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懹^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今天老師上了兩節(jié)課,讓我們看了兩集《舌尖上的中國》。它不僅給了我們視覺沖擊,也給了我們靈魂沖擊!一開始我陶醉在誘人的美食中,后來我低頭看著對勞動人民的敬仰,最后我感嘆中國五千年的飲食文化!
看第一集的時候,看著誘人的美食,要引起我們的興趣,要仔細聆聽每一種美食的魔力和誘惑力。本片中有詳細的介紹,每種食物的具體做法也急于講述。讓我們一起看,一起驚嘆,哪怕是用口水。一邊看美食,一邊被樸實的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深深打動!
通過看這部電影,我了解到,每一道美食都伴隨著汗水。就像挖竹筍一樣,有經(jīng)驗的勞動人民知道什么時候竹筍最新鮮好吃,在哪里挖竹筍,挖完竹筍后如何保護好竹根。知道如何保存竹筍。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世界上出現(xiàn)了各種美味的食物。正是因為他們勤勞的智慧,每一種食物都能完美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我真心佩服他們!
當然,在這部電影中,我也感嘆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飲食文化。就像那些傳統(tǒng)習俗一樣,除夕夜,北方人喜歡自己做饅頭包餃子。親手做好吃的。這個習俗代代相傳。雖然在當今機械化社會,自己動手蒸饅頭包餃子的人越來越少,但還是有人傳承下來了。也希望這種文化不要在這里消失,更多的人可以傳承這種習俗。再現(xiàn)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
在影片中,我也看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為了生活,為了讓孩子上學,他們不得不離鄉(xiāng)背井,用體力換來一些錢。就像電影里的挖藕兄弟一樣,每年九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省嘉魚縣,挖一種長在水里的美味藕——。說到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大自然對我們?nèi)祟惖膼,我也希望我們作為人類,不要目光短淺,不要被肆意虐待!從他們兄弟身上可以看出他們的'努力和單純。他們說在街上看到藕,就有一種親切感,覺得那些藕是自己親手挖出來的!這說明他們有多簡單,F(xiàn)在餐桌上隨處可見藕,但我們不知道這些藕的背后有多少故事,有多少汗水從勞動人民身上流下來。當我們享受桌上的每一道美味時,我們應該想到那些勤勞的人們,感謝他們的雙手,這樣我們才能享受到如此美味的食物!
雖然只看了兩集,但這兩集讓我受益匪淺!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舌尖上的中國,我認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訴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訴你,怎么吃,和誰吃,在哪里吃,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為數(shù)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國看哭的人,不是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為了他的那一句家鄉(xiāng)味。
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難以想象的動人,頑固,竟然都可以成為味道的形容詞,我們這才不止一次的覺得,原來,味覺也是情的來源。加上背景永遠“勾人”的男聲,畫面的質(zhì)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給人身臨其境和心曠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謂生活,除了柴米油鹽,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當看到為生計奔波,遠走他鄉(xiāng)的國人的時候,誰沒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帶入了進去,誰沒有設身處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的.成功遠遠不止是吃那么簡單。這部超脫了紀錄片意義的紀錄片實在是給人了大于更實際的現(xiàn)實的震撼。雖然你知道這是擺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張淳樸的臉上的每一絲感情,都是不摻假的真實。偶爾的背景音還是在不斷的提醒著我們,中國的現(xiàn)狀,雖然傷感,可是越是這樣,傳遞出的人文關懷也就越加的濃烈,不同于那些新聞里的,法制頻道里的念白,人們在這種打開心靈和感官,專注于感受的時候,傳遞出的這樣的情懷,這樣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讓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們的惻隱之心。
“爸爸,你太厲害了!
“當爸爸的很能干的!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xiāng)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tǒng),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xiāng)!
