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不老》教案 推薦度:
- 《青山不老》的優(yōu)秀教案設計 推薦度:
- 《青山不老》教學教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青山不老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青山不老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山不老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3.情感目標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肚嗌讲焕稀愤@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3)老人為什么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匯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2.為什么老人說“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青山是不會老的。”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四、寫一寫
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五、作業(yè)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寫一寫你對青山的感受。
青山不老教案2
【教學目標】
。、會寫課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病⒁龑W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nèi)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3、通過對比、朗讀等方式感受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及堅持不懈的毅力。
【教學重難點】
解文章的內(nèi)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文字描述,激情導入
。薄⒚枋鲆环缭娙绠嫷纳搅謭D:
師:同學們,在我國的晉西北有這樣一個山溝,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林間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zhí)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青山不老》 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大聲讀課文,把課文讀得通順、正確、流利。
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
晉西北一位山野老人,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植樹造林,用15年時間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后代。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默讀課文,找找老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 『板書:創(chuàng)造奇跡』
。薄臄(shù)字理解奇跡: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
。保的臧。G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你感受到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
“一畝”有多少大?667平米,3700畝就相當于1850個實驗小學這么大。
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一起用心來讀這個奇跡。
。病拇蟓h(huán)境理解奇跡:
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
默讀第二自然段,劃一劃有關(guān)語句。(板書:大環(huán)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關(guān)語句。
這些文字描述的環(huán)境,給你帶來什么感覺?『板書:險惡』
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險惡?
。1)肆虐 什么意思(任意破壞) 哪些詞句讓你充分感受到了肆虐?
A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
B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
C 想象西伯利亞大風來的時候,還有可能發(fā)生哪些事?
像這樣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注釋,自己展開想象來理解來讀懂詞語,這是非常好的讀書習慣。
。2)“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的盤踞之地”這句話又讓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 盤踞 怪物
。3)把從文字當中讀到的感受通過朗讀展示出來。(齊讀)
在這樣險惡的大環(huán)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的老頭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怪不得作者這樣贊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
。、從小環(huán)境理解奇跡:
要創(chuàng)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jīng)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啊。課文中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他已經(jīng)很老了?默讀課文,劃一劃。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xiàn)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fā)現(xiàn)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jīng)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里回來,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生活中,80多歲的老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他過著怎樣的生活?(聯(lián)系文中句子說說)
80多歲的老人過著如此艱苦的生活,『板書:艱苦』放棄與女兒團聚、頤養(yǎng)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保┻@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讓我們帶著對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4、從結(jié)果在此體驗奇跡:
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大環(huán)境和小環(huán)境都如此險惡困苦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xù)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美麗的景致!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輕聲讀。)
四、深究課文,領(lǐng)悟“青山不老”
。、導語:那么為什么老人能創(chuàng)造這樣的一個奇跡呢?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創(chuàng)造了這個奇跡呢?快速默讀全文,可以找找句子來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抉擇,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歸宿!
(對土地的熱愛、對家園的熱愛、堅持不懈的毅力。)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集體交流:為了這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先想想它們的字面意思,可是老農(nóng)能和山水共存,能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請大家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到底是什么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小結(jié):是啊,老農(nóng)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博大胸懷,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總結(jié):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chuàng)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生命的老去而變老的。所以----引讀出示: 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lǐng)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課堂小練筆(5分鐘):以“青山是不會老的”為話題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4、指名交流所寫感受。
【板書設計】
青 山 不 老
大環(huán)境──險惡 生命——另一種東西?
創(chuàng)造奇跡 實現(xiàn)價值
小環(huán)境──艱苦 山川共存 日月同輝
青山不老教案3
【教學目的】
1、會寫課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通過對比、朗讀等方式感受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及堅持不懈的毅力。
3、通過學寫環(huán)保格言,強化學生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
【教學難點】
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院屋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
問:“你覺得這是一座怎樣的小院子?”
。▽W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師深情解說,創(chuàng)設情境:“這是多美的小院!”自由讀讀這段話。老師和你們一起合作讀好嗎?(配樂,引讀)窗外是……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
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這么美的小院子是誰的呢?他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小院,走進黃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書課題: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
1、初讀課文兩遍(第一遍大聲讀,第二遍默讀):
要求:
、抛x準字音、讀通句子。
、朴梦闹械囊痪湓捳f說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2、字詞檢查:
土炕、肆虐、盤踞、風雨同舟、歸宿、恭敬、如臂如股、勁挺、淤泥、防風林帶、林網(wǎng)、霜凍。
、抛x:指名讀,齊讀。
、颇瑢懀核僚埃ㄒ蝗撕诎迳夏瑢懀
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來,學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跡
老人創(chuàng)造怎樣的奇跡,課文中的哪一句話揭示了?
