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史前陶塑造型藝術探析論文
一、陶塑的內容及其表現(xiàn)形式
泉護村遺址是我國黃河流域史前文化發(fā)展的代表性遺址之一,其出土的史前陶塑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仰韶文化時期雕塑造型實物。泉護村遺址出土的陶塑在表現(xiàn)內容上主要有人物、動物以及裝飾陶塑,其中人物、動物陶塑出土多件,包括人頭像兩件,陶鳥一件,陶鸮面飾二件,鸮形鼎一件,均保存較完整。泉護村遺址出土的裝飾陶塑則主要是在陶器上貼塑泥條、泥餅,多種裝飾造型的幾何紋、條帶紋等構成了其形式特點。[1]泉護村遺址出土的陶塑表現(xiàn)形式多樣,總體包括獨立立體的陶塑、裝飾陶塑兩大類。泉護村陶塑中,鸮形鼎十分突出,其塑造出了鸮鳥的頭、腹、尾、足,各部分結構明確,體積飽滿,立體造型形式體現(xiàn)出三維空間特征。泉護村出土的多件鸮面飾,是作為陶器器蓋而塑造的,但其主體部分亦為立體形態(tài),造型脫離了陶器而空間體積、雕塑結構明晰。裝飾陶塑表現(xiàn)形式在泉護村陶塑中運用得非常廣泛,主要包括陶環(huán)和陶器上的刻劃、堆塑紋樣裝飾。陶環(huán)是泉護村出土數量較多的裝飾品,以幾何形為造型元素,塑造了六角形、齒輪型、環(huán)體塑造花葉紋等多種造型,充分利用了圓形、三角形、多邊形的對稱、均衡等形式特點,造型美觀,塑制規(guī)整且精巧細致。陶器上的刻劃、堆塑紋在我國史前各遺址特別是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裝飾中十分典型,泉護村史前陶塑的同類型表現(xiàn)形式有指甲紋、錐刺紋、席紋、繩紋等,通過對刻痕、堆塑進行簡單的重復排列結合即形成多樣的裝飾圖案。以此手法塑造的陶器裝飾,藝術表現(xiàn)形式變化豐富,造型具有非常拙樸的原始裝飾美感。泉護村出土的陶塑在表現(xiàn)內容上涉及多個方面,但立體造型能根據不同的對象而有所選擇,使陶塑向平面裝飾與空間立體造型發(fā)展,拓展了史前陶塑造型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
二、雕塑藝術的初期發(fā)展形態(tài)及特征
雕塑是在三維空間塑造形象的造型藝術形式,具有立體、實體性的體積結構,泉護村出土的史前陶塑,作為我國雕塑藝術史前時期發(fā)展的重要代表,其表現(xiàn)形式在各方面已逐漸顯現(xiàn)出雕塑藝術的初期形態(tài)及基本特征。
。ㄒ唬⿴缀涡瘟Ⅲw造型的塑造
仰韶文化時期史前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各遺址出土的此時期工具及器物,形體的打磨制作體現(xiàn)出的主觀、主動性,石器、骨器造型平整細致,陶器厚薄均勻,器形規(guī)范,凸顯出明確的線與面的造型意識。絕大多數遺址的房址均為較為規(guī)則的圓形、方形和長方形平面,柱洞遺跡也呈現(xiàn)出規(guī)律性的平均分配[2],彩陶中則大量出現(xiàn)以斜線和三角形組成的紋飾,主要以三角形為中軸,兩側往往彩繪數目完全相等的斜線,多的達到十多條,紋飾中還有圓形、菱形等幾何圖形,表明“仰韶居民至少已有了十二個以上數的概念和幾何形的知識”。[3]基于日益提高的制陶技術及掌握的數與幾何形知識,泉護村彩陶、陶塑及裝飾品在塑造制作中大量運用了幾何形式造型。