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通用11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 篇1
這本書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師在推薦,于是下單買了一本,花費了3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書的后面寫著“心理自助”四個字,也就是說這是一本心靈自己救贖的書籍。
我們身上都有著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風平浪靜的生活,內(nèi)心實則洶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長背景:蛤蟆住在一個大莊園里,父親古板嚴苛,總是對蛤蟆不滿意,母親則是懦弱無能,想要關心孩子、擁抱孩子卻要看丈夫的臉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蛤蟆極度想要得到父親的認可,而直至父親去世,他都沒有釋懷。文章中寫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說道:“現(xiàn)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還是能感覺到他對我的不認可。我從沒有成為他希望看到的我!拔覀兡軓母蝮∩砩峡吹揭恍┤说挠白,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孩子終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證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認可。
長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傷讓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繼續(xù)折磨著他。他絞盡腦汁想要經(jīng)營好父親留下的蛤蟆莊園,然而大家總拿他與父親的輝煌作比較,絲毫沒有看到他的付出。為了與朋友更合群,他佯裝成熱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別人的開心果,但自己的內(nèi)心卻是千瘡百孔。曾經(jīng)因為一些事入獄,出獄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選擇的時候喜歡詢問朋友的看法,這樣就把責任推給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頹廢的樣子,幫他推薦給了心理咨詢師蒼鷺。
蒼鷺先生的每一次咨詢都會慢慢引導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覺,一直在詢問:“你現(xiàn)在感覺怎么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詢中讓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
在這里咨詢師蒼鷺講述了兩種兒童的自己狀態(tài),一種是自然型兒童,一種是適應型兒童。兒童與生俱來的情感有快樂、悲傷、恐懼,而適應性兒童則是指面對比自己強大的人物、環(huán)境,則會學著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這個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關于應該尊重自己內(nèi)心感覺,自己的情緒和思維模式自己負責的話語!叭绻阋玫乩斫庾约,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lián)結,并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了他們,不論是用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樣,你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向自己發(fā)問。比如你能停止自己批判嗎?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我認為沒有人能’讓’我們產(chǎn)生什么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
“你內(nèi)在的、包含著情緒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過你早年的經(jīng)歷而形成的。童年的經(jīng)歷如此強大、如此鮮活,于是便塑造了每個孩子對世界的獨特看法。換句話說,外面的世界變成了內(nèi)在的世界。無論你對生活形成了怎樣的態(tài)度,從此你的行為和幸福感都會收到影響,往后余生都會如此。除非你決心要改變!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 篇2
一周完成完成一本書,1月第一周閱讀完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結合工作生活中的經(jīng)歷總有不一樣體驗,不只是這本書,而是不同時間不同年齡讀同一本書,仍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才知道,優(yōu)秀的書本,常讀常新。
心理話題有時候容易太枯燥,太深了理解不了,淺了又沒有用,本書用講故事的方法逐層深入,唯一的感覺就是太短了,結局也有點奇怪,我如果寫可能是另一種結果。
對我來說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人成熟的表現(xiàn)就是能夠獨立,勇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去等待他人幫忙解決。
2、要做真實的自己,并勇于表達自己。不要為了迎合他人生活,要活出自己。
3、兒童狀態(tài),童年的.經(jīng)歷會影響個人的性格和發(fā)展方向,去學習如何應對周圍的環(huán)境,有些成年人仍會以兒童狀態(tài)去應對環(huán)境的改變。