1、從數(shù)字理解奇跡:
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為什么?“一畝”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畝是多少平方米?大約有多大?我們的教室大約50平方米,一個家庭大約100平方米,下沙總面積約3400萬平方米。那么大約是多少個教室那么大?多少個家?幾個下沙米?(5萬個,2萬5千個,十四分之一個)
這就是“奇跡”的意思。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自由讀這一句──指名讀(強調(diào)數(shù)字)──齊讀。
2、從大環(huán)境理解奇跡:
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學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晉”是哪一個省的`簡稱?課文中說晉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氣候現(xiàn)象?(大風、干旱、霜凍、沙塵暴)課文中哪些話是形容這個地方的大風的?“肆虐”是什么意思?我們一會兒理解會更深。重點理解縣志里記載的那句話,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墜),然后想象西伯利亞大風來的時候,還有可能發(fā)生哪些事?這就叫“肆虐”。∈裁唇小笆歉珊、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的盤踞之地”?
出示晉西北大風、干旱、霜凍、沙塵現(xiàn)象的材料(最好是錄像,沒有的話就用圖片和文字,教師解說。)看了這些文字和圖片,你有什么想法?
板書:
在這樣惡劣的大環(huán)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的老頭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怪不得作者這樣贊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從小環(huán)境理解奇跡:
要創(chuàng)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jīng)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課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他已經(jīng)很大了?默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學生回答。
聯(lián)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huán)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對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4、從結(jié)果在此體驗奇跡:
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huán)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xù)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
。ǔ鍪菊n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四、解讀奇跡
那么為什么老人能創(chuàng)造這樣的一個奇跡呢?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創(chuàng)造了這個奇跡呢?快速默讀全文,可以找找句子來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
根據(jù)學生回答,出示三句話:
1、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2、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外一種東西,他是真的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學生說說是什么支撐著老人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奇跡,簡單理解句子的意思。
。▽ν恋氐臒釔、對家園的熱愛、堅持不懈的毅力。)
重點理解最后一句話:“另一種東西”是指什么東西?什么叫“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他真的能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嗎?那么是什么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課文的最后一句話說“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lǐng)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蹦阍趺蠢斫狻扒嗌绞遣粫系摹?不會老的除了青山還有什么?
五、暢談感想
這節(jié)課,我們走進了一座晉西北的小院子,跟著記者梁衡訪問了一位山野老農(nóng)。此時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呢?(學生暢談感受)
六、作業(yè)(機動)
1、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
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已經(jīng)種了____年樹,綠化了____,造了____,3700畝林網(wǎng),這是____。老人覺得____,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____,他是真的與____。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lǐng)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說得真好!這位老人是晉西北的農(nóng)民,他淳樸得就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淳樸頑強、不善言表?v觀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話:“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實老人心中有千言萬語。面對漸漸干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他有許多的話要說。他想對鄉(xiāng)親們說什么?他想對年輕人說什么?他想對我們說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說出他心中的話。
你可以簡單地說說,就像我們前幾天背的格言那樣。請一生背環(huán)保格言,教師出示這句話。
、派拼厍蚓褪巧拼约骸
、普鹊厍蚓褪钦任磥。
⑶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huán)。
3、學生寫話,教師巡視指導。
4、全班交流。(寫在一張小紙上,在實物投影上展示。)
七、總結(jié)
同學們,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地球?qū)τ谖覀円仓挥幸粋,熱愛生命就要熱愛地球,熱愛家園。從今天開始,從現(xiàn)在開始讓我們像那位晉西北的老人那樣堅持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讓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青山不老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3.情感目標: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青山不老教案教學設計精品
教學難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肚嗌讲焕稀愤@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3)老人為什么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匯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2.為什么老人說“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青山是不會老的! /article/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四、寫一寫
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五、作業(yè)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寫一寫你對青山的感受。
教學后記:
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大環(huán)境——惡劣險峻
創(chuàng)造奇跡
小環(huán)境——簡陋艱苦
青山不老教案5
一、教材解讀: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nóng),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層次井然,內(nèi)容清晰。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通過山溝的大環(huán)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nóng)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nóng)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tài)度之堅決;通過村干部的補充介紹、老農(nóng)的陪同參觀,展現(xiàn)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成績;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借助比喻、擬人等表現(xiàn)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nóng)為創(chuàng)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cè)面表明了老農(nóng)的勇敢和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生態(tài)價值。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lǐng)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三、教學重點:
一是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nóng)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
二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過程:
1.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傥覀儽P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蔥郁,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著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谒X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面臨享福與吃苦的抉擇,老農(nóng)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苦,選擇了開辟山溝、改造山林的艱苦之路,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事沒有完成,這條山溝還需要他,需要他不斷地種樹綠化,因此他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
