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標高考物理題型全歸納
導讀:最新新課標高考物理題型?小編已把新課標高考物理題型全歸納。
《新課標高考物理題型全歸納》
近幾年全國卷物理試題數(shù)據(jù)分析 全國 1 卷數(shù)據(jù)分析 2017年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制的理綜1卷的省有陜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南、 湖北和江西等。
從抽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2015年全卷的難度與2014年基本持平。
2013—2017年全國1卷全卷的抽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年份 樣本量 平均分 難度 標準差 ? 信度 2013 年 2465 143 0.48 48 0.907 1878 158 0.53 53 0.915 2014 年 5479 156 0.52 52 0.923 2015 年
從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2014年和2015年理綜1卷難度與2013年相比明顯降低,平均得分提高 十幾分。
2014年和2015年難度相當,平均分變化不大趨于穩(wěn)定。
全國 2 卷數(shù)據(jù)分析 2015 年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制的理綜 2 卷的省(自治區(qū))有寧夏、云南、內蒙 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甘肅、貴州、青海、西藏和廣西。
從抽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2015 年試卷難度比去年有所提高。
2013—2015 年全國 2 卷理綜得分抽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年份 樣本量 平均分 難度 標準差 ? 信度 24823 143 0.48 48 0.903 2013 年 24805 145 0.48 51 0.911 2014 年 22748 132 0.44 47 0.888 2015 年
從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的平均分、難度和標準差變化不大,體現(xiàn)了高考穩(wěn)定的特 點,2013年和2014年的均分和難度基本一致,2015年難度稍有增加,均分有所下降,但標準 差變化不大。
二、全國卷物理試題分析 1、選擇題試題分析 ⑴2016 年全國 1 卷選擇題重點關注考點 ⑵2016 年全國 2 卷選擇題重點關注考點 ⑶選擇題命題中頻繁出現(xiàn)的考點及難易程度分析
、热珖磉x擇題客觀特征 ⑸2016 選擇題備考啟示: 狠抓重點,關顧冷偏;靜心審題,去偽存真;專項訓練,提煉方法。
注重研究近幾年全國卷選擇題的命題特征和規(guī)律, 把握全國卷選擇題的難度,在一輪全 面復習的基礎上重點關注高頻考點,使選擇題的備考做到有的放矢。
2、實驗試題分析 ⑴全國 1 卷實驗題 近三年全國 1 卷實驗題涉及的實驗考點和內容: 年份 第 22 題 分值 第 23 題 測量動摩擦因數(shù)、光
電裝置、游標卡尺 7 分 測量多用電表內電池的電動勢和 讀數(shù) 內部總電阻、電表讀數(shù) 2014 年 探究牛頓第二定律、加速度與質量的關 6 分 安培表、變阻箱法測量電池的電
系 動勢和內電阻 2015 年 測量玩具車過凹型橋最低點的速度,牛 6 分 改裝、校對毫安表并判斷故障 二定律應用,托盤秤的讀數(shù) 2016 年全國 1 卷重點關注的實驗 ①與打點計時器相關的實驗和頻閃光源;平行四邊形法則。
、诜蔡匦郧;半值法測表的內阻;多用電表。
全國 1 卷實驗試題分析 全國 1 卷實驗題中力學實驗與電學試探交替出現(xiàn),但一力一電的模式從未打破,且電 第 1 頁 共 12 頁 分值 8分 9分 9分 2013 年 學實驗占分較高。