4、父母自己狀態(tài),學習父母的應對方式,去用固有方式無意識配合他人。
5、成人狀態(tài),能思考當下狀況,基于事實決定怎么做,所有知識技能為自己能所用,不被腦子里父母的聲音影響,能夠不斷改變革新。
6、學會傾聽,遠比學會表達更重要
7、很多情緒是個人選擇用這種方式表達,不是正確的表達途徑,只是長久習慣的反射。要學著接納自己,認識不足并改變。避免自證預言,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承諾的力量。
8、人生坐標,人生游戲,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坐標。這個坐標將前面的內(nèi)容整合了起來,最后引出。
9、積極向上,關心他人,動態(tài)噺。信自己,信他人。
10、高情商的人有強大自己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獨立走向共生,雙贏思維。
永遠為夢想而活,不斷改變提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 篇3
這本書講了蛤蟆先生與心理醫(yī)生的十次面談,在讀的過程中,讓我想到我的咨詢師,也會把自己帶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得要比他慢,和現(xiàn)在的咨詢師已經(jīng)進行了28次咨詢,還在探索中。
剛開始的時候,也會像蛤蟆一樣期待咨詢師告訴我該做什么以及該怎么做,但咨詢師沒有給我答案,而是讓我更多地了解自己,陪著我去尋找答案,這個過程會比較慢但卻讓自己內(nèi)心更有力量。
在書中看到“共謀”的時候,讓我很有觸動,“共謀”是我們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讓自己產(chǎn)生某種感受。我們會覺得是別人“讓”我們產(chǎn)生了某種感受,但卻沒有意識到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別人或許會影響你,但最終還是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觀點是讓自己為自己的行為包括情緒負責,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認識到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我們有力量來改變處境,也有力量改變自己。我認為,當我們?yōu)樽约贺撠熀,改變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而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
書中提到兒童、父母和成人三種狀態(tài),當處于“兒童狀態(tài)”時,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當處于“父母狀態(tài)”時,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當處于“成人狀態(tài)”時,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吹竭@個概念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36歲的我,更多的`時候還是處于“兒童狀態(tài)”和“父母狀態(tài)”,現(xiàn)在才開始有意識地向“成人狀態(tài)”努力。有時候,會有些心急,覺得自己成長太慢,領悟太晚,但這樣的想法太多的時候,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焦慮成了阻力。這個時候就像跌倒在地的感覺,以前,肯定會給自己打雞血,讓自己趕緊站起來勇往直前;現(xiàn)在,開始允許自己在地上趴一會,整理好心情,再爬起來,也允許自己不爬起來。感覺自己變得消極了,但卻更有力量了,因為我開始接納自己的感受了。
其實,與自己相處的方式?jīng)]有絕對的好與壞,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詢師一樣,有很多種流派不同風格,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 篇4
你有沒有時常感覺身體里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對你說“你還是去看看吧,我感覺我在你身體里對你不好”而另一種聲音卻在反駁“你覺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覺得不好才會去心理咨詢,其實我覺得我在你身體里挺好的”,這個對話像不像正在被焦慮和抑郁情緒困擾的你?你對很多事情也提不起興趣,不想見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這看似是一本童話故事,卻道出了我們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郁最真實的感受。
從開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對,覺得丟臉恐懼,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羈絆,童年中的虧欠,成年后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說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開始,蛤蟆先生哭著跟心理醫(yī)生說道“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這個感覺有沒有似曾相識呢?也許只是在平淡無奇的日子,某個瞬間,一直看似積極樂觀的你,卻突然間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那些讓人斗志昂揚的正能量通通試失效,所謂堅強,不過是一盤散沙,你像一個皮球慢慢泄了氣,做什么都沒力氣,甚至覺得活著都沒意義。