“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給了我異樣的感動,不管腳步有多遠,心永遠都朝著故鄉(xiāng)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難,都要記得一種永恒的感動,家,是最最溫馨的港灣。
我不是個合格的吃貨,不然就不會美食當前還有時間拿著手帕紙流淚。但是我是個有感情的文藝的吃貨,所以,舌尖就是這樣的,在每一個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之間,把不僅僅是如何吃,更加是對于中國的熱愛,對于社會的關愛嗎,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全部勾引出來,讓你欲罷不能,又沉醉其間。
所謂的根正苗紅,若是做到這樣,倒也真真是,不負恩澤。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
這個紀錄片我對它一直以來都算蠻有情感的。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它,并沒有認為它的人物故事占比太多,其實正是有了這些人物故事我才更覺得有可看性。
中國人的情感文化已經(jīng)綿延了幾千年,它寄托于各種各樣的形式中,可以說食不離情、情不離食。就拿我個人來說,我生于安徽、長于江南,我的骨子里早就烙下了江南飲食的印記,幸好如今也不算離家太遠,飲食文化都相近,也算是一種幸運之事。不過我的骨子里可能是個對于食物文化包容性比較強的人,各地的食物不管是否正宗,我都愿意嘗試嘗試。只不過囿于時間、地點和金錢無法實現(xiàn),那么能有這樣的一個作品能夠讓我見識到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廣的文化也是極好的。只是吃固然能夠喚起人內(nèi)心的饞蟲,但是真正讓人感動的仍是寄托于食物中的情感,更何況有些食物的制作方式已經(jīng)傳承了千年以上,在千年以前是否也有人和我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享受一樣的食物,這種情感的紐帶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跨越了思想和文化走到了我的面前,讓我得以感知。今日是重陽節(jié),按理說對于現(xiàn)代人,其實關于這個節(jié)日的記憶已經(jīng)相當?shù)×,我們基本上已?jīng)忘記了應該用何種方式去紀念這樣一個節(jié)日,可是食物不會,便是三歲小兒也明白今日該吃重陽糕了,這就是事物的魅力,它不僅僅擁有它原本的味道,更承載著人類賦予其千百年不變的情感寄托。舌尖正是傳遞了這樣的價值取向,它拍攝的手法厚重,也不會讓食物的情感表達流于表面,很多人覺得舌尖關于食物的部分較少,或許是一帶而過,并不詳細講她的制作過程,雖然有些可惜,不過事物總是在那里不是嗎,比起食物,能夠給我們展示那些我們并不知道的、知道了但丟失的傳統(tǒng)制作方式,不也很好嗎。
在歷史的長河中,農(nóng)業(yè)始終是一個國家的根基,可是誰又會再去了解我們是如何播種、如何收獲,這些糧食蔬菜是經(jīng)過怎樣的工序被送到我們的餐桌上的,人與自然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個奇跡,我們現(xiàn)在的旅游業(yè)主張回歸農(nóng)村、回歸自然,自然與我們的.食物是息息相關的,幾千萬公頃的梯田、各種各樣的原始的耕作生產(chǎn)方式,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人在干著我們聞所未聞的事情,正是這些奇跡才構成了我們整個的人類文明。有時候,能通過這樣的紀錄片了解到,也是非?少F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
這段時間,觀看了中央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中的情景讓我非常感動,在大流口水的同時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有如下的體會:
一、紀錄片里面很多美食我們沒吃過
第一季至第七季都有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們吃過的寥寥。而且我們發(fā)現(xiàn),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費功夫的。在速食泛濫的今天,在流水線充斥的現(xiàn)在,在添加劑無所不能的當下,在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貴的饋贈,哪里才有浸透著汗水和辛苦的美食?因此,這一切,只能在電視里,不能在肚子里。是電視喚起了我們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靈感的轉(zhuǎn)化
我是陜西人,看了第二ji“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較熟悉。那個陜北賣黃饃饃的人我似曾相識。
他說,老天爺會把錢給勤快人,不會給懶人的。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豆子經(jīng)過加工可以轉(zhuǎn)化為豆腐,大米經(jīng)過發(fā)酵可以釀成美酒,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轉(zhuǎn)化為美好和幸福。
三、我們的.田野
鋼筋和水泥里長不出來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嘗不了美味,但是我們都已經(jīng)為了生活住進了城市。被鋼筋和水泥鎖定后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心里卻一直存在著一片長滿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們心里的凈土。為了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師傅讓人拉了三卡車土,把自己的樓頂開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長滿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鳥語花香,晚上有鄰居聚餐,樓頂上滿是開心和快樂。