實驗試題都是分多個層次進行設問,由易至難的梯度提出問題,分值分散,涉及面寬 泛。
能有效的區(qū)分不同層次考生的能力水平。
由近幾年全國 1 卷的實驗能看到如下幾個特征: ①全國 1 卷實驗題重視學生實驗的嫁接組合 ②實驗情景新 ③這些實驗題的設計全部取材于課本中的學生實驗或練習
、迫珖 2 卷實驗題 2013 2014 2015 題號 分值 分值 分值 22 23 8 7 運用平拋運動測量彈簧被 壓縮后的彈性勢能 多用電表的使用 6 9 伏安法的內接法和外接法 探究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 k 與其 長度(圈數(shù))的關系
6 9 考查打點計時器和牛二定 律 半偏法測表的內阻和誤差 分析 2016 年實驗備考中關注: ①力的平行四邊型法則驗證;探究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恒定律。
、陔娫措妱觿莺蛢入娮璧臏y量;伏安特性曲線。
全國 2 卷實驗試題分析 ①考查的內容涉及面廣: 近些年考查過的實驗有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探究彈力大小與伸長量的關系、 探究動能 定理、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
驗證牛頓第二定律;讀數(shù)問題和多用電表的使用、替代法、半 偏法和伏安法測電阻、測定金屬的電阻率、描繪伏安特性曲線、電表的改裝、創(chuàng)新實驗。
②實驗情景新: 考查并不是對基礎實驗的簡單考查, 而是在基礎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 拔高來考查學生的各種實驗能力,也就是具有“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特點,
實驗題的設計 全部取材于課本中的學生實驗,又比課本中的原實驗有所加深、提升與變化。
、墼诳疾閷嶒炘砗涂茖W方法的同時, 更注重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的物理原理解決新問題的 遷移能力,也考查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芸疾轭}目是“一力一電”,2016 年力學實驗的比重有可能加大。
、2016 年高考實驗題復習建議 實驗題的命題趨勢逐漸以組合題的方式呈現(xiàn),題目命制的形式多為一力一電,擴大了 實驗題的覆蓋面,加強了對物理問題進行定性分析的設問及開放性設問。
、艑嶒烆}是高考物理成績高低的分水嶺,是物理成績“跨臺階”的必爭之分! 抓住出題規(guī)律,狠抓熱點;關注實驗原理和方法;注重過程和操作規(guī)范;注意規(guī)范表 達。
⑵考綱必考實驗共 11 個,前 6 個為力學實驗,其中: 實驗 1.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實驗 4.驗證牛頓運動定律; 實驗 5.探究動能定理; 實驗 6.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均為與打點計時器相聯(lián)系的實驗。
復習時,可讓學生以打點計時器為核心進行實驗規(guī) 律歸納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
以紙帶為依據(jù)的實驗考查,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可以反映出運動學的所有物理量(初速 度、末速度、加速度、時間、位移) 。
通過這條紙帶可以解讀各類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機械能守恒定律、動能定理等 動力學問題。
、偃绻鸭垘(shù)據(jù)分析與牛頓第二定律結合起來考慮,可以探究力 F 的作用效果; ②如果把紙帶數(shù)據(jù)分析與動能定理結合起來考慮,可以探究合外力做功;
