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師說》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師說》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培養(yǎng)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一、基礎積累
1、給加點的字詞注音。
無長無少( )擇師而教之( )句讀( )或不焉( )不恥相師( )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其可怪也歟( )郯子( )萇弘( )老聃( )李蟠( )六藝經傳( )以貽之( )
2、句讀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二、重點字詞
。1)古今異義
學者 古: 今: 所以 古: 今: 從而 古: 今:
眾人 古: 今 不必 古: 今: 小學 古: 今:
(2)一詞多義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歟!
擇師而教之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之學者必有師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吾師道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或師焉,或不焉。
吾從而師之
(3)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或師焉
不恥相師
吾從而師之
而恥學于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4)通假字
受業(yè) 或不焉
。5)特殊句式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不拘于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而恥學于師
不拘于時,學于余
師不必賢于弟子
三、研讀課文
1、教師的職責是什么?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師是什么樣的?
2、我們?yōu)槭裁磸膸熌?以什么樣的人為師?(擇師的標準?/p>
3、第二段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運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從哪些方面進行的論證?
4、以孔子為例,說明了什么樣的道理?
5、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呢?
《師說》教案2
一、說課的內涵
1、什么是說課?
觀看視頻《【幼兒園說課】中班綜合《 誰的本領大》》
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根據(jù)。說課就是全面面闡述和完善教學設計的過程。
再簡單的講就是要說清: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教師在說的過程中不僅要將教學方案說出來,更要將隱含于教學方案后面的設計思想、教育理念、具體依據(jù)說出來。由顯說隱、由隱論顯。
討論:說課與試講、上課的區(qū)別
視頻:
1、幼兒園小班游戲教案活動《落下來》課堂說課評課視頻
2、幼兒園 上海名師優(yōu)質課8中班數(shù)學《找七星瓢蟲》
二、說課的基本框架
一、說教材
二、說學情
三、說目標
四、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五、說準備
六、說教法、學法
七、說流程
八、亮點或特色
(一)說教材
分析教材。題目、來源,即從何而來、為何而選—— 1、說教材:說教材內容就是通過分析所選活動主題的內容特點,指明它在整體或主題網絡教學中的地位。所以教師首先必須說清楚此次活動的內容是什么及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內容。
。ǘ┱f學情
說幼兒現(xiàn)狀簡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fā)展狀況,幼兒原有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掌握情況、智力的發(fā)展情況;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兒的興趣,動機,行為習慣,意志等發(fā)展狀況。
。ㄈ┱f目標
如何確定目標——情感、認知、能力。目標貴在挖掘。挖掘的前提是對教材的分析。目標的評價重點在是否明確、是否具體、是否可檢。與此同時,要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原因或突破的方法。
語言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fā)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科學
《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xiàn)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要盡量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并培養(yǎng)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tài)度、方法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會
“綱要”中指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培養(yǎng)初步的環(huán)保意識和行為。幼兒期的生活還處在他律的階段,他們并不懂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別人這樣做,他們也會這樣做。作為老師應該讓幼兒或得正確的情感體驗,要讓幼兒明白不文明行為對我們的社會、生活所造成的危害,要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關心、愛護周圍的環(huán)境,關注自身的生存空間,養(yǎng)成講衛(wèi)生、愛清潔、愛護環(huán)境的好習慣,使他們在內化的過程中成為良好行為習慣的宣傳者、執(zhí)行者,并將良好的習慣泛化到周圍人身上,從中找到快樂。
數(shù)學
新《綱要》中提到,要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shù)量關系,并體驗到數(shù)學的重要和有趣。幼兒園的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而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探索的對象。
數(shù)學教育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幼兒對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使他們愿意并喜歡進行數(shù)學活動。培養(yǎng)幼兒具有正確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班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注意和發(fā)現(xiàn)周圍環(huán)境中物體數(shù)量間的差異、物體的形狀、以及它們的空間的位置等。
。ǘ┱f學情
說幼兒現(xiàn)狀簡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fā)展狀況,幼兒原有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掌握情況、智力的發(fā)展情況;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兒的興趣,動機,行為習慣,意志等發(fā)展狀況。
。ㄈ┱f目標
如何確定目標——情感、認知、能力。目標貴在挖掘。挖掘的前提是對教材的分析。目標的評價重點在是否明確、是否具體、是否可檢。與此同時,要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原因或突破的方法。
。ㄋ模┱f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jù)活動目標 ,說出本活動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ㄎ澹┱f準備
說活動準備,包括活動前的準備(家長工作、社區(qū)協(xié)調、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資料收集、幼兒園活動等),活動中的準備(即有關玩具、教具等材料,包括幼兒用書、教學掛圖等);顒訙蕚涫菫樽層變和ㄟ^與環(huán)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fā)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幼兒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
。┱f教法、說學法
1、說教法:教學方法是教師有效地傳遞信息、指導幼兒的途徑,說教法主要說明在本次活動中將采用的教學方法和運用的教學手段,以及這樣做的原因,要著重說明自己其中獨創(chuàng)的做法,特別是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具體做法。說教法時注意要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幼兒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情況等,來說明選擇某種方法或手段的依據(jù)。
2、說學法:說學法就是說明幼兒要“怎樣學”、“為什么這樣學”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說出教給幼兒哪些學習方法,培養(yǎng)幼兒哪些能力。教師在說學法時要說出活動中幼兒怎樣學習、依據(jù)是什么;自己在活動中如何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引導幼兒主動、積極探索的;還要講出怎樣根據(jù)班級特點和幼兒的年齡、心理特征,運用哪些教育教學規(guī)律指導幼兒進行學習的。 在現(xiàn)在的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常用多通道參與法、體驗法、操作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等學習方法。
。ㄆ撸┱f流程
這環(huán)節(jié)往往是拉大說課距離的環(huán)節(jié)。要點是什么?怎么說才是流暢的?受聽的? 一般要說清“總共有幾大環(huán)節(jié)”“各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標”。分環(huán)節(jié)講清“教什么”、“怎樣教”——如何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如何保證重點難點的突破、如何保證所有孩子最大限度地達成目標。這要從“選擇什么教學方法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如何引導幼兒學習”、“如何訓練幫助幼兒在情感、認知、能力等方面獲得提高”以及“為什么這樣教”這幾方面說。
(八)說特色與亮點
說課的核心在于說理,重點要說清為什么要這樣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如何突破。因此在對自己設計課程中的思維活動進行審視后,要突出說明自身的教學風格與特色。最與眾不同的,要多角度挖掘。
三、說課的原則
1、反思性原則
2、生成性原則
3、關注幼兒發(fā)展原則
4、創(chuàng)新性原則
四、說課的技巧
說課整個是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有聽眾,你能否調動聽眾的情緒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說課的成敗。
在說課準備、說課過程中要注意幾個問題
1、課前說課是課前的預案,想像空間圈較大,所以說課設計要根據(jù)對內容的理解,給自己的說課賦于一些基本思想。
2、因說課準備時間較緊,在課前說課可先準備好各領域課程的框架,使目標心中有數(shù)。重點去考慮教學設計的框架,以提綱的形式寫下來,特別要記下幼兒的特點,問題和需要以及教育對策,遇到不熟悉的教材要仔佃分析教材的價值與內涵,教材與幼兒發(fā)展的關系,然后再確定目標。
