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士與中國文化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士與中國文化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士與中國文化讀后感 1
余英時先生所著的《士與中國文化》,陸陸續(xù)續(xù)讀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將全書瀏覽一遍,其中許多地方不乏是跳躍式的閱讀,即使這樣,自己從中也得到許多啟發(fā)。
其中最深的就是對文言文教學的起始段設在何處的思考。
本人也曾在中學和師范學校里讀過一些文言文,但讀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文言文引文時,深感吃力。
有的只是一知半解,有的是囫圇吞棗,還有的只能是瀏覽后跳過,這對文章的整篇語義、語境往往會產(chǎn)生曲解,這樣的讀書應該是不科學的,然反觀“70”“80”“90”后的人,文言文對他們的普及程度似乎更弱,欣聞此次高考有一學生用古代駢體寫了一篇得高分的作文,像這樣的學生是否應該得到保護,因為他大學的專業(yè)似乎與他的愛好并不相一致。
由此我產(chǎn)生這樣的思考,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是否要前移,畢竟這是我們的國粹,從上一例子中也可得出,多讀文言文的作品對文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也是有利的,寧可壓縮一些其他篇幅的學時,將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精髓多多普及,這為今后的學習也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不知我的見解是否有失偏頗。
這是題外話,暫且打住。
應該說本人尚算一個讀過一點書的知識分子,按照意大利思想家、共產(chǎn)黨領袖葛蘭西對知識分子的定義:我們可以說所有的人都是知識分子,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社會中都具有知識分子的作用。
那本人也就忝列為知識分子中的一員了,當然在社會中并不具有知識分子的作用。
余英時先生對中國史上的“士”的判斷應該是正確的。
他認為中國史上的“士”大致相當于今天所謂的“知識分子”(和我差不多),但兩者之間又不盡相同(在社會中并不具有知識分子的作用)。
根據(jù)西方學術界的一般理解,所謂“知識分子”,除了獻身于專業(yè)工作之外,同時還必須深切地關懷國家、社會以至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又必須超越于個人(包括個人所屬的小團體)的私利之上的。
因此,有人指出,“知識分子”事實上具有一種宗教承當?shù)木瘛?/p>
(中國歷史上的宗教又為何,普及度又有多少)
“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社會階層而言,其出現(xiàn)的時代大概不能早于十八世紀。
而余英時先生認為,在西方出現(xiàn)的具有知識分子性質(zhì)的階層,在中國先秦時代似乎已經(jīng)出現(xiàn),也就是所謂的“士”(只不過相似)。
并認為中國的“士”自孔子以來便形成了一個延續(xù)不斷的傳統(tǒng),兩者之間在基本精神上有許多契合之處,但不能畫等號。
康德先生對近代知識分子精神則概括為“有勇氣在一切公共事務上運用理性”。
這與資中筠女士對方孝孺的點評相一致,她認為方孝孺之死與布魯諾的死有明顯的質(zhì)的差異。
一個是為帝王的“家事”操心,耗盡聰明才智、獻出理想、忠誠和生命,對推動社會前進并無作用;而一個是為科學真理“日心說”而死。
筆者以為,這也就是中國歷史為什么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較長的結論所在!
對“士”的進化,我完全贊同顧頡剛先生《武士與文士之蛻化》一文中的觀點,認為“士”最初是武士,經(jīng)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動然后方轉化為文士。
因為至少當時的歷史條件限制了“文士”的產(chǎn)生,如文字、書籍等等,當然這是筆者自己一點小小的思考,與大家先哲不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的。
顧頡剛先生對“士為低級之貴族”的判斷,得到了大家的首肯,但我以為,這只是因歷史條件限制而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士”只不過是舞文弄墨之人的歸屬性和自我定義。
余英時先生在“哲學的突破”這一節(jié)更讓人們有所思考。
由于哲學的突破,整個西方文明中,理性認知的文化基礎由此奠立,哲學、科學、以至神學都跳不出它的籠罩。
相反,我國歷史上似乎在哲學、科學以至神學都是較弱的學科。
余先生在“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fā)展”中用了孔子《論語》中的許多章節(jié),筆者從李零先生的《喪家狗--我讀〈論語〉》中一一找到對應的注解,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精義和脈絡,從中也能產(chǎn)生自己正確的理解。
比如李零先生對“士”的注解為:“士”,即君子,也叫“士君子”,是貴族下層的一般稱呼。
而我的理解是:君子與貴族并不相通,庶民中也有君子,君子似乎更是跟人的文化素質(zhì)、教養(yǎng)、信仰追求的結果。
余先生在“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fā)展”第27頁中有這樣的描述,“荀子的時代,儒家與其他各派在政治上的競爭已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因此他(荀子)推崇儒家與排斥諸子(從結果看,是成功的)”。
我在邊注上寫了“斥諸家,則不可謂士,故中國無士也。”第28頁上,荀子主張在政治上“禁非道”。
我在邊注上這樣寫道:“禁不同意見,非士之人所為,即為,則不能稱之為士也,只可謂‘犬’也!钡29頁上,我這樣寫下了自己的認識:“政治化的士還能稱之為士嗎”第30頁上,“將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此乃中國士之特色。”第34頁,“國人之‘士’,為君王服務,又為君王利用。此乃中國一特色!钡36頁:“士爭名,而不爭理。”第38頁,我對齊國陳仲的評價,“此乃真士,一旦士與政治相互結合,似乎只能變成余先生所說的‘知識人’而已了,貨與帝王,以求相當,與西方知識分子定義相去甚遠!钡40頁:“中國之士似乎開始時即為霸道與獨尊而戰(zhàn)斗,故在傳統(tǒng)文化歷史上,我們沒有好的學術氛圍,最終導致了現(xiàn)在的國民性。”
也許我們從來就沒有什么知識分子,我們只有智識分子。
像班達所言“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甘冒被燒死、放逐、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危險!碑斎凰那疤崾侨缢_義德所說“我一向覺得知識分子扮演的應該是懷疑,而不是顧問的角色,對于權威與傳統(tǒng)應該存疑,甚至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闭\如余英時先生所言,“研究通俗文化史尤其不能以‘科學’為借口而持一種非歷史德態(tài)度!蔽覀儾荒芤18世紀后的要求來要求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上的“士”,同樣我們也不能借中國歷史上一些圣人的片言只語,與近代知識分子畫等號,這也是一種非歷史的態(tài)度。
因為我們本身似乎就缺少培養(yǎng)知識分子的土壤!