這本書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知識,通過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醫(yī)生的10次咨詢中,部分讀者可能會有一些代入感,通過閱讀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經(jīng)沒有辦法繼續(xù),請及時尋求專業(yè)力量的幫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蒼鷺,我們可以擁有美好。
這本書觸動我的'地方就在于,我們深陷痛苦時,卻不自知自己為何痛苦,我們把自己的人生劇本活成了悲劇,卻不知這是我們自己親手造成的自證預言,然而你賣力的演繹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戲,最后贏了游戲,卻輸了自己。
蛤蟆從一開始像個孩子一樣依賴父母權威,依賴心理醫(yī)生給他一個答案,通過追溯童年,直面內(nèi)心的恐懼,到最后幡然醒悟,沒有人可以真正幫你,沒有人可以給你答案,能幫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 篇5
沖著這本書的排行版與名字好奇心,開啟了學習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對于心理咨詢具體的點位與其中交流的互動依舊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筆展開二度閱讀。同比這一次閱讀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認知里,仿佛它就像一個疾病,做心理咨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個很深的認知誤區(qū),就如抑郁與抑郁癥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內(nèi)容。一個是狀態(tài)一個是病癥。天會下雨也會陽光,月有圓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狀態(tài)。國外心理咨詢是很普及的活動,仿佛就像社區(qū)服務點一般。而國內(nèi)往往有點“談虎色變”,當然目前認知與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倒是可喜。但當前青少年自殺率,厭學率等系列數(shù)據(jù)表明,單認知提升已遠遠不足,甚至專業(yè)性貼入社會各通道,有點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國的花朵”。
咨詢的過程,并非我們平常以為的,說教傳授,更多的是引領來訪者不斷進行自己探尋,自己反觀覺察,讓來訪者自己生長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詢前提必須是從來訪者自愿開始。
一個人的年齡分為生理年例與心理年齡,可能他有很好的學歷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擁有一個很小的心理年齡。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常有3種模式的心理狀態(tài),即將:父母型狀態(tài)(扮演指責批評權勢等),成人狀態(tài)(理性客觀地分析處事),兒童型狀態(tài)(弱小受傷無助等)。
一個人的童年心理軌跡往往決定了后面整個人生對待人事物的相處模式或者是總基調(diào),就如一開始種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結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這個原有軌跡,意味著改變,改變意味著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長的`改變過程。
情緒的力量與作用遠比學習一門技術知識更關鍵,因為它是內(nèi)在的力量。就如當下很多優(yōu)秀的人可總覺得過不好一生。因為內(nèi)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覺察內(nèi)心世界,觀察每一個情緒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實際意義的。學習成為“我是我的觀察者”,觀察每一個起心動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 篇6
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咨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前幾天偶然遇到一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剛剛讀完,趁著這股熱乎勁,想要總結下自己的讀后感。
眼下越來越多的管理人員在處理技術問題,那些技術問題相比過去要難得多。受教育的人也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我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了解物理世界?墒莻人的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世界,我們了解多少呢?
我們需要有強大的自己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也許更重要的是,需要能控制沖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
認清當前的自己狀態(tài)
兒童自己狀態(tài):每個人在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都帶著一個小小的兒童,當一個人以兒童自己狀態(tài)與人交往時,他的情感、思考和行為表現(xiàn)等就會表現(xiàn)得像孩子一樣。
父母自己狀態(tài):我們從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貝來的思想、情感和行為。
成人自己狀態(tài):一個人處于成人自己狀態(tài)時,其思想、行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時此地,具體表現(xiàn)為理性、精于計算、尊重事實和非感性的行為。