泉護村陶環(huán)的塑造即在環(huán)形外側捏塑了六角及多角齒輪狀的對角突起,既具有平面的對稱性、規(guī)律性,又可通過視覺角度的改變顯現(xiàn)出立體造型的空間變化,集中體現(xiàn)了幾何形造型的特點及立體造型的特征。以陶環(huán)為代表的幾何形立體造型塑造,將立體空間結構與平面的對稱、均衡相結合,雖僅是將幾何形的特征進行了平面到立體的簡單轉化,但其塑造了立體造型的基礎形態(tài),取得了獨特的裝飾藝術效果,完成了從平面造型到立體造型的過渡,對塑造結構更為復雜的陶塑造型具有基礎性的意義。
(二)圓雕、浮雕造型的雛形
“圓雕是以立體的空間、結構、體積表現(xiàn)形象的造型形式,獨立立體并能從多個角度全方位體現(xiàn)形象的外部結構特點及神情狀貌”[4],泉護村出土的人物、動物陶塑初步塑造了空間立體造型結構,對于人頭像的鼻、耳部塑造立體凸出,眼部、口部均為先塑出局部體積結構特征,而后刻畫局部完成,頭像的基本結構比例特征已具備且較完整。鸮形鼎陶塑捏塑出的鳥頭、尾和壯碩的兩足,動態(tài)符合空間結構,體積飽滿,將三維的體積立體變化塑造清晰,具有明確的結構空間立體感,陶塑自身造型脫離了簡單的長、寬、高基本立體形態(tài),能夠分辨出造型結構的主次及層次深度,具備了圓雕體積空間塑造特征。裝飾性的陶塑在泉護村陶塑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主要是在陶器表面粘貼圓餅、泥條再施以手工按壓、工具戳印,其形式最常見圓餅形及平行環(huán)帶紋堆塑。此種裝飾以陶器表面為底塑造造型,刻劃、按壓肌理能形成豐富的光影效果,紋飾具有明顯的層次感。泉護村裝飾性陶塑依附于陶器而存在,具備兩維平面幾何對稱、均衡性,又以立體的形式塑造造型,充分發(fā)揮了陶塑裝飾的作用,進行了簡單原始的形體壓縮、層次處理,表現(xiàn)出浮雕造型藝術形式的雛形形態(tài)。泉護村遺址出土的陶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圓雕、浮雕的造型初露端倪,但人物陶塑重點在于塑造正面形象,側視則空間中的立體結構關系粗率,鸮鳥陶塑在塑造時以工具戳印成排有規(guī)律的印痕以表示鳥羽等,表明其陶塑雖然對整體較突出的體積有符合自然的塑造把握,但對于一些特殊的體積結構,如鳥的羽翅、浮雕的多層次變化,這些微妙而不十分鮮明的體積并未形成全面的認識和相應的塑造方法,在立體塑造表現(xiàn)上還不夠成熟。較多利用戳印印痕所產生的光影和簡單的堆塑來表現(xiàn)客觀對象,無疑是圓雕、浮雕形態(tài)仍處于由平面向立體過渡的特殊現(xiàn)象,某些方面保留具有繪畫平面性特點。
三、趨于寫實性的造型特征
寫實地塑造形象要求忠實表現(xiàn)對象的造型結構與體積,泉護村陶塑關注形象的主要特征,人物頭像對五官位置、面部結構及各種動物的動態(tài)等均予以明確的塑造,如出土的兩件人物陶塑,眼、鼻、口、耳及其相互的關系模擬現(xiàn)實比例恰當,塑造了人物面部突出部分的高低起伏。鸮形鼎陶塑形體較大,塑造了鸮鳥伸頭收翼、靈活機警的狀態(tài),頭頸形體結構自然生動,鸮鳥的各部分特征塑造合理且相互銜接順暢。出土的一件陶祖,長僅為6厘米,在處理體積空間關系時,仍準確塑造了男根的組織結構,以成熟的寫實的手法表現(xiàn)了對象的造型特點。泉護村陶塑寫實塑造形象的特點突出,尤其是鸮形鼎陶塑、陶祖,對形象的觀察深入,呈現(xiàn)了基本的形體比例關系,在造型上較客觀地表現(xiàn)體積結構變化,在同時期陶塑中顯得尤為突出,代表了史前陶塑的塑造水平。泉護村人物動物陶塑,體積空間均具明確的立體感并對對象的神態(tài)有突出的表現(xiàn),既具有雕塑藝術空間結構、體積變化,也基本符合形象特征,盡管塑造尚不充分,但初步體現(xiàn)了從空間的視角全方位塑造形象的能力,忠實表現(xiàn)對象的寫實性趨勢與審美追求顯而易見。
