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秋的詩句古詩賞析
中秋的詩句古詩賞析
水調(diào)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
胡仔《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歷代選蘇軾詞的也總選到這一首。
這詞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四十一歲,時為密州(現(xiàn)在的山東諸城)太守。
上闋即景想象,著重寫見月思君,有所企盼又萬分無奈,而欲超越現(xiàn)實超越自我的內(nèi)心矛盾。
下闋著重在寫睹月思人,抒寫對弟弟蘇轍的深切懷念,寫得惋惻纏綿而又富于理趣。
此詞構(gòu)思奇特,境界清虛,胸襟豁達,才氣飄逸,歷來被推為寫中秋詞的絕唱。
這首詞語言明白如話,可以說不假雕飾,洗盡鉛華,如出天籟。
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邁高潔的情懷撼人心魂。
全詞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同時又寄寓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詩人感人的人格魅力。
蘇軾一生雖然屢遭貶謫,仕途艱難坎坷,卻處之泰然;歷經(jīng)人世滄桑,但仍然樂觀向上,這與他那豁達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是分不開的。
讀蘇軾的詞,“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埃之外”(胡寅《酒邊詞序》)。
幾百年來蘇軾以其在詩、文、詞等方面的成就和文采風流而為后世學者文人所羨慕,正是這上原因。
蘇軾的詩詞極富真情實感而又飽含哲理,經(jīng)常為后人引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已成為膾灸人口流傳千古的佳句,歷朝歷代,傳頌不衰,深得人們的喜愛。
白居易 (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賞析
歌題目的中心語“望月”,是敘述也是行為,其修飾語時間“八月十五日夜”和地點“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環(huán)境時,還突出“望”的動作,又強化“望”之月的圓盤貌。
顯然是這個“望”月引發(fā)了詩人情懷。
其實,詩人就是在特定空間面對這個特定時間的月亮引發(fā)的人生感慨,詩歌首頷聯(lián)正是詩人關(guān)照月亮的思考。
從邏輯上應該“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抬頭望月,觸想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的月下之景,詩歌卻從對面飛來著筆昔年往事,描繪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會歡飲圖。
詩歌起筆不同反響,召喚其昔日的觥籌交錯、夜夜歡歌的情形,只有這樣頷聯(lián)的今年貶謫的“湓浦沙頭水館前”的失落。
繁華的過去越明朗,對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覺,以此造成的昔今懸殊反差,猶如從天堂掉入地獄的悲苦感。
可是兩聯(lián)二十八言中,詩人不煩厭地重復“八月十五夜”,顯然它帶給詩人的心靈是震撼的,也是慘痛的。
讓詩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歡樂,獨自苦品著眼前的寂寞和凄苦。
詩句一望而知地運用了昔今對比手法,其實每一聯(lián)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場景,對比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情景意境的對比,今晚觀賞的不單是月亮,而是面對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種過去到現(xiàn)在的物是人非的感傷情懷。
月亮在古典詩歌里,更多承載了懷鄉(xiāng)思親。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這些月亮內(nèi)涵是因空間距離產(chǎn)生而寄寓感情的。
不過月亮也會出現(xiàn)時間概念,它卻成了一種永恒對照無常的人生,進而表現(xiàn)人生的痛苦感。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春江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這些詩句里的月亮意象無不指向時間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給個體生命的悵惘痛苦。
昔今這種對比古詩里還是常見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過去聽聞就該登樓觀望洞庭水,可是不知為何直至今朝才有機緣登臨,道出詩人生活無盡的無奈和生活的凄楚遭遇。