、凼堑,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黃土和綠樹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所需的養(yǎng)料,而綠樹的根則扎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于流失。這正如老農(nóng)與青山是息息相關(guān)、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yǎng)育了老農(nóng),而老農(nóng)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
、芩呀(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nóng)創(chuàng)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chuàng)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2)對詞語的理解。
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亞大風經(jīng)常吹刮,給當?shù)卦斐珊艽蟮钠茐暮蛽p失。
盤踞:非法占據(jù)。文中指經(jīng)常受到干旱、霜凍、沙塵暴的迫害。
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的著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終結(jié)地。
勁挺:堅強有力地挺立著。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楊樹、柳樹挺立著,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庫、池塘中沉積的泥沙。文中指樹下堆積的泥土。
蕩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動。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處充滿著綠色,到處被植被所圍繞。
2.課前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qū)沙化現(xiàn)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使學生有初步的感性認識。老師也可以事先準備一些有關(guān)資料,包括音像、數(shù)據(jù)等,以充實課文內(nèi)容,加深學生的感受。
3.導入新課時,可以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的相關(guān)音像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懂得我國晉西北地區(qū)環(huán)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讀懂閱讀提示,把握閱讀要求,然后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了解文章內(nèi)容。
4.可根據(jù)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如,先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老農(nóng)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讀課文、質(zhì)疑問難、朗讀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農(nóng)通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在學生對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產(chǎn)生敬慕的狀況下,轉(zhuǎn)入對奇跡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座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huán)境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山溝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非常惡劣,老農(nóng)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盡管老農(nóng)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斗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通過老師的引領(lǐng),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zhuǎn)移到對老農(nóng)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來深化理解課文。
5.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這句話的含義,點明文章所表達的意旨。可以適當穿插課外資料,或聯(lián)系生活實際,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6.本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現(xiàn)實與過去互相比照,敘述與描寫互相輝映,適合學生朗讀。教學時,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對這個奇跡的描寫,文字優(yōu)美,景物可感,適合引導學生在想象中朗讀,在朗讀中想象。
7.理解“另一種東西”
師: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農(nóng)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師:有什么不理解的嗎?
生:“另一種東西”是什么東西?
生:“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師:問得好!這兩個問題解決了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與山川共存”就是說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與日月同輝”就是和太陽月亮那樣一起發(fā)出光輝。
師:同學們理解得不錯。可是老農(nóng)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農(nóng)能像日月一樣發(fā)出光輝嗎?請大家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生:我覺得老農(nóng)創(chuàng)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生:我覺得老農(nóng)創(chuàng)造奇跡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要知道15年時間對于一個人來說也不算短,老農(nóng)既要克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又要克服艱辛的生活條件,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農(nóng)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農(nóng)這樣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簡單地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這個山溝里的人們,甚至可以說是為了人類,在作出自己的貢獻,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氣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難道不是寶貴的財富嗎?
師:是啊,老農(nóng)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五、相關(guān)鏈接:
晉西北 晉西北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關(guān)三縣,它們隸屬于忻州市,隔黃河、長城與陜西、內(nèi)蒙古相望。
晉西北的老人 晉西北地處呂梁山脈的黃土高原,這里的農(nóng)民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頑強地生存著。這里的老人中有的曾經(jīng)當過纖夫、有的遠走他鄉(xiāng)以唱戲為生,更多的則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耕種養(yǎng)家,刻滿皺紋的臉和長滿厚繭的手都是他們飽經(jīng)滄桑的印證。
晉西北風沙防治刻不容緩 山西地處沙漠化擴展前沿,而晉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于沙塵暴高發(fā)區(qū),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的說法。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個縣(區(qū))的風沙帶,土地沙漠化面積每年都在增加。右玉縣老城12米高的城墻如今已被黃沙埋沒,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墻;五寨縣許多村莊,由于風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遷一次,風沙已經(jīng)成為當?shù)厝藗冏畲蟮臄橙。由于氣候惡劣,植被稀少,從西伯利亞吹過來的強勁季風,經(jīng)大同、朔州地區(qū)把當?shù)亓K橘|(zhì)輕的栗鈣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區(qū)。
綠色生態(tài)治理工程 晉西北地區(qū)生態(tài)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有沙化土地和潛在沙化土地面積1 700多萬畝,近300萬畝草地因風沙危害逐漸退化,成為風沙侵襲北京的主要通道和三大風沙源之一。20xx年國家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級政府組織以部門為實施單位,發(fā)動30多萬戶農(nóng)戶在大同、朔州、忻州3個市、13個縣(區(qū))和兩個國有林業(yè)局展開大規(guī)模的生態(tài)治理工程。
青山不老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治理、歸宿、蕩漾、領(lǐng)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通過深入閱讀,學生能比較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寫出讀文后的感受,聯(lián)系他們認識課文的實際,體會作者的感受。
二、教學重難點 :
使學生能比較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理解語言背后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時間安排:1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胝故荆何覈鴷x西北地區(qū)的圖片與青蔥臨海的畫面,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ǘ┳寣W生暢所欲言。
師: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一個和他有關(guān)的奇跡。
。ㄈ╊A習探究
1 檢查預習
(1)檢查課前學生主動積累詞句等情況.
