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博物館觀后感 推薦度:
- 首都博物館觀后感600字 推薦度:
- 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博物館觀后感(熱)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博物館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博物館觀后感1
時間與歷史,你是如何區(qū)別?這兩個詞就今天來說對你是時間還是歷史?這個區(qū)別又意味著什么?
我們經(jīng)歷著時間,但其在思想層面的意義,我們確是無法解答的。我們僅僅將一天天進行平面化的切割,將其切割成獨立于歷史宏厚立體空間的平面,而非將其納入經(jīng)歷,觸摸它的厚度。
就像我們?nèi)栆粋種稻老農(nóng)“水稻是什么?水稻的性質(zhì)是什么?”他是不能回答的,他依靠的是世代相傳的經(jīng)驗和機械的重復。時間之于我們正如水稻之于老農(nóng),我們用自己的經(jīng)驗丈量時間,卻忽視了它本身的內(nèi)涵。
推而廣之,上升至更高層次。發(fā)問:“既然你是中國人,那么中國是什么?”。我們用自己日復一日的平庸的生命是無法丈量中國的寬度的,但當我們把自己當成文化對象,我們就承擔起一種用生命去感知中國文化溫度的職責和使命,在過程中我們把生命的長度緊貼中國文脈的長度,把生命的寬度僅靠中華文化的寬度。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蜀之地已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這里生活,也許那時的江安河河水浩浩湯湯,有一群亞洲象正涉水而過。我們的思考馳騁千年,而歷史經(jīng)過這樣的思考滲入我們的身體發(fā)膚。
未跟隨學院大部隊參觀博物館,我選擇在一個午后獨自前往。個人思想的獨行,應(yīng)是比流勢洶涌的`大眾輿論浪潮更深刻和理性的吧!
“九天開出一成都”,李白如此贊頌成都的古老和壯麗。進入先秦時期展館,原始純樸的畫面,便撲入腦中——人們奔跑在風中,頭頂?shù)拿l(fā)在隨風飄舞,鳥獸呼吸著野草的清香,陽光散碎在河流的漣漪中。
從古城崛起到巍然王都;從史前城址郡到三星堆遺址,古蜀文化漸漸發(fā)展至巔峰。展廳正中央,展放了從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銅人頭像——平頭頂,刀狀長眉,杏形立眼,三角形鼻,鼻梁挺直,長直耳,闊口,寬下頜,粗頸。距今三四千年的物的東西穿越歷史,穿越厚重的千年縮影。我們要怎樣才能建立與他存在于此時此世的聯(lián)系呢?
多數(shù)人來博物館就是要滿足新鮮感,新鮮感依靠相機來喂飽。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增加的是內(nèi)存數(shù)量,阻塞的是心中思索。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但我們都已對它習以為常。我現(xiàn)在站立在這個頭像面前,就是要把我們都習以為常的概念和反應(yīng)拎出來——“我們體驗的歷史是一些東西嗎?我們要怎樣建立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而非僅僅在此生中擦肩而過?”若非這樣的考慮,那么你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其具有的思維功能就是無意義的。你沒有將展廳的歷史遺溫當做你軀體的一部分,你沒有把此次游覽浸入跨越時空的對話中。
在另一個小展廳的一角,“羊子山土臺”的模型靜靜佇立。其為商末周初時期古蜀人重要的祭祀場所。祭祀活動對人類精神的安頓作用在歷代都留有印記,這體現(xiàn)在社會各個階層對祭祀活動的重視和恪守中。而在我們對祭祀重視的行為過程中,國家歷史定位的問題已然明確。中國國家歷史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民群眾個體與國家關(guān)系的寫照,在祭祀的傳統(tǒng)中,我們更容易地把個人生命樣態(tài)建立在國家社會發(fā)展的前提上,由此,這樣的命運相連的日子,我們稱之為歷史而非時間。彼時,我們調(diào)動了與天地對話的思維來與國家交流,這才是對話,這才是生命經(jīng)歷歷史的真實寫照。
我們總是不能跳離這個現(xiàn)代社會,被囚禁在給定的都市文化規(guī)則的監(jiān)獄中;自我否定意味著自由的可能性,我們也總是不去自我否定,我們重復著自己,使自己享受世俗的自由,使自己與這個社會無異。但分類往往是文化產(chǎn)生的開始。所以我們的個人行為總是不能呼吁到自己的文化訴求,不能在時間干癟的軀體中填上文化的魂,使之被稱為歷史。
后記:在離開隋朝展廳時,我回頭一撇,望見一個母親拿著相機,她的小兒子站在鏡頭前和文物合影,臉上滿是無知和懵懂。
博物館觀后感2
20xx年7月10日,星期二,天氣晴。