其實白居易在對比中也在暗示自己無法主宰命運的無奈和感傷之情。
詩歌的首頷聯(lián)多層面的表現(xiàn)詩人的痛苦感,其實這還是生活橫截面的對比,那詩歌又是如何完成內(nèi)容的轉(zhuǎn)折呢?從內(nèi)容上頸聯(lián)涉及望鄉(xiāng)和圓月,表面上像在思鄉(xiāng),但是“望鄉(xiāng)“行為反映的心理,卻浸透著詩人的孤寂和凄苦,而這種心理想通過望鄉(xiāng)排遣,其結(jié)果沒有望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反而再次強化了內(nèi)在的主體孤苦體驗。
“見月”就是觀賞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輪圓月,但行為發(fā)問的竟為“幾回圓”,顯然這圓月在詩人眼里不圓,這種發(fā)問折射了詩人由外在之物的中秋明月到內(nèi)在的之情的孤寂凄苦。
“望鄉(xiāng)”“見月”行為藝術(shù)是望而不見、見而有疑的矛盾迷惘,正是詩人極度孤寂產(chǎn)生的心理結(jié)果。
“西北望鄉(xiāng)”“東南見月”,其實是互文修辭,身處彭浦湓亭向四方眺望故鄉(xiāng)和四野觀望明月,能想象出一個人觀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鄉(xiāng)帶給自己溫暖,能看到心中一輪明月留給自己關(guān)懷,卻出現(xiàn)相反結(jié)果,徒添了詩人不盡的凄苦感。
詩歌是如此極盡曲折的突出詩人貶謫的孤寂之情,尾聯(lián)詩人細節(jié)化的再現(xiàn)秋風月光。
“秋風秋雨愁煞人”,過去的日子出現(xiàn)的“昨風一吹無人會”,沒有人領(lǐng)會這凄厲秋風的涼意。
能忽略這凄冷秋風的肌膚感,一定是人們沉浸在無情的喜悅里,已然忘記了秋風的凄冷,這里突出詩人過去日子的歡快感。
“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說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還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氣之人了,照應詩歌前文對比的物是人非的無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這樣的月光照在身上,卻令人清冷至極,置身“湓浦沙頭水館前”環(huán)境里,心內(nèi)卻是清冷感,詩歌在這進一步強化了詩人貶謫后面對十五明月帶來的凄苦悵惘失落之感。
詩讀至此,不禁為之動容,白居易是如此變幻的再現(xiàn)自己的悲苦感,也不禁驚嘆詩人詩歌技巧的嫻熟,尺幅之間盡情描摹無形的心里悲苦!
劉方平 (唐)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賞析
唐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
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diào)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diào),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gòu)成兩句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
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沒有長期鄉(xiāng)村生活經(jīng)驗的入。
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xiāng)村,也并非人人都說得出來。
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
還應該有一顆詩心。
一個“新”字,飽含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jié)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
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
給人以生機勃發(fā)的力度感。
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這綠意來自詩人內(nèi)心的盎然春意。
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征的鮮明的外在景觀。
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于詩人的內(nèi)心。
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
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guān)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氣暖”。
結(jié)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fā)。
于是春意俱足。
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