3、說課整體要流暢,不作報告式,流水式的介紹,流程中許多分環(huán)節(jié)的介紹過度要自然。
4、說課要有層次感,不要面面俱到將說課說得很細,因為說課只是教學預案。要多談談幼兒在學習 中可能碰到的困難和教師的教學策略。 5、說課要自信。富有激情和個性的說課才能感染聽眾,但同時也要針對自身注重揚長避短。
說課案例分析
說課綜合練習
大班美術活動《美麗的蝴蝶》
1、說課稿
2、上臺說課演示
《師說》教案3
【教學目標】
。薄⒘私忭n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解題
。薄⑼瑢W們,你們每節(jié)課都要喊“老師好”,用此表示心中對老師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虛的,教師是排在國君和父母之后的,實際上名列第三位,可見其重要性。教師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沒有教師,人類的文明之火就無法傳遞下去。那么,老師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從師學習?擇師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韓愈的《師說》來探個究竟吧!
。、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段恼卤骟w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笨梢,“說”屬于議論文的范疇?梢韵葦⒑笞h,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xiàn)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3、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走進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因為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也稱“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诡伓鵀閹,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蔽恼箩槍Ξ敃r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
三、探尋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正在國子監(jiān)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四、語篇脈絡梳理
。薄⒄Z篇品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yè)、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學者必有師!薄肮拧保艜r候,指兩漢以前!爸保Y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罢摺保皆趧釉~“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啊,……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叭朔巧撸肽軣o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盎蠖粡膸煛保辛艘呻y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蹦切┏蔀橐呻y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是一個難句!胺颉,音義同“彼”!坝埂笔且蓡栒Z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捌淠曛群笊谖帷,“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
體會: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yè)、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xiàn)出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yè)”就是手段。“業(yè)”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yè)”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边@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tài)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譯文: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嗎。ㄈ藗儯┨蹛圩约旱暮⒆,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切┖⒆觽兊睦蠋,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卑!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按恕保~,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xiàn)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薄靶W”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官盛則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
體會:
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fā)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皫煹馈蔽ㄆ涫鳌熬靡印,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xiàn)實中來。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發(fā)人深思。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蜊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靶g業(yè)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yè),“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yè)”,而是所從事的學業(yè)!靶g”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叭诵小钡摹叭辈皇侵槐矶鄶(shù),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叭笔恰吧僦幸姸唷,即最起碼的多數(shù)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體會:
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三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yè)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xiàn)了一種動態(tài)觀,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fā)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墒窃诋敃r,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品味:“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體會:
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fā)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2、內容結構:
第一段:
正面闡述:
、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下定義。
、 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結論。
第二段:
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二段分論點: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據(jù):
三個對比:
、 縱比: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今之眾人……而恥學于師
結論: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⑵ 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也,則恥師焉;笠樱W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橫比:
巫醫(y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恥相師。嗚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第三段:
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師道關系: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
第四段:
寫作緣起: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寫作特點賞析
。、論證方法:
、 下定義、作結論: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 對比論證: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 引用論證: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tǒng)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xiàn)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病⒄Z言特色:
、 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xiàn)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
⑵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又稱連珠,頂珠、蟬聯(lián),民間俗稱為“咬字”,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 豐富的語氣表達: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笆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師說》教案4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風氣。
。ǘ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ㄈ⿲W習名詞、形容詞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ㄎ澹┱莆沼嘘P“說”文體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一)本文層次結構是怎樣?
。ǘ┯嘘P疑難詞句解釋。
。ㄈ罢f”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一種。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
。ㄋ模┰囌涀髡哧P于老師職能、從師必要、擇師原則等方面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ㄎ澹槭裁凑f“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疚氖窃鯓舆M行對比論證?