我就要去農(nóng)耕博物館了,我非常激動,也非常開心。大客車里有很多同學唱歌,我們班的小朱唱了一首美妙動聽的歌曲,有很多同學為她鼓掌,大客車行進中,我透過窗戶看到了碧綠的柳樹,很快,我們就到了農(nóng)耕博物館。
進入農(nóng)耕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位農(nóng)民用黃牛耕地的圖畫,那個農(nóng)民一定很辛苦。往里走我又看到了“雙宜守則和諧”的大字、綽爾河參觀圖,還有一些古代人用的生活用品,以及他們上戰(zhàn)場用的武器。也有些假人的雕塑,例如野人、抽煙袋的老爺爺、織毛衣的'老奶奶,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爺爺在大雪中趕馬車的場景,我從來沒見過這些雕塑。
接著,我又來到了農(nóng)耕園,農(nóng)耕園里種了很多的蔬菜,還有一些蔬菜種子和一個大大的蘑菇雕塑。這次游覽,我們學校的吳老師給我們拍了很多照片,我們非常開心。
這次去農(nóng)耕博物館,我知道了以前的人們是怎么生活的,也認識了一些古代人用的物品,還看到了以前從未看過的雕塑。我要感謝老師給我的這次去農(nóng)耕博物館的機會,這次游學活動已經(jīng)結(jié)束,但它給我?guī)淼挠绊憛s遠沒有結(jié)束。它使我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走上了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道路,到自然的大課堂見識世面、增長才干,在實踐中為自己的知識庫儲備更多的能量。
博物館觀后感3
今天下午,學校組織同學們?nèi)⒂^博物館。忘了是誰說的,想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請去它的博物館。而這次參觀博物館,也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
下午一點鐘的時候,車子從學校出發(fā),經(jīng)過幾十分鐘的車程,終于抵達目的地。一下車,我們就看到了氣勢宏偉的博物院,呈現(xiàn)的是立方體的結(jié)構(gòu),簡單大方,干凈利索。磚瓦的顏色是暗色調(diào),建筑的外表花樣獨特,很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像青銅大鼎上刻著的.銘文。建筑物周圍的景色也很雅致:有水,有橋,有瀑布,還有一塊大石。漫步四周,好似到了仙境。而穿過石拱橋,便到了博物館門前。進入館內(nèi),首先便看見一幅巨大的浮雕,精致宏偉,而我們在浮雕下留影后,便開始參觀。
首先參觀了安徽文明史的陳列。安徽人類歷史可上溯至250多萬年前的人字洞遺址,亞歐地區(qū)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存,各地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里面珍藏大量寶貴文物,如新石器時代的玉鷹,西漢的環(huán)形玉龍佩,以及戰(zhàn)國時期的鑄客大鼎等,個個價值不菲,做工精良。
然后參觀了古代工藝珍品,富麗華貴的金銀器,典雅潤澤的玉石器,巧奪天工的漆器,工藝獨特的鐵畫,造型別致的竹木牙角器,無不凝聚著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與才智。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北宋的金邊瑪瑙碗,碗邊依稀泛著金光,碗身還帶著些斑跡,卻絲毫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除了金邊瑪瑙碗,還有木雕李拐像,刻畫的也是栩栩如生,渾然天成,令我不禁對雕刻者燃起了敬佩之心。
除了工藝珍品,文明史的陳列,我們還參觀了安徽的文房四寶的陳列。
安徽是文房四寶的故鄉(xiāng),自古以“四寶”齊全著稱于世,千百年來,安徽生產(chǎn)的選址,徽墨,宣筆,歙硯因制作精良,風格獨特而聞名遐邇。宣紙潔白如玉,細薄光滑,經(jīng)久不脆,有“紙壽千年”的美譽。而徽墨以松煙,油煙為主要燃料,經(jīng)過多種復雜工藝制成,具有“落墨如漆,萬載存真”的特點。宣筆以選料嚴格,精工細作著稱,毛純耐用,剛?cè)岬弥,形成了“尖,齊,圓,健”的獨特風格。而歙硯更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硯之一,歙石堅潤,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也是這一特點,讓它著稱于世。
走出博物院,看著那一塊塊青磚,它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安徽的歷史,訴說著安徽的自豪。而通過這次參觀,也更讓我了解了安徽,了解了這個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
我愛這片土地!
