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土地公是怎么來的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社神等,是漢族民間信仰之一。農(nóng)歷“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是土地公的圣誕日。在中國南方地區(qū),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qū)普遍奉祀土地公。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土地公是怎么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土地公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稱為“做迓”(或做牙)。土地公是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于漢族地區(qū)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shù)民族也有信仰。
關于土地公的傳說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很多,傳說之多不勝枚舉,此舉中之兩例。
一說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
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fā)展。
另一說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張明德(或張福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
臨終時,空中出現(xiàn)“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仆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余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明清以后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為各方土地。
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傳為唐代大文人韓愈。
杭州太學一帶,原是岳飛的故鄉(xiāng),於是太學就奉岳飛為土地神。
現(xiàn)在的土地廟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約起于南宋。
土地公的形象
土地公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稱為“做迓”(或做牙)。
農(nóng)歷二月二日叫做“頭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尤其尾牙商家更是為了答謝員工一年的辛苦,請吃“尾牙”宴。
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須白發(fā)的老人,有時會有土地婆陪祀,有時則只有土地公而已。
這是民間傳說著一個故事: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問他有什么抱負,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
土地婆卻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fā)揮社會功能。
土地公說:“那么,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土地婆反駁著:“如果大家都變有錢人,以后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土地公無話可說,也因此打消這個原可“皆大歡喜”的念頭,世間才有今天的貧富懸殊差別。
世上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不肯供奉她,卻對土地公推崇備至。
土地公的職責
土地神屬于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有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xiāng)里安寧平靜。
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其屬于城隍之下,掌管鄉(xiāng)里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
生養(yǎng)萬物:土地載萬物,又生養(yǎng)萬物,長五谷以養(yǎng)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
《太平御覽》引《禮記外傳》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地廣谷多,不可遍祭,故於國城之內(nèi),立壇祀之”。
管理本鄉(xiāng):自東晉以後,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xiāng)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
東晉的《搜神記》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
東吳孫權掌權後,蔣子文顯靈於道說:“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
這里所指的福爾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鄉(xiāng)本土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并且為人公道。
中國南方土地廟常有對聯(lián)稱:“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地府行政:漢族許多地區(qū)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于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
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閩南、臺灣人則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nóng)業(yè)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jīng)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
土地神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
一般說法土,地神為地方之守護神祇,為一鄉(xiāng)一里之神。
文化風俗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爺”、“后土”、“土正”、“社神”、“土伯”等,其廟宇則稱為“土地廟”、“伯公廟”、“福德正神廟”等,是漢族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神靈之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xiàn)代多屬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他是一方土地上的守護者,是與那方土地形成共存的神,所以在那方土地的土地公才會什么都知道。作為地方守護神,盡管地位不高,卻是中國民間供奉最普遍的。漢族許多地區(qū)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
以前為他們建立的神廟幾乎遍布每個村莊。傳說土地也可以隨意上天,但是為了百姓而留了下了。通常土地神是以一對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現(xiàn)的,男的稱為"土地公公",女的稱為"土地婆婆"。對土地神的崇拜實際上來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后來,這種自然崇拜開始走向人格化,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真實的人物來充當這一角色,被人們稱為"土地爺"。在民國(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xiàn)象。
由于中國境內(nèi)有無數(shù)的土地神,所以真正有姓名的不是很多。一般為他們建立的神廟規(guī)模很小,被稱為"土地廟",里面供奉并排坐著的一對老年夫妻。到明朝(1368-1644年)對他們的崇拜開始興盛,而且這種崇拜還流傳到了其他民族中去。在中國,過去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節(jié)日聚會,對該神進行祭祀,到后來這種聚會就演化成為中國最有特色的現(xiàn)象——廟會,成為一種重要的風俗。
【土地公是怎么來的】相關文章:
端午節(jié)是怎么來的06-06
小班美術優(yōu)質(zhì)教案《大魚來小魚來》含反思07-11
突如其來的作文05-18
當幸福來敲門作文02-21
當幸福來敲門語錄09-29
幸福來敲門作文03-01
中班來我家教案02-04
我來編童話作文02-04
末來的我作文最新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