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雙源CT定位在肺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又是畢業(yè)季,越來越多的同學又在為畢業(yè)論文設計擔憂,有了好的畢業(yè)論文,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更順利的領到畢業(yè)證,步入社會。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送上本科畢業(yè)醫(yī)學論文一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在肺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中應用雙源CT定位的效果。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4月,選擇肺癌患者12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常規(guī)CT組:患者吸氣后屏住氣,進行常規(guī)雙螺旋CT掃描,雙源CT定位組:患者在特定呼吸相下進行雙源CT掃描;通過比較計量體積直方圖(DVH)來評價兩組的GTV、CTV、PTV。結果 雙源CT定位組與常規(guī)CT組比較,雙源CT定位所獲得的GTV、CTV、PTV較常規(guī)定位均有明顯縮小,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雙源CT定位是一種效果顯著、操作簡便的圖像引導式放射治療方法,尤其適用于對呼吸影響較大的肺癌。
關鍵詞:雙源CT;DSCT;放射治療;肺癌;立體定向
雙源CT,英文全稱為Dual Source CT(DSCT),是一種通過兩套X射線球管系統(tǒng)和兩套探測器系統(tǒng)同時采集人體圖像的CT裝置[1]。與常規(guī)CT放射治療相比,應用雙源CT定位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治療靶區(qū)的照射總量,降低腫瘤周圍正常組織和器官的照射量,減少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及遠、近期并發(fā)癥。本研究在肺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中應用雙源CT定位,現(xiàn)將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3月~2015年4月,選擇肺癌患者120例,男70例,女50例,平均年齡60.3±0.6歲(39~88歲),所有患者均屬于Ⅱ-Ⅳ期,且未行手術治療者。其中,原發(fā)于肺上中葉45例,原發(fā)于肺下葉75例;鱗癌33例,腺癌64例,腺鱗癌23例;按UICC標準劃分,Ⅱ期23例,Ⅲa期32例,Ⅲb期47例,Ⅳ期18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常規(guī)CT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齡59.7±0.9歲(39~87歲),雙源CT定位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60.8±0.7歲(40~8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肺癌類型及癌癥分期等常規(guī)數(shù)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儀器設備 常規(guī)CT組:常規(guī)雙層螺旋CT;雙源CT定位組:德國西門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雙源CT。
1.3應用方法 模擬定位:使用雙源CT對患者進行檢查和定位,患者提前學習呼吸配合。檢查和定位前先在模擬定位機上進行擺位,患者采取仰臥位,雙手交叉置于頭上,將真空負壓袋置于胸部用以固定體位。使用三維激光燈在CT標準體模體表確定并標記相應定位參考點,確;颊呦鄬w模固定,并在患者體表設置掃描參考點并設置金屬標記,保證掃描參考點在同一CT層面上,盡可能將參考點設置于皮下脂肪少、位移小的骨性標志處。
常規(guī)CT組:患者吸氣后屏住氣,進行常規(guī)雙螺旋CT掃描,掃描層厚為5mm。上葉病灶PTV為CTV外放0.6cm;中下葉病灶PTV為CTV外放1.0cm。
雙源CT定位組:在特定呼吸相下進行雙源CT掃描。按照雙源CT要求,患者在定位檢查前4h禁食,注射碘對比劑優(yōu)維顯(300mgI/ml)100ml后進行雙源CT掃描,掃描體位與擺位體位相同,掃描范圍為腫瘤病灶上下各5~10cm,掃描層厚為1.5mm,重建圖像層厚為3mm,使患者平靜吸氣后屏住氣,進行吸氣相掃描;12s后,使患者平靜呼氣后屏住氣,進行呼氣相掃描,由放療科醫(yī)生分別在吸氣相及呼氣相上勾畫靶區(qū),啟用計劃系統(tǒng)靶區(qū)圖像融合功能把兩序列圖像相融合,從而可以準確得知腫瘤病灶在整個平靜呼吸過程中的運動軌跡。在重建后的圖像上畫出需要保護的危及器官,包括心臟、肺、脊髓和食管等。
1.4療效判定標準 通過比較計量體積直方圖(DVH)[2]來評價兩組的GTV、CTV、PTV。
1.5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完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
二、結果
雙源CT定位組與常規(guī)CT組進行比較,前者CT圖像的GTV、CTV、PTV值較后者明顯較小,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三、討論
近50年來,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顯增高,其中,男性和女性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分別占到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一位、第二位[3]。由于早期難以診斷,肺癌確診時只有大約33%的患者適合手術治療,因此,放射治療成為治療不能手術的肺癌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4]。但是,放射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即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對其周圍正常組織也有一定的損傷,且由于受到周圍正常組織的限制,常規(guī)放射治療對腫瘤靶區(qū)的劑量得不到有效提高[5],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技術的出現(xiàn)克服了這種缺陷,它可以實現(xiàn)放療的高精確性,能夠在最大限度保護周圍正常組織的基礎上,對腫瘤組織予以毀損,顯著降低周圍正常組織的遠近期并發(fā)癥。因此,腫瘤靶區(qū)勾畫是否準確直接影響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的效果,應用常規(guī)CT掃描,如螺旋CT等,不足以滿足運動器官如肺、胃腸道、大動脈,尤其是心臟的腫瘤靶區(qū)勾畫需求,因為一次檢查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并且要盡可能保證患者在掃描期間無呼吸運動,否則,輕者會出現(xiàn)影像模糊、鋸齒狀偽影,重者根本得不到具有診斷意義的圖像,檢查無法完成。通過雙源CT定位,可以有效避免此類缺陷。在本研究中,將雙源CT定位組與常規(guī)CT組進行比較,前者CT圖像的GTV、CTV、PTV值較后者明顯較小,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因此,雙源CT定位是一種效果顯著、操作簡便的圖像引導式放射治療方法,在肺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中應用雙源CT定位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衛(wèi)星,姚菁菁.雙源CT雙能量肺動脈血管成像技術早期診斷肺動脈栓塞患者的實效性評價[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3):36-38.
[2]玄國慶,袁立華,亓子坤,等.周圍型非小細胞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相關CT表現(xiàn)[J].臨床肺科雜志,2015,(4):639-640,641.
[3]余復火,賴曉宇,黃培生,等.多層螺旋CT在早期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對比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5(5):663-664.
[4]張帆.EGFR-TKI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局部進展后放射治療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6):173-174.
[5]姜燕慧,畢卓菲,李豆豆,等.放療聯(lián)合第一代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同期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薈萃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5,95(5):386-391.
【雙源CT定位在肺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中的應用分析】相關文章:
肺癌放射治療10-26
CT在肺動脈栓塞治療中的作用10-05
磁共振和雙源CT在膝關節(jié)外傷中的診斷價值對比10-05
CT影像診斷在臨床醫(yī)學中的應用10-01
向量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方法09-30
酚妥拉明在治療小兒心衰中的應用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