、廴绻汛螯c計時器置于豎直方向使用,則可以通過紙帶數(shù)據(jù)分析得到重力勢能的變 化量或動能的變化量。
、 ?s ? a ? T 可以關聯(lián)許多實驗情景:頻閃、光電門、平拋運動、“等時間間隔”的勻 2 第 2 頁 共 12 頁 變速問題、以及逐差法的應用。
、强季V必考實驗的后 5 個為電學類實驗,其中: 實驗 7.測定金屬的電阻率; 實驗 8.描繪小電珠的伏安特性曲線; 實驗 9.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 實驗 10.練習使用多用表。
這四個實驗前三個為測量性實驗,后一個是測量儀器的使用。
以電阻的測量為主線把 它們串起來,為了適應能力為主的考試要求,可以引導學生以設計者的姿態(tài)進行復習。
a.電學測量儀器的選擇及電路的設計問題 ①儀器的選擇(電源、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等的選擇) ; ②測量電路和選擇(安培表內、外接的選擇) ; ③滑動變阻器限流、分壓電路的選擇。
b.根據(jù)實驗目的及設計實驗的要求充分發(fā)揮想象設計實驗 ①明確實驗要求,給出多于實驗要求的實驗器材,練習正確的選取方法; ②按要求設計出實驗原理并畫出對應的電路圖。
、壅f出實驗步驟并連接實物圖。
④依據(jù)實驗原理進行誤差分析 ⑤變化器材,重新設計。
3、近三年全國卷計算題命題分析 計算題命題形式已經(jīng)固定,一力一電,總分 32 分。
2013 年—2015 年新課標 1 卷計算題涉及的知識點及內容 年份 第 24 題 分值 第 25 題 13 2013 年 運動學(兩輛玩具小車牽連運動問 電磁感應(滑軌、動力學) 題) 2014 年 運動學 (公路上兩車安全距離問題)
12 類平拋運動、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 動(動力學) 2015 年 靜力學 (安培力作用下導體棒平衡)
12 板塊模型:兩物體多階段勻變速運 動組合問題(動力學)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13 年之前,全國卷的壓軸大題已經(jīng)連續(xù) 6 年考的都是帶電粒子 在電磁場中運動, 從 2013 年到 2015 年這類題型在壓軸大題中再沒出現(xiàn)過, 但在三年的選擇 題中都有考查。
物理課程改革給高考物理命題以及中學物理教學帶來的影響是顯注的。
試題分析時應注意幾點: 第一、從知識結構及整體要求來看,課改前后高考物理考綱并無太大變化。
第二、概覽近幾年全國卷一和全國卷二,高考物理計算題知識考查主要以“力與運動”、 “電磁學”為主。
第三、課改后高考物理計算題主要考查的三種“能力”的題型:運用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能 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情境分析能力。
全國 1 卷計算題分析 ⑴全國 1 卷第 24 題主要考查必修模塊(靜力學或運動學)的知識內容 第 24 題物理情景的設計強調與現(xiàn)代生活、體育項目和社會實踐緊密相關,保證適當 的難度與必要的區(qū)分度。
一般涉及 2 個物理過程,研究對象為 1 個或兩個。
從近幾年全國 1 卷命題來看,24 題應是學生必得分題目,命題以必修內容為主,難度 要求較低。
當然,看似難度較低,但知識點較多,對考生表達規(guī)范性、分析問題能力等有一 定的要求。
備考中的策略是嚴防死守,要求學生不要滯后做這道題。
、频 25 題主要考查選修模塊的知識內容 從 2007 年一直到 2012 年, 全國 1 卷第 25 題一直把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作為壓 軸大題;
2013 年壓軸題考查了電磁感應滑軌模型;2014 年壓軸題考查了平拋運動+帶電小 球在電場中的運動;2015 年考察了動力學中的板塊模型。
可以看出壓軸大題是以選修 3-1、3-2 為主要命題內容,近年來趨向于必修、選修綜合 第 3 頁 共 12 頁 分值 19 20 20 命題。
