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征文
。ㄒ唬┠觋P
傳說中的“年”是一種異常兇殘暴虐的猛獸,故有“過年如過關”之說。小時候,每到寒冬臘月,就有人家“燒起鍋無米下”了。對這些窮人家的當家人來說,過年真比過關還難。記得有年臘月二十九那天晚上,一個遠房叔叔還賴在我們家里借稻谷,說是年盡三十的了,無論如何也得讓孩子們吃頓大米飯,過個鬧熱年……我記不清當時他究竟和母親說了些什么,我只記得那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母親才硬著頭皮撮了幾升毛谷子給他。
事后我問母親這些谷子能吃多久,母親微微嘆了口氣,緩緩地說:“吃得了多久?四十斤毛谷子頂多打二十七八斤大米,你叔叔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八張嘴巴,你說能吃多久?”我不知道叔叔家的年是怎么過的,我只記得大年三十早上我們家吃的是酸菜飯,而且不容易找著一顆米!年幺飯雖然晚了點,但看著白花花的大米飯,我們哥兒幾個還慶幸這年夜飯晚到了點子上——雖說肚子餓得受不了,但總算騰好了地方可以敞開肚子飽餐一頓,F(xiàn)在的孩子是無論如何也沒有機會體驗那種餓得“清口水”長流,肚皮貼著后背之后又狼吞虎咽,直脹得肚子滾圓,疼著舒服,疼著快樂的感覺了。
農(nóng)家孩子一到“數(shù)九”寒天就掰著指頭盼過年。因為過年有好東西吃,再窮的人家都要傾其所有精心備辦“年幺飯”。臘肉常常是少不了的,土地下放以后,有的人家還要推“米豆腐”,家里稍稍寬裕的人家還會上街買豆子來推豆花兒。推豆花兒太奢侈,除非有貴客臨門,母親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同意的;而推“米豆腐”就不同了,泡三碗半升碎米兒,用石磨磨成漿,找點兒生石灰化半碗水,再加幾抱干柴就可以輕松搞定。
母親是每年都要搞“米豆腐”的,母親每次搞“米豆腐”,我都爭著搶著去爨火。母親常常佯裝嗔怪道:“不圖鍋巴吃,你娃娃在灶背后站起做啥子?”意思是說我鬼怪精靈,爭著爨火是有圖頭的!每次搞完豆腐,母親都要用文火將鍋巴炕得黃黃兒的,然后用菜刀鏟起來再炕,待到鍋巴烤到“二面黃”,發(fā)出陣陣誘人的清香,母親才論資排輩按功行賞。鞍前馬后地忙乎了半天,我的好處是少不了的,鄰居家的兄弟姐妹們自然是羨慕不已……等他們手里的鍋巴都吃完了,我才慢悠悠地將剩下的鍋巴掰碎,一塊兒一塊兒地拋進嘴里,故意夸張地咀嚼著在他們面前走來走去,逗起小弟妹們跟著我的屁股攆……那溢趣的場景,那得意的模樣,至今仍在我的腦海里時隱時現(xiàn),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ǘ┌菽
“糖箱箱兒,面把把兒,走東家,竄西家……”
“一箱兒糖,耍一場;三把兒面,歇一夜;一瓶兒酒,吃了走……”唱著這些兒歌長大的孩子們每逢新正就要跟著大人去拜年。七大姑八大姨,走完姑親走舅戚……
“水不攪不渾,人不走不親!”母親經(jīng)常如是說。兒時的我卻最不喜歡去拜年。因為每到一家,都有吃不完的“酸蘿卜”。在那個物質(zhì)極度匱乏的年代,臘肉湯燉蘿卜當然是難得的美味佳肴嘍。因此,每逢過年過節(jié),每家每戶煨臘肉時都要燉一大沙鍋蘿卜,從初一吃到十五,重了一頓又一頓,縱使湯酸蘿卜黃,也癡心不改,逢客必待。除了酸蘿卜,我對窮親戚們熱情過頭的待客方式也很不習慣。