博物館觀后感4
去年冬天,在機緣巧合之下去了甘肅省博物館。這也是我第一次去歷史類的博物館。我們一行人剛到博物館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籠罩在夕陽余暉下的莊嚴肅穆的博物館大樓。博物館可以參觀的有三層樓,包括了絲綢之路文明展、甘肅彩陶展、甘肅佛教藝術(shù)展等多個展廳。游覽的時候我們沒有請博物館解說員,我們咨詢的語音講解自助服務(wù)后來也無疾而終。但后來有幸蹭到其他講解員的解說,確實有不錯的效果。
蘭州,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城市,曾經(jīng)也是盛極一時。從精湛的馬踏飛燕、色彩艷麗的玻璃蓮花托展中似乎可以窺見一二;館中魏晉豐富的壁畫墓磚向后人生動的展示著當時人民的田園生活和家居生活;形象逼真的彩繪泥俑透露著當時社會的人情風貌和精湛卓越的手工技巧。
在游覽完博物館后,不禁感嘆,博物館真是一個集娛樂教育于一體的公共服務(wù)機構(gòu)。相比學校教育,參觀博物館的第一感覺是自由,沒有固定的參觀順序,沒有一成不變的說教,可以自由的徜徉在與歷史的對話中,并且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沒有課業(yè)壓力,參觀什么藏品全憑興趣愛好。所以這一整個過程完全是美與知識的享受。
我們一直在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哪里來?來自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博物館的藏品無一不向我們展示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參觀博物館既是尋根尋源的的'探索,也是傳承發(fā)展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程。
博物館教育是對歷史的探尋、文化的傳承,對于青少年來說更是一種情感的熏陶。比起學校教育,博物館教育有許多優(yōu)勢。
首先博物館教育打破了學校教育資源的局限,以實物為媒介,能創(chuàng)設(shè)出更加直觀和真實的教育情景,用強烈的視覺沖突來增強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比起傳統(tǒng)課堂上的說教,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探索,更加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思維的發(fā)展。
其次,博物館課程更具綜合性,既有對歷史的探尋,也有美與情感的享受。這就對于分科課程來說,更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
最后,博物館教育方式更加靈活,可以由工作人員講解,可以講解加動手制作,也可以模擬實地考察。多樣的教育方式既能增加學生的興趣,也使中華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博物館觀后感5
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參觀了齊齊哈爾市歷史博物館。博物館的講解員認真,仔細的講解了從原始社會到解放中國的這段歷史。讓我們對這段歷史又有了重新的了解,有了重新的認識。
博物館里雖然有些文物是仿造的,但卻非常逼真,甚至有些文物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人體會一下當時的年代和人文景觀。
同學們在聽講解員的講解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他們不懂和不知道的問題,講解員認真并且熱心的為同學們解答了問題。
歷史有時候是神秘的,神秘的讓人無法相信。當我們看到一些小石頭時,原始人類就用它來切割東西,這有時讓我們質(zhì)疑,但它確實是真的.,也真正存在過的,那是我們的人類就很聰明。他們有時候想的辦法連現(xiàn)在的我們也會想不出來。歷史也是透明的,什麼事一看歷史就知道。例如日本侵華戰(zhàn)爭,我們一看罪證便知是真事,日本那些右冀勢力是否定不了的,因為歷史在證明,歷史不會欺騙我們。
這次活動很有意義,讓我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也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受到了洗禮。希望多有機會去參加博物館,更多了解人類,了解革命烈士,了解歷史。篇14
今天到省博物館參觀,感受廣州大變的新元素。作為廣東省“十五”期間十大重點工程項目和文化大省建設(shè)三大文化設(shè)施之一。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坐落于廣州新城市中軸線——珠江新城中心區(qū)南部的文化藝術(shù)廣場,新館址西面是廣州歌劇院和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北與廣州圖書館新館相鄰,南瀕秀麗的珠江,隔江與海心沙旅游公園相望。環(huán)境優(yōu)美,交通可達性好。