。ㄆ撸┰鯓诱J識本文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鞔_教學目(參考教學目標)。
。ǘ⿲胄抡n。
從初一學過《論語》中孔子說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p>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ㄈ┳髡呓榻B(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宋實用散文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優(yōu)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老師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重要性和從師應持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見解突破孔子學說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學生李蟠,其目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道理。
。ㄎ澹┲笇ё宰x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讀音。
句讀dou或不焉fou經傳zhuan從師cong
讀書du不能bu傳道chuan從容cong
聃dan蟠pan萇弘chang近諛貽
冉ran潘pan無長無少zhang須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雙音詞。
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人今:有專門學問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地方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圩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
、圩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W習名詞、形容詞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
心理活動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ㄆ撸├首x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方法論證中心
論點?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要論及內容、范圍,成為本文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本渲小暗馈,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儒家之道,即儒家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師存在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不恥下問、能者為師進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
第1段正面闡明從師重要性,提出從師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觀點,說明從師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意思!捌浣猿鲇诖撕酰俊笔欠丛懢,“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對比中,對不從師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意思!捌淇晒忠矚e”,是帶諷刺語氣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言和行兩方面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事例?鬃友哉撝小叭保瑧斫鈱嵵溉耍阂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排偶句和靈活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結尾詞語做下一句起頭,使前后句子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本文講許多從師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作者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師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儒家之道,所說“業(yè),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道”和“業(yè)”內涵是根本不同。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輕視勞動人民封建統(tǒng)治階級偏見。
《師說》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贊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
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呀處煹穆氊煆摹笆谥畷暺渚渥x”,擴大到“傳道受業(yè)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薄穸ā吧,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tǒng)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薄暗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并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tài)度與錯誤的態(tài)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tài)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
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边@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yè)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師說》教案6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4、鑒賞本文運用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作方法以及下定義、舉例子、引用等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難點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誦讀賞析,點撥討論;強化背誦,知識鞏固。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點實詞如“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大家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大家對文言文的語感;了解關于韓愈的基本文學常識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進作者
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請慢慢地朗讀課文,如有生字詞,可向同學請教,也可舉手向老師提出,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能正確的朗讀。
三、強調誦讀指導
1、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仔細默讀課文第一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討論或做上記號,五分鐘后,我們提出這些問題,一起來解決。
四、詞句疏通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思考:學完這段文字,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師的必要性
2、老師的定義
3、擇師的標準
仔細默讀課文第三、第四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難可以和同桌討論也可以舉手問老師,五分鐘后,我們把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疏通文句: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同桌互相討論第三、第四兩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對待“從師”這個問題的?
2、作者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五、出示課堂訓練
請拿出作業(yè)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題目,下課后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師的定義是————————————
2、擇師的標準是————————————
3、《勸學》中荀子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韓愈也說了同樣意思的話:——————————————————————————
二、解釋下列藍色字體的詞語并翻譯劃線的句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7、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一、檢查預習,背誦第一段
二、研讀課文二段,重點掌握紅色字體的字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難句解析
(1)“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個“圣”“愚”是名詞,第二個“圣”“愚”是形容詞。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從師,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從師。之:結構助詞,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惑之不解”即“不解惑”;颍河腥,無定指代詞。不,通“否”。這幾個分句運用了“合敘”手法,實際上應當分開解釋,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翻譯“合敘句”,必須將兩個句子分開,若按原句順序籠統(tǒng)串譯,則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
2、文段分析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煞譃樗膫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第3~5句),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第三層(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xiàn)象對比,批評“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第9~13句),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習。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填寫下表:
根據(jù)線索當堂背誦第二段
四、課堂訓練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二段
2、積累文言字詞
第三課時
一、分析第三、四段:標出第三、四段重點字詞,學生掌握落實
以孔子從師的范例,從正面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煞謨蓪。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第3段,分別從正面闡明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教學要點: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三、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三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B、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C、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如: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4、、關于名詞、形容詞活用如動詞后意義的變化:
、賽u:以……為恥。 ②師:以……為師;向……請教(學習)。
、坌撸阂浴瓰樾摺 ④。阂浴瓰樾。
、萜妫阂浴瓰槠妗Ye客:以……為賓客(把……當作客人來招待)。
、藜S土:以……為糞土(把……看得一錢不值)。
5、通假字①受:通“授”。 ②不:通“否”。
6、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四、思考:
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師說》教案7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的文言知識
2.理解從師的必要
3.賞析本文的對比證技巧
4.背誦課文
一
教學內容:朗讀正音,質疑答疑。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審題
、俣ㄎ捏w。說,文體名稱。
、诿鲀热。題目中“師”的含義是老師,還是“從師之道”?
、圩髡吆喗
讀課文注釋1。
二、朗讀正音
1.指名讀。注意字音、句讀、語氣。
2.齊讀。
三、質疑,解疑
老師指點方法、技巧。
二
教學內容:翻譯課文一、二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一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賹嵲~
終 聞 固 庸 是故 孰
、谕僮
受
③虛詞
之 乎 其 所 所以
、芄沤癞惲x
學者 從而
⑤詞類活用
師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二、翻譯第二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惑 句讀 遺 之族 若 諛 復 齒
、谕僮
不
、厶撛~
之 而 乎 其 于 則 所以 猶且
、芄沤癞惲x
眾人 小學
、菰~類活用
師 下 習(使……學習)
、尬难跃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三、指導背誦
1.討論: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樣的?請梳理出來。
老師板書
第1段
首先亮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明確老師的作用,接著一正一反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然后結合自己對擇師的認識,指出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嘆當下師道不存;然后古將圣人從師而問與今眾人恥學師對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著以擇師教子與己恥學于師對比,批評其未見明,然后將百工等不恥相師與士大夫群聚而笑對比,感嘆師道不復。
2.背誦
三
教學內容:翻譯課文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對比論證。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賹嵲~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貽
②虛詞
于
、酃沤癞惲x
不必
、芪难跃涫
師不必賢與弟子 不拘于時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4.指導背誦
這兩段的思路是怎樣的?