中國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國》是我看過中文紀錄片最好的一部,感覺像是看到了bbc《美麗中國》的續(xù)ji,里面有不少鏡頭就是直接從《美麗中國》剪切的,甚至連海報都有幾分神似。
《舌尖上的中國》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chuàng)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之前央視出品的不少紀錄片,拖沓冗長,解說沉悶,而這部紀錄片明顯借鑒了《美麗中國》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鏡頭切換簡潔明快,解說詞設計得也恰到好處。以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人文的關懷,虔誠的態(tài)度,尊重勞動,尊重自然,尊重傳統(tǒng)。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與事,無不散發(fā)著濃郁的中國韻味。
導演陳曉卿表示“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
守在電視機前涎著口水觀看《舌尖上的中國》,看過也如同嘗過一般,口齒留香,回味無窮。呈現(xiàn)在眼前的就是饕餮盛宴,卻只能望梅止渴。但也可以讓遠在天邊的游子也能共享媽媽做的飯菜?春蟆渡嗉馍系闹袊,最大的感悟有以下幾點:磁性的解說,誘人的美食,美食的由來,美食與家的關系。
磁性的解說:“在這座繁華的大都市里,人們最懷念的還是記憶中的老味道,”隨著這渾厚的男中音,讓那些司空見慣的食物都鮮活起來,頓覺舌尖上的味蕾被激發(fā)開來,不自覺的口水都淌在了嘴角。每個字每句話都那么韻致得當,飽含著李老師對國家山川河流的熱愛,用打動人心的低沉聲音慢慢地敘說美食的來自不易和無處不在的奇妙歷程。“自然食物是對人類最好的饋贈,五谷雜糧通過烹飪變得香而不油!备S李老師這娓娓道來,耳朵享受極了,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我成了李老師的音迷,心里平靜而感動,隨著他活色鮮香的敘述,也讓心隨之去到祖國的大江南北。
誘人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里每一道食物對我們在夜間(10:30)看電視的人群來說都是可口的美食,記得那晚上看到卓瑪和媽媽尋找松茸,慢慢地也跟隨著她們的腳步一起尋找,然后看著用酥油滋滋地煎制,真狠不得鉆進電視機里面去偷吃幾片,哈哈,偷吃過松茸,又跟著白馬占堆一起冒險去償償野蜂蜜,看著那晶瑩剔透地蜂蜜澆在一道道美食上,唾液就由喉嚨一直漫延開來。吃罷甜點,老譚夫妻的`自制豆花又快出鍋了,白白嫩嫩的,配以提神的香菜,清涼的薄荷,酥脆的花生,酸辣的泡菜,這就是最有愛的家常菜,就一個字:爽!還有一道道燜煮燉的紅燒肉,聽著它咕嘟咕嘟的沸騰聲音,看著它冒熱氣兒,視覺和聽覺那享受真讓人受不了,舔屏吧!吃貨們!
美食的由來:
面條,面包這些原來在我們看來多么容易得到的食物,但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才明白是多么的不易,看到麥客要多么辛苦才能割下一畝地的麥子,這一畝地的麥子又要經(jīng)過多少人的勞作才能成熟。麥子變成面粉又要多少道工序才能再變成可以食用的美食,感謝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和自然的饋贈。
看著莉莉爸爸釣跳跳魚,那是何等的困難。每個爸爸都是愛孩子的,為了愛吃跳跳魚的女兒,這位慈父居然也用好幾年的學習練就了一手本領,用6米的釣桿僅用1/8秒的時間捕捉跳跳魚。這就是滿滿的父愛,令人感動!
我也算是從南闖到北,吃過老家地道的麻辣小吃,也吃過廣味十足的南方菜,感嘆做一枚中國的吃貨是一件幸福的事。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
今天才開始看舌尖上的中國,真覺得以前沒看真是損失不小,完全就是一百科全書啊,信息量真大,眼睛眨一下都會錯過很多精彩,感覺中國的歷史真是悠久,中國人的祖先真是智慧,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果然精華,中國的飯真好看又好吃。
但是片中也時時在暗示,村里人都去城市打工掙錢了,好多技藝面臨失傳,讓人痛心,機器代替人力,人類得到了閑暇,不用負重勞作,卻也失去了最純樸真實的美味,如陜西老漢所言,還是石磨磨出的香啊。我輩九零后誰還會愿意去學這門技藝呢?以后還能吃到純正的什么呢?豬肉?大米?還是蔬菜。上帝是多么的公平,人類只有失去重要的'東西才會得到想要的東西。
查干湖的捕魚者每次都只會用大網(wǎng)去捕兩公斤以上的魚,故意漏掉小魚,這已經(jīng)成了祖先流傳下來的約定,真是令人感動,仿佛與自然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人類只取自己所需,不去傷害大魚,不去打破生態(tài)平衡,而大自然供養(yǎng)他們的祖祖輩輩,每年同樣的厚愛和饋贈。從來不會食言和背叛,比人的關系都可靠,可如今人類更像是小人得志了,貪婪的欲望讓他們目光短淺,能捕到的魚每年都在減少,不止是魚,樹木,河流,冰川都在慢慢變化,不在乎大自然的人,有一天,大自然也不會管他的死活。
節(jié)約這個概念以前真不在我心里,只要是免費的,姐們我恨不得多用點,后來身邊好多長輩的言傳身教讓我真是改變了,那么多次的教誨,特別是她們自己那么的節(jié)儉,她們可不會區(qū)分是不是免費的,我這心里就算是塊石頭也化了,可是沒吃過苦,受過窮的人,真是沒法處處都記得啊,今天看了挖藕的人,一天工作下來,腰酸背痛的還要忍受各種折磨,真是讓人心疼,菜場的藕只有兩塊五一斤,可沒想到背后的辛苦確是給我250塊我都不愿做的,所有的辛勞都應該被尊重,所以我現(xiàn)在都很少在大街上亂丟垃圾,也是考慮環(huán)衛(wèi)工的不容易啊。