先說“請菜”,主人為客人添菜,照例又是一番大戰(zhàn)。有時女主人夾著幾塊肥大厚實的臘肉和年長的客人推推讓讓,瞎折騰了大半天之后,臘肉終究還是裝進了客人的飯碗,而且一轉眼就跑到客人的肚子里去了……反正結果都一樣,何必如此興師動眾勞心費神呢?我就是有點兒看不過眼,有時甚至有些厭煩——因為,母親就是這樣的“請菜”高手,她老人家逢客必“請菜”,“請菜”必到位,不達目的,從不罷休。常常是自己辛苦了大半天,一大“鼎磔”臘肉都“請”完了,她卻連肉味兒是咸是淡都不曉得。
“請菜”死心眼兒,母親“添飯”也忒豪爽。那年頭,“三碗不過岡”是“秀氣”的了,一般人的食量都比較大,一頓常常要添三四回飯。有的客人明明還吃得下,但又擔心主人家的“甑籠山”被打垮,于是就故意客氣一番。這時女主人便隆重登場了,她們舀著一瓢瓢白米飯向客人們輪番轟炸,無論是吃得下的還是吃不下的,她們都拼命地勸,拼命地添:推來攘往,灰飛塵揚,只見“飯瓢兒”上下翻飛,有時甚至將白花花的大米飯撒得一地都是。
要知道,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平時,人們是不容易吃上一頓飽飯的,更不用說大米飯了。母親常說:“當家要惜,待客要肥!”每逢過年,母親總是最辛勞的。不必說平時她忙里忙外的辛酸苦楚,不必說每次打“牙祭”都是她一個人操持,單說每次有客人來母親忙著“請菜”“添飯”,那超凡的本領、那沖天的干勁兒和干云的豪氣,就足以讓人甘拜下風瞠目結舌!
。ㄈ┱f財神
新年剛到,就有人來“送財神”。所謂“財神”就是用一張八開大小的紅紙翻印的“財神”像,上有“福祿壽禧”“招財進寶”之類的吉祥話。說“財神”的大都是老漢兒,他們往往背著一個小背篼,拄著一根拐棍兒,挎著一個布囊,捧著一沓“財神”像。每到一戶人家,要是遇著攔路狗,拐棍兒就派上了用場;如若有人來攆狗,送財神的便開始唱。
按套路唱完一段之后,便從“扎囊”里摸出三個火炮兒來,“啪、啪啪”,在主人家大門口放過“打狗炮兒”之后,又接著唱。除了恭維的一般唱辭之外,還有“開門大發(fā)”“鴻福齊天”“五子登科”“狀元及第”之類的好聽話。等他唱了好一陣子,主人方才開了大門。進門之后,你若敬上煙,他就唱有關煙的典故;你若端上茶,他就得唱有關茶的淵源……最好笑的是唱到最后,主人都要打發(fā)“立誓錢”,倘若主家拿少了,說財神的就會不停地唱,什么“添起來,長起來,子孫高中狀元來……”,一直唱到你不好意思,心甘情愿“摸包包兒”為止。
說實在話,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是喜歡“說財神”的。有的人家一看到“說財神”的來了,就關門抵戶,佯裝不在家。等“說財神”的在大門口唱,唱得口干舌燥他們也清風雅靜無動于衷。這時,有些修為不高的“財神爺”便會偷偷罵上幾句,以泄心頭之恨。要是不小心被主人家聽見了,就免不了一場“口水仗”。一般說來,這種情形之下都是“說財神”的倒大霉,“強龍難斗地頭蛇”嘛,何況“說財神”的不一定都是龍,更不用說強龍了。
兒時的我們最喜歡“說財神”的了,并不是相信他那套騙人的鬼話,而是覺得好玩兒。特別是“尖山子”的“財神王”王光輝,他說財神是遠近聞名有口皆碑的。除了說“財神”的常規(guī)套路之外,他還能根據(jù)各家各戶的具體情況來新編“四言八句兒”。他能從主人家的上三代說到現(xiàn)而今,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他都能即興吟詠,出口成章。時而詼諧幽默,時而滑稽俏皮,時而莊諧相濟,時而雅俗共賞,惹人噴飯彎腰、捧腹不已。每年光輝哥都要來“說財神”,每年鄉(xiāng)親們都樂呵呵地等著光輝哥來“說財神”,每年光輝哥都要到四里三鄉(xiāng)去說完財神才到本村本社來“說財神”。光輝所到之處,總是掌聲一片,笑聲不斷。不等他說什么“添起來,長起來”,鄉(xiāng)親們就有錢的掏錢,沒錢的撮米,沒米的撮包谷撮小麥……
