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精選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1
這是一個村上春樹公司生產線出品的一個典型產品,有可能還是集大成者。在這部小說里,村上春樹非常嫻熟地運用奇幻、戰(zhàn)爭、歷史、隱喻、影射、白描等手段,講述了一個“洞穴”和“隱喻通道”的故事。孤獨疏離的主人公、特別的女孩、信手拈來的信,當然還有菲茨杰拉德、威士忌和古典音樂等標志性符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36歲,以畫肖像為業(yè)的畫家,在某天妻子提出離婚后深受打擊,數月漫無目的數月漫無目的、孤獨傷心地流浪在日本東北地區(qū)和北海道。后來受到美術大學時期的好友雨田政彥之邀請,因而住進其父雨田具彥的工作室舊宅中。友人父親雨田具彥是日本十分出名的畫家,老畫家討厭塵世喧囂,過著隱居的創(chuàng)作生活!拔摇痹诠ぷ魇遗f宅的閣樓中,發(fā)現(xiàn)了一幅具彥未曾載錄在任何地方的作品《刺殺騎士團長》。這幅畫的題目,取自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的開頭,歌劇中,主角唐璜本欲非禮未婚女性安娜,故身為騎士團長的安娜父親便出現(xiàn)與唐璜決斗,最終卻被唐璜殺死。雨田具彥將這個場景“翻案”為日本飛鳥時代(約6世紀末-8世紀初)的日本畫,有別之處更在于畫面左方,竟有歌劇中不存在的長臉男從地底探頭而出,作為觀看這一幕慘劇的見證人。這幅血腥又深含無言意蘊的杰作令“我”的靈魂為之震撼。
“我”對這幅畫十分在意,想追尋畫作背后的迷團。而后,“我”又在現(xiàn)實中遇見一位謎樣的白發(fā)富豪免色涉以及疑似免色私生女的孤僻女孩秋川真理惠,進而又遇到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例如畫中那位被刺殺的騎士團長竟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世界中,并自稱為“伊狄亞”。
進入第二冊,謎團一一揭曉,村上重現(xiàn)了雨田具彥、繼彥兩兄弟的痛苦戰(zhàn)爭記憶。時鐘撥到上世紀30年代,兄長具彥留學維也納學畫期間正值德奧合并,與奧地利戀人共同參加了反法西斯組織,因涉嫌密謀刺殺納粹高官,不幸被捕,戀人被處以死刑,具彥亦受到殘酷拷問。其弟繼彥性格老實,本應繼續(xù)在大學深造、成為前途無量的鋼琴家,不料因征兵卷入了南京大屠殺。他接到上級指令用軍刀殘殺俘虜,這在戰(zhàn)時是無法抵抗的命令。戰(zhàn)場上砍殺俘虜的一幕使其精神遭受重創(chuàng),退伍后留下描述當時慘景的遺書決然選擇自殺。然而這一切在當時軍國主義泛濫的社會背景下,被視為懦弱無能、羞于啟齒的事情,遺書被悄悄地燒毀。戰(zhàn)爭帶來的失去兄弟和愛人苦痛促使雨田具彥則將悲憤與那段厚重的歷史訴諸于畫。此時秋川真理惠失蹤了,要求“我”將之殺死,重現(xiàn)畫中場景,才可以得知少女的.下落。而“我”像雨田繼彥遵守長官命令殺害平民一樣刺殺了騎士團長。隨之是畫面左方那位神秘長臉男的出現(xiàn),他開啟了一條隱喻通道,使“我”進入其中接受考驗。最終,我通過了“隱喻通道”,少女也平安歸家。“我”不僅穿越時空,而且回歸現(xiàn)實,與妻子破鏡重圓,并生下一女。
構成這篇超現(xiàn)實奇幻小說的多種元素在作者之前的作品幾乎都有蹤跡可尋。騎士團長這樣一個超現(xiàn)實的人物形象,讓人聯(lián)想起了《尋羊冒險記》里的“羊男”或者《海邊的卡夫卡》里的“山德士上!;冷靜且早熟的邱川真理惠。這樣的少女形象,又像是書中的深繪里、《舞!舞!舞!》中的雪。雨田具彥的弟弟,以為擅長彈奏德彪西的鋼琴家,則在經歷過南京大屠殺之后選擇自殺。這又幾乎是再現(xiàn)了《奇鳥行狀錄》中涉及的諾門坎戰(zhàn)役的隱喻。
總而言之,盡管閱讀村上春樹曾經給我?guī)磉^極佳的體驗和心理慰藉,可在讀完這本《刺殺騎士團長》時,可是卻因為過多的相似性,使得最終讀完全書內心似乎毫無波動,甚至還能感到些許失望。
村上一反過往結尾失落的常態(tài),在故事最后給予正面希望,更讓小說終止在這一句上:“‘騎士團長真的存在!覍χ砼允焖呐畠赫f道,‘你最好要相信。’”村上在結尾強調“相信”的力量,傳遞出呼吁年輕人正視歷史的信號。(王森)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2
早在《刺殺騎士團長》這本書還未在中國出版的時候,就有聽說關于其中“南京大屠殺”的描述,如村上春樹這樣的日本知名作家能夠在作品中對這一事件進行承認和反省,必然是極好的。然而這本書并非是一本考察歷史的書籍,就如作者所說的,并不深究屠殺40萬與屠殺10萬這樣數字上的區(qū)別,但屠殺的惡的本質是不會改變。
也許藝術家與瘋子在某種程度上是接近的: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我,去描述一個近似一個玄幻故事。