省博物館規(guī)劃總用地面積4。1萬㎡,總建筑面積6。7萬㎡,累計投資8。842億元。建筑設(shè)計獨特、結(jié)構(gòu)新穎,外觀猶如一個古代精雕細琢的透雕寶盒。新館建筑結(jié)構(gòu)新穎,設(shè)計獨特,采用巨型桁架懸吊結(jié)構(gòu)體系,這種懸吊結(jié)構(gòu)體系,在國內(nèi)尚屬罕見,在境外也只有德國寶馬汽車大廈、香港匯豐銀行等極少個案。內(nèi)部空間構(gòu)成和高度根據(jù)展覽實際需要設(shè)計,擁有智能化、數(shù)字化、安防等先進設(shè)施,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類型展覽功能的需求。作為新時代博物館的典型代表。據(jù)說,廣東省博物館新館以“國際先進、國內(nèi)一流”的大型現(xiàn)代化綜合性博物館為建設(shè)目標,“立足廣東,面向嶺南,走向世界”,力爭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我在館內(nèi)參觀約兩個小時,粗略地感受了這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魅力。以后找機會,還會帶上小孫子再來。
博物館觀后感6
在我參觀過的眾多文物古跡里,半坡博物館是令我最難以忘懷的,從它那里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智慧和勇敢。
半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是一處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六千年左右。
來到博物館第一展館,里面擺放著半坡人制造的生活用品和各種生活器具,有精美的陶罐,漁具,紡輪,還有魚鉤和魚叉等等。我發(fā)現(xiàn)他們會把看到的雕刻在陶罐上,這些圖形,有的像魚,有的像動物,還有的像樹葉,可見某年前的人類已經(jīng)有了欣賞美的眼睛。在這些器皿中,我最喜歡的是用來裝水的尖底瓶,把麻繩綁在瓶頂,把瓶子投入水中,當裝了三分之一的水之后,瓶子會自動立起。不得不讓人驚嘆能想出這樣的好主意的半坡人真的是太聰明了。
第二展館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半坡人造房子,是先從地面向下挖一個圓形或方形的土坑,用坑底做墻壁,然后在地面上打一些一米多高的木棍,上面捆在一起,披上草皮就大功告成了,這真是展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啊!展館里還用蠟像復原了半坡人的生活,男人們身穿獸皮手持木棍正勇敢地穿梭在林間捕獵,女人們在織補衣服,小孩子在打果子,祖先們的生活場景就這樣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我深深的感動。
在博物館里,我們可以了解半坡人生產(chǎn)生活的各種場面,仿佛看到那些半坡人用盡全力的活著,我想我們也要像祖先們一樣,做堅強勇敢的人,時時刻刻熱愛生活。
博物館觀后感7
在鄰近五一之際,在單位領(lǐng)導的支持和組織下,我有幸參觀了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cè),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yīng)。20xx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并的基礎(chǔ)上組建成立,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是以歷史與藝術(shù)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
這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館內(nèi)豐富的收藏和陳列,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祖先開創(chuàng)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詩。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將系統(tǒng)收藏反映中國古代、近現(xiàn)代、當代歷史的珍貴文物。展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經(jīng)常能在歷史教科書中見到。
走進國博,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此浮雕是根據(jù)藝術(shù)大師徐悲鴻先生創(chuàng)作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油畫而做成的。然后我們又去樓上觀看了歷史上的各種藝術(shù)品,中國信奉佛教,就不乏有很多不同姿態(tài)的`佛。還有青銅時代的各種青銅器,猶屬鼎最為常見。
最后就是我比較喜歡看的中國的瓷器,中國原始的陶器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左右,從商代燒制出所謂的“原始青瓷器”到東漢時期燒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代,出現(xiàn)了“南北白青”的局面;再到宋元明清時期進入了發(fā)展興盛時期。無論是唐三彩還是青花瓷,活著各種顏色的釉,都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結(jié)晶。
博物館觀后感8
我一向都向往去湖北省博物館,博物館建筑雄偉。壯觀,展品博大精深是值得我們?nèi)タ匆豢吹。今天,我終于如愿以償了。
走進大門,樓梯階上擺出了一盆盆花,我左看右看,總是不知道是擺著什么形狀。后來,我才看出來,原來是一個大大的笑臉,正在喜迎游客呢!