。2)指名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指名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2 合作交流
(1)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回憶你在預習時自學到了哪些字詞,選擇一個你最想讓大家積累的介紹給我們。
(要講清楚、講正確;還要講清自己積累的方法和為什么要積累。)
(2)師:對于這篇文章來說,僅說出老人 創(chuàng)造綠洲,就完整了嗎?還缺點兒什么嗎?看來把主要內(nèi)容概括清楚、全面,還需要我們深入閱讀啊!
。3)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做一做簡要批注。
。4)交流批注。
老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的內(nèi)容,總結(jié)出什么情況?什么奇跡?概括出板書:自然環(huán)境惡劣 生活條件艱苦 造福于人。
。5)看,我們深入閱讀后,對于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同桌兩個人再相互說說主要內(nèi)容。指名說。
。6)閱讀記敘文時盡管我們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內(nèi)容,但我們還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3 品讀感悟:引導學生寫出讀文后的感受,聯(lián)系他們認識課文的實際,體會作者的感受:
。1)作者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讀過課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們也來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吧。學生寫感受 。
。2)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師總結(jié)出學生可以從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個角度去寫感受。
(3)是呀,連綿的青山代代常綠;老人無私奉獻、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將永存![板書紅字:精神永存] 讓我們回到課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畫下來,再讀一讀吧。指名朗讀。
。4)師小結(jié):“作者的感受寫得含蓄,富有哲理,讓我們學到了雖然表達同樣的意思,還可以用這樣的語言、這樣的句式來表達,特別是他在結(jié)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練的話,概括出了他結(jié)識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 拓展延伸
1. 簡介課文中的真實人物,以情感人,引起師生共鳴。
五 課后小練筆
請以“我的拯救行動”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寫一寫自己做過的或想做的在環(huán)保方面的有意義的事情。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閱讀提示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chuàng)造的;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根據(jù)提示, 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 初讀 課文。 熟悉課文內(nèi)容,然后默讀自悟 。我請學生根據(jù)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 接著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學生都找到 有關(guān)的`自然段:“ ……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為什么說這是個奇跡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chuàng)造的”的交流。通過一個個的數(shù)字的列舉,學生不難理解這是個奇跡。 最后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是本文的中心, 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 ,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nèi)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huán)境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后自然便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了。
本課教學再結(jié)尾又加入了故事中的真人真事,讓學生不禁能夠增長知識,加深對課文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使本課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確。
青山不老教案7
【教學目標】
。薄⒆x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lǐng)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解文章的內(nèi)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薄⒔虒W掛圖,課件。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qū)沙化現(xiàn)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
。闭n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guān)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齊讀課題。
評:通過看圖或其他資料,初步感知我國晉西北地區(qū)環(huán)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感受更加直觀。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 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 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了解課文大意。
。、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
評: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明確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跡”
。薄⒆杂勺x課文,根據(jù)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病W生交流: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⑴ “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ㄗ髡哂帽扔鞯姆椒,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 “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⑶ 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跡?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
、 “大環(huán)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ㄈ缬袟l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jīng)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 “小環(huán)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guān)語句。
。、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 引導:
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lǐng)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 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老農(nóng)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jié):是啊,老農(nóng)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⑶ 總結(jié):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chuàng)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lǐng)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評: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與閱讀課外資料相結(jié)合,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得到增強。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 閱讀,勾畫。
、 同桌交流。
、 大聲誦讀。
。病⒔涣髯x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nóng)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評:本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學生在勾畫、誦讀、欣賞中,感受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積累了好詞佳句,又在讀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認識。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huán)境──險惡
創(chuàng)造奇跡
小環(huán)境──艱苦
【總評】
設計者用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將課堂主動權(quán)合理地交還給學生,體現(xiàn)了略讀課文教學“敢于放手”的特點。與此同時,教師的點撥又引領(lǐng)著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層層深入,使學生從對“奇跡”產(chǎn)生的驚嘆轉(zhuǎn)移到對老農(nóng)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青山不老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1)識“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通過閱讀引發(fā)思考,敢于質(zhì)疑。
(2)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yǎng)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3)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并從中獲得感悟。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重難點】
1.能通過閱讀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決疑難。
2.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預設流程】
一、導入課文
師:滋養(yǎng)我們黃種人的土地是肥沃的,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勞樸素的中國農(nóng)民。今天我們將跟隨記者梁衡走訪一位晉西北的農(nóng)民,在課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提出質(zhì)疑,初談老人印象
1.自讀課文
師:1請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2把你認為比較難理解詞句多讀幾遍。
2.再讀課文,初談印象
師:青山是不會老的,但養(yǎng)育青山的人是會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訪的就是一位老人,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找出答案。(畫出描寫老人的詞句)
生:瘦小、讓人同情、敬佩、偉大
3、深入課文,重識老人
師:老人果真如同學們剛剛所說的那樣嗎?讓我們走近老人,拜訪這位護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師:誰來說數(shù)這個老人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煙瘦小
2.年齡:65——81
3.居住環(huán)境:孤獨
師:找——體會——歸納,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壯舉
師:這樣的老人在中國的晉西北還有很多,可僅憑這一點,不會讓作家寫成這篇文章。那么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呢?