分析近三年的考題,在備考中能總結出一些得分的規(guī)律。
全國 2 卷計算題分析 第 24 題 分值 第 25 題 2013 電荷在勻強電場中的圓周運動 14 物塊與長木板模型結合 V-T 圖象 2
014 2015 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結合 V-t 圖 電場、動能定理、速度合成與分解 13 直導線切割磁感線模型 12 板塊模型牛頓運動定律 分值 18 19 20
⑴全國 2 卷第 24 題的命題強調考試內容的基礎性,總是從基礎知識入手,簡單明確 的物理過程,要求學生將所學物理知識靈活應用于解決問題當中。
、25 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難度較 高。
觀察近幾年全國 2 卷 25 題的命題特色可以看到: ①重基礎,依考綱。
考題圍繞力、電等主干知識展開。
、陬}型穩(wěn)定,重點突出。
重模型、考思想,強化基本方法。
將復雜的實際過程簡化為一個利用高中物理知識可以進行計算的兩階段模型,這是物 理學家研究實際問題常常使用的一種方法,也是考生必須掌握的探究客觀世界的能力。
③重應用,求創(chuàng)新。
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規(guī)律的應用。
④考生在平時學習時應重視分析綜合能力的提高。
遇到一個過去沒有遇到過的問題, 首先在心理上不要有“畏懼”,要有“勇氣”,特別是要有“興趣”去研究它,不要輕易放棄,仍 要堅持“一定要自己去解決它”的頑強精神,最終慢慢地把問題解決。
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 分析綜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計算題主要考查三種能力 ①推理能力:能夠根據(jù)已知的知識和物理事實、條件,對物理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和論 證,得出正確結論或做出正確的判斷,并能把推理過程正確的表達出來。
、诰C合分析能力:能獨立的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研究,弄清期中的物理狀 態(tài)、物理過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關條件;能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為 若干較簡單的問題,找出之間的聯(lián)系;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物理知識綜合解決所 遇到的問題。
③應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能夠根據(jù)具體物理問題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進 行推導和求解,并根據(jù)結果得出物理結論;能運用幾何圖形、函數(shù)圖像進行分析和表達。
4、全國卷選考試題分析 全國 1 卷與全國 2 卷選考部分的重點和難度要求基本相同。
選考 3-3 的考生復習重點是氣體實驗定律。
《2016 年全國卷考試說明》中,氣體實驗定律的能力要求由Ⅰ改變?yōu)棰,想必?2016 年的命題中會有所體現(xiàn)。
選考 3-4 的考生復習重點是簡諧橫波、折射定律、全反射。
選考 3-5 的考生復習重點是動量與能量、原子和原子核物理。
(1)近三年選考題涉及的知識點和內容 3-3 3-4 3-5 年份 分子力、氣體實驗定律 簡諧橫波、折射定律、 核反應方程、彈性碰撞、動量守恒定 2013 (熱力學定律與波義耳定律)
全反射(彈簧振子、折 律、機械能守恒定律、動能定理(原 射定律、反射定律全反 子核的結合能、動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射臨界角) 定律) 熱力學定律、物態(tài)變化、氣體 簡諧橫波圖像、折射定 天然放射現(xiàn)象、衰變、三種射線的性