隨著人流,我們來到了綜合樓的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戰(zhàn)國的侯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器竹器以及竹簡文物多達一萬五仟多件,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前所未聞的珍品,其中大約有8件定為國家級文物。
這些文物中最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編鐘,種架約有750厘米,高約有270厘米,重大約45噸,每件鐘都可以敲出不同的音調(diào),真神奇!站在它的面前,我仿佛聽到了樂官們在敲打著美妙的樂曲。
最后,我們又來到楚文化館,這里最有名的是越王勾踐劍是60年代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楚墓出土的,劍長有50多米,寬約5厘米。該劍出土時仍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反映了高超的鑄劍技術(shù),為古代兵器中的奇寶。走近它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越王馳騁沙場的雄姿。
這次博物館之行,給我?guī)砹嗽S多快樂,還增長了我的知識,我們的祖先是多么有智慧呀!我很佩服他們!
博物館觀后感9
暑假期間,在趙梓良媽媽的積極組織下,我們進行了參觀樂觀博物館的社團活動。
那天下午四點半,我和媽媽匆匆忙忙地趕到學校門口,盧老師到了后,我們就出發(fā)了。大約十分鐘后,我們到達了目的地:棲樂薈商場五樓樂觀博物館。在門口,館長告訴了我們注意事項,然后我們就開始參觀了。首先,我們來到了家具屋;第一個向我們撲面而來的博物很壯觀!廣寧院長很細心地介紹說:“這個博物是錫紅博物,一共在它的表面刷了兩萬多層紅漆呢!”它誕生于清朝。然后我們來到另外幾個博物前參觀;它們也都宏偉壯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代的“芭比娃娃”了,在古代,它還會進行兩次修復。
最后,廣寧館長請來了國家一級文物大使----古塵爺爺,他教我們做茶壺的最后一道工序---貼花。首先,將燒好的茶壺拿出來;然后把喜歡的圖案用剪子剪下來;再把剪好的圖案放到水里泡一到兩分鐘;最后把紙揭下來,把透明的圖案貼到壺上,就OK了。
我也按照古塵爺爺?shù)?做法去做,一開始,花紋總是貼的皺皺巴巴的。慢慢地,我也熟練了,能夠把貼花貼得工工整整,最后我把圖案貼得精致完美。
從這次參觀樂觀博物館我知道了很多博物以及相關(guān)背景知識,也提高了動手能力,這真是一個有意義的社團活動!
博物館觀后感10
我跟著媽媽去過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沈陽故宮博物院,卻在江西省博物館新館落成以后一直沒去過,這個暑假終于來到我們省的博物館打卡,可高興了!
一進博物館大門,我就看見對面墻上的一幅巨畫,走近一點,再走近一點,咦?那幅畫怎么模糊不清了?講解員解釋這是有馬賽克效果的,我返回原位,跟著講解員的解釋,看到了井岡山、看到了廬山、看到了滕王閣……江西的風景真美!館展分歷史、革命、自然三大展區(qū),各有各的特色。以前我們對歷史展區(qū)看得多,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江西是革命老區(qū),我們就直奔革命展區(qū)了。
進入革命展區(qū),映入眼簾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幾個白色的大字和旁邊插著的一個火炬。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從江西開始燃燒的,我感到無比自豪。
館內(nèi)陳列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分曙光映照、軍旗升起、星火燎原、紅色中華、浴血堅持、抗日烽火、迎接解放七大展區(qū)。每個展區(qū)都各具特色。在“軍旗升起”展區(qū),我戴上VR眼鏡,感覺像親身經(jīng)歷了南昌起義,親身經(jīng)歷了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那種沖破黎明前黑暗的激動,讓我感受到中國革命軍隊創(chuàng)建的不易。在“紅色中華”展區(qū),我看到一口井,旁邊豎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我們二年級的課文里學過,看到這個親切的場景,我忍不住讓媽媽幫我拍了張照。
展館里到處都陳列著紅軍的物品:破舊的軍帽、殘破的'軍旗、生銹的軍號、漏洞的草帽……這些東西,顯示出它們的主人戰(zhàn)斗時的激烈與奉獻。
參觀完博物館,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了“紅領(lǐng)巾是用革命烈士的鮮血染成的”這句話的含義,心想:無數(shù)革命先輩的犧牲和奉獻,給我們換來的平安幸福,我一定會好好珍惜。
博物館觀后感11
30日上午,機關(guān)服務(wù)中心組織黨員活動參觀首都博物館,看到一對對的小學生在館前合影留念。多么熟悉的一幕,不禁喚起兒時的回憶,中心的全體參展人員也展開黨旗在首博館前合影。此刻我感覺到時刻變得之快,幾十年前參觀中國革命博物館的情形,歷歷在目,有生第一次參觀博物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也是七一前夕,只記得站在紅旗下,舉起手臂攥著小拳頭,幼嫩的喊出時刻準備著,做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然后參觀,回來老師讓我們寫觀后感,只記得其中一句話,看了一堆的意境嗎?
