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目送》讀后感(熱)
當(dāng)閱讀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目送》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目送》讀后感 篇1
目送,是為了再次聚首
最開始,先回憶一番。
第一次聞及龍應(yīng)臺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xué)說了一句龍應(yīng)臺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里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yīng)臺的書正是《目送》,現(xiàn)在還在當(dāng)當(dāng)?shù)匿N售榜上,書是從小伙伴那里借來的.,在某個暑假里看完,當(dāng)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jīng),幾次尷尬落淚。還記得是在家里的客廳沙發(fā)上,蜷縮著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dāng)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寫,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著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觸龍應(yīng)臺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于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dāng)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xiàn)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jīng)成為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么可以附著依托。】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時候,你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屬于你的東西。
《目送》讀后感 篇2
《目送》里包羅萬象,龍應(yīng)臺女士用她溫婉細膩的筆觸將每一篇文章刻畫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我們總會有不同的感悟,會面臨各種各樣這樣年齡段所要觸碰的事情。 《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龍應(yīng)臺的文章給人的感覺是十分的細膩的。其中《目送》這篇文章帶給我很深的`觸感。
《目送》講述的是讀后感目送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目送父親的背影漸漸遠去。當(dāng)我們長大后,對子女的關(guān)切可能會勝于對父母的,而當(dāng)子女長大后,他們也依然會對自己的子女的關(guān)切勝于父母。這種愛會一代一代的延續(xù)。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不斷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時會體會到很多。
當(dāng)我們的父母也漸漸變老的時候,變成一個雙目渾濁,滿頭銀絲,全身布滿老人斑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像父母對待年幼的我們一樣去細心照顧他們呢。
當(dāng)我們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做什么的時候,那就去父母吧。因為孝順父母永遠不是壞事。
龍應(yīng)臺說父母的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但我認(rèn)為應(yīng)該拼命的追,用自己的愛使他們的心溫暖,像小時候那樣整天黏在他們身邊也許就是每個作為父母最大的愿望。孝順并不一定是讓父母過上特別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顧父母,多與父母聊天。因為有你時候他們會覺得很開心。所以請不要說自己今生來不及孝順父母,想孝順父母什么時候都行。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無法言喻那種情感。
《目送》讀后感 篇3
《目送》中的龍應(yīng)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著兒子不復(fù)以往對自己的依賴,她目送著父親的逝去,她目送著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jīng)無法去改變什么。她目送著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后悔?赐暾緯,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yīng)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可以也應(yīng)該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后悔遺憾的事。
對于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xué)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幾乎沒怎么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dāng)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huán)境中,就會發(fā)現(xiàn),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xué)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里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讀后感 篇4
對于一個剛生完小孩的人來說,看完《目送》感觸很多。
尤其是這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笨吹竭@句話,心里不禁泛起淡淡的憂傷,就是這么簡單的語言,卻深深地打動了我。說的真好,說的真對。
親子關(guān)系是個很奇妙的關(guān)系。中國人更多的認(rèn)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是完全屬于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干涉,甚至是控制。外國人更多的認(rèn)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只是把他帶來了這個世界,成年后就是一個獨立的.人,就要搬出家門,和父母就像朋友關(guān)系一樣了。我個人認(rèn)為最好的親子關(guān)系是這樣的:孩子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注定一生與你有無法割舍的緣分,你所要做的是在他人生道路中給予適當(dāng)?shù)闹笇?dǎo)、幫助和關(guān)懷,當(dāng)他長大成年,可以獨立判斷時,給予有用的建議但不干涉他的決定,他雖然已經(jīng)成年,但有著孝順父母的責(zé)任,他的思想是獨立的,他的心靈卻應(yīng)當(dāng)與你緊密相連。
有時候偶爾翻看手機上的照片,不覺感嘆時間的力量真大,孩子一天一個樣,每天給我們驚喜。作為父母,既希望孩子永遠不要長大,永遠天真無邪,又希望能馬上到幾十年之后看看他會成為什么樣子,一個人能不能生活的很好。
我不知道我能陪孩子走多久,我只知道,只要他愿意,可以隨時離開,也可以隨時回來。只希望我們心中永遠有個牽掛,那是愛的禮物。
《目送》讀后感 篇5
目送,是為了再次聚首
最開始,先回憶一番。
第一次聞及龍應(yīng)臺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xué)說了一句龍應(yīng)臺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里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yīng)臺的書正是《目送》,此刻還在當(dāng)當(dāng)?shù)匿N售榜上,書是從小伙伴那里借來的,在某個暑假里看完,當(dāng)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jīng),幾次尷尬落淚。還記
得是在家里的客廳沙發(fā)上,蜷縮著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dāng)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述,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著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觸龍應(yīng)臺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于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dāng)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xiàn)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jīng)成為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應(yīng)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么能夠附著依托。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可是更多的'時候,你僅有你自我。你才是你自我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屬于你的東西。