實驗定律(布朗運動、水的表 律、全反射(機械波圖 質、 動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密 2014 面張力、 晶體的各向異性的特 像與機械振動圖像問題 立根、貝克勒爾、居里夫婦、盧瑟福、
點、沸點與氣壓的關系、干濕 的綜合運用,光的全反 湯姆遜在物理學史上的貢獻;考察了 泡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射及光的折射問題) 動量守恒實驗、 計算相對誤差絕對值)
晶體與非晶體、 氣體實驗定律 折射定律、全反射、簡 光電效應實驗、追碰模型、動量守恒 (分子動理論、玻意耳定律) 諧橫波圖像(光在玻璃 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波粒二象性和 中的傳播和機械波的傳 動量守恒定)律、功和能。
播)
(2)選考題的命題規(guī)律 ①選考題的命題不回避重點,重點知識重點考。
命題的物理情境和設問以常規(guī)設問為 主,均為學生熟悉的類型,這部分命題時并不追求創(chuàng)新。
、谌齻模塊的命題題型和評分標準追求相對公平。
每個模塊的小題為選擇題或填空題,有著較穩(wěn)定的模式。
模塊 3-3 小題都為選擇題; 模塊 3-4 和模塊 3-5 小題多為選擇題。
、勖}彰顯新課程理念。
試題設計既要遵循考綱的要求,又能甄別學生能力水平的高低,還體現(xiàn)出了課程改革 的思想。
、苊總選考模塊的試題都基本不涉及到必考內容,各選考模塊試題所考查的內容彼此 獨立,不發(fā)生橫向聯(lián)系,保證了模塊的獨立性。
三、高三復習備考的一些建議及反思 從評卷角度看中學教學中應該反思的問題: ①加強閱讀訓練,理綜試卷閱讀量較大,特別是在化學、生物稍稍難度稍大點時,不 要指望學生有充足時間做物理, 平時一定要限時訓練, 一定要學生用好考前剛剛拿到試卷的 幾分鐘。
②必須加強實驗教學,讓學生多動手,近幾年實驗題更加貼近教材,難度適中,實驗 復習一定要回歸教材,放手讓學生動手做實驗。
、垡訌娨(guī)范性答題,少寫綜合式和連等式,盡可能拿過程分。
培養(yǎng)良好習慣,多畫 物理圖像,多寫分析方法。
、苓x好選修教材,選修的計算題近年來難度相對 24、25 題容易。
、莶环艞 25 題,近三年該題難度一直下降,特別是其中第一問很常規(guī),要認真分析其 物理過程盡可能拿分。
備考建議: 1.研究考綱課本,扎扎實實打牢基礎 2015 年試卷有相當一部分考題來源于課本信息:如 22 題實驗題就是教材練習的變形, 選擇題大部分和教材聯(lián)系緊密,有的是原題,有的作了適當改編,充分體現(xiàn)出高考命題源于 課本,高于課本的高考要求。
只有以厚實的基礎才能應對變換包裝的常規(guī)題型。
2.注重過程狀態(tài)研究,突出審題能力提高 一輪復習是知識的逐一復習梳理,二輪復習則是知識整合和知識應用提升的關鍵階 段。
建議要在審題審什么、注意哪些變化、審解有沒有歸納總結上下工夫: (1)突出以試題為載體,開門見題; (2)少鋪墊、不暗示,多把思考留給學生; (3)精講重點難點,精評聯(lián)系變化,精練發(fā)散提升,精提方法技巧。
3.重視數(shù)理模型構建,強化數(shù)學能力培養(yǎng) 考綱明確提出加強考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能力的考查。
五、物理二輪復習探討----提高學生得分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綜合訓練中注重總結歸納“具有帶動作用”的類型和規(guī)律,全面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 確率。
例
1.如圖所示,從同一水平線上的不同位置,沿水平方向拋出兩小球
B,不計空氣阻力。
要使兩小球在空中相遇,則必須( ) A.先拋出 A 球 B.先拋出 B 球 C.同時拋出兩球 D.兩球質量相等