主人公是一個熱愛抽象畫的的畫家,卻因為生活所迫而畫肖像畫謀生,所幸精湛的技藝使他業(yè)界頗具名聲。然而,毫無征兆的,妻子向他提出了了離婚(也許只是他神經大條未發(fā)現(xiàn)征兆)。六年始終如一的平靜的規(guī)律的生活被打破,也許是生活上的不幸,但是也成為自己在追求自己理想的一個契機。在一段漫長的漫無目的自駕游旅行之后,他推掉了肖像畫的工作,寄居在美大時候一位朋友父親,著名日本畫畫家雨田具彥家里,位于偏僻的山上。彼時,雨田具彥因為年老癡呆,住進了療養(yǎng)院。
一副畫引發(fā)了“血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房間的閣樓上發(fā)現(xiàn)了雨田具彥的`畫,如本書的題目,雨田命名為《刺殺騎士團長》。這幅畫的不可思議之處,引起了主人公的好奇,他開始試圖了解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歷史,和雨田具彥的平生。而以一個社交關系很少的畫家,這無論如何都是極為困難的,這時候,出現(xiàn)了這本書的第二號人物,有奇特姓氏的免色先生。免色通過某種途徑,花費足以使他動心的報酬,讓他給自己畫肖像畫,于此同時,這位富有,偏執(zhí),而且同樣充滿好奇心和規(guī)劃的人,開始使故事變得復雜起來。
在這之前的故事還算是正常,直到在為免色畫肖像畫的某一天夜里,在某一固定的時刻,山上小廟的后面石頭底下總會有鈴聲響起,這使得主人公深感困惑,在免色的幫助下,他們挖開了石堆,底下是一個高約3m的圓形石室,里面只有一個古鈴。這之后,一個自稱理念的東西,顯現(xiàn)為騎士團長的模樣,出現(xiàn)了。從這里開始,故事變得玄幻了起來。
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妖神,但是就算持有萬物有靈的觀點的人,也無法想象理念作為一個神靈這樣的東西出現(xiàn)的吧,而這個自稱理念的東西,有究竟是什么樣的理念,他是否是主人公在轉變畫風風格的時候,出現(xiàn)在其大腦中的一種東西,通過精神病人的視野,將其描述出來呢,未可知。
雨田的經歷不斷被免色發(fā)掘出來——納粹德國時候在維也納留學的經歷,弟弟在侵華戰(zhàn)爭時服兵役,退役后自殺的家族往事,似乎這幅畫的背景漸漸清晰。而在這一線索的背后,另一條線索也在暗自發(fā)展。免色的計劃,或者說他從未承認這是計劃正在進行。免色委托了他第二幅畫,畫一個疑似自己女兒的13歲小姑娘秋川真理惠的畫?傊馍彩且粋有著怪異思維的人。
故事發(fā)展到第二篇流變隱喻篇,幾乎沒有看懂。主人公在癡呆的雨田具彥面前表演了殺死騎士團長,之后進入了另一維空間,在這個抽象的世界里躲過隱喻的吞噬,重新回到人間。隱喻是抽象畫鎖具有的特征,是否意味著作者殺死了自己新的理念,放棄抽象畫的理想,對人生價值有了重新的認識?通過這一旅程的而考驗,救了溜進免色家的小姑娘。這段經歷要說明什么,與找到失蹤的秋川真理惠又是怎樣聯(lián)系的,總覺得不可思議。
故事最后,經歷過這些的主人公與妻子重修舊好,又開始畫肖像畫。而免色似乎也達成了什么計劃,秋川真理惠過著一如既往的生活。那幅刺殺騎士團長的畫,與自己的白色斯巴魯男子的畫,在一場火災中失去。
在這本小說中,同樣看到了作者奇異的生活理念: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人妻女友,通過情念讓遠方妻子受孕的想法,與1q84極為相似。
故事在某方面來說是稀奇古怪的,但作者總能通過節(jié)制的表達,使得句子變得十分有意味而不顯得嘩眾取寵,在這一點上,令人敬佩。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3
周末窩在被窩里,把《刺殺騎士團長》看完了,這本書看得是真的很慢。書和人一樣:反復拿起,反復放下,零零散散,最后就索然無味了。所幸書是沒有脾氣的,它可以任你隨意擺弄。
這本書一開始看得是有點云里霧里,畫中的人物通過理念形體化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和你對話,引領你走入另一個世界,慢慢的剝開歷史的紗幔,傾聽一位風燭殘年老人內心最真實的孤獨與吶喊。
小說的魔力就是這樣,高潮未到之時,總是諜影重重,所以在真相迸發(fā),情感噴薄浩浩湯湯之際,小溪匯入海洋,繼而驚濤駭浪,那種震撼,是無法想象的。
我在文中兩處有淚目。
一處是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細節(jié)描寫,一雙冰冷的手感覺硬拉著你讓你親眼目睹一個處于政治道德情感漩渦之中糾結徘徊的青年拿起軍刀砍下一顆顆鮮血淋漓無辜者受難者的頭顱,一切只能旁觀,只能那樣做而已。
另一處是“我”在雨田具彥病房內舉起了尖刀,垂老的雨田具彥掙扎著,憤怒著,看著我刺殺了“騎士團長”,仿佛穿越了將近百年,為老人完成了最終的'夙愿,“騎士團長”是什么?納粹嗎?戰(zhàn)爭嗎?與愛人的分離嗎?死亡的恐懼嗎?