二、學習課文的主旨及論證思路
1.本文的觀點有哪些?找出來。
老師板書
中心論點 論證結構 分論點
從師必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槭裁矗
從師標準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ㄔ趺醋觯
古之學者必有師
恥師可恥 師道不傳久,欲人無惑難
(為什么)
從師標準 圣人無常師
。ㄔ趺醋觯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2.討論:①你認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幟鮮明,作者是怎樣傳達這種強烈感情的?請分析。
學生充分討論、回答。通過回答明確觀點之間的關系和對比論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師根據(jù)學生討論,補充上邊板書。
老師明確: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嘆句緊承前一段,轉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后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巴敝杏小白儭,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3.明確寫作背景
作者為什么有這樣強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寫作背景: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4.背誦全文
5.延伸
后人評價《師說》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進步”,那么你認為《師說》的思想進步性體現(xiàn)在哪里?談談你的看法。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三、作業(yè)
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值得學習,請運用這一論證方法寫一片段,論證論點“語文學習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說》導學案
課時安排:3課時
【學習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準字音,翻譯文章。
2、掌握積累文中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4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品質。
【學習重、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學習方法】
誦讀、討論、點撥。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作者、熟讀課文
2、 學習文章第一段
3、 積累文言詞匯
【知識鏈接】
韓愈,其人:(768——824),字 ,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 ”。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如賈島、孟郊、劉叉等。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韓愈不僅是唐代的 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來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
2、“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tài)度嚴正不屈)而為師。 “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思想。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3、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fā)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學習過程】
一、解題:《師說》中“說”是一種表議論的文體,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學過的《馬說》、《愛蓮說》!皫熣f”意為“解說從師的道理”。
二、課文朗讀
要求:1、讀準字音、節(jié)奏。 2、讀準文章語氣、讀出作者的感情。
給下列生字注音:
諛( ) 萇( ) 聃( ) 郯( ) 句讀( )
或不焉( ) 歟( ) 蟠( ) 經傳( ) 貽( )
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
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學習第一段
。ㄒ唬⒆衷~釋義: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無貴無賤 吾師道也 道之所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者,所以傳到授業(yè)解惑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文言詞匯積累: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吾從而師之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3、 一詞多義
(1) 師 (2) 乎
、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谖釓亩鴰熤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畚釒煹酪
。3)其 (4)而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谄渎劦酪补滔群跷 ②惑而不從師
、鄯蛴怪淠曛群笊谖岷 ③吾從而師之
5. 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谌朔巧
、鄣乐,師之所存也
、芊蛴怪淠曛群笊谖岷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四段2、歸納積累文言詞匯
一、 字詞釋義:
其出人也遠矣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則恥師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讀之不知
小學而大遺 不恥相師 君子不齒
圣人無常師 不拘于時 作師說以貽之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欲也難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識歸納與積累: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一詞多義
4、詞類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2、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品質
一、文本探究:
1、這篇文章韓愈說寫給誰的?何以見得?韓愈為何專門寫文章給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闡釋古人的從師之道的呢?
3、作者闡釋“古道”僅僅是講道理嗎?有沒有舉例呢?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果?
5、通過這三組對比,韓愈有何感受?你對哪一組對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緒拓展:
這篇文章說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他還寫給誰看的呢?
三、總結:
記得居里夫人曾經說過:“我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這里固然有謙虛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個事實:這個巨人就是韓愈所說的“師”.
學到這里,相信很多同學思想的火花還在飛濺,意猶未盡,那就請同學們課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寫成一篇文章來和大家交流。
四、鞏固提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眾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進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D.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福赋鱿铝芯渥痈鲗儆谑裁淳涫。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D.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9.下列各句加點字的意思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A.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對本段文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 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附:答案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退之 韓昌黎 古文運動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1、本來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傳授 2、(1)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3)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4)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五、 1 師 ① 名詞,老師 ②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名詞作動詞,學習 2、乎①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②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①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②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詞,他的 4.、而(1)連詞表承接(2)連詞,表轉折 (3)連詞,表承接 5、之(1)結構助詞,的(2)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第二課時
一、超出;比……低下; 以……為恥;糊涂;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別人為師;看不起;固定的;被;贈送。二、翻譯重點句子: 1、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于諂媚。
4、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ㄈ 一詞多義
1 師
、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 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6) 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7) 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 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
(8)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10)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jié)助詞,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
(6)于其身也 (反稱代詞,自己)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10.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 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tài),成群)
2.名詞作動詞
、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⑤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ǘ┍粍泳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短語后置)
。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學,介賓短語后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課時
1、寫給李蟠的:作師說以貽之。
三條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時
2、古人的從師學習之道。 分為兩層:①、古道的核心:學者必有師
、 、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第二段)
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倒數(shù)第二段)
兩個例子點面結合,說服力增強,同時呼應了第一段的說理。使文章對古道的闡釋由抽象到具體,漸漸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結果?
恥學于師 于其身則恥師焉 不恥相師 恥師:以從師為恥
古圣人――今眾人; 對子―――對己; 百工―――士大夫; 對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學而大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朗讀時,應讀出語氣。
家長給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學習;
學習好的更有動力成績更好;學習差的更厭學成績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貧家子弟學習更刻苦
二、思緒拓展:
那些不愿學習的士大夫階層: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后果會很嚴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們: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復著唐人同樣的錯誤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四、同步檢測:1.D(A.傳zhuàn B.萇cháng C.蟠pán)2.D(吾從/而師之)3.B(師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師B.以……為師C.掌握專門學問或技術的人D.老師 6.C(判斷句)7.A.更加B.以……為羞恥C.丟棄D.不屑一提,看不起8.