答案:C 例 2.如圖所示是傾角為 45° 的斜坡,在斜坡底端 P 點正上方某一位置 Q 處以速度 v0 水平向左拋出一個小球 A,小球恰好能垂直落在斜坡上,運動時間為 t1.若在小球 A 拋出的
同時,小球 B 從同一點 Q 處開始自由下落,下落至 P 點的時間為 t2.則 A、B 兩球運 ) 動的時間之比 t1∶t2 是(不計空氣阻力)( A.1∶2 B.1∶ 2 C.1∶3 D.1∶ 3
例 3.類拋體運動的探討(運動合成和分解的巧用) 三、圓周運動的考核大都是綜合題 復習帶動類型:凹凸面、繩、桿、半球碗。
例 1.圖是離心軌道演示儀結構示意圖。
光滑弧形軌道下端與半徑為 R 的光滑 圓軌道相接, 整個軌道位于豎直平面內。
質量為 m 的小球從弧形軌道上的 A A 點由靜止滑下,進入圓軌道后沿圓軌道運動,最后離開圓軌道。
小球運動到 圓軌道的最高點時, 對軌道的壓力恰好與它所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
重力加 h 速度為 g,不計空氣阻力。
求: (1)小球運動到圓軌道的最高點時速度的大小; (2)小球開始下滑的初始位置 A 點距水平面的豎直高度 h。
答案:(1)v= 2gR (2)h=3R 例 2.如圖所示,在同一豎直平面內有兩個正對著的半圓形光滑軌道, 軌道的半徑都是 R。
軌道端點所在的水平線相隔一定的距離 x。
一質量為 m 的小球能在其間 運動而不脫離軌道, 經(jīng)過最低點 B 時的速度為 v。
小球在最低點 B 與最高點 A 對軌道的壓 力之差為 ΔF (ΔF >0 )。
不計空氣阻力。
則( ) A.m、x 一定時,R 越大,ΔF 一定越大 B.m、x 一定時,v 越大,ΔF 一定越大 C.m、R 一定時,x 越大,ΔF 一定越大 D.m、R 一定時,v 越大,ΔF 一定越大 第 9 頁 共 12 頁 R 【答案】
。篊 例 3.如圖,在豎直平面內,滑到 ABC 關于 B 點對稱,且 A、B、C 三點在同一水平線 上。
若小滑塊第一次由 A 滑到 C,所用的時間為 t1,第二次由 C 滑到 A, 所用時間為 t2, 小滑塊兩次的初速度大小相同且運動過程 始終沿著滑道滑行,小滑塊與滑道的動摩擦因數(shù)恒定,
則( ) A. B. C. D. 無 t1 ? t 2 t1 ? t 2 t1 ? t 2 法比較 t 1 、 t 2 的大小 【答案】 :A 四、萬有引力復習應注重結合實際的應用題 考核四階段:星球表面、發(fā)射過程、軌道運動(包括變軌)、雙星運動。
復習帶動類型: 中心質量及密度、圓軌道運動、橢圓軌道分析、引力做功和衛(wèi)星的能量 例 1.天體運動中橢圓軌道問題 如圖所示,A 為靜止于地球赤道上的物體,B 為繞地球沿橢圓軌道運行的衛(wèi)星,
C 為 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衛(wèi)星,P 為 B、C 兩衛(wèi)星軌道的交點.已知 A、B、C 繞地心運動的周 期相同,相對于地心,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 A 和衛(wèi)星 C 具有相同大小的線速度 B.物體 A 和衛(wèi)星
C 具有相同大小的加速度 C.衛(wèi)星 B 在 P 點的加速度與衛(wèi)星 C 在該點的加速度一定相同 D.衛(wèi)星 B 在 P 點的線速度與衛(wèi)星 C 在該點的線速度一定相同
例 2.由于衛(wèi)星的發(fā)射場不在赤道上,同步衛(wèi)星發(fā)射后需要從轉移軌道經(jīng)過調整再進 入地球同步軌道。
當衛(wèi)星在轉移軌道上飛經(jīng)赤道上空時, 發(fā)動機點火, 給衛(wèi)星一附加速度, 3 使衛(wèi)星沿同步軌道運行。
已知同步衛(wèi)星的環(huán)繞速度約為 3.1x10 /s, 某次發(fā)射衛(wèi)星飛經(jīng)赤道上 空時的速度為 1.55x103/s,此時衛(wèi)星的高度與同步軌道的高度相同,轉移軌道和同步軌道的 夾角為 30° ,如圖所示