可能是吧,也可能都不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有很多,關于婚姻中靈與肉的抉擇,關于理念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邊界、關于歷史戰(zhàn)爭中人性的拷問,很多很多。
人人心中有場雨,你可以佇立,無人來擾,心情無比靜謐,這場雨,永遠不會止息。有些事,相信為好。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4
盡管有著無可辯駁的衰退跡象,盡管行越越啰嗦,我還是幾乎一口氣讀完了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
熟悉的意象都在,作家用慣了的各種具有現(xiàn)實指代性的非現(xiàn)實元素幾乎都在,只是這次的故事更加簡單,故事水面下的冰露出的部分更少,而非現(xiàn)實世界的構建幾乎沒有,作者只在情節(jié)最關鍵的部分設置了幾條通向非現(xiàn)實的小路,小到幾乎難以自圓其說,讀者越越難以捕捉作家到底想表達的意思。
而且,村上春樹應該是學習了繪畫。
中對于繪畫知識和創(chuàng)作過程的描繪,如果不經過系統(tǒng)學習,是很難寫出的。而且,村上用了學創(chuàng)作的眼光看待繪畫藝術,比如無論是白色斯巴魯男子的肖像畫還是秋川真理惠的肖像畫,比起已經畫完的部分,作者對未畫出的內容更加耿耿于懷。是藝術之間的相通性也好,是作者別具一格的理解也罷,中的繪畫都有了優(yōu)秀學作品一般的美感。
我不妨猜測一下,作者在對繪畫藝術的探索過程中,一定是感受到了某種“非現(xiàn)實因素”,而這種非現(xiàn)實因素作者無法很清晰地把握。ó吘故且粋新的領域),所以無法在上面構建一個類似《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那樣的'非現(xiàn)實世界,有其自己運行規(guī)律的世界。
在書中,“我”在畫家雨田具彥家里的閣樓上發(fā)現(xiàn)了一幅名為《刺殺騎士團長》的畫,是畫家沒有公之于眾的作品。無論是畫家將畫隱藏的原因,還是畫家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畫中人物的具體含義,都具有向內探索的意義。而自從發(fā)現(xiàn)畫以后,各種奇怪的人物和事情就屢屢出現(xiàn):住在對面上豪華別墅中的免色先生,1歲的少女秋川真理惠及其姑媽秋川景子,樹林中的鈴聲,石頭下面的地洞及古鈴,以及只以意念狀態(tài)存在的騎士團長。這些因素同時出現(xiàn),但這次沒有對“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只是目睹了一名少女的成長,以及與早前出軌的妻子復合了。
可以聯(lián)想情節(jié)有些相似的《奇鳥行狀錄》,其中的“我”需要下到井底,需要與不具現(xiàn)實狀態(tài)的“惡”搏斗而奪回妻子。而《刺殺騎士團長》要溫和許多,少女的成長有驚無險,“我”與妻子的復合也順理成。至于孩子,一定是“我”的,那個色情的夢,妻子一定也感受到了,而且明白,“我”通過意念中的交合使妻子懷了孕。這種隔空sex的寫法也不是第一次用了,《1Q84》里面天吾和青豆就是在不同的空間完成的交合而使青豆懷孕。作者對于意念中發(fā)生的事情似乎樂此不疲。
而本書的最后,“我”重新走上了肖像畫家的道路,而放棄了非現(xiàn)實主義繪畫的探索工作。其間,“我”畫了四幅畫:免色先生的肖像畫、秋川真理惠的肖像畫(未完成)、林間地洞的畫以及白色斯巴魯男子的肖像畫(未完成)。這四幅畫表面上是寫實的風格,但作者表示,那都不是簡單的寫實,而是在形式上有新的探索,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畫中人,又不是簡單地看出,而是作為一個整體把握,其中有類似“精神”的東西存在的。
其中,地洞是一切非現(xiàn)實的起點,而斯巴魯男子和真理惠的肖像畫都有其不能完成的原因。畫的未畫部分到底是什么,作者沒有說明。但是可以肯定,斯巴魯男子的肖像沒有畫完的原因,和雨田具彥沒有公布《刺殺騎士團長》這幅畫的原因應該是一致的,應該是防止一些“惡”被釋放出。而真理惠的畫沒有完成,應該是為少女人生的留白,未完成的內容代表了人生捉摸不定的可能性吧。
公平地講,本書無法與村上巔峰時期的幾部長篇小說相比。期待著村上構建一個迷人的非現(xiàn)實世界的讀者可能會很失望,畢竟這是村上小說的殺手锏,我們早就習慣于在那種世界里徜徉,然后明確感受到作者藏在每一個意象里要說的話。
而這部作品中,我可以明確感受到作者隱藏了自己要表達的東西,就像書中的雨田具彥,對自己在奧地利驚心動魄的經歷絕口不提,只畫了一幅與自己以往作品風格迥異的畫,藏在閣樓里。作者恐怕也是有更多直白的表達,卻把它們藏在長篇累牘的描寫里。至于中提到的讓中國人激動不已的幾句作者的戰(zhàn)爭觀,可以理解為作者為了吸引讀者而故意放上了自己的看法(想想如果整本書都是指代不明的情節(jié),那該有多枯燥)。本書的重點并不在那里,因為村上并不是那種喜歡到處宣揚自己政治立場的歷史觀的作家,他感興趣的是非現(xiàn)實,非現(xiàn)實!
因此我不愿意承認這部作品是作者的衰退,而愿意把它看成作者在全新的藝術領域的探索,走到了非現(xiàn)實的門口,敲了敲門就離開了。就像“我”重回肖像畫的創(chuàng)作——畢竟無論怎么解讀,肖像畫都應屬于不能再現(xiàn)實的藝術形式——作者沒有在繪畫能夠提供的解讀空間里走太遠,而選擇了留白?上Ч倘豢上,但是繪畫這個作者從未涉足過的領域,我們得以領略作者對它的解讀和嘗試,對于我等腦殘粉讀者說,也是幸事一了。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5
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不僅僅是國仇家恨情緒充盈的時期才有午夜夢回令你不安的人和事,任何時代任何人都有,只是你愿不愿將其釋放,又或者是你壓根就沒想過要跟這種不知所謂的“午夜夢回”的鬼東西有糾葛,用置之不理判其以無期徒刑?墒,直到你形滅之日也未必是它煙消云散之時。
它如此堅挺,倔強。