四、塑造技法的形成及其表現(xiàn)
塑造手法是雕塑藝術的具體表現(xiàn)方式,陶泥作為可塑性的雕塑材料,能夠通過不同的手法塑造出豐富的造型變化。泉護村陶塑的塑造主要是運用手捏、壓、按及使用工具戳、印等手法體現(xiàn)立體造型的空間結構和體積深度。捏塑、刻塑、貼塑是泉護村陶塑主要使用的塑造方法。捏塑通常用以塑造整體及重要突出的局部,如人物、動物的動態(tài)及人物的鼻部、鳥的尖喙凸起、鳥尾翼扁平造型。刻塑則運用在細節(jié)局部的塑造,如鳥的尾翼羽毛特征細節(jié)、人物的五官等,刻塑準確生動。貼塑在泉護村陶塑中是運用最廣泛的塑造手法,裝飾性的泥餅、泥條造型往往直接貼塑于陶器表面,以形成多樣變化的圖案紋樣形式。泉護村陶塑同時又將刻塑與捏塑,手工塑造與工具使用相結合,具有多種塑造方式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特點,特別是在局部施以工具雕刻,如人物的口部塑造,鳥羽、足的塑造,用工具刻印細節(jié)特征對突出形象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泉護村的人物、動物陶塑及裝飾性陶塑充分體現(xiàn)了以不同塑造技法造型的特點,手工捏塑可以直接感受到較平面的繪畫更具體直接的立體空間感,刻塑、貼塑則對表現(xiàn)具體豐富的細節(jié)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泉護村陶塑所使用的塑造方法總體較為簡單,仍屬原始粗糙的技法,卻能通過多變的形式、多種實用技法并用塑造造型,體現(xiàn)出史前陶塑在塑造立體造型手段上的逐步成熟。
五、結語
同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半坡、姜寨、北首嶺、廟底溝、馬家窯等史前文化遺址均有陶塑出土,這些陶塑表現(xiàn)出一定的審美意識,關注立體造型,借助陶泥材料,運用原始的工具和拙樸的雕塑手法塑造了鮮活生動的造型形象,表明史前時期以立體的形式塑造有形的可感知的現(xiàn)實形象的藝術實踐活動活躍,陶塑已成為這一時期審美造型的重要手段。泉護村陶塑作為史前陶塑典型代表之一,人物、動物形象塑造生動,立體造型逐漸與實用脫離,呈現(xiàn)出顯著的獨立的雕塑造型形態(tài),其塑造造型的同時追求以寫實手法表現(xiàn)對象的精神狀貌,雖然制作還很稚嫩,但從造型藝術的層面進行研究,十分典型地展現(xiàn)了我國史前時期在雕塑藝術,特別是陶塑藝術方面所做的嘗試和取得的成果。
【史前陶塑造型藝術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青銅器造型藝術成果論文10-12
小學教育德育探析論文10-09
漢代院落建筑形式探析論文10-11
兒科護理重點細節(jié)探析論文10-12
茶葉企業(yè)管理探析論文10-11
坡地建筑設計探析論文10-11
轉化醫(yī)學的現(xiàn)況及困難探析的論文10-08
醫(yī)院信息安全發(fā)展探析論文10-08
綠色物業(yè)管理探析的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