所以我是多么感謝我生在這個年代,這個國家,這個地方,我可以吃到那么多好吃的,去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大自然還留有原來一半的風貌,我還能看到雨看到雪,早上出門散步的時候我心里就默念,感謝爹媽,感謝陽光,感謝空氣,感謝每一個身邊走過的路人,能這樣走著,真好。小時候有首歌是這樣唱的,媽媽的草地,是溫暖的搖籃,請不把草地損壞,讓媽媽心酸,地球是我們的媽媽,我們都是她的孩子,熱愛媽媽吧,請不要給媽媽增添麻煩,熱愛這一切吧,也許下一秒,他就是別的樣子了。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7
中國的二月,洋溢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安祥喜樂。表達和抒發(fā)快樂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吃是大眾最為喜聞樂見的慶祝方式之一吧。那一年的春節(jié),央視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國》,今年春節(jié),我讀了《舌尖上的中國》。
一語天然萬古新,今時今日,越來越多的人厭倦了各種調(diào)料品和繁復的程序共同作用后的食物,喜歡享受天然食物。最令人難忘的食物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比如江南餐桌上常見的筍,尤其可以和肥膩的肉類脂肪形成的美妙的平衡。從小到大,每逢初春,爸爸就會做上海家庭飯桌上最常見的腌篤鮮,幾片冬筍,幾塊排骨與咸肉和幾個閑雅的百葉結(jié),總也會讓我食指大動,一種天然好滋味。
如果人生可以分段,大約分三段吧。在小時候,我還真是為了美食企盼著過年。因為只有過年,忙碌的父母才會有時間去為我們精心準備著可以與飯店媲美的美食。大約離過年前一兩周的時間,我們根據(jù)通知去生活大院的各種地方幫父母排隊領各種年貨,一邊感受著父母們之間愈來愈濃的過年氣氛,一邊和小朋友們盡情嬉戲。漸漸地從我家的廚房里會飄出各種美食的香味,我跟著我家的春節(jié)首席大廚爸爸做個試菜員,那些味道,那種快樂無法忘記,也不可能忘記。隨著長大,我的需求也不再是停留在馬斯洛的初級階段,在心中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已不似兒時那般重要,但也許錯失了人生一些重要的.美景。而后時間還在繼續(xù),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依舊盼望著過年,雖然已不是為了美食,但心情是一樣的?鞓啡菀自诩依锘ハ鄠魅景,盼著過年,盼著看春晚,甚至讓我有一個念頭”好好學燒菜,早日自己為一家老小燒一桌年夜飯”,就像當年同樣也是婚前廚藝小白的父母,為了讓一家人有個美食春節(jié),盡力去學做菜,在實踐中慢慢提高廚藝。因為孩子,重溫了兒時過節(jié)的快樂,體會時間的味道,傳承家庭文化。
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每個與美食有關的故事,是人類與自然,人類與時間,人類感情的故事等等。在我們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這些故事構建了食物的歷史,也構建了每個人每一天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珍惜食物,珍惜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
舌尖上的中國,我認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知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知你,怎么吃,和誰吃,在哪里吃,應當用什么樣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為數(shù)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國看哭的人,不是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為了他的那一句家鄉(xiāng)味。
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始終很棒,你不可思議的動人,頑固,竟然都可以成為味道的形容詞,我們這才不止一次的覺得,原來,味覺也是情的來源。加上背景恒久“勾人”的男聲,畫面的質(zhì)感和清楚度是一如第一季,給人身臨其境和心曠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謂生活,除了柴米油鹽,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當看到為生計奔波,遠走他鄉(xiāng)的國人的時候,誰沒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帶入了進去,誰沒有設身處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的勝利遠遠不止是吃那么簡潔。這部超脫了紀錄片意義的紀錄片實在是給人了大于更實際的現(xiàn)實的震撼。雖然你知道這是擺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張淳樸的臉上的每一絲感情,都是不摻假的真實。間或的背景音還是在不斷的提示著我們,中國的現(xiàn)狀,雖然傷感,可是越是這樣,傳遞出的人文關懷也就越加的濃烈,不同于那些新聞里的,法制頻道里的念白,人們在這種打快樂靈和感官,專注于感受的時候,傳遞出的這樣的情懷,這樣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讓人印象深刻,也更簡單勾起人們的惻隱之心。 “爸爸,你太厲害了!
