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
不知道從什么時刻開始,上班變成了一件糾結(jié)的事情。明明必須要去面對的工作,總是選擇逃避的方式,比如今天要去通知的事情,需要學生完成的事物,需要老師配合的工作,在一段筋疲力盡的時段,它會變得恐怖,折磨人的心智。在管理這個班級兩年的時間里,總有間歇性的情緒在阻礙自己班主任的工作,解決的方式只能是:誰都會如此,熬一熬就過去了。但當頻率不斷重復的時候,是不是意味著工作瓶頸在出現(xiàn),只是我能做什么呢?當生活變得無滋味,摧毀的將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而這是多么可怕。
在這樣狀態(tài)下期盼而來的暑假是分外令人興奮的,假期里偶爾閑得讀起鄭英老師這本《班主任,可以做的這么有滋味》。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說教,不想滿書生動的故事,案例讓人不自覺都通讀了一遍,頓時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這一件更讓人興奮的事!
書中敘述的故事真如書名這般,有滋有味。在細微處用心,著眼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她將班主任工作變得生活化,而生活不是戰(zhàn)場,沒有冷漠的硝煙,沒有無謂的犧牲,沒有一開始就決定好的結(jié)果。生活是順其自然,充滿著神奇的。她講到,用你對生活的態(tài)度去對待你的學生,你會發(fā)現(xiàn)另一片場景。學生也許會不盡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會回報多少。我們也許要的不是回報,但那種酸甜苦辣之后滿滿成長的喜悅,這將是一種過程中最幸福的事。作為班主任體味的就是這樣一種有著涅槃的成長幸福,你和學生一起,不會孤獨。
如果用生活的方式,我們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或者就如同書中而言,不在是利劍而是火把,照亮他們的內(nèi)心,直抵溫暖,或者若干年后依然會記得那些美好的鼓勵的話語,伴隨著成長而慢慢積淀成為一種想念。鄭英老師用很淺顯的語言,細膩的表達了這樣的感情:無論怎樣的學生都需要鼓勵,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把握好語言的度,將能“化干戈為玉帛”;一句話,一個淺顯的道理,都能“此時無聲勝有聲”。
這給我很大的啟示。工作中的煩與累,往往很多時候是自己添加進去的。用譏諷的語言來代替所謂的“黑色幽默”,效果究竟有多好?很多時候我們將學生看成是階級里的另外一部分,他們的不良習慣和錯誤,會用放大鏡放大很多倍之后呈現(xiàn)出來,若干次之后,即便是再有耐心的老師也會煩躁而生氣,結(jié)果只能是兩者都受傷,這樣的一個心結(jié)橫構(gòu)在師生之間,不改變方式,只能越行越遠。然而,作為班主任的疑問又會接而來之,換種溫柔的,于學生而言,效果卻無法立竿見影,或者失去威信,在學生眼里只是一只“紙老虎”?這樣想的老師肯定不在少數(shù),這里鄭老師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簡單而有效的道理故事。不多言,卻能在無形中給學生很多空間去理解和體會。
我們想當然的把孩子想的簡單,又或者想的太過復雜。其實孩子如同自己,更喜歡有深意一點的說教。有人性化的閔懷,有智者的睿智,有懷抱世界的寬容,自然而然他們就會漸漸接近你,如此更有意義。在今天做教師,不再是簡單的孤獨的教學,與學生更加有效的交流是教育成敗的關鍵,唯有交流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讓他們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帶著好奇,帶著激情的心,走近。有時候語言就是釀一滴神奇的蜜,學生會聞香而來。
當交流變得不再是障礙,學生可以懂得你的想法,班主任的工作將不再只剩下煩躁,更多的是一種惺惺相惜的信任感,彼此間建立的信任,師生之間的對立面也將瓦然崩解,站在一條線的我們,還有什么不能解決呢?看到這里我不禁也問自己,都在自己人氛圍下的工作,還會沒有滋味嗎?
有時候,就是那靈機一閃,某一句話,某一點提醒了當局的我們,找到合適的方法,把握班主任的全局工作,從細微處著手,將班主任工作生活化,用生活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大家庭里的所有故事,相信誰都會不愿離開,誰都會學著體諒,學著和諧,如此,都會有滋有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相關文章:
面試時,離職原因可以這么說10-07
尊重孩子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0-07
飯后不要著急做得事情10-26
個人簡歷做得完美10-08
海寶夸我做得對作文素材10-08
中班社會活動誰做得對教案10-09
簡歷做得象征個人性格10-08
心情隨筆:我們這么近,我們這么遠10-09
大班社會活動《它們做得對嗎》教案10-05
泥塑我會做得更好小學作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