。ㄋ模┓疟夼冢N春聯(lián)
據(jù)志怪小說《神異經(jīng)》記載:古代西方的深山里有一種名叫山臊的獨腳鬼,模樣古怪,總喜歡偷襲人,撞上它就害寒熱。坏巧诫乱娏凉,怕火、怕響聲,老百姓隨即想出一個簡單的辦法——燒竹筒,故意弄出噼里啪啦的聲音,山臊就會躲起來。
家鄉(xiāng)的人們吃年夜飯前都要放鞭炮,以求來年吉祥如意平平安安!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卻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這首小詩是說爆竹響起來,一年就過了,平安無事,這也許就是幾千年來愈嚼愈甘的一種年味兒吧。
每逢除夕,就有人拿了紅紙上門來請父親寫春聯(lián)。父親是解放初期的高小畢業(yè)生,當過多年的生產(chǎn)隊會計,算得上村里的“筆桿子”,一手毛筆行楷尤其寫得蒼勁有力,我們?nèi)A前溝上上下下百十戶人家的春聯(lián),多半都出自父親之手。
母親曾經(jīng)嗔怨父親大包大攬這些雜事耽誤事情,父親卻總是照例樂呵呵地忙過不停。每年他都提早準備好幾支好毛筆和幾瓶墨汁,隨便找個粗沙碗作硯盤兒,就愉快地收下了鄉(xiāng)親們送來的紅紙。他先根據(jù)各家門戶的多少計算好紙的裁法,簡單對折之后,刷刷幾下不用刀就把紙裁好了。
再根據(jù)紙張的大小挑選適合的毛筆,在硯碗里飽蘸了墨汁,凝神,懸腕,揮毫,筆走龍蛇,一氣呵成,一幅濃墨淋淋墨香四溢的春聯(lián)便大功告成了。每當這個時候,父親總是微笑著端詳剛寫好的春聯(lián),仿佛端詳自己摯愛的骨肉,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閃耀著靈性的光芒……此時此刻,寫春聯(lián)的人醉了,看寫春聯(lián)的人也飄飄欲仙,那場景,甭提有多來勁兒了。
忙完了鄉(xiāng)親們的春聯(lián),父親總忘不了揮毫潑墨為自家寫幾幅對聯(lián),先從大門開始,來一副三十六字的王氏“絕對”,再顧及小門和窗戶,除了祝福吉祥的佳詞麗句,還適時將國計民生和大政方針寫進去,一掃陳腐氣息,給人以親切和悅之感。父親剛寫好一副,弟兄們便迫不及待地將它貼到合適的位置,一家人其樂融融,就是吃涼水心里也甘甜……
。ㄎ澹┯辔秲
“心有多寬,舞臺就有多大”,如今不用說過年,就是在平時,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還是水里游的,你想吃啥就有啥!吃的不愁了,穿的不愁了,玩的花樣兒多了,可是,人們反而覺得幸福感離自己越來越遠了……
每逢過年,常聽人感嘆:如今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老人們總愛埋怨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年輕人也總覺得過不過年沒啥差別,總之,年味兒是越來越淡了!
……
是誰動了我們的奶酪?如今這年味兒到底是咋的了?
【年味征文】相關文章:
年味故鄉(xiāng)征文08-31
家鄉(xiāng)的年味征文10-07
記憶中的年味征文11-09
2016年年味征文10-26
年味故鄉(xiāng)征文11篇08-31
家鄉(xiāng)的年味征文4篇10-17
濃濃的年味作文征文06-06
花樣漳州味征文10-26
童年絮味征文10-26
多味的童年征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