅要幫助演員設計動作,還應該注意演員動作與所飾演之人物的思想、情感、語言的配合,這首先需要導演根據劇本對演員進行劇本研讀、理解戲劇主旨、理解人物方面的訓練,在排練中使演員表演由簡人繁、由生疏至熟練,最終將表演中各部分融會貫通。
三、導演步驟的設計與實施
余上沅的導演藝術理論中,排演是戲劇導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他認為導演在排演戲劇的時候,需要設置排演的日程,并注意排演中的26個內容。
他以一部三幕劇的排演為例,以五周時間為限,列出戲劇排演的詳細日程:第一周,導演要組織演員讀劇、討論,并開始第一、二幕的粗派和復習;第二周,復習第一、二幕進行第三幕的粗排,并進行全劇的可提詞式復習,配合布景、道具進行試演;第三周,先針對主要演員和次要演員進行抽場排練,最后全體演員進行排練,主要注意臺詞和動作的銜接;第四周,復習三幕戲劇內容,并進行全劇試演,同時邀請少數來賓觀看;第五周,要達到全劇能一氣呵成的效果,進行最后試演。
在詳細的排演日程安排之后,余上沅針對排演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提出了導演細排戲劇時應注意的26個內容,包括布景設計、燈光效果、舞臺調度、動作的統(tǒng)一性、戲劇舞臺的美感等若干方面。其中尤其強調導演與布景設計者的溝通,提出導演要與布景設計者就大道具的形式、安排進行磋商、協(xié)調,以使布景盡快與表演配合,從而達到戲劇綜合呈現(xiàn)的效果。
排練是將戲劇呈現(xiàn)于舞臺的重要步驟。余上沅將排演環(huán)節(jié)作為其戲劇導演理論的最終環(huán)節(jié)來進行闡釋,既符合戲劇導演的基本程序,又是對一部戲劇舞臺呈現(xiàn)之最后步驟的展示。文明戲時期,戲劇只經過簡陋的排演甚至不經過排演而搬上舞臺,其結果是演出效果越來越差,終至喪失了自己的戲劇市場。傳統(tǒng)戲曲主要欣賞固定的戲曲技術呈現(xiàn),舞臺表演一般不需要排演,但是并不影響戲曲的表現(xiàn)力,因為戲曲劇目表演已經固定化了。戲曲唱念做打的配合按照程式進行,主角上場即能與配角搭上戲。而西方戲劇、中國話劇則不同,西方戲劇與中國話劇都是按照劇本進行表演的,沒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戲劇表演全靠演員對劇本進行領悟,排練嫻熟后,上臺表演才可保證萬無一失。
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沒有導演,中國戲劇之導演角色是從西方戲劇中引進的,中國話劇舞臺上導演工作規(guī)范的制定也是從西方戲劇學習而來。中國第一個導演是南開新劇團的張彭春,張彭春曾到美國學習戲劇,在1911年南開中學導演《醒》和《一念差》之時,開始逐漸嘗試導演工作,而導演名稱與排演制最終得以承認是1924年洪深導演《少奶奶的扇子》的時候,從那時起,中國才開始有了較科學與完整的導演排演制,但是,這種導演排演制很長時間內只在小范圍內進行。直至1930年以后,中國話劇屆才普遍實行排演制,導演的地位越來越被承認,導演規(guī)范逐步建立,基本的導演技術得以確認。余上沅做為中國現(xiàn)代話劇領域里較早涉足導演藝術的戲劇家,經過多年戲劇導演實踐,總結出了以上一系列務實的導演觀念,形成了樸素、細膩、嚴謹的科學化的導演方法,并以此推動了中國話劇戲劇導演有規(guī)范、有步驟地發(fā)展。
余上沅的導演理念是在其導演實踐中形成的,理論體現(xiàn)于實踐,戲劇《視察專員》是余上沅劇專時期的第一部導演作品,這部作品由陳治策根據果戈理的《欽差大臣》改編,戲劇中的人物、情節(jié)全部進行了中國化的改動。在《視察專員》一劇的導演中,余上沅充分體現(xiàn)了自己的導演特點。
觀眾評價該劇中余上沅的導演手法:“精密、細膩、節(jié)奏清晰、變化自然,似乎沒有一個小洞隙不被導演者之思緒所淘染!睋炷皆苹貞洠哼@次的演出演員水平“都很平均,即便一個小角也與正角一樣的用心演出”。在這部戲的導演中,余上沅展現(xiàn)出細致、精密、節(jié)奏感鮮明、場面變化自然的導演特點,尤其重視對演員表演能力的培養(yǎng),力圖使整部劇的演員表演水平呈現(xiàn)出平均的狀態(tài)。194.1年,余上沅在其《導演藝術提要》一文中總結了自己的導演經驗,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舞臺事無巨細,從細節(jié)出發(fā),把握舞臺表現(xiàn)的每一步。這樣的導演理念在這部《視察專員》里邊已經充分呈現(xiàn)出來了。
劇專時期,余上沅留下的最重要的兩部戲劇導演作品是:《威尼斯商人》和《奧賽羅》(又名《黑將軍》)。導演尊重原劇精神,服裝、布景、表演以西方戲劇的舞臺表現(xiàn)為模仿的對象,體現(xiàn)出尊重西方戲劇、學習西方戲劇的導演精神。
【余上沅的戲劇導演藝術理論論文】相關文章:
行動的摹本論戲劇藝術的鑒賞論文10-11
論話劇茶館中的導演藝術論文10-10
徐靜蕾導演的電影藝術風格形成原因論文10-11
雷雨的戲劇沖突論文09-26
戲劇表演藝術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論文09-26
淺談不同體裁聲樂作品藝術處理論文10-12
眼科護理論文11-11
醫(yī)院護理論文11-29
壓瘡護理論文11-14
旅游管理論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