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數學課堂上的民主與集中的初中數學教案
以往的數學課,雖然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但教師唱主角,甚至唱獨角戲的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堂課下來,學生真正參與的機會很少,也許有的根本就未參與,無論你教師臺上如何熱情高漲,學生臺下就是無動于衷。這種被動的接受學習,效率也就可想而知。
新課程已全面實施,課程改革中一個很大特點就是要求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素質教育目標是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健康和學會審美,為培養(yǎng)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原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也說過:“素質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fā)展能力,而不讓學生被動地、機械地接受知識!庇纱丝梢,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成績的基本素質之一。
而那種三尺講臺,兩種境界,你講我聽,下課兩散的教學方式,如此看來,必需將之摒棄,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種更為熱烈積極的雙邊活動形式。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仍然保持,但教師決不再當主角,學生也非純粹的聽眾。如果將課堂比做一個舞臺,學生就成為主角,而教師則是導演,教師的任務是統籌安排好各位學生,按照各自的實際,互相協作、配合,較好的完成各自的學習工作。教與學沒有明顯的區(qū)分,也不一定為老師教學生,而是一種平等地位上的交流與創(chuàng)造,共同進步的學習行為與過程。
數學,作為一門理科科目,它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學習活動的特征。以前,以教師講授基本知識為主,輔以學生習題練習,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但因此而導致部分學生的高分低能這一狀況已逐漸被證實是無法適應快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的。因而,數學學科教學應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谶@一點,數學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機會必然增多,如何適當安排正確運用將直接影響到課堂學習效率。
在教學形式與方法上,我認為可充分發(fā)揮教學中的“民主”與“集中”這兩個原則,使得學生與教師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充分行使各自的權力,發(fā)揮各方的作用,再進行有機的結合,使得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tài)。
一、 充分發(fā)揮學生民主
所謂民主,指人民有參與國事或對國事有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權利。學生民主,則可理解為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享受民主原則這一權利,勇于發(fā)表并樂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要發(fā)揮學生民主,必然要求教學形式上的根本改變。以往課堂上的一問一答,充其量只是部分民主,其目的在于發(fā)動學生參與,但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因為通過舉手能站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再者他們大都是針對老師的具體問題給出各自答案,學生所得到的思維沒有能完全發(fā)散開來,獲得的教學效果也極為有限。而我們這里所講的學生民主,則不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將有所改變。首先,不再是教師提問學生舉手,然后由教師點名回答,而是在教師提出問題后,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得出結論后進行同學間的小組交流,如果能達成共識的,只需派一名代表過會回答進行班級交流;意見有分歧的,可各自保留,然后也一并提出進行班級交流。這樣,可以避免出現教師點名回答中出現的重復或雷同答案的情形,也可避免有的同學觀點沒有表達機會,使得交流更廣,效果更佳,這是其一。再就是,回答問題時,也不再是教師一一點名,而是由學生自主回答,這樣做,既可免去剛剛提到的重復回答,同時也利于部分平時羞于舉手難以啟齒,有見解卻不敢提出的學生,可通過討論,由其他同學幫助他發(fā)表看法,久而久之,他也會慢慢由“臺后”發(fā)表轉到“臺前”發(fā)表。這樣就能真正讓每位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角色作用,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和能動性。同時,此種形式也避免了問題答案過于集中的局限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及發(fā)散思維也大有好處。
發(fā)揚學生民主是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也是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所在,讓每位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在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造學生成功的機會,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愛學,會學,直至學會,也正是我們教育者所追求的。