A.賓語前置句B.判斷句C.介賓短語后置句D.介賓短語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詞,ABD皆為語氣詞)10.B
《師說》導學案
課題:《師說》
【學習目標】
三維目標:
1. 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了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知識與能力)
2.了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復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逐步培養(yǎng)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習慣。
難點:
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其刻含義的體會。
【激趣資料】
一、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yǎng)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自主預習】一、解題: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二.讀準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醫(yī) 針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傳zhuàn——傳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現(xiàn)象
【預習檢測】文言現(xiàn)象整理:
1、列出課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釋意義
2.古今義對比整理
古之學者 古: 今:
句讀之不知 古: 今:
小學而大遺 古: 今:
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 古: 今:
吾從而師之 古: 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 今: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整理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 17 次,用法整理
4、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 賓= 以+ 賓+ 為+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漁人甚異之
而恥學于師/不恥相師
【我的疑問】將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和小組內成員一起討論交流
【小組疑問】將小組的疑問寫下來,和別的小組一起討論交流
【合作探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一起解決
1、 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又怎樣從理論上作初步論證?
2、 第二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么?主要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與上段什么關系?
3、 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闡述什么觀點?作出什么論斷?
4、 第四段中作者為什么贊揚李蟠?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5、 總結本文在語言、論證結構上的特色
【當堂檢測】【基礎提升訓練】
一1、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 作《師說》以貽之
C.吾從而師之 D. 彼與彼年相若也
2、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A. 傳 B .絕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學者必有師
C.利 D. 師
金就礪則利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時,學于余
二閱讀下列語段,按要求答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
5、解釋加點詞語。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2)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寫出這段文字批判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及結果。
。1)態(tài)度 結果
。2)態(tài)度 結果
。3)態(tài)度 結果
7、對本段意思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發(fā)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學習反思】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改進的措施
怎樣認識韓愈在文中所講的從師的道理?討論后提取文章的精華及糟粕。
《師說》教案8
一、教學設計
《師說》是個傳統(tǒng)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yè)。
為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4.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于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5.教師范讀課文。
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7.提問:整體感知之后,大家發(fā)現(xiàn)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問: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
9.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1.通過“不拘于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2.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3.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4.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5.教師根據(jù)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tài)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了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借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xiàn)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后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二、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fā),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xiàn)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yè)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解決了“優(yōu)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并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后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并有較大收獲。
三、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tǒng),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于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并沒有提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chuàng)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師說》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及“古文運動”的文學常識。
2、讀懂文意,掌握重點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理解文義2、掌握重點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領會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激疑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yǎng)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復誦讀使學生理解文意,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一、導語
同學們,當今社會尊師重教蔚然成風,但是,在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二、解題
“說”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圍,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之為韓昌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稱“韓吏部”。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傳頌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
四、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由于他對古文的倡導,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師說》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五、放錄音朗讀課文學生注意讀音、句讀、語氣
六、學生自由朗讀請學生查字典疏通文字,并根據(jù)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要求能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七、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其余學生傾聽,看看有沒有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并進行糾正,然后投影一起朗讀
八、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概括內容
第一段:闡述從師的道理
第二段:評述當時不從師的不良風氣。
第三段:以圣人為例,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四段:說明寫作緣由
九、研讀課文,深入理解字詞句含義
(1)請學生放聲朗讀,自由翻譯課文,提倡查工具書、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并求教于周圍同學
。3)最后將小組疑難問題記下準備向老師或全班同學質疑
十、課后作業(yè)
朗讀課文,結合語境,解釋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
(一)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道理2、吾師道也道理3、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5、余嘉其能行古道風尚
。ǘo
1、無貴無賤無論2、圣人無常師沒有
。ㄈ┰~類活用
1吾從而師之以——為師,意動2而恥學于師以——為恥,意動
3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低于,動詞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詞
第二課時
本課重點是歸納積累實詞、虛詞用法,理解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檢查朗讀、作業(yè)情況二、學生呈現(xiàn)疑難問題
三、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朗讀、討論、釋疑、翻譯,并歸納整理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和特殊句式歸納: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鲃釉~,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必有師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谧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4)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
例如: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5)特殊句式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賓語前置,“之”為提賓標志
b、不拘于時,學于余。介賓短語后置被動句式
四、研習課文
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探究,分析歸納,邊講邊投影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本渲械摹暗馈保叭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思考:(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酰俊笔欠丛懢,“此”指代“從師與否”。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捌淇晒忠矚e”,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
3、分析第3段:
思考: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思考: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四、根據(jù)以上內容層次的分析,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五、作業(yè)
1、歸納整理
2、朗讀背誦
《師說》教案10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 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 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yǎng)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于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么態(tài)度?當時人是什么態(tài)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師范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為什么要從師?選擇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所以 古:用來的 憑借 今:因果關系連詞
從而 古:跟從并且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詞語活用
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5、 討論:
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學成才是不是與韓愈說的必有師
相矛盾?韓愈所說的道指什么?我們今天要以什么為師?
6、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
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7、背誦本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提名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道德風尚)
吾師道也 (學習道理)
師道之不復 (從師的道德風尚 )
惑而不從師 (老師 )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3、古今異義詞辨析
眾人 古:一般的人眾人 今:許多人
小學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4、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斷句,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5、 讀本段。思考:本段的論點是什么?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為什么韓愈要這么說?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結果。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6、 討論:《勸學》中有一句與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論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認為句讀之師與傳道之師有何區(qū)別?你認為韓愈對君子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現(xiàn)代觀點?