它是個問題,是個包袱,是你不能理會害怕理會的東西。有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以人形的扭曲來詮釋這東西,多是負面,總體感覺挺片面。這幾章,我在村上先生筆下“看”到了這東西的全貌,極其生動。于我是不言而喻,于村上先生筆下便活靈活現(xiàn)。
那個午夜夢回的東西名叫“理念”,其有形也無形。多數時間是無形,午夜時分可形出任何可能的活物或者曾經是活物的任何東西。
從免色先生執(zhí)意探究石室秘密起,畫家漸失對他行事由衷的贊賞度,雖然程度不算深。
尤其在免色看了畫家在幾近癲狂狀態(tài)畫出的免色的肖像畫,那種端詳許久樣似想吃了那畫的狀態(tài),隨后即便聽畫家說:”這次畫你的時候,腦袋里壓根沒有你,而僅僅考慮我自己畫了這副畫。換句話說,比之作為模特的你的自我,作為作者的我的自我率先出陣——成了這樣一副畫。“免色卻欣然自說這幅畫的'確畫出了自己。還沒等作畫顏料晾干,便匆匆收入,好像怕被人看見,又好像怕和作家這個他好不容易有點兒相通的人越走越遠。
這種好像不是憑空捏找。請畫家吃一頓飯,免色居然早已想的妥妥的,只是一直沒說出口,想找個機會而找不著一般。恰逢畫作完成,隨即將此成立為一次機會。
免色越是這么做,畫家與他之間似乎就越像隔著什么尚未跨越的東西。這導致畫家一直對關于免色的更多的消息感興趣。再一次,別人之妻到他山上的住所來時,他對“野道”消息給到的免色曾經在牢里呆過很長時間,對免色強行買下山谷對面的那座豪華白色房子之事越是困惑不解,不解隨著獲得的消息越多越不解。最大的,還是午夜夢回那東西的鴻溝。
那東西也不奇怪,正是午夜夢回方能現(xiàn)形的”理念“。那東西長期處在暗黑無光的石室內,卻從不放棄搖鈴,讓肉耳聽見。當然,它很想和肉身面對面來一次交談,正如畫家和那個東西成形為畫中的騎士團長的那番對話一樣。
要說探尋”理念“這東西,免色比畫家努力百倍千倍?伤孟褚恢闭也坏脚c其對話的機會,哪怕置身石室,哪怕盛邀化身木乃伊的”理念“同進晚餐之行動那么明顯。但理念終歸沒在午夜,可以現(xiàn)形,可以說人話的時間找他。
只怕找他,結局難以想象。正如找一個,根本都不認識自己的人對話一般,都不知該從何說起。
之后畫家赴邀到免色家中共進晚餐是怎樣一副景象,”理念“又如何登場表現(xiàn)。明天聊哈。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6
生命終會結束,就像唐璜的菜刀刺死騎士團長,畫家雨田聚言年老到再沒有意識,曾經創(chuàng)作的意念一般的東西如今也要上演早已寫好的腳本,而寫腳本的人也已經古稀之年。
世間上演的,書里上演的,莫如說村上春樹特有的故事里,因為太過細膩,太過真實,而使我相信還有意念的世界真實存在,這確實給我?guī)砹烁嗬Щ,我的意念盲目的在世間沖撞。眼前的當然還算不上難熬,只是也許因為故事看多了越發(fā)病態(tài),從而產生強烈的不適。
盯著裂開的屏幕不覺困意襲來,書里的世界給我?guī)砀嘧償,我感到不安。陽臺淡淡的LED燈,不管不顧,蜷縮在被子里。約四十分鐘后醒來,大腦好不清醒,有被夢魘住了的感覺,但我什么都沒做,我還是不能掙脫,要好一會才能清醒,我不知道我是真正醒來還是就人存在意義上的醒來,然而顯而易見我無事可做,我一直虛偽的表達自己的愧疚,然而我卻是一種病態(tài)的存在,作為寄生而存在。
我不明白為什么,是因為作為思想的暗物質在宇宙的哪一角發(fā)生了不可避免的激烈的沖突嗎?
時間這東西永遠在意念爭執(zhí)不休的時候大尺度的跨進,就像騎士團長說的:意念這東西本就無有時間的概念。
我還自然做不到那種無所畏懼,我喜歡村上春樹書中糾結放不下的細節(jié),很是佩服這樣的文筆,我單純只是猜他非常重視思想或類似意念的東西,尊重意念;ù罅馊ラL篇描述,以達到問心無愧,當然這全都是我的猜想。
有時用很長時間去看一本書,結果帶來了無窮的`困惑,迷茫的更加深了。如果用恣意的心態(tài)說人們所著的書,只是不知所云。哪一本書可以真正解決我的困惑。即使這樣認為還是期待看完它,看最后的結局,或者哪一天把故事再從來看一遍。這樣想也許受惑于浪漫的流行音樂,現(xiàn)實的殘酷我們終將經受,就像所有生靈終將會死去。
我仍然還是知之甚少,不能夠感悟更多。還經歷的不算多,畢竟于我,生命還是初升的太陽。然而我被大氣磅礴的日出震懾住了,可以將此喻為困惑的啟使吧,那人生最后荀爛的夕陽,在結尾之際又被這樣再次上演的震撼嗎?所謂年老尋到人生的真諦,難道不是意念匆匆向時間認輸了嗎?說到底村上春樹也不相信,騎士團長最后不也結束了嗎?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7
這本書一口氣看完了。坦白講,作者真實的表達意圖可能我尚未明白。但我理解的《刺殺騎士團長》,實際上就是將自己過去的不堪“刺殺”,最后懂得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世界相處。男主(我竟然忘記了男主的名字..)心中的“騎士團長”是死去的妹妹、是分崩離析的家庭、是逝去的愛人;免色心中的“騎士團長”是小惠,他一直割舍不下的是可能是自己的女兒;具顏的“騎士團長”則是理想(反抗法西斯)、是曾經深愛的女人......男主肯定是境界圓滿,達到了超脫的境界,能夠平和的接受自己、他人和這個社會了;免色最終尚未割舍心中的`“執(zhí)著”,內心承受著巨大的折磨,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改變、去獲取、去達到目的;具顏,我認為從他畫出《刺殺騎士團長》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超脫了,他心魔已死,固然能夠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日本畫畫家。有時候、有些事,只能認命,無論你怎么爭都爭不來,比如你愛的人不愛你了,你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心意;比如你的親人去世了,無論你如何覺得世道不公,也無法挽回她的生命...除了接受,別無他法,否則內心便會接受午間的折磨。
但是反過來說,我更想把免色跟男主的性格結合起來,該爭取的爭取,該放下的放下。那樣便不至于后悔亦不至于煎熬。
另外,里面本身有很多拉丁詞匯被翻譯成日語,現(xiàn)在又被翻譯成中文,特別是一些名詞,看得有些晦澀,可能是我功力不夠深厚。體驗度稍差。
作者的描寫一如既往地細膩、甚至鋪陳的有些緩慢。但這就是村上村樹吧!