“當爸爸的很能干的!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家鄉(xiāng)的味道,熟識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tǒng),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恒久牽絆著記憶深處的家鄉(xiāng)! “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示著我們,認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給了我異樣的感動,不管腳步有多遠,心恒久都朝著家鄉(xiāng)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難,都要記得一種永恒的感動,家,是最最溫馨的港灣。
我不是個合格的吃貨,不然就不會美食當前還有時間拿著手帕紙流淚。但是我是個有感情的文藝的吃貨,所以,舌尖就是這樣的,在每一個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之間,把不僅僅是如何吃,更加是對于中國的酷愛,對于社會的關愛嗎,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全部勾引出來,讓你欲罷不能,又沉醉其間。 所謂的根正苗紅,若是做到這樣,倒也真真是,不負恩澤。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9
寒假,我在網(wǎng)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節(jié)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jié)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腌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qū)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jié)目不同,這個節(jié)目的真誠、樸實。
每逢周五,對于“吃貨們”來說,必不肯錯過21點準時端坐在電視機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一檔關于吃的記錄片,最近特別的“熱“特別的”火”,要是誰沒有看過的話,哈,一定會被人笑話“out”了。
對于“小吃貨”的我來說,怎好錯過,如此“饕餮盛宴”呢,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我還特意溫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國1》。我記得有一集是介紹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魚,讓我對西湖醋魚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魚作為杭州派別中的代表菜,要選用西湖的鯤魚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魚籠中餓養(yǎng)一兩天,讓魚兒排泄腸內(nèi)雜物,除去泥土味。廚師烹制時火候要求非常嚴格,三四分鐘是燒得恰到好處的時間。燒好后,再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道鮮嫩酸甜。肉滋別具特色。仿佛透過屏幕,我已經(jīng)聞到了它的酸中帶甜,外焦里嫩,肉質(zhì)鮮美,恨不能馬上咬上一口嘗嘗,……看到這里,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來。作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紀錄片,搜羅到中國從南到北的萬種美食,不僅僅是美食,還有感動的瞬間,總有觸動淚點的瞬間。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是在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美食,還是在介紹美食所承載的文化:不僅是美食的視覺盛宴,而且還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觸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追逐花期的養(yǎng)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漢:特別是一個叫白馬占堆爬上高高的樹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著取到蜂蜜時品嘗時的甜,還有那些手工割麥的麥客們……舌尖上的中國,不僅牽掛著我們的味蕾,也在不經(jīng)意間觸動我們的淚腺,我原來還對《舌尖上的中國2》的廣告詞有所懷疑,不甚理解,為什么要準備好紙巾擦口水和淚水。直到看了以后,才有所明白……
感動和幸福其實是一體的,有過感動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幸福彌足可貴:簡單而淳樸,真實也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是我所看過的中文紀錄片中最好的一部。它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chuàng)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自然而深邃,素來講究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以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了濃濃的人文關懷,處處在展現(xiàn)著中國的文化與哲學,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五味調(diào)和,剛?cè)嵯酀,重視親情、重視家庭、勤勞能干、刻苦忍耐、追求極致的中國博大精深的文明精髓之中。
《舌尖上的中國》用那細膩的畫質(zhì),優(yōu)美而樸素的解說,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一種美食的背后都有一個深入人心的故事,都承載著一份傳承千年的文明。我們從那些精致、復雜的工藝中,看出普通家庭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在食品安全讓人們恐慌的時代,《舌尖上的中國》大膽以美食為名,在一位位平凡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片段中,向大家講述了食材最返璞歸真的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了當?shù)厝藗兊纳瞽h(huán)境、習俗,表達出了對普通人生活狀態(tài)的關注和尊重。
這部紀錄片,從天寒地凍的'東北查干湖,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島,可謂是走遍中國的江南塞北,它把美食當做文化來敘述,不僅僅停留在‘吃’這一表面現(xiàn)象上,更多的是揭示這方水土、這方人情;當觀眾在熒屏上看見自己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自然倍感親切,進而激發(fā)內(nèi)心深深的鄉(xiāng)愁。
也許我們在近代史上,曾不止一次的嘲笑農(nóng)耕民族的軟弱與保守,贊賞西方海洋文明的進取與開放。但又有哪個民族能夠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蒼的景仰,如此密切地系于一心。他們勤勞樸實,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在工業(yè)文明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人們不斷追求利益與效率,細膩而繁瑣的美食,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流傳了千年的飲食文化與特色,在工業(yè)文明面前脆弱不堪;為了生活,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只有老人與孩子,祖祖輩輩流傳的手藝,再難尋覓繼承者......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我也獻上我的真誠,用含淚的微笑,來表達我對陳曉卿和他的《舌尖上的中國》最高的敬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
在吊足人們胃口之后,CCTV于上周五終于開始播出《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我因為有事沒趕上首播,今天有點閑暇就迫不及待地在騰訊視頻補看。第一集《腳步》里人物、故事和美食都來自農(nóng)村和底層老百姓,編劇為什么這樣選擇,一種可能因為編劇來自農(nóng)村有強烈的鄉(xiāng)下情節(jié),也可能是因為比較偏愛不經(jīng)繁復處理簡單加工的的食材本初味道,不過這只是我的猜想,也許后面幾集中會有變化。故曰:名曰中國,實則故鄉(xiāng)!