·預設一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師:讀完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執(zhí)著
師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與他共同堅守崗位的護林伙伴,多少淚水——讀
、谑迥,他失去了與他朝夕相處的老伴,卻來不及說一聲再見——讀
③十五年,多少次夢中驚醒,多少次淚如雨下,卻無助孤獨——讀
體驗綠洲所處環(huán)境的險惡和老人所處的環(huán)境艱苦:
、胚@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戚p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塵暴。
、诮Y(jié)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chuàng)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環(huán)境又是怎樣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戰(zhàn)勝惡劣環(huán)境的困難樹種的一個場景嗎?
(2)“8條溝、七條帶、3700畝”的頑強
、俣嗌倨閸缈部,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綠化了——
②3700畝,那是一條一條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綿延多少坡,懷抱多少坎啊!讀——
(3)升華:這就是一個用瘦小的身軀扛起來的一個奇跡,讀——
預設二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師:讀完這段話,你覺得這段話的內(nèi)容怎么樣?
生:(優(yōu)美、樹木郁郁蔥蔥、綠意盎然)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美認真地讀一讀。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楊樹、柳樹課件欣賞,讓學生感受林海的美觀。引導板書(美麗壯觀)
預設三
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師:你體會到什么?
預設:樹的茁壯、頑強、勇敢
生:一層層的樹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襲,一層層的梯就是他們與泥沙抗爭的有力證明。老人鐵鍬下的孩子,就像這老人一樣頑強而永不言棄。
師: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跡”。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應前面,總結(jié)課堂,領(lǐng)悟“青山不老”
師:老人已是81歲高齡,看著他的背影,你想說些什么呢?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
生: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這是一種為了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是老農(nóng)創(chuàng)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是老農(nóng)創(chuàng)造奇跡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
是老農(nóng)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是老農(nóng)這樣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簡單地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這個山溝里的人們,甚至可以說是為了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氣概永遠流傳。
師:現(xiàn)在你知道為什么說青山是不老的嗎?
師:老農(nóng)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就是“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師:你們說得都很好,這就是我們對課文中“青山不老”又一個新的認識。同學們,只要有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老人這樣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這青山會老嗎?
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略讀課文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在這節(jié)課上還應該有更多的小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會更加努力。
青山不老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情感目標: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
3、思考下列問題:
、胚@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七@片土地在沒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抢先藶槭裁淳G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热绻覀兎艞夁@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怠⑷鄥R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病槭裁蠢先苏f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青山是不會老的。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四、寫一寫
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五、作業(yè)
。、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寫一寫你對青山的感受。
青山不老教案10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說出“青山不老”的含義。
3、領(lǐng)悟老人植樹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決心。
教學流程: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guān)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過度:是啊,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困難,那金黃的沙土成了人們心中隱隱的痛,但是,有一位81歲的老人卻用自己的雙手,改變了這一切。我們來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1)輕輕地讀著這一段文字,然后說說:你從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這樣的景象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詞語來形容?
預設: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翠se yu流、郁郁蔥蔥……
(4)朗讀指導:
引:a.多美的景色啊,誰能用聲音來展現(xiàn)這樣的畫面——指名讀
b.你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那片綠色的林海,我們都迫不及待了,一起來吧——齊讀
(5)過度:一個81歲的老人竟然能夠用自己的雙手把一片荒蕪之地變成這樣一片綠色的林海,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板書:奇跡
(6)揭題: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16課,走近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板書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感悟“奇跡”
。薄⒄埓蠹掖蜷_課文,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還創(chuàng)造了哪些奇跡?