人都是在不斷地“否定”與“肯定”中成長的,接受過去的“否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他人與世界,便能真正地逍遙豁達。
那么,你心中的“騎士團長”又是什么呢?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8
從預售的第一天起預定,到三月初拿到《刺殺騎士團長》,再到五一假期讀完,因中間穿插著工作和考試的緣故,陸陸續(xù)續(xù)花了近兩個月才讀完。該書共兩冊,洋洋灑灑五十幾萬字,但讀起來并不曾感覺無聊。當然,我個人不認為這是村上的集大成之作,正如譯者林少華教授在講座時所說的那樣,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于巔峰。以下為我個人對該書的讀后感,誠然每個人認知都存在著局限性,加上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敢說本文有多專業(yè)多學術,僅是個人茶余飯后的閑聊罷了。簡單的歸納了下,就說說該書兩個優(yōu)點和兩個不足吧。
優(yōu)點一:文體的獨特性。讀過幾本以上村上的讀者都能感覺到,村上小說有著獨特的.文體結構,用譯者林教授的話說就是文體的節(jié)奏感,即“用節(jié)奏好的文體創(chuàng)作抵達人的心靈的作品”。不同于《奇鳥形狀錄》中部分章節(jié)的“掉線”,該書情節(jié)進展得不緊不慢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也是為什么該書雖篇幅較長但不會讓人讀起來感覺無聊的原因之一。
優(yōu)點二:寓意的縱深性。不得不說村上有著獨特的世界觀,通過“理念”、“隱喻”等展現(xiàn)出深藏于社會內部及人性中的“惡”,由主人公經歷“迷失自我”再到“重塑自我”,戰(zhàn)勝或殺死本源“惡”,進而拯救自己,并改變現(xiàn)狀。此外,作者還倡導了“寬容”與“愛”,即接受并深愛非自己生物學上的女兒,這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眼見”,而是在于“心見”,即相信室(女孩姓名)是自己夢中與妻交合而誕生。然而該書寓意的縱深性之深,說實話我并未能全部領會,畢竟每個人認知不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加之閱歷不同,上述可能說得不夠全面。
缺點一:過多相似的原素。該書與《奇鳥形狀錄》中存在著太多相似的原素,故而總覺得缺了幾分創(chuàng)意。如兩書故事開頭時主人公落魄的生活、老婆“跑了”、真理惠與笠原May、洞與井、本源惡、二戰(zhàn)中屠殺等。
缺點二:女性角色缺乏性格。換而言之,該書女性角色缺乏魅力。村上曾成功塑造過很多女性角色,即便有些并非女主角且篇幅寥寥,但各自都有著鮮明的女性魅力,如《國境以南》之島本、《多崎作》之沙原、《挪》之直子、綠子和初美等。但在《刺殺騎士團長》中,無論是柚、秋川笙子、人妻女友都缺乏女性魅力,并沒有留下較深的印象,而真理惠又太小。
以上為個人的拙見。《刺殺騎士團長》雖然有不足之處,但仍不失為一本值得讀的好書,相信可以沖刺諾貝爾。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9
說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刺殺騎士團長》是我讀的村上春樹的第一本書。
當我還在讀初中的時候,村上春樹就已經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日本代表作家,但我天生對于大眾熱議的話題帶有排斥感,所以一直對村上春樹的作品提不起興趣。直到上個周翻到Kindle里《刺殺騎士團長》已經長住了一段時間,實在想把這位長期租客騰個位置,這才翻開村上春樹的文字。
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感受是很不錯的,故事新奇,引人入勝,不得不說,作者講故事的能力是真的很不錯,但讀完我卻留下了超多疑惑。
“我刺殺騎士團長這個動作,到底代表著什么,為什么一定要我刺殺騎士團長,真理慧才能從免色家逃脫?”
“免色到底代表著什么?無面人到底代表著什么?”
“開頭我給無面人畫肖像畫的事件結果到底如何?”
追根究底研究隱喻,并不是我看書的習慣,但《刺殺騎士團長》讓我難以放下這些追究,因為“這只是一個故事,沒有那么多隱喻”這樣的說法無法說服我,可我又無法清晰的看出這些隱喻,這真的是一件憋屈而難過的事情。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10
有些事情真的很難說不是……
前幾天剛看完《刺殺騎士團長》,中間一度欲罷不能,看第一本的時候,感覺還比較平淡,第二本的時候,每次拿起來看,就想一直看到最后結尾!
不符合常理的“比喻”,總讓人有些似懂非懂的感覺,有些段落,甚至不敢看太快,以至于在第二本還剩五分之一的時候,用了整整一周才看完。
記名字,好像不是我的長項!以至于沒過幾天,我已經忘記了被免色認為是他女兒的.那個小孩的名字!
說起免色!總覺得作者可能在結尾會著重提出了寫很多,沒想到最后簡單帶過去了……這樣是不是有點爛尾,個人覺得,或許我才草草讀了一遍,沒有領悟更深層次的意境……
作者在前期勾畫免色這個人物的時候,是唯一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人物,(甚至于超過了里面一些香艷的畫面,之前看新聞說,香港把這本小說列為h書,看怎么去定義了)也是比較喜歡的一個角色,一頭另類的發(fā)色,永遠表現(xiàn)的很紳士,當然事業(yè)也很成功,做事手法也是別具一格,讓人想去模仿。
有好幾個疑問,看完書我一直沒有領悟!當然,在看的過程中,一度讓我急不可耐的想看完全書,也是想知道這些答案的原因!
第一:真理惠到底是不是免色的女兒?
第二:雨田具彥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什么,以至于畫出了驚世駭俗的《刺殺騎士團長》?
第三:真理惠躲在衣帽間的時候,站在外邊的是誰?難道是免色的第二人格?
第四:長臉人為什么會知道他妹妹?