其實我們的'人生,還有藝術(shù)不都是要經(jīng)歷這三種境界嗎?人生三境界,說的是人生不同年齡段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
博物館觀后感12
參觀交大西遷博物館已經(jīng)是第二次了,從之前的老館到現(xiàn)在的新館讓我再一次深切感悟了西遷精神,感觸頗多,收獲很大。溯源、西遷、致遠三個主題帶我回憶了西安交大發(fā)展的點點滴滴,他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guān),同時也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交大西遷是非常打動人的壯舉,交通大學內(nèi)遷西安的成功,離不開黨的領(lǐng)導和名師先賢的率先示范,也離不開教職員工的無私奉獻,大家以“哪里有事業(yè),哪里就是家”的`信念,“打起背包就出發(fā)”的果敢和“向科學進軍,建設(shè)大西北”的口號,用汗水、智慧和情懷成就了西遷的壯舉,鑄就了偉大的西遷精神。
西遷精神是我們西部人的驕傲,重溫西遷精神,我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黨員,我們應(yīng)該立足于當下,高舉“四面旗幟”,弘揚“四種文化”,努力踐行西遷精神,傳承西遷精神,立足崗位、勇于擔當,在西安電大的轉(zhuǎn)型發(fā)展中,樹立大局意識,弘揚“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精神。
博物館觀后感13
火車是睿睿的最愛,去年中秋節(jié)在北京的中國鐵道博物館,睿睿有機會在武廣高鐵動車組司機操作臺體驗駕駛。
今天是大年初二,雖然下著蒙蒙細雨,卻沒能阻擋睿睿去柳州工業(yè)博物館參觀的熱情。從報上得知春節(jié)期間可互動體驗開火車,睿睿早就盼望登上那老式蒸汽火車的駕駛室參觀了。
看看老式蒸汽火車的駕駛室有什么不同? 從大門處進入大廣場,柳鋼捐贈的充滿傳奇的1504蒸汽機車最為引人注目。20xx年五一時睿睿第一次見到這架蒸汽火車,就很興奮。
遠遠看到火車冒出的蒸汽、聽著汽笛聲,睿睿就激動的向火車頭飛奔。 第一次有機會進駕駛室呢,一起跟我來參觀吧。師傅伯伯告訴我哪里是前進控制桿、哪里是后退控制桿,還讓我親自動手操作,聽著火車“轟隆隆”的`聲音,真是很高興。就象那首歌唱的“嘟嘟嘟,開火車,開到哪里去?開到北京去!
腳踩爐門開關(guān),爐門打開的同時就要鏟煤了,以前的司機真辛苦呀!高鐵動車就先進多了。 從駕駛室下來,睿睿還仔細的看蒸汽機車的工作原理圖解,邊回想著剛才的情形。 睿睿在企業(yè)館還看到了爸爸的照片,正是有許許多多、一代又一代的人為柳州工業(yè)無私奉獻,才有柳州工業(yè)更輝煌的明天。
在此也向睿睿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所有親歷、見證柳州工業(yè)成長的人們致敬!祝大家新春快樂!健康幸福!