2、交流(隨機出示2個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a.課件出示:
b.生談感受 (評:老人的舉動讓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讀師:請大家也自由去讀讀這句話,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嗎?
d.課件點擊數(shù)字
師:同學們,就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這些數(shù)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我們樊川小學約占地幾畝?(約7。4畝)(3700畝林網(wǎng)就相當于我們500個樊川小學差不多大。)
e.交流:看到這樣的一組數(shù)據(jù),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嗎?
f.小結(jié):師: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面前卻是滿山遍野的綠。這就是——生:“奇跡”,一個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用朗讀來感受這種奇跡吧!
——自由讀這一句——指名讀(強調(diào)數(shù)字)
評:1、你讀的時候強調(diào)了數(shù)字,讓我們更好的感受到了這種奇跡。
2、你讀得聲情并茂,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
師:通過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你的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老人什么樣的形象呢?
生:偉岸、高大。生:值得尊敬、學習。
師:(結(jié))老人用他不屈不撓的.毅力在風沙面前豎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們的心中豎立了高大的形象,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用朗讀來表達此時的心境吧。男生讀,女生讀。
預設(2):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a.師:為什么你覺得這也是奇跡呢?(引:我們身邊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楊挺拔的景象,那么這里的樹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生:
b.師:是的,樹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兇猛,龐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黃土,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c.朗讀指導:(男女生讀)
d.引讀:
師:參天的楊柳,綠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勁挺山腰,這一切都是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生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三、奇跡背后
1、 師: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啊,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奇跡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3自然段,用波浪線畫下來。
2、自由找
3、交流(預設)
。ㄒ唬┐蟓h(huán)境
生:
1、師: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環(huán)境(板書:大環(huán)境),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它,你會用什么?——生:惡劣 (板書:惡劣)
2、請同學們再去讀讀這一段話,(課件出示)這段話中的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環(huán)境的惡劣?把它圈出來。
預設:干旱、霜凍、沙塵暴
肆虐、盤踞之地、風吹沙起
3、師:(課件出示)誰來讀讀這些詞語?指名讀
4、師:在座的同學有誰去過晉西北?那么你們知道晉西北的環(huán)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惡劣嗎?老師這兒有一則資料,我們一起來看:(出示資料)師讀
(晉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于沙塵暴高發(fā)區(qū),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的說法。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個縣(區(qū))的風沙帶,土地沙漠化面積每年都在增加。右玉縣老城12米高的城墻如今已被黃沙埋沒,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墻;五寨縣許多村莊,由于風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遷一次。)
5、交流:(師:誰來說說你此時的感受?)
6、師:是啊,這里可稱作窮山惡水、荒無人煙、死亡之地。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些詞語——生齊讀
師: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難怪,縣志載:(課件出示: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
師:你們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師:在如此險惡的環(huán)境里,這位老人卻創(chuàng)造出這一片青山秀水。這的確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二)小環(huán)境
1、師:誰再來說說,老人還在怎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
生:
師: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環(huán)境(板書:小環(huán)境)
師(引)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huán)境的惡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樣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歸
生:七位同伴五位過世
生:風雨同舟的老伴沒能見上最后一面
師:可見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艱苦板書:艱苦
師引:
面對五位老漢的離去,老人沒有離開,依舊選擇了——(課件出示)種樹。
面對老伴的過世,他也沒有離開,還是選擇了——種樹。
面對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里回來接他去享清福,他選擇的還是——種樹!。。
師:15年啊,綠色披上了青山,而青絲卻變成了白發(fā),死亡帶走了他的親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老人沒有離開,他不走,是因為——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他不走,是因為——他覺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2、師:他不走,還會因為什么?