……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11
本書分為上下兩大本,又厚又長。上本叫顯露的意意念,下本名為改變的隱喻,副標題涉及劇透。
村上春樹名聲在外,但他的作品我讀的很少,印象中只有高中讀過挪威森林,而當時不一定全看懂。本書由于揭露日本軍國主義被右翼打壓,但根據斑馬跟日本友人的了解,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日本年輕人對當年的歷史興趣也沒那么大。而書里涉及這方面內容的也就寥寥幾筆,這多少是國內媒體宣傳的時候帶有一些商業(yè)或者政治的傾向,畢竟這書是要出中文版的。
作者的文字運用水平還是相當高的,文章文筆優(yōu)美,雖然對我來說非母語,但也能看得出一些,但翻譯過來能不能維持著水準也不好說。故事本身并不復雜,說是本格推理十分牽強,不如輕小說更合適一點,對納粹的批判也沒有深入,作為一個長篇來說這個結構稍顯單調了。
最想吐槽的.就是作者實在太啰嗦。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一些動畫片,比如高達。每一集的開頭,就會把之前的劇情做一個簡短的介紹,然后過個幾集,會有一整集來對劇情做一個總的描述。沒錯,這書就是這樣,每過一章,就會把前面的故事做一個簡單的重復介紹,真是讓人煩不勝煩。還有對美術方面的描寫又太過專業(yè),由于主人公是個畫家,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介紹了畫畫的專業(yè)知識,對我這種不懂畫畫的人簡直是如同嚼蠟。
這部又臭又長的小說算是看完了,優(yōu)缺點都一樣明顯的一本書,若非宣傳的春秋筆法應該不會有那么多關注度的。現(xiàn)在上冊有民翻的中文版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一下。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12
3月8日看到《刺殺騎士團長》上線,3月10日開始讀,3月11日讀完,以前每天一小時我絕對夠用了,經常還用不完,而那幾天我等不及要讀完它。
果然還是喜歡村上的作品,到目前為止,能讓我一口氣讀完的實在還不多,我好像從最開始,就對他的作品沒有抵抗力,《1Q84》那部長篇小說我也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那時的我還沒那么熱愛閱讀,但這并不影響我喜歡村上春樹,很多人不喜歡他絮絮叨叨的講述方式,可我偏偏喜歡。
從閱讀數量上來看,我讀的并不多,但就我讀過的有限的幾部作品來看,他的作品個人特色還是挺明顯的,作品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和作品與作者自身之間的聯(lián)系,看得讓人回味無窮。
與其他作品的關聯(lián):
如果看過村上的其他作品,那就很容易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特點,以及與其他作品之間的聯(lián)系,《刺殺騎士團長》里面很多橋段和情節(jié)跟《1Q84》很像,比如:
謎一樣的少女!洞虤ⅡT士團長》里的秋山真理惠和《1Q84》里的深繪里很像,她們與眾不同,且總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也總能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情,仿佛橫跨兩個世界,并能夠隨意穿梭。性格總是那么孤僻乖戾,跟人交流總有隔閡,但她們從不在意,或者說那不是屬于她的'世界的事情,無需理會。她們超然其他一切人之上,不知為何村上對十幾歲的少女如此偏愛,并把她們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
謎一樣的事物!1Q84》中無緣無故的兩個月亮,《刺殺騎士團長》中莫名其妙的一個搖鈴。他們都沒有緣由地出現(xiàn),又不知不覺間消失,你琢磨不透它出現(xiàn)的意義,但是沒有它,這作品便不能存在,是像空氣一樣重要的東西。
毫無成就的中年男人。若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頹”,離婚后自絕后路,把工作也辭了,搬到另一個地方去住,靠微薄的收入勉強度日,這樣低欲望的生活倒是令人羨慕,但長久來看,實在讓人焦慮,F(xiàn)實中這樣的生活,我們通常維持不了不多久,對毫無成就的中年男人的偏愛,也是村上作品的特點之一。
情人及其突然的消失。村上的作品基本上都離不開情人,他筆下的主人公總是會跟比自己大幾歲且有家室有孩子的女性維持著不錯的情人關系,而這位情人又會在某一天突然離開他,有時候會留下一言半語,有時候則悄無聲息。不知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婚姻生活太過美滿,所以在作品中總想給予主人公一些不一樣的體驗。
本書中另一個主要人物——免色,讓我想起了村上的另一部作品《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在這部作品中除了主人公多崎作的朋友的名字里全都含有帶顏色的字,唯獨他沒有,這讓他耿耿于懷,而《刺殺騎士團長》這本書中直接出現(xiàn)了“免色”這樣的名字。讓人感覺:嗯,有意思,村上喜歡這樣玩。
與作者生活的關聯(lián):
村上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他自己的影子,他沒上過班,還沒正式畢業(yè)就跟妻子兩人經營起了一家小店,白天供應咖啡,晚上改酒吧,經營了三年左右,29歲那年他突然下定決心以寫作為生。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他這樣描述那個時刻:
那是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下午一點半左右,那一天,在神宮球場的外場觀眾席上,我一個人一邊喝著啤酒,一邊觀看棒球比賽。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他決定寫小說。一切都很隨意,很突然,甚至到開始寫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連像樣的筆都沒有,于是去文具店買了一沓稿紙和一支筆!洞虤ⅡT士團長》這本書中,發(fā)生在主人公身上的變化也很突然,突然被妻子告知要離婚,立刻他就搬出去,并辭掉了之前的工作,還把手機扔了,好讓編輯找不到他,然后開車四處游蕩,最后借住在朋友父親的舊宅子里。前后轉換之大,之突然,誰之前不曾預料到的,就像他自己的經歷一樣。
書中主人公既不聰明,又不機靈,還有點木訥,是那種事業(yè)上沒成就也沒賺到錢,還被妻子拋棄的中年男人,靠著那一點興趣愛好和技能——畫畫,頹廢慘淡生活著。