,發(fā)動機給衛(wèi)星的附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約為( ) A. B. C. D. 西偏北方向,1.9x103m/s 東偏南方向,1.9x103m/s 西偏北方向,2.7x103m/s 東偏南方向,2.7x103m/s 2 v12 ? v2 ? 2v1v2 cos 30 0 ≈1.9× 103 m / s
【解析】如圖所示,由余弦定理可知: ?v ? 答案:B 例 3.假設地球可視為質量均勻分布的球體。
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在兩極的大小為 ) g0 、在赤道的大小為 g,地球自轉的周期為 T。
則地球的半徑為( A. 答案:B 高考物理熱點題型強化訓練(功和能) 復習帶動類型: 變力做功、功率與牛頓二定律、電場中的功和能、電磁感應問題中的功率、功率的圖 像
一、功和功率與牛頓二定律 例 1.一輛質量為 m 的汽車從靜止開始以加速度 a 啟動,經(jīng)時間 t1 汽車的功率達到額定 第 10 頁 共 12 頁 4? 2 ( g 0 ? g )T 2 B. ( g 0 ? g )T 2 4? 2 C. g 0T 2 4? 2 D
. ( g 0 ? g )T 2 4? 2 功率,再經(jīng)時間 t2 汽車速度達到最大 vm,以后汽車勻速運動。
若汽車運動過程中所受阻力 恒為 f,則不能求出的物理量( ) A.任一速度 v 對應的功率 B.速度剛達最大時發(fā)生的位移 C.任一速度 v 對應的加速度 D.任一速度 v 時發(fā)生的位移 答
案:D 例 2.如圖所示,質量為 m 的滑塊從 h 高處的 a 點沿傾斜軌道 ab 滑入水平軌道 bc, 滑塊與軌道的動摩擦因數(shù)處處相同。
滑塊在 a、c 兩點時的速度大小均為 v,ab 與 bc 長度相 等。
不計空氣阻力,忽略在連接處 b 點的能量損失。
則針對滑塊從 a 到 c 的運動過程中, 下述說法中錯誤的是 ( ) .... A.ab、bc 兩階段運動時間相等 B.ab、bc 兩階段加速度大小相等 2 C.經(jīng) b 點時的速度大于 gh ? v a h v v c b D.ab
、bc 兩階段損失的機械能相等 b 答案:D 例 3.水平面上一質量為 m 的物體,在水平力 F 作用下開始加速運動,力 F 的 功率 p 保持恒定, 運動過程所受的阻力 f 大小不變, 物體速度最終達到穩(wěn)定值為 vm,
1 作用過程物體的速度 v 的倒數(shù) 與加速度 a 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
僅在已知 v 功率 P 的情況下,根據(jù)圖像所給信息( ) A.可求出 m、f 和 vm B.不能求出 m C.不能求出 f D.可求出加速運動的時間 答案:A 二、運用動能定理求解變力做功問題
例 1.如圖所示, AB 為 1/4 圓弧軌道,BC 為水平軌道, 圓弧的半徑為 R, BC 的長度也是 R.一質量為 m 的物體,與兩個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都為 μ,當它由 軌道頂端 A 從靜止開始下落時,恰好運動到
C 處停止,那么物體在 AB 段克服 A 摩擦力所做的功為( ) A.μmgR/2 B. mgR/2 C. mgR D.(1 -μ) mgR 答案:D 例 2.如圖所示,輕質彈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與質量為 m、套在粗糙豎直固定 B 桿 A 處的圓環(huán)相連,彈簧水平且處于原長。
圓環(huán)從 A 處由靜止開始下滑,經(jīng)過 B 處的速度最大,到達 C 處的速度為零,AC=h。
圓環(huán)在 C 處獲得一豎直向上的速度 v,恰好 能回到 A;彈簧始終在彈性限度之內,重力加速度為 g,則圓環(huán)( ) A.下滑過程中,加速度一直減小 B.下滑過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為
C.在 C 處,彈簧的彈性勢能為 C 1 2 mv 4 1 2 mv ? mgh 4 D.上滑經(jīng)過 B 的速度大于下滑經(jīng)過 B 的速度 【解析】下滑過程中,加速度先向下減小后向上增大,A 錯誤; 下滑 A 到