預設2: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評:是啊,在老人心中,樹與土的關(guān)系是如此的親密啊)
預設3: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師(引)看眼前翠綠的青山,聽耳邊樸實的話語,我被老人的行為所感動,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發(fā)高大起來(課件出示句子)
師:自由讀讀這句話,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質(zhì)疑:另一種東西是什么東西?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ɡ斫 “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另一種東西”)
師:想一想“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與山川共存: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與日月同輝:就是和太陽月亮一起發(fā)出光茫。)
師:可是,老農(nóng)能和山水永遠在一起嗎?能像日月一樣永遠發(fā)出光輝嗎?請大家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生:
(對土地的熱愛、對家園的熱愛、堅持不懈的毅力)
師小結(jié):是啊,老農(nóng)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板書:無私奉獻造福人類
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生自由讀,指名讀,范讀,齊讀。
師:是啊,就是這一股力量支撐著老人,讓他執(zhí)著的堅守著這一片土地,15年啊,生接讀——他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師:此時此刻,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真正領(lǐng)悟到了──(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再造奇跡
1、 A“青山不老,精神永存!”這位老人是晉西北的農(nóng)民,他淳樸頑強、不善言表。他就是馬永順。今天,就讓我們在這兒,說出老人心中的話。
B、黑龍江省鐵力市市政府在鐵力林區(qū)前修建了馬永順紀念館、馬永順林紀念碑,將鐵力林業(yè)局第二中學改名為馬永順中學。此時,如果你來到紀念碑前,心里肯定有許多話想對馬爺爺說吧。
現(xiàn)在,請左邊兩組同學來寫老人想說的話,右邊兩組同學來寫我想對老人說的話。
2、 學生寫話,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
五、總結(jié)
同學們,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地球?qū)τ谖覀円仓挥幸粋,熱愛生命就要熱愛地球,熱愛家園。
青山不老教案11
一、教材解讀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nóng),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通過山溝的大環(huán)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nóng)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nóng)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tài)度之堅決;通過村干部的補充介紹、老農(nóng)的陪同參觀,展現(xiàn)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成績;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借助比喻、擬人等表現(xiàn)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nóng)為創(chuàng)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cè)面表明了老農(nóng)的勇敢和所創(chuàng)造的巨大生態(tài)價值。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lǐng)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三、教學準備:
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qū)沙化現(xiàn)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教 學 過 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出示“老”字。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fā)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語。
(2)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xiàn)在已有五人離世。(板書: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fā)現(xiàn)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板書:過世)
。3)他已經(jīng)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板書:81歲)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板書: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huán)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huán)境的險惡。
。1)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
。2)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俑鶕(jù)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jīng)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诮Y(jié)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chuàng)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
三、深究課文,領(lǐng)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nóng),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yǎng)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老農(nóng)怎樣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小結(jié):是老人執(zhí)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
(1)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練筆內(nèi)容。
。3)總結(jié)課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四、積累拓展
1、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語、句子、段落。
2、閱讀相關(guān)文章。
青山不老教案12
【教學目標】
1、緊扣“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的熱愛,以及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2、圍繞“學疑”,抓住關(guān)鍵疑問,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3、通過閱讀、感悟、練筆,體會人物情感,領(lǐng)悟表達效果。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老人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教學預設】
一、【喚起感動】發(fā)現(xiàn)一道風景
二、【學情交流】感悟一片情懷
1、圍繞《“感動中國”推薦表》,交流預習收獲
2、圍繞《我的閱讀疑問》,盤點預習疑難
3、梳理學情疑問,確定學習目標
三、【聚焦“奇跡”】體驗一段人生
話題一:“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1、從數(shù)字理解“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關(guān)注數(shù)字——對比理解——直觀奇跡
2、從大環(huán)境中理解“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關(guān)注險惡——影像刺激——反襯奇跡
3、從小環(huán)境中理解“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關(guān)注年齡——體味生活——深化奇跡
話題二:“15年奇跡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記》,練筆,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齊誦,提升
3、回歸學情疑問,討論交流,深化解讀
四、【推薦閱讀】銘刻一種記憶
青山不老教案13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lǐng)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解文章的內(nèi)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1.教學掛圖,課件。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qū)沙化現(xiàn)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guān)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齊讀課題
[評:通過看圖或其他資料,初步感知我國晉西北地區(qū)環(huán)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感受更加直觀。]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坡(lián)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了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
[評: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明確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跡”
1.自由讀課文,根據(jù)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佟拔覀儽P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壅n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跡?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
、佟按蟓h(huán)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jīng)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凇靶…h(huán)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guān)語句。
3.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僖龑В簭呢汃さ腵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lǐng)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谥笇В骸芭c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老農(nóng)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jié):是啊,老農(nóng)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劭偨Y(jié):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chuàng)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lǐng)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評: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與閱讀課外資料相結(jié)合,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得到增強。]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匍喿x,勾畫。
、谕澜涣鳌
、鄞舐曊b讀。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nóng)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評:本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學生在勾畫、誦讀、欣賞中,感受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積累了好詞佳句,又在讀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認識。]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huán)境──險惡
創(chuàng)造奇跡
小環(huán)境──艱苦
[總評:設計者用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將課堂主動權(quán)合理地交還給學生,體現(xiàn)了略讀課文教學“敢于放手”的特點。與此同時,教師的點撥又引領(lǐng)著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層層深入,使學生從對“奇跡”產(chǎn)生的驚嘆轉(zhuǎn)移到對老農(nóng)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青山不老教案14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lǐng)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課前準備
相關(guān)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zhí)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guān)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zhí)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
聯(lián)系課文,結(jié)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huán)境。(學習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再說說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
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
青山不老教案15
教學目標:
。、理解本課“盤踞、治理、歸宿、如臂如股、勁挺、蕩漾、領(lǐng)悟、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風雨同舟”等詞語的意思,并讀讀記記。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感悟“青山是不會老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從重點句段中,領(lǐng)受老人以老弱之軀在這窮山惡溝里創(chuàng)造奇跡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窮山溝信念之真、決心之大、意志之堅、品格之高。
教學準備:教學PPT
課前學生預習:
1、按課文前面的“連接語”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2、查找資料,搜集圖片:“晉西北”、“晉西北老人”、“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tài)治理工程”。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
一、教學引入,初讀課文:
1、教師導語: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習了15課《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國的印第安人對他們美麗的故土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16課《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們中國晉西北的一位老人對自己的故土——家鄉(xiāng)的大山的熱愛。
2、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誰,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組讀詞語:△肆虐、盤踞、險惡、
△綠洲、治理、勁挺、蕩漾、領(lǐng)悟、如臂如股、宏偉、
△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說說老師為什么如此分類出示本課詞語?