博物館觀后感14
這次假日小隊活動,我們?nèi)⒂^了自然博物館。
一走進館內(nèi),一個個逼真的巨大動物模型和恐龍化石撲入我的眼簾,有翻車魚模型、海龜模型等。其中最讓我震撼的就是左上方的豹模型,那只豹十分逼真,牙齒看起來鋒利得很,眼睛虎視眈眈地瞪著我們看,好像一下子就會撲過來。
接著,我們?nèi)チ私饬恕坝钪妗,知道了地球的自傳與磁場關(guān)系,還知道了地球的質(zhì)量、大小等。那里有個很有趣的儀器,是模仿地球的磁場關(guān)系制造的。中間有個會“自轉(zhuǎn)”的地球,而周圍都是指南針,隨著地球的旋轉(zhuǎn),指南針也會跟著緩慢地運動起來。
之后,我們來到了“恐龍的世界”,在那里有許多仿真恐龍,有只巨大的霸王龍模型讓我大開眼界,它的皮膚就像真的一樣,手臂、腿還有頭能有多逼真,就有多逼真。我還去看了翼龍的視角,發(fā)現(xiàn)原來翼龍的.視角是和我們的視角相差180°的,它的視角是橫過來的,呵呵,真有趣兒。
這真是一次快樂的活動,讓我又增長了不少知識,收獲繁多!
博物館觀后感15
參觀博物館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去上海博物館倒是第二次了,畢竟是免費,畢竟博物館大,畢竟常有特展。這次突然有些感受想寫下來。
歷史記錄著人類的腳步。從藏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人類的各種第一次。我想當時的他們一定不會想到今時自己的種種居然能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而這些都是考古者孜孜不倦地為我們揭露的?粗@些藏品我能看出考古者的熱情、夢想與希望。
歷史是一曲生命的贊歌。生物、人類在惡劣的環(huán)境、有限的資源下,爆發(fā)智慧,彰顯對生存的渴望。生存之后衍生出了文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適宜生存的地方,人們聚在一起,然后就有了文明。一切以生存為根本。有利于生存的就是好的,威脅到生存的.就是邪惡的。在為生存煩惱的同時,有些人開始了創(chuàng)造,貧乏的物資不能限制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利用僅有的資源創(chuàng)造出工具,開發(fā)出新的資源進一步服務(wù)于生存。滿足了生存之后,人類又抑制不住藝術(shù)能力的爆發(fā)。
遠古的藝術(shù)家開始用各種形式記錄著生活,謳歌著自然之神與精神之神。自然之神的產(chǎn)生寄托著人類對于自然的感恩與畏懼。那時人類與自然的關(guān)系還是和諧的,他們掙扎著活下去,他們摸索著與自然友好共存的方法。信仰哺育著人們的精神,同時豐滿起藝術(shù)。藝術(shù)伴著宗教成長。從藝術(shù)作品中我們認識了各個時代各個地區(qū)的神。那些遠古的隨著文明的消失而消失的神,那些在宗教沖突中被人拋棄淡忘的神,被藝術(shù)保留了下來。我們從藝術(shù)流傳下來的故事中看到了神的身影。
同時,我們可以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不同的文明中有相似的神祗相似的事件,比如大洪水滅世的故事,美索不達米亞的《吉爾伽美什史詩》、西方后來流傳的《圣經(jīng)》、中國的《共工怒撞不周山》。我相信這些故事可能是人類遷徙、文明傳播的結(jié)果,也可能是身處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共同的見證。
文明隨著遷徙與貿(mào)易走向世界,然后融入了當?shù)氐奶厣,衍生出了更多的文化。比如國際象棋(不同于中國象棋的西方象棋)居然起源于東方的印度。比如我們熟知的皮影戲在印尼另有一番風格。在博物館里世界仿佛又由一條線索聯(lián)系了起來。
在博物館里,感概著人類文明的同時,我亦不禁嘆服古人的創(chuàng)造力與工藝,被陳列柜中的展品迷住。說說我最喜歡的部分:工藝,如精雕細琢的金器,惟妙惟肖的石像(尤其是安詳?shù)姆鹣,質(zhì)感的肌理),精湛的書法技藝。神話傳說史實,一個個似乎都能衍生出一段段或浪漫或驚奇的故事。許多漫畫都由此取材,如《天是紅河岸》《黃金的鳥籠》《圣傳》《幻獸星座》,看完漫畫回過來看相關(guān)的展品,那些名字變得熟悉可親。感覺太奇妙了。
【博物館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首都博物館觀后感北京首都博物館觀后感11-15
博物館觀后感08-25
博物館的觀后感01-10
博物館觀后感10-02
博物館觀后感09-13
【經(jīng)典】博物館觀后感01-11
參觀博物館的觀后感10-19
自然博物館觀后感11-08
軍事博物館觀后感11-27
參觀博物館觀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