詩人并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
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
構(gòu)思的新穎別致,決定于感受的獨特。
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
能仿佛陶詩一二者并不多見。
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
就更為寥寥。
蘇軾 (宋)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jié)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zhuǎn)前山,浪飐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惟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賞析
蘇軾,是一代文豪,亦是一個哲人。
他的文作,往往深蘊哲思。
讀蘇軾的詩文,不只在于感受他翰墨之間的勁健曠達,更在于體味蘊藏在這勁健曠達之下的情旨邃思。
此詩前兩句寫時寫景,道出在明月尚未高過群山之時,已出白芒千丈。
“白毫”在此處指明月白色的光芒。
銀闕金宮,出瀛洲之下。
道家謂天上有白玉京,故蘇軾以銀闕代指明月。
一杯酒還未飲盡,明月已如水流般越涌而出。
“亂云脫壞如崩濤”句應和前句的“涌”字,寫云波因明月之涌如潰奔的濤水般四散開來,羈亂無縛。
“誰為”兩句,大展想象,以天上皎月喻天公的眸子,指出天公的眸子,應當以銀河千斛的水才能滌洗。
“湛然”在此指淡泊,于是令它靜看世間之人,照得我深感恬淡,連心都靜下來了。
“角尾”指東方。
西南邊如火閃動的星星像彈丸一樣渺小難見,東方星宿則光明熠熠宛若盤臥的青龍。
“注眼”指集中目光看,“螢火”在這里應當指微弱的燈光。
“艤舟”即泊舟,“魚龍”形容燈火相連的景象。
是何人靠近古汴城停泊,看一夜萬千燈火舞動,如魚龍所變。
“曲折”四句,描寫當夜詩人泛舟行游時的情景。
“青熒”指青光閃映的樣子,“滅沒”指無影無聲。
隨著閃映的青光漸漸無影無聲,小舟已轉(zhuǎn)過了前山;這山日夜經(jīng)受浪的搖動、風的環(huán)繞,豈能永遠像初時一般堅固。
明月容易低垂,人也容易散去;我泛舟歸來以后也仍然可以呼喚童仆斟酒再重看明月。
“青熒”四句,皆有哲思。
青熒一句點出一種漸變之感,隨后深感山峰也應該像這些青光一樣在風浪中漸變,不復當日堅固。
“明月易低”寫出自然規(guī)律,“人易散”寫出人情規(guī)律,渲染出一種物興則將衰的世事之感。
然而“歸來”句筆鋒一轉(zhuǎn),點出明月雖然低垂可是仍在,人雖散去可是還有我在,我自己依然可以斟酒望月,以盡情懷。
“明月”兩句,前句無情但后句有情,世事無情但是人有情。
我們不能改變世事的變化,卻能掌控自己的心態(tài)。
在這份無情與有情之間,一展詩人灑脫淡然的胸懷。
而這般胸懷和哲思只憑輕舟轉(zhuǎn)過前山的那一瞬、只憑歸來的那一刻、只憑這四句詩便由詩人感受到并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如何不令人欽佩!在這份灑脫淡然的胸懷下,詩人寫出“堂前月色愈清好”等四句,指出自己卷簾推門,寂無他人,只有在窗下哭泣的楚老。
“南都從事”即詩人的弟弟蘇轍,詩人此詩就是和韻蘇轍之詩《中秋見月寄子瞻》,其中有“南都從事老更貧,羞見青天月照人”兩句。
因此詩人勸弟弟莫羞貧,像你我這樣對月題詩的又有幾人呢?“南都”兩句正應和了詩人之前的那份灑脫淡然的胸懷心境。
明晨人間百事又隨著日出開始了它的興衰更替,而如今一切都仿佛是在夢中做了一回瑤臺的客人。
恍然一夢,正是詩人此刻的感覺,而這種感慨并非是只在此時才有,蘇軾在念奴嬌中也曾寫道“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可是這種一切皆如夢境的慨嘆是如何才有的呢?在本詩之中,詩人也寫道“明月易低人易散”,道盡盈虛有數(shù)。
可縱然是盈虛有數(shù),依舊是卒莫消長。
世間陰陽萬物都在盈虛興衰間不斷變化更替,可最終卻不會在總體上消減增長,不會真正的消亡。
正因為詩人雖然明白盈虛有數(shù),可他同樣知曉卒莫消長,因此才有“歸來呼酒更重看”一句;因此他才在歷經(jīng)磨難之時,依然心存樂觀,依然胸懷一份灑脫,依然說出“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然而正因為盈虛有數(shù),變化難定,詩人才會漸感人生如夢。
可是人生真的如夢么?對蘇軾而言,他心系的是天下興衰,可是官場難容。
面對宋朝政治上代代加深的弊端,蘇軾雖有心匡國輔政,卻是不在其位,無能為力。
所以他對天下的這份憂慮無可排遣,漸成悲戚。
一句人生如夢,其中又有多少是無奈呢?
【中秋的詩句古詩賞析】相關(guān)文章:
中秋古詩賞析09-17
關(guān)于中秋的詩句古詩10-30
中秋團圓的詩句古詩10-30
中秋節(jié)的詩句及賞析10-08
中秋節(jié)古詩句大全08-16
描寫中秋節(jié)的古詩句06-08
中秋節(jié)的古詩句大全10-31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句06-08
中秋節(jié)的古詩加賞析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