當你處于兒童自己狀態(tài)和父母自己狀態(tài)時候,都是潛意識進入的,很難感知到,這兩種狀態(tài)都是長期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原生家庭影響很大。要常反思自己的狀態(tài),需要進入到成人自己狀態(tài)中去形成自己的個性情感狀態(tài)。
人生坐標
這個坐標可以用來理解行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們自己的行為。
“我好,你不好”坐標的`的人會加強自己的優(yōu)越感,總需要攻擊或譴責別人。比如我們童年時候的父母,公司里的上級領導。其他坐標的相對應類型的人,大家可以多思考下。
當你理解了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基于哪個坐標后,就能很好地消化接下來的溝通了。我們自己要做的是基于“我好,你也好”的狀態(tài)下,進行進一步的對話。
基于以上的認知,才能了解自己意識,把控自己的情感,管理自己的情緒。
以上是我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的淺顯認知與收獲,希望對讀到這篇推文的你也有一些幫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 篇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寫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輯,看過這部書,就會明白,在人生長河里沒有誰是你的擺渡人。
蛤蟆先生看似樂觀,其實內(nèi)心傷痕累累。他從小生在這一個刻板陳舊的家庭,爸爸嚴苛,媽媽懦弱,蛤蟆先生從未感受到溫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責難。
蛤蟆先生七歲被送到私立學校,大學畢業(yè)繼承產(chǎn)業(yè),他絞盡腦汁經(jīng)營父親留下來的蛤蟆莊園,但是大家看不出他的付出,為了得到認可,他努力取悅他們換來的.卻是橫加指責。為了看起來合群,他活成別人的開心果。這一件件的瑣事,讓蛤蟆先生無法自拔,身心疲憊,借酒澆愁,于是再一次大醉之后他偷了一輛車有化妝成洗衣服逃跑,他搶過馬,偷過錢最終入獄。
蛤蟆先生在出獄后身心崩潰,他患上了抑郁癥,家園被黃鼠狼霸占,曾經(jīng)光鮮的蛤蟆先生,最后活成了臭蛤蟆,作者通過蛤蟆先生,反映了人們的縮影,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蛤蟆先生,每個人都在費力討好一個人,然而對方卻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你盡心盡力工作生活,但是命運總是給你使絆子,讓你的辛苦付諸東流。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帶傷,不論愿不愿意,你都無路可退,所以不管什么讓你停下腳步,但是都不可以讓自己倒下。蛤蟆先生一度傷心,一度輕生,好在朋友給他推薦了心理醫(yī)生。他第一次來到蒼鷺小筑,蒼鷺問他誰讓他來的,蛤蟆說是河鼠。蒼鷺搖搖頭說能讓你來的只有你自己。不能指望別人來救贖自己,只有自己為自己負責。
之后每周蒼鷺都會給蛤蟆一個問題思考,每次都是問他這件事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覺?你會怎么做?蒼鷺一路引導蛤蟆,打開了他的內(nèi)心。經(jīng)過幾個月問診,他始終記得蒼鷺說要不要與生活和解,你自己說了算。
蛤蟆終于重新開始,早起劃船,感受世界,接納痛苦。幾個月后,蛤蟆結束治療。這次蒼鷺告訴蛤蟆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就會知道你有力量改變環(huán)境和自己。于是蛤蟆重拾愛好,買了新船參加皮劃艇比賽,開啟了大篷車短途旅行。蛤蟆找回自己的勇氣和魄力。他奪回了屬于自己的東西。干起了自己喜愛的房地產(chǎn)事業(yè)。他賣掉了蛤蟆莊園,另建新居。生活能治愈的永遠是自己愿意走出來的人!懊鎸,我們無處可逃,但必須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很多迷茫。但不要灰心,不要沮喪。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當你在自己治愈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新世界的大門,也會隨之為你打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 篇8
讀完這本書,不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醫(yī)生,隨著書中幾次談話的進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醫(yī)生。我忽然明白,認識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開始腦子里一團糟的蛤蟆先生,在經(jīng)過與咨詢師蒼鷺的一次次談話與一次次引導下,開始正視自己,理解自己。
書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想要對他好,忽視了蛤蟆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幾次談話后,我認為導致蛤蟆變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們對他的所作所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蛤蟆的家庭看似沒有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大戶人家。在這樣的家庭里生長哪里會有煩惱呢?可是這樣的家庭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年齡尚小的蛤蟆的內(nèi)心,以及長大后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蒼鷺說過:“大多數(shù)的父母會盡最大努力來養(yǎng)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御因此而產(chǎn)生的后果!币驗槲覀儫o法逃離,所以我們必須得學著調(diào)整自己,就像父親不讓蛤蟆哭,他只能調(diào)整自己不哭。但這樣蛤蟆就不能表達內(nèi)心的壓抑,一直處于低自尊的狀態(tài)。并且,少了這份情感,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成了一個殘缺的人。童年的經(jīng)歷使他常常處于兒童自己狀態(tài),以此減輕自己所受傷害帶來的影響。但好在有蒼鷺的引導讓他找回了自己。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責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不能苛求他們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們要認識自己,認可自己,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 篇9