7、 教師總結,學生背誦本段。
三、作業(yè):背誦當堂所學的內容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背誦 2、字詞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導朗讀
2、自譯:師,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簡析:列舉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從師的重要性
以孔子為例的好處:一石三鳥,典型精當
1) 闡明了從師的意義;2)也說明了從師的3)與古之學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雖為附記性質,但是緊扣中心。作者贊揚李的不拘于時、行古道,也是對士大夫的有力批評。既針砭了時弊,又通過李來倡導了從師。因此結尾雖然簡單,但有力地照應了開頭,圍繞了中心。
(三)問題探討:
李蟠好的是什么樣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樣的時所束縛?
韓愈反對浮靡的文風,倡導古文運動,而李蟠好的正是韓愈倡導的六藝經傳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不肯從師而學,李蟠不受風氣影響,拜韓愈為師。
齊白石有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結合《勸學》《師說》的內容來分析一下?
兩文都談到學習的重要,那么正確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么?
《勸學》認為學習的本質其實是改變自己學不可以已,永遠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師說》中認為學習是為了聞道解惑。這些認識都是正確的。作為現(xiàn)代人,黑塞論述得更全面,他認為讀書學習是獲取教養(yǎng)的途徑,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并非是為了提高某種能力或本領(因為那樣的學習過于功利),而在于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就是說,學習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沒有追求的學習是低效的學習,只能滿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論證結構
提出中心論點
正面闡述(必要性、原則)反面闡述(對比)
例證:孔子 附記:贊揚
四、體會語言:整散結合 頂真手法
五、作業(yè):背誦全文;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師說》教案11
一、目標:
1、引導幼兒安靜地與同伴一起聽老師講話。
2、鼓勵幼兒自己有事情會大膽告訴老師。
二、材料準備:
木偶玩具若干(小貓、小兔、小狗、小熊、小豬)
三、活動流程:
引起興趣→木偶表演,引導講述→嘗試練習→引導總結
1、引起興趣
出示木偶小兔,告訴幼兒:動物幼兒園開學了,小兔是老師,我們一起去看看小動物是怎樣上幼兒園的。
2、觀看表演
(1)小貓來園了:“老師早,我是小花貓!
小兔老師:“小花貓真有禮貌!”
。2)小狗口渴了:“老師,我要喝水!
小兔老師:“小狗真懂事,要喝水會告訴老師!”
(3)小熊要小便:“老師,我要小便。”
小兔老師:“小熊真懂事,要小便會對老師說!”
(4)小豬想玩積木:“老師,我要玩積木!
小兔老師:“小豬真懂事,想玩玩具也會對老師說!”
3、嘗試練習
。1)小狗要小便了,他該怎樣對老師說?(個別—集體練習)
。2)小貓摔倒了,他該怎樣對老師說?(啟發(fā)幼兒說出:老師我摔了一跤或老師,我要搽點紅藥水等)
。3)小熊衣服穿不好,他該怎樣對老師說?
。4)小豬口渴了,他該怎樣對老師說?
4、引導講評
小結:以后小朋友有什么事情要對老師說。(在日常生活中對那些有事情會對老師說的幼兒及時進行表揚鼓勵)
《師說》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痹谥袊怨乓詠砭陀袕膸煹娘L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
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
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并根據(jù)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
。2)請學生統(tǒng)計本課的生難字詞,并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寫出,然后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于周圍同學,最后全班統(tǒng)一討論
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范讀課文。
。ㄕf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yǎng)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師說》教案13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及其創(chuàng)作;掌握本文中出現(xiàn)的基本文言知識點。
2、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3、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排比對偶句;連珠句;豐富的語氣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語】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yǎng)和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么,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么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不言自明。在韓愈看來,人要通過學習提高自己,教師是起著一定作用的。現(xiàn)在我們學習韓愈的《師說》,看看韓愈是怎樣闡述從師學習的道理的?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少小孤苦,由兄嫂扶養(yǎng)長大。二十歲入長安,三次考進士不中。貞元八年(792)即他24歲時第四次參加考試,登進士第。曾入汴州、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閑職,貞元十八年(802)即34歲時到長安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從此正式步入仕途。貞元十九年,即他35歲時改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饑荒,得罪權貴,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連陽)縣令。元和元年(806)即他38歲時新皇帝繼位,他被召回長安,任國子監(jiān)博士。元和十二年,即他50歲時,隨裴度征討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即他52歲時,唐憲宗派人迎佛骨入宮,韓愈上書力諫,被貶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即他53歲時,唐穆宗繼位,召韓愈回長安為國子監(jiān)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韓愈在文學上的最大功績是提倡和領導了“古文運動”。
【解題】
“說”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字詞、文言知識點、內容】(見課本)
【論證方法】
1.下定義、作結論
中國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議論見長。能言善辯如孟子、荀子,也總是在他們的議論文章中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幫助說理。相比之下,韓愈這篇論說文卻在邏輯思維方面大大超過了前人。這表現(xiàn)在概念明晰、論證嚴密上。如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又鴱倪@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
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
引用是論說文中常用的論證方法,這在現(xiàn)在的學術論文中也是最常見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tǒng)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xiàn)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語言特色】
1.排比對偶句
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xiàn)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
2.連珠句
連珠,又稱頂真、蟬聯(lián),民間俗稱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一句的開頭,首尾相聯(lián),“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笆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韓愈名和字的來歷】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由哥嫂撫養(yǎng)。轉眼到了入學的年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取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字書,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取名為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取個什么名呢?”鄭氏說:“你大哥名會,二哥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要做人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一聽,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鄙┥┞牶螅氖纸薪^:“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么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shù)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yǎng),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
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為入場便可考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里。結果別人考中了,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xù)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便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使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為,現(xiàn)在就應當規(guī)勸他一下,一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lián)鷳n,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表n愈聽后,頻頻點頭,接著說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北R小姐一聽,隨即展紙揮筆,寫道:“人求言實,火求心虛,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韓愈一陣沉思: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jù)。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個新名字。
《師說》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三、一詞多義
1師
、俟胖畬W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趲煹乐粋饕簿靡(動詞,從師求學)
、畚釓亩鴰熤(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芪釒煹酪(名詞作動詞,學習)
《師說》原文和譯文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校瑒t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xiàn)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這是糊涂的!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問他們(為什么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卑!求師的道理的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彼詫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不被恥于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1]》送給他。
【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梢詤⒖幢緯厦嫠x韓愈《原道》。
[3]受:通“授”。傳授。
[4]業(yè):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笨鬃映姓J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并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
[7]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甭,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里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安弧蓖胺瘛。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1]巫醫(y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yī)治疾病為業(yè)的人,連稱為巫醫(yī)。《逸周書·大聚》有關于“巫醫(yī)”的記載。《論語·季氏》:“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币暈橐环N低下的職業(yè)。
[22]百工:泛指手工業(yè)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25]諛(yú):阿諛、奉承。