舌尖上的中國這么受觀眾歡迎,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因為其中的美食美景,更多是因為那些美食是人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的味道,以及伴隨故鄉(xiāng)味道的親情故事,惹起人們對故鄉(xiāng)的無限眷戀之情。該片就是抓住這一點在撩撥著遠離故土的觀眾的離情,撫慰著他們的別緒,讓人欲罷不能。甚至有人夸張地說是:一邊流口水,一邊流眼淚。故曰:名曰舌尖,實至心頭!
不管怎樣,這一集電視片中還是讓我們看到農(nóng)夫、麥客、漁民和養(yǎng)蜂人的辛苦勤勞和樸實無華,農(nóng)民工和留守兒童分別時的酸楚和遠離后思念,具有遠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趕場為主顧割麥的麥客們,因為收割機械的競爭也許會成為最后一撥職業(yè)割麥人,這個古老的行業(yè)逐漸會退出歷史舞臺。在機械競爭面前失去賴以掙錢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機會,雖然有些許的悲涼,但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類節(jié)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實關民生!
第一集中印象比較深的另一個情節(jié)是,養(yǎng)蜂人老譚的妻子在他們星夜轉(zhuǎn)場到下一個放蜂地的時候不無感概地說:“養(yǎng)蜂的樂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約束,我們就是享受這點自由。”。養(yǎng)蜂人工作的餐風露宿和遷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處漂泊的自由自在這一點卻又讓人心生羨慕而心馳神往。除了少數(shù)生活中的幸運兒,安逸舒適和自由自在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只有根據(jù)個人的需要和偏愛而取舍和選擇了。
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說:我們正經(jīng)歷太多的歡樂與痛苦,但中國人能苦中作樂,把喜悅通過美食呈現(xiàn)。我們在關注生存的同時,更注重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敝袊芯涔胖V:民以食為天。當人們衣食無憂之后,下一個目標就是對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的追求!盁o自由,毋寧死”的聲音曾經(jīng)震耳發(fā)聵,生存和自由,同樣重要,不過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漸進關系,正處于這個轉(zhuǎn)變過程中的中國現(xiàn)在可以說是亂象環(huán)生,不過人們珍視自由、追求夢想的一天也不會太遠了。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
今天,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這一集里不僅講了五谷,更是講了一種“情”。其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講賣黃餑餑的老黃。
老黃是一個在農(nóng)田中辛苦勞作的農(nóng)民,他每個周要去兩次城里賣黃餑餑。老黃上上下下都是實在的:黃餑餑是實在的,人更是實在的。他每個餑餑一塊錢,決不降價。他認為流水線上生產(chǎn)的餑餑,遠遠沒有用自家石磨磨出來后親手做的好吃,這個做黃餑餑的糧食是一種叫糜子的東西。糜子其實做飯并不好吃,但一經(jīng)老黃的手就會變得又香又軟又甜。老黃做這些黃餑餑要三天,從早上三點到晚上九點,要經(jīng)過七道工序,非常麻煩。
可老黃的兒子明明就在城里,而且還賺了很多錢,可老黃仍住在他的土房里,他在城里賣餑餑,只能勉強糊口。他放著舒適的生活不干,是因為他很熱愛他的工作。他有一個意識,就是要把祖先們留給我們的美食文化繼續(xù)代代相傳,這就是美食的傳統(tǒng)--手工制造。
看完之后,爸爸也和我說了他的童年記憶,爸爸的感受可比我多多了。
“我的童年是在農(nóng)村度過的,那時大人們從來不給孩子們買零食吃,孩子們只能等到過年!备赣H不禁深情地說:“我小時候,天天都盼著吃奶奶做的麥芽糖。做麥芽糖的那天,很早爺爺奶奶便開始生火煮麥芽水,當我發(fā)現(xiàn)麥芽水開始慢慢地蒸發(fā)的'時候,我便趕忙去燒火,直到麥芽水越來越少,我便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用筷子去攪拌。就這樣,從早上一直守到下午,麥芽水中的糖分終于開始慢慢地凝固,成為了稀疏的麥芽羹,用筷子一挑,幾滴黏在筷子上,可又慢慢地滴進鍋里。”說著,爸爸好像陷入了沉思之中,他的眼里流露出一種既懷念又神往的神情,我感覺好像有一個大鍋就在爸爸身旁,鍋里正散發(fā)著麥芽糖的清香。
在爸爸的回憶中,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這一集中說“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代代相承的,父母親手做的食物,如同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一粒種子,無論走多遠,飛多高,長大后都會想起自己的家庭。”