因為惰性,2021年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于是打算跟著“有書”APP一起讀書,2022年共讀的第一本書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因為來不及買紙質書,于是下載了“微信讀書”APP,首次閱讀電子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作者英國作家羅伯特˙戴博德,聽書名像是一個童話故事,實則是延續(xù)了《柳林風聲》的故事主角(20世紀最著名的童話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國肯尼斯˙格雷厄姆,該書以動物為主角,以浪漫的筆調(diào)塑造了一系列可愛的動物形象。有機會也要讀一讀這本書),講述了得了抑郁癥的蛤蟆先生通過與心理咨詢師蒼鷺的10次心理咨詢走出自卑、軟弱、憂郁,重新開啟獨立、自信、快樂的人生,從這本書了解了心理咨詢是怎么回事,咨詢師如何通過傾聽、分析、共情、溝通等技巧,帶領病患走出憂郁。
曾經(jīng)自己也有憂郁和不自信的一面、很久以前網(wǎng)名叫“藍色憂郁”,后來的日子,老公以他的熱情、開朗、寵溺,把我慢慢從自卑、敏感和軟弱中引領出來,這樣想來與書中的蛤蟆先生還是有共鳴和共情的點。
蛤蟆先生抑郁的根源多半來自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古板嚴苛,母親懦弱無能,父母從未給過蛤蟆愛和溫暖,只有指責和冷漠。這樣的傷痛,帶著他來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時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終折磨著他,雖然他極力讓自己看上去像個樂觀的“開心果”,但內(nèi)心的脆弱,讓他日漸憂郁。一個人的童年,竟是如此重要,童年的烙印,將伴隨人的一生,很多父母因為無知不知道這一點,把孩子帶到世上,卻不能愛、不會愛,讓這世界多了一個不快樂的靈魂。
文中有一段也引起我的注意,人生坐標有四個象限,分別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在咨詢之初,處于我不好,你好的狀態(tài),對自己不自信,如果發(fā)生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自己好。經(jīng)過治療,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帶領下,探索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認識了自己,慢慢變得自信、友善,來到了我好、你也好的坐標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記得自己曾經(jīng)也有這樣的感受,如果有錯誤或問題,總覺得是自己引起的。
羅伯特˙戴博德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危機重重。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遭遇無常,遭遇洶涌的暗流,如何才能跨過人生的暗流,通向彼岸?正如蒼鷺告訴蛤蟆先生,心理咨詢必須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雙方都必須處于自愿,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治愈自己也一樣。的確,人生的長河中,能夠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 篇10
最近幾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這是一本心理學咨詢?nèi)腴T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過去做心理咨詢,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了解自己,最終找到自己、重獲快樂的故事。
書里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來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家世顯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開心果,但現(xiàn)在的蛤蟆先生卻神色黯淡,變了一副模樣。朋友們十分擔心他,決定送他去蒼鷺先生那里做心理咨詢。在開始咨詢的時候,蛤蟆先生坐在那里等著接受指導,希望聽到蒼鷺先生告訴他應該怎么做。但是蒼鷺卻拒絕了他,蒼鷺先生對他說:“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處于自愿。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來咨詢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合作……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睂τ诟蝮∠壬鷣碚f,“合作”是個新鮮詞,第一次他不再被人當做命令或是說教的對象,這些年來,不論做任何決定,他總是習慣性地問問別人,不管是嚴肅的獾還是明智的河鼠,仿佛這一問,責任就從他自己的肩頭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壞,都和他無關。