雖然不一樣,但總是感覺跟村上有點像呢,他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曾寫到:
老實說,連自己讀不覺得自己有經營才干,只不過覺得一旦失敗了便是窮途末路,才不顧一切拼命努力。勤勉、耐勞、不惜體力......倘若比作馬匹,我恐怕不是專事比賽的賽馬,而更接近于從事雜役的駑馬。
所以,我常常在想,他是不是在想象寫作失敗之后的生活,畢竟從概率上講,那樣生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很有可能這匹駑馬做出的新選擇,讓他的整個人生發(fā)生了巨大負面變化,往后的生活并沒有比之前更好,相反,是更糟糕,就像他作品中的主人公,頹廢慘淡生活著,說不定也會被妻子拋棄。
我覺得這是他對自己另一種人生的想象,畢竟他書中的主人公跟他有一樣的愛好,什么音響啦,音樂啦,黑膠唱片啦,CD啦,總少不了,他把他的愛好都放進了作品中,我在讀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給主人公安上村上本人的臉。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13
許久沒正兒八經的看中文小說了,以為會很快看完,結果卻高估了自己,或許是太久沒看村上的書,竟忘了他一貫的寫作風格,那是需要讀者帶著一份相對平和的心境,才能隨著他的筆調進入另一個似現(xiàn)實又非現(xiàn)實的世界。閱讀的過程會好奇,會疑惑,會納悶,會不可思議,卻獨獨不會有大起大伏的波動。
合上書的那一刻,忍不住感慨,這本書簡直就是村上春樹的集大成之作呀,但凡我們近年看過的《1Q84》也好,早些年的《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等,所有帶著村上印記的元素在這本書里都能看得到,比如免色這個看似完美無缺的男人,卻隱隱中還是有著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缺失;比如十三歲的謎一樣的少女,比如無緣無故出現(xiàn)在石室里的鈴,比如借騎士團長形體化的理念(idea)……
而寫作手法更是一如既往的“村上式”,手中的筆有點不受控地緊隨著極度活躍的思維,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似乎每一個思維點都能延伸出許多條不得不解釋的線,而讀者也不由自主的被拖著讀,時而當下,時而回憶,時而現(xiàn)實,時而虛幻……
我以為村上先生是調皮的',他總是故意將項鏈剪斷,讓一顆顆珍珠散落在全書的各個角落,非得讓讀者耐心專注的看完,撿回所有的珍珠再重新串成項鏈,才能明白作者的深意,而這或許便是村上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所以,這厚厚的兩大本共768頁的小說到底想分享我們一個什么樣的經歷呢?簡言之,可如下圖所現(xiàn):
誠然小說的主線不過是作為主人公的“我”,以畫肖像畫謀生,年屆三十六歲之時,某天早上,被結婚六年的妻子突然告知,“不能在一起生活了”。猝不及防的我簡要詢問幾句未果,也就看似坦然的接受了婚姻的結束。一個人開車在外流浪了一個多月后,搬進了朋友父親在小田原郊外山間的舊居兼畫室,半替友看房,半暫住避世。這短暫不過半年的山居生活中,因著好友父親雨田具彥一幅不曾面世的畫作《刺殺騎士團長》而引起的一系列現(xiàn)實與虛幻交替出現(xiàn)的事件,環(huán)環(huán)相扣……逼著“我”不得不正視少年時期因妹妹死亡而至的創(chuàng)傷后遺癥。
是的,這本書我讀到的最大感受便是創(chuàng)傷與救贖。而書里的每個人在面對各自的受創(chuàng)時,反應不一,結果更是迥異。
雨田繼彥,我好友的叔父,面對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后遺癥,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當時二十歲,彼時東京音樂學校的在校生,按理在畢業(yè)前是免除兵役的,卻陰差陽錯被征兵派去中國參加南京攻城戰(zhàn)(南京大屠殺),退伍返校后不久,因無法承受戰(zhàn)爭期間的血腥與無人性帶來的沉重心靈創(chuàng)傷,神經分崩離析,最終在閣樓用剃刀割腕自殺。
雨田具彥,我好友的父親,也是我此刻居住的山間舊居主人,經歷維也納暗殺未遂事件的創(chuàng)傷,以及弟弟雨田繼彥的自殺悲痛,內心傷痕累累,選擇了沉默以對,將滿腔的憤怒和哀傷,以及無法對抗世界巨大潮流的無力感、絕望感和自己獨自存活的內疚感,全化為筆下的安魂畫《刺殺騎士團長》。
所謂安魂畫,便是為了安頓靈魂,醫(yī)治創(chuàng)傷的作品,而這幅作品畫完就一直被深藏在閣樓上,不為人所知。雨田具彥在92歲高齡后,處于基本分不清“歌劇和平底鍋有何區(qū)別的狀態(tài)”,住進伊豆高原的護理機構,儼然成為“生物學上(也是社會學上)沒有也無妨的存在”。
而我,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從頭到尾一直若隱若現(xiàn)著我對妹妹的回憶與思念。
妹妹小徑,小我三歲,天生心臟瓣膜有問題,是路易斯·卡羅爾《愛麗絲漫游奇境》的狂熱粉絲。在一次富士山風洞游玩途中,發(fā)現(xiàn)一個類似兔子洞的狹小風洞,不聽勸告要鉆進去,及至很長時間后才又鉆出來,直接把我給嚇壞了。這件事之后兩年,妹妹死了,當時她十二歲,我十五歲。
我一直無法釋懷妹妹的死亡,一度懷疑當時從富士山風洞出來時妹妹便已不在了……而我也因此有了極度幽閉恐懼癥,雖然是在妹妹去世三年后才表面化。大抵是因為親眼目睹妹妹被塞入狹小的棺木,被封蓋鎖牢送去火葬爐的場景后,自此不敢進入狹小封閉的場所,連電梯都不敢坐。
這是我因妹妹死亡的創(chuàng)傷反應在身體上的表現(xiàn),是看得見的,但此外還有看不見的更深層次的精神創(chuàng)傷:我三十歲遇見妻子柚,便讓我想起死去的妹妹,“不是因為具體臉型相像,而是因為其表情的變化、尤其眼睛的轉動和光閃給我的印象近乎神奇地像得一模一樣”。這讓人忍不住懷疑我愛上妻子的真正原因,似乎也能證明著何以妻子的父親初次見面就不喜歡我,甚至預言“久長不了喲!頂多四五年吧”,這三言兩語連同不快的回響一直留在我的耳底,或作為某種詛咒影響到后來的后來。
與妻子離婚后,因著免色的緣故,我為秋川真理惠畫肖像畫,這個沉默寡言的小個頭十三歲少女,同樣讓我想到了妹妹:相似的韻味,年齡也大體和妹妹死時年齡一樣。乃至于在小說發(fā)展的后半段,我會為了“拯救”真理惠,而聽從化形為騎士團長的理念(idea)之語,重現(xiàn)畫作《刺殺騎士團長》那一幕,用一把廚刀刺殺了騎士團長(理念的化形),將畫里不協(xié)調的元素“長面人”拽到這個世界,并借由長面人進入尋找自我的隱喻通道,最終直面自己內心深處的創(chuàng)傷與黑暗…...