我相信,不止是父母給我親手做的食物,還有許多,如同父母今天陪我看電視,我都會把它們當做最美好的回憶,代代相傳下去。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3
4月18日晚,暌違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于被端上電視熒屏的餐桌。一以貫之的解說詞、熟悉的配樂、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畫面,都讓《舌尖2》維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觀眾直呼“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
如果說《舌尖1》開創(chuàng)了國產(chǎn)紀錄片的歷史,那么,《舌尖2》無疑仍在繼續(xù)創(chuàng)造更多的第一。央視1套每周五晚九點的首播,央視多頻道多時段的重復播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劇”范兒,大型綜藝節(jié)目般的廣告投放,不菲的國內(nèi)國外版權收入,以及大型電商同步跟進的營銷大戰(zhàn),都將國產(chǎn)紀錄片的市場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們開始意識到:好的紀錄片,相比肥皂劇與娛樂秀,不僅收視率可以更高,經(jīng)濟效益也可以更大!吧嗉馍系闹袊敝詴蔀橐粋響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為“吃貨”越來越多;而是因為,這是一部對美食充滿了敬意的紀錄片,它滿溢著對自然饋贈的感恩,對草根勞作的歌詠,和對中國飲食文明的禮贊。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為鮮明地加強了對社會文化層面的挖掘:從人開始,敘事起興,入眼觀感,入心情感,美食成為背景,靈魂感受觸動。雖然也會有人覺得,故事略顯喧賓奪主,對食物描述太過匆忙,但是一部主題為“探討人與食物關系”的紀錄片,本來就不只是一場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飲食”的菜譜,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躍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腳步”中的養(yǎng)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遠離故土成為異鄉(xiāng)之人,擁有幾千個味蕾的舌頭,卻頑強保存著來自兒時、來自故土的味覺記憶。《舌尖》讓人有種沖動,想要回家再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跟媽媽學做一道家鄉(xiāng)菜,奔波路上永遠帶一點家鄉(xiāng)美食,認真對待我們的`一日三餐。
對家庭溫情和血緣親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動人之處。這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卻看不到酒店的名廚,只有民間的廚房。用一種平視而非俯拍的角度,講述著市井美食與草根生活,市井味與人文味的和諧混搭,讓人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以美食見人生,將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當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點,也是其最為成功之處。真正流連“舌尖”的美味,不是價格昂貴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處溢滿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親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勞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4
我很喜歡看有關美食的電視節(jié)目,自從《舌尖上的中國》開播后,我總是會抽出時間來觀看,看各種美味在人們的舌尖上盡情跳躍,因為它們是最原始、最淳樸的味道!渡嗉馍系闹袊穾ьI我們走遍了大江南北,也品嘗了各地的拿手好菜,領略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
這些美味不是出自哪位烹飪大師,也不一定是多么珍貴的菜肴,但這些美味卻是最貼近我們的生活,最原始、最樸實的美味。他們的那些烹飪方法都非常巧妙的保留了食物最初的味道和鮮美,他們用的食材也是最新鮮、最原始的。