《目送》讀后感 篇6
在《目送》一書的七十三篇散文中,分別寫了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寫了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了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這是一本讓我們思考"人生大問"的深情之作。
文中作者龍應(yīng)臺女士分別寫了她與兒子離別時和她與父母離別時的場景,在這一次次的分別之中,父母往往是看著孩子的背影遠去的。從孩子小時候在分別時不斷地回頭,兩人的視線隔空交會,顯得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再到機場送別長大的孩子時,孩子頭也不回地離開,前后的感情交錯讓這份親情顯得若有若無。到最后作者看著自己父親的棺材,被慢慢地推入爐門,完成了作者為自己父親的最后一次"目送"。作者以自己為例,諷刺了當(dāng)今社會中父母與孩子的漸行漸遠,孩子對父母的漠不關(guān)心等現(xiàn)象。
這一切引發(fā)了我的.思考,小時候依賴著父母的小孩片刻不想分離,長大后這一份依賴,卻因獨立、因成熟而變得不存在了;而當(dāng)孩子也當(dāng)上父母時,才知道要珍惜、去守護,而不是在這一次又一次地用“背影"離去過后,才想念年邁的父母,若是等到"最后一次目送"了,才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父母與孩子之間,一直都是孩子長大,父母老去,慢慢地父母與孩子就沒有了溝通,沒有了交流,這使得這份親情越來越淡、越來越淡,甚至讓人視而不見。
也許父女母子、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后感 篇7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zhuǎn)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zhuǎn)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我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guān)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好”,一只關(guān)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guān)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wǎng)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推薦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母親,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xí)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fēng)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dāng)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我走,正因--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 篇8
從《孩子,你慢慢來》到《親愛的安德烈》再到《目送》,基本上三本書是連續(xù)著看完的,所以書評就在一塊寫吧。
這三本書被稱為是龍應(yīng)臺的“人生三書”,也確實是這樣。
《孩子……》中華飛、華安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母親眼里都透露著殷切的愛意,無限寵溺。就像龍自己說:“你們兩個本來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媽媽做女人的禮物!笨赐旰笥X得很溫暖,整本書中有著濃濃的“愛”,深深的“情”。
而《親愛的安德烈》全書是由龍應(yīng)臺和兒子安德烈的互通書信集結(jié)而成,曾經(jīng)蹣跚學(xué)步的'孩童卻已成長為風(fēng)度翩翩的少年。但更多的卻是母子之間思想上的碰撞,一邊是叛逆期的少年,思想開放、自由不羈;另一邊是有名的作家母親,重視家庭親情、倫理觀念。雖是母子,在很多方面彼此卻是很陌生。為了重新認(rèn)識彼此,才有了這本書,只為了在母子之間的鴻溝上搭建一座橋梁。
至于《目送》,不得不羞愧的承認(rèn)自己真沒大讀懂。文章很散,記錄了很多東西,但大多都是關(guān)乎親情。印象最深的是龍父的病故,那種悲痛和感悟都能透過文字摻滲出來!坝行┦,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句話在這里,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是如此的切合實景實情。
“人生三書”——這三本散文書籍,細膩而溫柔,看似淡淡的,實際上卻是深刻又真實。還是那句話,在別人的故事里,過好自己的生活。
《目送》讀后感 篇9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淡淡的文字,憑吊的語調(diào),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么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rèn)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凈化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散文。這本書中,她用優(yōu)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母親在對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是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采訪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記錄了自己作為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傷痛。
翻開這一本《目送》,竟然讓我從頭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種感覺——仿佛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fēng)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出最動人的心弦的那種感覺。讀起來,連呼吸都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這是一個關(guān)于時間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流逝,當(dāng)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dāng)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它們當(dāng)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jīng)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無聲息的擋住了。時間讓我們改變,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長了吧。
《目送》讀后感 篇10
匆匆流去的時光,總會讓人忍不住懷念。
——題記
人一生中,總會有癡呆的時候,沒有幾個天才會聰明到生命的最后一段路。
一片短文,洋洋灑灑幾千字,分為兩部分,前半段為回憶,后半段為現(xiàn)實。在龍應(yīng)臺小的時候,父母很年輕,再高的火車,他們也爬得上去,“就是只有一只腳沾著踏板,一只手抓住鐵桿,半個身子吊在火車外面像風(fēng)箏就要短線,還能聞到那風(fēng)里有香茅草的清酸甜美,還能看見大江大地綿延不盡,令人想迎風(fēng)高唱山川壯麗”。青春是轟烈的,是美好的`,是所有記憶中最美麗的一部分,更是永遠回不去的一段舊時光,一幕一幕的畫面像時光機一樣,一張一張在腦海中呈現(xiàn)。原來的那些記憶,最后只剩下一段語言,一次遐想,簡簡單單,很快就過去了。
可是,人們永遠逃避不了歲月的流逝。作者的母親在面對作者時,竟然一點都不認(rèn)識,那相處了幾十年的感情,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無蹤影,親情又是那么的寶貴,龍應(yīng)臺一遍一遍地向母親表達著自己是誰,一次又一次相幫母親撿回記憶,只是,在歲月面前,誰都無能為力。
五百里,很長又很短,長到一段幾個小時的路程,短到一段回憶。成長了十余年,房子從瓦房到樓房,從沒有樓梯到有樓梯再到現(xiàn)在的電梯,科學(xué)在進步,我們在成長,父母在衰老,破碎的童年記憶已經(jīng)逐漸在我的腦海中拼湊、刪除、拼湊、刪除。
時光,還是不會停留,記憶,是長的,是短的?一條河里的水,是新的是舊的?每一片繁華似錦,輪回過幾次?