士與中國文化讀后感 2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士”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從整體上看,“士”的形成及演變在中國歷史上也確然具有高度連續(xù)性的傳統(tǒng)。
余英時先生在他的《士與中國文化》中說:“中國歷史上的‘士’大致相當于今天所謂的知識分子,但兩者之間又不盡相同!薄拔覀?nèi)绻匪輾v史,從孔子算起,中國‘士’的傳統(tǒng)至少已延續(xù)了兩千五百年,而且流風余韻至今未絕。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獨一無二的現(xiàn)象。”
“今天西方人常常稱知識分子為“社會的良心”,認為他們是人類的基本價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維護者。
知識分子一方面根據(jù)這些基本價值來批判社會上的一切不合理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則推動這些價值的充分實現(xiàn)!币蚨糯袊摹笆俊痹谕苿又袊鴼v史的發(fā)展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知道為什么我總不大喜歡“知識分子”這種說法,或許是源于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吧。
比如每次回家,我媽見到我說的第一句話,總是“呀,我們家的知識分子回來了!”,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我總覺得這無形中把人分為三、六、九等。
其實我并不是什么知識分子,也不符合知識分子的定義。
現(xiàn)在所說的知識分子,并不泛指一切有知識的人,他首先必須是以某種知識技能為專業(yè)的人;同時還必須深切的關懷著國家、社會、以至于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厲害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又必須是超越于個人(包括個人所屬的小團體)的`私利之上的。
所以,相對來說,我更喜歡“知識人”的提法。
我們再看,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商務印書館,1985版,第324頁)中,“分子”是指屬于一定的階級、階層、集團或具有某種特征的人;而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分”別也。
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
因此我個人覺得“分子”這個詞帶有一定的團體的性質(zhì),是一類物的整體;而“人”就可以具有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上的自由。
中國古代的“士”雖在早期是帶有團體性質(zhì)的貴族階層,但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與發(fā)展,“士”的界限便不再限于某一固定的階層了,因而我個人覺得“知識人”比“知識分子”更為貼切于對中國文化中“士”的表述。
士與中國文化讀后感 3
最近,我讀了一本關于中國文化和士人的重要著作,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書中詳細闡述了中國士人的精神追求和他們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角色。士人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承載著社會的期望和道德規(guī)范。他們不僅是學者和知識分子,更是社會價值觀的守護者和傳承者。他們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為社會指明方向,為國家的繁榮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深被士人的堅韌不拔、忠誠正直的品質(zhì)所打動。他們無論在何種環(huán)境下,都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為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福祉盡自己的一份力。這種精神品質(zhì),讓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強大魅力。
此外,書中對于“士”這一特殊社會角色的分析,讓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士人是古代中國的精英階層,他們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成為朝廷的重要官員。他們的行為舉止、道德品質(zhì)都代表著朝廷的形象,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士人的精神追求和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是相通的。他們追求真理、忠誠、勇敢、公正等品質(zhì),這些也是現(xiàn)代社會所推崇的價值觀。通過了解士人的故事和精神追求,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現(xiàn)代社會的本質(zhì)和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總的來說,《士與中國文化》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著作。它不僅讓我深入了解了中國文化和歷史,也讓我對現(xiàn)代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繼續(xù)探索和研究中國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士與中國文化讀后感 4
《士與中國文化》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陳寅恪的一部代表作,全書主要講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士”的概念和價值觀。讀完這本書,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文化中“士”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在這本書中,陳寅恪對“士”的定義進行了深入的闡述。他認為,“士”是指有文化修養(yǎng)、有責任擔當、有家國情懷的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士”是社會中的精英階層,他們的言行舉止代表了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同時,“士”也是社會的重要力量,他們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文化中“士”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士”不僅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種精神和道德的象征。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和言語影響著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社會中,雖然“士”的身份和地位已經(jīng)有所變化,但他們所代表的`精神和價值觀念依然是我們需要傳承和發(fā)揚的。
此外,在這本書中,陳寅恪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反思和探討。他認為,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一些陳舊和過時的觀念和做法,需要我們進行批判和反思,以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
總的來說,讀完《士與中國文化》這本書,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士”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我認為,我們應該在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要批判和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
【士與中國文化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文化根本精神03-30
中國文化作文03-07
助產(chǎn)士述職報告10-31
藥士工作總結08-20
助產(chǎn)士個人總結06-12
中國文化遺產(chǎn)作文02-07
呼叫助產(chǎn)士讀后感03-16
檢驗士轉正工作總結06-02
助產(chǎn)士的工作總結05-14
助產(chǎn)士個人總結范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