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習俗賞月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習俗賞月
中秋節(jié)是我國古老的節(jié)日,而賞月則是節(jié)日的重要習俗,其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
風俗簡介
“月是中秋明”,中秋的月亮最明亮。
舊歷秋天的7、8、9三個月,8月份處在當中,8月15日的滿月被稱為“中秋明月”,日本又叫做“十五夜”,也就是中國的“中秋節(jié)”。
中秋賞月由來已久,大約在日本的奈良~平安年代(公元710~1191年,中國唐、宋朝時期)作為中國的宮廷行事流傳到了日本。
過去,在中秋節(jié)一個月之后的舊歷9月13日,還有“十三夜”、“后之月”的慶典活動。有這么一種說法,賞月應當賞兩回,不能只賞一次。當然“十三夜”的風俗只是日本的做法,中國沒有。
賞月是依據(jù)“舊歷”進行的儀式,而“舊歷” 根據(jù)月亮的滿虧贏缺來決定日歷,與現(xiàn)代的日歷大不相同,賞月的日子也隨年份不同而有所變化。在中秋節(jié),中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 《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歷史溯源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
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世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一年四季皆有明月,為何要在中秋賞?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試圖解釋了這個問題:“月之為玩,冬則繁霜太寒,夏則蒸云太熱,云蔽月,霜侵人,蔽與侵俱害玩。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則寒暑均;取之月數(shù),則蟾魄圓。”
他從天氣角度給出了解釋,這個解釋在今天的科學角度看來是合理的,秋季中期,北方干冷氣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上空的暖濕空氣向南退去,空氣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云霧少了,因而出現(xiàn)秋高氣爽、夜空如洗的天氣,所以月亮顯得分外皎潔,使人產(chǎn)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覺。
除了自然原因外,人們選擇一年中的“中秋”前后賞月還有歷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選擇在秋季進行,那時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領略到平常習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當時上層人士對月亮的認識開始趨于理性,不再是單純的崇拜,就漸漸把圓月當成了一種美麗的自然景象進行欣賞。
所謂的“良辰美景”心態(tài),便是如此。從歷代賞月詩歌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話的痕跡,桂樹、白兔、嫦娥是常見的意象,也證明了古代月亮神話對賞月風尚的濃厚影響。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習俗賞月】相關文章:
關于中秋節(jié)傳統(tǒng)習俗09-22
中秋節(jié)賞月08-22
中秋節(jié)賞月的習俗11-03
中秋節(jié)賞月作文05-10
中秋節(jié)賞月的作文02-05
中秋節(jié)賞月作文06-27
中秋節(jié)賞月作文(精選)10-15
中秋節(jié)賞月的作文02-06
中秋節(jié)賞月的作文(精選)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