在后續(xù)的咨詢過程中,蒼鷺先生問了蛤蟆先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蛤蟆先生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因為以前的蛤蟆先生總是讓周圍的人告訴他答案,他也會努力地讓大家對他感到滿意,為他驕傲,甚至壓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經(jīng)過每次和蒼鷺的聊天,蛤蟆先生開始重新尋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會勾起痛苦的回憶,但在這個過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斷地找尋自己,接納自己。
蛤蟆先生和蒼鷺在最后一次面談中討論了“高情商”的含義!八椭巧掏耆皇且换厥拢樯陶嬲囊馑际抢斫饽銉(nèi)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己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背赡暌院蟆案咔樯獭笔俏覀冃枰囵B(yǎng)的,情緒穩(wěn)定能幫助我們減少焦慮,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為一個做過心理咨詢的人,我在這本書中更能找到共鳴,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之前做心理咨詢的經(jīng)歷。心理咨詢是一個能夠幫助自己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方式,我非常慶幸當時去嘗試了這種方式,并從中獲得了成長,走出了當時的焦慮,并且現(xiàn)在也能夠主動地探索自己、調(diào)整自己,讓自己處于平和快樂的狀態(tài)。
了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題,在探索內(nèi)心的過程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甚至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從而接納自己、順從內(nèi)心,幫助我們變得更加平和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 篇11
簡單有趣的心理學方面的書,利用可愛的動物們做主角通過對話的方式帶入心理學中。這樣的敘述方式和《被討厭的勇氣》一樣容易讓人讀懂并理解。
主人公蛤蟆抑郁了,他的朋友獾,河鼠,鼴鼠一起帶他咨詢心理醫(yī)生蒼鷺。蒼鷺通過引導蛤蟆自己的訴說而展開。
我們生下來就有的基本情感是什么?我在看書的時候也在考慮是什么:開心,憤怒,生氣。最簡單最基本的就是喜怒哀樂,非常直接。孩子們就只有這些情感,高興就笑,不開心就哭。當我們察覺內(nèi)心悲傷的情緒時,要允許它存在,并理解這些情緒。想哭就哭出來,要讓自己的情緒發(fā)泄出來。
想起蛤蟆先生他小時候父親根本不允許他哭,突然想起我對福寶的行為?催@些書你總是能帶入情緒,聯(lián)想到自己的種種。福寶哭的時候我也會很煩惱,直接懟他,讓他忍著別哭。孩子也會順應我的情緒停止哭泣,我想這就是“適應性的兒童”。如果我能合理的理解孩子的哭鬧,能讓他發(fā)泄了他的情緒,開心就笑,難過就哭,這應該就是“自然型兒童”?墒亲霾坏剑蛘吣茏龅秸娴倪挺難的。孩子很會察言觀色,他們可以馬上調(diào)整自己來適應家長的情緒反應。蛤蟆先生和蒼鷺探討的關于適應型兒童的行為特點有:順從,取悅,道歉,依賴。當孩子感到憤怒的時候,同時他們又很無助,因為那個讓他生氣的大人,孩子沒辦法用暴力或者帶有攻擊性的行為去回應,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撒潑,躺在地上大喊大叫?吹竭@里好像能理解為什么一些孩子會在公共場合躺地上哭嚎。
“慪氣”也是適應性兒童的表現(xiàn)憤怒的.一種方式。確實有趣,發(fā)現(xiàn)很多福寶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我都能對號入座。雖然也懂得他生氣的點,但是在我煩躁的時候不愿意去理會他的情緒反應。我想看書的好處就是在我想要逃避這些問題,沒有耐心的時候給我當頭一棒,讓我更加清醒,去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我是成年人,在與孩子抗衡的時候他是弱者,不能用不對等的方式或者以我本人碾壓式能力來讓他屈服,聽我的。最終逐漸變成順從型的!
處于“父母自己狀態(tài)”的人我們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正如當初自己的父母一樣。人會變得挑剔,嚴厲。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身邊的某個人的行為模式會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長輩。
自己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父母,成人,兒童。當我們處在“兒童狀態(tài)”時,更多的是感受體會童年的情形,讓你一直處在過去的時光里,沒辦法成長。而處于“父母狀態(tài)”會讓我們重復父母的行為,從而沒辦法自己思考自己成長。
要繼續(xù)成長和完善就得有目標,而要實現(xiàn)目標就必須好好工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04-2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05-2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優(yōu))05-2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范例[15篇]06-14
蛤蟆種瓜教案10-08
蛤蟆的故事動物作文10-01
蛤蟆吃西瓜的教案03-05
快樂的蛤蟆作文素材10-05
去看書作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