二、 恰當行使教師“集中”
有“民主”自然也要有“集中”,單是“民主”還不能夠完全解決問題。一個國家的人民“民主”還必須要由國家來加以“集中”。而學生的“民主”只能由課堂的組織者——教師來“集中”。因而,我們除了發(fā)揮好學生“民主”的同時,也非常強調教師要及時恰當的行使好“集中”這一權利,只有有了集中的民主,我們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學生“民主”得以正常發(fā)揮的前提下,教師的“集中”至關重要。學生所給出的答案或結論,不管是針對問題的回答,還是思維的發(fā)散,都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猜測性甚至存在盲目性。學生對于眾說紛紜的回答,也許有的能達成共識,但相信更多的還是各持已見,總認為自己的才是最佳答案。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教師指點迷津,加以解惑,加上在這其中還存在眾多的不確定因素,學生很難自主形成定論,而未形成觀點的同學更是不知該如何取舍。因而教學目標難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也就無從談起了。
那么我們教師究竟該如何及時恰當進行“集中”呢?關鍵有三。
一是抓住時機。課堂45分鐘,時間有限,學生的學習與交流占去大部分,如果每次“民主”都加以“集中”,一是時間不允許,再就是有“滿堂灌”之嫌了。因而我們不可能每次有了民主就集中,而是應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找準時機,加以集中。比如關系到本節(jié)課基礎知識的爭論一定要集中,因為這里涉及到學生對于基礎知識概念的掌握。對于產生分歧的意見,必須加以統一,引導學生找出正確的結論,不然,很可能會影響學生下面知識及技能的掌握。再如解題方法較多時,應加以集中。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技能,而解題方法與技巧就是基本技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學生在解題方法上充分發(fā)揚了“民主”,給出了眾多的思路與方法,這其中必有一些是類似或根本依據相近的方法,這時,教師應加以及時的歸納與整理,讓學生更加清晰地去掌握幾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并進行比較,從中找出最佳途徑,從而為提高學生解題技巧帶來一定幫助。又如對于爭論較大,意見不能統一的“民主”,也必須加以“集中”。有時候,因過于激烈的民主交流,會使學生思想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有的學生為了別人能接受自己的觀點,還會絞盡腦汁去設法說服別人,這樣,他的思想就不再集中于課堂上教師的教學內容了,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鉆牛角尖”。這樣也極不利于學生對后面知識的掌握。此時,教師就要注意“集中”了,及時對學生各種意見進行點評,讓學生冷靜下來,接受正確的結論,對于固執(zhí)已見的學生,可讓其保留意見,待到課后再交流。這種狀況,集中的重要性就更好的體現出來了。
二是追求實效。有的民主可能是教師難以預料的,特別是學生思路打開后,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有的是有關于教學內容的,但也不能排除會有與教學內容聯系不是很緊密的結果出現,這時,教師就不可能一一加以集中了,有些必須是一帶而過。否則,如果抓不住重點,很容易導致本末倒置,出現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情況,畢竟教師是整出戲的導演,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生并不具備完善的鑒別能力,那么課堂的節(jié)奏應由教師來控制了。何時“集中”必須考慮一定的實效性,而切不可盲目實施。
三是遵循計劃。這種“集中”是課前計劃安排好的,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展開有目的的民主討論,然后教師加以集中,突出教學重點與難點,并使問題得以解決。一般來講,這類“集中”,要求教師要做好較為充分的準備,盡量全面考慮到在學生“民主”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結論,整個“民主”與“集中”要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回,做到收放自如,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我們都知道,在“民主集中制”原則中,“民主”與“集中”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兩者相互依存、互為促進。沒有民主,何來集中;同時,離開集中的民主也將失去存在的意義。同樣,教師“集中”權利的實施,也是基于學生“民主”的良好發(fā)揮,二者相輔相成,是當今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兩個主要的構成部分。我們一直強調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如果沒有恰當的方式方法去實現,這也只能永遠是一句喊了千百遍的口號而已。除去眾多已實現這一觀點的成功方法外,充分發(fā)揮學生“民主”,加上教師的適當“集中”,也許也不失為一種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的良策。
【數學課堂上的民主與集中的初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課堂上學生提問能力的提升論文10-12
數學課堂上有益的提問方式論文范文10-12
初中數學課堂評議02-09
初中數學課件ppt精選11-13
課堂上的趣事作文03-03
課堂上的風景作文08-03
初中數學教案10-07
初中數學教案10-07
初中數學課堂小結方法研究論文10-09
初中數學課后總結習慣培養(yǎng)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