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介紹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法家、道家等早已家喻戶曉,而其他很多學術派別則往往被人為忽略,其實它們的思想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比如陰陽家,相信各位看秦時明月的友友們也是知道這一大家,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陰陽家,是中國東周戰(zhàn)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
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戰(zhàn)國末期齊國的鄒衍。
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
陰陽家則把陰陽矛盾作用引起的變化推演至神秘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典史記載
陰陽與陰陽家在史載上難以明確次第,但其學說卻深植在中國哲學諸子百家與后繼之學。
大約在東周戰(zhàn)國中期發(fā)展︰
鄒衍以“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
“五行”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戰(zhàn)國時五行說相當流行,有相生相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觀點。
陰陽家以五行為五德,認為歷史朝代的嬗變即遵守五行相生相克之道,是為‘五德終始說’
稷下學派中的黃老派和管仲派等又有新發(fā)展。
接著呂不韋及其所主編的《呂氏春秋》從陰陽氣數(shù)與天象、五行與物候和人事、世界圖式的和步整合等方面予以完善。
最后是劉安及其主編的《淮南子》,再將道分陰陽的宇畝圖式與五行生克的社會體系進行整合,這樣陰陽家才正式確立。
司馬遷稱鄒衍“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zhuǎn)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以五行相克的循環(huán)變化決定歷史朝代的更替,如夏、商、周三代之變,就是金(商)克木(夏)、火(周)克金(商),秦漢統(tǒng)治者均以此為自己統(tǒng)治的合理性尋找根據(jù),對后世特別是漢代有很大影響。
《漢書·藝文志》云:“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流派發(fā)展
陰陽家學派在魏晉以后已不復存在。
《漢書·藝文志》著錄陰陽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沒有流傳下來。
但是從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還可以看到一些關于陰陽家的學說內(nèi)容。
陰陽家的“陰陽”和“五行”等思想在戰(zhàn)國時期與道家、方仙道思想合并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后逐漸演變成現(xiàn)在的道教。
而陰陽家在中國思想發(fā)展的重要性,則是具體化了自然世界對于人事的影響。
這種想法,還可以在現(xiàn)在的黃歷或是農(nóng)書、農(nóng)民歷里看到。
五行相生含義:
木生火,是因為木性溫暖,火隱伏其中,鉆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為火灼熱,所以能夠焚燒木,木被焚燒后就變成灰燼,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為金需要隱藏在石里,依附著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為少陰之氣(金氣)溫潤流澤,金靠水生,銷鍛金也可變?yōu)樗,所以金生?
水生木,因為水溫潤而使樹木生長出來,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義:是因為天地之性
眾勝寡,故水勝火. 精勝堅,故火勝金. 剛勝柔,故金勝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 實勝虛,故土勝水.
陰陽八卦圖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強金得水,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強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木多火熾;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強水得木,方泄其勢.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必不熄滅.
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強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棟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強木得火,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