《目送》讀后感 篇11
《目送》中的龍應(yīng)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著兒子不復(fù)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著父親的逝去,她目送著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jīng)無法去改變什么。她目送著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后悔?赐暾緯,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yīng)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yīng)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后悔遺憾的事。
對于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xué)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dāng)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huán)境中,就會發(fā)現(xiàn),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xué)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里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讀后感 篇12
我的腦海中總浮現(xiàn)著這樣的場景——
那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每一個人都要走過的路。路中,站著一個人,一個母親。她看著,目送著,凝望著。孩子像迫不及待離開巢穴的雛鳥,義無反顧、毫無留戀地奔向那個他們心中的“遠方”,奔向生命的綻放。可他們從沒有回過頭。
從沒有回過頭。
父母,已經(jīng)飽嘗人間疾苦哀傷,正在漸漸衰老、退化,用他們蹣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枯敗、死亡?蓵r光卻不讓他們回頭。
不讓他們回頭。
這也許就是目送。這本書中,作者用深邃的眼光、深情的筆觸,緩慢而又憂傷地記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既有款款深情,也有絕決冷漠。通過這些文字,我們能體會到人間深情以及離別惆悵。
其中,我記憶深刻的是《回家》這一篇短小的散文。一個女兒牽著母親,好不容易才把嚴(yán)重失憶的她拉上了火車,而那母親卻鬧著要回家。女兒明白,媽媽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那曾經(jīng)美好、溫暖的快樂時光……但她不得不安慰母親:
“這班火車會帶你回家!
看過不由心酸。一個腦萎縮的病人,連最親最愛的孩子也不記得了,卻只記得“回家”。
在這個時候,面對記憶的失去,生命的流逝,作者也只能看著,目送著凝望著,母親在“回家”這個信念的支持下,越走越遠。她固執(zhí)得不讓你追上。
人生無非就是這樣一場又一場的相送。
當(dāng)那英姿勃發(fā)的年輕的孩子腳步慢下來,面上滄桑起來,明白過來回頭看看時,卻只能看見蒼老的父母,相扶相依著,蹣跚地走向死亡。
正如他們的父母中年時的目送一樣。
永遠追不上,趕不及。
《目送》讀后感 篇13
生活的意義在于美好,在于向往目標(biāo)的力量。應(yīng)當(dāng)使征途的每一瞬間都具有崇高的目的。蘇聯(lián)高爾基偉人的生平昭示我們,我們也能使自己的`生命令人崇敬;當(dāng)我們告別人生的時候,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自己的腳印!少Z羅
龍應(yīng)臺說過,自己第一次做母親,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找到教育孩子的各種有效方法,也許生活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門課程。
《注視》告訴她死亡是什么,原來死亡離她那么近,學(xué)會面對死亡,也是最大的一課,千萬縷感情從這一刻,一起迸發(fā)出來,想擁抱,想流淚,想觸摸,相愛……想留戀,生命卻又在不經(jīng)意間流逝。死亡,是一個社會的暗語嗎?因為經(jīng)歷了死亡,所以可以一言不發(fā)就明白了一切的一切嗎?
其實死亡并不恐怖,正確對待死亡,是生活告訴我們的。
“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明白嗎?我是要你學(xué)會以后做給自己吃。”母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當(dāng)他們長大,或許依舊聽你的,但是他們也要你愛護自己,并不是把所有的關(guān)愛都給孩子們,愛人更要愛己,你既然不會愛自己,怎會愛別人呢?兒子的一言一語,全部刻在她的心里。
兒子安德烈是她筆下的穿梭人物,他給她的母親節(jié)禮物,是一封電郵,寫了母親對兒子的經(jīng)典語段,或許這也是對母親的愛吧。
生活,是每個人必學(xué)的一節(jié)課程,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課程,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在里面慢慢醞釀,生活會告訴你正確的,也會該訴你不正確的,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去學(xué)生活這門課程,或許你會學(xué)會很多重要、基本的生活知識。
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一種巨大的和無限高貴的禮品。
《目送》讀后感 篇14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jīng)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yīng)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xué)起到中學(xué)、直至出國上大學(xué)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yīng)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dāng)我第一次踏進小學(xué)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dāng)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qū)的拐角。當(dāng)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dāng)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xué)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于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yīng)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jīng)歷。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龍應(yīng)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目送的作文04-20
目送的隨筆09-09
實用的目送作文04-12
目送優(yōu)秀作文03-02
《目送》經(jīng)典語錄12-30
關(guān)于目送的作文10-30
《目送》讀后感08-26
目送讀后感10-28
《目送》 讀后感04-27
(經(jīng)典)《目送》讀后感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