[26]復:恢復。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里用前一種意思,相當于士大夫。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shù),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tǒng)偏見。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圣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1]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鬃釉蛩埥潭Y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35]不必:不一定。
[36]術業(yè)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傳(zhuàn):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六經本文。傳:注解經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時:不被時俗所限制。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40]生乎吾前:省去“者”
[41]夫庸:哪里。夫為發(fā)語詞
[42]知:管,過問
[43]其:表推測語氣,大概……
[44]歟:語氣助詞,表感嘆
[45]常(圣人無常師):固定的
[46]之徒:這些人
[47]通(習之):普遍
[48]師(吾師道也):名詞活用,學習
[49]所以:是用來......的
[50]嘉:贊許
[51]貽:贈送
《師說》教案14
學習目標
1、正確認識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職能、作用以及擇師標準等方面的觀點,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掌握古漢語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學習本文正反對比,有破有立,反復論證以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學習內容
一、背景及作者簡介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自謂郡望昌黎,也稱韓昌黎。曾任監(jiān)察御史、國子監(jiān)博士、刑部付郎等職。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三十五歲,正在國子監(jiān)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仍在沿襲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果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3、“說”這種文體
“說”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圍,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二、字詞解釋
1、通假字
。1)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
。2)生乎吾前 “乎”通“于”
。3)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詞句解釋
古之學者必有師:古代的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學者:求學的人。 這里所說的“古之學者”,不僅指古代作學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時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夫:發(fā)語詞,無實義。庸:豈,哪。知:管,過問!捌淠曛群笊谖帷弊鳌爸钡馁e語,這個賓語是個帶“之”字的主謂結構,“之”的作用在于取消這個主謂結構的獨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補語,可提至謂語“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還是晚生。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個“圣”“愚”是名詞,第二個“圣”“愚”是形容詞。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從師,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從師。之:結構助詞,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惑之不解”即“不解惑”;颍河腥,無定指代詞。不,通“否”。這幾個分句運用了“合敘”手法實際上應當分開解釋,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好古文:喜歡古文。古文,指先秦兩漢言之有物的散文,與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相對。韓愈、柳宗元大力倡導古文運動,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
3、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1)吾從而師之 師,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2)而恥學于師 恥,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
。3)則恥師焉 同上
。4)不恥相師 同上
。5)孔子師郯子 同(1)
4、多義詞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 老師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指有專門技藝的人
吾師道也 學習
或師焉,或否焉 從師
吾從而師之 以……為師
十年春,齊師伐我 隊伍
。2)傳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傳遞,讀 下同。
朔氣傳金 傳送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傳授
此世所以不傳也 流傳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闡述儒家經義的文字,讀zhuàn,下同
《張衡傳》 記載個人事跡的文字,傳記
舍相如廣成傳舍 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
。3)道
會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伐無道,誅暴秦 道義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 法則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學問、修養(yǎng)
何可勝道也哉 講,說
道芷陽間行 取道
。4)受
項王則受璧,置之座上 接受
故木受繩則直 經受
恐前后受其敵 遭受
。5)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通“授”,傳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疑惑,疑難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糊涂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疑難問題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迷亂,迷惑
以非當世,惑亂黔首 蒙蔽,欺騙
。6)賤
且相如素,吾羞,不忍為之下 地位卑下,卑賤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地位卑下,卑賤
心憂炭賤愿天寒 物價低,便宜
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石 輕視,貶低
又迫賤事 謙稱自己
。7)圣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 聰明賢哲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有智慧的人,或特指具有最高封建道德的人,即圣人
圣君治國 圣明、賢能
誠宜開張圣聽 君王
三、結構分析
《師說》是一篇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有著卓越見解的議論文。在本篇議論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復論辯,申明了為師的性質與作用;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途徑,批評了當時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推動了樂于從師善于學習的社會風氣。
第一段,正面闡述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本段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句),闡述教師的作用。作者用六個字概括了教師的三個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
第二層(第2、3句),闡述從師的必要。作者從反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說明有惑必須從師。
第三層(第4—6句),闡述擇師的標準,第6句是本段的結論,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概括地提出了擇師的標準。
第二段,運用對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本段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
第二層(第3—5句),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
第三層(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xiàn)象對比,批評“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第9—13句),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習。
第三段,以孔子從師的范例,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別從反面和正面闡明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第四段,說明作《師說》的原因。繼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從師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為當時后生晚輩從師求學的范例,對李蟠是勉勵,對當時求學的人是號召。
內容詳解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边@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yè)、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xiàn)出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yè)”就是手段。“業(yè)”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yè)”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边@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tài)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fā)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師道”唯其失傳“久矣”,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xiàn)實中來。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發(fā)人深思。
第三段,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一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yè)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xiàn)了一種動態(tài)觀,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fā)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墒窃诋敃r,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第四段,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fā)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重點、難點解析
1、“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皫熣f”就是論述從師學習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2、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呀處煹穆氊煆摹笆谥畷暺渚渥x”,擴大到“傳道受業(yè)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薄穸ā吧保鞔_“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 ”宣揚的血統(tǒng)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薄暗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贬橅玖水敃r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3、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tài)度與錯誤的態(tài)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tài)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1)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1欲人之無惑也難矣1”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語調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這是疑問語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边@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五、論證方法
1、下定義、作結論
中國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議論見長。能言善辯如孟子、荀子,也總是在他們議論文章中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幫助說理。相比之下,韓愈這篇論說文卻在邏輯思維方面大大超過了前人。這表現(xiàn)在概念明晰、論證嚴密上。如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又鴱倪@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
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
