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精彩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精彩,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精彩1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書中的很多說法和自己以前的認知是相反的,而且某些觀點有點不想接受。但仔細想想又很有道理。
我是一個很能隱忍,缺乏改變勇氣的一個人。我也常常羨慕身邊樂觀、開朗、會說話、會辦事的人。覺得自己的缺點很多,很怕犯錯。記得小時候父母批評哥哥們的時候,我就會想自己是不是也有這個問題,從而避免被說。無論是被父母說或者被老師說都會難受,所以常常是不敢多說一句,多做一件事。在家聽父母的,在校聽老師的,在單位聽領導的。成年后尤其是前兩年我常常在心里埋怨父母管束自己太多,讓本來就怕犯錯怕受傷的我更加放不開手腳,不敢去嘗試。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為了迎合別人而生活,以至于都不知道自己內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原因論和目的論是兩者截然相反的說法。原因論給自己的不改變找了理由,也讓自己的不滿有了發(fā)泄的出口(錯在別人)。但目的論卻是很痛的刺到了內心深處。而且我覺得自己要跳出來看,能客觀的看待過往的經歷和他人對自己的影響,才更能接受目的論。
如這本書所說,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這說中了我的要害。我一直不擅長與人交往,因為不知道該說什么。上學時,我往往是旁聽者,插不上話。自己心里也不舒服,但又不知道怎么改變。
現(xiàn)在想想也許我是因為怕受傷,怕那種沉默的尷尬,怕被拒絕的難堪,所以不敢去嘗試,害怕改變帶來更加糟糕的后果,害怕別人看我的眼光,所以寧愿隱忍。我還記得我小學時常會被調皮的同學欺負,我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會告訴家長。到小學6年級時,一個同學打了我一下,我還了手,那個同學居然驚訝于我的還手,F(xiàn)在想想挺可笑的。
改變自己是很痛苦的事,因為自己要接受改變之后的種種意料不到的變化,更多的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改變和態(tài)度的改變。對于未知的事情我是心存惶恐的.,如果內心不夠強大,決心不夠堅定,改變很可能半途而廢。第一步邁出去了,還要接著踏出第二步,直到很順暢的變成一種常態(tài)。這個過程太挑戰(zhàn)了。
書中說: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雖然會冒出很多反駁的理由,但仔細想想,這些理由都是借口,是為了不改變而找的借口。我是一個不會維護自身權益的人,雖然聽到一些朋友的忠告,我還是不能突破自己。對有些人來說太正常的要求,我卻開不了口。沒有開口,沒有改變,我還是如往常的生活,一切都是熟悉的,排斥的事情也可以忍受。
但我真的開了口,我不知道后面會發(fā)生什么。也就是說我踏出第一步后,第二步不知道該怎么邁了。如果從原因論來說,我可以很好的解釋我無法改變的原因,但這對我沒有真正的幫助。我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這話雖然感覺不舒服,但它能讓我更清醒的看到自己未改變的原因。
關于憤怒,我還是有點不能接受。因為有控制對方的目的,所以發(fā)怒。對此,我如書中的青年一樣覺得無法想象。真的按書中的思路去想的話,感覺有點可怕。比如:我心中對工作中存有的怒氣發(fā)到了孩子身上。我因為預期沒有達到(如:到時間洗漱了,孩子卻遲遲不來。該睡覺了,孩子還磨磨蹭蹭)而對孩子發(fā)脾氣。這實在是以大欺小,以強欺弱。通過怒氣來發(fā)泄自己的無力感和失控感。這個媽媽實在是面目可憎。
被討厭的勇氣,讓人有愛又恨的勇氣。雖然目前我還沒有改變,但我不會給自己找那么多理由了,也不會去盲目的羨慕一些人了。而且我也提醒自己,為改變做好準備。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精彩2
本書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勇氣。勇氣是獲得自由的前提,是獲得幸福的基礎。
在我看來,把別人的課題跟自己的課題分離開來,就是會讓別人討厭,不被別人認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是獲得自由的代價。
說說本書對我來說有幾個重要的啟發(fā)。
第一,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這和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思想是最大的區(qū)別。
他只考慮目的,針對此時此刻的情景去創(chuàng)造未來,也不存在心理創(chuàng)傷,過去的經歷就是過去的經歷,至于過去的經歷是什么?是事實,但是不同的人會賦予它不同的意義。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以前的創(chuàng)傷,那么我們就會止步前(我傾向于相信這種觀點,過去皆是序章,過去已是資源,至于創(chuàng)傷和痛苦,某種情況也可以轉化成資源和天賦)