。2)說說課文主要內(nèi)容。
二、再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打出重點詞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xiàn)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fā)現(xiàn)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jīng)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三、讀課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卻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用“【】”找句子,并用“△”打出重點詞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四、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
1、“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根據(jù)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huán)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
。雀惺芾先嗽诩亦l(xiāng)的大山上植樹造林的大背景:
。1)晉西北在我國的什么地方?這里的環(huán)境有什么特點?交流資料、圖片。
。2)課文哪個自然段對這里惡劣的自然條件作了生動的描寫?
。3)學生自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這里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重點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內(nèi)的重點詞語,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
B、“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chuàng)造了這塊綠洲!蔽揖湓捰心膸讉明顯對比的地方?(如此險惡的地方——瘦小老頭)
。ㄈ绱穗U惡的地方——創(chuàng)造綠洲)
。ㄊ菪±项^——創(chuàng)造綠洲)
*再根據(jù)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huán)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說一說。
。、“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huán)境”根據(jù)第三自然段,想象:說說老人在這樣小環(huán)境中植樹了一天疲憊不堪回到這個院子里時的事情。
五、尋找老人創(chuàng)造奇跡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驅(qū)使著、支撐著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軀,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yǎng)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用“~”劃出重點句子,用“△”打出重點詞語,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笔堑,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1)對這句話,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
預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另一種東西”指什么?
△“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老家是怎樣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的?
插入“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tài)治理工程”情況的資料。
。2)從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領(lǐng)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會老的
第二課時:領(lǐng)悟?qū)懽黠L格,進行小練筆
一、寫作特色領(lǐng)悟:
1、與《詹天佑》一課作比較,領(lǐng)悟本課的敘述風格:
你如果是作者,從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領(lǐng)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想象:作者此時此刻走在歸去的山路上,看著這滿山的綠樹,想起“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tài)治理工程”,你心潮騰涌,你有一種沖動,很想也給這位老人在這青山之際留下像詹天佑一樣的銅像。
說起詹天佑,我們我們不由得想到,作者的這篇文章如果變換一下寫作風格,比如學習《詹天佑》作者的敘述風格,再寫為銅像寫一篇文章呢?你還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頭上有嗎?你現(xiàn)在手頭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棄了學習《詹天佑》一課作者敘述風格,改用自己的風格。什么風格?(借景抒情,夾敘夾議,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附兩課對比提綱
詹天佑
概括介紹
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具體描述受命于危難之際(造京張鐵路的背景)
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開線路
鐵路提前竣工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綠樹濃濃的山林景觀
晉西北山溝險惡的大環(huán)境
院子里艱苦的小環(huán)境
干部介紹、老家陪同參觀
作者的心靈感觸
總結(jié)本課的敘述風格:借景抒情夾敘夾議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2、鞏固小練筆:
你如果有機會來到這座青山,看到老人創(chuàng)造的綠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銅像,站在銅像前,你會從心底里對這位可敬的老人說什么?
題目:青山是不會老的
以“是啊,敬愛的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睘殚_頭,以“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望著這片生機勃勃的綠,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銅像前默默地對老人說的寫下來。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軀
險惡的大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綠洲,創(chuàng)造奇跡
艱苦的小環(huán)境另一種東西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敘述風格:借景抒情夾敘夾議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青山不老教案】相關(guān)文章:
《青山不老》教案范文10-12
《青山不老》教學教案10-08
青山不老的教案(精選12篇)08-27
《青山不老》的優(yōu)秀教案設計10-11
《青山不老》讀后感05-01
青山不老讀后感04-14
青山不老讀后感10-09
《青山不老》讀后感(通用)01-07
青山不老讀后感范文05-11
《青山不老》讀后感作文3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