引用是論說文中常用的論證方法,這在現(xiàn)在的學術論文中也是最常見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tǒng)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xiàn)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六、語言特色
1、排比對偶句
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xiàn)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
2、連珠句
連珠,又稱頂珠、蟬聯(lián),民間俗稱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句的開頭,首尾相連,“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笆ト酥詾槭ィ奕酥詾橛,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師說》教案15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的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并解題]
1、同學們,你們每節(jié)課都要喊“老師好”,用此表示心中對老師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疤臁焙汀暗亍倍际翘摰模處熓桥旁趪透改钢蟮,實際上名列第三位,可見其重要性。教師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沒有教師,人類的文明之火就是無法傳遞下去。那么,老師的作用是什么呢?為什么要從師學習?擇師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韓愈的《師說》來探個究竟吧!
2、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當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笨梢,“說”屬于議論文的范疇?梢韵葦⒑笞h,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xiàn)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3 、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走進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因為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也稱“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诡伓鵀閹煟浗浀刈銎鹄蠋焷砹耍,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蔽恼箩槍Ξ敃r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
三、 [探尋背景]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的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35歲,正在國子監(jiān)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四、[ 語篇脈絡梳理 ] 語篇品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yè)、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學者必有師!薄肮拧,古時候,指兩漢以前!爸,結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罢摺,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八浴,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者,……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叭朔巧,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盎蠖粡膸煛,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蹦切┏蔀橐呻y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是一個難句!胺颉,音義同“彼”!坝埂笔且蓡栒Z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捌淠曛群笊谖帷,“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
【體會】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的,“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边@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yè)、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xiàn)出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yè)”就是手段!皹I(yè)”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yè)”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边@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tài)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嗎!(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當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卑!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按恕保~,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xiàn)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薄肮偈t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體會】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了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fā)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皫煹馈蔽ㄆ涫鳌熬靡印,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xiàn)實中來。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發(fā)人深思。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蜊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靶g業(yè)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yè),“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yè)”,而是所從事的學業(yè)。“術”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數(shù),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見多”,即最起碼的多數(shù)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體會】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了師道、師生關系。
第三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的文字很少,但是十分的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yè)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xiàn)了一種動態(tài)觀,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fā)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墒窃诋敃r,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
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品味】“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體會】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fā)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內容結構: 內 容 論證法
第一段:正面闡述 ①老師的作用 傳道受業(yè)解惑 下定義
、趶膸煹谋匾 孰能無惑
、蹞駧煹臉藴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作結論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第二段分論點 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 據(jù)
。ㄈ齻對比)對 比 作者議論抒情
正確態(tài)度 錯誤態(tài)度
論 據(jù)(1)
(縱 比)古之圣人……
猶且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
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論 據(jù)(2)
。ㄗ韵嗝埽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與其身也,則恥師焉 惑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論 據(jù)(3)
。M 比) 巫醫(yī)樂師百工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恥相師 嗚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 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關系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例證法 引證法
師道關系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第四段;寫作緣起 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寫作特點賞析
。ㄒ唬┱撟C的方法
1、下定義、作結論: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又鴱倪@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tǒng)地說“古之圣人”更加的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xiàn)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ǘ 語言的特色
1、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xiàn)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
2、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又稱連珠,頂珠、蟬聯(lián),民間俗稱為“咬字”,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皻v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是語氣卻各不相同!笆ト酥詾槭ィ奕酥詾橛,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附:韓愈名字的傳說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yǎng)。轉眼到了入學的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書年,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么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都要做人去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鄭氏一聽,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了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3,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鄙┥┞牶螅氖纸薪^:“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如何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shù)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么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yǎng),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他長到十九歲的時候,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之后,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里。結果別人考中了,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xù)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由于銀錢早已經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為,現(xiàn)在就應當規(guī)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guī)勸他呢?這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表n愈聽后,頻頻點頭,心中暗道:盧小姐果有見她,接著說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盧小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說道:“你真是個聰明人!”隨即展紙揮筆,寫道:“ 人求言實,火求心虛,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姐骯腑之語啊!自古道驕兵必敗,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jù)。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人個新名字。
【《師說》教案】相關文章:
師說的教案02-15
《師說》教案(15篇)04-02
師說教學教案02-28
《師說》教案15篇03-17
高中語文《師說》教案04-06
師說教案及教學反思01-12
師說教案ppt課件09-03
師說教案(通用5篇)05-14
【精華】師說教案四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