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讀后感(優(yōu))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兒童心理學》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1
在教育與發(fā)展的關系中,如何發(fā)揮教育的主導作用?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準度問題,朱智賢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于兒童原有水平,經過他們的主觀努力后才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適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飯要把握好火候,一個人不能太老實,但一個人也不能太精明……這里我想說一說關于教師提問的“度”。提問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認為提出問題的難度最重要。提出問題的難度合適,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燃起學生的思維火花,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如何把握好問題提出的難度呢?下面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
布魯姆曾經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是我們教學的起點。在設計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須的,但分析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掌握了新課的知識,教師還在不停的問這問那,強迫他們從“零”開始學習,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
還清楚的記得我在教學4的分與合時,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讓學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與合,我想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一定學習很熱情,但面對我的提問,他們總是帶著懶洋洋的,不屑一顧的表情。課后經過了解,他們在幼兒園已經滲透了,怪不得他們上課時提不起勁。
二、問題難度要適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們以學生的學習起點為參照物,那在提問時就要和這個參照物保持相對適宜的“距離”。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個人面臨問題情景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當問題解決錯誤或失敗時會引起苦惱,可能阻礙進一步的智力活動;當解決的問題得到肯定,就會產生喜悅和自豪感,這種積極的情感能夠激勵人完成更艱難更復雜的任務。因此,如果問題的難度太小,就不能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學生不會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將養(yǎng)成懶于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無論對學生的成長,還是老師的教學都是極為不利的;問題的難度太大,學生會感覺高不可攀,產生畏懼心理,這樣的課堂提問就像花瓶一樣,只是一種擺設,只能成為教師的“個人專利”,只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失去信心;只有問題難度適宜的,使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后,“跳一跳摘到桃子”,這樣學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信心,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以后的學習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問題的難度,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進行嘗試和研究。同仁們,好好加油吧!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2
小學生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恒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杰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于抽象概念,屬于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shù)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于其生理、心理上仍處于不成熟時期,對于相對抽象的數(shù)學問題,僅僅用形象的思維方式并不能完全解決抽象特別是稍微復雜一些的數(shù)學問題,并且,由于其他學科,特別語言的理解障礙,使得他們在理解數(shù)學問題時更難以恰當?shù)轿弧S袝r他們只依靠某些簡單的關鍵詞匯理解或解決問題,但這并不能幫助他們完全理解抽象的數(shù)學現(xiàn)象。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恰當?shù)剡\用某些方法和工具如學具、教具與及適當?shù)恼Z言鼓勵等都能比較好地引導小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轉變?yōu)槌橄笏季S。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實現(xiàn)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由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zhèn),恰當(shù)剡\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解決了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知識,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例如在“平移和旋轉”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多媒體動畫出示游樂園的一角:摩天輪、轉轉椅、纜車、大風車、小火車等的運動,學生一邊觀看屏幕一邊用手勢表示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并根據運動方式分類。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感知以及親身的體驗中,理解和掌握了物體的兩種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
再如:在教學“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較小的重量長度單位時,可先用讓學生稱、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礎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維的形式建立起“噸”、“千米”等較大的新的重量、長度單位的`概念。通過具體的計算,引進運算定律;通過教具、實物的演示,引入幾何概念。概念的引入方式是概念教學的關鍵一步,這一步做得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小學生掌握概念,是一個主動而復雜的認知過程,只有為他們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過直觀教學,才能逐步抽象,內化成概念。?
我們通過形象操作、感受,直觀地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符合“感知——表象——概念”的兒童認識規(guī)律。這樣可以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數(shù)學的基本概念,并在大腦中逐漸形成具體而形象概念并向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轉換,從事物的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促進學生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方向協(xié)調發(fā)展。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3
真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過教育類的著作。在校長的推薦下,我選擇了一本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閱讀。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意識到,了解兒童心理發(fā)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么重要。我多年從事的是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所以我對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十分感興趣,我便重點學習了這一章節(jié)。
在課堂上,低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難掌握的。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學齡初期這些孩子的注意力發(fā)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fā)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具體來說就是:
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fā)展,而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作用。
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fā)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fā)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
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
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
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tài)度。
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yǎng)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發(fā)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fā)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
2、把有意注意發(fā)展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jié)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yè)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后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松的環(huán)節(jié),這以后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么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fā)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么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4
看完這本書之后,感覺收獲頗多,內容很豐富,比幾年前的考試教材中的《兒童心理學》詳細。本書一共有十個章節(jié),中間的幾個章節(jié)印象尤為深刻,因此擷取幾點,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第四章建立關系依戀關系的建立對兒童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父母對嬰兒反應的敏感性決定了這個孩子以后心智的發(fā)展。第五章情緒發(fā)展情緒并不完全是消極的東西,它被認為對社會適應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際關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緒有生理基礎,是人類的天賦的一部分。新生兒就是通過情緒來滿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兒童不僅體驗情緒,而且還思考情緒,一旦他們能夠說話了,他們就可以指稱各種情緒,思考情緒,并和他人討論情緒。兒童首先和父母進行交談,這種對話進行越頻繁,兒童的情緒理解力就越高。情緒發(fā)展因此受到社會經驗影響。讓兒童學會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若不能習得這種技能會給他以后的社會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這個能力的發(fā)展就是將看護人的外在控制轉移為孩子的自我控制,這個過程要持續(xù)整個兒童期,并且涉及到學習許多調節(jié)自我情緒及其表達的策略。第六章作為科學家的兒童: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智力是對環(huán)境的適應。皮亞杰的目的就是探索兒童是怎樣逐漸地實現(xiàn)這一是應當。他關注的是只有有限的心理能力的新生兒是如何發(fā)展成有復雜思想的成熟個體的。強調即使是嬰兒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周圍的世界。兒童對環(huán)境懷著濃厚的好奇心,想要探索河研究;但是他們不是隨意地去做的,而是通過選擇與已有的`心理結構相一致的經驗。
兒童就像“小科學家”一樣:通過實驗來使他們的新經驗富有意義,并把此經驗納入他們已有的理解方式中;如果不行的話,他們就會擴展已有的,或創(chuàng)造新的理解方式。第七章兒童是學徒:維果斯基的社會認知發(fā)展理論我感覺這一章是我收獲最大的一部分,已經做了詳細的總結:
1、最近發(fā)展區(qū);
2、成人如何幫助兒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如何提供有效幫助;
4、同伴能扮演指導者的角色嗎;
5、文化因素在成人對兒童學習幫助中起什么作用;
6、合作勝于單干嗎?
這6個方面進行陳述。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分對兒童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讀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兒童。在拜讀之后,使我充分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細心和耐心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說話,把自己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考,去體會。這樣,才能成為一個親和、有人格魅力的好老師。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兒童心理學心得06-10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03-02
《兒童心理學》讀后感04-20
兒童心理學心得11篇06-10
《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12-09
兒童心理學學習心得06-13
兒童心理學心得體會03-02
兒童心理學的心得體會03-16
《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集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