重回現(xiàn)實世界后的我,意識到和妻子之間的問題,也許在于我下意識地希求柚來替代死去的妹妹。我下決心要和妻子柚好好的深談一次。
小說的結尾,我和妻子“破鏡重圓”,創(chuàng)傷得到了救贖,因畫作《刺殺騎士團長》而打開的環(huán)也終被閉合上了。
只不過作為讀者來講,未免覺得還是有點戛然而止的突兀,尚有不少遺落的珍珠并未找到呢,比如對于妻子柚的“離奇受孕”,比如“無面人”的身份以及那不曾畫出來的畫像……
或許便是這樣了吧,小說本不必太較真,一如生活。虛實之間,假作真時真亦假。
所有人都是永未完成的存在。對于有形之物,時間是偉大的。時間不會總有,但只要有,就會卓有成效。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14
最近一段時間,沉浸在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的故事里。
有時候長時間閱讀,由于眼睛老化的緣故,抬起頭來再看東西就是模糊的,特別是看電視,平時比較清晰的影像,特別感覺渾濁。
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一個中年的畫家,六年的婚姻生活平淡而幸福。可是在突然之間,妻子說有了外遇,希望分手。于是“我”在短暫驚訝之后,帶著僅有的隨身物品,開著一輛破車,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中,踏上了漫無目的的旅途。盡管自己很大度,可是,在在內心依然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
經過百無聊賴的漫游,最后住進了好友父親而且是知名畫家的山頂之家,從而引發(fā)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奇怪事件。
“我”在畫家的家里開始莫名的活著,后來莫名其妙的有人出非常離譜的價格要求畫肖像畫,從而認識了滿頭白發(fā)、風度翩翩、生活一絲不茍、充滿懸念的紳士——免色涉。不久在閣樓里發(fā)現(xiàn)一幅奇怪的畫——《刺殺騎士團長》,再后來由聽到屋后的樹林里半夜傳來奇怪的鈴聲,并有免色涉協(xié)助,打開一個放著古鈴的樹洞,從此帶來了幽靈一樣的人物——騎士團長,并引發(fā)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
《刺殺騎士團長》取材于莫扎特的兩幕歌劇《唐璜》。在這部歌劇中,浪蕩公子唐璜欲對美貌女子非禮,女子的父親騎士團長趕來相救而被唐璜當場刺殺。這也是騎士團長的原型。而在這部小說中,騎士團長成了畫中的人物,成了那個帶領主人公走出地下迷宮的引路人。小說也明白表示:“騎士團長”其實就是“理念”的化身。“理念”本無好壞,也本就無形。思考本來只存在于思考者之中,他人固然不知。而在這幅畫中,還有一個怎么也想象不明白的“長面人”從地下偷窺著整個事件的發(fā)生,正如小說后面所解釋的,“長面人”代表是隱喻——也許所有的事件背后,都有自己沒有明白的結果或真相。
小說有時候基于很長的`篇幅,用于描寫人物的內心彷徨,通過自己反復思考和無休止地困惑,來反饋生活中種種難以表述的糾結。
人總是有兩面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本原的“惡”。刺殺騎士團長,也許就是要表達只有清除自己的本原“惡”,陽光的一面才能得到重生!拔摇痹谄拮颖撑押,雖然痛苦和迷茫,但是并沒有生恨,相反,在經歷種種遭遇之后,反而從容接受妻子,并最終言歸于好!
知道真相有時候未必是件好事,書中也曾反復表述這樣的思想,況且,有時候,所謂的真相也未必就是真相。真相也僅僅是個人的認知而已。在“理念”、“隱喻”甚至“雙重隱喻”的世界,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虛幻?往往又是模糊不清的。
當然,日本作家的作品總是有一些情愛描寫,因此不建議推薦給未成年的少年兒童去閱讀,而且小說的思考深度比較深奧一些,因此,個人覺得也不適合孩子們去思考和品味。
安逸也是一種罪過,經過心靈的洗滌,才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我!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 15
和村上結緣,應該是從二十年前開始,98年的夏末,燥熱而沉悶,16歲的我從一個中部不知名的小縣城到上海讀大學,那時還只是個懵懂的少年。當時看到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不僅被里面晦澀朦朧的意境所吸引,60年代的日本,昏暗的酒吧,低沉的爵士樂,迷茫內向但又有所堅持的主人公,和幾位女主角糾纏不清的感情,這完全吸引著年少的我,而第一人稱的自述,有著強烈的代入感,讓你進入那個時代,仿佛身邊的環(huán)境也跟著變成小說中的時代,分不清哪里是現(xiàn)實,哪里是幻境……
而更讓我覺得村上經典以致把村上作為我尊崇的小說家之一,其實是他的一篇短篇《遇上百分百的女孩》,小說篇幅很短,但對于彼時少年的我,絕對是個百分百的浪漫之作,以至于當時有種想法,經典的藝術(包含繪畫,音樂,小說等)都是本存在于這個世間,只是作者偶爾發(fā)現(xiàn)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出了而已,就如宋朝詩人陸游所說:"本天成,妙手偶得知"而經歷了二十年歲月的摧殘之后,愈發(fā)覺得這句話是無比的真理。美好的事物本就是存在人們周邊的,只是需要作者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偶然發(fā)現(xiàn)并呈現(xiàn)出而已。
當時同樣覺得經典的就是幾米的漫畫,尤其好的是《向左走,向右走》,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和看村上的《遇上百分百的女孩》同樣震撼,同為能成為經典的作品。甚至于自己的英名i也自幾米的出處。
回到村上的話題,當時村上的小說里幾乎大部分都是青年的"我",也很符合當時我的狀態(tài):年輕,懵懂,無知,貧窮,而又充滿對未的迷惘。而當二十年后的'今天,讀到村上最新的《刺殺騎士團長》,巧合的是,書中的主人公也是6歲,和我年齡一樣,也是命運的一種注定吧,所以想寫點什么,也算為未的自己留下點紀念。
說不上對村上有特別深的了解,從《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國境之南》、《海邊的卡夫卡》到《1Q84》,以及現(xiàn)在剛剛拜讀的《刺殺騎士團長》,讀過村上的書也比較有限,但村上的風格卻是能突破字和紙張的限制,能給你呈現(xiàn)畫面感的。而村上對爵士樂和唱片機的偏愛,即使沒聽過那些老歌,也仿佛能透過字和紙張,給你帶音樂的氛圍。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相關文章: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03-22
副團長述職報告10-02
《尋找騎士》讀后感03-23
尋找黑騎士讀后感04-29
《尋找黑騎士》讀后感04-26
(薦)尋找黑騎士讀后感11-17
假面騎士電王的語錄50句07-02
讀《尋找黑騎士》有感11-21
讀尋找黑騎士有感01-12
(精)尋找黑騎士讀后感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