第二,情緒,感情是我們捏造的。
有的時候是為了我們做出某種行為,而且創(chuàng)造出來這種情緒(這個對我而言還是有些震撼的',為了發(fā)怒而憤怒,不過事實好像也是如此,哈哈)
第三,我們覺得自己不幸,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而是我們選擇了不幸。
選擇不幸,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好的選擇,盡管改變可能會發(fā)生很奇妙的事情,但相比于現(xiàn)在的情況,不改變仍然是更為舒心,更為安心的選擇。
。ㄟ@些內容我反復讀了好多遍,覺得如果只要改變自己選擇的話,那是不是就可以幸福了?
但事實上好像也沒有這么簡單,自己認知的這種模式不太容易改變,在趨利避害的本能下,只有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故,才會主動的尋求改變。
但如果知道了自己擁有這種選擇的主動權,還是蠻幸福的,雖然有些沉甸甸)
第四,人的煩惱都是來源于人際關系的煩惱。
如果不如別人,我們就會討厭自己,厭惡逃避人際關系,會自卑。
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對別人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如果能夠分離開這種課題,煩惱也就放下了。
但如果換一種角度來看,人際關系并不是權力斗爭,人們都是自己的伙伴,我們處于一個共同體。
我是共同體的一份子,我并不是自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一部分,這樣就解決了這樣的煩惱,不存在比較。
。ㄕn題分離的這個概念,比較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中做的時候不是特別容易,干涉和被干涉是永遠存在的,上下級的關系,公司的關系,權力斗爭的關系,會導致我們傾向于發(fā)展一種縱向關系,就是控制與被控制,平等尊重的這種橫向關系,不太容易發(fā)展,但是值得嘗試,不管是父母與孩子,老師與學生,親密關系都可以盡量發(fā)展成為一種橫向的關系,把彼此的課題分離開,我做好我的,你的由你自己決定)
第五,活在當下,接納自我,信賴別人,甘于平凡
。ㄟ@個世界上最簡單關系就是我跟你的關系。只有我充分接納我,我又充分的信賴依戀你,關系才會變得更加深刻)
第六,計劃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人生是剎那間的串聯(lián)。
做好這一剎那的事情就好了,享受這一刻,這個有一些享樂主義的味道,但對于阿德勒的理解來說,并不是這樣,我們每一時,每一刻,都是一個點。
人生并不是一條線,因為每個點跟每個點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并不知道。人生只是一連串瞬間。
并不存在真正的目的地,旅行從剛開始出門那一瞬間就已經開始了,并不是非要到達某個目的地,才是最終的目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想看到未來,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未來。
人生好似一張白紙,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畫。
并沒有故事,如同人生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靠自己來決定。
那如果真的需要一個方向,就是:他者貢獻,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有必要跟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就會走到此時此刻。
第七,要想獲得幸福,本質上就是要對他人有貢獻,對他人有用(這個和需要別人的認可還是有分別的,需要別人的認可,是從別人的角度出發(fā),滿足別人。而獲得幸福是自己發(fā)出的這種能量,認可的欲望就會消失,不存在別人的評價。)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精彩】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隨感06-02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啟示06-02
被討厭的勇氣心得體會06-02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5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4-25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優(yōu)秀12-01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范文06-02
被討厭的勇氣經典讀后感范文05-16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