《舌尖上的中國》還體現(xiàn)了我國勞動人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本領。大山里的人們會把春筍、野菜和各種菌類烹飪成一道道美味,豐富了他們的飯桌。海邊的人們會去捉最不起眼的沙蟹,經(jīng)過清洗、磨碎、調(diào)味、發(fā)酵后,做成美味的沙蟹醬。人們總是能夠把握住他們當?shù)氐奶烊皇巢,當然在享受美食?時候,我們也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我們也要去保護生怸的平衡,讓這些美味更久遠一些。
影片里還穿插了一些真實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令我很感動。有一個新疆小伙子,他的弟弟就要離開家鄉(xiāng)去上大學了,他做為哥哥想給弟弟準備一個禮物,他來到已經(jīng)看了很長時間卻沒有去摘的蜜蜂窩底下。因為這個蜂窩長在一棵很高的樹上,這個蜂窩特別大,要摘下來非常危險,一不小心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弟弟要離開家鄉(xiāng)去上學了,他想摘下來讓弟弟品嘗蜂蜜的甜美。他用一根藤條綁住自己,再把藤條拴在樹上,他一步一步小心地爬著,他爬了3個小時終于來到了樹冠,因為蜂窩上有很多蜜蜂,他早有了準備,點燃手中拿的樹葉放在蜂窩上,把蜜蜂燒死后摘下了蜂窩。回到家后,他們一起吃著辛辛苦苦換來的美味,兄弟倆很高興。哥哥對弟弟說:“在學校一定要認真、刻苦的學習”。我相信弟弟也一定懂得了每份甘甜都來之不易,他一定會努力學習的。
看了這個節(jié)目,讓我也好想去每個地方旅行,去品嘗天下的美食。最后也感謝這個節(jié)目組的所有人員,是他們的辛苦和付出,讓這個節(jié)目帶我們?nèi)ジ惺芰诉@舌尖上的美味。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5
不需濃墨重彩,沒有鳳爪龍肝,只是幾粒浸潤汗水的米粒,在母親的手中簡單蒸煮,卻已成為異鄉(xiāng)的我們,在睡夢中勾起饞蟲的鄉(xiāng)愁。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飽含情意、和真摯的紀錄片。如果僅僅是介紹美食,那只不過是天天廚房的紀錄片版。那它拍的是什么?
就是這部能拍出此番情誼的紀錄片,它渲染著中國精彩的飲食文化,氤氳著中國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懷,浸透著中國人勤勞堅韌的高尚品質(zhì)。
舌尖上的中國,顧名思義,美食只是一種媒介,重點在“中國”二字。通過食物了解我們自己,了解我們的中國。這正是紀錄片打動人的地方。
食物,在中國,不僅僅是一種果腹的吃食,更是一種生活的儀式。
通過紀錄片中的很多食材,在飯桌上可能只是簡簡單單的幾道菜,但它們飽含著采摘者和種植者辛勤的汗水,和生活的希望。比如說藕,通過紀錄片我才知道采集藕是十分辛苦的勞動,無法實現(xiàn)機械化,只能人工在淤泥中采集,并且為了賣個好價錢,要保證藕的完整。這就是我們民族骨子里的勤勞和堅韌。在艱苦的環(huán)境,我們都能去忍耐,我們都能用雙手去改變。
食物是中國家庭觀念的體現(xiàn)。片子中介紹了一個給村中老者祝壽的場景。人們將自己碗中最長一根面條,挑到壽星的碗中,其中深意不言而喻。僅僅幾個動作,就將中國人家庭觀念中尊敬長者的態(tài)度,表現(xiàn)的淋淋盡致。我們沒有西方人擁抱接吻那樣熱烈情感展示,我們只是最質(zhì)樸的行動,和飽含情誼的食物,寄托出我們對于家庭的尊重和延續(xù)。
食物,吸收雨露與陽光,經(jīng)過人們辛勤的勞作,變成人們腹中的美食,成為我們天人合一的體現(xiàn)?峙率澜缟蠜]有哪個民族,像我們一樣,就地取材,因勢利導,即利用自然,又感恩自然。在西南地區(qū)的稻米梯田,人們在里面養(yǎng)魚養(yǎng)鴨,鴨吃害蟲,不用大藥,其糞便可作肥料,不用施肥。樸素的智慧,應在自然之中,既順應自然,又獲得自然的回報,時時刻刻對自然有一份敬重和敬仰。
正如第五集結(jié)尾的寫到: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jīng)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xiāng)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這就是我們。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隨筆08-24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04-15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9篇05-15
舌尖上的中國英語作文(精選15篇)08-26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10-27
舌尖上的作文04-20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07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8-30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通用11-06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薦】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