C,根據(jù)動能定理, mgh? W摩擦力 ? W彈力 ? 0 ①,上滑,C 到 A,根據(jù)動能定 理, - mgh ? W摩擦力 ? W彈力 ? 0 - 1 2 1 mv ②,兩式聯(lián)立解得 W摩擦力 ? mv 2 ,B 正確; 2 4 1 2 1 2 以上兩式,
還可解得:W彈力 ? mgh ? mv ,即彈性勢能 EPC ? mgh ? mv ,所以 C 4 4 下滑,A 到 B,有 mgh AB ? W摩擦力 AB - W彈力 AB ? 錯誤; 1 2 mv B下 - 0 , 2 第 11 頁 共 12 頁 上滑,B 到 A,
有 - mgh AB ? W摩擦力 AB ? W彈力 AB ? 0 - 1 2 mv ,比較得 vB上 ? vB下 ,D 2 B上 正確。
答案:BD 三、動能定理與圖象的結合問題 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注意:挖掘圖象信息,重點分析圖象的坐標、切線斜率、包圍面積的物 理意義. 例.在平直公路上
,汽車由靜止開始作勻加速運動,當速度達到 vm 后立即關閉發(fā)動機直 到停止,v-t 圖像如圖所示。
設汽車的牽引力為 F,摩擦力為 f,全過程中牽引力做功 W1, 克服摩擦力做功 W2,則( ) A.F:f=1:3 B.F:f=4:1 C.W1:W2 =1:1 D.W1:W2=l:3 答案:
BC 四、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靈活運用 例 1.在同一位置以相同的速率把三個小球分別沿水平、斜向上、 斜向下方向拋出,不計空氣阻力,則落在同一水平地面時的速度大小
( ) A.一樣大 B.水平拋的最大 C.斜向上拋的最大 D.斜向下拋的最大 【答案】A 例 2.如圖所示,游樂列車由許多節(jié)車廂組成。
列車全長為 L,圓形軌道半徑為 R,(R 遠大于一節(jié)車廂的高度 h 和長度 l,但 L>2πR) .已知列車的車輪是卡在導軌上的光滑槽中只 能使列車沿著圓周運動
,在軌道的任何地方都不能脫軌。
試問:在沒有任何動力的情況 下,列車在水平軌道上應具有多大初速度 v0,才能使列車通過 圓形軌道而運動到右邊的水平軌道上? 例 3.如圖,一半徑為
R 的半圓形軌道豎直固定放置,軌道 兩端登高。
質量為 m 的質點自軌道端點 P 由靜止開始滑下,滑 到最低點 Q 時,對軌道的正壓力為 2mg,重力加速度大小為 g, 質點自 P 滑到 Q 的過程中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為( ) A. 1 mgR 4 B. 1 mgR 3 C. 1 mgR 2 D. ? 4 mgR 答案:C 例 4. 如圖滑塊 a、b 的質量均為 m,a 套在固定直桿上,
與光滑水平地面相距 h,b 放 在地面上,a、b 通過鉸鏈用剛性輕桿連接。
由靜止開始運動,不計摩擦,a、b 可視為質點, 重力加速度大小為 g。
則( ) A. a 落地前,輕桿對 b 一直做正功 B. a 落地時速度大小為 2gh C. a 下落過程中,其加速度大小始終不大于 g D. a 落地前,當 a 的機械能最小時,
b 對地面的壓力大小為 mg 答案:BD 五、電場中的功和能 例 1.如圖所示,在光滑絕緣水平面上,質量為 m 的均勻絕緣棒 AB 長為 L、帶有正電, 電量為 Q 且均勻分布。
在水平面上 O 點右側有勻強電場,場強大小為 E,其方向為水平向 左,B、O 距離為 x0,若棒在水平向右的大小為 QE/4 的恒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
求: (1) 棒的 B 端進入電場 L/8 時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2)棒在運動過程中的最大動能。
【新課標高考物理題型全歸納】相關文章:
導數(shù)題型歸納總結07-22
說明文題型歸納總結10-06
高考導數(shù)題型總結10-06
初中物理歸納總結10-06
物理知識點歸納10-05
初中物理公式總結歸納11-15
物理新課標學習總結11-22
人教新課標八年級物理下全冊的教案10-08
初中物理基礎知識歸納11-16